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见山又是山 在见过欧丽娟老师本人之前,我早已久慕老师风靡网路的线上课程,而如今课程内容终于集结成《惊艳唐诗》一书。本书深论六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经典作品,但却又不仅是普及性的介绍。文献的相互参照,理论的旁征博引,我阅读本书的经验,每段辄有心得,每章皆有启发。
关于陈子昂如何转化齐梁秾丽诗风;杜甫在〈月夜〉中如何运用宫体与深情两种视角凝视妻子;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琵琶行〉,以及「一首锦瑟解人难」的李商隐〈锦瑟〉,都理路清晰、派势明朗被解读了出来。崇高的经典转身就如此可亲易解,却又繁复深刻。我们常说「诗无达诂」,但读欧老师解唐诗,这些诗境深说浅解到了归结处,我才终于读懂那些字行间最机括隐晦的密码,见山终而又是山了。
祁立峰(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推荐序
对诗人情怀的共鸣 在书桌前翻开《惊艳唐诗》,勾起了我儿时背诵唐诗、中学时上国文课和初恋等种种回忆,尤其当我看到书内有欧教授针对〈锦瑟〉的解说,眼睛为之一亮,那正是青涩岁月极为喜爱的一首诗,最后甚至写成书法作品。我特别喜欢当中对于既定解读的重新考据,过去求学阶段习惯搭配释文一句一句读,多半是翻译式的片面理解,但现在依循着书内的探索轨迹,拓宽了原本的观看层面,让我对〈锦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这次有幸为书中介绍的诗文题字,对我而言正好是一个功课。现今抄录诗文并分享在网路平台的风气盛行,但如果我们能体会其意涵后再来写,所写出的不只是字的美感,更是对诗人情怀的共鸣。
叶晔(《手写美行》作者)
推荐序
启蒙对生命的感动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许多优美的作品至今传诵千年。每每对这些诗琅琅上口之时,脑海中总是寻思,这些诗是怎么被作出来的?诗人当时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优美的文字背后,是否隐藏少有人知的意涵?
终于,我们看到了欧丽娟老师的新着《惊艳唐诗》,为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欧老师选择从初唐到晚唐的六位代表性诗人,引领我们穿越一千四百年,回到唐朝,化身为诗人,从诗人的眼睛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人的思想、感受、价值观,客观地解读其作品的真正含义:
主张复古的陈子昂实则吸收融入了六朝的绮丽;思乡情切的王维想问却不敢说出口的辛酸;信手拈来的李白字字珠玑参透的是爱不是讽刺;忧国忧民的杜甫在婚姻与爱情中的浪漫情怀;创作巨量的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真面目;「晚唐第一人」李商隐所言的美丽与哀愁是多么绝望的叹息。
欧老师引领着我们,与六位诗人走过大唐兴衰,从他们的名作深入感受古人的理想抱负、苦恼忧郁与生活情趣,也再度启蒙我们对生命的感动。
叶丙成(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
推荐序
建构唐诗立体化的观照 唐诗之美在于意象丰沛、情感真挚与文化底蕴深厚。
以往读唐诗,着重诠释意象运用如何营造氛围,借以引发烘托诗人的诚挚情感,如是方式可使读者充分掌握诗人的文学技巧与诗文的情感内容,借由梳理诗句带领读者玩味唐诗文学美,这是诗的内部纵向直线式阅读。
欧丽娟教授所着《惊艳唐诗》,严谨梳理诗文,并运用流畅文句陈述箇中文学议题、意象原型与情感内涵,书中不仅只呈显诗文的意象情感,更连结相关作品、文学原型与文化,使深化读者对唐诗的认识。此书以唐诗为出发点,触及不同面向,有别先前论诗着作的纵向诠释,开展横向面的讨论,两相结合,建构唐诗立体化的观照,开出解诗、读诗的新路径。
原来,读唐诗可以因为有新思路而多采丰美。
吴勇宏(宜兰高中国文科老师)
推荐序
将诗歌中的情感还原,看见真实的人性 一直以来,国文课都承载着「教化」的责任,即使是教最重感情的唐诗,「教师手册」也多从道德角度来解说。所以讲解李白的〈清平调〉,必须说它有所讽喻;介绍杜甫,必得呈现他的悲天悯人;解说李商隐的〈锦瑟〉,也一定要寄寓政争的无奈,让我们读起来好沉重!
透过爬梳相关史料与典籍,欧老师将诗歌中的情感还原,带我们看见真实的人性,让我们:看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体会杜甫对妻子的款款情意,了解〈锦瑟〉是李商隐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不只是爱国爱家爱民的道德教化。在欧老师的笔下,这些人物重新活了过来──用自己原有的生命方式。
感谢欧丽娟老师,让唐诗的美走出学术殿堂,走进我们的生活,打动我们的心,也希望它能感动你!
洪美雀(阳明高中国文科老师)
推荐序
以古见今,回应当代心灵 这是一本颠覆唐诗教学手册的好书。作者选择唐代六位诗人、六首作品,以小见大,有陈子昂熔铸六朝精华的宇宙意识与文学改革,有王维近乡情怯背后的心理防卫机制,还有集天时地利人和的〈清平调〉组诗背景,每一章节既有古今征引,亦有翻案考证之实。对诗人与诗作的切入,令人耳目一新,像是谈杜甫作品的妻子形象与宫体诗笔法,从琵琶女的心曲看白居易的世俗性,以及耽溺于绝望的悲剧人物李商隐。
清晰的问题意识配合完整的知识图像,让唐诗唐人的幽微情思立体显影,并能以古见今,回应当代心灵,郑重推荐!
徐秋玲(北一女中国文科老师)
推荐序
它是如此迷人又正向 唐代的诗歌,千年来以异秉灵姿、曼妙文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花园里,始终绽放着最隽永芳醇的迷人气息。唐诗的作者众多,风格各具魅力,内容尤其丰盛;它不仅表现了唐人智慧的结晶,更抚慰了无数被现实生活撞击得满是创伤的心灵。
唐诗穿越了千年时空,吟咏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忧伤,对爱情的期盼、哀愁与迷恋,以及忧国忧民、爱家爱乡的情怀。唐诗是如此的锦绣斑斓而缤纷,深远而辽阔,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类最美丽的诗歌。
十分喜欢台大欧丽娟教授的《惊艳唐诗》,透过其绝佳妙笔,牵引我们望见独特的宇宙观,感受真正的爱,体会充满生机的人性与文化内涵,从特殊的面向角度重新品味唐诗的美感,启蒙生命的新体验。我愿全力推荐这样的好书给所有爱好文学、具灵性又等待正向能量的读者。
陈美儒(建国中学国文科老师)
自序
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链上古今共鸣
天地逆旅、光阴过客,此乃万物的生活本质,只看时间、空间的久暂短长。唯历经几番播迁,在壅塞氾滥的书柜深处,至今犹然矗立着一本小书,《唐诗三百首》。
作为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最常接触的入门书,这本年深岁久的《唐诗三百首》却是坊间粗制滥造的消耗品,校对脱误、注解简略,还带有粗暴的画线,加上破损的扉页,总体而言,就是先天既来自漫不经心的业者,后天又遇到漫不经心的读者,注定要在世间灰飞烟灭。
但是,我永远记得乍然相遇的当下,翻开扉页后简直光芒万丈,如获至宝。周遭是年节夜晚的爆竹喧阗、笑语盈耳,父执长辈家的门庭内外,同辈的小朋友们都在玩耍嬉闹,我则因为那小小的书架而独留室内,并且从零落的几本书里发现了稀世奇珍,霎时定格,于是遗忘了这个世界的热闹与寂静、繁华与荒凉。
当时并不懂什么叫做印制精良、装帧精美,只清楚意识到,在凌乱的画线间、缺角的页面上,分明映现了一个和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意境,那些字句虽然看不懂却又迷人至极,宏大、深沉、优雅、精致,和这个白话的世界何其不同!
固然那时还只是入学不数年的孩童,并不知道何谓「文学」,但已经过早地感到真实世界是如此粗糙俗浅,一切都过于直接而有限。只有书本例外,却可惜文字所点燃的光总是在最后一行熄灭,留下莫名的空虚。然而,不断擦亮火柴的小女孩竟在这偶然的不可思议的瞬间,彷彿瞥视到白话世界之外的另一层存在,浓缩的、凝鍊的、深邃的、华丽的,一种无以名状的无限。甚且阖上书本之后并没有消失,继续安顿在心里。
即使后来慢慢在成长过程中读了一些书,于文字里寻求救赎,也明白文学为许多苦闷的心灵提供了一条出路,却又隐隐觉得白话文学之为文学,同样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或许多一点美的意象,多一点善的感悟,也多一点真的揭露,仍然还是对「这个世界」的咀嚼复制,不是质性的蜕变,一旦所处理的是虚荒谬失的现代乱象,更难免令人不忍卒睹。可唐诗明白示现:真空并不需要用叛逆的、感官的方式来填补,那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彼身,同样落入粗糙庸俗,即使包装了艺术。
我们需要美,但更需要正派大气的美;需要艺术,却更需要坚定向上的艺术。这都非建立在求真存善的基础上而不可得。在唐诗的形式锻鍊之下,唐代诗人的笔墨也被打磨、淘洗得晶莹剔透,容不下罪恶丑陋的渣滓;在历史的严苛冷峻之下,也过泸、淘汰了欺世盗名的成分,大美、至善、纯真兼容并存,这是最完美的艺术。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昇华,抵抗现实的庸俗粗糙,填补了存在的空虚荒寂,甚至碰触到永恆,于是可以真正地唿吸,不再感到窒息。
多年以后,才能明白这就是唐诗的不朽的力量,而那力量本身则早已根深柢固于童稚的心灵,逐渐酝酿成了志业,并且在志业的发展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并不只是「感动」,尤其不是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用花团锦簇的感性直觉所渲染出来的感动。在诗的美感中其实存在着无比幽深,这些诗在讲什么?那几首果真此意?如许篇章是否只有这个解释?一旦认真追问,便疑惑陡增,明明字里行间的心魂震盪着,我却只能依稀触摸到几分脉动,无法还原。
幸而随着知识学问的增加与进步,以及人生体验的扩展与深化,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中终于多了几分洞明,再度确认唐诗是多么优美而深刻的世界。那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现代的预演,因为活着总面临了永恆的课题,生老病死,追求与幻灭,企慕与绝望,尤其是爱与缺憾,我们就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链上古今共鸣,祕音交响。
只可惜,一般的爱好者往往只获得浪漫的赏析,以致不乏美丽的误会;那深刻的部分则留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很少成为推动社会知识进展的动力。文化长江断裂,古典长城崩散,而力图复兴者所捡拾的,会不会只是七宝楼台所拆碎的片段,每一个碎片都光彩闪烁,拼凑起来却面目全非,甚至在折射的时候掺杂了飞舞的尘埃,遮蔽了原貌?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如果一本简陋的《唐诗三百首》可以启动一个小女孩的心灵,空谷传响,给予堂正崇高的追寻方向,那么,应该也可以相信,总有几颗种子借机发现了阳光从何处照耀过来,进而得鱼忘筌,探寻光源之所在。那是真正的希望。
这本书是「唐诗新思路」的首部曲,很感谢台大图书馆数位学习网工作团队的灵心巧思,于二○一三年年底初次制作线上课程时构想出这个题称,精要传达了内容的走向,于是这次便援用进来成为系列名。后续若还有机缘,尚有其他的唐诗主题可以继续开展,但何妨随运任化,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唐诗永远存在,不废江河万古流,自有渔人溯溪而上,揭探桃花源的奥祕,又何须担忧乏人问津?
是为序。
前言
知人论诗,真正的温情与敬意
唐代可说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傲视古今,其中蕴藏了深厚的文化与人性内涵,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虽然表面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就活在这些诗人的庇荫之下,但犹如孟子所言:「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过去所经历的已经化掉了、看不到了,但它留下神妙的力量,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所以过去仍然是永恆地存在着。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在现在奋斗,为了未来而努力,但凭借的是过去许多已经化入思想意识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文化根柢,何况那些脍炙人口、触动人心的美丽诗篇,至今依然琅琅上口?
就像宋李之仪〈卜算子〉所说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虽然看不见,但却品尝着一样的生命之泉,被一样丰沛深刻的文化所滋养。身在长江尾的我们,可以遥望长江头的无数先人,更可以在溯溪而上的过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洗礼。
在文化的长江大河里,涓滴都是智慧的宝藏。不是只有《红楼梦》带领我们领略复杂的人性与存在的酸甜苦辣,何况《红楼梦》之所以如此优美,也来自于一千多年前的诗词情韵,小说中把盛唐当作是诗歌艺术的神圣经典,对盛唐诗人推崇备至;又充分吸收了中晚唐独特的残缺美学,形成了一股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悲凉之雾,并且塑造出一个魅力无穷的林黛玉,这些都说明了唐诗的深厚影响力。
可以说,唐代的诗人与名篇早已成为所有华人共同的前世朋友,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永远地活着,伴随着成长,一起喜怒哀乐,更成为美感与体验的启蒙者,教我们怎样感受春花秋月,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也教我们行走生命之路的种种方式。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唐代之所以能够诞生出如许众多的伟大诗人,必然和整个时代环境的深厚博大息息相关。就像巨大的树木必然有整个森林作为支撑一样,如果杜甫诞生在今天,他就很可能不会成为杜甫,而会成为其他的人才。
当然,不可能每个唐朝人都会作诗,而且写诗并不是传统文人的最高目标。很多人以为唐朝人把创作诗歌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以为唐朝人都以身为诗人为荣,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毕竟在以儒家思想为终极信念的传统社会之下,文人的最大人生价值还是在于经世济民,除非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他们最大的努力还是在于实现政治理想;诗歌则是抒情言志的表达方式,是文字艺术的追求,兼作公共交流的媒介。
杜甫就说得很清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国家社会的群体事业才是这些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终极信念,他们希望可以为尧舜般的圣君奉献心力,实践王道,让社会淳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直到晚年年老体衰,无能为力的杜甫已经完全放弃出仕做官的道路,还殷殷期盼年轻人可以接棒,薪火相传。所谓:「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意思是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就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你们要早一点占据重要职位,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在职位上想的不是个人名利权势,而是努力为国家百姓奉献生命。
因此,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成为王安石最喜欢的诗句,它深深触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心,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志业与热情。连生性潇洒的李白也没有例外,他到了晚年遇到安史之乱时,仍然没有放弃「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的建功立业、为国效劳,这就可想而知,以为写诗是唐朝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然而,在传统文化之下,诗歌也确实成为文人追求艺术、表现自我的最重要方式,只要受过教育,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大都有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能力,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雅」文化、菁英文化的核心之一。可以说,诗歌是唐代文人纪录人生的生活日记,也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来往沟通的书信,甚至是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要工具,不仅用来抒情言志,也有助于实践理想,所以得到了最大的实验和开拓。古典诗的丰富深刻,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唐诗就是最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
对于唐诗,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有一番精彩的描述: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诗薮‧外编》卷三)
意思是,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还有各种不同身分的创作者,都使得诗歌的事业无比宏大辽阔,辉煌灿烂。难怪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几句话固然是言过其实,但也表达出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
在如此炽烈的艺术热诚之下,创作诗歌变成了全民运动,也延续了将近三百年。在还保留到今天的唐诗中,一共有大约五万首、二千二百多位诗人,他们来自广大的社会土壤,从各个角落里孕育、生长、勃发,互相激盪,也前后传承,他们彼此对话,也互相成就,这才汇集出如此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也正是在这样庞大的支援体系之下,最卓越的灵魂就会脱颖而出,最伟大的杰作就会横空出世,让艺术更加提升,也带来飞跃的进展,文化的长江大河就随之更加绵延壮大了。
若是把唐诗的特色与宋诗相比,在对照之下,便更能显出其强大的魅力。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分析唐、宋诗的特质时便指出,「唐诗显得如火中焚,紧凑而激烈。简言之,在匆匆趋向死亡的人生过程中,诗人作诗只能抓住贵重的瞬间,加以凝视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喷出、爆发。诗人所凝视的只是对象的顶点」,因而诗歌是凝缩简鍊的;而宋代诗歌就比较是说理性的,偏向抽象哲理的表达,以及直线的呈现,不像唐诗是一个饱满的整体意境,特别耐人寻味,也更必须经过咀嚼玩味,才能体悟出其中的深沉与饱满。
正因为唐诗是如此之盛大丰美,为了挖掘、阐发唐诗中既美丽又深刻的人性内涵,这本书并不走通俗性的、介绍性的方向,像入门导读一样的蜻蜓点水;也不作感性的赏析,停留在对唐诗有多美的一般说明上;而是想要带领大家重新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以及脍炙人口的名篇,去挖掘原来所没有看到的,澄清积非成是已久的,探测一直所不知道的。
古人的思想感受和我们很不一样 当然,在看这些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和诗歌时,绝不能用望文生义的方式做直觉的理解,尊重历史、设身处地,是我们现代人面对传统文化最必须建立的态度。苏联学者伊‧谢‧科恩(Igor S. Kon)在《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清楚地提醒大家:
一知半解者读古代希腊悲剧,天真地以为古代希腊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们完全一样,放心大胆地议论着俄狄浦斯王的良心折磨和「悲剧过失」等等。可是专家们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这确实很重要。
这段话中谈到几个重点,首先,现代读者必须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来理解古人,在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悬殊的情况下,古人的许多思想感受和我们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要尊重别人(尤其是古人),他们所思考、所苦恼、所追求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问题,以为古人也都是在追求平等、自由,都是在渴望婚姻恋爱可以自主,那样是不行的。事实上,古人所面对、所要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放掉现代人的价值观或意识框架,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古人。
再者,除了心态上要调整之外,作法上更要多下苦工,不能随兴地用直观的感觉来解释,何况真正的知识永远是千锤百鍊才能获得的,所以科恩才会说「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这当然不是件轻松的事。对于一般人性而言,这段话犹如暮鼓晨钟!
必须说,虽然唐诗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作品,但其实读者往往爱其美而不知其真,尤其是经过近代历史性的巨大断层之后,现代读者更常常以字面或常识望文生义,投射了并非其本来面目的不实幻影,美则美矣,却往往是美丽的误会。本书将选取最知名的代表性篇章,期望达到以下的目标:一、釐清文字与内容的谬误,避免一再以讹传讹;二、还原诗歌的真正涵义,示范解读古典文学的应有作法;三、正确地知人论诗,展现对古人真正的温情与敬意。
我们将针对生活于整个唐代,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选出六大诗人,针对他们的名作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予解答,例如:
陈子昂真的完全反对六朝,以复古为目标吗?继承并且发扬了复古路线的李白,他的人生终极追求究竟是什么?
王维遇到久别的乡亲时,问的为什么是「寒梅着花未」?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是否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当时李白眼中所看到的,玄宗与贵妃之间又是怎样的爱情?他们两人是否有不为现代人所知的一面?
既然谈到了婚姻爱情,我们也来看看杜甫是怎样看待他的妻子的?传统婚姻中是否就不存在着爱情?爱情是否只有我们现代人所以为的样态?〈月夜〉这首诗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视野,并且让我们清楚看到,杜甫是怎样地因复杂而丰富,而唐朝的伟大又确确实实应该归功于六朝,长江大河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
接着,我们要重新分析白居易「琵琶女」的新造型,以及白居易在琵琶女身上怎样投射了自己的潜意识。最后,这本书要告诉你,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真正的意义,我们又是怎样地在误会中爱上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