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与正统:《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

王官与正统:《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图像研究
  • 昭明文选
  • 萧梁
  • 文化史
  • 政治史
  • 文本研究
  • 晚古
  • 帝王图像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昭明文选》选文模式与编撰意图的全新研究,有别于传统仅将《昭明文选》视为一本收集历代美文之文学总集的视角,跳脱出被〈文选序〉中「释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二语所框限住的诠释架构,另辟蹊径,转由以《文选》编者萧统所具有的「太子」身分与「监抚」政务,作为探讨其选文定篇、知人论世的主要背景。也因此,当传统被视为美文集成的《昭明文选》加入了编者萧统的职能因素,不仅让其「集其清英」的编选动作有了选材示范的涵义外,其所谓「文之时义」更具有託言圣王,以提升萧梁帝国政治正统与文化正统之重大目的。

  是以,本书结合萧梁所处之南北对立的政治局势、萧统身兼太子与监抚的双重身分、与萧梁时代文士参政的普遍风气,提出萧统编辑《文选》的三大意图:其一,建构萧梁帝国的政治正统性与文化正统性;其二,表达出自己理想的作者观──「文士国士化」;其三,借以凸显太子监抚对国政参与之密切,并提升东宫文士集团的地位。
《汉魏六朝文学与政治文化史论稿》 内容简介 本书以汉魏六朝为历史坐标,聚焦于这一关键转型时期,对文学、政治、思想、社会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考察与阐发。全书共分六辑,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勾勒出魏晋南北朝复杂而迷人的文化景观,并揭示文学实践与政治权力、士族阶层、宗教思潮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张力。 第一辑:魏晋文学的转向与士人精神 本辑探讨了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根本性变革。自汉代“文以载道”的传统中脱胎而出,魏晋文人开始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审美情趣的独立价值。重点分析了“建安风骨”的形成机制,考察了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在政治动荡背景下,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功业的渴求。 随后,深入剖析了竹林七贤的精神困境。嵇康的音乐思想与其政治选择之间的内在逻辑,阮籍在游侠与隐逸间的徘徊,揭示了在曹魏、司马氏政权更迭的阴影下,士人阶层在忠诚与自保之间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此处的文学不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而成为士人安顿自我、对抗外部世界压力的重要场域。通过对早期山水诗的勃兴进行考察,本书认为,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实则是士人寻求精神自由、构建理想“桃花源”的文化实践。 第二辑:骈文的成熟与宫廷叙事 本辑着重考察了骈文在南北朝鼎盛期的文化功能。骈文作为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文体,其兴盛并非偶然,而是与皇权对文化正当性的需求紧密相连。我们详述了这种文体如何成为宫廷典礼、祭祀、朝会、宴享等官方场合的“标准语言”。 特别关注了南朝宫廷对文风的塑造。梁代文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室和士族对文采的极致追求。本书细致比对了宫廷秘书监、文德殿等机构的运作,分析了诏诰、颂赞等公文体裁的程式化对文学创作的规制作用。通过对周兴嗣《千字文》的重新审视,本书认为其并非简单的启蒙读物,而是建构文化共识、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文本。 第三辑:南北文化差异与地方性书写 南北朝的分裂带来了文化生态的显著分野。本辑致力于比较南北方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反映了各自的政治基础和社会结构。 在北方,胡汉杂居的复杂局面促成了军事题材叙事和史传文学的活力。本书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化文风在北方的艰难植入过程,以及鲜卑贵族在接受汉文化时的文化自觉与身份焦虑。在南方,则侧重于世家大族对门第观念的维护,以及这种维护如何渗透到其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强调血缘、雅正、源流的文化倾向。此外,对地方志、碑刻题铭等非主流文本的考察,揭示了中央文学叙事之外的,地方精英的自我呈现与地域文化记忆的建构。 第四辑:佛教思想对文学的渗透 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是魏晋南北朝最深刻的文化变动之一。本辑探讨了佛教的“空”、“无”、“缘起”等概念如何被士人借用来解释或重塑传统的生命哲学。 具体分析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轮回思想对叙事文学(如志怪小说)的影响,以及佛理辩析对玄学思辨的影响。本书提出,梁武帝萧衍对佛教的热衷,不仅是个人的信仰虔诚,更是其试图以宗教权威来弥合政治分裂、构建新的帝国意识形态的尝试。通过对法显、鸠摩罗什等译经僧人的文化角色分析,展现了翻译活动在文化传播中的中介作用。 第五辑:女性文学与私密空间 相较于男性士人的公共叙事,本辑将目光投向了被传统史学相对忽略的女性文学世界。通过对谢道韫、班昭(作为汉魏的参照)以及南北朝宫廷、闺阁中的女性诗歌进行细致梳理,探讨了她们在父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表达。 女性诗歌往往聚焦于闺怨、离别、家庭生活的细节,体现出与男性文学宏大叙事不同的情感光谱。本书强调,即使在女性创作空间受限的环境下,她们依然通过细微的笔触,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抵抗或精神慰藉的领域。对北朝宫廷歌谣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也揭示了不同政治环境下,女性的政治能见度与文化身份的变化。 第六辑:文学批评的建立与理论自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本辑聚焦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侧重于刘勰如何系统地梳理并整合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思想,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文体论、文采论和时代论体系,旨在为文学正名,使其成为与“经”、“史”并驾的文化支柱。而《诗品》则代表了另一种倾向,即从诗歌的审美实践出发,建立以“风骨”、“妙逸”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强调天赋与性情在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这两部里程碑式著作的比较分析,本书展现了该时期文人对自身创作行为的深刻反思和理论自觉。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细腻的文本解读为基础,力求超越传统文学史的简单编年叙事,深入挖掘汉魏六朝文学背后的政治逻辑、社会结构与思想动荡,为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许圣和

  1979年10月生于台北市,国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学士班(2002)、硕士班(2006),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2016)。专攻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学术专长有「《文选》学」、「三国学」、「中国文学史」。曾开设过:《三国演义》、现代诗选及习作、现代散文、文学文化导论、编採写作、跨域智慧与经典阅读等课。发表论文计有:《博物思维与六朝文学》、〈论王维边塞诗中的虚写与实写〉、〈张飞「国士」形象新论〉、〈「国事孙晧」与「故事孙晧」──从《三国志》到《高僧传》间的观察〉等文。

  曾任教于国立新竹教育大学、亚东技术学院,目前为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吴序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选序〉与萧统选文原则新论
第三章 《文选》选文与萧统东宫「监抚制」的关联
第四章 《文选》选文与萧梁帝国正统论
第五章 《文选》选文与「文士国士化」人才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 东宫僚属职表
附表二 萧统东宫僚属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王官与正统:《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一听就很有学术深度,光是书名就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文献研究,尤其是《昭明文选》这本重要的文学总集。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文学、历史以及它如何反映当时的政治社会结构非常感兴趣。萧梁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不像汉唐那样耀眼,但它却是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力量,承载着许多重要的文化转型。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从《昭明文选》这部文学巨著出发,去解读萧梁帝国在政治、文化、甚至视觉图像上的“正统”观念是如何构建和维系的。 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正统”概念非常有启发。在古代,文学不仅仅是文学,它往往是政治思想、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昭明文选》的编纂本身就可能蕴含着编纂者(萧绎)或其父萧衍对“正统”的理解和宣示。作者是如何将文学作品与政治图像联系起来的呢?是分析选文的主题、体裁,还是研究当时的碑刻、绘画、建筑风格?这些图像又如何支撑或者挑战《昭明文选》所传达的“正统”话语?我尤其期待作者在处理这些跨学科的议题时,是如何梳理复杂的史料,如何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来建构自己的论点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一个朝代的文化自信是如何通过文学和艺术来塑造的。

评分

这本书《王官与正统:《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我一直对“正统”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它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个标签,更是权力、合法性以及文化认同的核心。《昭明文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编纂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而萧梁帝国,虽然在时间线上有些许尴尬,但其文化影响力却不容忽视。这本书似乎试图连接文学与政治,文字与图像,来揭示一个朝代如何通过这些多元的媒介来确立和巩固其“正统”地位。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分析“王官”的。这个词在古代语境下,可能指代的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秩序,一种基于血缘或德行的统治合法性。《昭明文选》的选文,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王官”理想?而“萧梁帝国图像”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王官”思想的具象化,或者说,它是否为“王官”叙事提供了视觉上的支持?如果作者能够提供详实可靠的图像分析,并与文献解读紧密结合,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限量的。它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古代统治者如何运用复杂的文化策略来维系其统治的合法性。

评分

哇!《王官与正统:《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这个书名,光听就觉得是很硬核的研究!我平常阅读历史文献,总觉得文献的背后一定反映了当时的权力结构和思想体系,而《昭明文选》又是那么经典的存在,能透过它来窥探萧梁帝国如何建构自身的“正统”,这简直太吸引人了。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王官”这个概念的。在古代,“王官”可能意味着政治上的正统性,也可能指代某种政治权力运作的模式。这本书会不会探讨《昭明文选》的选文标准,是否与当时统治阶层的政治抱负相契合? 而且,我一直觉得,一个时代的“图像”往往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史料。《昭明文选》承载的是文字,而“萧梁帝国图像”则提供了视觉上的证据。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不同的媒介联系起来的呢?是分析图像中的人物、场景、符号,从中解读出政治寓意,还是<seg_11>比对文献中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描写,与当时的图像进行印证?如果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相互印证的论证过程,那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文学或历史,更是一种关于“文化如何成为政治工具”的深度剖析。

评分

《王官与正统:《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觉得信息量爆炸,而且还带着一股浓浓的学术范儿!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那些与政治权力紧密相关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昭明文选》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而萧梁时期,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它所代表的文化和政治力量,本身就充满研究的价值。这本书似乎就是要通过《昭明文选》这面镜子,去折射出萧梁帝国是如何构建和维护其“正统”观念的,而且还加入了“图像”这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元素。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王官”与“正统”之间的关系的。在古代,“王官”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官僚体系,也可能代表着某种血脉或政治上的正统继承。“正统”则更侧重于合法性与权威的宣示。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昭明文选》的篇章选择、体例编排,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是如何与萧梁统治者的政治诉求相呼应的?而“萧梁帝国图像”,比如当时的寺庙壁画、陵墓雕塑、甚至宫廷绘画,又承载了怎样的政治信息?它们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强化或者挑战“正统”叙事的?如果作者能把文字解读与图像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那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推敲的。

评分

读到《王官与正统:《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古代文人在书斋中,一边吟诵着经典,一边筹划着国家大计的场景。书名里的“王官”二字,就充满了古代那种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以及权力运作的神秘感。《昭明文选》作为一代文学之大成,其编纂者的意图,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一直都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而萧梁帝国,作为南北朝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在“正统”的建构上,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策略。《昭明文选》与“萧梁帝国图像”的结合,听起来就像是在用文学和视觉的双重视角,去解剖一个朝代的灵魂。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王官”这个概念与“正统”联系起来的。是不是说,《昭明文选》的编纂,就是为了体现和巩固一种“王官”所代表的政治理想,从而达到确立“正统”的目的?而“图像”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一种辅助性的宣传工具,还是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叙事功能?比如,萧梁时期的佛教艺术、皇家陵墓的雕塑,它们是否在不经意间,也在向世人传递着关于“正统”的信号?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看似疏远的文本和图像材料,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严谨而又生动的论证,那绝对是一本会让我爱不释手的学术著作,它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方式来构建自身权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