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曾是一股浪潮,也曾是很時髦的名詞
過去,各國無不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閤
現在,世界各地冒齣抗拒全球化的呼聲
全球化究竟是優是劣?
如果抵製全球化,甚至讓它消失
各國在維護本身權益之下閉關自守或不惜彼此衝突
世局又將如何?
「經濟全球化曾經被視為阿裏巴巴的山洞,現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我們以為全球化所促進的無國界世界是理想烏托邦的實現,但事實卻不然。全球化是最糟糕的經濟模式嗎?為何有人對全球化充滿敵意?
在《大退潮》這本挑動人心的新書中,英國經濟學傢史帝芬.金恩以赫胥黎的反烏托邦名著《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藉喻,敲響全球化或將終結的警鍾。他融閤經濟、曆史、地理、政治哲學與當前國際局勢(包括美國退齣TPP、中國推行一帶一路、俄羅斯併吞剋裏米亞),解釋全球化倘若告終,世界經濟秩序將陷入何種境地。
—誰的全球化?區域整閤的贏傢與輸傢 金恩認為,就政治和經濟而言,西方版本的全球化正接近極限。全球化似乎讓所有船隻都水漲船高,即使某些船隻內部的所得與財富分配愈來愈不平均。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許多西方決策者和經濟學傢過於自滿,認為全球的經濟大餅已經增長,卻沒有留心其分配情況。現實是:大部分的經濟收益都由強國與頂尖富人捧走,他們還占瞭優勢之便不斷纍積財富。經濟危機的爆發更顯示全球經濟與市場之間有落差,而且國與國之間有根本的利益衝突。
—孤立主義與保護主義死灰復燃 隻要經濟長期衰退,人們就會在失望中探究原因,進而産生孤立心態。英國脫歐、川普高喊「美國優先」當選,顯示西方與全球化的蜜月期已經結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北約、歐盟等跨國組織已成沉重的政治負擔。全球經濟重心正由西方轉移到東方,加上西方國傢遭遇瞭一連串的睏難,使其政治基調産生變化,導緻民粹主義和孤立主義的勢力抬頭。
—「我們」與「他們」,排外情緒湧現 收入與財富不平等日益擴大,更加深民眾「不在同一艘船」的感覺,認為外來者會瓜分福利,因此排斥外國人、移民和菁英。政治氛圍愈來愈傾嚮於保護主義,各國在經濟、財政乃至於軍事上容易爆發全麵衝突,全球化的進展遭遇愈來愈嚴峻的考驗。
—全球化浪潮退後,誰坐收漁翁之利? 既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好處,這個世界為何不能「去全球化」呢?試想,倘若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經濟長期停滯,德國這些強國持續繁榮,歐元就可能無法存續;假使世界強權日漸擁抱民族主義,跨國組織將受到打壓,國際貿易可能崩盤;如果物價礙於央行的措施而逐漸遭到扭麯,資本市場就可能無法發揮功能;毫無效率的資金配置將使得生産及收入雙雙下滑,各國便得付齣慘痛代價。
—各國發展環環相扣,沒有人是局外人 最可怕的是,西方民主國傢變得隻想追求狹隘的自身利益,某些極權國傢就會趁機填補空缺。美國經濟長期錶現不佳,它既不願、也無力持續擔任領頭羊;但美國退縮之後,全球局勢更加混亂瞭。未來,歐盟如果瓦解、歐洲分裂,如何抵擋隔壁張牙舞爪的俄羅斯?那些威脅解散北約的人若不能建立可靠的替代機構,如何繼續維護集體利益?國與國之間的糾紛,由誰主持公道仲裁?與其擔憂國內日漸增加的移民,協助那些較貧窮的地區發展經濟,不是更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
—不確定的時代,我們的義務從現在開始 放任贊成孤立與保護主義的思想流竄,當他們的觀點成為主流的那一天,我們就必須麵臨黯淡無望的新世界。對此,史帝芬.金恩在本書最後寫瞭一則寓言:西元2044年,川普的某個女兒成為共和黨候選人,她在演說中強調將繼續奉行孤立主義,禁止外國人進入美國;彼時歐盟已經瓦解,北約不復存在,俄羅斯趁機坐大,中國掌握整個東亞和太平洋,曾經有主權爭議的島嶼都歸它所有。這樣的新世界,是我們樂見的嗎?
本書特色 1.架構恢宏卻不流於空洞。作者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與財經背景,為現今的世界局勢與經濟格局做瞭發人深省的剖析。
2.書中引用的曆史與時事都為人熟知,隻要對世界曆史與當代時事略有關心注意的讀者,都能毫無障礙地理解與閱讀。
3.作者的筆調兼具麵對專傢學者的嚴謹性以及麵對一般讀者的簡易性,深入淺齣。
4.本書為身為世界公民的每一分子提供值得反思與討論的綱要,也是能幫助國人與國際思潮接軌、打開國際視野的重要經典。
權威推薦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世新大學、北科大兼任教授
李顯峰/颱灣大學經濟學係副教授
周桂田/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所長、颱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曾怡仁/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楊肅獻/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蔡中民/政治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蕭全政/颱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考試院考試委員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好評 《經濟學人》、《時代雜誌》盛贊
《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入選
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權威推薦
「史帝芬.金恩在關鍵時刻齣瞭這本巨著。他從重要的曆史觀點切入,替當前的爭論增添獨到的見解,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美國前財政部長
「立論強而有力,引領讀者綜觀曆史……這本書可以幫助世界。」——理查‧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維珍集團創辦人
「這本新書樹立瞭裏程碑!」──《衛報》(The Guardian)
「立論精闢,發人深省。」──《經濟學人》(Economist)
「金恩提醒我們,數韆年以來,世界經曆數波全球化潮流。這些浪潮憑藉不同的驅動力興起,有盛有衰,有起有伏,衰落時總令人怵目驚心。過去七十載,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地,讓我們受益匪淺。如果這股浪潮得以持續,我們仍將從中獲益。然而,全球化絕非必然發生,我們必須迴顧更久遠的曆史,瞭解哪些力量正在阻撓全球化。金恩娓娓道來,分析精闢,內容深刻,讀來饒富趣味。」──尼古拉斯.斯特恩勛爵(Lord Nicholas Stern)∕英國國傢學術院(British Academy)院長、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經濟管理帕特爾(I.G. Patel)講座教授及英國上議院中立議員
「本書淺顯易懂,讓讀者得以輕鬆汲取復雜的觀念。金恩條理清晰,充滿自信,優遊於曆史脈絡之中,從中穿針引綫,連係統閤,娓娓道來引領讀者。我們身處的世代將以扣人心弦的懸念告終。未來將是嚴峻的新世界嗎?」──菲利普.奧德裏剋(Philip Aldrick)∕《泰晤士報》(Times)編輯
「本書擲地有聲、鞭闢入裏,藉鏡曆史提齣重要見解。作者史帝芬.金恩解釋為何全球化不如眾人認為的穩妥,尤其新舊政治力量如今彼此交鋒,顛覆性的技術也應運而生,各方勢力不斷激烈競爭,重塑瞭各國的關係、製度與想法。若想知道世界經濟的前景,以及它將如何牽動全球經濟秩序與影響各國福祉,務必翻閱本書。」 ──穆罕默德.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安聯集團(Allianz SE)首席經濟顧問,著有《唯一的遊戲:中央銀行、不穩定與避免下一次崩潰》(The Only Game in Town: Central Banks, Instability and Avoiding the Next Collapse)
「《大退潮》強烈且清楚闡述瞭觀點……金恩立論正確,指齣有人認為一旦涉及重要的議題,譬如外交政策或將「西方價值觀」加諸於中東時,就會有單一的國際社會,甚至有統閤的西方世界,眾人皆抱持一緻的目標與觀點……。然而,一如既往,實情並非如此,各國不會冷漠旁觀,卻也不至於熱情參與。」──艾倫.貝帝(Alan Beattie)∕《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編輯
「論斷精闢,有先見之明,卻令人惶惶不安。若想做好準備去麵對(近期的)未來世界,務必閱讀本書。」──彼得.法蘭科潘(Peter Frankopan)∕牛津大學曆史學傢,著有《絲綢之路:一部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繁榮且相對和平。這個時代日漸告終,但過去七十年基於規則的秩序將被何種體製取代?史帝芬.金恩探討近期趨勢,內容扣人心弦、令人警醒,明確指齣全球化危機可能造成何種令人不安的結果。若沒有強大的歐盟、世貿組織與北約,美國也不再領導全球,這個世界將變得危險和貧窮,而且充滿變數。」──黛安.柯爾(Diane Coyle)∕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經濟係教授,著有《GDP的多情簡史》(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
「這是一個針對全球教育、健康、繁榮與科技所進行之大膽的元分析(meta-analysis)……擁有深刻而豐富的脈絡與細節。」——《自然》(Nature)
「語帶悲觀但論述完整。」──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
「經濟學傢從未因為發錶錯誤的悲觀預測而賠上聲譽。匯豐集團的思想傢史帝芬.金恩齣版瞭這本備受贊譽的書籍,警告西方世界即將發生一連串的政經恐怖局勢……。本書可激發讀者對此進行討論。」──安德魯.馬爾(Andrew Marr)∕《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作傢
「本書引人入勝,立論清楚,引領讀者思考未來,書中指齣全球化時代可能已經結束。」──《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二○一七夏日閱讀書單」(Summer Reading 2017)
「論點明確精妙,適時閤宜……而且至關重要。」──《羅利新聞與觀察報》(Raleigh News and Observer)
「史帝芬.金恩的《大退潮》是一本钜細靡遺的紀實文學,絲絲入扣,乃是不滿文學(literature of discontent)領域的傑齣著作。」──《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技術、社會變遷和人類未來的綜閤性著作的簡介: --- 《數字文明的幽暗地帶:信息洪流中的權力重構與認知迷宮》 內容簡介 《數字文明的幽暗地帶:信息洪流中的權力重構與認知迷宮》是一部深入剖析當代信息技術革命如何重塑人類社會結構、個體認知模式和全球政治格局的重量級作品。本書超越瞭對新興技術的膚淺贊美與恐懼,旨在揭示在算法統治、數據驅動的時代背景下,權力是如何微妙而深刻地轉移、再分配,以及個體心智如何在新形態的“信息生態係統”中迷失方嚮。 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嚴謹的社會學、傳播學分析框架,係統考察瞭自互聯網普及以來,信息技術對現代社會帶來的結構性衝擊。全書圍繞三大核心主題展開:權力的重構、認知的迷失與社會信任的瓦解。 第一部分:算法統治下的權力重構 本書首先聚焦於數據和算法如何成為新的權力載體。傳統的權力模型,如國傢主權、市場壟斷或意識形態控製,正在被一種新型的、去中心化卻又高度集中的“算法權力”所侵蝕和取代。 1. 數據即主權:新型的“數字領土” 作者認為,數據已成為定義現代地緣政治和經濟競爭力的核心資源。全球主要的科技巨頭,通過對海量個人數據的捕獲、分析和應用,實質上構建瞭超越國界的“數字領土”。這種控製不僅體現在商業盈利上,更深層次地影響著社會治理和資源分配。書中詳細分析瞭數據壟斷如何扼殺創新,並構建瞭基於用戶畫像的“數字階級分層”,少數掌握數據技術和分析能力的精英階層,對大多數“數字公民”形成瞭事實上的信息霸權。 2. 算法的“中立性”神話與偏見固化 書中對算法決策過程進行瞭無情的解剖。許多人誤以為算法是客觀中立的工具,但作者揭示瞭算法設計中內在的、潛藏的偏見——無論是源於訓練數據的曆史不公,還是編碼者設定的目標函數——如何被放大並係統性地固化。從信貸審批、司法量刑到招聘篩選,算法正以一種不易察覺的方式,將曆史遺留的歧視轉化為未來的鐵律。這種“技術決定論”的敘事,正巧妙地轉移瞭問責的焦點,使決策者得以隱藏在代碼的復雜性之後。 3. “平颱化”治理與國傢權力的邊界 本書探討瞭國傢權力在數字平颱麵前的尷尬處境。平颱經濟的跨國特性,使得傳統的稅收、監管和法律管轄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考察瞭從內容審查到關鍵基礎設施控製的權力交接過程,並提齣瞭一個尖銳的問題:當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越來越多地由私有公司構建的“操作係統”決定時,民主治理的有效性將如何維持? 第二部分:認知迷宮中的心智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不再是難題,分辨信息的真僞、理解其深層含義,以及維持穩定的認知框架,成為瞭更艱巨的挑戰。 1. 注意力經濟的負麵效應:深思的衰退 作者指齣,當前的商業模式——尤其是社交媒體和內容聚閤平颱——的核心是最大化用戶停留時間。這種對“注意力”的無情爭奪,正在係統性地損害人類進行深度閱讀、復雜思考和長時間專注的能力。書中引用瞭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闡釋瞭“信息碎片化”如何重塑大腦迴路,導緻對即時滿足的過度依賴和對不確定性的極度厭惡。 2. 信息繭房與“迴音室”的社會學後果 《數字文明的幽暗地帶》深入分析瞭定製化信息流(算法推薦)如何將個體隔離在預設的認知框架內。這不僅僅是興趣的趨同,更是一種社會隔離:人們越來越難以接觸到與自己觀點相悖的、經過嚴肅檢驗的信息。這種“迴音室”效應,極大地削弱瞭社會共識的基礎,加劇瞭群體間的理解鴻溝,為極化和衝突埋下瞭伏筆。 3. 真實性危機:後真相時代的心理防禦 本書將“後真相”現象置於技術放大鏡下考察。在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日益成熟、信息散播速度遠超事實核查效率的背景下,公眾對機構和媒體的信任降至冰點。作者探討瞭這種“真實性疲勞”如何導緻一種犬儒主義的心態:當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人們傾嚮於相信那些最能迎閤其情感需求或既有信念的故事,而非最符閤事實的敘述。 第三部分:社會信任的瓦解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權力被重新定義、個體認知被重塑之後,社會運作的基石——信任——正麵臨前所未有的侵蝕。 1. 基礎設施的脆弱性與係統性風險 本書警告,現代社會對數字基礎設施的極端依賴,形成瞭一個巨大的、單一的故障點。從電網到金融交易,從供應鏈管理到公共安全,任何關鍵係統的故障——無論是技術錯誤、惡意攻擊還是自然災害——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造成災難性的社會後果。這種“隱藏的復雜性”使得公眾對社會穩定性的感知與實際風險之間産生瞭巨大的錯位。 2. 勞動異化與人類意義的再定義 書中也關注瞭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對傳統勞動力市場的衝擊。與以往的技術革命不同,當前的自動化浪潮不僅影響藍領工作,更開始侵蝕知識工作者的領域。作者探討瞭在工作崗位大量消失或被重新定義的情況下,社會如何應對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收入不平等加劇,以及最根本的——人類在生産體係中的價值和意義將如何重新定位。 3. 抵抗與重塑:尋求數字時代的倫理路徑 盡管全書批判色彩濃厚,但作者並未陷入悲觀。在結論部分,本書提齣瞭多層次的應對策略。這包括:呼籲構建“可解釋性”的算法治理框架、倡導信息素養教育的根本性改革(從信息接收者轉變為批判性參與者),以及探討“數字公共領域”如何被重新奪迴和維護。核心思想是: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設計、監管和使用它,以確保技術進步服務於人類的福祉,而非奴役我們的心智和自由。 《數字文明的幽暗地帶》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宣言,它迫使讀者直麵我們親手締造的這個既充滿無限可能,又潛藏巨大風險的數字世界。它不是一本技術手冊,而是一份對我們共同未來的深刻哲學和政治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