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3:两宋到近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 3:两宋到近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宋代
  • 明清
  • 近代史
  • 文化经典
  • 历史
  • 文学
  • 思想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名家选讲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既是历朝历代名着名篇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按时间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汉到隋唐五代”、“两宋到近代”三辑。内容包括先秦诗歌、辞赋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多方面的题材,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科技、外交等诸多领域。是一套名着名篇的新古文观止,也是一枚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金刚钻。

  既立足于现实的需要,追求学术的高水准,又坚守学术的规范,并兼顾读者的需要,对每一篇文章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说。在当前流行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局面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帮助读者潜心阅读原典,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此册系两宋到近代的经典篇章。包括传记、政论文、序跋、铭记、书信、小品文等文体,内容涉及航海家郑和、清官海瑞、魏忠贤阉党、明末清初反清复明、欧洲几何学、清末维新图强等,作者有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曾国藩、梁启超等,每篇文后有当代名家结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的注文、讲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系列其他卷目简介(不含第三卷“两宋到近代”) 本系列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精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各个关键时期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精神与文化精髓的篇章。本套书共包含十卷,前三卷已分别聚焦于先秦、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而第四卷至第十卷,则将视角投向了不同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领域。 --- 第一卷:先秦诸子与上古遗风 内容聚焦: 本卷收录了先秦时期(夏商周及春秋战国)中华文明的奠基性文献。重点选材自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著述,以及《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篇目。 核心篇目概览: 1. 《尚书》与周礼精粹: 探讨“天命观”的演变,以及早期国家治理的理想蓝图,如“敬德保民”的思想核心。 2. 《论语》、《孟子》选段: 深入阐释仁、义、礼、智的伦理基础,以及“民贵君轻”的政治哲学萌芽。 3. 《道德经》、《庄子》核心篇章: 呈现道家“无为而治”、“逍遥自在”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探究道法自然的深刻内涵。 4. 《孙子兵法》精选: 不仅限于军事策略,更侧重于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审时度势的谋略智慧,及其在管理学上的应用价值。 5. 《诗经》与《楚辞》: 选取了反映周代社会风貌、民间疾苦以及楚地浪漫主义色彩的经典诗篇,展示上古文学的质朴与绚烂。 文化价值: 本卷是理解中华文化“根”与“源”的关键。它构建了中国人的价值排序、思维模式和人际伦理的最初框架,是所有后世思想的源头活水。 --- 第二卷:秦汉帝国与魏晋风骨 内容聚焦: 涵盖了自秦朝统一至魏晋南北朝这段大一统与分裂并存的时期。重点关注制度的定型、思想的融合以及玄学的兴起。 核心篇目概览: 1. 秦汉大一统的基石: 选录《史记》中开创性的传记叙事,以及汉代对“独尊儒术”的阐释文献,解析帝国形态的确立。 2. 经学的发展与官方化: 涉及对《五经》的注释与传承,展现儒家思想如何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官方意识形态。 3. 魏晋玄学的思潮: 选取竹林七贤及其相关人物(如王弼、何晏)的言论,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张力,以及士人阶层对生命本真的追问。 4. 文学艺术的独立宣言: 曹植、陶渊明等人的代表作,体现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对个体精神自由的珍视,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显著提升。 5. 佛教的初传与本土化: 选取早期译经与对佛理的初步阐释,揭示外来思想如何开始渗透并改造本土文化结构。 文化价值: 本卷展现了中华文明在面对巨大政治变动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思想调适来维持其文化核心的韧性。士人精神的觉醒,为后世的文人政治埋下了伏笔。 --- 第四卷:元明清的文化转向与世俗生活 内容聚焦: 探讨元、明、清三代,特别是中晚期社会结构、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重点关注理学的发展、小说戏曲的繁荣以及实学思想的抬头。 核心篇目概览: 1. 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发展(元代影响): 选取对儒学进行思辨性深化后的经典论述,以及其对官僚选拔的影响。 2. 明清小说与市民精神: 精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章回体小说的关键情节和叙事手法,分析世俗道德、英雄传奇与人情社会的描摹。 3. 戏曲艺术的成熟: 选取昆曲、弋阳腔等代表剧作的经典唱词和段落,展现语言艺术在舞台上的巅峰表达。 4. 实学与器物思想: 关注徐光启、宋应星等人的著述,展示在西方科技传入和本土经验总结背景下,对科学技术与实用知识的重视。 5. 清代考据学与文献整理: 选取乾嘉学派注重实证、回归经典的学术思想精髓,体现文化在集权压制下的转向。 文化价值: 本卷聚焦于“人”的文化。它标志着文化重心从精英的道德修养,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物质世界和大众娱乐的转移,深刻影响了近现代国民的集体记忆。 --- 第五卷: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粹 内容聚焦: 本卷跳脱出历史编年,专注于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的审美范畴,涵盖书法、绘画、园林、器物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核心篇目概览: 1. 书法理论与技法: 选取王羲之、颜真卿等大家对“笔法”、“气韵”的论述,以及关于碑帖之辩的精彩片段。 2. 山水画的意境营造: 探讨“计白当黑”、“卧游”的哲学,选取文人画的理论(如董其昌、石涛的论述),解析“写意”与“师法自然”。 3. 园林与建筑的哲学: 选取苏州园林营造的理念,探讨“移步换景”、“天人合一”的空间哲学在人居环境中的体现。 4. 陶瓷与工艺美学: 选取对青瓷、白瓷、彩瓷等经典器物的品鉴文字,分析其造型、釉色所蕴含的文化期许。 5. 音乐与乐律: 探讨古琴音乐的“中和之美”,以及雅乐的礼制功能。 文化价值: 本卷提供了一套理解中国式“美”的钥匙。它揭示了物质形态背后的精神追求,即如何通过有限的媒介(笔墨、线条、空间)来表达无限的宇宙感和人生的况味。 --- 第六卷:经世致用——中华传统治理智慧 内容聚焦: 专门提炼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治理、选官用人、经济调控以及社会秩序维护的经典方略。 核心篇目概览: 1. 治国方略的辩证: 对比法家(韩非子对权术的论述)与儒家(如贾谊的政论)的优劣,探讨帝王术的权衡。 2. 吏治与监察制度: 选取有关选拔人才的标准(如九品中正制的争议),以及御史制度对权力制约的实践经验。 3. 经济与民生政策: 涉及均田制、租庸调的理论基础,以及盐铁专营、平准均输等经济干预措施的经典论述。 4. 兵学与地缘政治: 选取《尉缭子》、《司马法》等,关注国家安全、战略防御与后勤保障的智慧。 5. 地方治理与乡绅调解: 探讨古代地方精英在维持基层稳定中扮演的角色及其理论依据。 文化价值: 本卷是对中国数千年行政经验的集中提炼,是研究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工程学的珍贵文本。 --- 第七卷:宗教与民间信仰体系 内容聚焦: 本卷梳理了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宗教流派(道教、佛教)的核心经典,以及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与岁时节令习俗。 核心篇目概览: 1. 道教经典选读: 侧重于早期道教的养生、炼丹思想,以及关注个体生命与宇宙和谐的理论。 2. 禅宗公案与机锋: 选取影响深远的禅宗语录,展现其对个体觉悟和“心性论”的探讨,以及对中国文化语言的冲击。 3. 民间信仰的仪式与谱系: 收集与土地神、城隍、灶王等地方神祇相关的祷文、仪轨和传说,展现信仰如何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4. 岁时节令的文化解读: 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的起源、习俗及背后蕴含的家庭伦理、时令观念的解析。 文化价值: 本卷揭示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展示了宗教和信仰如何弥合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为社会提供了超越性的慰藉和强大的文化粘合力。 --- 第八卷:古代科技与自然观 内容聚焦: 集中展现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医药、农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自然哲学观。 核心篇目概览: 1. 天文学与历法: 选取关于浑天说、晷影测天的记载,以及对节气变化的系统记录,体现对宇宙秩序的精确认知。 2. 数学与几何: 重点选段来自《九章算术》,展现古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数学方法。 3. 中医学的理论框架: 摘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核心概念,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辨证论治的原则。 4. 农学与水利工程: 选取贾思勰《齐民要术》等著作中关于精耕细作、农事指导的实践经验。 5. 古代化学与冶金: 关于火药、炼丹术的早期记录,以及对金属材料提纯的经验总结。 文化价值: 本卷强调中华文明并非仅沉溺于玄思,而是拥有强大而实用的、与自然互动并改造自然的实践智慧。 --- 第九卷:史学思维与文化批评 内容聚焦: 汇集中国传统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思想家对历史事件、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和评价的经典文本。 核心篇目概览: 1. 史学编纂的原则: 重点分析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抱负,以及史家之“笔削”的原则。 2. 历史经验的总结: 选取历代兴亡教训论(如唐太宗的鉴古言论),探讨盛衰之道的规律性总结。 3. 文学评论的诞生: 选取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的关键论述,解析古代对文学体裁、风格和作者评价的系统标准。 4. 思想的自我批判: 选取古代思想家针对自身学派内部矛盾或外部挑战的回应与辩驳。 文化价值: 本卷展现了中华文化强烈的自我审视能力,即不仅创造历史,更懂得如何“记载历史”和“评判历史”,保持了文化延续中的动态平衡。 --- 第十卷:传统文化现当代转化与影响 内容聚焦: 探讨传统文化典籍和思想在近现代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冲击、吸收与重构,以及其在现代语境下的新的生命力。 核心篇目概览: 1. 近代思想家的文化抉择: 选取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在面对“中体西用”争论时对传统文化精粹的取舍与再阐释。 2. 文化遗产的现代解读: 关注二十世纪学者如胡适、冯友兰等人如何用现代哲学语言重新阐释儒道思想,使其适应时代需求。 3. 传统符号的当代艺术表达: 选取当代艺术家、作家如何从传统文化母题中汲取灵感,进行跨文化传播与创新。 4. 当代社会对传统的回归: 探讨当代社会对传统伦理、家庭观念的重拾与反思,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潜在影响。 文化价值: 本卷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古老智慧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着力点,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确保文化基因的永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袁行霈(1936—)


  字春澍,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济南。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国学研究》主编。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1983年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1993年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2002年任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2006年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

  主要着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日文、韩文译本)、《中国文学概论》(有韩文译本)、《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之交叉研究》(有韩文译本)、《唐诗风神及其他》、《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袁行霈卷》、《学问的气象》、《古韵新风》(袁行霈卷)、《论诗绝句一百首》等。另有《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卷本(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两卷本(主编)、《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有英文译本)、《盛唐诗坛研究》(合着)、《中国诗学通论》(合着)等。
 

图书目录

待漏院记(北宋)王禹偁   2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9
六国论(北宋)苏洵   14
朋党论(北宋)欧阳修   19
五代史.伶官传序(北宋)欧阳修   24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29
谏院题名记(北宋)司马光   33
西铭(北宋)张载   37
答司马谏议书(北宋)王安石   44
游褒禅山记(北宋)王安石   49
赤壁赋(北宋)苏轼   54
潮州韩文公庙碑(北宋)苏轼   62
中庸章句序(南宋)朱熹   71
指南录后序(南宋)文天祥   79
正气歌序(南宋)文天祥   88
学政说(金)元好问   92
吏道(元)邓牧   99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103
答顾东桥书(明)王守仁   108
报刘一丈(明)宗臣   118
五人墓碑记(明)张溥   123
狱中上母书(明)夏完淳   131
几何原本序(明)徐光启   138
海瑞传(清)张廷玉等   144
郑和传(清)张廷玉等   161
原君(清)黄宗羲   169
《日知录》二则(清)顾炎武   175
正始
廉耻
读通鑑论‧敍论(清)王夫之   182
狱中杂记(清)方苞   193
哀盐船文(清)汪中   203
原学(清)章学诚   211
畴人传序(清)阮元   217
病梅馆记(清)龚自珍   225
海国图志原敍(清)魏源敍   229
养晦堂记(清)曾国藩   237
译《天演论》自序(近代)严复   243
原强(近代)严复   252
少年中国说(近代)梁启超   260
本书引用参考书目   272
后记   28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 3:兩宋到近代》這個標題時,腦中立刻聯想到的是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閃耀的智慧之光。從兩宋時期文人筆下的婉約與豪放,到明清時期小說家筆下的市井百態與奇幻想像,再到近代思想家們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思與探索,這三個時期涵蓋了中華文化最為燦爛且充滿變革的篇章。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經典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意涵」有深入的闡述。例如,宋詞如何在詩歌的基礎上,發展出獨特的抒情方式,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遷;明清小說為何能在民間廣泛流傳,又承載了怎樣的社會價值與道德觀念;而近代文學,又如何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尋找自身的定位,並為現代中國的文學藝術奠定基石。我渴望從這本書中,不僅僅是讀到一篇篇優美的文字,更能理解這些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的思想,以及它們如何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並延續至今。我希望這是一本能夠引導我去思考,去感悟,去真正「讀懂」傳統文化的書。

评分

這本《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 3:兩宋到近代》的書名,讓我不禁回想起大學時期,在圖書館裡翻閱線裝古籍的懷舊時光。當時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讓我沉醉於唐詩的壯麗、宋詞的婉約,以及明清小說的奇幻。這本書的副標題「兩宋到近代」,觸及的正是那段文學與思想百花齊放的輝煌時期。我特別期待書中能收錄陸游那充滿家國情懷的詩篇,感受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悲壯;也希望能讀到蘇軾那豁達超然的詞作,體會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情。更不用說,近代部分,魯迅先生的雜文,那帶著批判與憂思的文字,在當時黑暗的社會背景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許多人的心靈。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名家名作的匯編,更能深入淺出地解析這些經典的背景、藝術特色,以及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分析宋詞為何能與唐詩分庭抗禮,其發展脈絡又是如何;或是探討明清小說如何在市井文化中生根發芽,並承載了多少當時社會的縮影。我深信,透過這些經典,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以及那綿延不絕的文化血脈。

评分

一提到「兩宋到近代」這段歷史時期,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鮮活的畫面。想像一下,南宋時期的文人雅士,如何在戰亂的陰影下,依舊維持著對藝術與文學的熱情,他們的詩詞,是否帶著幾分漂泊與無奈,卻又能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堅韌的生命力?我特別好奇,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較少為人知的作品,或是針對某些大家,例如辛棄疾,提供更為詳盡的考證與詮釋。他的詞,那種「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豪邁,至今仍能激勵人心。而到了近代,那是一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思想的激盪,社會的轉型,文學的麵貌也隨之改變。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了解它們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如何塑造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例如,那些早期白話小說的出現,對傳統文學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又如何為後來的文學發展奠定了基礎?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對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有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認識,不再僅僅是課本上的片段記憶。

评分

說實話,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這樣的書名,我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又是一本「大而無當」的選集?市面上類似的書籍已經很多了,要能夠真正脫穎而出,並且滿足像我這樣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但又希望有所深度的讀者,確實需要一些特別的巧思。我最關心的是,這本書在選材上是否有獨特的視角?例如,除了耳熟能詳的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之外,是否會挖掘一些被時間洪流淹沒,但卻同樣具有極高藝術價值或歷史意義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書中展現出一種「縱橫捭闔」的學術態度,將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經典作品,以一種有機的方式串聯起來,展現它們之間的關聯與演變。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的導讀和賞析部分,能夠超越流於表面的讚譽,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去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當時的社會語境,以及作品對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例如,對於一篇古文,除了講解字詞,更能剖析其思想的高度、結構的巧妙,以及情感的真實。這樣,讀者才能真正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每次看到「兩宋到近代」這樣的標題,我總會聯想到那個充滿挑戰與轉型的時代。那是一個從帝制社會逐步走向現代社會的過渡期,文化的傳承與革新在此交織。我特別好奇,這本書在探討文學經典的同時,是否也會觸及與之相輔相成的思想流派?例如,宋代的理學,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而到了明清之際,王陽明的心學,又如何在民間傳播,並激發出怎樣的文學反思?更不用說,近代以來,西方思想的湧入,與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碰撞,催生出了多少新的文學形式與思想火花。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這些經典,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當時的歷史、社會、思想土壤之中。我期望的,不是一份枯燥的知識堆砌,而是一場與歷史對話的旅程,讓我在閱讀經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那段複雜而輝煌的歷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