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四论

红楼四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论著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脂砚斋
  • 红学
  • 中国古典小说
  • 思想史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读《红楼梦》,能助我去到孤独的极致,这实为人生一大幸事。

  本书从审美和精神层面探讨《红楼梦》不可复制的独特价值,书中涵摄了四大主题:第一是《红楼梦》的解脱之道,探讨书中如何借清白女儿之身,以情抗礼,以美的秩序去质疑天地男女阴阳的尊卑之道,使宝玉作为拯救者,黛玉承担最彻底的自救,由此得解脱。第二是从小说中人的疾、癖、痴,探究《红楼梦》对于俗世肉身的悲悯,以及对于人类的大悲心。第三论及《红楼梦》的生育败象,借薛蟠这个角色,及其对黛玉惊鸿一瞥中所呈示的意义。从人性与两性的角度而论,男人最大的危机也许不在于失去性能力,而是在于失去爱人的能力没有爱的意识,薛蟠正是一个无爱的寓言。第四则是论及《红楼梦》的审美之趣,作者反覆叩问:文学的高贵、自由与境界,如何追求?文学的超越性,究竟何在?

本书特色

  摆脱考证索隐,从审美和精神层面重新探讨《红楼梦》的简净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传吉


  学者,文学评论家,现为中国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学术志趣为中国文艺思想史及现代学术史研究,近年主要考察近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1949年前后中国知识人的选择及精神现象、胡适与现代学术思想等。着有《文学的不忍之心》、《中国小说的情与罪》、《自由主义文学理想的终结(1945.08-1949.10)》等,在CSSCI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同时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自2004年至2015年间,为《南方都市报‧阅读週刊》撰写每月人文期刊观察,每期约四千字,另于新京报、明报、羊城晚报、北京日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百万余字的文学与文化批评。

图书目录

前言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红楼梦》的解脱之道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疾、癖、痴
病、癖、痴的因缘相生
疾、癖、痴的囫囵之语
痴、幻、患―美中不足今方信

薛蟠寓言―《红楼梦》的生育败象
男性主场的背景铺垫
性主动权危机―非自控逃离家庭
隐性符号的寓言―两性关系发展的失控失衡
暴力的显象逃遁―男性权力体系合法性危机
宝玉带着否定和重构而来

关于文学的超越―《红楼梦》的审美之趣

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

  本书从审美及精神层面探讨《红楼梦》不可复制的独特价值,内容为四大主题:《红楼梦》的解脱之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红楼梦》的疾癖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红楼梦》的生育败象(〈薛蟠寓言〉)、《红楼梦》的审美之趣(〈关于文学的超越〉)。如果一定要强调方法论,这些文章,不妨纳入美学和文学思想史的范畴。将之集结出版,也是为敦促自己以后反覆阅读《红楼梦》及其相关研究。不一定要写许多的相关文章,但希望能借此保持阅读的状态。读《红楼梦》,能助我去到孤独的极致,这实为人生一大幸事。读《红楼梦》的相关研究,如评点、考证、索隐、版本、文献、审美、翻译等学派的文章,又相当于得到了学问大师们的指点,真是受益无穷。

  《红楼梦》及其研究,实在是一个能融合古典审美及现代眼光的绝佳「文本」。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原载《东吴学术》二○一五年第三期。文章认为,《红楼梦》借禁慾之法,力保大观园的「干净」。《红楼梦》借女儿清白之身,寄託审美理想与救世理想,审美价值极高。以情抗礼无须置疑,以美的秩序去质疑天地男女阴阳的尊卑之道,是最深层的大逆不道。宝玉是美的承担者与阐释者,他让审美理想有容身之所,他行的是拯救之路,也即拯救他人之路,但审美的拯救之道并非彻底的禁慾主义,所以,他难以解脱。最高的智慧,最美的美,最彻底的自救,由黛玉承担,极有象征意义。曹雪芹在清白女儿身上发现拯救与解脱的意味,于思想史,是了不起的贡献。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原载《红楼梦学刊》二○○六年第四辑。文章从「疾」「癖」「痴」入手,探讨《红楼梦》的大悲心。如果从传统中医学的解释角度出发,《红楼梦》中一些重要的人物都「患」有不同的疾病,而这种「病」又与「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最终指向「痴」。这样大规模的疾病及其隐喻书写,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实践中,实属罕见之现象。疾、癖、癖因缘相生,又互为隐喻(后四十回却存在疾病与隐喻的冲突),由「痴」指向「幻」,再由「幻」道出「患」的存在本质。「痴」、「幻」、「患」的互证,勾勒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美学伦理、思想脉络,也印证了「吾之大患,为吾有身」的「人间世」悲剧。

  〈薛蟠寓言〉,原载《红楼梦学刊》二○○三年第四辑,收入本书时略有改动。此文无论是结构还是文字,都显得相当不成熟,后读之,常为自己的粗鲁妄为蠢钝而骇然。但文中论及薛蟠的重要、《红楼梦》之生殖力败象、薛蟠对黛玉的惊鸿一瞥,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也说明初由史学跨入文学的我,愿意认真思考问题,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莽撞得来,却也胡乱写下了个勇字,姑且留存,以自省自悔。犹豫再三,还是收入本书,以作懵懂深爱《红楼梦》的证词。

  〈关于文学的超越〉,原载《文艺争鸣》二○○九年二月。此文借《石头记》探讨文学的超越问题。文学的超越,并不是虚无的指向。如果世上真有天才,《红楼梦》当称天才之书,靠唿吁向《红楼梦》靠拢,敦促写作者「生产」出《红楼梦》这样的悲悯大作,既不现实,也有违文学之独立自由意愿,但至少,我们可以言说文学之超越的合法性、正当性、可能性,进而去想像伟大文学的至美至善境界。《石头记》对时间一辩再辩,多次明示看官放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这对文学写作来讲,尤其有寓言般的提醒。顺着她先知般的提醒,我们可以叩问文学之高贵、自由、境界──文学为什么能够超越?文学要超越什么?文学之超越意义何在?

  始终认为,学问是生命之事,她远比职业和专业大。研读古今中外经典的好处,道之不尽。《红楼梦》之伟大,丝毫不亚于史诗、悲剧、教典之伟大。

图书试读

(*节录自本书〈关于文学的超越──《红楼梦》的审美之趣〉一章)
 
文学为什么能够超越?因为,生命至少属于两个世界,尘世的、尘世以外的,肉身的、精神及灵魂的,可穷尽的、不可穷尽的。文学为什么既能写实、又能想像,就是因为尘世呈给它现象,精神赋予它想像,灵魂引导它论辩。发现、相信不同世界的关联、分野、对照,文学就能够超越,文学精神就能够健全。
 
那么,文学又要超越什么?我想,今天的文学,尤其当有超越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性别阶级、集体人群的思索与志向,因为这其中的每一个名词,对人都有相对具体、越趋强势的规定性,它们所含的每一样标准,又都试图在人身上写出它自认为的绝对真理性与合法性。换句话说,朝代年纪等,处处都是他律性原则,他们或者是知识性定义,或者是尘世戒律,他们与自律性原则的冲突,无处不在。超越他们,并不是要否定他们。《西游记》师徒四众,一路降妖伏魔,并不尽为凑足劫数,在客观上他们也为世间减少了魔障,最后取经而归,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信众,而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传达善念、改进人间;哪咤割肉剔骨、託莲再生后,也曾助姜子牙伐纣事业。朝代年纪、尘世肉身的存在,无容置疑,超越他们,是因为在他们之外,还有另外的存在。
 
朝代年纪等,都是短暂现象。试想,在宇宙与永恆面前,一个朝代的年纪,能佔多大的时空尺寸?地舆邦国、性别阶级的划分,能保持多长时间的不变?手上握有蛮权的集体人群,又有多大层面的人类意义?更重要的是,生命出现在这些定义之前。朝代年纪还没有的时候,地舆邦国、阶级性别还没划分之前,生命就有了,生命是天赋的,所以,生命拥有优先于朝代年纪的自然权利。中国人造字,往往有哲学层面的指义,所谓「生命」,生下来就是命,它必得面临生老病死,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都是任何权力、他律性原则都去不到、不可知的地方,所以,人类既有对自身来处的猜想焦虑,又有灵魂的想像与期盼。像中国人讲虚岁讲生辰八字,从娘胎里就开始计算人的年纪,从孩子出生就核对天地人的命格克合,撇开迷信之说不论,这里面无疑也有对生命的无尽想像与敬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圖書館借了《紅樓四論》來讀,一直以來對《紅樓夢》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自己對這部巨著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次。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空間」和「時間」在《紅樓夢》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認為,賈府這個空間,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場所,更是當時社會階層、倫理道德,甚至權力運作的縮影。而時間的流逝,則像一把無形的刀,一點點地侵蝕著這個曾經輝煌的家族。作者在分析人物性格時,也常常將他們置於特定的空間和時間的框架下,去理解他們的行為和選擇。例如,他提到王熙鳳的精明強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在這個複雜的賈府中求生存,尋找自己的位置。這種分析方式,讓我對書中的許多人物,有了更立體、更真實的認識。這本書的文字,樸實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能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思想,讓我感覺自己與曹雪芹筆下的世界,產生了更深刻的連結。

评分

我是在聽廣播節目時,無意中聽到主持人推薦《紅樓四論》這本書的。當時主持人提到,作者以一種「非主流」的方式來剖析《紅樓夢》,讓我這個對紅樓夢已經有一定認識的聽眾,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似乎打破了過去許多評論家將《紅樓夢》視為單純愛情小說或社會批判的框架。主持人舉例說,作者在探討寶黛的愛情時,並沒有過度渲染情感的纏綿悱惻,而是更側重於兩人之間那種精神上的契合與互相理解,甚至是一種「靈魂伴侶」的雛形。這讓我聯想到,在現今社會,真正的理解與共鳴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另外,主持人還提到,作者在分析賈府的興衰時,並非僅僅歸咎於人性的貪婪或腐敗,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體系,甚至是文化思潮對一個大家族命運的影響。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紅樓夢》的理解,又提升了一個層次。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帶我們用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這部經典,發掘其中更深層次的意義。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紅樓四論》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持太高的期待。畢竟市面上關於《紅樓夢》的書太多了,我擔心這又是一本泛泛之交的解讀。然而,當我翻開書頁,卻發現作者的觀點非常獨特,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他沒有花費大量的篇幅去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糾葛,而是更著重於探討《紅樓夢》中所隱含的、關於「人」與「時間」的關係。作者在某個章節中,將賈府的衰敗,比喻成一個有機體從鼎盛走向衰亡的自然過程,強調這並非全然是人為的因素,而是時代變遷、社會結構演進下的必然結果。這種視角,讓我聯想到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經歷一些無力感的時刻,感覺自己被時代的洪流推著走,而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作者透過《紅樓夢》這個載體,深刻地揭示了這種宿命論的無奈,同時也引導讀者去思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個體該如何自處,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活出自己的價值。這本書的論述,非常嚴謹,邏輯清晰,讀起來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评分

最近讀了《紅樓四論》,感覺作者對於《紅樓夢》的解讀,真的是讓我眼睛一亮。我一直覺得《紅樓夢》是一部充滿魅力的作品,但總覺得以往的讀書心得,都圍繞著那麼幾個點,無法讓人產生太多的新鮮感。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似乎將《紅樓夢》的場景,從一個單純的文學作品,拉到了更廣闊的人文、歷史甚至哲學的維度。作者在探討金陵十二釵的命運時,並沒有將她們單純地視為悲劇人物,而是試圖去理解她們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所面臨的無奈與掙扎,以及她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某種女性生命力的韌性。我記得書中有提到,寶釵的圓融世故,在某些方面反而是她對抗現實的一種方式,這點讓我頗有感觸。因為在我們生活中,有時候過於純粹的理想,反而在複雜的現實中碰得頭破血流。作者透過《紅樓夢》,似乎在告訴我們,如何在這條曲折的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這本書的文字,沒有過多的賣弄,卻能直擊人心,引人深思。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紅樓四論》,書名乍看之下,以為是又是坊間常見的紅樓夢解讀,不過好奇心驅使下翻了幾頁,卻發現作者的切入點頗為新穎。他並非從人物的愛情悲劇、社會諷刺或是詩詞歌賦的角度切入,反而更像是從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曹雪芹筆下那個錯綜複雜的賈府世界。書中提到的「四論」,具體內容我還沒深入研究,但從試讀的篇章中,我感覺作者對《紅樓夢》的結構、人物關係的勾勒,以及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有著一種既疏離又深刻的觀察。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某處提到的,關於黛玉的病弱並非全然是身體上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絕與超脫。這種解讀,讓我想起自己有時也會陷入類似的情緒,在人群中卻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彷彿置身事外。作者似乎試圖透過《紅樓夢》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某些共鳴。這本書的文字也相當有考究,行文流暢,但又不失學術的嚴謹,讀起來很有味道,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值得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