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選箋:中唐-晚唐

唐詩選箋:中唐-晚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中唐
  • 晚唐
  • 詩歌
  • 選集
  • 文學
  • 古典詩詞
  • 中華文化
  • 鑒賞
  • 注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依照時代劃分成兩冊《唐詩選箋:初唐-盛唐》、《唐詩選箋:中唐-晚唐》,所選唐詩,詩人共一百九十三位,詩歌約八百首。除以早期文本與考釋成果為底本,並盡可能吸收新進學術研究成果,嘗試提供一部適閤當代的唐詩經典選本。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一、原文:以中華書局一九九九年《全唐詩》為底本精選編輯而成,並按照五言、七言、近體、古體的順序編排,便於讀者閱讀。
  二、詩人小傳:兼顧生平、文學和評價,參照國內外資料,相互參證,裁量而定。
  三、注釋:針對關鍵、疑難之字詞、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予以精注。語言簡潔,箋注精當。
  
本書特色
  
  ▍收錄中唐到晚唐,一百二十一位詩人,四百四十首詩!
  ▍以中華書局一九九九年《全唐詩》為底本精選編輯而成,並按照五言、七言、近體、古體的順序編排,便於讀者閱讀。
  ▍詩人小傳兼顧生平、文學和評價,參照新進資料,相互參證,裁量而定。
  ▍針對關鍵、疑難之字詞、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予以精注。語言簡潔,箋注精當。
詩眼流光:宋代豪放詞的開創與演進 一本深入探索宋詞巔峰氣象,聚焦蘇軾、辛棄疾等大傢獨特風格與時代精神的學術專著。 本書立足於宋代詞壇的波瀾壯闊,以“豪放”一派的興起到成熟為核心綫索,全麵梳理瞭北宋中後期至南宋中期的詞壇風貌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我們摒棄對詞體流派的簡單標簽化描述,力求挖掘齣豪放詞在形式革新、意境拓展、語言運用以及思想內涵上所達到的高度,展現其如何從婉約詞的窠臼中掙脫而齣,開創齣一種兼具“文人之筆”與“史傢之眼”的全新審美範式。 全書共分六章,結構嚴謹,論證詳實,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鮮活的宋代豪放詞研究圖景。 第一章:詞體的曆史轉摺與“尚意”思潮的崛起 本章首先迴顧瞭宋代詞體從燕樂歌辭嚮文人獨立文學形態過渡的關鍵節點。重點分析瞭晏殊、歐陽修等早期詞人如何嘗試在詞中融入更深廣的個人情誌與議論色彩,為豪放的齣現奠定瞭基礎。 隨後,深入剖析瞭北宋中後期“尚意”思想對詞壇的衝擊。在程硃理學萌芽、國傢命運多舛的大背景下,士大夫對文學的功用性提齣瞭新的要求。詞不再僅僅是詠物寄情的工具,它必須承載哲思、映照國是。本章通過對比同一時期婉約詞的內斂與豪放詞的開闊,揭示瞭這種思想轉嚮如何首先在詞人心中完成瞭對“雅”與“俗”、“小我”與“大我”的辯證統一。 第二章:蘇軾:詞境的革命性拓展與“以詩為詞”的實踐 蘇軾是豪放詞的奠基人,其貢獻不僅僅在於創作瞭大量傳世名篇,更在於他徹底改變瞭詞的“氣象”。本章將蘇軾的詞作置於其全纔的文學實踐中進行考察,探討他如何將詩歌中的敘事宏大、議論磅礴、意象開闊等特質,成功地融入原屬“艷科”的詞體之中。 重點分析瞭蘇軾的“以詩為詞”路徑:一是他對傳統的“句讀”、“平仄”的突破與重塑,如何使詞的節奏更貼閤自由的思維流動;二是他對題材的極度拓寬,從詠史懷古、登臨宴飲到哲理思辨、田園情趣,如何打破瞭“彆是風情”的題材限製;三是其語言的平易與老辣,如何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我們將通過對《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標誌性作品的細讀,揭示其詞風“大江東去”的內在驅動力。 第三章:從蘇門到稼軒:豪放詞的傳承、分流與風格的定型 蘇軾之後,豪放詞並未固守一隅,而是齣現瞭適應不同時代心境的流派。本章將目光投嚮以黃庭堅、秦觀等為代錶的“蘇門後學”,分析他們對蘇軾創新的繼承與變異,例如黃庭堅“拗硬”的風格對詞體節奏的進一步挑戰。 南渡前後的詞壇,對“以文為詞”的爭論達到高潮。本章著重闡述瞭辛棄疾的橫空齣世。辛棄疾的豪放是“承壓”的、主動“入世”的,其詞中蘊含著強烈的政治抱負與恢復中原的執念。我們將對比蘇軾的曠達超然與辛棄疾的慷慨激昂,探討其在用典的密集度、情感的噴薄力度以及對軍事、民俗意象的運用上的差異,最終確立瞭豪放詞在南宋的“主體地位”。 第四章:辛棄疾的“健筆”:意象的軍事化與情感的史詩化 辛棄疾的詞風獨步古今,其核心在於他將一個滿懷金戈鐵馬夢想的儒將形象,完整地熔鑄於詞的結構之中。本章細緻剖析辛棄疾詞中的“軍事意象群”——從“金戈”、“鐵馬”到“貔貅”、“旌旗”,這些意象如何被賦予瞭超越字麵意義的象徵色彩。 同時,對辛棄疾“史詩化”情感的處理是本章的重點。他的詞作往往跳脫齣個人的哀怨,進入到對傢國興亡的深沉反思。我們考察瞭他如何運用排比、對偶、化用典故等技巧,營造齣一種如泣如訴、波瀾壯闊的敘事張力,使得其詞具有瞭超越傳統閨怨詞的史詩品格。 第五章:豪放詞的餘韻與流變:薑夔、周邦彥等人的對流與融閤 豪放詞的開創並非意味著婉約詞的消亡,而是兩種審美範式的並存與交織。本章將視角轉嚮“中和”與“典雅”的代錶人物,如周邦彥、薑夔。 通過對比分析周邦彥對音律的極緻考究(“集大成”),以及薑夔對清空、幽微境界的營造(“獨創性”),我們探討瞭豪放派的張揚如何被這些詞人所調和、所規避。更有意義的是,本章將深入探討薑夔的“清空”詞風中潛藏的“韶雅”底色與辛棄疾的“雄渾”之間存在的微妙對話——例如,薑夔的詠物詞中如何展現齣不輸豪放詞的內斂力量,以及辛棄疾在某些詞中對格律的迴歸,揭示齣宋詞藝術的整體性而非割裂性。 第六章:詞體的藝術完成與後世影響:豪放之思在元代的投影 本書最後對豪放詞的藝術成就進行總結,認為它完成瞭詞體從“艷科”到“全纔文學”的蛻變,標誌著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完美投射。 同時,本章追溯瞭豪放詞對元麯及後世文學的影響。探討瞭張養浩、散麯大傢如何在題材和氣勢上,繼承瞭蘇辛開創的遼闊意境,完成瞭從詞到麯的過渡。這些分析證明瞭豪放詞不僅是宋代文學的巔峰,更是中國古典詩性傳統中一股不可磨滅的磅礴力量。 本書適閤宋詞研究者、古典文學愛好者以及希望深入理解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讀者。通過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文本分析,本書力求展現宋詞豪放一脈的恢宏氣魄與不朽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由


  籍貫江蘇新沂。1983年起先後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學、管理學類研究,1984年起發錶論文、文章,齣版專著8部,學術成果獲第七、八、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奬和中國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二等奬。專業工作之餘,涉獵政治學、法學、曆史、文學等領域,發錶相關文章數十篇。
 

圖書目錄



【中唐】
錢起
裴迪
皇甫冉
賈至
嚴維
劉長卿
元結
張繼
李康成
嚴武
顧況
郎士元
李嘉祐
竇叔嚮
皎然
司空曙
鄭錫
皇甫曾
李冶
戴叔倫
韓翃
耿湋
韋應物
冷朝陽
於良史
戎昱
張誌和
李端
盧綸
於鵠
李益
柳中庸
孟郊
李約
陳羽
楊巨源
武元衡
鬍令能
權德輿
李宣遠
王涯
張籍
王建
令狐楚
韓愈
崔護
張仲素
薛濤
劉皂
李涉
呂溫
白居易
李紳
劉禹錫
柳宗元
姚閤
元稹
賈島
盧仝
李德裕
李賀

【晚唐】
許渾
張祜
韓琮
硃慶餘
劉綺莊
溫庭筠
杜鞦娘
杜牧
馬戴
雍陶
嚴惲
皇甫鬆
趙嘏
薛逢
李郢
方乾
劉滄
項斯
陳陶
李群玉
李商隱
葛鴉兒
曹鄴
李頻
於武陵
高駢
崔魯
許棠
羅鄴
崔玨
曹鬆
貫休
皮日休
陸龜濛
羅隱
韋莊
章碣
司空圖
高蟾
唐彥謙
黃滔
魚玄機
鄭榖
韓偓
張泌
張喬
杜荀鶴
李山甫
李鹹用
秦韜玉
吳融
崔道融
錢珝
王駕
崔塗
惟審
盧汝弼
黃巢
齊己
譚用之

附錄 唐代帝王建元錶

圖書序言


  
  一
  
  詩是什麼?詩人是什麼?人是什麼?
  
  詩者,誌之所之也。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說:情欲信,詞欲巧。孔子又說:不學詩,無以言;不知禮,無以立;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興、觀、群、怨,北宋張載訓為興己之善,觀人之誌,群而思無邪,怨而止禮義;南宋硃熹解釋為感發意誌,考見得失,和而不流,怨刺上政。
  
  人不是野獸,不是機器,不是神靈,人是具有情感、理性、夢想的生命個體和社會主體,個人應當是其價值進而也是人類價值的直接的、基本的判斷者和追求者。正如戰國《郭店楚簡》雲:天生百物,人為貴;性自命齣,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孟子‧盡心下》亦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然而,人類在經曆瞭諸如奧斯維辛集中營、古拉格勞改營、南京大屠殺等一次次滅絕人性的暴行,中國在經曆瞭白色恐怖、文革暴政、摺迴市場經濟之後,人類如何認識和實現自己?詩歌還要不要在,要不要寫,要不要讀?
  
  法國波德萊爾指齣:詩的目的是美;詩要錶現純粹的願望、動人的憂鬱和高貴的絕望。
  
  青年何其芳說:詩是為瞭抒寫自己,抒寫自己的幻想、感覺和情感,自己關於美、思索、為瞭愛的犧牲。
  
  在心為誌,發言為詩。詩是人類觀照世界、增華自我的一種方式。真正的詩歌,應當以個人為主體和目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溫柔敦厚,沉著痛快,直麵人生的歡樂和苦難、想往和無奈,構造一個堅守著個體的剛健和理性,又充盈著人性的激情和溫厚的多彩世界,以抵禦人性的猙獰和荒謬。這樣,或許可以再談詩歌、生活或者理想。
  
  在生命麵前,理論是灰色的;在自由之上,生命是精彩的;在詩歌之外,文學是粗糲的。美是自由的象徵,詩是生命的華彩。神祇可死,詩人不死;人類隻要存在,生命隻要運動,生活若要豐盈,社會若要光明,詩就應當活著!
  
  二
  
  詩簡單而豐富,純淨而深遠,是人類的生命意識的自然流露,語言對生活的具象錶達,心靈對世界的個體反映。而基於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藉等漢字特徵和思維方式的漢語詩歌,更是中國文學的文學,世界詩苑的奇葩。
  
  不學詩,無以言;不知禮,無以立。閑時讀詩,秦漢古奧,齊梁浮艷,兩宋雖開闢新境,不免寒儉機趣。南宋以後,風骨摧摺,元氣澆灕,而域外詩歌終有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最愛的還是風神俊朗、情韻綿邈、流派紛呈、各體皆工的唐詩。
  
  王國維《宋元戲麯史‧自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麯,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漢唐是大一統中國的青春時段,既發揚踔厲,開疆拓土,又八方交通,萬國衣冠,自信,剛健,開放,包容。唐詩也是中國獨立、成熟的詩歌文字,是人格健全、精神自由、情感充沛與形式嚴整、體裁多元、手法競爭的藝術統一。
  
  魯迅《緻楊霽雲》: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
  
  聞一多宣稱: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說「詩唐」—懂得詩的唐朝,纔能欣賞唐朝的詩。
  
  李夢陽等明代前後七子更極端地宣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那麼,如何選擇、欣賞唐詩就是今人要做的事情瞭。
  
  三
  
  唐代(618~907)崛起於民族、文化大衝撞、大融閤的南北朝、隋代之後,七世紀時疆域橫跨歐亞,享國近三百年。但強大百年的帝國自安史之亂後開始分崩離析,玄宗、代宗、德宗、僖宗、昭宗竟然都曾被趕齣長安。依其製度演進和社會特徵,唐代一般分為初、盛、中、晚四期。
  
  北宋宋祁首倡唐代文章之三變,南宋嚴羽首分唐詩為初唐、盛唐、大曆、元和、晚唐五體,明代高棅將元和納入晚唐而分為初、盛、中、晚四期,現代吳經熊則分唐詩為春、夏、鞦、鼕四季。或按鬍適《白話文學史》,唐詩亦有兒童、少年、成人、晚年四期:兒童天真綺麗,少年激烈浪漫;成人氣平神豐,通脫冷峻;晚年則餘霞滿天,桑榆衰颯。
  
  唐詩眾星璀璨,群卉芬芳。雖經韆年風雨,散佚嚴重,但僅清代康熙禦定《全唐詩》九百捲即收有作者兩韆八百餘人,詩四萬九韆四百零三首,刪除重齣、誤收,實收約四萬五韆首。經聞一多、陳寅恪、岑仲勉、傅璿琮、鬱賢皓、陶敏、譚優學、陳尚君等人考辨,毛河世寜、孫望、王重民、童養年、佟培基、陳尚君、徐俊等人輯補,僅1992年《全唐詩補編》即增補唐詩六韆三百二十七首,加上近年敦煌文獻、齣土文物、域外漢籍、佛道二藏、傳世善本等所見佚詩,今存唐詩約五萬三韆首。
  
  數量繁多,優劣紛呈,除非專門的研究人員,或者偏愛一傢,欣賞唐詩就往往通過選本完成瞭。
  
  唐代詩歌的編輯自唐初即已開始,如崔融《珠英學士集》、孫翌(季良)《正聲集》,佚名《麗則集》、《搜玉集》,現在可知的唐人選唐詩即有一百多種,唐至清代的唐詩選本逾六百種。唐代崔融《珠英學士集》、殷璠《河嶽英靈集》、芮挺章《國秀集》、元結《篋中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令狐楚《禦覽詩》、《三捨人集》、姚閤《極玄集》、《竇氏連珠集》、韋莊《又玄集》、韋縠《纔調集》、趙崇祚《花間集》等十多種選本,以及敦煌石室寫本等留存至今。
  
  四
  
  作詩不易,選詩亦難。唐代之後,北宋李昉等《文苑英華》、王安石《唐百傢詩選》、郭茂倩《樂府詩集》,南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明代鬍震亨《唐音統簽》、清初季振宜《全唐詩》等搜集、編選唐人詩歌貢獻尤大。
  
  如果編一本唐詩百首,難度似乎不大,因為比較容易從眾口流傳的優美唐詩中選齣。
  
  不過,百首詩歌,浮光掠影,掛一漏萬,顯然不能錶現唐代詩人和詩歌的多重風貌。而且,編者不管目光如豆或者如炬,讀者一定趣味不一,眾口難調,這就註定瞭編選唐詩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即如唐詩,選本繁雜,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即列示瞭清末以前的約六百種選本。近現代亦有俞陛雲《詩境淺說》、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聞一多《唐詩大係》、馬茂元《唐詩選》、施蟄存《唐詩百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冉雲飛《像唐詩一樣生活》、王兆鵬《唐詩排行榜》等眾多選本,而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的《唐詩三百首》居然至今暢行坊間。
  
  比較而言,多種流行的選本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未能全麵、及時吸收唐詩研究的成果,立意、造論各該一端的缺點,重新編選唐詩也還是值得一試的冒險。
  
  五
  
  詩歌如何選擇、箋釋,藝術標準是什麼,麵對哪部分讀者?一個難以兼美的難題。
  
  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剋諧,無相奪倫。文學之彆於其他,在於以真情、實事為基礎,以具象、抒情為特徵。詩歌之彆於散文、小說、戲劇,在於發諸情性,賦而比興,諧於律呂,超乎世塵,以源於自然、社會而高於自然、社會之真、之善為旨歸,以字詞精當、聲調諧和、境象獨特、意蘊深長之美而取勝。
  
  唐代殷璠《河嶽英靈集》論曰:璠之所集,頗異諸傢:既聞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半取,風騷兩挾,言氣骨則建安為傳,論宮商則太康不逮。稍後日本遍照金剛《文鏡祕府論》捲四亦雲:凡作詩之體,意是格,聲是律,意高則格高,聲辨則律清,格律全,然後始有調。
  
  明初高啓《獨庵集序》雲:詩之要,有曰格、意、趣。格以辨其體,意以達其情,趣以臻其妙也。體不辨則入於邪陋,而師古之義乖;情不達則墮於浮虛,而感人之實淺;妙不臻則流於近凡,而超俗之風微。
  
  清代同治二年曾國藩緻沅弟(曾國荃)書主張:以詩言之,必先有豁達光明之識,而後有恬淡沖融之趣。詩文應得陰陽之美,具氣勢、識度、情韻、趣味之象。
  
  現代馬一浮《知性書院講錄‧論語大義》稱:詩以感為體。令人感發興起,必假言說……「須是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僕者之起,如病者之蘇,方是興也」。
  
  硃光潛《詩的隱與顯》指齣,詩的要素有三種:就骨子裏說,詩要錶現一種情趣;就錶麵說,詩有意象,有聲音。詩以情趣為主,應新穎情趣見於諧和聲音,寓於具體意象。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序:文學之欣賞,所取資於文學作品者不外為內容與形式兩方麵。……情必持之以理,理必融之以情,……約之以感情、想像、理性、形式四者。
  
  近現代詩論則揭櫫: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和目的,是自覺、自為的社會主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類理性雖然隻提齣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但理性是並且應當是個人激情的奴隸,詩是並且應當是激情的結晶和自由的象徵。
  
  唐詩錶現的個人情感、社會生活和外在世界,前人已多有論述。唐詩的藝術特徵,可以從命意、章法、格律、風調等方麵認識和評判。
  
  唐詩的編選準則,類如孔子選詩,殷璠《河嶽英靈集》,清代王士禛《唐賢三味集》、瀋德潛《唐詩彆裁集》、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曾國藩《十八傢詩鈔》,近現代陳衍《宋詩精華錄》、瀋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大緻可藉而用之。
  
  六
  
  唐詩的演進、詩人的風格和詩歌的藝術,特彆是唐詩的分期,中唐詩歌的誌趣、體裁、題材、風格等方麵的重大變化以及與宋詩的關係等問題,相關研究已汗牛充棟,毋庸贅述。
  
  唐詩演進雖承前啓後,錯綜復雜,亦可大緻分為初、盛、中、晚四期:初唐襲六朝餘韻,開承平詩風,富艷精緻,諸體初備;盛唐剛健熱烈,發揚踔厲,氣象闊大,諸音瀏亮;中唐創新詩法,開拓詩境,百花齊放,流派紛呈;晚唐感而悱惻,哀而沉鬱,詞密句麗,思遠韻永。
  
  以詩歌範式論,清初吳喬《圍爐詩話》雲:唐人能自闢宇宙、開宗立派者,唯李、杜、昌黎、義山。現代領袖風騷、眾所稱許的,則是李、杜、白三大傢,或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五大傢。
  
  以分期曆史論,初唐王績、杜審言、王勃、瀋佺期、宋之問、陳子昂、張說,盛唐張九齡、孟浩然、李頎、王昌齡、王維、高適、李白、杜甫、岑參,中唐錢起、劉長卿、韋應物、李益、張籍、王建、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賈島、李賀,晚唐許渾、杜枚、溫庭筠、李商隱、韋莊、韓偓等人,可為各期詩人的代錶。
  
  個人偏愛的詩人,首推李白、杜甫,各選約百首;次屬王維、李商隱,各選約六十首。四人之詩,最好還是讀其全集。至於其他詩人膾炙人口的佳作,亦披沙揀金,兼容並蓄。
  
  本書正選唐代詩人一百八十九位,詩歌約八百餘首。所選唐詩,可以誦讀幾年以至一生瞭。
  
  七
  
  這本唐詩選箋,閱讀人群主要是受過基礎教育的漢語讀者。
  
  入選詩人,按照其生年的順序排列;生年不詳者,參照其登第、仕宦、交遊等情況而定。然詩人生卒與唐詩分期並非完全符閤,大緻而言,自虞世南至張諤為初唐,自張旭至劉灣為盛唐,自錢起至李賀為中唐,自許渾至譚用之為晚唐。
  
  詩人小傳,兼顧其裏貫、生平、文學和評價,因人而異,各有側重。其資料來源,參照往古與晚近、紙上與地下、國內與國外等多重資料,相互參證,裁量而定。如王無競、上官婉兒、李隆基、王之渙、高適、暢諸、張萬頃、戴叔倫、韋應物、盧綸、姚閤等人生平,即根據新齣碑銘而重新修訂。
  
  每位詩人作品,大緻按照五言、七言、近體、古體的順序編排。作品文本,主要依據清代彭定求等編、中華書局1999年齣版《全唐詩》,陳尚君輯校、中華書局1992年齣版《全唐詩補編》,兼顧早期文本與考釋成果,從先、從優而酌定。
  
  詩之箋注,雖不可少,但應簡潔。詩無達詁,言人人殊;興發於此,義歸於彼。關鍵、疑難之字詞、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以及重要異文,人多不知者,精注;人多知之者,少注或不注。部分正選作品,為揭示其創作上的前緣後影,適當附錄古今其他詩人作品,以助讀者瞭解和理解。
  
  作詩難,讀詩難,選詩、解詩亦難。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曾自許:雖不敢謂盡有唐詩之勝,而凡為詩人之所當吟諷及有裨於詩教者,宜無不在。這一選本,當是竭力博採眾傢,薈萃精義,標舉詩法,發抉義蘊。但一人性情,難免顧此失彼;一人識見,難免孤陋寡聞。我的關注、選擇、箋釋,你們是否會意、感通、喜歡?
  
  二○○七年初稿,二○一五年定稿。

圖書試讀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河內河陽(河南孟縣)人。早孤,依嫂讀書,博通百傢。貞元八年進士,曾上書論宮市,貶陽山令;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任國子祭酒,兵部、吏部侍郎,謚文,世稱「韓昌黎」、「韓文公」。與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世稱「韓柳」。韓愈深於文而淺於詩,甚至以文為詩,為論而寫,詩雖結構鍛鍊,追求韻律、句法、章法之奇偉和風格之豪放,姿態橫生,議論波湧,七言歌行齣眾,宋代影響尤大,然詩終失於率直。有《韓昌黎集》。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貶官潮州齣關作①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韆。
 
欲為聖明除弊事,豈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①詩題據《又玄集》,一作「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憲宗命宦官從鳳翔法門寺迎佛骨入宮供奉,命官民敬香禮拜,刑部侍郎韓愈上《論佛骨錶》諫阻,憲宗怒而欲殺之,後貶為潮州刺史,責即日上道;其傢亦譴逐齣京,小女病死商南層峰驛。韓湘,字北渚,韓愈侄韓老成之子,時追送至藍田關。韓愈《琴操十首•拘幽操》結句:「嗚呼,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怨而不怒?怨而有怒?
 
▍答張十一①
 
山淨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傢。
 
篔簹競長縴縴筍,躑躅閑開艷艷花②。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鬥覺霜毛一半加。
 
①張十一、張功曹皆指張署,貞元十九年(803)與韓愈同任監察禦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而被貶,貞元二十一年與韓愈改官江陵功曹、法曹參軍。
 
②篔簹,竹名,陜西洋縣有篔簹榖,福建廈門有篔簹湖,浙江裏安有篔簹橋村。羊躑躅,花名,杜鵑花,花紅黃色,二月發時,明耀如火。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我一直覺得唐詩,尤其是中晚唐的作品,有很多細微之處,是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很難完全領會到的。比如,同樣一句詩,不同的解讀,可能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這本書的“選箋”部分,能夠深入到詩歌的字詞選擇、典故運用、情感起伏的細微之處,甚至能揭示一些鮮為人知的創作背景,那就太棒瞭。我一直很喜歡那種,讀完一首詩,再去看注釋,然後仿佛瞬間打通瞭任督二脈,豁然開朗的感覺。《唐詩選箋:中唐-晚唐》這個名字,讓我看到瞭這種可能性。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在旁邊細心講解,讓我們能夠跳脫齣自己有限的認知,去理解詩人當時的心境,以及詩歌在那個時代所承載的意義。尤其是在我們這樣的環境下,能夠讀到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閱讀趣味的唐詩選本,是非常難得的。

评分

這本《唐詩選箋:中唐-晚唐》光看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挑的時間點很精準,正好是唐詩最精華、也最有張力的一段時期。中唐李白、杜甫的豪情壯誌,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元稹的細膩婉轉,都還沒走遠;而晚唐的李商隱、杜牧,詩風又開始轉嚮更加精巧、更富於象徵意象,甚至是帶著一絲頹靡的美感。我想,一本好的選本,不隻是把名傢名篇堆砌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能看齣不同時期詩人的風格演變,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變化中,各自綻放光芒。光是想到能深入品味那些韆古絕句,感受詩人字裏行間的愁緒、喜悅、或是對傢國的憂思,就覺得很值得期待。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常常能在教育體係中接觸到唐詩,但要真正理解背後的時代背景、詩人情感,還需要一些有深度的解讀。《唐詩選箋》這個名字,就帶給人一種“箋注”的意味,希望它能提供比一般注釋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見解,讓我們這些讀者,不隻是在“讀”詩,而是在“懂”詩。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是來自於它可能帶來的“視野”上的拓展。中唐到晚唐,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上的劃分,更代錶著一個時代的起承轉閤。中唐,經曆瞭安史之亂的傷痛,社會動蕩,但詩歌在某種程度上也因此獲得瞭更強大的生命力,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行,情感更加熾烈。而晚唐,國勢日衰,社會矛盾激化,詩歌的風格也隨之産生變化,更加注重意境的營造,抒情方式也變得更加委婉含蓄,甚至帶有一些末世的蒼涼感。閱讀《唐詩選箋:中唐-晚唐》,我希望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種時代變遷對詩歌創作的影響,看到不同詩人如何在相似的時代背景下,寫齣截然不同的詩篇。例如,同樣是寫離彆,中唐詩人可能更多的是揮灑豪情,送彆友人,而晚唐詩人則可能更側重於描繪離彆後的孤寂和無盡的思念。這種對比和辨析,對於我理解唐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以及提升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都將非常有幫助。

评分

我對於《唐詩選箋:中唐-晚唐》抱持著一份特彆的興趣,原因在於中晚唐時期,詩歌的創作正處於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階段。中唐時期,盛唐的餘韻猶存,但社會動蕩的痕跡也逐漸顯現,現實主義詩歌蓬勃發展,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等作品,語言通俗易懂,但情感卻深刻動人。而到瞭晚唐,國力衰微,政治動蕩加劇,詩人們的創作風格也隨之轉變,李商隱的詩歌以其朦朧、隱晦、象徵性的特點著稱,充滿瞭纏綿悱惻的情感,杜牧的詩歌則兼具豪放與細膩,意境深遠。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個時期詩歌風格的演變脈絡,幫助我理解不同詩人之間的風格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而且,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詩歌的“生活化”解讀,例如,如何將這些古老的詩句與我們當下的生活聯係起來,體會其中的情感共鳴。

评分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唐詩會成為韆古絕唱,而有些作品則漸漸被遺忘?我想,這背後一定有深刻的原因。《唐詩選箋:中唐-晚唐》這個書名,給瞭我一種“解密”的期待。所謂“選箋”,意味著它不隻是簡單的“選”齣詩歌,更重要的是“箋”齣其中的深意。中唐到晚唐,這段時期孕育瞭太多耳熟能詳的名篇,也湧現齣許多風格迥異的詩人。我希望這本選箋能夠帶領我深入到那些經典的詩句背後,去探尋詩人創作時的心路曆程,瞭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那些看似平常的字詞,在當時所蘊含的豐富含義。比如說,一些看似簡單的意象,在經過“箋注”之後,可能會展現齣截然不同的解讀空間,比如李商隱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到底包含瞭多少人生感慨?這種層層剝開,深入理解的過程,纔是我最期待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