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周诰十三篇义证

尚书周诰十三篇义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尚书
  • 周诰
  • 十三篇
  • 义证
  • 经学
  • 古籍
  • 文献
  • 历史
  • 文化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程元敏教授受业于屈万里先生。又蒙戴君仁先生指点,涉猎宋儒之书。尝有志撰作一书。详解《尚书》全经,拟其题曰「尚书义证」,以补前修之未备,发皇《书》经之奥义。惟兹事艰鉅,非短期可成。本书注〈周诰〉十三篇。据《十三经注疏》本全录今文廿九篇,分篇、划段逐句註释。每註大率以小圈隔为两部分:圈上为「义」,圈下为「证」。「义」即案断,「证」则考辨诸家异同。
好的,这里是一份为一本名为《尚书周诰十三篇义证》的图书撰写的简介,这份简介旨在描述其他不包含《尚书周诰十三篇义证》内容的图书。 --- 图书简介: 《宋明理学思想演变与经典诠释》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学者名字]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 定价: [此处留空] 装帧: 精装 / 函装 页数: 约600页 开本: 16开 ISBN: [此处留空]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宋代至明代理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儒家经典诠释上的深刻变革。全书聚焦于程朱理学奠基阶段,到陆王心学兴起,再到明代中后期复古与创新思潮的碰撞与融合。作者以严谨的文献考据和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力图梳理出这一时期理学思想从“格物致知”的本体论转向“心即理”的工夫论,最终走向“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的内在逻辑。 第一编:宋代理学源流与奠基 本篇追溯了北宋五子,特别是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的学术思想。重点阐述了他们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并试图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论和本体论体系。对于“理”与“气”、“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本书进行了详尽的辨析,并考察了二程对《易传》和《中庸》的独特解读,如何为后世理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二编:朱熹的集大成与诠释体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本篇集中探讨其“理一分殊”的宇宙论、性论和敬工夫论。重点剖析朱熹如何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构建起一套严密的伦理纲领。特别关注他对四书的系统性诠释,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被赋予了本体论的意义,以及《论语》、《孟子》中的修身功夫。本书通过比较朱熹与前代学者的异同,揭示了其学说的精妙之处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枢纽地位。 第三编:心学之兴起与对朱学的批判 进入明代,以陆九渊和王守华为代表的心学思想对僵化的朱学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本篇详述了陆九渊“心即理”的提出,以及他如何强调“吾心之光”的本体性和自足性。随后,重点分析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这一学说将工夫论从外在的“格物”转向内在的“省察”,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本书详细对比了心学与朱学在体悟路径和工夫论上的根本差异,展示了明代思想界的一次重大转向。 第四编: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整合与争鸣 明代中后期,思想界并未止步于心学与朱学的对峙。本篇探讨了诸如湛若水、方以智等学者的调和与创新。他们试图在心学的开放性与朱学的严谨性之间寻求新的结合点,如湛若水的“良知三节说”,以及方以智在自然科学领域对理学思维的拓展。此外,本书还涉及了阳明后学中出现的流弊与反思,如对“心外无物”的过度强调所引发的争议,以及由此催生的对宋明理学回归经典原义的再考察。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横跨宋明两代的系统性梳理,不仅关注思想核心概念的演变,更注重不同时期学者在经典诠释策略上的差异。作者对儒家“四书”在理学体系中地位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尤其对朱熹和王守仁在《大学》诠释上的分歧,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本书旨在为理解宋明理学如何从对《周易》的解读转向对《四书》的系统构建提供一个清晰的图景,深入剖析其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 本书适合高校师生、研究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儒学史的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阅读。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程元敏


  安徽省嘉山县人。一九三一年五月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毕业,师从屈万里先生。曾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教授,兼任中兴、淡江、东吴、清华、中山大学暨香港珠海大学教授。现已退休。主授尚书、中国经学史。着有《王柏之诗经学》、《王柏之生平与学术》、《三经新义辑考汇评》、《中国经学史讲义(先秦至南北朝)》、《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序疏证》、《三国蜀经学》、《诗序新考》、《书序通考》、《尚书学史》、《尚书周书牧誓洪范金縢吕刑篇义证》等着作,及学术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序例
一、大诰义证 附文三篇  一
〔附一a〕莽诰、大诰比辞证义  四八
〔附一b上、一b下〕周公旦未曾称王考(上)、(下)  一一七
〔附一c上、一c下〕尚书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宁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观察(上)、(下)  一九五
二、康诰义证  三五一
三、酒诰义证  四一五
四、梓材义证  四五三
五、召诰义证  四七七
六、洛诰义证  五一九
七、多士义证  五六九
八、无逸义证  六○五
九、君奭义证 附文一篇  六三七
〔附九〕尚书君奭篇「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新证  六八一
十、多方义证 附文一篇  七三七
〔附十〕尚书多方篇着成于多士篇之前辨  七七九
十一、立政义证  八二七
十二、顾命义证  八七一
十三、康王之诰义证  九三三
引用与参考书目举要  九五○
〔附〕程元敏着作目录分年类编 九五九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尚書周诰十三篇義證》實在是太讓人驚豔了!我平常對古籍的接觸不算少,但這本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在「周诰」這部分的考證與闡釋上,下了極深的功夫,很多過去我閱讀時覺得模糊不清、甚至有些疑難雜症的地方,透過這本書的梳理,變得清晰許多。像是其中關於「誥」的性質,作者旁徵博引,從先秦文獻、金文、甚至史料的蛛絲馬跡中,層層剝繭,揭示了「誥」在周代政治、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承載的時代精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一些詞彙時,那種審慎的態度,不會隨意斷定,而是將不同的學說、不同的解讀都一一列出,然後再根據其論證的嚴謹性,給予個人的判斷。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在學術研究中難能可貴。閱讀過程中,彷彿跟隨作者一同走進了歷史的現場,感受著周公制禮作樂的恢弘氣魄,也體會著古代聖賢的智慧。對於想深入了解《尚書》「周诰」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入門或進階讀物,它提供的視角和深度,是我前所未見的。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精美,很有收藏價值。在內容方面,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周诰」的內容,與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緊密結合起來。他不是單純地在做文字上的考證,而是試圖去還原一個更為真實的周代社會。我特別喜歡其中探討「周诰」在鞏固王權、維護社會秩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作者透過對「誥」的內容、形式、以及頒布場合的分析,生動地展現了周代統治者是如何透過這些文告,來傳達他們的施政理念,安撫民心,以及樹立權威。這種從微觀的文字解讀,到宏觀的社會分析,層層遞進的研究方式,讓我對「周诰」有了全新的認識。我以前讀《尚書》,總覺得有些遙遠,難以觸及。但透過這本書,我彷彿能夠聽到周公的聲音,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動。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有思想啟發性的好書。

评分

初拿到《尚書周诰十三篇義證》時,我被其厚重的質感所吸引,而翻開書頁後,更是被其內涵所深深吸引。作者對於「周诰」十三篇的闡釋,可謂是旁徵博引、鞭辟入裡。他不僅深入探討了每一篇的文本含義,更結合了豐富的史料和考古證據,對其歷史背景、文化意義進行了詳盡的論述。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段落時,所展現的嚴謹與包容。他能夠全面地呈現不同的學術觀點,並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讓人心服口服。書中對於「周诰」在周代禮制、思想形成過程中的地位,有著深刻的闡釋,這對於理解周代的政治文明有著重要的意義。閱讀此書,我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周代的宮廷,聆聽著先賢的教誨。這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畫卷。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史、先秦思想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一讀的佳作。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本書的期待並沒有這麼高,畢竟「尚書」這類型的經典,總給人一種沉重、難懂的感覺。但《尚書周诰十三篇義證》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智者的對話。作者以非常流暢的筆觸,將原本晦澀的古文,轉化成易於理解的現代語彙,卻又不失其原有的韻味。我特別喜歡書中探討「周诰」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政治運作的段落,那種細膩的觀察,讓我看到了古人生活的樣貌,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擔憂、他們的期望,都透過這些篇章展現出來。而且,作者在引用史料和前人研究時,都標注得非常清楚,讓讀者可以循線追溯,進一步探索。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既能滿足專業學者的需求,也能讓對歷史有興趣的普通讀者,輕鬆地進入這個領域。閱讀時,我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好像過去積累的許多歷史知識,因為這本書的串聯,變得更加有脈絡、更有深度。

评分

這本《尚書周诰十三篇義證》的出版,對於台灣的漢學研究界來說,絕對是一件大事。作者在「周诰」這十三篇的文本解讀上,展現了極為深厚的功力。他對於文字、語法的考訂,非常細緻,能夠從細微處發現問題,並提出令人信服的解答。舉例來說,書中對於某些關鍵詞的解釋,作者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訓詁,而是結合了出土文獻、考古發現,甚至與周邊文化的比較,來確立其最可能的原意。這使得整體的論證更加立體、更加可信。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不排斥對經典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他敢於質疑過去的權威解讀,並提出自己的新見解。這種勇於創新的學術精神,正是我們需要的。而且,書中的引證資料極為豐富,無論是先秦諸子、漢代史書,還是近代的學術著作,都涵蓋其中,足見作者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對於所有致力於研究先秦歷史、思想的學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部必備的參考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