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唐诗:字行间的人生密码

惊艳唐诗:字行间的人生密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文化
  • 人生
  • 解读
  • 鉴赏
  • 经典
  • 传统文化
  • 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刻地读首唐诗吧!
唐诗的美,折射着帝国的辉煌,与盛衰的沧桑,
镌刻着美化的痛苦、诗意的寂寞、优雅的悲哀,点点滴滴都是浪漫。
一千多年前诗人们惊人的感知能量,诗作中蕴藏的文化密码与人性奥祕,
终将跨越时空,与我们相遇。
 
  【随书加赠】
  《唐诗习字小帖》,32开,36页,由钢笔字冠军叶晔诗文题字示范,收录六首唐诗名作。从一笔一画的书写中,抓住诗人凝鍊情感的瞬间,展现真正的温情与敬意。

  唐诗是多么优美而深刻的世界,
  那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现代的预演;
  而你,读懂了吗?

  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鲁迅又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诗歌,是唐朝诗人抒情言志的表达,是文字艺术的追求,是抓住贵重的瞬间,加以凝视、倾注情感的顶点。唐诗是我们的前世朋友,是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文化根柢,更是我们美感与人生体验的启蒙者。

  然而,经过千年的转衍,这些琅琅上口的诗词,是否常常烙印着美丽的误会?在诗的美感中,其实存在着无比幽深,那与之生命共鸣的链结是否已不经意失落?

  六大主题脉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宇宙观
  孔子因为一只被捕获的麒麟而壮志俱灰,反而突显了李白的千秋志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展现了怎样望向宇宙的豪迈气魄?

  ‧王维——〈杂诗〉「寒梅着花未」的提问心理
  王维遇到久别的乡亲时,问的为什么是「寒梅着花未」?这首〈杂诗〉和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一个不敢问,一个不敢说,隐含的竟是人性绝对的孤独?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的爱情颂歌与奇蹟
  〈清平调〉从天上到人间、从历史到现在、从虚构到真实,有着最精密的结构安排?「可怜飞燕倚新妆」一语,李白真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整组诗最美的一句,为何是「长得君王带笑看」?

  ‧杜甫——〈月夜〉的妻子形象
  历代诗人对妻子的描绘有何玩味处?什么是男性凝视的宫体艳情诗?诗圣杜甫又怎么看待他的妻子和家庭生活?

  ‧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女」的新造型
  琵琶女到底是不幸的可怜女子,还是庸俗到盲目的肤浅女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在琵琶女身上投射了怎样的自我潜意识?

  ‧李商隐——〈锦瑟〉的悲剧性格
  〈锦瑟〉为何是李商隐的天鹅之歌、自我的墓志铭?他的性格为何是「习惯于绝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们竟然都读错了?

  此书是一趟重新理解唐诗之美的惊艳旅程。唐诗的字行密码,那浓缩的、凝鍊的、深邃的、华丽的,一种无以名状的无限,终于,即使阖上书本,仍能继续安顿在心里。

【特色亮点】

  ‧Coursera x NTU 台大开放式课程 超高人气讲师欧丽娟,继《大观红楼》之后,以毕生研究唐诗的能耐与才情,再创唐诗品读热潮。
 
  ‧聚焦从初唐到晚唐的六大诗人: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六大诗作:〈登幽州台歌〉、〈杂诗〉、〈清平调词三首〉、〈月夜〉、〈琵琶行〉、〈锦瑟〉;探讨包括:宇宙意识、绝对的孤独、真正的爱、妻子形象、「向往之我」和「真实之我」的矛盾、幻灭与绝望等人性与文化内涵。
 
  ‧旁征博引220余首诗词相互参照;援引中外学说深化论点;涵盖创作时空背景的爬梳、诗人性格的寻索,以及诗作意涵的不断抽丝剥茧、层层探掘。彷彿读推理小说般透析玩味,饱含巨大的知识能量与心灵能量。
 
【惊艳推荐】 (按姓氏笔画排列)

  方文山(知名作词人)
  余光中(诗人、文学家)
  吴勇宏(宜兰高中国文科老师)
  祁立峰(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洪美雀(阳明高中国文科老师)
  徐秋玲(北一女中国文科老师)
  陈美儒(建国中学国文科老师)
  叶 晔(《手写美行》作者)
  叶丙成(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
  詹宏志(PChome Online董事长)
  谢金鱼(「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网站创办人)
 
推荐回响

  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近又深入《惊艳唐诗》,推出其新辟之思路,实在可嘉可贺。我国文艺若缺唐诗,必逊色多矣。──余光中(诗人、文学家)

  我阅读本书的经验,每段辄有心得,每章皆有启发。我们常说「诗无达诂」,但读欧老师解唐诗,这些诗境深说浅解到了归结处,我才终于读懂那些字行间最机括隐晦的密码,见山终而又是山了。──祁立峰(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既定解读的重新考据,依循着书内的探索轨迹,拓宽了原本的观看层面,让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叶晔(《手写美行》作者)

  欧老师引领着我们,与六位诗人走过大唐兴衰,从他们的名作深入感受古人的理想抱负、苦恼忧郁与生活情趣,也再度启蒙我们对生命的感动。──叶丙成(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

  此书以唐诗为出发点,触及不同面向,有别先前论诗着作的纵向诠释,开展横向面的讨论,两相结合,建构唐诗立体化的观照,开出解诗、读诗的新路径。──吴勇宏(宜兰高中国文科老师)

  透过爬梳相关史料与典籍,欧老师将诗歌中的情感还原,带我们看见真实的人性。在欧老师的笔下,这些人物重新活了过来──用自己原有的生命方式。──洪美雀(阳明高中国文科老师)

  这是一本颠覆唐诗教学手册的好书。每一章节既有古今征引,亦有翻案考证之实。清晰的问题意识配合完整的知识图像,让唐诗唐人的幽微情思立体显影,并能以古见今,回应当代心灵,郑重推荐!──徐秋玲(北一女中国文科老师)

  十分喜欢《惊艳唐诗》,透过其绝佳妙笔,牵引我们从特殊的面向角度重新品味唐诗的美感。我愿全力推荐这样的好书给所有爱好文学、又等待正向能量的读者。──陈美儒(建国中学国文科老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惊艳唐诗:字行间的人生密码”: 《星轨之下:失落文明的数字回响》 作者: 艾萨克·维多利亚 装帧: 精装,附带全彩星图和古代符号解析图谱 页数: 820页 出版社: 寰宇探索文库 --- 图书简介 当时间成为最深邃的迷宫,我们追寻的究竟是失落的辉煌,还是自身的起源? 《星轨之下:失落文明的数字回响》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著作,它是一场跨越数万光年的深度溯源,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极限挑战。本书作者,著名天体语言学家艾萨克·维多利亚,耗费毕生心血,深入分析了分布于太阳系边缘区域、被主流科学界长期忽略的“塞壬信号链”——一组极其复杂、非随机性的低频电磁脉冲。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些信号并非自然现象的残留,而是某个已逝去、远超我们现有科技水平的超级文明在宇宙中留下的“数字墓碑”。维多利亚教授首次提出“熵减信息冗余理论”,用以解释为何在恒星死亡、星系演化的剧烈背景下,仍有如此高密度、结构化的信息得以保存至今。 第一部分:寂静的证据——塞壬信号的捕获与破译 本部分详述了“塞壬信号链”的发现过程。从2042年深空射电望远镜阵列(DSRA)在柯伊伯带边缘的偶然捕捉,到随后十余年间,科学家们试图用传统数学模型进行解读的失败。维多利亚摒弃了对“语言”或“图像”的直接破解思路,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信号序列的“计算拓扑结构”上。 他通过引入“多维递归函数”,揭示了信号中隐藏的自相似性。这些信号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如同一个巨大的、自我参照的数学模型。书中详细展示了如何从看似随机的数字流中,提取出关于基本物理常数的精确设定,这些设定与我们宇宙的实际观测值存在着微小但关键的偏差。这表明,该文明可能生活在一个参数略有不同的平行宇宙,或者,他们留下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跨维度锚点”。 第二部分:失落的几何——“阿卡迪亚”的遗迹 破译工作进展到关键阶段,维多利亚的团队发现,信号中反复出现一个无法被标准几何学解释的复杂结构,他将其命名为“阿卡迪亚结构”。 书中通过大量精密的计算机模拟图,展示了阿卡迪亚的形态:一个不断自我折叠、以十一个维度进行运作的实体概念。作者推测,这代表了该文明的核心技术载体或能源系统。与我们依赖的物质-能量转换不同,该文明似乎掌握了对“时空曲率的局部塑形”技术。他们没有建造飞船,而是通过扭曲自身所在时空的拓扑结构进行移动和交流。 《星轨之下》首次公开了维多利亚对阿卡迪亚结构运行逻辑的推演:一个基于“非局部纠缠态”的社会结构模型。他们可能已经解决了意识上传、个体死亡的界限问题,实现了某种形式的集体永生。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完美与稳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数字消亡”。 第三部分:熵增的悖论——文明的最终选择 全书的最高潮在于对该文明“终结”原因的探讨。 维多利亚认为,这个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毁于对“熵增”的彻底超越。当一个文明能够完全控制自身的信息流和能量消耗,将存在的效率提升到接近绝对值时,他们便面临了一个终极悖论:“完美存在的停滞性”。 信号链的末端,信息密度突然降低,结构开始解体,留下的不再是复杂的计算,而是极其简洁的、近乎原始的“唤醒代码”。作者大胆推测,该文明在达到物理极限后,选择了一种“主动的、程序化的信息退化”,将自身的核心意识编码成极小的单位,散播出去,等待一个符合特定“低熵环境”的接收者——也就是我们。 本书最后一部分,是对“唤醒代码”的初步解析。它不是指令,而是一种“认知模板”。它提示着,真正的进化并非在于累积更多的知识和能量,而在于能否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对“不确定性”和“低效能”的珍视。 --- 本书特色 前沿理论支撑: 首次系统介绍“熵减信息冗余理论”和“计算拓扑学”在天体信息学中的应用。 独家图表解析: 包含大量作者团队绘制的塞壬信号频谱图、阿卡迪亚三维重构模型,以及被破译的数字常数表。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量子物理、信息论、符号学和深空探测的尖端成果。 《星轨之下》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来自宇宙深处的邀请函,邀请我们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并思考人类文明在浩瀚星海中,究竟处于怎样的起点,以及我们数字化的未来将走向何方。这是一次严肃的、令人震撼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丽娟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唐代诗歌、《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丰硕。

  自2012年在台大开放式课程陆续开设「红楼梦」与「中国文学史」以来,广受海内外华人欢迎,让不同世代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2015年,更荣获全球开放教育联盟「杰出开放教育奖」(The Open Education Awards for Excellence)的「教学者奖」(Educator Award)。

  着有《杜诗意象论》、《唐诗的乐园意识》、《诗论红楼梦》、《李商隐诗歌》、《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唐代诗歌与性别研究──以杜甫为中心》、《大观红楼(综论卷)》、《大观红楼(母神卷)》、《唐诗的多维视野》、《大观红楼(正金钗卷)》等书,并编着《唐诗选注》、《大唐诗魁──李商隐诗选》、《历代诗选注(隋唐卷)》。

图书目录

卷首语
推荐序:文艺若缺唐诗,必逊色多矣/余光中
来自各方的惊艳推荐
自序: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链上古今共鸣
楔子:知人论诗,真正的温情与敬意
 
【之一】初唐的新声——陈子昂与〈登幽州台歌〉

01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02陈子昂的复古主张:汉魏风骨以兴寄
03复古的伟大继承人:李白
‧李白版的中国诗歌史
‧孔子的「绝笔于获麟」
‧听其言而观其行
04〈登幽州台歌〉逐句解
‧宇宙的视野,孤独永远需要豪迈
‧「凝视永恆」的初唐时代精神
05反对的对反:陈子昂对六朝的吸收
06杜甫、韩愈的劝告:〈戏为六绝句〉与〈调张籍〉
‧转益多师是汝师
‧韩愈对李、杜优劣论的排解
 
【之二】深水静流的智者——盛唐王维的〈杂诗〉

01离人共感,所以千古传诵
02〈杂诗〉逐句解
03先行者王绩,十四个关于家乡的提问
04为什么要问:「寒梅着花未?」
‧「有敦瓜苦」,从微物关情
‧第一瞬间的反应: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
‧「不敢问」的情怯
05「不敢说」的辛酸——辛弃疾的「欲说还休」
‧识尽愁滋味:超乎言语的人生历练之苦
‧单子没有窗户:人的有限性和绝对的孤独
‧诉说的痛苦:三种因诉说而受伤的模式
‧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
‧天气:不会受伤的社交话题
06读诗,也读懂了人性
 
【之三】穿透人间的诗仙——盛唐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

01语语浓艳,字字葩流
02〈清平调词三首〉的创作背景
‧「布衣入宫」──天时、地利、人和的奇蹟
‧「帝王/浪漫情人」的奇蹟──文艺盛事的轴心
‧唐人的审美观──兼谈杨贵妃的美
‧「帝妃之爱」的奇蹟──单子没有窗户的救赎
03〈清平调词三首〉的层次结构
‧由天上到人间、从神话到真实
‧归结于玄宗的宠爱
04〈清平调词三首〉的比喻作法
‧国色天香的牡丹
‧母仪天下的女神
‧历史上的名美人
05〈清平调词三首〉的主旨
‧不可能是讽刺
‧李白会是个没有教养的人?──谈格调与等级
‧禄山之爪的谬误无稽
‧歌颂永恆的帝妃之爱
06两个自我超越的天才
‧唐玄宗:短暂沉睡的圣君
‧李白:超越自我的伟大诗人
 
【之四】博大精深的诗圣——盛唐杜甫的〈月夜〉

01历史上、文学中的妻子
‧传统对妻子的伦理定位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夫妻私情的禁忌
‧诗人与妻子在平等关系上的对话
02杜甫诗中的妻子:伟大的地母
‧杜甫的婚姻与妻子杨氏
‧老瘦贤慈的形象,同甘共苦的恩情
03另一种妻子造型:香艳的美人
‧宫体艳情的文学传统
‧非伦理的男性凝视:细说〈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静物般的女体呈现
‧婚恋中的女性:地母/神女的统一
04「夫妻风怀诗」的巅峰
05浪漫与恩义的结合
‧明月与思妇:传统父权的性别政治结构
‧诗圣的另一面:弥深弥坚的情爱书写
 
【之五】精明世俗的诗魔——中唐白居易的〈琵琶行〉
0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02〈琵琶行〉:时代的宁馨儿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的小人物书写
‧小说化的歌行体
‧纪实与想像:诗人和琵琶女必然的邂逅
03先声夺人:音乐描写的集大成
‧「幽咽泉流水下滩」的先行者
‧「幽咽泉流水下滩」的合理修订──「冰下难」
04琵琶女的新造型
‧琵琶女的成长与天赋:名门意识与一流才艺
‧同类中的异数:美酒华服收编不了的灵魂
‧为何嫁作商人妇?琵琶女的能与不能,知与不知
‧带妆入睡的身分限定与心理状态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05代笔的影响:诗人的化身
‧白居易的缺憾:「去中心化」的念念不忘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等同意义
‧「投射心理」的发动
‧「向往的理想之我」与「真实的本然之我」的分裂
06「讽喻诗」:昙花一现的风骨
 
【之六】哀凄绝望的诗灵——晚唐李商隐的〈锦瑟〉

01无题的凄苦:独恨无人作郑笺
‧历来的理解视域:咏物?政治?爱情?
‧「无题」的内在意义:人生总体情境的身世之感
02〈锦瑟〉诗的意象特点
‧美丽与哀愁的共同结晶
‧四句神话传说,迷离不清的晕染效果
‧「遗貌取神」,回顾一生的过眼云烟
03美丽的错误
‧「可待」、「只是」、「惘然」的正确训诂
‧「可惜馨香手中故」:习惯于绝望
04每况愈下的悲剧:自我的墓志铭
‧天鹅之歌:爱与悲剧的陷溺
‧无意于改变的非勇者
‧「深知身在情长在」的生命哲学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见山又是山


  在见过欧丽娟老师本人之前,我早已久慕老师风靡网路的线上课程,而如今课程内容终于集结成《惊艳唐诗》一书。本书深论六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经典作品,但却又不仅是普及性的介绍。文献的相互参照,理论的旁征博引,我阅读本书的经验,每段辄有心得,每章皆有启发。

  关于陈子昂如何转化齐梁秾丽诗风;杜甫在〈月夜〉中如何运用宫体与深情两种视角凝视妻子;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琵琶行〉,以及「一首锦瑟解人难」的李商隐〈锦瑟〉,都理路清晰、派势明朗被解读了出来。崇高的经典转身就如此可亲易解,却又繁复深刻。我们常说「诗无达诂」,但读欧老师解唐诗,这些诗境深说浅解到了归结处,我才终于读懂那些字行间最机括隐晦的密码,见山终而又是山了。

祁立峰(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推荐序
 
对诗人情怀的共鸣


  在书桌前翻开《惊艳唐诗》,勾起了我儿时背诵唐诗、中学时上国文课和初恋等种种回忆,尤其当我看到书内有欧教授针对〈锦瑟〉的解说,眼睛为之一亮,那正是青涩岁月极为喜爱的一首诗,最后甚至写成书法作品。我特别喜欢当中对于既定解读的重新考据,过去求学阶段习惯搭配释文一句一句读,多半是翻译式的片面理解,但现在依循着书内的探索轨迹,拓宽了原本的观看层面,让我对〈锦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这次有幸为书中介绍的诗文题字,对我而言正好是一个功课。现今抄录诗文并分享在网路平台的风气盛行,但如果我们能体会其意涵后再来写,所写出的不只是字的美感,更是对诗人情怀的共鸣。

叶晔(《手写美行》作者)

推荐序
 
启蒙对生命的感动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许多优美的作品至今传诵千年。每每对这些诗琅琅上口之时,脑海中总是寻思,这些诗是怎么被作出来的?诗人当时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优美的文字背后,是否隐藏少有人知的意涵?

  终于,我们看到了欧丽娟老师的新着《惊艳唐诗》,为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欧老师选择从初唐到晚唐的六位代表性诗人,引领我们穿越一千四百年,回到唐朝,化身为诗人,从诗人的眼睛看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人的思想、感受、价值观,客观地解读其作品的真正含义:

  主张复古的陈子昂实则吸收融入了六朝的绮丽;思乡情切的王维想问却不敢说出口的辛酸;信手拈来的李白字字珠玑参透的是爱不是讽刺;忧国忧民的杜甫在婚姻与爱情中的浪漫情怀;创作巨量的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真面目;「晚唐第一人」李商隐所言的美丽与哀愁是多么绝望的叹息。

  欧老师引领着我们,与六位诗人走过大唐兴衰,从他们的名作深入感受古人的理想抱负、苦恼忧郁与生活情趣,也再度启蒙我们对生命的感动。

叶丙成(国立台湾大学电机系教授)

推荐序
 
建构唐诗立体化的观照


  唐诗之美在于意象丰沛、情感真挚与文化底蕴深厚。

  以往读唐诗,着重诠释意象运用如何营造氛围,借以引发烘托诗人的诚挚情感,如是方式可使读者充分掌握诗人的文学技巧与诗文的情感内容,借由梳理诗句带领读者玩味唐诗文学美,这是诗的内部纵向直线式阅读。

  欧丽娟教授所着《惊艳唐诗》,严谨梳理诗文,并运用流畅文句陈述箇中文学议题、意象原型与情感内涵,书中不仅只呈显诗文的意象情感,更连结相关作品、文学原型与文化,使深化读者对唐诗的认识。此书以唐诗为出发点,触及不同面向,有别先前论诗着作的纵向诠释,开展横向面的讨论,两相结合,建构唐诗立体化的观照,开出解诗、读诗的新路径。

  原来,读唐诗可以因为有新思路而多采丰美。

吴勇宏(宜兰高中国文科老师)

推荐序
 
将诗歌中的情感还原,看见真实的人性


  一直以来,国文课都承载着「教化」的责任,即使是教最重感情的唐诗,「教师手册」也多从道德角度来解说。所以讲解李白的〈清平调〉,必须说它有所讽喻;介绍杜甫,必得呈现他的悲天悯人;解说李商隐的〈锦瑟〉,也一定要寄寓政争的无奈,让我们读起来好沉重!

  透过爬梳相关史料与典籍,欧老师将诗歌中的情感还原,带我们看见真实的人性,让我们:看见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体会杜甫对妻子的款款情意,了解〈锦瑟〉是李商隐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不只是爱国爱家爱民的道德教化。在欧老师的笔下,这些人物重新活了过来──用自己原有的生命方式。

  感谢欧丽娟老师,让唐诗的美走出学术殿堂,走进我们的生活,打动我们的心,也希望它能感动你!

洪美雀(阳明高中国文科老师)

推荐序
 
以古见今,回应当代心灵


  这是一本颠覆唐诗教学手册的好书。作者选择唐代六位诗人、六首作品,以小见大,有陈子昂熔铸六朝精华的宇宙意识与文学改革,有王维近乡情怯背后的心理防卫机制,还有集天时地利人和的〈清平调〉组诗背景,每一章节既有古今征引,亦有翻案考证之实。对诗人与诗作的切入,令人耳目一新,像是谈杜甫作品的妻子形象与宫体诗笔法,从琵琶女的心曲看白居易的世俗性,以及耽溺于绝望的悲剧人物李商隐。

  清晰的问题意识配合完整的知识图像,让唐诗唐人的幽微情思立体显影,并能以古见今,回应当代心灵,郑重推荐!

徐秋玲(北一女中国文科老师)

推荐序
 
它是如此迷人又正向


  唐代的诗歌,千年来以异秉灵姿、曼妙文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花园里,始终绽放着最隽永芳醇的迷人气息。唐诗的作者众多,风格各具魅力,内容尤其丰盛;它不仅表现了唐人智慧的结晶,更抚慰了无数被现实生活撞击得满是创伤的心灵。

  唐诗穿越了千年时空,吟咏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忧伤,对爱情的期盼、哀愁与迷恋,以及忧国忧民、爱家爱乡的情怀。唐诗是如此的锦绣斑斓而缤纷,深远而辽阔,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类最美丽的诗歌。

  十分喜欢台大欧丽娟教授的《惊艳唐诗》,透过其绝佳妙笔,牵引我们望见独特的宇宙观,感受真正的爱,体会充满生机的人性与文化内涵,从特殊的面向角度重新品味唐诗的美感,启蒙生命的新体验。我愿全力推荐这样的好书给所有爱好文学、具灵性又等待正向能量的读者。

陈美儒(建国中学国文科老师)

自序

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链上古今共鸣
 

  天地逆旅、光阴过客,此乃万物的生活本质,只看时间、空间的久暂短长。唯历经几番播迁,在壅塞氾滥的书柜深处,至今犹然矗立着一本小书,《唐诗三百首》。

  作为一般古典文学爱好者最常接触的入门书,这本年深岁久的《唐诗三百首》却是坊间粗制滥造的消耗品,校对脱误、注解简略,还带有粗暴的画线,加上破损的扉页,总体而言,就是先天既来自漫不经心的业者,后天又遇到漫不经心的读者,注定要在世间灰飞烟灭。

  但是,我永远记得乍然相遇的当下,翻开扉页后简直光芒万丈,如获至宝。周遭是年节夜晚的爆竹喧阗、笑语盈耳,父执长辈家的门庭内外,同辈的小朋友们都在玩耍嬉闹,我则因为那小小的书架而独留室内,并且从零落的几本书里发现了稀世奇珍,霎时定格,于是遗忘了这个世界的热闹与寂静、繁华与荒凉。

  当时并不懂什么叫做印制精良、装帧精美,只清楚意识到,在凌乱的画线间、缺角的页面上,分明映现了一个和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意境,那些字句虽然看不懂却又迷人至极,宏大、深沉、优雅、精致,和这个白话的世界何其不同!

  固然那时还只是入学不数年的孩童,并不知道何谓「文学」,但已经过早地感到真实世界是如此粗糙俗浅,一切都过于直接而有限。只有书本例外,却可惜文字所点燃的光总是在最后一行熄灭,留下莫名的空虚。然而,不断擦亮火柴的小女孩竟在这偶然的不可思议的瞬间,彷彿瞥视到白话世界之外的另一层存在,浓缩的、凝鍊的、深邃的、华丽的,一种无以名状的无限。甚且阖上书本之后并没有消失,继续安顿在心里。

  即使后来慢慢在成长过程中读了一些书,于文字里寻求救赎,也明白文学为许多苦闷的心灵提供了一条出路,却又隐隐觉得白话文学之为文学,同样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或许多一点美的意象,多一点善的感悟,也多一点真的揭露,仍然还是对「这个世界」的咀嚼复制,不是质性的蜕变,一旦所处理的是虚荒谬失的现代乱象,更难免令人不忍卒睹。可唐诗明白示现:真空并不需要用叛逆的、感官的方式来填补,那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彼身,同样落入粗糙庸俗,即使包装了艺术。

  我们需要美,但更需要正派大气的美;需要艺术,却更需要坚定向上的艺术。这都非建立在求真存善的基础上而不可得。在唐诗的形式锻鍊之下,唐代诗人的笔墨也被打磨、淘洗得晶莹剔透,容不下罪恶丑陋的渣滓;在历史的严苛冷峻之下,也过泸、淘汰了欺世盗名的成分,大美、至善、纯真兼容并存,这是最完美的艺术。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昇华,抵抗现实的庸俗粗糙,填补了存在的空虚荒寂,甚至碰触到永恆,于是可以真正地唿吸,不再感到窒息。

  多年以后,才能明白这就是唐诗的不朽的力量,而那力量本身则早已根深柢固于童稚的心灵,逐渐酝酿成了志业,并且在志业的发展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并不只是「感动」,尤其不是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用花团锦簇的感性直觉所渲染出来的感动。在诗的美感中其实存在着无比幽深,这些诗在讲什么?那几首果真此意?如许篇章是否只有这个解释?一旦认真追问,便疑惑陡增,明明字里行间的心魂震盪着,我却只能依稀触摸到几分脉动,无法还原。

  幸而随着知识学问的增加与进步,以及人生体验的扩展与深化,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中终于多了几分洞明,再度确认唐诗是多么优美而深刻的世界。那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现代的预演,因为活着总面临了永恆的课题,生老病死,追求与幻灭,企慕与绝望,尤其是爱与缺憾,我们就在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链上古今共鸣,祕音交响。

  只可惜,一般的爱好者往往只获得浪漫的赏析,以致不乏美丽的误会;那深刻的部分则留在学术的象牙塔里,很少成为推动社会知识进展的动力。文化长江断裂,古典长城崩散,而力图复兴者所捡拾的,会不会只是七宝楼台所拆碎的片段,每一个碎片都光彩闪烁,拼凑起来却面目全非,甚至在折射的时候掺杂了飞舞的尘埃,遮蔽了原貌?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如果一本简陋的《唐诗三百首》可以启动一个小女孩的心灵,空谷传响,给予堂正崇高的追寻方向,那么,应该也可以相信,总有几颗种子借机发现了阳光从何处照耀过来,进而得鱼忘筌,探寻光源之所在。那是真正的希望。

  这本书是「唐诗新思路」的首部曲,很感谢台大图书馆数位学习网工作团队的灵心巧思,于二○一三年年底初次制作线上课程时构想出这个题称,精要传达了内容的走向,于是这次便援用进来成为系列名。后续若还有机缘,尚有其他的唐诗主题可以继续开展,但何妨随运任化,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唐诗永远存在,不废江河万古流,自有渔人溯溪而上,揭探桃花源的奥祕,又何须担忧乏人问津?
是为序。

前言

知人论诗,真正的温情与敬意
 

  唐代可说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傲视古今,其中蕴藏了深厚的文化与人性内涵,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虽然表面上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就活在这些诗人的庇荫之下,但犹如孟子所言:「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过去所经历的已经化掉了、看不到了,但它留下神妙的力量,影响了后来的世界,所以过去仍然是永恆地存在着。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在现在奋斗,为了未来而努力,但凭借的是过去许多已经化入思想意识里,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文化根柢,何况那些脍炙人口、触动人心的美丽诗篇,至今依然琅琅上口?

  就像宋李之仪〈卜算子〉所说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虽然看不见,但却品尝着一样的生命之泉,被一样丰沛深刻的文化所滋养。身在长江尾的我们,可以遥望长江头的无数先人,更可以在溯溪而上的过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洗礼。

  在文化的长江大河里,涓滴都是智慧的宝藏。不是只有《红楼梦》带领我们领略复杂的人性与存在的酸甜苦辣,何况《红楼梦》之所以如此优美,也来自于一千多年前的诗词情韵,小说中把盛唐当作是诗歌艺术的神圣经典,对盛唐诗人推崇备至;又充分吸收了中晚唐独特的残缺美学,形成了一股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悲凉之雾,并且塑造出一个魅力无穷的林黛玉,这些都说明了唐诗的深厚影响力。

  可以说,唐代的诗人与名篇早已成为所有华人共同的前世朋友,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永远地活着,伴随着成长,一起喜怒哀乐,更成为美感与体验的启蒙者,教我们怎样感受春花秋月,教我们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也教我们行走生命之路的种种方式。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唐代之所以能够诞生出如许众多的伟大诗人,必然和整个时代环境的深厚博大息息相关。就像巨大的树木必然有整个森林作为支撑一样,如果杜甫诞生在今天,他就很可能不会成为杜甫,而会成为其他的人才。

  当然,不可能每个唐朝人都会作诗,而且写诗并不是传统文人的最高目标。很多人以为唐朝人把创作诗歌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以为唐朝人都以身为诗人为荣,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毕竟在以儒家思想为终极信念的传统社会之下,文人的最大人生价值还是在于经世济民,除非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他们最大的努力还是在于实现政治理想;诗歌则是抒情言志的表达方式,是文字艺术的追求,兼作公共交流的媒介。

  杜甫就说得很清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国家社会的群体事业才是这些充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终极信念,他们希望可以为尧舜般的圣君奉献心力,实践王道,让社会淳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直到晚年年老体衰,无能为力的杜甫已经完全放弃出仕做官的道路,还殷殷期盼年轻人可以接棒,薪火相传。所谓:「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意思是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就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你们要早一点占据重要职位,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在职位上想的不是个人名利权势,而是努力为国家百姓奉献生命。

  因此,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成为王安石最喜欢的诗句,它深深触动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内心,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志业与热情。连生性潇洒的李白也没有例外,他到了晚年遇到安史之乱时,仍然没有放弃「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的建功立业、为国效劳,这就可想而知,以为写诗是唐朝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然而,在传统文化之下,诗歌也确实成为文人追求艺术、表现自我的最重要方式,只要受过教育,能够读书写字的人,大都有读诗的兴趣和写诗的能力,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雅」文化、菁英文化的核心之一。可以说,诗歌是唐代文人纪录人生的生活日记,也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来往沟通的书信,甚至是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要工具,不仅用来抒情言志,也有助于实践理想,所以得到了最大的实验和开拓。古典诗的丰富深刻,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唐诗就是最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

  对于唐诗,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曾有一番精彩的描述:
 
  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靡弗具矣。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诣矣。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诗薮‧外编》卷三)
 
  意思是,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还有各种不同身分的创作者,都使得诗歌的事业无比宏大辽阔,辉煌灿烂。难怪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几句话固然是言过其实,但也表达出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

  在如此炽烈的艺术热诚之下,创作诗歌变成了全民运动,也延续了将近三百年。在还保留到今天的唐诗中,一共有大约五万首、二千二百多位诗人,他们来自广大的社会土壤,从各个角落里孕育、生长、勃发,互相激盪,也前后传承,他们彼此对话,也互相成就,这才汇集出如此汪洋澎湃的文化大河。也正是在这样庞大的支援体系之下,最卓越的灵魂就会脱颖而出,最伟大的杰作就会横空出世,让艺术更加提升,也带来飞跃的进展,文化的长江大河就随之更加绵延壮大了。

  若是把唐诗的特色与宋诗相比,在对照之下,便更能显出其强大的魅力。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分析唐、宋诗的特质时便指出,「唐诗显得如火中焚,紧凑而激烈。简言之,在匆匆趋向死亡的人生过程中,诗人作诗只能抓住贵重的瞬间,加以凝视而注入感情,使感情凝聚、喷出、爆发。诗人所凝视的只是对象的顶点」,因而诗歌是凝缩简鍊的;而宋代诗歌就比较是说理性的,偏向抽象哲理的表达,以及直线的呈现,不像唐诗是一个饱满的整体意境,特别耐人寻味,也更必须经过咀嚼玩味,才能体悟出其中的深沉与饱满。

  正因为唐诗是如此之盛大丰美,为了挖掘、阐发唐诗中既美丽又深刻的人性内涵,这本书并不走通俗性的、介绍性的方向,像入门导读一样的蜻蜓点水;也不作感性的赏析,停留在对唐诗有多美的一般说明上;而是想要带领大家重新理解那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以及脍炙人口的名篇,去挖掘原来所没有看到的,澄清积非成是已久的,探测一直所不知道的。
 
  古人的思想感受和我们很不一样
 
  当然,在看这些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和诗歌时,绝不能用望文生义的方式做直觉的理解,尊重历史、设身处地,是我们现代人面对传统文化最必须建立的态度。苏联学者伊‧谢‧科恩(Igor S. Kon)在《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清楚地提醒大家:
 
  一知半解者读古代希腊悲剧,天真地以为古代希腊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们完全一样,放心大胆地议论着俄狄浦斯王的良心折磨和「悲剧过失」等等。可是专家们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这确实很重要。
 
  这段话中谈到几个重点,首先,现代读者必须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感受方式来理解古人,在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悬殊的情况下,古人的许多思想感受和我们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要尊重别人(尤其是古人),他们所思考、所苦恼、所追求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问题,以为古人也都是在追求平等、自由,都是在渴望婚姻恋爱可以自主,那样是不行的。事实上,古人所面对、所要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放掉现代人的价值观或意识框架,就不容易真正了解古人。

  再者,除了心态上要调整之外,作法上更要多下苦工,不能随兴地用直观的感觉来解释,何况真正的知识永远是千锤百鍊才能获得的,所以科恩才会说「专家通过精密分析原文、词源学和语义学来寻找理解这些问题的钥匙」,这当然不是件轻松的事。对于一般人性而言,这段话犹如暮鼓晨钟!

  必须说,虽然唐诗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学作品,但其实读者往往爱其美而不知其真,尤其是经过近代历史性的巨大断层之后,现代读者更常常以字面或常识望文生义,投射了并非其本来面目的不实幻影,美则美矣,却往往是美丽的误会。本书将选取最知名的代表性篇章,期望达到以下的目标:一、釐清文字与内容的谬误,避免一再以讹传讹;二、还原诗歌的真正涵义,示范解读古典文学的应有作法;三、正确地知人论诗,展现对古人真正的温情与敬意。

  我们将针对生活于整个唐代,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选出六大诗人,针对他们的名作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予解答,例如:

  陈子昂真的完全反对六朝,以复古为目标吗?继承并且发扬了复古路线的李白,他的人生终极追求究竟是什么?

  王维遇到久别的乡亲时,问的为什么是「寒梅着花未」?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是否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当时李白眼中所看到的,玄宗与贵妃之间又是怎样的爱情?他们两人是否有不为现代人所知的一面?

  既然谈到了婚姻爱情,我们也来看看杜甫是怎样看待他的妻子的?传统婚姻中是否就不存在着爱情?爱情是否只有我们现代人所以为的样态?〈月夜〉这首诗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视野,并且让我们清楚看到,杜甫是怎样地因复杂而丰富,而唐朝的伟大又确确实实应该归功于六朝,长江大河不可能只有一个源头。

  接着,我们要重新分析白居易「琵琶女」的新造型,以及白居易在琵琶女身上怎样投射了自己的潜意识。最后,这本书要告诉你,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真正的意义,我们又是怎样地在误会中爱上了这首诗。

图书试读

〈〈锦瑟〉诗的意象特点〉
美丽与哀愁的共同结晶
 
现在我们来看〈锦瑟〉这首诗:
 
锦瑟无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的意象充满了凄美浪漫的情调,但首先必须注意到,不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作者人生的最终时刻,并且其中所运用的意象也都是李商隐一生所偏好的集大成,过去在创作文字中持续闪烁的吉光片羽,都汇聚到这首压卷的代表作里。
 
其实,凡是李商隐所好用的诗歌意象,大都具有同一特点,也就是美丽与哀愁的共同结晶,「锦瑟」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意象,其他还有「晓梦」、「春心」、「无端」等等。以「春心」而言,这个词一共出现两次,包括:「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之二),以及〈锦瑟〉这首诗所说的「望帝春心託杜鹃」。追踪这个词汇最早的源头,是来自《楚辞‧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如此一来,屈原那执着不悔的、浪漫多情的精神已经为它灌注了纯净优美的血脉。
 
这是一份无比纯洁、执着、美好的心灵,可又那么脆弱而容易受到伤害,于是李商隐的诗中更常出现「伤春」这个词,例如:
 
‧我为伤春心自醉,不劳君劝石榴花。(〈寄恼韩同年二首〉之二)
‧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清河〉)
‧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
‧君问伤春句,千辞不可删。(〈朱槿花二首〉之二)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落花〉)
 
其中,〈落花〉诗所说的「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伤春」这个词汇,但其实更加清楚地表现出伤春的悲哀,因为那份无比美好的心灵,随着春天的流逝逐渐残缺殆尽,而所得的竟只有沾衣的眼泪而已。这已经初步显示了李商隐一心追求美好的事物,却又总是受到伤害的人生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書名《驚艷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就覺得超有fu!唐詩耶!從小到大,不知道聽了多少唐詩,但總是覺得詩詞裡藏著一股很深邃的意境,每次讀都好像隔著一層紗,這次聽到「人生密碼」,就覺得好像能被解開一樣,非常期待!不知道作者會不會從比較生活化的角度去解析,還是會從歷史脈絡深入剖析?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能從詩句中看到古人生活點滴的,像是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真的能讓人感受到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而李白那種豪放不羈的樣子,更是讓我嚮往。希望這本書能帶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詩句背後的情感,不只是表面的意境,而是那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個人對「驚豔」這個詞很有感覺,希望作者真的能挖掘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讓我在讀唐詩時,不只是唸誦,更能感受到那些文字蘊含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這本書名《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尤其「字行間的人生密碼」這幾個字,讓人不禁好奇作者到底會從哪些字裡行間挖掘出什麼樣的人生智慧。我一直覺得唐詩不只是文字遊戲,更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展現。像是王維的詩,總帶著一股禪意,讓人平靜;杜牧的詩,又常常充滿了對人生的感慨,像「十年生死兩茫茫」,那種深沉的思念,真的會讓人鼻酸。所以,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重新認識唐詩,不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能透過作者的解讀,去感受詩人們在面對人生種種情境時的態度和思考。不知道作者會不會舉例一些比較冷門但很有深度的詩句?我對那些比較少被提及,但意境卻非常豐富的詩篇特別感興趣,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密碼」所在,需要細細品味才能領悟。

评分

《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這個標題真的很點題!我一直都覺得唐詩裡藏著好多人生智慧,像是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讓人感嘆時光飛逝,物是人非。但有時候,單純讀詩,會覺得意境很美,卻少了點能與自己生活連結的「密碼」。這本書的「人生密碼」讓我非常期待,希望作者能帶我們從字句的縫隙裡,看到詩人們對於生命、對於離別、對於理想的種種思考。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思考,甚至能從中獲得啟發的內容。所以,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詩詞解析,更能觸及到人生的本質,讓我們在讀詩的同時,也能反思自己的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密碼」。

评分

「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這個書名,光是聽起來就有一種文藝又深度的感覺。我平常就對唐詩很有興趣,尤其是那些描寫山水、抒發情感的詩句,總是能引起我的共鳴。每次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總會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但說實話,有時候讀到一些比較典雅的詩句,會覺得有點難以進入,好像少了點什麼。這本書的「人生密碼」聽起來就好像是一個鑰匙,可以幫助我們打開那些塵封的詩意,去理解詩人們當初的心境,以及他們對人生的感悟。我特別好奇作者會怎麼解析「字行間」的「密碼」,是從字義的深層解析,還是從詩句的意境去聯想?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在讀唐詩時,不再只是欣賞文字的美,更能體會到詩人們在字裡行間所傳遞的人生哲學。

评分

「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故事感和智慧感。唐詩是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的文學類型,那些優美的文字,總是能勾勒出豐富的畫面和深沉的情感。但有時候,對於詩句背後更深層的含義,或是詩人們在創作時的心境,還是會覺得有些模糊。這本書的「人生密碼」這個概念,就好像是一個指引,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詩句的精髓。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來解讀這些「密碼」,是從歷史背景出發,還是從詩人的個人經歷去分析?無論如何,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不僅能更欣賞唐詩的文學之美,更能從中學到一些人生的道理,讓這些古老的詩句,在現代依然能發光發熱,給予我們啟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