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笺:初唐-盛唐

唐诗选笺:初唐-盛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初唐
  • 盛唐
  • 诗歌
  • 文学
  • 选集
  • 经典
  • 中国古典诗词
  • 文化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依照时代划分成两册《唐诗选笺:初唐-盛唐》、《唐诗选笺:中唐-晚唐》,所选唐诗,诗人共一百九十三位,诗歌约八百首。除以早期文本与考释成果为底本,并尽可能吸收新进学术研究成果,尝试提供一部适合当代的唐诗经典选本。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原文:以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全唐诗》为底本精选编辑而成,并按照五言、七言、近体、古体的顺序编排,便于读者阅读。
  二、诗人小传:兼顾生平、文学和评价,参照国内外资料,相互参证,裁量而定。
  三、注释:针对关键、疑难之字词、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予以精注。语言简洁,笺注精当。
  
本书特色    
  
  ▍收录初唐到盛唐,七十二位诗人,三百七十首诗!
  ▍以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全唐诗》为底本精选编辑而成,并按照五言、七言、近体、古体的顺序编排,便于读者阅读。
  ▍诗人小传兼顾生平、文学和评价,参照新进资料,相互参证,裁量而定。
  ▍针对关键、疑难之字词、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予以精注。语言简洁,笺注精当。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唐诗选笺:初唐-盛唐》之外,但同样引人入胜的图书简介: --- 《宋词撷英:婉约与豪放的交响》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另一座璀璨的里程碑——宋词。若说唐诗以其开阔的胸襟、磅礴的气势与整饬的格律,描绘了一个帝国由盛转衰的恢宏画卷,那么宋词则如同穿越千年历史的清澈溪流,以其细腻的情感、多变的声腔和深邃的哲思,映照出一个文人士大夫阶层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幽微。 《宋词撷英:婉约与豪放的交响》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宋词通史,而是一部精心筛选、深度导读的选本。我们致力于在北宋与南宋的鼎盛时期中,提炼出最能代表宋词艺术高峰与精神内核的作品群像,并深入剖析这两大主要流派——婉约与豪放——如何相互激荡,共同构建起宋词的艺术格局。 第一部分:风雅之始——北宋的奠基与探索 北宋的词坛,是在唐代“燕乐歌辞”的余韵中,逐步脱离音乐的依附,独立发展为一种成熟诗歌形式的时期。本书首先从柳永的都市情歌开始,柳永以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影响力,确立了市民阶层对词的审美趣味。我们将细致考察他如何以长调(慢词)的形式,将市井生活、羁旅行役的愁绪、男女之情的缠绵悱恻,注入到音律的跌宕起伏之中,为后世词人开辟了广阔的题材空间。 紧接着,我们步入晏殊、欧阳修等“花间派”的余绪,关注他们如何将词的审美趣味提升至士大夫的精致生活与哲理思考层面。他们的词风典雅、音律和谐,往往流露出一种“富贵闲愁”,体现了早期士大夫在太平盛世下的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双峰并峙——苏辛的豪迈与格局 本书的核心部分,无疑是对宋词“双峰”的深度解读:苏轼与辛弃疾。 苏轼,这位“以诗为词”的开创者,彻底打破了词必须描摹闺情的藩篱。他的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其博大的襟怀、对历史的宏大叙事以及对宇宙哲理的探寻,将词的格局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不仅分析其“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之气,更探讨其在旷达背后隐藏的个体生命哲学——如何在失意中寻求精神的超拔。本书对苏轼的解读,侧重于他如何以磅礴的意象和奔放的笔触,完成了词体由“艳科”到“雅正”的转型。 而辛弃疾,这位“以文为词”的集大成者,则将“忠君爱国”的情感熔铸于词体之中。他的词是南宋时代背景下的呐喊,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我们将详细剖析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典故、化用史事,将家国情怀融入到寻常的景物描写之中。辛词的魅力在于其力量感与复杂性,他既有“金戈铁马”的雄浑,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情趣,这种强烈的反差,正是南宋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婉约的极致与南渡的悲音 在豪放词光芒的映衬下,婉约词依然是宋词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本书将集中展现李清照的独特地位。她不仅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更是将个人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典范。我们探讨她早期“和靖诗”般的清丽,如何随着靖康之变的国破家亡,转向沉郁顿挫、哀婉凄厉的风格。李清照的词,以其高度的自我意识和对内心感受的精准捕捉,为“婉约”注入了深刻的生命力。 此外,本书也收录了秦观、周邦彦等对音律的精妙把控者。周邦彦对词牌的改造与音乐性的追求,体现了北宋末年词坛对“协律”的极致工巧,其作品在形式美感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精要与特色 《宋词撷英》的特色在于其详尽的“笺注”与“赏析”。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力求还原词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心境,并结合当时的乐律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宋词“不可歌”的部分——即那些深深植根于音乐节奏与腔调中的审美意蕴。 本书的选篇遵循清晰的脉络:从柳永的铺陈,到苏轼的开阔,再到辛弃疾的激昂,以及李清照的内敛,构建了一幅宋词艺术由雅致向深沉、由写景向抒怀、由个体向家国演进的清晰图谱。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欣赏诗句之美,更是得以潜入一个文人阶层在变局中体验生命、寄托情思的灵魂深处。它是一把钥匙,开启通往宋代美学精神的另一扇大门。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由


  籍贯江苏新沂。1983年起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管理学类研究,1984年起发表论文、文章,出版专着8部,学术成果获第七、八、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和中国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专业工作之余,涉猎政治学、法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
 

图书目录



【初唐】
虞世南
李百药
王珪
魏征
王绩
李世民
上官仪
王梵志
武则天
卢照邻
骆宾王
韦承庆
李峤
杜审言
李乂
苏味道
王勃
杨炯
姚崇
刘希夷
崔融
王无竞
郭震
沈佺期
宋之问
王适
贺知章
张若虚
陈子昂
上官婉儿
张说
苏颋
张敬忠
李邕
崔液

【盛唐】
张旭
张九龄
李隆基
张万顷
王翰
王之涣
畅诸
孟浩然
张子容
王湾
李颀
王昌龄
綦毋潜
孙逖
金昌绪
崔颢
王维
祖咏
寒山
高适
李白
崔国辅
丘为
张潮
刘昚虚
无名氏
崔曙
储光羲
常建
张巡
王諲
刘方平
杜甫
张谓
赵微明
李华
岑参

附录 唐代帝王建元表

 

图书序言


  
  一
  
  诗是什么?诗人是什么?人是什么?
  
  诗者,志之所之也。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知礼,无以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兴、观、群、怨,北宋张载训为兴己之善,观人之志,群而思无邪,怨而止礼义;南宋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考见得失,和而不流,怨刺上政。
  
  人不是野兽,不是机器,不是神灵,人是具有情感、理性、梦想的生命个体和社会主体,个人应当是其价值进而也是人类价值的直接的、基本的判断者和追求者。正如战国《郭店楚简》云:天生百物,人为贵;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孟子‧尽心下》亦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然而,人类在经历了诸如奥斯维辛集中营、古拉格劳改营、南京大屠杀等一次次灭绝人性的暴行,中国在经历了白色恐怖、文革暴政、折回市场经济之后,人类如何认识和实现自己?诗歌还要不要在,要不要写,要不要读?
  
  法国波德莱尔指出:诗的目的是美;诗要表现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
  
  青年何其芳说:诗是为了抒写自己,抒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自己关于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人类观照世界、增华自我的一种方式。真正的诗歌,应当以个人为主体和目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温柔敦厚,沉着痛快,直面人生的欢乐和苦难、想往和无奈,构造一个坚守着个体的刚健和理性,又充盈着人性的激情和温厚的多彩世界,以抵御人性的狰狞和荒谬。这样,或许可以再谈诗歌、生活或者理想。
  
  在生命面前,理论是灰色的;在自由之上,生命是精彩的;在诗歌之外,文学是粗粝的。美是自由的象征,诗是生命的华彩。神祇可死,诗人不死;人类只要存在,生命只要运动,生活若要丰盈,社会若要光明,诗就应当活着!
  
  二
  
  诗简单而丰富,纯净而深远,是人类的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语言对生活的具象表达,心灵对世界的个体反映。而基于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汉字特征和思维方式的汉语诗歌,更是中国文学的文学,世界诗苑的奇葩。
  
  不学诗,无以言;不知礼,无以立。闲时读诗,秦汉古奥,齐梁浮艳,两宋虽开辟新境,不免寒俭机趣。南宋以后,风骨摧折,元气浇漓,而域外诗歌终有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最爱的还是风神俊朗、情韵绵邈、流派纷呈、各体皆工的唐诗。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唐是大一统中国的青春时段,既发扬踔厉,开疆拓土,又八方交通,万国衣冠,自信,刚健,开放,包容。唐诗也是中国独立、成熟的诗歌文字,是人格健全、精神自由、情感充沛与形式严整、体裁多元、手法竞争的艺术统一。
  
  鲁迅《致杨霁云》: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闻一多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李梦阳等明代前后七子更极端地宣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那么,如何选择、欣赏唐诗就是今人要做的事情了。
  
  三
  
  唐代(618~907)崛起于民族、文化大冲撞、大融合的南北朝、隋代之后,七世纪时疆域横跨欧亚,享国近三百年。但强大百年的帝国自安史之乱后开始分崩离析,玄宗、代宗、德宗、僖宗、昭宗竟然都曾被赶出长安。依其制度演进和社会特征,唐代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期。
  
  北宋宋祁首倡唐代文章之三变,南宋严羽首分唐诗为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体,明代高棅将元和纳入晚唐而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现代吴经熊则分唐诗为春、夏、秋、冬四季。或按胡适《白话文学史》,唐诗亦有儿童、少年、成人、晚年四期:儿童天真绮丽,少年激烈浪漫;成人气平神丰,通脱冷峻;晚年则余霞满天,桑榆衰飒。
  
  唐诗众星璀璨,群卉芬芳。虽经千年风雨,散佚严重,但仅清代康熙御定《全唐诗》九百卷即收有作者两千八百余人,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删除重出、误收,实收约四万五千首。经闻一多、陈寅恪、岑仲勉、傅璇琮、郁贤皓、陶敏、谭优学、陈尚君等人考辨,毛河世宁、孙望、王重民、童养年、佟培基、陈尚君、徐俊等人辑补,仅1992年《全唐诗补编》即增补唐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加上近年敦煌文献、出土文物、域外汉籍、佛道二藏、传世善本等所见佚诗,今存唐诗约五万三千首。
  
  数量繁多,优劣纷呈,除非专门的研究人员,或者偏爱一家,欣赏唐诗就往往通过选本完成了。
  
  唐代诗歌的编辑自唐初即已开始,如崔融《珠英学士集》、孙翌(季良)《正声集》,佚名《丽则集》、《搜玉集》,现在可知的唐人选唐诗即有一百多种,唐至清代的唐诗选本逾六百种。唐代崔融《珠英学士集》、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令狐楚《御览诗》、《三舍人集》、姚合《极玄集》、《窦氏连珠集》、韦庄《又玄集》、韦縠《才调集》、赵崇祚《花间集》等十多种选本,以及敦煌石室写本等留存至今。
  
  四
  
  作诗不易,选诗亦难。唐代之后,北宋李昉等《文苑英华》、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清初季振宜《全唐诗》等搜集、编选唐人诗歌贡献尤大。
  
  如果编一本唐诗百首,难度似乎不大,因为比较容易从众口流传的优美唐诗中选出。
  
  不过,百首诗歌,浮光掠影,挂一漏万,显然不能表现唐代诗人和诗歌的多重风貌。而且,编者不管目光如豆或者如炬,读者一定趣味不一,众口难调,这就註定了编选唐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即如唐诗,选本繁杂,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即列示了清末以前的约六百种选本。近现代亦有俞陛云《诗境浅说》、高步瀛《唐宋诗举要》、闻一多《唐诗大系》、马茂元《唐诗选》、施蛰存《唐诗百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冉云飞《像唐诗一样生活》、王兆鹏《唐诗排行榜》等众多选本,而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居然至今畅行坊间。
  
  比较而言,多种流行的选本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未能全面、及时吸收唐诗研究的成果,立意、造论各该一端的缺点,重新编选唐诗也还是值得一试的冒险。
  
  五
  
  诗歌如何选择、笺释,艺术标准是什么,面对哪部分读者?一个难以兼美的难题。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文学之别于其他,在于以真情、实事为基础,以具象、抒情为特征。诗歌之别于散文、小说、戏剧,在于发诸情性,赋而比兴,谐于律吕,超乎世尘,以源于自然、社会而高于自然、社会之真、之善为旨归,以字词精当、声调谐和、境象独特、意蕴深长之美而取胜。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论曰:璠之所集,颇异诸家:既闻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稍后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祕府论》卷四亦云: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明初高启《独庵集序》云:诗之要,有曰格、意、趣。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近凡,而超俗之风微。
  
  清代同治二年曾国藩致沅弟(曾国荃)书主张: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沖融之趣。诗文应得阴阳之美,具气势、识度、情韵、趣味之象。
  
  现代马一浮《知性书院讲录‧论语大义》称:诗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必假言说……「须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
  
  朱光潜《诗的隐与显》指出,诗的要素有三种:就骨子里说,诗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诗有意象,有声音。诗以情趣为主,应新颖情趣见于谐和声音,寓于具体意象。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序:文学之欣赏,所取资于文学作品者不外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情必持之以理,理必融之以情,……约之以感情、想像、理性、形式四者。
  
  近现代诗论则揭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目的,是自觉、自为的社会主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理性虽然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但理性是并且应当是个人激情的奴隶,诗是并且应当是激情的结晶和自由的象征。
  
  唐诗表现的个人情感、社会生活和外在世界,前人已多有论述。唐诗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命意、章法、格律、风调等方面认识和评判。
  
  唐诗的编选准则,类如孔子选诗,殷璠《河岳英灵集》,清代王士禛《唐贤三味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曾国藩《十八家诗钞》,近现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大致可借而用之。
  
  六
  
  唐诗的演进、诗人的风格和诗歌的艺术,特别是唐诗的分期,中唐诗歌的志趣、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的重大变化以及与宋诗的关系等问题,相关研究已汗牛充栋,毋庸赘述。
  
  唐诗演进虽承前启后,错综复杂,亦可大致分为初、盛、中、晚四期:初唐袭六朝余韵,开承平诗风,富艳精致,诸体初备;盛唐刚健热烈,发扬踔厉,气象阔大,诸音浏亮;中唐创新诗法,开拓诗境,百花齐放,流派纷呈;晚唐感而悱恻,哀而沉郁,词密句丽,思远韵永。
  
  以诗歌范式论,清初吴乔《围炉诗话》云:唐人能自辟宇宙、开宗立派者,唯李、杜、昌黎、义山。现代领袖风骚、众所称许的,则是李、杜、白三大家,或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五大家。
  
  以分期历史论,初唐王绩、杜审言、王勃、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张说,盛唐张九龄、孟浩然、李颀、王昌龄、王维、高适、李白、杜甫、岑参,中唐钱起、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张籍、王建、韩愈、白居易、刘禹钖、柳宗元、贾岛、李贺,晚唐许浑、杜枚、温庭筠、李商隐、韦庄、韩偓等人,可为各期诗人的代表。
  
  个人偏爱的诗人,首推李白、杜甫,各选约百首;次属王维、李商隐,各选约六十首。四人之诗,最好还是读其全集。至于其他诗人脍炙人口的佳作,亦披沙拣金,兼容并蓄。
  
  本书正选唐代诗人一百八十九位,诗歌约八百余首。所选唐诗,可以诵读几年以至一生了。
  
  七
  
  这本唐诗选笺,阅读人群主要是受过基础教育的汉语读者。
  
  入选诗人,按照其生年的顺序排列;生年不详者,参照其登第、仕宦、交游等情况而定。然诗人生卒与唐诗分期并非完全符合,大致而言,自虞世南至张谔为初唐,自张旭至刘湾为盛唐,自钱起至李贺为中唐,自许浑至谭用之为晚唐。
  
  诗人小传,兼顾其里贯、生平、文学和评价,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其资料来源,参照往古与晚近、纸上与地下、国内与国外等多重资料,相互参证,裁量而定。如王无竞、上官婉儿、李隆基、王之涣、高适、畅诸、张万顷、戴叔伦、韦应物、卢纶、姚合等人生平,即根据新出碑铭而重新修订。
  
  每位诗人作品,大致按照五言、七言、近体、古体的顺序编排。作品文本,主要依据清代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全唐诗》,陈尚君辑校、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全唐诗补编》,兼顾早期文本与考释成果,从先、从优而酌定。
  
  诗之笺注,虽不可少,但应简洁。诗无达诂,言人人殊;兴发于此,义归于彼。关键、疑难之字词、人名、地名、典故、本事等,以及重要异文,人多不知者,精注;人多知之者,少注或不注。部分正选作品,为揭示其创作上的前缘后影,适当附录古今其他诗人作品,以助读者了解和理解。
  
  作诗难,读诗难,选诗、解诗亦难。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曾自许:虽不敢谓尽有唐诗之胜,而凡为诗人之所当吟讽及有裨于诗教者,宜无不在。这一选本,当是竭力博採众家,荟萃精义,标举诗法,发抉义蕴。但一人性情,难免顾此失彼;一人识见,难免孤陋寡闻。我的关注、选择、笺释,你们是否会意、感通、喜欢?
  
  二○○七年初稿,二○一五年定稿。

图书试读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旧唐书》称鉅鹿曲城人,《新唐书》作魏州曲城,即今河北晋县(晋州),后迁相州内黄。少孤,落拓有大志,曾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初事李密,后归唐,依太子李建成。太宗即位后,犯颜直谏二百余事,无不剀切,成就君臣勋业。贞观中,受诏总修梁、陈、齐、周、隋史,序论多出其手。存诗一卷,多慷慨激昂,富盛唐之气。
 
▍述怀①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②。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③。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①诗题一作「出关作」,当为太宗贞观元年,魏征为谏议大夫,奉命安谕河北时作。
 
②请缨指西汉武帝时终军之事,凭轼指汉高祖时郦食其之事。
 
③季布,秦末汉初楚人,任侠重诺;侯嬴,战国时魏人,谦恭安贫,后献计窃符救赵,为报答信陵君知遇而自杀。
 
------
 
【骆宾王】
 
骆宾王(635?~684?)字观光,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曾为道王府属,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从军西域,后被诬贬为临海县丞。嗣圣元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睿宗),临朝称制。同年九月,李勣(徐世勣)子李敬业等人起兵反对,骆宾王辅之,作《讨武瞾檄》。及败,不知所终。唐中宗令郄文卿编《骆宾王文集》。
 
▍易水送人①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易水,在今河北易县。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燕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嬴政,临别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徐敬业兴兵讨武,骆宾王《在军登城楼》云:「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在狱咏蝉①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③。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唐高宗时,骆宾王因上书言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下狱,此诗序「余禁所禁垣西」不录。
 
②纆音墨,徽纆一指绳索,引申拘禁;一指木工之墨线,引申规矩。
 
③《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冠,指囚徒。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初唐到盛唐這段時期,是唐詩發展最為關鍵和精彩的階段。這本《唐詩選箋:初唐-盛壇》正好切中了這個主題,它就像一本濃縮的百科全書,將這段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以一種非常易懂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出來。書中的內容編排很有條理,從初唐時期的詩歌萌芽,到盛唐時期如日中天的輝煌,層層遞進,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解讀詩歌時,並非生硬地分析,而是能將詩歌的情感、意境與當時的社會背景、詩人的人生經歷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在欣賞詩歌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世界和時代的脈動。書中的注釋也很詳盡,對於一些比較難理解的意象和典故,都給予了恰當的解釋,這對我這種文學功底不算深厚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幫助。讀這本書,不只是在學習唐詩,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旅行。

评分

這本《唐詩選箋:初唐-盛唐》真是太對我的胃口了!身為一個對唐詩情有獨鍾的台灣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出、又能兼顧學術性的入門讀物,而這本書恰恰填補了這個空白。從初唐的嶄露頭角,到盛唐的輝煌燦爛,作者以極為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詩歌演變的軌跡。我特別喜歡它在詩歌賞析之外,還穿插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政治背景,甚至是詩人之間的交遊,這些細節的補充,讓詩歌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活生生的歷史畫面。讀著這些詩,彷彿能聽到長安城裡的喧囂,感受到邊塞的蕭瑟,或是體會到宮廷裡的風花雪月。書中的註解也恰到好處,既解釋了生僻的字詞,也點出了詩歌的意境和用典,讓我在欣賞美感的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翻開這本書,就像是與歷代詩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有一本這樣沉靜、有深度的書,讓人慢下來,細細品味文字之美,實在是難能可貴。

评分

一翻開《唐詩選箋:初唐-盛壇》,就有一種被拉回到那個詩意盎然的年代的感覺。我一直對盛唐的詩風特別著迷,覺得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充滿了氣勢和豪情。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它對初唐的詩歌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讓我了解到盛唐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歷史根源。書中對詩人的生平介紹,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都寫得相當生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名篇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只是簡單地翻譯詩意,而是深入挖掘了詩句背後的深層含義,以及詩人創作時的心境。有時候,讀著讀著,我會停下來,細細咀嚼作者的賞析,然後再重新讀那首詩,會發現很多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整個詩的感覺都變得更豐富了。對於我這種非專業的讀者來說,這種層層遞進的閱讀體驗,是非常愉快的。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每頁的留白也很寬鬆,讀起來眼睛不會覺得疲勞。

评分

說實話,我對唐詩的研究算不上深,但一直以來都對那個時代的詩歌充滿了好奇。《唐詩選箋:初唐-盛唐》這本書,算是讓我對這個時期有了更為系統和深刻的認識。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選篇上的考量,沒有一味追求名氣,而是有選擇性地呈現了不同詩人、不同風格的作品,讓我們能窺見初唐詩歌的多元發展,以及盛唐詩歌的氣象萬千。書中的箋注部分,不僅僅是字詞的解釋,更包含了作者獨到的見解和賞析,往往能引發我更深入的思考。有時候,讀著讀著,會發現作者引用了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歷史典故,這也促使我去查閱相關資料,無形中拓展了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很親切,不會讓人覺得過於學術化而產生距離感,讀起來十分流暢,很有閱讀的樂趣。

评分

《唐詩選箋:初唐-盛唐》這本書,真的顛覆了我對唐詩入門讀物的想像。我之前讀過一些類似的書,但大多流於表面,講的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然後簡單解釋一下。這本不一樣,它就像一個細心的嚮導,帶著我們一步步走進初唐到盛唐的詩歌世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紹詩人時,不只是列出他們的成就,更會探究他們詩歌風格形成的個人經歷和時代影響。例如,對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解讀,除了點出其積極向上的意境,還會提及他當時的仕途際遇,讓詩歌的解讀更添一份人情味。另外,書中對於詩歌的語言風格和格律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說明,這對我這種對詩歌形式感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寶藏。我之前總覺得唐詩的音樂性很強,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讀了這本書,才對其中的平仄、押韻有了初步的認識,感覺自己像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