唐詩的樂園意識

唐詩的樂園意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樂園意象
  • 詩歌研究
  • 文化批評
  • 文學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意象分析
  • 生態詩學
  • 審美意識
  • 文化生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樂園意識為豐美多姿的唐詩聚焦,從迴顧先唐種種的樂園型態開始,逐步細膩地抉發唐詩中形形色色的樂園類型,並進行精審深入的分析,使唐詩此一文化載體展露齣彆具一格的宏闊視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歐麗娟


  ◎學曆
  颱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任職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專長
  唐代詩歌、紅樓夢、中國文學史
  ◎著作
  《唐詩選注》、《杜詩意象論》、《曆代詩選注(隋唐捲)》、《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唐詩的樂園意識(修訂版)》、《詩論紅樓夢(修訂版)》、《李商隱詩歌》、《紅樓夢人物立體論(修訂版)》、《唐代詩歌與性彆研究:以杜甫為中心》、《驚艷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唐詩的多維視野》、《大觀紅樓(綜論捲)》、《大觀紅樓(母神捲)》、《大觀紅樓(正金釵捲)》、《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樂園」研究之價值與研究取徑
第二節 「樂園」內涵的釐清
第三節 先唐樂園型態之迴顧
第四節 樂園理論之修正與本書架構之建立

第二章 人文世界的烏托邦──遠古理想國的迴光
第一節 政治藍圖的理想模式
第二節 社會理想──再使風俗淳
第三節 大同世界的再版

第三章 平等無私的自然倫理與宇宙萬物的和諧秩序
第一節 原始樂園的和諧混同狀態與復歸的嘗試
第二節 各得其所的自然倫理──「難教一物違」
第三節 物我交融的「忘機」境界

第四章 「失樂園」──追憶中的開、天盛世
第一節 再現「失樂園」的理論與意義
第二節 中晚唐時代的樂園迴溯
第三節 杜甫的追憶:「春夏—喜劇境界」的類型錶現
第四節 「追憶」的情感運作與錶現模式
第五節 失樂園:「鞦鼕—悲劇境界」的類型展現

第五章 由迷而悟──「尋道」詩的類型探討
第一節 「追尋」的原始類型
第二節 「道」的內涵釐清
第三節 「尋道不遇」詩的基型分析
第四節 聖地的啓悟與淨化

第六章 桃花源主題的流變──繼承、轉化與發揚
第一節 「桃花源」原始文本之分析
第二節 南朝階段──以仙化為主流而啓山水化之肇端
第三節 初唐階段──隱逸調性的顯揚
第四節 盛唐階段──個性化原則的充分實踐
第五節 中晚唐階段──世俗化:桃花源的幻滅與瓦解

第七章 樂園的變調
第一節 時間意識的激化與死亡意象的湧現
第二節 樂園空間的崩毀
第三節 聖性的解消
第四節 人情化──神話思考的反命題

第八章 結語:樂園意識轉變的關鍵

徵引書目
 

圖書序言



  直麵逼視「存在」的虛無,應該是某一類的少數人無可避免的生命課題,不因柴米油鹽而忽略,拒絕名利權位的遮蔽,袒露在空幻的本質中,碰觸不到具體的邊界,也就注定要為此而嘔心苦思,以求破迷解悟,尋得此心的安頓。

  至於虛無的根由,既來自浮世的顛倒、人間的錯謬,更源於生命無常的本質。此身何歸,樂園安在?雖說萬法唯心,樂園不假外求,但「心」又是什麼?一念可以涵攝大韆,卻又能夠墮入地獄,動盪起伏、造次顛沛之際,總難免在煎熬翻擾中輪廓不清,遑論那無盡的虛空,更是失重懸宕的恐怖。所為何來之悲,在所難釋。

  二十年前,我選擇透過對古人的探索間接尋求答案,發現哲人的叩問、凡夫的茫惑,既是代代不息的永恆之謎,敏感多情的詩人更難以豁免,每一位風姿獨具的大唐詩人都提供瞭專屬的闡釋。隻是,即使穎慧非凡者證得瞭若乾解悟,仍然不脫牽絆,與笨重的人間世藕斷絲連。情與悟,空與有,畢竟離閤辯證。

  例如莊子雖有鼓盆而歌之超脫,無用之為大用之逍遙,穿天入地、收放自如,在齊物的境界裏消融瞭時間與空間的範疇,也泯除瞭人我與物我的界限,但何嘗真能一無「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的悲憫?翱翔於九萬裏天際的大鵬鳥一掃萬韆窒礙、無限茫昧的空闊,卻終究不曾一無反顧地縱身飛去,反而再三迴望人間、駐足俗世,頻頻迴顧塵土的匍匐顛躓,欲飛還休,願捨猶存,點滴言說淩空飄落,讓地心引力凝結成撲朔奧妙的寓言、重言、卮言,莫非都根植於一念之仁,又何曾稍減於鞠躬盡瘁的大雅君子?

  「我的翅膀可以在高空中飛翔,也可以落在大地上保護我的子女」,說的是巴斯特納剋(Boris Leonidovic Pasternak, 1890-1960)筆下的齊瓦哥醫生,也是李白、王維與杜甫。若說李白展現的是大鵬衝天、直奔蒼冥的磅礡激昂,即使墜落都不失壯烈震撼,杜甫則是情願斂羽低首,為護衛眾生不惜放棄高飛,甚至讓一雙巨翼因為負擔過重而韆瘡百孔。而深水靜流的王維,在毫無煙火氣的淡泊中,實內蘊著「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嚮空門何處銷」的苦痛,其麯摺椎心毫不亞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李商隱,又豈能因凡眼難見而錯評為「無情」?習慣於強度、彩度的心眼,愛尚繽紛炫麗的感性本能,本就難以洞澈那來自深度、廣度的沉靜與宏大,於是池塘漣漪勝過於風平浪靜,七色彩虹淩駕於純白日光,雍容優雅的盛唐風光也就淪為俗艷甜膩的廣告圖像瞭。

  至於摺翼、無翅者,或者無奈地睏守煙塵,或者憤激地走嚮偏鋒,既有前進無路的絕望枯槁,亦釀造瞭世紀末的華麗。中晚唐的時代氛圍展演齣末日景觀,星辰跌落到泥濘裏,春花結齣死亡的果實,夕陽為黑暗鑲上金邊,萬神殿滴下快樂的眼淚,變調的樂園摺射瞭病態的嫣紅,細看則是銹跡斑斑。聰慧悲觀的感傷詩人固執地隻凝視殘破的天堂,因為一粒沙而視綫模糊,費力捕捉錯綜陸離的返照迴光。

  人間沒有樂園。人間也處處是樂園。一朵花裏可以存在天堂,一粒沙中可以映現世界,那既是花與沙的本質,卻更是觀花人、摩沙者的投影。英國詩人佛雷迪剋‧朗布裏奇(Frederick Langbridge, 1849-1922)於〈不滅之詩〉中說:

  兩個囚犯從同一個鐵窗嚮外眺望,一個看到的是泥濘,一個看到的是星辰。

  歸根究柢,要看到泥濘還是星辰,都是自己的選擇。倘若能兼容泥濘與星辰的同時俱在,並且不因星光閃爍而暈眩,也期待著泥濘可能會長齣花朵,那麼飛翔與蟄伏、仰望與俯視,都可以十分充盈美好。

  隻不過,有瞭這般的答案並不等於就此釋然。生命走過,步履維艱、睏思瀝血的軌跡隱約在目,在雪泥鴻爪之間探測生命的過往,那震顫動盪呼之欲齣,卻總是如濛紗、似隔膜,終究還是得重蹈覆轍、親曆冷暖,纔能從「知道」到「體悟」,而這時,也到瞭「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無言境界。於是,這本二十年前的舊作,仍然見證著同樣的叩問與求索,沒有過時。原來文學研究的價值,並不隻是提齣學術上的創見,留給象牙塔裏的同行參考,更是對生命給予前所未有的體證,讓人重新觀看、重新理解,而古人、今人也就在曆史中重新聯結,韆裏嬋娟,共看明月皆如此。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樂園」研究之價值與研究取徑


詩人是靈心銳感的文學傢,對世界與人生採取的是感受、觀照與品味的參與角度,迥異於學者麵對現象界時所以進行綜閤歸納的理論性思辯,以及政治社會等實務傢切就現實需要而擘畫經營的企圖,因此多以流連光景、徘徊哀思的情感錶露為滿足。義大利學者維科(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曾說:「詩人們首先憑凡俗智慧感受到的有多少,後來哲學傢們憑玄奧智慧來理解的也就有多少,所以詩人們可以說就是人類的感官,而哲學傢們就是人類的理智。」這樣一種隻在「凡俗智慧」的層次上將人類的感官潛能發展到極緻的詩人,雖然並不如哲學傢一般,窮盡人類的理性能力而開拓齣理解與思想建構上的玄奧智慧,但深刻的感受能力卻透過敏銳的直覺,不僅可以洞徹人類內在心靈的處境與時代環境的氛圍,並且進一步經由藝術形式與意象運用而更加彰顯齣來,所以分析心理學傢榮格(Carl G. Jung, 1885-1961)曾經錶示:偉大的藝術傢是賦有「原始靈視」的人,「原始靈視係指對於原始類型的特殊敏感性而言,是以久遠意象錶達事象的能力;它能使藝術傢將『內在精神世界』的經驗透過藝術形式而付諸『外在世界』錶現。榮格聲明,藝術傢也是人─『集體人』;同時,詩人的作品亦必然能夠迎閤他所處的社會之精神需要。」因此,從唐詩中觀測唐代人們麵對生存時「內在精神世界」的樣態,確然是一個極佳的研究範疇。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剛收到《唐詩的樂園意識》,迫不及待地翻瞭翻。第一眼就被它的設計吸引,雖然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是封麵就充滿瞭藝術感,讓人聯想到古人的雅緻生活。我對這本書最大的好奇點在於,它所謂的“樂園意識”究竟是什麼?是在精神層麵的一種超脫?還是在情感層麵的某種共鳴?又或者,它是一種對唐詩解讀的新視角,讓我們能以一種更輕鬆、更自由的心態去親近那些經典?我平時工作很忙,很難有大塊的時間去啃讀厚重的文學理論,所以如果這本書能以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具啓發性的方式來探討唐詩,那我一定會非常喜愛。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一些我們熟悉的唐詩名篇入手,挖掘齣其中不為人知的“意識”層麵,讓我們發現詩歌背後更深層次的意涵,甚至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學習和欣賞唐詩的全新路徑,不再是生硬的背誦,而是真正地“玩”在其中,體驗詩歌帶來的無窮樂趣。

评分

《唐詩的樂園意識》這個書名,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是個唐詩愛好者,但有時候,讀著讀著,總覺得少瞭那麼點“感覺”,或者說,是那種能讓人心領神會、沉浸其中的“意識”。“樂園”這個詞,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它讓我聯想到一種自由自在、充滿驚喜的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樂園”這個概念融入到唐詩的解讀中的?是會帶我們去發現詩歌中那些描繪自然美景、抒發人生暢懷的篇章,讓我們在詩句裏獲得心靈的慰藉?還是會從更深邃的角度,去探討詩人創作時的心境,以及這些作品如何能夠超越時空,成為我們現代人心靈的“樂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不是枯燥的理論分析,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對話。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種能夠讓我們在字裏行間“玩”起來的樂趣,去感受唐詩的韻律之美、意境之深,甚至能夠激發我們自己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樂園意識”。

评分

我對《唐詩的樂園意識》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因為我對唐詩有著復雜的情感。年少時,課本裏的唐詩,很多時候是被迫記憶,理解也僅限於字麵意思,總覺得少瞭些什麼。後來,隨著年齡增長,偶然讀到一些解讀,纔慢慢體會到詩歌的魅力,但總覺得離“樂園”這種狀態還有距離。這本書的標題“唐詩的樂園意識”,讓我覺得非常有創意,也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將“樂園”和“意識”這兩個看似不那麼直接相關的概念聯係起來的?是在解讀唐詩時,找到那些能讓我們心靈得到休憩、情感得到釋放的詩句?還是說,這是一種對唐詩創作背後心態的探索,去理解詩人如何在那個時代,營造齣屬於他們的精神樂園?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輕鬆、更自由、更有創造力的方式去接觸和理解唐詩,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去探索,去感受,去沉浸在唐詩的海洋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樂園”。

评分

買下《唐詩的樂園意識》純粹是齣於書名的吸引。在我看來,唐詩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但有時候,過於嚴肅的解讀方式,反而會讓人望而卻步,感覺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些距離。而“樂園意識”,這個詞組本身就帶著一種輕鬆、愉悅、自由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樂園意識”體現在唐詩的解讀中的?是通過挖掘詩歌中那些描繪自然風光、描繪生活情趣的部分,讓我們感受到詩歌的詩意生活化?還是會從一些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麵,去探討唐詩如何能夠成為我們現代人心靈的“樂園”,幫助我們緩解壓力,找到內心的平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傳統詩歌解讀的刻闆印象,用一種更生動、更有趣、甚至帶點玩味的方式,帶領我們進入唐詩的世界。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發現唐詩新的生命力,感受它們在現代社會依然能夠帶給我們的共鳴和啓發,讓唐詩真正成為我們心靈的“樂園”。

评分

哇,光是看到《唐詩的樂園意識》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清流撲麵而來!我一直對唐詩很有感情,小時候學古詩,有些字句拗口,有時覺得就是死記硬背,很難體會其中的妙處。但如果能有一個“樂園”,能讓我們在其中自由玩耍,感受詩歌的生命力,那該多棒啊!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打破傳統對古詩的枯燥印象,用一種更活潑、更有趣的方式,帶領我們走進唐詩的世界。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樂園”這個概念融入到唐詩的解讀中?會是像主題公園一樣,有不同的區域對應不同的詩人或詩風嗎?還是像一個花園,讓我們在其中漫步,欣賞每一朵花的獨特芬芳?我很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那些讓我一直以來對唐詩的睏惑,或者說,是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意識”,被巧妙地揭示齣來。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講解,更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一起去感受詩歌的韻律,去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甚至去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樂園意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