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平话

人言平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时事评论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杂文
  • 观察
  • 时评
  • 中国社会
  • 当代中国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两代,演进为平话,也就是章回小说崛起盛行。只是赋、诗、词、曲的文学作品,大多源自庙堂、偏重贵族,唯有平话小说虽属乡野庶民、贩夫走卒,但只要粗识文字,稍通义理,即可捧读欣赏,津津乐道。尤其平话小说包罗诗词歌赋,更涉及经史子集,可讲、可诵、可阅、可传,其播散之广、流传之邈、影响之深、沉淀之久,实已超越历朝其他文学之上。

  「说话」是两宋时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娱乐,所以一提到「说话」,很容易的就使人联想起「宋代」,就好像提起「杂剧」就使人想起「元代」一样。如宋代的《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乃至之后发展成说书体的小说也称为「平话」,也称作「评话」。

  着名的三国演义就是由平话演进而来,平话以浅近的文言写成,或文言白话夹杂,这可能是依据史书敷演和常常要引用史书文字所受的影响。目前可以确定为宋人作品的长篇讲史平话,有「新编五代史平话」(残本)和「大宋宣和遗事」两种。宣和遗事按年演述史事,其中的梁山故事,多採民间传说,是日后水浒传的底本,也是研究水浒传的重要资料。

  本书所列六十部平话小说,均系作者自幼迄今所阅之小说,其中若干集更已有学子作为撰写博士、硕士论文之参考依据,且更深入研究、详尽剖析,足见确具探讨价值。是以,作者累整一生阅读与人生之经验,将每部小说作者生平、书本刻印年代、题材故事演变、人物情节梗概、读后心得等诸方面,每篇以一千五百字媒介一书,同时略抒所感,稍加评析,以供读者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东权


  民国十七年生,福建莆田人,字仲谋,笔名人言、木成林。

  政工干校一期新闻组、文化大学新闻系、香港远东学院文史研究所毕业。曾任记者、主编、台长,及电影、电视公司经理、总经理;执教于文大、世大、政战、空大等校廿余年。

  先后编写「笕桥英烈传」、「狼牙口」等电影剧作多部;「姐妹花」、「心桥」、「凤凰树」等多部电视连续剧本及广播剧本,迄今已出版着作五十余部。

  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国文艺协会创作奖、国军文艺金像奖、中兴文艺奖等多项。
 

图书目录

02 序
03 盘古氏开天辟地──《开辟通俗志传》
04 钩心斗角五百年──《东周列国志》
05 想像力绝顶奇妙──《封神演义》
06 神笔史家蔡东帆──《历朝通俗演义》
07 鬦智慧与鬦阴狠──《孙庞演义》
08 驱火牛田单破燕──《乐田演义》
09 硬扯上再世姻缘──《隋唐演义》
10 自古英雄出少年──《说唐演义全传》
11 令读者气结胸闷──《精忠岳传》
12 功臣之后多豪杰──《粉妆楼》
13 书名花内容不花──《万花楼》
14 英雄豪杰边关去──《五虎征西》
15 上元三鼓夺崑崙──《五虎平南》
16 武侠小说之鼻祖──《三侠五义》
17 最早的推理小说──《包公案》
18 公案侠义混合体──《施公案》
19 为国尽忠除民害──《彭公案》
20 不近人情的清官──《海公案》
21 原名是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22 喻世警世与醒世──《三言》
23 三言之后有二拍──《拍案惊奇》
24 驰名世界的小说──《今古奇观》
25 通俗性与可读性──《古今奇闻》
26 劝世人诸恶莫作──《醉醒石》
27 酒色定无好下场──《欢喜冤家》
28 说因果劝人为善──《石点头》
29 自然界为之动容──《二度梅》
30 十三妹犹胜须眉──《儿女英雄传》
31 历史游记的幻想──《镜花缘》
32 遗腹子庵堂认母──《玉蜻蜓》
33 得月凌风山识靣──《十二楼》
34 女娲难补色情天──《五色石》
35 梁山好汉的下场──《荡寇志》
36 讽刺文学的先驱──《儒林外史》
37 写景写人带讽刺──《老残游记》
38 三才女接力完成──《再生缘》
39 居然粉黛逞英豪──《三门街》
40 癫和尚家喻户晓──《济公传》
41 韵人狂士啸夕阳──《豆棚闲话》
42 才子佳人代表作──《玉娇梨》
43 无非是舞文弄墨——《平山冷燕》
44 才女烈男重名教——《好逑传》
45 遗民泪尽胡尘里——《天雨花》
46 名人胜景相辉映——《西湖佳话》
47 无非是勗忠教孝——《西湖二集》
48 九死一生于乱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49 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场现形记》
50 奴乐岛丑态百出——《孽海花》
51 广东城里没清官——《九命奇冤》
52 女是英雄男好汉——《绿牡丹》
53 五美同衾太夸张——《梦中缘》
54 花自飘零月自明——《花月痕》
55 一举名登龙虎榜——《凤凰池》
56 骈四俪六写小说——《燕山外史》
57 政治伦常皆黑暗——《醒世姻缘》
58 从来才子多风流——《合浦珠》
59 刻骨铭心终不悔——《定情人》
60 忠孝两全奇女子——《金云翘传》
61 是才子也是色狼——《五凤吟》
62 女子有德便是才——《女才子书》
63 吴东权已出版书目
 

图书序言



  平话,就是评话;也就是章回演义小说的前身。

  我国近代史学家缪荃孙,在他的《烟画东堂小品》跋中云:「宋人平话,即章回小说。」宋代说书的人,分成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其中前两家,大都叙述历代的战争兴替、人际的恩怨情仇,讲这些故事的「说书人」,都有一份底稿抄本备忘,叫做平话或评话,那些底稿就是最早具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作品。后来有人将这些说书的底稿加以整理润色,刻印成书,就是今人所谓的「平话小说」,所以京本通俗小说中的许多话本,大都是宋代的平话递嬗而来。

  综观我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两代,遂演进为平话,也就是章回小说崛起盛行,虽然前朝也有平话小说出现,但是在内容上不如明清的精彩,情节上不如明清的复杂,词句上不如明清的浅白,题材上不如明清的广泛。因此,平话小说足可成为明清时代的代表作,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

  在赋、诗、词、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源自庙堂、偏重贵族,属于高级知识分子所有,社会上颇难普及,唯有平话小说的风行,虽属乡野庶民、贩夫走卒,但只要粗识文字,稍通义理,即可捧读欣赏,津津乐道,况且平话小说之中,还可以包罗诗词歌赋,涉及经史子集,可讲、可诵、可阅、可传,其播散之广、流传之邈、影响之深、沉淀之久,实已超越前朝其他文学之上。

  笔者九岁时勉强阅读《红楼梦》,书中很多字句,当时还不认识,只因为家母随父任职广西柳州,水土不服时常卧病在床,家父经常在床边讲述《红楼梦》故事,为家母解闷,我在一旁听得颇感有味,但是家父每次只讲一段就不讲了,我心急不耐久候,欲知后事如何,只好自己取书阅览,凡是看不懂的、和感觉无趣的字句章节,就跳过去不详看,只拣看得懂的看,结果是家父尚未讲完全书,我已囫囵吞枣,先把全书看完。

  这一看,居然有了瘾,后来我就到处寻找小说阅览,许多演义小说,如水浒传、荡寇志、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都是在十四岁以前看完。那些年代,我几乎成了「小说迷」,亲戚朋友家只要有小说书,都会被我借阅一空,所以我这一生断断续续、有完没完,也不知道看了多少章回平话小说,然而明清时期刻印的平话小说为数甚多,还有许多我压根儿尚未触及,甚至闻所未闻。

  如今马齿徒长、垂垂老矣,视力大不如前,记忆力亦日见减退,加以俗务繁忙,业己无法再度沉迷其间,回顾以往曾经所阅之小说,仔细算来,仅汇得六十集,于是斗胆尝试下笔,将每部小说作者生平、书本刻印年代、题材故事演变、人物情节梗概、读后心得浅见诸方面,信手扎记,顺籐摸瓜,数年来不觉已写得六十个短篇,每篇以一千五百字媒介一书,同时略抒所感,稍加评析,聊供读者参考,箇中纯属个人谫陋之见,摸象之举,尚祈方家宽纳见谅。

  本书所举六十部平话小说,相信不少读者或己领略一二,其中若干集,且有学子作为撰写博士、硕士论文之依据,深入研究,详尽剖析,可见确具探讨价值。在这六十部小说之外,尚有所谓「六才子书」:红楼、三国、水浒、西厢、西游、金瓶,对于这些着名小说,纵然佳评如潮,论说成山,但是却有俗谚提出劝告读者云:「年少勿看西游—会疑神疑鬼;年青勿看红楼西厢—会意乱情迷;壮年勿看水浒—会铤而走险;盛年勿看三国—会老奸巨猾;老年勿看金瓶—会自卑自怨。」此说并无依据,聊供参考,这些小说,我虽然均巳涉猎,幸而还未犯有像俗谚所说的那些副作用。但是,毕竟还是不敢对它下笔置啄,狗尾续貂,原因是这些小说的名气太大,内容深广,家喻户晓,历来巳有无数学者方家,先后着文评析分解,专着论述,笔者不才,自量学浅,只好避重就轻,避谈「六才子书」,还请读者诸君见谅。
 

图书试读

09 硬扯上再世姻缘──《隋唐演义》
 
《隋唐滨义》,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褚人获的作品,他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别号没世农夫,苏州人。他很有学问,但从不参加科举,所以也不做官,迳自潜心着述、博览经史,尤其属意历代稗史轶闻,终生不倦,所以能诗善文,着作极丰,如《鼎甲考》、《坚瓠集》、《读史随笔》、《退佳琐录》、《圣贤群辅录》、《续蟹谱》、《隋唐演义》等部,而以《隋唐演义》字数最多,为其代表作。
 
在褚人获写这部《隋唐演义》之前,罗贯中曾经编纂了一部《隋唐志传》,流传不广,到了明朝中期,南京兵部尚书林瀚,据以改编充实,订名《隋唐两朝志传》,褚人获又把林瀚的作品,再参酌坊间的《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书的内容,广集搏採,加油添醋,重新编纂而成这部综合结晶品,他自己在序文中就说:「《隋唐志传》创自罗氏,篡辑于林氏。」
 
这部演义,共有一百回,第一回是:「隋主起兵伐陈,晋主树功夺嫡。」最后一回是:「赦反侧君念臣恩,了前缘人同花谢。」首尾共一百七十多年,而我是在十七岁时,读了一遍,至今印象还很深刻。
 
在这一百七十多年中,书中所写的主要情节,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大环节;首先,是写隋朝的兴起,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由于的认知错误,更换了太子,造成次子晋王杨广气死其父杨坚,夺取帝位,是为一代暴君隋炀帝,他有点像秦始皇,好大喜功,奢侈荒淫。宫中美人朱贵儿,因割腕肉为炀帝治病,感动了暴君,对她产生一段绮旎的恋情,誓为再世夫妻,结果弄得宫庭淫乱,众叛亲离,「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终于江都兵变,隋炀帝死于宇文化及之手,朱贵儿大骂叛贼而被杀。第二环节,是叙述一批乱世英雄纷纷起义的经过,这些人有程咬金、单雄信、徐懋功、尉迟恭、秦叔宝等人物,尤其以秦琼这个角色着墨最多,描述精细,把这批人物的性格和英勇的造型烘托得十分抢眼,以致传诵千古,令人印象深刻,几乎到了无人不知的程度。第三环节描写李渊之子三兄弟争权,李世民终为唐太宗,到后来武则天篡唐称帝,武氏撩乱朝纲,导致李氏复辟。末节以唐明皇宠爱杨贵妃,放任杨国忠弄权,激反安禄山,渔阳起兵,安史乱生,到杨贵妃命丧马嵬坡,唐肃宗继位,唐明皇还京,「芙蓉如靣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为止,全书告终。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人言平話》,封面設計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傳統的古籍風格,而是帶點現代的留白和簡約,讓我一時好奇。書名聽起來很古老,但又有點親切,好像藏著什麼說不盡的故事。我通常不太會主動去接觸歷史類的書,總覺得會比較枯燥,但這次的《人言平話》給我的第一印象很不一樣。它的厚度適中,拿在手裡很有質感,書頁的紙質也挺舒服的,翻閱起來沒有那種粗糙感,這對我來說是個小加分項。我還沒細看內容,但單是書的「樣子」就已經讓我有點期待了,想知道這「人言」到底是什麼,又和「平話」有什麼樣的連結。感覺這本書可能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過去,或者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來講述歷史。我喜歡這種能勾起好奇心的書,希望裡面的內容不會讓我失望。

评分

最近在網路論壇上看到有人推薦《人言平話》,說是很有意思的一本書,雖然我沒仔細看過,但光是聽名字就覺得有點不一樣。我平常看書的類型比較多元,從推理、科幻到一些人文類的都有涉獵。對於「平話」,我有些模糊的印象,好像是古代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說書形式。而「人言」則更具體,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話,或是一些觀點。所以,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在通過記錄這些「人言」,來呈現當時的社會風貌、人們的生活態度,甚至是價值觀。這讓我有點好奇,是不是能從書中看到一些現在看來很匪夷所思,或者很有啟發性的對話和想法。我個人比較喜歡從生活中觀察細節,而這本書似乎正是從「人言」這個角度出發,這點讓我覺得很有新意,也讓我對它產生了興趣。

评分

說實話,《人言平話》這本書我是在逛誠品時隨意翻到的,它的名字其實有點吸引人,但又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懂的。我個人對歷史小說比較感興趣,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更偏向於一種記錄或者敘述,有點像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集。我平常不太接觸這類比較「硬」的書,通常會被那些情節曲折、人物鮮明的小說吸引。不過,這次我被《人言平話》的封面和書名所引導,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好奇。它給我的感覺,不像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能夠讓人輕鬆閱讀,從中窺探過去生活樣貌的書籍。我想,也許裡面會有一些有趣的民間故事,或者對當時社會現象的獨特見解,這都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如果它能讓我對過去的社會有更生動的了解,那會是個不錯的體驗。

评分

我不是那種會特地去追逐暢銷書的人,我更喜歡在書海中尋找那些能觸動我內心的寶藏。《人言平話》就是這樣一本偶然邂逅的書。它的名字讓我想起過去許多被遺忘的故事,那些在歷史洪流中,不那麼轟轟烈烈,卻同樣真實存在的「人言」。我對歷史中的大事件相對了解,但對於尋常百姓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卻總是充滿了好奇。我期待《人言平話》能夠像一扇窗,讓我窺見過去人們真實的生活樣貌,聽見他們最樸實的聲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溫柔而細膩的方式,將這些「人言」娓娓道來,讓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連結,彷彿自己也置身其中,與那些古老的心靈產生共鳴。

评分

這陣子生活中總是有種莫名的空虛感,想找點能填補心靈的東西,偶然間看到了《人言平話》這本書。書名雖然有點古意,但吸引我的是它散發出的那種沉靜的力量。我對歷史的了解其實不深,但對於那些流傳下來的「故事」,總是充滿了好奇。我想,也許這本書裡會有一些關於人們是如何看待生活、如何度過歲月,那些最真實、最樸素的「人言」,被記錄下來,成了「平話」。我不期望它能給我什麼驚天動地的道理,只希望能在字裡行間找到一些共鳴,一些能夠安慰我、啟發我的地方。現代社會步調太快,有時候真的需要停下來,聽聽古人對生命的感悟,也許那些看似平凡的「人言」,反而蘊藏著最深刻的智慧。我期待著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讓我的心靈得到滋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