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图鑑

山海经图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奇幻
  • 神话
  • 山海经
  • 古籍
  • 博物志
  • 插图
  • 中国古代
  • 幻想生物
  • 民俗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丰楙  政治大学文学院名誉讲座教授
  何敬尧 《妖怪台湾》作者∕台湾新锐小说家
  ―――专文导读

  进入网路电玩游戏的时代后,重新观看《山海经》的文字叙述和图像,就会发现山海图其实是良好的媒介,将先民和现代人联系在一起,同样都置身于想像的世界,一个充满创意的文化空间。――李丰楙

  《山海经》在不同朝代学者的解剖、不同画家的笔下,有许多相异的面貌,甚至流传于他国之后,也会再次转变、蜕化为另一种全新的形体。故事的流转,倚仗于人们的口说传述,只要人们仍旧对于幻想的世界充满渴望,相信山海经的奇文异图,仍旧会在后世持续流传,幻思不歇。――何敬尧

  清代彩绘本山海经图首度面世。
  145个神祇/异兽,
  无论形象构图和举止动作都充满了想像力。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志,也是古代神话传说最丰富的一本奇书。山海世界里充满了丰富的想像,迷惑了古今的诗人和画家,书中涵括的民族观和世界观,也联系了中国的神话学和神祕学。《山海经》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自古以来许多学者无不绞尽脑汁想要解开其中的谜团,虽然这部作品让人难以读懂,却充满了能激发想像的源头活水。

  山海经的图像经由历代不同画家不断地传承、创新,各自赋予了不同时代的新的想像。本书是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代彩绘本,细腻描绘千奇百怪的山川神祇、飞禽异兽,和看来荒诞有趣的远方异国的人,色彩古雅灵动,栩栩如生。书中特别收录李丰楙与何敬尧撰写的导读,这二位作家致力于山海经和台湾妖怪的研究,以当代的视角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泛览这神奇荒诞、充满神话意象的古今第一奇书。

  书中的图像写意自然,每一个神祇/异兽,无论形象构图和举止动作都充满了想像力,且每一幅都有原典及图录说明。书中以平易生动的文字和故事,破解非常世界的秘密,也结合艺术家吴冠德的油画作品,呈现山水秘境的自然光影和奇幻氛围,希望打开一扇窗,尤其现今视觉系的图像时代,提供人们对于美学的欣赏与想像,启发年轻世代丰富的想像力和无穷的创意力。

名人推荐

  水晶孔  图像创作者
  甘耀明  小说家
  吴冠德  艺术家∕庶民美术馆馆长
  麦人杰  漫画家∕动画导演
  吕坤和  金门县文化局长∕画家
  韦   力   藏书家
  陈怡蓁  趋势科技文化长
  曾淑贤  国家图书馆馆长
  颜忠贤  小说家∕艺术家∕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副教授
  ―――名家推荐
《博物志异闻:天地玄黄录》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古典神话的简单重述或考据,而是一部基于严谨的自然观察、古代地理勘测记录以及民间口述历史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它以独特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古代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并辅以详实的图谱和考证,展现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古代自然生态系统。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三十五篇,结构上仿效古代博物学家的编纂体例,力求在叙事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 上卷:山川形胜与异植图考 上卷主要聚焦于古代地理的构造、气候的变迁以及对特定地理环境孕育出的独特植物群落的详尽记录。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神怪”叙事框架,转而从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角度,对那些在古代文献中被赋予神秘色彩的“灵木异草”进行重新审视与分类。 第一章:九州水脉的源流与脉动 本章细致描绘了古代九大水系的源头、流经的土壤类型、以及沿岸特有的水文现象。特别关注了古河道变迁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例如,对“弱水”的考证,我们并未停留于其“三千丈”的传说,而是通过对古陶片上残留矿物痕迹的分析,推断其可能存在的地质成因——高岭岩浆活动后形成的含特定金属离子的沉积层。 第二章:不周山脉系的地质结构与气候屏障 深入分析了被视为天地之柱的古代山脉的岩石构成。通过对比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带谱,揭示了其作为气候分水岭的实际功能。我们记录了在极高海拔发现的、形态高度特化的苔藓群落,并探究其对极端低温的适应机制。章节中包含了大量的地质剖面图和土壤切片分析。 第三章:奇木异卉的生物学考察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我们收录了近百种在古籍中记载的“异形植物”。每一条目都遵循固定的格式: 1. 形态描述(基于早期绘画复原): 详细勾勒其叶片、花序和果实的物理特征。 2. 生长环境模拟: 依据古代气候模型推演其最佳生存条件。 3. 古代用途考证: 对比药典、祭祀文书,推断其在古代的实际功用(如染料、建筑材料、食用等),而非仅停留在“仙药”的描述上。 例如,对“蓇葜藤”的考察,我们通过分析其藤蔓的韧性结构,证明其在古代绳索编织技术中的重要地位,而非简单地描述其“夜放光芒”的传说。 下卷:万物生灵与古代生态系统 下卷则转向对古代“异兽”的系统性记录。我们的前提是:这些被记录的生物,是古代人类面对未知自然环境时,基于对现有物种的观察与想象所构建的复合体,或是在特定地理隔绝下独立演化出的极端形态。 第十四章:四极之地的动物群落变迁 本卷首先从地理的四个极端区域入手——极北的冻土带、极东的汪洋边缘、极南的瘴疠之地以及极西的荒漠。我们对比了现代物种分布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试图找出物种迁移和灭绝的证据。例如,对“凿齿”的分析,我们将其与早期已灭绝的巨型啮齿类动物化石进行了交叉比对,探讨其在古代食物链中的位置。 第十五章:水域生灵的习性观察与渔猎记录 重点关注古代江河湖海中的大型生物,特别是那些体型巨大或行为异常的物种。本书详细记录了古代渔民捕捞特定水生生物的工具、技巧以及相应的安全规程。其中包含对古代“巨鲤”的生态位分析,探讨了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作用。 第十六章:林间与穴居的奇特居民 本章聚焦于那些难以被直接观察到的穴居动物或夜行动物。我们采用了一种“遗迹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古代人类聚落附近的工具磨损痕迹、骨骼堆放模式以及生活垃圾中的残留物,来间接推断这些生物的食性与活动范围。章节中还穿插了对古代“驯养”或“共生”关系的探讨,如人与某些大型食腐动物在特定仪式中的互动痕迹。 第十七章:古代天空的观测与飞行动物的分类 对古代记录中形态怪异的飞禽走兽进行了空气动力学推测。我们并未肯定其真实存在,而是着重分析了早期人类是如何在缺乏现代科学工具的情况下,对大型鸟类、翼龙类(如果存在)的形态特征进行抽象和夸张的。图谱部分,展示了古代描绘飞行动物的线条与现代解剖学图谱的对比,突显了观察者视角对物种描绘的影响。 总结与附录:古代生态认知的结构 全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古代社会如何将这些复杂的自然观察系统化。我们分析了古代占卜、祭祀与物种记录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了“神性”是如何成为一种早期科学分类的有效工具。附录部分收录了历代重要地理学家对本书所涉及区域的地理测绘数据,以供读者进行跨时代对比。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去神化的古代世界生态模型,鼓励读者以博物学的严谨态度,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信息。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的复原图、地质图和生态系统示意图,力求为历史地理学、古代生物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一份坚实的参考资料。

著者信息

编审者简介

李丰楙 


  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博士。

  曾任政治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暨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中国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及台湾宗教学会理事。现为政治大学文学院名誉讲座教授。

  研究领域以中国文学、道教文学、道教文化、华人宗教、身体文化为主。
 

图书目录

导读――
破译之谜/李丰楙
流观山海图:奇观妙地,幻象无穷∕何敬尧

灵祇篇――天地神灵
夏后启
南方祝融

夸父
英招
陆吾
帝江
神恍
泰逢
骄虫
天吴
计蒙
形天
蓐收
烛阴
相柳
奢比
单围
九凤
贰负之臣
雷神
雨师妾
彊良

异域篇――异国奇人
羽民国
讙头国
厌火国
贯胸国
交胫国
三首国
长臂国
三身国
奇肱国
长股国
无䏿国
一目国
柔利国
聂耳国
毛民国
枭阳国
氐人国  
小人国
一臂国
三面人
钉灵国

兽族篇――山中传奇
狌狌
鹿蜀

猼訑
九尾狐
长右
猾褢

䍺  
蛊雕  
羬羊
葱聋
豪彘
孾如  
麢羊  
举父
土楼  
狰  
天狗
獓因  
讙  
蛮蛮  
駮  
鸟鼠同穴
䑏疏
诸犍
山堚  
诸怀  
悖马
狍鸮  
马腹  
天马  
飞鼠  
䍶䍶  

罴  
从从
朱獳
双双  
蠪蛭
峳峳
蜚  
獙獙
并封  
乘黄  
旄马  
夔  
驺虞  
䟣踢

羽禽篇―― 奇幻禽鸟

瞿如  

橐棐
鸓  
凫徯  
蛮蛮
毕方  

鵸鵌  
人面鸮  
寓鸟
竦斯
嚣鸟

䲦鸟  
䖪鼠
酸与
跂踵  
鸀鸟  

鳞介篇―――神怪水族
旋龟
鯥鱼
赤鱬
肥遗  
文鳐鱼
何罗鱼
蠃鱼
魮鱼
鯈鱼
䰷鱼
鳛鳛鱼  
长蛇
䲃鱼  
鮨鱼  
肥遗  
人鱼
䖺䗤
珠鳖鱼
鮯鮯鱼
薄鱼
䱻鱼
鸣蛇
化蛇
飞鱼
三足龟
巴蛇
陵鱼
应龙
 

图书序言

导读

破译之谜
李丰楙(政治大学文学院名誉讲座教授)


  进入网路电玩游戏的时代后,重新观看《山海经》的文字叙述和图像,就会发现山海图其实是良好的媒介,将先民和现代人联系在一起,同样都置身于想像的世界,一个充满创意的文化空间。以前陶渊明喜爱「泛览山海图」,后人的註解虽然各有不同的看法,唯从新世代所迷的电玩游戏来看,就可获得一个有趣的答案:就是非常世界特别炫奇。古今共同的印象,就是山海世界中所出现的,无论人物、动物乃至无生命物,叙述简略却留下了许多想像空间。所以古今绘图的不同版本,所创造的形象异中有同,这种创意富于民族风格,就像新世代喜爱电玩手游的泛览经验,本地所创的就具有民族气派。《山海经》的图像自古以来,经由历代不同画家不断地传承、创新,各自赋予不同时代的新想像。这些图本都珍藏于图书馆或藏书家,现在经过现代包装后公诸于世,这样的媒介所联结的,既有古之人和今之人,也有西方之人和东方之人,关键就在心同理同,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就是从「常与非常」认识世界的两个方式。

  (一)常与非常

  古今山海世界的联结,关键就是想要广泛认识世界的欲望,问题在如何认识?认识的方法为何?面对这部奇书的现代版本,图像的创意虽然出自古代画家,但观看的眼睛却是现代人的,尤其在电玩世界成长的世代,视觉经验已经大异于以往,特别注重图像式思维,优点就是造型、色彩都特别丰富,正因这些现象极其繁富,亟需以简驭繁、以一见多。故将认识山海世界的方式,综括为两个概念:常与非常。这组相对的语言常见于汉语中,反因经常使用而不太受到注意,其实却能反映古今之人的心同理同处,透过两种基本形式所认识的,就是两组图像交错的世界。也就是从这一组概念切入,方便进入这部图像书,一个色彩丰富的想像世界。

  所谓「常」的世界就是日常生活所接触的,这些生物或无生命物都普遍可见,属于经验的世界,像肤色、形状相同的种族、经常见到的动植飞潜、以及常用的林产、矿产之类,常物所构成的,就是人们熟悉的生活世界。在当中生存、活动,让人感到秩序、安全,经常如此,也就觉得重复、单调,因为实在较少变化。《山海经》原始档案的资料纪录者,无论是官员或方士、巫者,其实都优先掌握了人们的心理:常的心、常的理。故整部书中面对常态事物,都採用简笔扼要叙述,甚至有些只有名字,或简单的形状,就像牛、羊等家畜,或常见的林木、矿物。凡熟悉的都只是简笔带过,这些都可归属于「常」,可说是最常见的第一种笔法,从行文的体例来看,「常」乃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

  第二种笔法则是「非常」,就是相对于「常」,凡较少接触、并非常见的,若要将这些非常物传达给不认识的,只有一种方式就是选取常物的一部分,而后重新组合、拼装,所组装完成的就成为一个全新的形象。如果只是少数几件就是训练想像的方式,文明的蒙昧期就像儿童一样,从近认识远、从常认识非常。问题在这些非常物被搜罗后,既和常物放在一起,也是聚合许多非常物的一部书,就成为认识世界的奇书。如果手持这本秘笈,就可从熟识的推到不熟悉的,反覆使用这种方式,而且越来越熟练以后,既可从中央认识边陲,也可反过来从边缘认识中央。这种交互认识的经验,古代有种职官将它集中在一起,就形成「常与非常」的经验世界,从古人到后人都是一种想像力的训练,何况是今人借此方便与古人交换经验。

  (二)非常世界

  《山海经》这部古籍如何形成?其实迄今学界仍觉得一团谜,从原始资料如何被採集?到由哪些团体编纂成书、乃至后来流通的方式?在历史文献上都有相当分歧的説法,唯一大家承认的,就是《山海经》曾经配合了〈山海图〉,就是採用条列式文字,所配合的图样就是那些奇形怪状的,近代曾经发现的楚缯书,就在缯布上图绘一些图像,尤其四围就所绘的,都是奇形怪状的图象。所以这部图、文并茂的图经,兼具地理与博物的诸般性质,在流传过程中被视为宗周王朝的档案,或是楚巫或方士的巫术秘笈;而不同时代也出现各种图像,流传至今已经难以掌握,其中到底保存了多少早期的图像?这样的问题虽然难以回答,但可确定的就是许多名家曾经参与,在这个绘画行列中出现了历代名家,所铭刻的就造成当时人的想像。这样的古籍显然不多,虽然后来还有许多旅游记,都説是域外世界的图籍,同样作为熟悉世界的纪录,也兼具了真实和想像,但是都不像这一部这么有名。

  在这种传统的作业方式下,《山海图》所构成的世界,就和《山海经》并非完全相同,而成为以「非常」物为主的图谱。在图书史上自成图书谱系,从手绘而版刻,后来配合印刷技术的进步,就发展出不同的彩色套版。这些图像版本不断地翻新,后出的越来越精美、考究,成为明、清藏书家的最爱,这些又被汇归于国家图书、尤其现代的国家图书馆,成为倍受瞩目的珍藏品。基于珍贵图书的分享观念,晚近公开出版的图籍越来越多,可以满足山海世界的图像需求。当代流行的原因,既因空间移动所带动的旅游图书,这些艺术也与时并进,表现为多媒体的形式,扩大传播及于国外,也在互动中丰富了境外、域外的想像;尤其电脑出现后,所绘制的电玩世界愈来愈多,就组合了真实到虚拟实境,也就是常物组合非常物,就形成类似山海图的电脑版趣味,现代电玩家也会从中取材,这样的创意作品就有民族风格。

  常的世界通常较少神话、故事,相反的,非常世界就有许多神话,可以敍説许多有趣的故事,当时人既已喜闻乐见,后代人也同样反覆阅读,其中反映于图像中的,就铭刻了不同时空的讯息。这个非常世界原本就是条列式,按照古代的方位观先后编次,有一种说法就是南方的楚国,因为出现了南方为先的观看视角,和一般从东方开始的观念不一样。而从资料本身所反映的,还是未脱离关中本位,就是从中原、中央观点观看四境及境外。大块文化根据绘本重新加以整理出版,在编排次序上则是集中焦点于非常物,就构成了一种非常的世界观:从历史神话到异域想像;从地上的异兽到飞、潜的异物,凡有异鸟、水中异物乃至爬虫异物。编次上从舆图内到域外,层层向外展开了空间视野,也就从人境到境外、从域内到域外,每个图像所配合的故事,虽然繁简不一,所採取的就是向现代人説故事,希望引发泛览山海的想像之旅。

  (三)、破解之谜

  这部奇书到底属于什么性质?赫懿行说是宗周王室的地理档案,近代学者从新观点视为博物图志,或从巫术立场称为巫者的秘笈,关键都在如何界定为何偏重非常世界?由于古人的目的都在据以辨识神奸,这样的传统源远流长,才会构成图像的系谱,较古的宝鼎上所刻的奇物图纹,这种形状凶恶的图像有神秘的镇压作用;后来持续流传的秘密图笈,从巫者之手到方士、道士集团,在早期道经的目录中,类似山海图的禹鼎记、白泽图等,后者后来还遗存于敦煌宝藏中,主要用途就是作为辟邪、防身的法术,就像「登涉术」,表面指登山涉水,其实专指道士入山修炼,随身携带作为保护之用,在森林、溪谷若遭遇奇怪诸物,就根据图笈所指示的,先要辨识而后破解,得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从巫书到道书形成的系谱,都遵循同一准则:借以辨识异常之物,包括名字、形状、颜色,并标记使用方法及效应,就像方士、道士登涉山林,遭遇奇怪之物才方便辨识。《山海经、图》同样註明异物,最重要的就是名字,都不同于平常所熟悉的:直接标记某名,大多模拟叫声,这样的命名方式,都是当地人为了方便辨识。正因为奇特而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性能,在运用上主要採取数种方式:一是内服,就是服食、食用后作用于身体,二是外服,服佩、佩戴于身上,作为辟邪、护身物;三是征兆,就是预示、象征祥瑞或灾祸。这些作用都是根据巫术性思维,就是相信同类可以相感、相治,凡是颜色、声音、形状等较为奇特、非常的,基于相互感应、象征,就可传达奇特、非常的属性,而形成「非常克制或象征非常」,根据巫术定律称为「属性传达原理」。

  从巫者的巫术、方士的方术到道教的法术,彼此虽然有时间、空间的间隔,基本精神郄是前后一致。《山海经》的文字配合〈山海图〉的图像,可说是神秘性图笈的源头,流传的时间既久、层面也最广,都超出后世的白泽图一类写本。从两种迄今遗存的古老法术,彼此相互对照观看,这部奇书的神秘知识,就可视为破译山海世界的密码。其中最重要的就像知名法术:「我知道你(异物)的名字、或依据形状我可以辨识你的真相,就可以破解你的秘密,化解凶恶、危险。」这样随身带在身上,无论登涉山林或远行他方,就不惧怕怪物而受到惊吓,或出现异象就可辨识吉凶。所以一册在身,常被认为知识广博的方术专长,也可只将图、文随身视同护身符。古人的生活空间受到限制,凡不认识、不常见的都被认为神圣又神秘,假使这样的图文在身,既可随身携带以防万一,也可随兴泛览增添乐趣。这些历来名家勤加彩绘的图册,既可欣赏精彩的图像艺术,如果还有不可思议的魔法效应,就是现代版本《山海图》的新价值吧!

流观山海图:奇观妙地,幻象无穷
《妖怪台湾》作者∕台湾新锐小说家 何敬尧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怪兽妖禽,龙蛇混游,这些奇观怪谈,一一详录于流传中国千年的先秦古籍《山海经》。扉页里三万多字,字里行间皆令读者啧啧称奇。

  犹如天外奇书,《山海经》的内容稀奇怪诞,不只是讲述地理山川,更铺述奇山险地存在何种奇禽魔兽,涉及巫术、宗教、历史、民俗、风土矿藏……等等面向。其书作者不详,或託名大禹、伯益。清代主持编纂《续资治通鑑》的学者毕沅曾说此书:「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汉,明于晋。」

  也因为书中撰述太过玄奇,无论是龙头人身的计蒙、生有双翼的三苗国民,或者是人面猴身的猫头鹰,若鸣则旱灾降临……这些记述都过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因此历年来也有许多学者,试图从这本旷古奇书中寻找真实世界的蛛丝马迹,「山海学」蔚然成形。例如中国学者张步天便推论《山经》极有可能是古人根据历朝历代旅踏中原二十多条路线的考察结果而成书,《海经》则专门讲述荒远地域的奇谈逸闻。

  除了以地理学的方法观察此书,《山海经》同时也记载了远古时代各种神话,诸如炎帝和祝融的传说、鲧偷拿天帝之息壤来堵塞洪水,大禹治水并划分九州……等等传奇故事,也是来自于《山海经》的记载。

  (一)、奇妙的图绘艺术

  《山海经》另一项奇异的特征,便在于与文字相配的图绘,晋朝诗人陶渊明隐居时曾作《读山海经》:「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说明了原本此书附有图卷,才能「流观」山海奇图。可惜,在历史的轨迹中,原书的山海图已经佚失,现今已经无法得悉远古之前的图绘为何,现今常见的山海经图绘,均出自于明清以来的画家重绘。

  例如,蒋应镐在明万历年间刊行的《山海经(图绘全像)》、胡文焕的《山海经图》、吴任臣在清康熙年间的《山海经广注》,皆是古朴生动的山海图绘,不同版本的笔法也各有千秋。蒋应镐的版本喜将神魔奇兽放置于山川河流之间,增添观赏趣味,胡文焕的版本则是图画与文字并列,线条流畅活泼,而吴任臣的图本则有144幅图绘,按照神、兽、鸟、虫、异域来分门别类。除此之外,也有诸多可观的图绘,例如汪绂《山海经存》、蒋廷钖《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皆有奇画异图。

  (二)、《山海经》在东亚的影响

  《山海经》不只是流传于中国而已,在长久的岁月里,此书也辗转传播于东亚洲各国。例如,从西元七世纪唐代开始,日本就不断让遣唐使渡海,学习中华文化与技术,这时候许多典籍也流传到日本,大约在平安时代,山海经的奇文异说便已经流传到日本。到了明清时代,这些不可思议的山海图绘,也流传至东瀛,在江户时代蔚为风潮。

  江户时代中期刊行的《唐土训蒙图汇》是一部图绘形式的百科事典,以辞典来编排介绍中国文化圈中流行的各种幻兽异禽,此书便是浮世绘师平住专安依据《山海经》而制成,让不识字的妇孺也能依据图上绘画了解唐土(中国)的神话传说。

  日本的妖怪传说,受到中国文化长久而深厚的影响,例如《山海经‧南次一经》便纪录,盛产玉石的青丘山上:「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流传于中国的九尾狐传说,也幻化为日本妖狐的原始形象。并且,经过日本文化长久的在地化,整合之后,成为日本独特的白面金毛九尾狐。日本的妖狐会以美色诱惑男子,甚至变成人形,化名「玉藻前」,使鸟羽天皇染病,最后只能仰赖阴阳师安倍晴明擒杀之。

  除了九尾狐之外,也有许多日本妖怪的源头是来自于《山海经》,最有名的莫过于「天狗」。在《山海经‧西次三经》曾言:「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中国的天狗居住于阴山之上,形状犹如大山猫,头部甚至有着银白色的毛发,会发出「榴榴」般的叫声,被视为一种吉兽,可以抵御凶害。但随着时间演变,天狗也被指称为彗星,在《史记》之中,天狗星就被认为是一种凶星,会带来严重的灾害。

  日本平安时代以降,《山海经》的天狗故事流传到日本,便开始产生了质变。经过日本几百年来的在地化之后,才创造出现今「日本天狗」的独特形象:长鼻子、浓眉红颜的怪人,有着一双飞天遁地的大翅膀。

  并且,日本天狗也融合了宗教元素,将佛教的教义混入了天狗的传说当中。据说只要是生前心地善良的僧人,多积功德,转生之后就会变成「善天狗」。在平安时代的书籍《今昔物语集》中,则说明天狗会幻化为僧人、圣人的形象。在江户时代刊行的《天狗经》书中则说,日本全国山林,栖息着十二万五千五百只天狗。这些天狗包含了鞍马天狗、鸦天狗、鼻高天狗、木叶天狗等等种类,并且拥有各种奇异的超能力,像是能让身影消失,或者是抱住一个人瞬间移动,甚至使用天狗扇卷起狂风。最着名的传说,则是「神隐」,据说小孩子如果无故失踪,则是被天狗给掳走。

  至于台湾,属于海岛移民社会,承袭了一部分汉人文化,民间社会当然也有天狗的独特说法。民俗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流年运势,若是当年命中犯煞,有「犯天狗星」的危机,则必须要除魅消灾。用来祭煞改运的外方纸钱,则是「天狗钱」,用来祭外方,除去天狗犯煞的危机。这种纸钱会印上一只大狗的造型,在云朵之上顾盼四望,神采奕奕。「天狗钱」的图形古朴风趣,充满想像力,是台湾民俗里十分独特的民间版画艺术。

  一个名词,不同解释。不论是九尾狐或者是天狗,都显现出《山海经》的文化影响,并非只局限于一隅,而是能够渊远流长,在不同的地域生根发芽、茁长,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有趣风貌。

  (三)《山海经》的幻想启发

  婆娑世界,奇思幻境,任何不可思议的想像都能在《山海经》中寻觅一二。因此,《山海经》也成为当代幻想文学中的灵感宝泉,乃是中国文化不可多得的珍本宝书。

  不过,我们又该如何以当代的视角来观看这本奇书呢?

  历代学者无不绞尽脑汁,从地理学、神话学、人种学的方式来解释《山海经》中的奇人异兽、奇国异俗的存在,甚至是以「美食考」的观点,重新审视书中对于各种奇禽异兽的食用方法;每当《山海经》描述各种怪兽形体、产地之后,总会在最后补述这种怪兽食用之后,会获得何种能力,或者能够治癒何种疑难杂症。

  不同的立场、观点,都能赋予《山海经》新的意义。一个故事由一个人讲述,则只是一个故事,由两个人讲述则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若由三个人以上来讲述,则会成就千千万万不同风采的奇异故事。因此,《山海经》在不同朝代学者的解剖、不同画家的笔下,便有了许多相异的面貌,甚至流传于他国之后,也会再次转变、蜕化为另一种全新的形体。

  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本古书中诸多怪诞诡异的描述,其实也能成为一种激发想像力的创作元素。在2016年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便採取《山海经》作为灵感,让书中六足四翅的「帝江」在动画中现身。而在台湾的金光布袋戏连续剧《天地风云录》里的魔界,也採取了《山海经》的奇异世界观,让书中的「烛龙」化身为睥睨一方的魔王,丰富了剧情的厚度。

  故事的流转,倚仗于人们的口说传述,只要人们仍旧对于幻想的世界充满渴望,相信《山海经》的奇文异图,仍旧会在后世持续流传,幻思不歇。

图书试读

陆吾
 
《西次三经》: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
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
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中国上古流传的神话中,很多都与崑崙山有关,所以素有第一神山之称。传说崑崙山一共有三位山神,分别是《西次三经》中的陆吾,《海内西经》中的开明兽,和《大荒西经》中的人面虎。
 
黄帝、炎帝的部族原本都起源于西北高原,之后才逐渐往东南迁移。崑崙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也是游乐的行宫,是黄帝祭天的圣山,而陆吾即是掌管崑崙山的天神。
 
《西次三经》记载,人面虎身有九条尾巴的陆吾,除了管理天帝的都城,还兼管天上九大部洲及天帝的苑囿(古代畜养禽兽的园林)。《海内西经》说:有九个人首、老虎身子的开明兽,和人首、虎身、九尾的陆吾似有关联。当代神话学者袁珂则认为,陆吾就是开明兽。
 
讙头国
 
《海外南经》:
讙头国在其南。
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
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讙头国又称讙朱国,在羽民国东南方。讙头国民的长相是人的脸型,却有鸟的尖嘴,背上有一对翅膀,但却没法飞,常用两手扶着翅膀走路,也常到海中捕捉鱼虾。
 
讙头国大概是鸟图腾的部落,居住于近海,以捕鱼为生,此外也食用芑、苣、穋、杨等谷物。
 
郭璞在《山海经注》说:讙头原是尧的臣子,因为叛乱兵败,自觉有罪,就跳南海自杀。尧帝觉得可怜,命他的儿子居于南海,并加以奉祀,后来繁衍了子孙,就是讙头国。另有传说:鲧的妻子士敬生了炎融,炎融又生讙头。
 
奇肱国
 
《海外西经》:
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
有阴有阳,乘文马。
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三身国、一臂国的北边,就是奇肱国。这些奇肱民,也称奇股民,只有一只手,却有三只眼睛,手眼协调合作,擅长制作各种灵巧的机具,用来捕捉鸟兽。他们能制造一种飞车,顺着风,可以飘到很远的地方。据说汤殷时,曾在豫州捉到一个驾驶飞车的奇肱人,他被捉时破坏了车子,就是不想让殷人模仿。十年之后,东风吹来,才又照原样做了一架飞车,将他顺风遣送回国。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山海經圖鑑》的封面,就讓我想起小時候聽我爺爺講那些奇奇怪怪的神怪故事,那時候覺得神祕又有點害怕,但又充滿了好奇。這次終於有機會親手翻開這本書,真是太讓人期待了!它的紙質觸感很舒服,翻頁的時候沙沙作響,很有懷舊的感覺。光是看目錄,就已經被那些充滿想像力的名字吸引住了,什麼窮奇、饕餮、九尾狐,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獸,光是想像牠們的樣子就讓人腦洞大開。我對裡面描繪的各種奇境更是充滿興趣,像是崑崙山、不周山這些傳說中的地方,作者是怎麼將這些文字描述轉化成視覺圖像的呢?我特別想知道,書中對於這些神獸和異境的描寫,是不是會加入一些比較貼近台灣在地神話或傳說的元素?畢竟台灣民間也有許多關於山神、水怪、土地公的傳說,如果能將這些文化意涵融入進來,那這本書的深度和可讀性就大大提升了。而且,我對圖鑑的「圖」特別要求,希望裡面的插圖不僅僅是單純的圖像,而是能夠傳達出神獸的氣勢、異境的氛圍,甚至能從圖中窺見一些牠們的故事性,讓讀者彷彿能穿越時空,親眼見到這些神話生物的模樣。總之,這是一本我非常期待能深入探索、挖掘其中細節的書。

评分

拿到這本《山海經圖鑑》,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排版設計很有心思。不是那種單純的文字配圖,而是圖文之間有著巧妙的呼應和留白,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非常流暢,一點也不會感到擁擠或雜亂。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每一個神獸或異境時,旁邊附帶的那些小註解,感覺像是古老的藏書票,又像是導遊的貼心提示,補充了許多正文可能沒有詳述的細節。像是某些神獸的習性,或者某個異境的地理特徵,透過這些小地方的呈現,能讓讀者對整個山海經的世界有更立體、更豐富的理解。我還發現,書中在引用原文時,也很講究,不是生硬地貼上,而是會用比較易懂的方式解釋,讓像我這樣對古文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狀況。而且,它在解釋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也會輔以地圖、路線圖之類的輔助圖示,這對我理解整個地理脈絡非常有幫助。我對書中對於「異」的呈現方式特別感興趣,山海經的魅力就在於那種超乎現實的想像,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種「非我族類,其意必異」的原始震撼,而不是把它們描繪得太過日常化。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忠於原著的同時,又賦予這些古老文本新的生命力的。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山海經圖鑑》的出現,簡直就是我近期最大的閱讀驚喜!我一直對神話傳說類型的書籍情有獨鍾,但市面上的版本很多,要找到一本真正能打動我的卻不容易。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走那種過度獵奇或商業化的路線,而是以一種相對嚴謹、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來呈現。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每一個條目的介紹,它的結構安排很清晰,從名稱、形態、習性,到牠們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有詳盡的說明。而且,書中還會補充一些相關的古代文獻記載,或者是一些後世文人的解讀,這就大大增加了書的知識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僅是看圖,更能深入了解這些神話背後的文化意涵。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神」的描寫,畢竟山海經不只有怪獸,還有許多神靈,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神祇的形象與其所代表的力量、職責結合起來的。我對書中對於「祭祀」或「崇拜」的描寫也很感興趣,不知道書中有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内容,畢竟這些都是古代人們與自然、與神靈溝通的重要方式。總之,這是一本讓我感受到誠意與專業的書。

评分

老實說,我當初會注意到《山海經圖鑑》這本書,完全是被它的「圖」給吸引住。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視覺影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但真正能讓人駐足、讓人驚嘆的圖片,卻是越來越少。這本書的插畫風格,我個人覺得非常獨特,有一種古老東方繪畫的韻味,同時又融入了現代的設計感,既保有傳統的莊重,又不失現代的活潑。我非常期待書中的圖案能夠呈現出那種「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美感,而不是那種一味追求寫實或卡通化的畫風。我對書中對於「異聞」的呈現方式也很有興趣,山海經的精彩之處,就在於那些充滿想像力的奇聞異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這些故事用生動的圖像和精煉的文字,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能夠在視覺和文字的雙重衝擊下,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描繪那些「奇山異水」的?是會著重於它們的形態特徵,還是會更側重於它們所孕育出的奇特生物?我對那種充滿想像力的地理景觀,例如懸浮的島嶼、流淌著光的河流,特別好奇。這本書,我認為它不只是一本圖鑑,更像是一本帶領讀者進入奇幻世界的「通行證」。

评分

這次敗入《山海經圖鑑》,純粹是因為它那股濃濃的文青氣息,你知道的,就是那種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桌顯眼位置,隨時翻閱,細細品味的感覺。它的裝幀真的太漂亮了,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古樸的字體,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打開書頁,撲鼻而來的不是油墨味,而是一種淡淡的紙張香,這種細節往往是能打動我的地方。我一向很注重書的「質感」,而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從封面的設計、內頁的材質,到排版的疏密,都透露著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用心。我對插畫的風格也特別有期待,希望它不是那種流水線生產的風格,而是有藝術家獨特的筆觸和情感投入。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處理那些「山」和「海」的描繪?是偏向寫實的山川地貌,還是更具象徵意義的奇幻景觀?我對那些充滿神祕色彩的地域,像是流沙、毒沼、極寒之地,是如何透過圖像來呈現出它們的危險與美麗,這點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那個充滿原始力量和想像力的世界,它承載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