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笺:中唐-晚唐

唐诗选笺:中唐-晚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中唐
  • 晚唐
  • 诗歌
  • 选集
  • 文学
  • 古典诗词
  • 中华文化
  • 鉴赏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依照时代划分成两册《唐诗选笺:初唐-盛唐》、《唐诗选笺:中唐-晚唐》,所选唐诗,诗人共一百九十三位,诗歌约八百首。除以早期文本与考释成果为底本,并尽可能吸收新进学术研究成果,尝试提供一部适合当代的唐诗经典选本。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原文:以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全唐诗》为底本精选编辑而成,并按照五言、七言、近体、古体的顺序编排,便于读者阅读。
  二、诗人小传:兼顾生平、文学和评价,参照国内外资料,相互参证,裁量而定。
  三、注释:针对关键、疑难之字词、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予以精注。语言简洁,笺注精当。
  
本书特色
  
  ▍收录中唐到晚唐,一百二十一位诗人,四百四十首诗!
  ▍以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全唐诗》为底本精选编辑而成,并按照五言、七言、近体、古体的顺序编排,便于读者阅读。
  ▍诗人小传兼顾生平、文学和评价,参照新进资料,相互参证,裁量而定。
  ▍针对关键、疑难之字词、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予以精注。语言简洁,笺注精当。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由


  籍贯江苏新沂。1983年起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类研究,1984年起发表论文、文章,出版专着8部,学术成果获第七、八、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和中国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专业工作之余,涉猎政治学、法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
 

图书目录



【中唐】
钱起
裴迪
皇甫冉
贾至
严维
刘长卿
元结
张继
李康成
严武
顾况
郎士元
李嘉祐
窦叔向
皎然
司空曙
郑钖
皇甫曾
李冶
戴叔伦
韩翃
耿湋
韦应物
冷朝阳
于良史
戎昱
张志和
李端
卢纶
于鹄
李益
柳中庸
孟郊
李约
陈羽
杨巨源
武元衡
胡令能
权德舆
李宣远
王涯
张籍
王建
令狐楚
韩愈
崔护
张仲素
薛涛
刘皂
李涉
吕温
白居易
李绅
刘禹钖
柳宗元
姚合
元稹
贾岛
卢仝
李德裕
李贺

【晚唐】
许浑
张祜
韩琮
朱庆余
刘绮庄
温庭筠
杜秋娘
杜牧
马戴
雍陶
严恽
皇甫松
赵嘏
薛逢
李郢
方干
刘沧
项斯
陈陶
李群玉
李商隐
葛鸦儿
曹邺
李频
于武陵
高骈
崔鲁
许棠
罗邺
崔珏
曹松
贯休
皮日休
陆龟蒙
罗隐
韦庄
章碣
司空图
高蟾
唐彦谦
黄滔
鱼玄机
郑谷
韩偓
张泌
张乔
杜荀鹤
李山甫
李咸用
秦韬玉
吴融
崔道融
钱珝
王驾
崔涂
惟审
卢汝弼
黄巢
齐己
谭用之

附录 唐代帝王建元表

图书序言


  
  一
  
  诗是什么?诗人是什么?人是什么?
  
  诗者,志之所之也。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知礼,无以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兴、观、群、怨,北宋张载训为兴己之善,观人之志,群而思无邪,怨而止礼义;南宋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考见得失,和而不流,怨刺上政。
  
  人不是野兽,不是机器,不是神灵,人是具有情感、理性、梦想的生命个体和社会主体,个人应当是其价值进而也是人类价值的直接的、基本的判断者和追求者。正如战国《郭店楚简》云:天生百物,人为贵;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孟子‧尽心下》亦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而,人类在经历了诸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古拉格劳改营、南京大屠杀等一次次灭绝人性的暴行,中国在经历了白色恐怖、文革暴政、折回市场经济之后,人类如何认识和实现自己?诗歌还要不要在,要不要写,要不要读?
  
  法国波德莱尔指出:诗的目的是美;诗要表现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
  
  青年何其芳说:诗是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自己关于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人类观照世界、增华自我的一种方式。真正的诗歌,应当以个人为主体和目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温柔敦厚,沉着痛快,直面人生的欢乐和苦难、想往和无奈,构造一个坚守着个体的刚健和理性,又充盈着人性的激情和温厚的多彩世界,以抵御人性的狰狞和荒谬。这样,或许可以再谈诗歌、生活或者理想。
  
  在生命面前,理论是灰色的;在自由之上,生命是精彩的;在诗歌之外,文学是粗粝的。美是自由的象征,诗是生命的华彩。神祇可死,诗人不死;人类只要存在,生命只要运动,生活若要丰盈,社会若要光明,诗就应当活着!
  
  二
  
  诗简单而丰富,纯净而深远,是人类的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语言对生活的具象表达,心灵对世界的个体反映。而基于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汉字特征和思维方式的汉语诗歌,更是中国文学的文学,世界诗苑的奇葩。
  
  不学诗,无以言;不知礼,无以立。闲时读诗,秦汉古奥,齐梁浮艳,两宋虽开辟新境,不免寒俭机趣。南宋以后,风骨摧折,元气浇漓,而域外诗歌终有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最爱的还是风神俊朗、情韵绵邈、流派纷呈、各体皆工的唐诗。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唐是大一统中国的青春时段,既发扬踔厉,开疆拓土,又八方交通,万国衣冠,自信,刚健,开放,包容。唐诗也是中国独立、成熟的诗歌文字,是人格健全、精神自由、情感充沛与形式严整、体裁多元、手法竞争的艺术统一。
  
  鲁迅《致杨霁云》: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闻一多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李梦阳等明代前后七子更极端地宣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那么,如何选择、欣赏唐诗就是今人要做的事情了。
  
  三
  
  唐代(618~907)崛起于民族、文化大冲撞、大融合的南北朝、隋代之后,七世纪时疆域横跨欧亚,享国近三百年。但强大百年的帝国自安史之乱后开始分崩离析,玄宗、代宗、德宗、僖宗、昭宗竟然都曾被赶出长安。依其制度演进和社会特征,唐代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期。
  
  北宋宋祁首倡唐代文章之三变,南宋严羽首分唐诗为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体,明代高棅将元和纳入晚唐而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现代吴经熊则分唐诗为春、夏、秋、冬四季。或按胡适《白话文学史》,唐诗亦有儿童、少年、成人、晚年四期:儿童天真绮丽,少年激烈浪漫;成人气平神丰,通脱冷峻;晚年则余霞满天,桑榆衰飒。
  
  唐诗众星璀璨,群卉芬芳。虽经千年风雨,散佚严重,但仅清代康熙御定《全唐诗》九百卷即收有作者两千八百余人,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删除重出、误收,实收约四万五千首。经闻一多、陈寅恪、岑仲勉、傅璇琮、郁贤皓、陶敏、谭优学、陈尚君等人考辨,毛河世宁、孙望、王重民、童养年、佟培基、陈尚君、徐俊等人辑补,仅1992年《全唐诗补编》即增补唐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加上近年敦煌文献、出土文物、域外汉籍、佛道二藏、传世善本等所见佚诗,今存唐诗约五万三千首。
  
  数量繁多,优劣纷呈,除非专门的研究人员,或者偏爱一家,欣赏唐诗就往往通过选本完成了。
  
  唐代诗歌的编辑自唐初即已开始,如崔融《珠英学士集》、孙翌(季良)《正声集》,佚名《丽则集》、《搜玉集》,现在可知的唐人选唐诗即有一百多种,唐至清代的唐诗选本逾六百种。唐代崔融《珠英学士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令狐楚《御览诗》、《三舍人集》、姚合《极玄集》、《窦氏连珠集》、韦庄《又玄集》、韦縠《才调集》、赵崇祚《花间集》等十多种选本,以及敦煌石室写本等留存至今。
  
  四
  
  作诗不易,选诗亦难。唐代之后,北宋李昉等《文苑英华》、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全唐诗》等搜集、编选唐人诗歌贡献尤大。
  
  如果编一本唐诗百首,难度似乎不大,因为比较容易从众口流传的优美唐诗中选出。
  
  不过,百首诗歌,浮光掠影,挂一漏万,显然不能表现唐代诗人和诗歌的多重风貌。而且,编者不管目光如豆或者如炬,读者一定趣味不一,众口难调,这就註定了编选唐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即如唐诗,选本繁杂,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即列示了清末以前的约六百种选本。近现代亦有俞陛云《诗境浅说》、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闻一多《唐诗大系》、马茂元《唐诗选》、施蛰存《唐诗百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冉云飞《像唐诗一样生活》、王兆鹏《唐诗排行榜》等众多选本,而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居然至今畅行坊间。
  
  比较而言,多种流行的选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未能全面、及时吸收唐诗研究的成果,立意、造论各该一端的缺点,重新编选唐诗也还是值得一试的冒险。
  
  五
  
  诗歌如何选择、笺释,艺术标准是什么,面对哪部分读者?一个难以兼美的难题。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文学之别于其他,在于以真情、实事为基础,以具象、抒情为特征。诗歌之别于散文、小说、戏剧,在于发诸情性,赋而比兴,谐于律吕,超乎世尘,以源于自然、社会而高于自然、社会之真、之善为旨归,以字词精当、声调谐和、境象独特、意蕴深长之美而取胜。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论曰:璠之所集,颇异诸家:既闻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稍后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祕府论》卷四亦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明初高启《独庵集序》云:诗之要,有曰格、意、趣。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近凡,而超俗之风微。
  
  清代同治二年曾国藩致沅弟(曾国荃)书主张: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沖融之趣。诗文应得阴阳之美,具气势、识度、情韵、趣味之象。
  
  现代马一浮《知性书院讲录‧论语大义》称: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必假言说……「须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
  
  朱光潜《诗的隐与显》指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诗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诗有意象,有声音。诗以情趣为主,应新颖情趣见于谐和声音,寓于具体意象。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序:文学之欣赏,所取资于文学作品者不外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情必持之以理,理必融之以情,……约之以感情、想像、理性、形式四者。
  
  近现代诗论则揭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目的,是自觉、自为的社会主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理性虽然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但理性是并且应当是个人激情的奴隶,诗是并且应当是激情的结晶和自由的象征。
  
  唐诗表现的个人情感、社会生活和外在世界,前人已多有论述。唐诗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命意、章法、格律、风调等方面认识和评判。
  
  唐诗的编选准则,类如孔子选诗,殷璠《河岳英灵集》,清代王士禛《唐贤三味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曾国藩《十八家诗钞》,近现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大致可借而用之。
  
  六
  
  唐诗的演进、诗人的风格和诗歌的艺术,特别是唐诗的分期,中唐诗歌的志趣、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以及与宋诗的关系等问题,相关研究已汗牛充栋,毋庸赘述。
  
  唐诗演进虽承前启后,错综复杂,亦可大致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初唐袭六朝余韵,开承平诗风,富艳精致,诸体初备;盛唐刚健热烈,发扬踔厉,气象阔大,诸音浏亮;中唐创新诗法,开拓诗境,百花齐放,流派纷呈;晚唐感而悱恻,哀而沉郁,词密句丽,思远韵永。
  
  以诗歌范式论,清初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人能自辟宇宙、开宗立派者,唯李、杜、昌黎、义山。现代领袖风骚、众所称许的,则是李、杜、白三大家,或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大家。
  
  以分期历史论,初唐王绩、杜审言、王勃、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张说,盛唐张九龄、孟浩然、李颀、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岑参,中唐钱起、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张籍、王建、韩愈、白居易、刘禹钖、柳宗元、贾岛、李贺,晚唐许浑、杜枚、温庭筠、李商隐、韦庄、韩偓等人,可为各期诗人的代表。
  
  个人偏爱的诗人,首推李白、杜甫,各选约百首;次属王维、李商隐,各选约六十首。四人之诗,最好还是读其全集。至于其他诗人脍炙人口的佳作,亦披沙拣金,兼容并蓄。
  
  本书正选唐代诗人一百八十九位,诗歌约八百余首。所选唐诗,可以诵读几年以至一生了。
  
  七
  
  这本唐诗选笺,阅读人群主要是受过基础教育的汉语读者。
  
  入选诗人,按照其生年的顺序排列;生年不详者,参照其登第、仕宦、交游等情况而定。然诗人生卒与唐诗分期并非完全符合,大致而言,自虞世南至张谔为初唐,自张旭至刘湾为盛唐,自钱起至李贺为中唐,自许浑至谭用之为晚唐。
  
  诗人小传,兼顾其里贯、生平、文学和评价,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其资料来源,参照往古与晚近、纸上与地下、国内与国外等多重资料,相互参证,裁量而定。如王无竞、上官婉儿、李隆基、王之涣、高适、畅诸、张万顷、戴叔伦、韦应物、卢纶、姚合等人生平,即根据新出碑铭而重新修订。
  
  每位诗人作品,大致按照五言、七言、近体、古体的顺序编排。作品文本,主要依据清代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全唐诗》,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全唐诗补编》,兼顾早期文本与考释成果,从先、从优而酌定。
  
  诗之笺注,虽不可少,但应简洁。诗无达诂,言人人殊;兴发于此,义归于彼。关键、疑难之字词、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以及重要异文,人多不知者,精注;人多知之者,少注或不注。部分正选作品,为揭示其创作上的前缘后影,适当附录古今其他诗人作品,以助读者了解和理解。
  
  作诗难,读诗难,选诗、解诗亦难。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曾自许:虽不敢谓尽有唐诗之胜,而凡为诗人之所当吟讽及有裨于诗教者,宜无不在。这一选本,当是竭力博採众家,荟萃精义,标举诗法,发抉义蕴。但一人性情,难免顾此失彼;一人识见,难免孤陋寡闻。我的关注、选择、笺释,你们是否会意、感通、喜欢?
  
  二○○七年初稿,二○一五年定稿。

图书试读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河内河阳(河南孟县)人。早孤,依嫂读书,博通百家。贞元八年进士,曾上书论宫市,贬阳山令;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任国子祭酒,兵部、吏部侍郎,谥文,世称「韩昌黎」、「韩文公」。与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世称「韩柳」。韩愈深于文而浅于诗,甚至以文为诗,为论而写,诗虽结构锻鍊,追求韵律、句法、章法之奇伟和风格之豪放,姿态横生,议论波涌,七言歌行出众,宋代影响尤大,然诗终失于率直。有《韩昌黎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贬官潮州出关作①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①诗题据《又玄集》,一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命官民敬香礼拜,刑部侍郎韩愈上《论佛骨表》谏阻,宪宗怒而欲杀之,后贬为潮州刺史,责即日上道;其家亦谴逐出京,小女病死商南层峰驿。韩湘,字北渚,韩愈侄韩老成之子,时追送至蓝田关。韩愈《琴操十首•拘幽操》结句:「呜唿,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怨而不怒?怨而有怒?
 
▍答张十一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篔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②。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①张十一、张功曹皆指张署,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而被贬,贞元二十一年与韩愈改官江陵功曹、法曹参军。
 
②篔筜,竹名,陜西洋县有篔筜谷,福建厦门有篔筜湖,浙江里安有篔筜桥村。羊踯躅,花名,杜鹃花,花红黄色,二月发时,明耀如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唐诗选笺:中唐-晚唐》光看书名就让人眼睛一亮,挑的时间点很精准,正好是唐诗最精华、也最有张力的一段时期。中唐李白、杜甫的豪情壮志,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元稹的细腻婉转,都还没走远;而晚唐的李商隐、杜牧,诗风又开始转向更加精巧、更富于象征意象,甚至是带着一丝颓靡的美感。我想,一本好的选本,不只是把名家名篇堆砌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能看出不同时期诗人的风格演变,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各自绽放光芒。光是想到能深入品味那些千古绝句,感受诗人字里行间的愁绪、喜悦、或是对家国的忧思,就觉得很值得期待。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常常能在教育体系中接触到唐诗,但要真正理解背后的时代背景、诗人情感,还需要一些有深度的解读。《唐诗选笺》这个名字,就带给人一种“笺注”的意味,希望它能提供比一般注释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见解,让我们这些读者,不只是在“读”诗,而是在“懂”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来自于它可能带来的“视野”上的拓展。中唐到晚唐,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划分,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起承转合。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伤痛,社会动荡,但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也因此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行,情感更加炽烈。而晚唐,国势日衰,社会矛盾激化,诗歌的风格也随之产生变化,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抒情方式也变得更加委婉含蓄,甚至带有一些末世的苍凉感。阅读《唐诗选笺:中唐-晚唐》,我希望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时代变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看到不同诗人如何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写出截然不同的诗篇。例如,同样是写离别,中唐诗人可能更多的是挥洒豪情,送别友人,而晚唐诗人则可能更侧重于描绘离别后的孤寂和无尽的思念。这种对比和辨析,对于我理解唐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都将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唐诗会成为千古绝唱,而有些作品则渐渐被遗忘?我想,这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原因。《唐诗选笺:中唐-晚唐》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解密”的期待。所谓“选笺”,意味着它不只是简单的“选”出诗歌,更重要的是“笺”出其中的深意。中唐到晚唐,这段时期孕育了太多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涌现出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我希望这本选笺能够带领我深入到那些经典的诗句背后,去探寻诗人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些看似平常的字词,在当时所蕴含的丰富含义。比如说,一些看似简单的意象,在经过“笺注”之后,可能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解读空间,比如李商隐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到底包含了多少人生感慨?这种层层剥开,深入理解的过程,才是我最期待的阅读体验。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唐诗,尤其是中晚唐的作品,有很多细微之处,是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很难完全领会到的。比如,同样一句诗,不同的解读,可能会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这本书的“选笺”部分,能够深入到诗歌的字词选择、典故运用、情感起伏的细微之处,甚至能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背景,那就太棒了。我一直很喜欢那种,读完一首诗,再去看注释,然后仿佛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豁然开朗的感觉。《唐诗选笺:中唐-晚唐》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旁边细心讲解,让我们能够跳脱出自己有限的认知,去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以及诗歌在那个时代所承载的意义。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读到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趣味的唐诗选本,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

我对于《唐诗选笺:中唐-晚唐》抱持着一份特别的兴趣,原因在于中晚唐时期,诗歌的创作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中唐时期,盛唐的余韵犹存,但社会动荡的痕迹也逐渐显现,现实主义诗歌蓬勃发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语言通俗易懂,但情感却深刻动人。而到了晚唐,国力衰微,政治动荡加剧,诗人们的创作风格也随之转变,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朦胧、隐晦、象征性的特点著称,充满了缠绵悱恻的情感,杜牧的诗歌则兼具豪放与细腻,意境深远。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个时期诗歌风格的演变脉络,帮助我理解不同诗人之间的风格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且,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诗歌的“生活化”解读,例如,如何将这些古老的诗句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其中的情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