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新解

詩經新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經典
  • 解讀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化
  • 詩歌
  • 注釋
  • 賞析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傳承國學經典  禮敬中國文化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適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論語)。

  「風」從民間收集的民歌,包括貴族的詩。(一六○篇)
  「雅」是宮廷樂歌,以貴族創作為主的詩。(一○五篇)
  「頌」宗廟祭祀之樂歌,僅有一些史料價值。(四○篇)

  《詩經》的創作,早在兩韆八百年前,為後來的詩歌史奠定深厚的基礎。

    本書精選《詩經》一百二十八首,詩後的譯注,主要參考瞭名傢的名著,尤其是以劉毓慶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其體例如下:
    一、題目
    二、題解:簡要介紹詩篇的寫作背景和內容特點,及它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三、原詩:以硃熹的《詩集傳》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
    四、注釋:國語辭典注音方法。注釋範圍為不易明白的人名、地名、專用名詞,以及重要的實詞、虛詞。
    五、詩意:採用現代白話意譯,力求通俗易懂,生動易讀。詩意保留瞭原詩的基本語言結構,語句中的關鍵字、語氣詞均已相應譯齣。

本書特色

  《詩經》,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既有經典的神聖地位,又有文學的崇高價值;隻有從音樂角度來解釋「風、雅、頌」,纔可能是接近實際作品的蘊涵。
《古韻新聲:漢字演變與文化流變研究》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一位假想的學者姓名,如:李文博]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寫一傢專業齣版社名稱,如:翰墨軒文化齣版社] --- 內容提要: 《古韻新聲:漢字演變與文化流變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討漢字係統自遠古萌芽至現代定型過程中,其形態、結構、書寫載體以及與社會文化思潮相互作用的學術專著。本書摒棄瞭以往單純側重文字學考據的窠臼,力圖構建一個多維度、交叉學科視角的漢字研究框架,將文字學、考古學、文獻學與曆史社會學緊密結閤,揭示漢字作為中華文明核心載體的內在生命力及其與時代精神的共振。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從宏觀的“字形發生學”追溯到微觀的“書寫工具對字體結構的影響”,再到宏大的“漢字係統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功能轉換”。本書尤其注重對“書寫環境”這一常常被忽視的要素進行細緻剖析,論證瞭從陶器刻符、甲骨貞蔔、青銅銘文、竹簡錯綜,到紙張普及後行楷隸草諸體的形成與演變,每一種載體的變革都深刻地重塑瞭漢字的視覺結構和使用範式。 第一部分:文字的遠祖與文明的曙光 本部分追溯瞭漢字起源的諸多學說,重點考察瞭陶器符號、岩畫中的錶意元素如何逐步凝練,形成具有係統性的早期錶意符號群。通過對新石器時代遺址齣土的刻畫符號與後世甲骨文之間的結構關聯進行細緻的比對分析,首次提齣“符號集群的結構化傾嚮”理論,用以解釋原始圖畫性嚮抽象符號轉化的內在驅動力。本章對“日”“月”“山”“水”等基本象形字在不同早期遺存中的錶現形式進行瞭詳細的圖譜整理,並結閤社會組織形態的演變,探討瞭早期文字係統在部落交流中的初步功能定位。 第二部分:商周時期的文字秩序與權力結構 重點聚焦於甲骨文和金文的成熟階段。作者深入研究瞭商代王室蔔辭在記錄思維模式上的特點,以及西周青銅禮器銘文在確立宗法和政治閤法性方麵的關鍵作用。本書強調,這一時期的文字不僅是記錄工具,更是構建社會等級、神聖化統治的“權力文本”。我們詳細分析瞭金文中大量“重文”與“閤文”的齣現,論證瞭它們在維護貴族身份認同和宗教儀式規範中的功能。此外,本書還首次將不同地域齣土的青銅器銘文的地域風格差異,與當時方國勢力範圍及文化交融情況進行瞭關聯性研究。 第三部分:春鞦戰國:文字的變異、分化與百傢爭鳴 戰國紛爭導緻“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麵。本章以豐富的簡帛文獻和兵器銘文為佐證,係統梳理瞭“六國文字”的異體字譜係。研究關注的重點在於,文字形態的差異如何反映瞭諸子百傢在闡釋“道”與“理”時對語言精確度的不同追求。例如,墨傢文獻中對邏輯關係的嚴密錶述與道傢文獻中對模糊意境的描摹,是如何滲透到其所用文字的選擇和結構傾嚮之中的。作者認為,文字的“野蠻生長”實則是思想活力爆發的直接外在錶現。 第四部分:秦漢的統一與書體的規範化進程 秦始皇推行“書同文”政策,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次裏程碑式的國傢乾預。本部分細緻描繪瞭小篆的創製過程,以及隸書在下層官僚和日常應用中對小篆的實用化改造。本書獨闢蹊徑,通過對漢代簡牘(特彆是居延漢簡)的墨跡分析,揭示瞭隸書從“八分體”嚮成熟“楷則”過渡的動態過程,而非將其視為一個靜態的定型結果。深入探討瞭“漢隸”在帝國官僚體係中作為信息傳遞和檔案管理的標準載體的職能,以及它如何有效地支撐瞭一個龐大帝國的運作。 第五部分:魏晉南北朝:書寫美學與個體精神的覺醒 隨著紙張的普及和玄學思潮的興起,漢字的審美價值被前所未有地提升。本章聚焦於“書法”從“寫字技術”嚮“藝術門類”的嬗變。通過對王羲之等大傢書論的解讀,結閤其所處時代“名士風度”的文化背景,分析瞭楷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的結構如何承載書寫者的性情與審美取嚮。本書特彆探討瞭佛教造像碑刻中,漢字與印度梵文、西域文字的視覺交融現象,展現瞭南北朝時期文化的復雜性和融閤性。 第六部分:中古以降:漢字的印刷革命與現代轉型 從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宋代的活字技術,再到近代的激光照排,技術革新始終是影響漢字使用廣度的關鍵因素。本部分分析瞭宋代“宋體”的形成,論證瞭雕版工藝對字體橫平竪直、筆畫粗細均勻這一美學特徵的決定性影響。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近現代,考察瞭白話文運動對漢字使用習慣的衝擊,以及在信息技術時代,漢字如何在保持其錶意核心特徵的前提下,完成嚮數字化編碼的適應與轉型。 --- 本書特色: 1. 交叉學科視野: 融閤文字學、考古學、社會史學,提供超越傳統文字考據的宏大敘事。 2. 強調“物質載體”: 細緻分析瞭甲骨、青銅、簡牘、紙張等載體對漢字形態演變的物理製約與塑造作用。 3. 豐富的圖例與案例: 全書配有大量的珍貴齣土文字拓片、簡牘摹本及書跡對比圖,便於讀者直觀理解文字結構的細微變化。 4. 文化深層解讀: 不僅研究“字怎麼寫”,更研究“字為何這麼寫”,將文字形態置於相應的政治、哲學、藝術思潮中進行考察。 目標讀者: 曆史學、語言學、考古學、藝術史專業的學生與研究人員;對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廣大文化愛好者。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姚奠中


  一九一三年生,山西稷山人。著名古典文學專傢、書法傢、詩人。於一九三五年考取章太炎先生所招收的唯一一屆研究生,先後在安徽、貴州、雲南等地從教。一九五○年迴到山西,任山西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史》、《章太炎學術年譜》、《姚奠中詩文輯存》、《姚奠中講習文集》等。本文選自《姚奠中論文選集》。

  ■另《詩經》中的詩的原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圖書目錄

前言 /
《詩經》其書 (代序) (姚奠中)  

◎周南
關雎 /001
捲耳 /002
桃夭 /004
芣苢 /005
漢廣 /006

◎召南
采蘩 /008
行露 /009
摽有梅 /010
小星 /011
江有汜 /012
野有死 /013

◎邶風
柏舟 /015
綠衣 /017
燕燕 /018
終風 /020
擊鼓 /021
凱風 /023
雄雉 /024
匏有苦葉 /025
榖風  /027
式微 /030
北門 /030
靜女 /032
新颱 /033

◎墉風
柏舟 /035
君子偕老 /036
桑中 /038
相鼠 /039
載馳 /040

◎衛風
碩人 /043
氓 /045
竹竿 /049
河廣 /050
伯兮 /051
有狐 /052
木瓜 /053

◎王風
黍離 /055
君子於役 /056
中榖 有蓷 /057
兔爰 /059
葛藟 /060
采葛 /061
大車 /062

◎鄭風
將仲子 /064
叔於田 /065
遵大路 /066
女曰雞鳴 /067
有女同車 /068
山有扶蘇 /070
蘀兮 /070
狡童 /071
褰裳 /072
豐 /073
東門之墠/074
風雨 /075
子衿 /076
揚之水 /077
齣其東門 /078
野有蔓草 /079
溱洧 /080

◎齊風
雞鳴 /082
東方未明 /083
南山 /084
盧令 /085
猗嗟 /086

◎魏風
葛屨 /088
汾沮洳 /089
園有桃 /090
陟岵 /091
十畝之間 /093
伐檀 /094
碩鼠 /096

◎唐風
蟋蟀 /098
山有樞 /099
揚之水 /101
綢繆 /102
杕杜 /103
鴇羽 /104
葛生 /106
采苓 /107

◎秦風
駟□ /109
蒹葭 /110
黃鳥 /112
晨風 /113
無衣 /115
渭陽 /116
權輿 /117

◎陳風
宛丘 /118
東門之□ /119
衡門 /120
東門之楊 /121
墓門 /121
防有鵲巢 /122
月齣 /123
株林 /124
澤陂 /125

◎檜風
隰有萇楚 /128
匪風 /129

◎曹風
蜉蝣 /131
候人 /132

◎豳風
七月 /134
鴟□ /139
東山 /141
伐柯 /144
狼跋 /144

◎小雅
鹿鳴 /146
常棣 /147
伐木 /150
采薇 /152
齣車 /155
杕杜 /158
鴻雁 /159
鶴鳴 /161
白駒 /162
黃鳥 /163
無羊 /165
節南山 /167
巷伯 /171
蓼莪 /173
北山 /175
大田 /177
采綠 /180
隰桑 /181
何草不黃 /182

◎大雅
綿 /184
生民 /188
公劉 /192

◎周頌
載芟 /197

◎附錄
《詩經》名言警句 /200
《詩經》主要版本 /202
《詩經》重要研究著述 /20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序言

《詩經》,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既有經典的神聖地位,又有文學的崇高價值。因此,它特彆引人矚目,成瞭兩韆多年來學者們研究的一個熱點。漢代主要有齊、魯、韓、毛四傢傳詩和鄭玄的《箋》;唐代齣現瞭孔穎達的《正義》;宋代齣現瞭硃熹的《詩集傳》;到瞭清代,治詩者更是名傢迭齣,姚際恒、陳啓源、馬瑞辰堪稱其中的大傢。世紀之交,劉毓慶教授的《詩經圖注》堪稱《詩經》詮釋史上的一部力作。本書精選《詩經》一百二十八首,詩後的譯注,主要參考瞭以上名傢的名著,尤其是以劉毓慶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其體例如下:

一、題目

二、題解:簡要介紹詩篇的寫作背景和內容特點,以及它在文學史上的影響。

三、原詩:以硃熹的《詩集傳》(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七月版)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

四、注釋:
運用標準的現代漢語簡注方法。
注釋範圍為不易明白的人名、地名、專用名詞,以及重要的實詞、虛詞。

五、詩意
採用現代白話意譯,力求通俗易懂,生動易讀,很少直譯。詩意保留瞭原詩的基本語言結構,語句中的關鍵字、語氣詞均已相應譯齣。
此外,還附錄有《詩經》的名言警句(正文中用著重號標注)、主要版本和重要研究著述,以方便廣大讀者。書中謬誤之處,懇請方傢指正。

◎周 南
題解
關雎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毛詩序》以為此詩是歌詠「後妃之德」,「樂得淑女以配君子」。細品詩作,把它看作一麯婚禮樂歌似乎更為貼切。詩中講述瞭一位男子看中瞭一位「窈窕淑女」,在幻境中獲得愛情的故事。

原詩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輾轉反側⑩。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⑪。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⑫。
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覺得,閱讀古籍,最怕的就是枯燥。很多時候,拿到一本注疏詳盡的古籍,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解釋,雖然知道是為瞭理解,但真的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更何況,《詩經》本身就有些篇章比較難以理解,如果注解也同樣晦澀,那簡直就是雙重打擊。我曾嘗試過閱讀一些市麵上常見的《詩經》版本,但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通俗化,很難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我渴望的是那種既能尊重原文,又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解讀,並且文字本身也足夠吸引人的讀物。能夠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被帶入進去,仿佛親身經曆那個年代的場景。尤其是《詩經》裏那些關於愛情、親情、鄉愁的篇章,如果能被用一種更具畫麵感、更能觸動人心的語言來呈現,那絕對是一種享受。我一直相信,偉大的文學作品,其生命力在於能夠跨越時空,與每一個時代的讀者産生共鳴。

评分

我承認,我算不上一個對古籍特彆精通的讀者。每次看到《詩經》相關的討論,都像是站在一片雲霧繚繞的山腳下,知道上麵有絕美的風景,卻怎麼也找不到上山的路。我最怕的,就是那些故弄玄虛的解讀,明明很簡單的意思,卻被說得神乎其神,反而讓人更摸不著頭腦。我期待的是一種清晰、實在的解讀,能夠點撥我,讓我豁然開朗。不求高深的理論,但求能夠讓我理解,為什麼那些在現代看來有些直白的描述,在當時會被認為是詩。我想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人們是如何看待愛情的,是如何看待傢庭的,是如何看待自然和社會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去展現《詩經》的內涵。讓我覺得,那些古老的詩句,和我們今天的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遙遠。

评分

我對《詩經》的興趣,更多的是源於它在中國文化中的根基性地位。很多成語、典故,追溯上去都和《詩經》有關。但我每次閱讀,總感覺像是零散地拾起一些珍寶,卻不知道它們原本應該如何組閤。我渴望的是一個能夠係統性地梳理《詩經》內容的讀物,能夠清晰地勾勒齣《詩經》的整體麵貌,讓我明白,它為何被譽為“經”。我想要瞭解,不同篇章之間可能存在的聯係,或者說,《詩經》作為一個整體,想要傳達齣怎樣的時代精神。我不隻是想知道某一句詩的意思,我更想知道,在那個時代,這些詩歌是如何被創作齣來,又是如何被傳唱,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對《詩經》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不再是零碎的知識點,而是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评分

《詩經》這本古籍,對我來說一直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小時候在學校,斷斷續續地接觸過一些篇章,那些簡短的句子,配著古老的注疏,總是讓我覺得像是隔著一層霧。長大後,偶爾在文學鑒賞的場閤,又能聽到有人引用《詩經》,纔驚覺原來那些日常的詞匯,很多都源自於此。但總歸是片段式的,缺乏一個係統性的瞭解。我一直覺得,要真正走進一本書,光靠零散的知識是不夠的,需要一個好的嚮導,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情感、生活與智慧。尤其《詩經》,它不像一本小說那樣有明確的情節,更像是一部大集閤,裏麵有人間的喜怒哀樂,有祭祀的莊嚴神聖,也有勞動時的歌謠。如何將這些看似零散的素材串聯起來,如何理解那些看似質樸卻蘊含深意的文字,這都是我一直以來想要解決的睏惑。我希望有一本書,能讓我看到《詩經》的脈絡,不隻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那個時代。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詩經》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教科書和文學評論。那些解讀,總是在說《詩經》的重要性,說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但真正讓我覺得“我懂瞭”的時刻卻很少。我總覺得,這些評論離我太遠,它們在分析,在論證,但沒有真正讓我“感受”到《詩經》的魅力。我想要的是那種,能夠讓我看完之後,能夠切實地感受到,《詩經》為什麼會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它的文字,它的情感,它的敘事方式,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我希望有一個聲音,能夠帶領我,不僅僅是解讀文字本身,更能解讀文字背後的文化、社會和哲學。那些古老的歌謠,它們不僅僅是文字,它們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寫照,是他們情感的抒發,是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我想要通過閱讀,去觸摸那個遙遠的時代,去體會古人的喜怒哀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