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浮生六记

新译浮生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小说
  • 浮生六记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名著
  • 翻译文学
  • 世情小说
  • 风俗小说
  • 传统文化
  • 长篇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浮生六记》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和卓越艺术成就的自传体叙事文学作品。此书通过对沈复夫妇日常生活情事的描写,表现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沈复夫妇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冷酷。陈寅恪对此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较近矣。」此书成功之处,还在于塑造了陈芸这样一个具有叛逆精神和独特个性的女性形象,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此书众体兼备,融汇小说、散文、诗词、笔记等文体,文笔潇洒飘逸,叙事详尽曲折,抒情委婉缠绵,写景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价值。
 
《新译浮生六记》图书简介 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场对生命本真的深刻叩问 《新译浮生六记》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游记或回忆录,它是一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遗珍,一次对人类情感与生存状态的精微观察与现代重塑。本书以一种既尊重原貌又饱含当代洞察的笔触,将读者引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个由文字勾勒出的,充满诗意、哲思与人间烟火的“浮生”。 结构与篇章:六维度的生命切片 本书沿袭了经典的“六记”结构,但其内容与视角已然超越了传统范畴,每一记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棱镜,折射出生命的不同侧面: 第一记:山水襟怀 此部分聚焦于自然环境与个体精神的互动。它并非单纯的自然风光描摹,而是深入探讨了人与土地、山川、河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联系。作者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描绘了特定地域的物候变化、光影流动,以及这些自然景观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居者的性情。从江南水乡的温婉氤氲,到北方山地的雄浑苍劲,每一处景致都与一种特定的人生态度相呼应。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体验在自然界中寻求慰藉、获得启示的过程,理解“天人合一”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日常起居中的生命哲学。 第二记:烟火人间 这一记是关于世俗生活的深度挖掘。它避开了宏大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市井、闾巷、茶馆、酒肆中上演的细碎悲欢。作者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记录了不同阶层人物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俚俗俚语。我们得以窥见旧日生活的秩序与细节,感受那种在物质匮乏中依然保持的生命韧性与人情温度。其中穿插的市井故事,或是令人捧腹,或是令人唏嘘,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而立体的社会风情画卷。 第三记:雅集清赏 此部分是关于精神生活的呈现。它详述了士人阶层或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景,包括对古董的鉴赏、诗词的唱和、园林的品评以及对艺术的探讨。但与单纯的炫技不同,作者着重表现的是“雅”背后的“真”——即通过对美的追求,来抵抗世俗的庸碌与人生的虚无。对古籍的翻阅,对书法线条的沉思,对器物的摩挲,无不体现了一种对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价值的追求。此部分对传统美学的解读尤为精到,兼具学术深度与审美愉悦。 第四记:情义纠葛 情感是生命的核心驱动力。《浮生六记》的这一部分,坦诚而复杂地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各种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联结。这包括至纯至真的亲情、历经考验的友情,以及那些难以言喻、令人魂牵梦绕的爱恋。作者没有采取道德审判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共情,剖析了情感动机的复杂性、承诺的重量,以及分离带来的永恒伤痕。阅读此部分,读者仿佛能触摸到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肌理。 第五记:闲适之道 如何度过“闲暇”的时光,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富足程度的标尺。本记探讨了“悠游”的艺术。这包括对日常琐事的精细化处理——如何泡一壶好茶,如何安排一天的起居,如何与宠物相处,乃至如何通过园艺劳作实现身心的调和。这种“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与外界喧嚣保持距离、专注于内心秩序的智慧。它为现代社会中被“忙碌”异化的读者,提供了一剂清醒剂,重拾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知力。 第六记:哲思沉淀 作为全书的收束,第六记将视角从具体的事件和场景拉回到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它融合了佛家的空性、道家的逍遥以及儒家的入世情怀,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东方生命哲学观。作者对“逝去”、“无常”与“永恒”进行了深沉的对话。这不是悲观主义的宿命论,而是在认清生命的有限性后,如何更加充实、有尊严地完成生命旅程的积极探索。 “新译”的现代回响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古典文本的精准梳理与重现,更在于其“新译”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进行文字转换,而是以一种现代读者的敏感和深度,对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化密码进行了激活。 语言上,本书力求在保持古典韵味与确保现代读者流畅阅读体验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力求雅而不晦,深而不涩。其叙事节奏的把握、心理描写的细腻,以及对意象的现代化诠释,使得这部古老的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能够与当下读者的精神困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新译浮生六记》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过去的精致与智慧;它更是一扇窗户,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情感寄托。它是一份对“如何好好生活”的郑重邀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美信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卷一  闺房记乐   一
卷二  闲情记趣   六七
卷三  坎坷记愁   一○三
卷四  浪游记快   一五九
附录一  中山记历 养生记道   二五七
附录二  册封琉球国记略   三四一
附录三  浮生六记原序  杨引传   三六五
浮生六记原跋  王韬   三六六
浮生六记原题辞  管贻蕚   三六六
浮生六记原题辞  近僧   三六八
浮生六记新序  林语堂   三七○
附录四  浮生六记作者年表  俞平伯   三七五
 

图书序言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的叙事文学作品,描写作者夫妇的日常生活情事,表达了沈复和陈芸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不仅追求生活的闲适,更重视精神的自由,体现出与传统理念不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书还通过对沈复夫妇爱情悲剧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摧残人性的罪恶。此书最成功处,是塑造了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独特女性形象,她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率性豪放的个性,温婉多情的气质,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浮生六记新序》)。此书众体兼备,融合了散文、小说、笔记、诗词多种因素。在语言上,叙事状物一般用浅近的文言或通俗的白话,抒情写景则多用骈文韵语。此书以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以后的小说、散文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针对此书的特点,凡比较平易顺畅的文字,注释相对简略,对于比较难以理解骈文韵语,力求详尽。书中用典之处,不加注释则难以理解文意。如《闲情记趣》写沈复和友人南园赏花归来,「芸问曰:『今日之游乐乎?』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若按照字面解释,因为陈芸想出租馄饨担温酒热菜烧茶的好办法,使众人尽兴而归,因此众人说:「没有夫人出力,不能这样快乐」,于是众人大笑而散。这样解释也能通,然而总觉得「大笑而散」与上文的衔接不太自然。其实「非夫人之力不及此」是暗用《左传》成语,原句中「夫」为指示代词,「夫人」意为此人,沈复友人则将此句中「夫人」指沈复的夫人。由于巧妙地将成语赋予新意,众人才大笑而别。语译是此书的难点,浅近的文言和通俗白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差别不大,抒情写景的骈文韵语翻译成白话文,往往失去原文的神韵。如《闺房记乐》写沈复夫妇游太湖,「返棹至万年桥下,阳乌犹未落也。舟牕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现译为:「回船到万年桥下,太阳还没有落下。船窗全部放下,清风缓缓吹来,手执团扇身披薄衫,切瓜解暑。一会儿,晚霞映红长桥,烟雾笼罩柳影绰约,月亮将升,渔船的灯佈满江上。」与原文比较,译文的意味差了许多。笔者勉力为之,也许并不能使读者满意。研析围绕文化意蕴和艺术成就两方面展开,纯属个人观点,希望有助读者理解和欣赏作品。
  
  《浮生六记》原本仅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记,民国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浮生六记足本》,赠补《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记。西元二0一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记》新增补本,收入新发现的《册封琉球国记略》,而将《浮生六记足本》中《中山记历》作为附录。经一些学者考证,《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册封琉球国纪略》皆为伪作,因此本书一仍其旧,正文只收《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而将《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册封琉球国纪略》作为附录,只作简单注释,不作语译和研析,谨供读者参考比较。
  
马美信
  
导读(节录)
  
  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部很奇特的书,由于作者是个默默无闻的下层文人,在清嘉庆年间问世后,一直没引起人们的关注。光绪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杨引传将在书摊上购得的此书手稿,人们才知道此人此书,但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民国十三年,经俞平伯校点的北京枫林社本刊行,此书方进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民国二十八年,林语堂将此书翻译成英文,其影响遂扩展至海外。近半个世纪,《浮生六记》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人们对此书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清干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年轻时在安徽绩溪、江苏青浦及扬州等地作幕客,一度弃儒经商,也曾以出售书画为生。嘉庆十年(西元一八○五年),入重庆知府石韫玉幕,嘉庆十三年(西元一八○八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晚年在江苏如皋作幕十年。其卒年不详,道光五年(西元一八二五年)尚在世。
  
  一
  
  作为自传体记叙文,此书有两个显着的特点:「真」和「情」。艺术生命在于真实,艺术魅力来自感情,作者在卷首开宗明义地说:此书「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浮生六记》正是以真实的描写和诚挚的感情打动了众多的读者。所谓记其实事,就是真实地再现日常生活平常事。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记述的内容应该有关国计民生,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纲常伦理,生活中平凡的人物和事情是被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的。中国文学的写实主义,严格地说始于明代小说《金瓶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首次闯入文学创作领域。《浮生六记》继承了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写实传统,真实描写了作者夫妇生活起居,男女情事,悲欢离合。正因为作者所写都是普通人所熟悉的事情,才使广大读者感觉真实可信。作者严格遵循「记其实情实事」的原则,记事不夸张、不虚饰,如作者写陈芸的外貌,并没有那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陈词滥调,在赞赏她「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的风韵神彩时,又写她「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作者如此描写陈芸外貌的缺陷,并未损害她的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可爱。作者写陈芸喜爱文学,通过自学能识文断字,并「渐通吟咏」,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但并不像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才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是「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中国古代的文章,尤其是小说,描写的人物多是性格单一的类型化人物,好人毫无缺陷,坏人一无是处,沈复笔下的陈芸,不是理想化的虚构人物,而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者所写,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并无一点虚构幻想。即使写陈芸回煞这样带有迷信色彩的事情,也只是如实记录所见所闻,并无任何虚妄之词。
  
  《浮生六记》写日常生活,以情贯串始终,突出描写了沈复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沈复与陈芸的结合,摆脱了旧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而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选择。沈复与陈芸「两小无嫌」,「叹其才思隽秀」,因而「心注不能释」,于是向母亲表示:「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沈复和陈芸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兴趣爱好,是他们夫妻情爱日深的重要原因。他们一起赋诗论文,遨游山水,向往摆脱世俗束缚,率性自适的生活方式。〈闺房记乐〉写沈复夫妇移居金母桥避暑,陈芸说:「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沈复夫妇不迷恋功名,不贪图荣华,向往躬耕田园,布衣蔬食的简朴生活,追求精神的自在和愉悦,表现出与主流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浮生六记》以浓笔重彩描写沈复夫妇在简朴的生活中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谱写了一曲爱情的颂歌。在宁静的生活中,他们共享生活的欢乐,夫唱妇随,琴瑟和谐;在危难的时刻,他们不离不弃,协力同心,共度时艰。七夕之夜,沈复镌刻「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作为他们的爱情宣言。他们特地请人画了月老的像,以求来世姻缘,充满浪漫情调。陈芸临终前,与丈夫诀别的场景,更感人至深。陈芸自知即将离世而去,却放心不下丈夫,叮嘱丈夫续娶,沈复当即表示:「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陈芸抓住丈夫的手,已无力说话,只是反覆说「来世」两字,她是用最后的生命与丈夫订来生之约,真可谓为情而生,为情而死。《浮生六记》对于爱情的描写,足可列于中国文学之上乘。
  
  沈复与陈芸夫妻之间,是建立在爱情之上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沈复是这样回顾他们几十年夫妻生活的:「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归吾门后,余日奔走衣食,中馈缺乏,芸能纤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辨析而已。卒之疾病颠连,赍恨以没,谁致之耶?余有负闺中良友,又何可胜道哉?」沈复将陈芸视作闺中良友,他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活,不仅有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有类似的性格。他们率性豪放,不拘礼教,随意谈笑,肆意调谑,超越了传统的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作者在描写他们的夫妻生活时,故意淡化陈芸作为妻子的身分和角色地位,甚至模煳了性别的界限,以至于沈复有此奇想:「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沈复与陈芸亦妻(夫)亦友的新型家庭关系,蕴含着现代思想意识。

图书试读

卷一 闺房记乐

余生干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1.之家,居苏州沧浪亭2.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3.,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4.之厚。因思〈关雎〉5.冠三百篇6.之首,故列夫妇于卷首,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7.,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鑑8.矣。

【注 释】1.衣冠 古代士以上戴冠,因以衣冠指士以上的服装,也用以代称缙绅、士大夫。2.沧浪亭 江苏苏州名园,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宋代苏舜钦归隐苏州,在园内建亭曰「沧浪」,遂因亭名园。「沧浪」之名,取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3.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自苏轼诗〈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意谓往事如烟,人的生平经历犹如一场春梦,时过境迁,了无痕迹。4.彼苍 指苍天,出自《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5.关雎 《诗经》中第一篇,写上层社会男女恋爱。《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后也以「关雎」指夫妇。6.三百篇 《诗经》的别称。相传《诗经》原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删定,存三百零五篇,举其成数称「三百篇」。7.稍识之无 略通文墨,识字不多。之无指简单易识之字,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8.垢鑑 污浊昏暗的镜子。

【语 译】我生于干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二日,适逢太平盛世,而且出身在士族之家,住在苏州沧浪亭的旁边,上天对我的眷顾可以说到极点了。苏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如果不用文字把我的一生记录下来,不免辜负苍天对我的眷顾。因为想到〈关雎〉一诗列于三百篇之首,所以把写夫妇情事的文字置于卷首,其余文字按次序排列。感到惭愧的是少年失学,略通文墨,只是记录那些真情实事而已。如果一定要从中考究文章的作法,等于要求昏暗的镜子能照射出清晰的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對沈復的《浮生六記》很有興趣,但總覺得舊譯本讀起來有些卡卡的,加上以前讀書時,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也還不夠深入,所以一直沒有真正被這本書打動。這次看到「新譯浮生六記」推出,心裡真是既期待又有些猶豫。期待的是,終於有機會能以更貼近現代語感的文字,去理解沈復筆下的淡水生活,以及他與芸娘之間那種細膩又純粹的感情。猶豫的是,翻譯總是一門藝術,好的翻譯能讓經典重現光彩,差的翻譯則可能毀掉原著的意境。我最怕翻譯得太過白話,失去原文的詩意,或是太過艱澀,又回到我最初接觸時的困境。但看到這本書的介紹,強調「忠於原著,貼近現代」的翻譯理念,我還是忍不住想試試看。畢竟,能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散文傑作」,《浮生六記》的魅力絕對不容小覷,我希望能藉由這一次的閱讀,真正感受到那份「閒適」與「情韻」,體會沈復筆下那份「回味無窮」的人生況味。希望這本新譯本,能讓我跨越語言的隔閡,重拾當年那份閱讀的衝動與感動。

评分

這次「新譯浮生六記」的出現,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讓經典「活」起來的機會。過去,我嘗試閱讀《浮生六記》的原文,雖然能大致理解,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少了那種一氣呵成的流暢感,少了那份與作者心靈貼近的共鳴。尤其是在描寫生活細節,或是情感表達的部分,總覺得有點隔靴搔癢。我對新譯本的期待,是它能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時,用更符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語言,去重新詮釋沈復的文字。我希望它能讓我不再需要時時停下來查字典,而是能夠順暢地沉浸在那個淡泊寧靜的世界裡。我特別想知道,新譯本能否更細膩地呈現沈復對芸娘的深情,以及他們在困頓中如何尋找生活中的樂趣。我相信,如果翻譯得當,這部作品應該能夠觸動到每一個對生活有感悟、對情感有追求的讀者。

评分

老實說,我是一個非常注重文字風格和閱讀節奏的人,過去接觸過一些被譽為經典的文學作品,但因為翻譯的緣故,讀起來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像是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碰到作者的心靈。這次偶然看到「新譯浮生六記」的訊息,我抱持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情。對於《浮生六記》這本書,我只知道它講述的是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以及一個文人騷客的淡泊生活。然而,我更關心的是,這次的翻譯能否帶給我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我希望它能夠保有原著的韻味,同時又不會讓現代讀者感到生澀難懂。我非常期待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走進沈復的世界,用最自然、最貼切的語言,為我細細解說那山水之間的風光,筆墨裡的深情。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文字的流暢性,如同品茗般,一口一口品味其中的甘醇。如果這本新譯本能讓我重新燃起對古典文學的熱情,那我認為它就成功了。

评分

我對《浮生六記》的印象,還停留在高中時期,那時課本上節選的幾段,讓我對沈復與芸娘的愛情,以及那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留下了淡淡的嚮往。但說實話,當時的年紀,對於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有限,常常需要對照註釋,讀起來總有些斷斷續續,難以真正進入故事的情境。所以,當我聽說有「新譯浮生六記」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來了!」我一直相信,好的文學作品,應該能夠被不同時代、不同語境的讀者所理解和欣賞。我渴望能以一種更輕鬆、更自在的方式,去感受沈復筆下的悲歡離合,去品味他與芸娘之間那份「閒情」與「雅趣」。我希望這本新譯本,不僅僅是文字上的轉換,更能捕捉到原著的情感精髓,讓我可以不再被晦澀的文字所阻礙,而是能夠隨著沈復的筆觸,一同體驗那份「歡樂」與「淒涼」。我期待它能讓我重新認識這部經典,並發現更多過去未能體會到的細膩之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