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文学篇

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文学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经典
  • 文学
  • 导读
  • 新视野
  • 文化
  • 历史
  • 教材
  • 名著
  • 中国文学
  • 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按「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系列的书目,分系列辑录各书篇首的导读,荟萃各学者对中华经典的研究心得,集结成此导读结集,并收录了饶公、陈耀南、李焯芬三篇序文,均以为「今人为何需要读经典」为题,带出现代人读中华经典的意义。

名人推荐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
  我以为,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  ——饶宗颐

  书中的每一篇经典导读,均是针对现代人对经典智慧的需求而写成的,因此既具现代视野,亦契合现代人的诉求。——李焯芬

  所谓「经典」,就是经历了无数考验,仍是大家心悦诚服、可资指导言行的文字记载。泛观博览、精细研究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务(特别是中华文化精神),于是知所选择继承、发扬光大。——陈耀南
 
《群星璀璨:世界文学经典导览与赏析》 (导读与评析西方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一、 导言:跨越时空的对话 世界文学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它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思想火花与情感共鸣。从古希腊的史诗咏叹到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探索,人类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经验,都以最精妙的文学形式被记录和传承。《群星璀璨:世界文学经典导览与赏析》并非试图穷尽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宝库,而是精选了那些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在叙事技巧和思想深度上达到巅峰的“恒星级”作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开启通往西方文学宏伟殿堂的大门,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共通的情感困境与精神追求。 本书的编纂宗旨是“深度导读,启发思考”。我们认为,阅读经典不应止于情节的了解,更在于洞察作者的时代语境、主题的复杂性以及艺术手法的创新性。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哲学、社会学背景知识,我们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富有成效的、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二、 上古与古典的奠基:史诗与悲剧的永恒回响(约350字) 本卷聚焦于西方文明的源头,探究文学的最初形态如何确立叙事的基本范式。 1.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荷马史诗不仅是文学的开端,更是西方伦理观和英雄主义的原型。我们将深入剖析“阿喀琉斯的愤怒”如何定义了个体荣誉与集体命运的冲突;探讨“奥德修斯的漂泊”如何象征着人类对知识、家园和自我身份的永恒追寻。重点分析其六步格(Hexameter)的韵律魅力、神祇干预下的命运观,以及“基调”(Tone)的平衡——在残酷战争的描写中依然保持的崇高感。 2. 希腊悲剧的形而上学追问:索福克勒斯与欧里庇得斯 从《俄狄浦斯王》出发,我们探讨“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与“人性的局限性”的悖论。何为至高无上的“盲目”(Hubris)?悲剧的净化(Catharsis)作用如何在剧场中实现?我们将对比索福克勒斯对结构严谨的偏爱,与欧里庇得斯对传统神祇的质疑和对女性角色心理的细腻刻画,揭示古典戏剧对现代伦理困境的预示。 3. 维吉尔的帝国叙事:《埃涅阿斯纪》 作为罗马文学的巅峰,本书将分析《埃涅阿斯纪》如何巧妙地融合了荷马的传统与罗马的政治理想。埃涅阿斯作为一位“负有使命的英雄”,其个人意志如何屈服于更宏大的国家构建叙事,探讨“罗马精神”的文学建构。 三、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信仰、人文与重塑(约300字) 这一部分关注文学如何从神权的中心转向对人性的发掘与赞美,以及文学形式的多元化。 1. 但丁的宇宙志:《神曲》 《神曲》是中世纪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我们将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宗教寓言,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关于罪、惩罚、救赎的“精神地理学”构建。重点分析但丁如何将现实人物与历史典故嵌入到精密的九层地狱、炼狱与天堂的结构中,以及他如何利用象征手法表达对中古晚期政治混乱的批判。 2. 莎士比亚的“人学”宣言:四大悲剧的心理深度 莎士比亚被誉为“人性的镜子”。本书将侧重分析《哈姆雷特》中知识分子的犹豫与行动的瘫痪;《李尔王》中对父爱与权力幻觉的残酷剥离;以及《麦克白》中野心如何吞噬灵魂的内在逻辑。我们的分析将聚焦于他如何通过独白和对白,构建出前所未有的心理层次感。 3. 塞万提斯的解构与反思:《堂吉诃德》 这部作品标志着现代小说的开端。我们将探讨骑士精神的浪漫与现实生活的粗粝之间的永恒张力。堂吉诃德的“疯狂”究竟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对僵化理想的最后一次伟大反抗?分析其“套层叙事”和对小说体裁本身的戏仿与反思。 四、 启蒙与浪漫:理性的光芒与情感的洪流(约350字) 十八、十九世纪,文学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达到了高潮。 1. 启蒙精神的批判者: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意志精神的集大成者。我们将重点解读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签订契约的深层含义——那不是简单的灵魂交易,而是人类对知识边界、生命意义的永不餍足的追求。分析“永恒的行动”如何成为救赎的最终标准。 2. 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颂歌:华兹华斯与拜伦 浪漫主义核心在于对想象力、自然和自由的推崇。我们将考察华兹华斯如何将“日常之境”提升至神圣的高度,强调“孩童心性”的纯净;并对比拜伦式英雄的叛逆精神,即个体对社会虚伪性发起的激烈挑战。 3. 现实主义的巨著: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的社会全景图 现实主义力求精确捕捉时代气息。《人间喜剧》如何构建了一部19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揭示资本积累背后的道德代价;而《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如拿破仑战争)与数个家族的日常生活交织,探索“历史必然性”与“个人意志”的互动关系。重点分析托尔斯泰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技巧,以及他对于“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 五、 现代主义的觉醒:破碎、意识与新的叙事(约300字) 二十世纪初,传统叙事模式被彻底颠覆,文学转向对人类潜意识和时间经验的探索。 1. 意识流的拓荒者:乔伊斯与伍尔夫 爱尔兰文学的双子星彻底改变了小说的结构。我们将深入解读《尤利西斯》中“意识流”技法的实践,如何将一天之内人物的思绪、记忆和感觉无缝地并置于文本之中。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瞬间的永恒”的捕捉,以及她如何通过女性视角解构传统父权叙事。 2. 存在主义的先声:卡夫卡与荒诞的困境 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人面对异化、官僚主义和无意义感的最佳写照。《审判》和《变形记》揭示的“卡夫卡式困境”——个体在强大、模糊的权力结构面前的无助与恐惧,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穿透力。 3. 美国的“失落的一代”与魔幻现实的萌芽:菲茨杰拉德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美国梦”的幻灭与哀悼,探讨“财富”与“纯真”的不可调和性。随后,过渡至马尔克斯,解析“魔幻现实主义”如何将神话、历史和日常事件融为一体,以此来表达拉丁美洲独特的历史体验和身份认同。 六、 结语:经典的生命力(约200字) 世界文学经典之所以不朽,在于它们不断提供解读我们自身处境的新视角。它们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充满活力的文本,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读者的生命体验而焕发出新的光彩。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读者在面对复杂文本时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通过对这些大师之作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我们期望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坚实的西方文学坐标系,从而更自信地投入到浩瀚的书海之中,真正做到“以经典为参照,洞察人类精神的永恒主题”。每一次对经典的回归,都是对人类文明最深刻的致敬。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饶宗颐序: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ii
陈耀南序:中华经典古,今人惠泽新   vi
李焯芬序: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x

诗词类
《诗经》导读
《诗》为谁歌?  陈致   002
《楚辞》导读
绮丽浪漫,哀婉深情  陈炜舜   030
《唐诗三百首》导读
童蒙皆能诵唐诗  康震   068
《宋词三百首》导读
宛丽端雅话宋词  康震   076
《元曲三百首》导读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康震  向铁生   084

小説类
《搜神记》导读
鬼怪异闻「信史」录  赖庆芳   092
《世説新语》导读
一往情深:论《世説新语》中的社会结构、思想变迁及生命之痛苦  陈岸峰   112

散文笔记类
《梦溪笔谈》导读
知识爆发时期的理性产物  冯锦荣   152
《东坡志林》导读
幽默中显刚正:谈《东坡志林》成书与苏轼的处世哲学  梁树风   180
《徐霞客游记》导读
跋涉天涯一奇人  郑培凯   196
《古文观止》导读
古文不古 万古常新  黄坤尧   224

蒙学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导读
为学者必有初  区志坚   244

跋   290

注:各类别下之经典按其成书时代排序。

图书序言

饶宗颐序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一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运动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
关怀与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着。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协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圑结羣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知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中国近半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照单全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予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好友法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了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产的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脚注。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郑炜明博士整理
载《人民日报》二○一三年七月五日五版

陈耀南序

中华经典古,今人惠泽新


  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日新月异、奇妙无比了,还读什么「经典」──尤其是中国的经典?

  是的,近代中国的学术文化,比起西方先进,表现了若干方面的落后;不过,有史以来,中国也曾有不少超前──而且,无可否认,有些还具备普世价值,可说万古常新。谁说中国人不能「穷、变、通、久」,「贞下起元」,再开新路?

  中国是如此广土众民,历史持续而悠久,影响深远而重大──所谓「文化」「文明」「开物成务」「兴神物以前民用」……所谓「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知命守义」,「忠恕」……所谓「有无相生」「正反相成」「致虚守静」「见素抱朴」等等出于华夏哲人,以至初兴于天竺而发扬光大于中土高士的「五蕴皆空」「慈悲喜舍」,减除因生死人我差别而致的大苦大痛,种种现代更觉迫切珍贵的智慧理念,就是出于或者持久普及于中国经典。对这一切,我们怎可视而不见、习而不察、有而不珍?今日今时,凤凰火浴,重新振起,腾飞世界,造福人类,岂不是有心人之所同盼、有目人之所共睹?

  更何沉,即使「普世市场」之类意义暂且不谈,「中文」「中国」,对我们来说,毕竟是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谁可以──怎可以──真的斩断?

  所以,中华文化经典,不可不爱护、学习,不可不继承、推广!

  所谓「经典」,就是经历了无数考验,仍是大家心悦诚服、可资指导言行的文字记载。泛观博览、精细研究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务(特别是中华文化精神),于是知所选择继承、发扬光大;并且,目染耳濡,用语行文,我们提升了吸收与表达能力,增加了智慧与乐趣──这些,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再加阐发:

  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德」者,性能、作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能理性自觉地、不懈追求幸福地生存与进步。为此,物质与精神各方面的生活质素就得以继续提升,表现为器材技艺、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等,由外在而内心的种种文化现象与成绩,而纪录于人类特有的文字,集结、精选,就成为「经典」,此其一。

  其次,在文化的累积与发展中,人们研究、发现、掌握多变现象背后不变(起码是相对稳定)的道理规律,于是执简驭繁,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诸如:友爱亲情之可珍、斗争仇恨之可惧、良辰好景之可幸与可喜、天道命运之可信或可疑。诸如此类,是否「太阳之下无新事」?是否不管如何,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其二。

  第三:「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明朝学者陈第的专业心得也好,希伯来古代智慧「巴别塔」典故的喻示也好,人类语文的演化与分歧,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过,人又有神奇的学习与沟通能力,透过翻译和解说,古与今,中与外,隔膜就得以消除,文化就得以交流、承继。特别是我们的汉字中文,「金入洪炉不厌频」,经过百多年来严苛的怀疑、轻蔑、考验、批评,它难得的精简与稳定特质,与口头汉语适切配合的优点,理应更受珍视。透过视野的扩大与适当的更新,认真而合时的译解,文、史、哲、教种种范畴的华夏经典,垂世行远,光大发扬,就在于今日!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数载有成,业绩彪炳,现在把「文库」中五十种书的导读合编为一集,以利参考、观览,就如从上古到近世《七略‧六艺志》《隋书‧经籍志》《四库提要》的贡献与功能,实在是嘉惠士林、功在社会。笔者有附骥之荣,谨致芜辞,诚为之贺!

陈耀南于悉尼
二○一六年五月三十日

李焯芬序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英国牛津大学有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Arnold Toynbee,一八八九-一九七五)。他着作等身,代表作是十二卷的《历史的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书中深入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学界一般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汤因比在他晚年的一些着作和访谈中,不时谈到他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些预测和忧虑。他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础上,预见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人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私,物质慾望不断膨胀。这将对地球的自然资源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人与人之间、族羣与族羣之间的冲突亦越来越尖锐。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汤因比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与大乘佛教。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汤因比的这些预言,不无感触。过去的教育,既重视知识的传播,亦同时重视人的教育,特别是品德的熏陶。今天的教育,基本上以知识教育为主导。知识的不断膨胀,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新科目,以及永远也教不完的新课程。展望将来,网络教育(e-learning; mobile learning)的比例会越来越重。同学们忙于低头看他们的手机或i-pad,从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或讯息。君不见:一家人外出吃顿饭,各人在饭桌上往往忙于看自己的手机,闲话家常式的分享明显减少了。不少教育界的同工对如何在网络时代推行德育(或人的教育)感到困惑。这不啻是汤因比所预见的现代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疏离的现象。汤因比的命题是现代人如何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则是如何在知识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失衡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正可以帮助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均衡、更和谐的发展;从而让现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称意、更自在。我们回顾中古时代的欧洲,文艺复兴让当时的欧洲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思想更开放和活跃,因而成就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科技不断进步和强大的欧洲。正如饶宗颐教授所指出的,促进欧洲文艺复兴的正是欧洲人对重新研读古希腊、罗马经典的兴趣和热潮。欧洲人从经典中得到了无穷智慧以及发展的动力。

  就在这个有趣的历史时刻,基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承担,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五十本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并把每本的导读抽出、结集成为这套名为《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的集子,作为阅读经典的入门书。书中的每一篇经典导读,均是针对现代人对经典智慧的需求而写成的,因此既具现代视野,亦契合现代人的需要。

  汤因比预见了中华经典智慧对社会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看,中华经典智慧亦能帮助现代人更好地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从而让大家生活得更称意、更自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竞争比以前更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比以前更大。单以香港为例,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只有二三千大学生。今天香港大学生逾十万。不但毕业后找工作比从前难,连升职亦比从前难。我们的许多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下午五点钟下班的;经常是傍晚七点或更晚才能下班。有人回家以后还要用手机或电脑继续工作。中华经典中有不少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坦然地应付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更善巧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我们走上事业成功的坦途,同时获得别人的尊敬、衷诚合作和支持。换句语说,研习中华经典,可以补现代知识教育的不足,让我们除了现代专业知识之外,还具有人生智慧,懂得待人接物,事业上更成功,生活得更幸福快乐。
中华经典智慧,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抑或是对个人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李焯芬
二○一六年六月

图书试读

《元曲三百首》导读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向铁生
 
一、元曲概况
 
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迎来了又一座高峰──元曲。正如元代人罗宗信〈中原音韵序〉所言:「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其中亦可见元人自己对元曲之看重,认为其已然可与唐诗、宋词并立而三。这种观念也是一种创作的自觉,带来了元曲创作的丰收。综元一代,元曲在题材内容、技巧手法及传播影响等方面表现均远超诗词,成为元代之最佳文学样式。其后王国维在整理研究宋元戏曲时更是据此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概念:「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也。」(《宋元戏曲史》)评价精当,可谓的论。
 
同宋词一样,元曲本身也是音乐与文本的统一体。不过比宋词的音乐性更为复杂的是,元曲的音乐性不光包括「曲牌」,还有「宫调」在内。「曲牌」同「词牌」类似,是各种曲调的泛称,每个曲牌大体上都规定了相应的曲调和唱法,同样的,其字句、平仄等也有相应的规则。曲牌名有自词牌名而来的,但体制、内容并不一致,已多有发展变化。「宫调」则是元曲中曲调的调式。元曲中使用的宫调主要为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正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商调、越调、双调。各宫调音乐不同,风格和唱腔也不同。有的比较悲壮雄阔,有的比较哀感低沉,有的比较缠绵悠远。不同曲牌的调式接近,则属于同一宫调。元曲杂剧创作换宫调时往往也伴随着换韵现象。元曲同宋词不同之处还在于衬字的使用。元曲中可以在规定的曲律之外使用衬字以表达曲意和丰富声情,衬字的多少并无限制,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正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响」字前加了十几个衬字,可谓多矣。正是由于衬字的存在,同一曲牌的曲子往往出现字数不同的现象。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次偶然翻到一本《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文學篇》,對於我這種平常就對古典文學有點興趣,但又不知從何讀起的人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讓人望而卻步的學術著作,反而像是一位溫柔且博學的朋友,引導你一步步走進中華文化的殿堂。書中的導讀部分,我認為是最精華所在。它沒有直接節錄長篇的原文,而是用非常貼近現代人理解的語言,將那些經典作品的背景、主要人物、核心思想,甚至是作者創作當時的時代氛圍,都說得清清楚楚。像是《詩經》的部分,它不再只是枯燥的訓詁,而是讓你感受到那份古樸純真的情感,理解詩人對自然、對愛情的質樸歌頌。而《楚辭》的浪漫與瑰麗,在導讀裡也變得更加鮮活,彷彿能夠聽到屈原悲壯的吟唱。我特別喜歡它點出每一篇作品在文學史上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影響了後世的創作。這種「畫龍點睛」的講解,讓我在接觸原典時,能夠更有方向感,知道自己正在欣賞的是什麼,以及它為何如此重要。對於想要重新認識這些經典,或是初次接觸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個絕佳的起點,它開啟了一扇門,而門後是無盡的文化寶藏。

评分

我認為,《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文學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用一種非常「現代」的視角,重新詮釋了那些「古老」的文學經典。很多時候,我們接觸這些作品,是被動地接受課本上的講解,或者是被網路上零散的資訊所影響,這本書卻打破了這種框架。它的導讀,更像是帶你「走進」作者的心靈,去理解他們創作的初衷,去感受他們在那個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與思考。例如,當它講解《莊子》時,它不會僅僅列舉「庖丁解牛」的寓言,而是會引導你思考莊子對於自由、對於生命的看法,以及那種在紛擾塵世中尋求內心平靜的智慧。而對於《世說新語》這類筆記小說,它則能讓你看到當時名士們的風流韻事、清談妙語,感受到那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彷彿置身其中。我尤其讚賞書中對於文學作品「跨時代的意義」的探討,它讓我們明白,這些古老的文字,其實蘊含著對人性和社會永恆的洞察,至今仍然具有啟發意義。這本書,就是一座將經典與當代讀者連接起來的橋樑,它讓文學不再是塵封的古物,而是活生生的、能夠觸動我們內心的寶藏。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拿到《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文學篇》時,心裡其實是有點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畢竟「導讀」這兩個字,有時候意味著只是簡單的介紹,甚至可能是敷衍了事。但讀了幾頁之後,我完全被它征服了!它的導讀,不是那種蜻蜓點水式的概述,而是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細膩的文學觸覺。對於每一部經典作品,作者都能精準地抓住其最核心的價值,並且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加以闡釋。例如,在談到《紅樓夢》時,它不會僅僅停留在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而是深入探討了曹雪芹對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深刻描寫,以及女性命運的悲劇。它會引導你看到隱藏在字裡行間的社會縮影,感受到那種「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無奈。而對於《三國演義》這類章回小說,導讀則能讓你清晰地梳理出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權謀鬥爭,讓你能夠更從容地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書中的語言,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靈動,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和一位對文學有著極高熱情和深刻見解的智者對話,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文學篇》的出現,簡直是讓我這種「古典文學小白」的福音!過去總覺得唐詩宋詞、諸子百家遙不可及,好像得先啃掉厚厚的學術專著才能入門,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種「有溫度」的導讀方式。作者彷彿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把那些看似遙遠的文學瑰寶,用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來。讀《論語》時,不再只是背誦那些「溫故而知新」,而是能感受到孔子對於學問的熱情、對為人處世的智慧;讀《道德經》時,也不再只是被那些深奧的哲理弄得一頭霧水,而是能透過導讀,體會到老子對自然法則的洞察,以及那種「無為而治」的超脫。書中對於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的簡介,都恰到好處,不會過於冗長,卻能讓讀者對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它不會強迫你一次讀完所有內容,而是像在你眼前展示一道道精緻的開胃菜,讓你對每一道主菜都產生好奇心,進而主動想去品嚐。我個人覺得,它最大的價值在於,降低了閱讀經典的門檻,讓文學不再只是學術界的專利,而是人人都可以親近、都可以享受的文化財富。

评分

拿到《經典之門: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導讀‧文學篇》,我最喜歡的部分絕對是它那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導讀模式。身為一個對中華經典懷有敬意,但經常被浩瀚的文本和古奧的文言嚇退的讀者,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它不是直接丟給你一本厚重的原典,而是先像電影的「預告片」一樣,精準地勾勒出每一部作品的「精華摘要」,包含其歷史背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作品的核心思想,甚至是一些值得關注的文學手法。讀《詩經》時,它會引導你看到詩歌裡純樸的愛情、對勞動的讚美,以及當時社會的生活百態,讓你不再覺得只是單純的文字排列;讀《論語》時,它會讓你理解到孔子並非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教育理念的導師。我特別欣賞導讀中對於作品「意境」的描摹,它能夠幫助我在還未深入閱讀原文之前,就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想像空間,激發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本書的導讀,不僅僅是內容的解說,更是一種「閱讀方法的啟迪」,它教會我如何去欣賞、去理解這些經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