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主词赏析

南唐二主词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南唐
  • 李煜
  • 词学
  • 文学
  • 诗词
  • 赏析
  • 古代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词作纯真任纵,天然浑成,是我国词史上两颗璀璨绚丽的明珠。

  二主生逢中国政治大混乱、大分裂的「五代十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中原一带,承递唐朝这一正统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环绕外围的则是中国。当时,北方笼罩着战争的气氛,而南方相对较安定,其中西蜀和南唐经济较发达,文化较繁荣。

  南唐中主李璟(西元九一六~九六一年),徐州人,是南唐开国国君李昪的长子。他长得眉目如画,好学能诗,曾想过在庐山瀑布之下,修筑书斋,作个隐士。但事与愿违,西元九四三年,他即位做了皇帝。九五八年,南唐受到后周的威胁,他主动去掉帝号,称为南唐国主。他的词只流传下来四首,但历来评价极高。他擅长运用象征手法,状物抒情,情不虚发,景不空叙,笔触细腻,含意深刻。宋朝的王安石就十分赞赏他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样的句子。

  南唐后主李煜(西元九三七~九七八年),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天资聪慧,精于书画,妙于音律。十八岁与「通书史」、「善歌舞」的女艺术家大周后成亲,后来又续娶貌美情深的小周后。他们过着风流浪漫的宫廷生活。他写闺情「微露丁香颗」,「笑向檀郎唾」;写幽会,「一向偎人颤」,「教君恣意怜」,都纯真任纵。亡国后,他当了宋朝的俘虏,用愁与恨作经纬,交织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名句。此外,眷恋故国的,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等,也为人传诵。后主词声情一致,表里如一,一般不玩弄词藻,不避口语,惯用白描,随意挥洒,自成杰作,确有敏锐的天赋。因此具有极大的移情作用,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有人说,后主的词,足当李白诗,高奇无匹。

  近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中主和后主的词可以称得上词坛上第一流的作品。本书把二主词四十多首简单加以注释,翻译用的是韵文,赏析时略加注意文采,同时比较通俗,以期帮助读者领会原作,提高古典文学的素养。

本书特色

  《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词选。
 
潇湘故曲:宋词的盛衰与风骨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宋代词体的兴起、鼎盛及其最终走向衰微的复杂历程,重点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中,词人如何运用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反映社会变迁、个体心绪与时代精神。全书以时间为轴,兼顾地域流派,展现了宋词由“艳科小道”升格为一代文学主流的文化史意义,并细致辨析了苏轼、辛弃疾、周邦彦、姜夔等关键人物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揭示了词体内部美学范式的内在张力与演变逻辑。 --- 第一章:词的肇始与北宋的初醒 (960-1050) 1.1 词体的源流与早期形态: 宋代词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本章首先追溯了词体脱胎于隋唐燕乐和民间歌谣的漫长过程。重点梳理了晚唐五代花间派对词的“浅化”与“装饰化”倾向,指出其在形式上对词牌的固定和声律的初步规范起到的奠基作用,尽管内容上多囿于闺阁风月。 1.2 词入文人之手:柳永的革新与都市的脉搏: 宋初,词的地位仍低于诗。柳永的出现标志着词体向文人创作的重大转型。本书详述柳永如何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锐捕捉和对俗语、口语的广泛吸纳,极大地拓宽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其“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现象,体现了词与市民阶层情感的紧密结合。同时,分析了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功名不遂的喟叹,如何为后世词人提供了一种具有社会关怀的抒情模式。 1.3 晏殊、欧阳修:词的“雅化”与格律的精炼: 在柳永的“俚俗”之外,晏殊和欧阳修代表了词向典雅、冲和方向的发展。本章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位大家的作品,阐释了“太平气象”如何影响词的基调,使之摆脱纯粹的艳情色彩,转向对人生哲理、闲适情怀的探索。特别是对词牌声律的精细打磨,使词在形式美感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为苏轼的突破奠定了形式基础。 第二章:苏轼的横空出世与豪放气象的确立 (1050-1100) 2.1 诗心入词:宋词审美范式的颠覆: 苏轼是词史上的分水岭。本章集中探讨他如何以诗歌的思维和气度入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分析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中,如何将历史叙事、哲理思辨与个人情怀熔于一炉,创造出雄阔、旷达的“豪放”风格。 2.2 论“以诗为词”的得与失: 苏轼的创新带来了词体表现力的极大拓展,但也引发了关于“词体本色”的争论。本书细致考察了苏轼的词作中存在的部分格律疏放、不合音律之处,并论证了这种“不合”实则是主动的艺术选择,旨在突破音乐形式对思想表达的桎梏。这种对形式的相对解放,为宋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2.3 北宋末期的过渡与流变: 在苏轼之后,词坛并未完全转向豪放。本章考察了秦观、黄庭坚等人在继承苏轼精神的同时,如何试图调和豪放与婉约的界限,使词的抒情更趋于细腻和内敛,为北宋的终结积累了复杂的情绪底色。 第三章:靖康之变与词体的悲剧性转向 (1127-1200) 3.1 时代巨变下的情感重塑: 靖康之耻是南宋词坛一切创作的底层基调。本书将分析国破家亡的巨大创伤,如何集体性地投射到词人的笔端,使得词的“婉约”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个体相思转向家国之思,从闲愁转为深沉的悲怆。 3.2 周邦彦的集大成与格律的极致: 周邦彦作为北宋末至南宋初的关键人物,其成就的独特之处在于对词体格律的精雕细琢。本章分析了周邦彦在“以字为宫商”的基础上,如何将繁复的句法和严谨的章法推向极致,形成一种近乎建筑般精巧的艺术效果。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与其内心对逝去王朝的眷恋和挽歌意识形成了强烈的映照。 3.3 姜夔的清空与“独创音节”的探索: 姜夔的词风迥异于周邦彦的秾丽与苏轼的豪迈,他以其词牌自度曲的独特创作方式,追求一种“清空”、“淡远”的美学境界。本书详细阐释了姜夔如何通过对具体景物和音乐体验的精确描摹,来表达一种超越政治悲剧的、高度个人化的、近乎禅宗式的物我两忘之境。 第四章:辛弃疾与南宋词的雄心与无奈 (1150-1208) 4.1 辛弃疾:豪放派的巅峰与时代英雄的绝唱: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无法绕过的高峰。本章重点研究他如何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精神,但其豪放中始终夹带着恢复中原的壮志难酬与报国无门的愤懑。分析其在词中大胆运用典故、议论、甚至散文笔法,以期提升词的社会干预力度。 4.2 辛弃疾词中的“侠”与“隐”的辩证: 辛弃疾的作品中充斥着对英雄的赞颂和对自身抱负的抒发。本章探讨了在政治现实的压抑下,词人如何将“杀伐之气”与“迟暮之悲”并置,形成一种悲壮而不绝望的复杂情调。这种情调,标志着南宋精英阶层精神困境的集中体现。 4.3 辛弃疾对后世词坛的深远影响: 分析辛弃疾对格律的颠覆性处理,如何为元明清词的进一步解放(如对散曲的吸收)提供了路径,同时也为后世词人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要么继承其气势,要么退回到精致的婉约中去寻求慰藉。 第五章:南宋后期的词坛:婉约的复兴与词体的迟暮 (1208-1279) 5.1 词体趋于成熟与定型: 随着南宋中后期政治的相对稳定与文人生活的内向化,词体开始呈现出向精美、内省方向发展的趋势。本章考察了这一时期词人如何回归对细节的捕捉和对个体情感的精微体察。 5.2 吴文英与词坛的“格律的复兴”: 吴文英是南宋后期词坛的代表。本书论述了他在周邦彦的格律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强化词体的音乐性和结构美感,使得他的作品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这种对形式的过度关注,也暗示着词体在主题和气象上已失去了北宋的锐气与张力。 5.3 词体的终结与向曲的过渡: 在元代来临前夕,词体已然走向成熟与僵化。本章分析了南宋末年词作中愈发明显的颓靡气息与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这种情绪的积累为元代散曲的兴起提供了文化土壤。本书总结了词体在宋代近三百年间的审美流变,论证了其从“配乐之文”到“一代文学主体”的历史功绩,及其最终因无法承载更宏大主题而逐渐式微的文化命运。 --- 结语: 本书通过对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的梳理,力图描绘出宋词一部完整且充满张力的兴衰史,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美学范式转移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璟(916年~961年)


  南唐元宗,字伯玉,原称徐景通,南唐建立后,复本姓李,改名璟。对后周称臣后,又为避后周信祖讳,而改名景。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君主,因此也被称为中主、嗣主。李璟的书法颇佳,词亦有名,与其子李煜并称「南唐二主」。其词「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李煜(937.8.15~978.8.13)

  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隠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圣,作品千古流传。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拿到《南唐二主詞賞析》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是,終於有這樣一本能夠讓我深入了解這兩位詞人的作品了。過去,我對李煜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亡國之君」的標籤,而對他的詞,也總覺得帶著一層悲劇色彩。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賞析,並非簡單地將詞作分類,而是更側重於挖掘詞中的情感深度和藝術價值。他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了詞人的內心世界。我特別欣賞書中對詞句的細緻解讀,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在作者的筆下都仿佛活了起來,展現出豐富的意涵。例如,對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解讀,作者並沒有僅僅將其視為對國家滅亡的哀嘆,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其中關於人生愁緒的普遍性,那種無可奈何、滔滔不絕的愁緒,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本書讓我感覺,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抒發,是人生的映照。

评分

(一) 收到這本《南唐二主詞賞析》的當下,心情頗為複雜。畢竟,提及南唐二主,李煜的亡國之痛與後主李煜的詞,早已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但總覺得,在眾多研究與解讀中,似乎少了一份貼近讀者內心的溫柔。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淡雅的配色,沒有過於張揚的字體,讓我對其內容有了初步的好感。翻開第一頁,撲面而來的,不是學術性的乾澀論述,而是帶著一份對文學的敬意,對歷史人物的同情。作者的筆觸,彷彿一位溫柔的說書人,將那些婉轉的詞句,那些字裡行間的幽情,緩緩道來。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李煜的詞侷限在「亡國之君」的悲情框架中。詞,本身就是一種抒情的文學形式,它可以承載喜怒哀樂,可以描繪風花雪月,更可以挖掘人性的細膩。書中對每一首詞的賞析,都像是撥開一層層迷霧,讓我們得以窺見詞人當時的心境。那種「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無奈,那種「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孤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詩句,而是化為我們心中某種難以言說的感觸。閱讀此書,就像是與兩位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感受他們的悲歡離合,體會他們對生命的種種哲思。

评分

(三) 關於《南唐二主詞賞析》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讓文學變得如此親切。我一直對古典詩詞有著濃厚興趣,但有時在閱讀一些學術性的書籍時,會覺得有些枯燥,彷彿被排除在學術殿堂之外。然而,這本《南唐二主詞賞析》卻截然不同。作者的筆觸,就像是鄰家大哥在跟你分享他最喜歡的寶貝一樣,充滿了熱情和感染力。書中對詞作的解讀,不僅僅是停留在字詞的考證,更是從情感、意境、以及詞人當時的處境等多方面進行闡釋。讀到那些詞句,例如李煜的「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亡國之痛,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蘊含的離愁別緒、人生無常的感慨,讓我感同身受。讓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詞作時,經常會引用一些相關的歷史故事或人物軼事,讓整個賞析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彷彿在閱讀一本精彩的傳記。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南唐二主,也讓我對詞這種文學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賞。

评分

(五) 《南唐二主詞賞析》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古典文學懷有熱情,但又覺得許多學術著作門檻較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對南唐二主的詞,特別是李煜的詞,有著莫名的喜愛,總覺得那些詞句裡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幽怨和深情。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沒有採用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式的寫作風格,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語言,將詞作的意境和情感娓娓道來。作者在賞析每一首詞時,都會深入剖析詞句的結構、用詞的精妙,以及詞人當下的心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詞人個人經歷與詞作相互印證的段落,例如,在解讀李煜的《虞美人》時,作者細膩地描繪了詞人從帝王到階下囚的心路歷程,讓讀者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蒼涼。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賞析詞作的書籍,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南唐二主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悲喜與無奈。

评分

(二) 這本《南唐二主詞賞析》實在是讓我驚喜連連。我一直對詞這種文學體裁情有獨鍾,特別是宋詞,但對南唐二主的詞,總覺得隔著一層歷史的濾鏡,少了些真實的溫度。這本書,卻巧妙地打破了這種隔閡。作者在賞析詞作時,並沒有止步於字面上的解釋,而是深入探究了詞背後的故事,詞人的情感。例如,當我讀到李煜的《虞美人》,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那「春花秋月何時了」的感嘆,更像是將我們帶入了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的宮廷,感受詞人從帝王到階下囚的巨大落差。作者的文筆流暢,又不失學術的嚴謹,在解讀詞語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詞人的生平經歷,讓讀者能夠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詞作的意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旁徵博引的段落,將南唐二主的詞與其他文學作品進行對比,或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都為我打開了新的視角。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幾首詞,更像是在走進了南唐二主的內心世界,與他們一同經歷那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