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庾信诗文选

新译庾信诗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庾信
  • 诗文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唐诗
  • 选集
  • 翻译
  • 文化
  • 历史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庾信,字子山,南朝梁人,南北朝文学集大成者。前期的作品风格精致流靡、音韵谐美,与徐陵齐名,号徐庾体;梁亡,被迫滞留北方,文风转为苍劲悲凉,多抒发悲国怀乡情绪、身世感慨的抒情之作。

  本书收录了庾信的赋、诗、文,参校多种善本与资料,考证详实,并附有精辟的导读,让您深入了解庾信的生平、作品风格与演变。每篇正文皆有题解,说明作品的写作背景与主旨,且注释精确,语译流畅,研析精当,是您品读庾信作品的最佳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归青


  生于1956年,江苏常熟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王运熙先生、曹旭先生,治汉魏六朝文学和思想、中国诗学。撰有《南朝宫体诗研究》、《士族审美趣味和中古文坛风尚》、《中国诗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合着)及论文五十多篇。校点《玉台新咏》、《曹植集》、《鲍照集》、《东瀛诗选》(合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年—1995年)论文三等奖。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小园赋   二
竹杖赋   一八
枯树赋   二七
伤心赋并序   三六
春 赋   四八
对烛赋   五四
鸳鸯赋   五七
荡子赋   六○
哀江南赋并序   六三
 

奉和山池   一二六
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   一二九
奉报穷秋寄隐士   一三二
同州还   一三五
从驾观讲武   一三七
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   一四一
和赵王送崃中军   一四四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   一四六
伏闻游猎   一四八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   一五○
奉和赵王隐士   一五二
拟咏怀二十七首(选二十一首)   一五五
和咏舞   一九九
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   二○一
归 田   二○三
寒园即目   二○五
幽居值春   二○八
卧疾穷愁   二一一
山 斋(寂寥寻静室)        二一四
望 野    二一六
同颜大夫初晴   二一八
郊行值雪   二二一
和裴仪同秋日   二二四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   二二七
仰和何仆射还宅怀故   二三○
对宴齐使   二三三
和灵法师游昆明池二首   二三五
别周尚书弘正   二三七
别张洗马枢   二三九
别庾七入蜀   二四一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选二首)   二四三
慨然成咏   二四八
就蒲州使君乞酒   二五○
晚 秋   二五二
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选六首)   二五四
寄徐陵   二六二
寄王琳   二六四
和刘仪同臻   二六六
和庾四   二六八
和侃法师三绝   二七○
送周尚书弘正二首   二七三
重别周尚书二首   二七五
徐报使来止得一见   二七七
送卫王南征   二七九
山 斋(石影横临水)   二八一
秋 日   二八二
望渭水   二八四
尘 镜   二八六
移 树   二八八
伤往二首   二九○
秋夜望单飞雁   二九二
代人伤往二首   二九四
昭君辞应诏   二九七
怨歌行   二九九
乌夜啼   三○一
燕歌行   三○四
 

贺平邺都表   三一○
谢滕王集序启   三一八
谢赵王示新诗启   三二八
赵国公集序   三三一
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   三三六
终南山义谷铭并序   三三九
温汤碑   三四五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   三四九
拟连珠四十四首(选二十七首)   三六五
 

图书序言



归青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从业师王运熙先生治六朝文学,在先生指定的书单中即有清人倪璠的《庾子山集注》。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他既是南北文学交融的枢纽,又是古诗和唐诗之间的桥樑,作品堪称一流,自然不可不读。

  然而当时读庾集的感觉是,读得模模煳煳,不深不透。倪璠的注的确旁征博引,材料丰富,然而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样的注读下来感觉很累,甚至有一种迷失在原始森林,茫然无归的感觉。心想如果能有一种简明扼要,便于初学的入门读物就好了。不过,尽管读得疙疙瘩瘩,但读过和没读过究竟不一样,对庾信其人其作多少有了一点认识,也产生了一点兴趣,希望可以有机会对他做一点研究。

  经朋友推荐,我受三民书局的委託,来编选译注庾信的诗文。我想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重温这一部重要的集子。这个工作是艰苦的,但又是有趣的,自己也因此有了不少新收获。庾信熟谙典故,他的作品可以说无处不典。同时他后期的作品又多现实的感怀。而其时正是兵荒马乱之世,各方争斗,错综复杂,背景弄不清楚,作品也就无法读通。好在庾集已有倪璠和吴兆宜两种注本,他们的注都很详明,给我提供了搜检的线索和许多背景材料。我不得不佩服这些旧时代的学者,当时没有电脑,甚至也没有什么引得之类的检索工具,凭着他们的学养、记忆、敏感和独特的搜寻方法,竟然解决了书中绝大部分的问题,使我们今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减轻了很大的劳动强度,真可谓是庾学功臣。

  本书虽是一个普及型的读本,但要做好委实不易。须知庾信诗文用典多而且深,有典必注,这是很难回避的。不像写文章,原文读不懂的部分还可以不提。注书即使想要回避,也不能回避得太多。再有翻译,更须逐字逐句弄清楚,较之注释更无回避余地。因为本书的对象是普通读者,所以简洁明了是本书编写的基本原则。注释力求简明扼要,避免旁征博引。只是庾信使事用典,语意含蓄,时有难以一言概之者,对此笔者注意在注释和语译两部分中分工合解。语译部分是笔者费心最多的所在。既玩味原文,体会作意,复兼用直译、意译二法,努力用规整的句法表述之。有时一字未稳,竟至踌躇竟日。每兴非知之难,能之实难之叹。

  庾信学力深厚,庾集内涵丰富。使事用典、时代背景对于注者的学力都是严峻的考验。虽有倪璠、吴兆宜两种笺注替我解决了许多问题,使我的工作得有依凭。然而纵使如此,本书必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此恳请读者诸君不吝指正,匡我不逮。

  对于庾信,在做这本书前的认识,可以说是相当肤浅的。然而通过注译本书,我对庾信的了解逐渐加深,等到全书完成,自信已在相当程度上走近了庾信。我希望能借此更进一步,真正走进庾信的世界。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必定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达成。

二○一七年十月三十日于沪上守拙斋

导读(节录)

  三、庾信的赋和骈文

  之所以要把赋和骈文放在一起,是因为庾信的赋是骈赋,在形式上与狭义的骈文要求是一样的,都注重骈偶、用典、声律和辞藻,论述时可以把相关问题集中在一起讨论。骈文作为一个概念,其义界有广狭二义。狭义的骈文是不包括赋的,是指章表奏记一类实用性文体。但是因为南朝的赋也受到骈文的影响,在语言形式上与狭义的骈文并无区别,所以也有不少学者将骈赋也归在骈文这个概念里,本文中的骈文取的是狭义的用法。

  我们先来看庾信赋有些什么特点。

  庾信现存的赋数量不多,共十五篇,可分为前后二期。

  他前期的作品多咏物、写景和宫体之作,篇幅短小,清丽流转。属于咏物类的作品有〈灯赋〉、〈对烛赋〉、〈镜赋〉。这些赋一般立意不深,通常的写法是围绕一个物象,编织进有关的词语典故,敷写成篇。比较而言,他的宫体赋寓有一定的含义。如〈鸳鸯赋〉,虽以鸳鸯为题,实际却是写一个失宠宫女的悲怨。「见鸳鸯之相学,还欹眠而泪落」用双栖双宿的鸳鸯反衬出宫女独守寒牀的痛苦。「必见此之双飞,觉空牀之难守」虽然化用了古诗〈青青河畔草〉中的立意,并无什么新意,但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失去爱情和幸福的妇女的同情,有着一定的人道精神,也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意蕴。

  他的前期赋作语言都很精美圆润,虽出于精心琢炼,却大抵用语浅显。在句式上又灵活多变。在四、六言为主的句式中大量参用五、七言句式,给作品平添了欢快活跃的情调,也使赋作更加通俗。例如〈春赋〉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併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完全像诗的写法。须知赋的主要句式是四言和六言,庾信一上来就用了一连串的七言句,这在之前是很少有的。这既是庾信不拘一格的才气的表露,同时也是他对赋体文学的创新。

  庾信的前期赋,在写法上,一般不求个性化,相反是取着「泛写」的方法,就是对所写对象只作浮光掠影式的描写。比如〈春赋〉中描写春光降临的景象,作者写了春色满园,姹紫嫣红,写了美女与花草相映成趣,写了人们饮酒作乐等等,竭尽铺写之能事,然而也只是浅表地写,并无个性特色。多数作品还是用典故来组织。对于这样一种写作现象应当怎么看?我觉得还是应当努力回到其时的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南朝文学是一种士族文学,是以士族审美趣味为依归的文学。相当一部分作品的写作动机与其说是为了抒发感情,还不如说是为了欣赏美。美的形象、美的感情、美的语言才是作者想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即使一些写悲情的作品,最主要的目的也还是为了欣赏,所以他们较少去写那种情感强烈的作品,免得破坏了对美的冷静观赏。

  他后期的赋与前期之作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多为感怀身世的抒情之作。这些作品都是因为作者的遭遇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郁结的情感必须要寻找到宣洩的管道,这时的写作对于庾信来说,已经不是为着玩味,为着欣赏,而是出于内在生命的冲动,为着摆脱内心的痛苦,寻求心态平衡的努力。所以庾信这部分赋在风貌上便一改前期作品那种轻倩流丽的特色,显现出沉郁感伤,苍劲雄健的风格。

  这部分赋作真实地展现了一个痛苦灵魂的摸索、挣扎。〈小园赋〉中写他居住在一个面积不大,荒芜简陋的小园里的生活和感受。「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试偃息于茂林,乃久羡于抽簪。虽有门而长闭,实无水而恒沉。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似乎很潇洒飘逸,遁世无闷。然而读下去,我们渐渐发现,情况并不如此。当他写出「燋麦两瓮,寒菜一畦。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这样一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忽然领悟到前面那种旷达闲逸的表述,其实是言不由衷的,只是一种自我宽解的话,现在流露出来的才是他对当时境遇的真实想法。我们这才发现,其实庾信并不是一个甘于寂寞,安于平常的人。

  从庾信的后期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一方面对梁朝心怀愧疚,另一方面却并不因为他身在北朝而放弃仕宦。对功名的渴望始终是他生活的目标,在〈竹杖赋〉中,这种渴望无法抑制地沖决而出。看篇名这篇赋应当是以竹杖为对象的咏物之作,然而我们细读文本却发现,其实不是,而是一篇以竹杖为由头来抒发对志业抱负遭到阻遏的抒愤之作。赋说楚丘先生去拜访桓温,桓温见他年老,就赐他一根手杖。楚丘先生就说桓温「明于礼义,闇于知人」,意思是说桓温其实并不真正理解他,不懂得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他说容貌憔悴苍老是因为经历了时代的乱离。篇末歌中唱道:「秋藜促节,白藋同心。终堪荷莜,自足驱禽。一传大夏,空成邓林。」似乎是在发牢骚,好像在说,他就像竹杖一样,从前是有用的,可是一旦进入新的环境却变得百无一用,可以感觉到他内心压抑已久的失落和不平。

图书试读



小园赋


【题 解】这篇赋是庾信赋中的优秀之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赋作于庾信奉使入北之后。赋中描写了小园的景色和自己的活动,抒写了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避世隐居的情趣下,流露出对故国和往事的怀念,对屈身仕北的不适感,表现出的是一种抑郁愁闷的心情。庾信在周明帝二年到武成元年(西元五五八—五五九年)间曾在长安过着乡居田园生活,本篇可能作于这一时期。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1.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2.有容身之地。况乎管宁3.藜牀4.,虽穿5.而可坐;嵇康锻灶6.,既暖而堪眠。岂必连闼洞房7.,南阳樊重8.之第;绿墀青琐,西汉王根之宅9.。

【章 旨】本段说只要有容身之地即可,不必求豪宅贵第。

【注 释】1.巢父 皇甫谧《高士传》载,巢父是尧时隐士,住在山里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睡在树上,所以当时人称他为巢父。2.壶公 传说中仙人。《后汉书‧方术列传》载,东汉费长房为市掾,见市中有一老翁卖药,及市罢,便跳入壶中。长房知非常人,因向他学道。3.管宁 皇甫谧《高士传》载,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汉末隐士,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4.藜牀 用藜草编的牀榻,这里是指简陋的坐榻。5.穿 破成洞。6.嵇康锻灶 《晋书‧嵇康传》载,嵇康性绝巧,喜欢打铁。宅中有柳树,便激水圜之。每当夏天,就在树下打铁。锻灶,打铁的炉灶。7.连闼洞房 一重接一重的门,房间互相连通。闼,门。8.樊重 字君云,东汉南阳湖阳人。《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说,他善农稼,好货殖,所造屋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9.绿墀青琐二句 绿墀,疑当作「赤墀」,皇宫中用赤色丹漆涂饰的台阶。青琐,宫门上镂刻的青色图纹。赤墀青琐是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规格。王根,西汉成帝舅,封曲阳侯,《汉书‧元后传》说他「骄奢僭上,赤墀青琐」。

【语 译】即使在一根树枝上面,巢父也可以找到筑巢的所在;一个水壶中间,壶公也会有安身的地方。更何况管宁那粗陋的坐榻,虽然破旧洞穿却仍可端坐;嵇康的打铁炉灶,非常暖和又适宜安眠。何必一定要门户相接,内室连通,如同南阳樊重的宅第;台阶上涂着丹漆,宫门上刻着青色图纹,就像西汉王根的豪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很喜欢在睡前读点书的人,尤其喜欢那种有韵味、有深度的文字。庾信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古老,但他的诗文里蕴含的情感,却一点也不过时。那些关于故乡的思念,关于离乱的愁绪,还有在盛世下流露出的淡淡忧伤,都像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庾信的作品,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或许是翻译上的隔阂,或许是自己阅历尚浅。这次看到《新译庾信诗文选》的面世,我感到很兴奋。我尤其想知道,新的翻译版本是否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庾信诗文中的那种“弦外之音”,那种言简意赅却意蕴无穷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它能像一个贴心的向导,带领我走进庾信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曾经的悲欢离合,去领略他诗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我期待的不仅是文字的流畅,更是情感的传递,是那种能够穿越时空,触动心灵的共鸣。

评分

哇,光是看到「新译庾信诗文选」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文气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庾信的诗词,那种从南北朝到隋唐过渡时期的愁绪和盛世的磅礴,都有一种特别动人的力量。虽然我还没读过这本「新译」的版本,但光是想像,就能感受到翻译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心力。庾信的诗,很多都是写故国之思,那种身处异乡的孤寂感,我想每个在外漂泊过的人都能感同身受。尤其是在看到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句子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水乡的朦胧美,以及那份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而且,庾信的文,比如《哀江南赋》,那种笔力雄健,情感真挚,读来让人肝肠寸断。我一直觉得,要读懂一个时代的风貌,读庾信的诗文绝对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尽管我还没翻开这本书,但光凭书名和我对庾信作品的期待,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我尤其好奇,新的翻译版本会有怎样的巧思,能不能更贴近我们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同时又不失原文的韵味和情感的张力。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古诗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和文人风骨的作品。庾信,这位连接南北朝与隋唐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文里总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与壮丽交织的美。我曾经读过一些他流传下来的作品,那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意境,或是“落日孤城闭”的辽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看到《新译庾信诗文选》这个书名,我心里就生出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好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再现。如果这本新译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庾信诗文的内涵,将他笔下的家国情怀、离愁别绪、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悟,以一种更贴近现代读者的方式呈现出来,那将是多么棒的事情!我特别期待,通过这本新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庾信这位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他在诗文中所寄托的,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评分

我本身就是中文系出身,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一直怀有热情。庾信这位诗人,他的创作生涯横跨了南北朝的动荡与隋唐的统一,其诗文融合了南北方的文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我过去在研究中接触过一些庾信的文本,对其诗文中的家国之思、离乱之情以及对盛世的期盼,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庾信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长篇的辞赋,如《哀江南赋》,其文笔雄健,情感跌宕,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绝佳材料。这次看到《新译庾信诗文选》的书名,我十分好奇。我期待的是,这个“新译”的版本,不仅仅是对旧有译文的简单修正,而是在语言的考究、典故的阐释、以及情感的挖掘上,能够有更深入、更精妙的突破。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这些研究者,甚至是普通读者,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庾信作品的精髓,感受其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反映历史变迁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庾信,作为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无疑是了解那个动荡而又辉煌的时代的珍贵窗口。我曾零星读过一些庾信的诗歌,对他笔下那种既有江南的秀美,又有北方的雄浑的意境印象深刻,尤其是他诗文中流露出的身处乱世的孤寂与对统一的期盼,总能引起我深深的共鸣。这次得知有《新译庾信诗文选》出版,我感到十分欣喜。我一直认为,优秀的翻译能够让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以更鲜活、更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崭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庾信的诗文,或许能在语言的锤炼上更加精进,在意境的传达上更加到位,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到庾信诗文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