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曾是一股浪潮,也曾是很时髦的名词
过去,各国无不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
现在,世界各地冒出抗拒全球化的唿声
全球化究竟是优是劣?
如果抵制全球化,甚至让它消失
各国在维护本身权益之下闭关自守或不惜彼此冲突
世局又将如何?
「经济全球化曾经被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我们以为全球化所促进的无国界世界是理想乌托邦的实现,但事实却不然。全球化是最糟糕的经济模式吗?为何有人对全球化充满敌意?
在《大退潮》这本挑动人心的新书中,英国经济学家史帝芬.金恩以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名着《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借喻,敲响全球化或将终结的警钟。他融合经济、历史、地理、政治哲学与当前国际局势(包括美国退出TPP、中国推行一带一路、俄罗斯併吞克里米亚),解释全球化倘若告终,世界经济秩序将陷入何种境地。
—谁的全球化?区域整合的赢家与输家 金恩认为,就政治和经济而言,西方版本的全球化正接近极限。全球化似乎让所有船只都水涨船高,即使某些船只内部的所得与财富分配愈来愈不平均。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许多西方决策者和经济学家过于自满,认为全球的经济大饼已经增长,却没有留心其分配情况。现实是:大部分的经济收益都由强国与顶尖富人捧走,他们还占了优势之便不断累积财富。经济危机的爆发更显示全球经济与市场之间有落差,而且国与国之间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孤立主义与保护主义死灰复燃 只要经济长期衰退,人们就会在失望中探究原因,进而产生孤立心态。英国脱欧、川普高喊「美国优先」当选,显示西方与全球化的蜜月期已经结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北约、欧盟等跨国组织已成沉重的政治负担。全球经济重心正由西方转移到东方,加上西方国家遭遇了一连串的困难,使其政治基调产生变化,导致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势力抬头。
—「我们」与「他们」,排外情绪涌现 收入与财富不平等日益扩大,更加深民众「不在同一艘船」的感觉,认为外来者会瓜分福利,因此排斥外国人、移民和菁英。政治氛围愈来愈倾向于保护主义,各国在经济、财政乃至于军事上容易爆发全面冲突,全球化的进展遭遇愈来愈严峻的考验。
—全球化浪潮退后,谁坐收渔翁之利? 既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好处,这个世界为何不能「去全球化」呢?试想,倘若希腊、义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经济长期停滞,德国这些强国持续繁荣,欧元就可能无法存续;假使世界强权日渐拥抱民族主义,跨国组织将受到打压,国际贸易可能崩盘;如果物价碍于央行的措施而逐渐遭到扭曲,资本市场就可能无法发挥功能;毫无效率的资金配置将使得生产及收入双双下滑,各国便得付出惨痛代价。
—各国发展环环相扣,没有人是局外人 最可怕的是,西方民主国家变得只想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某些极权国家就会趁机填补空缺。美国经济长期表现不佳,它既不愿、也无力持续担任领头羊;但美国退缩之后,全球局势更加混乱了。未来,欧盟如果瓦解、欧洲分裂,如何抵挡隔壁张牙舞爪的俄罗斯?那些威胁解散北约的人若不能建立可靠的替代机构,如何继续维护集体利益?国与国之间的纠纷,由谁主持公道仲裁?与其担忧国内日渐增加的移民,协助那些较贫穷的地区发展经济,不是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不确定的时代,我们的义务从现在开始 放任赞成孤立与保护主义的思想流窜,当他们的观点成为主流的那一天,我们就必须面临黯淡无望的新世界。对此,史帝芬.金恩在本书最后写了一则寓言:西元2044年,川普的某个女儿成为共和党候选人,她在演说中强调将继续奉行孤立主义,禁止外国人进入美国;彼时欧盟已经瓦解,北约不复存在,俄罗斯趁机坐大,中国掌握整个东亚和太平洋,曾经有主权争议的岛屿都归它所有。这样的新世界,是我们乐见的吗?
本书特色 1.架构恢宏却不流于空洞。作者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财经背景,为现今的世界局势与经济格局做了发人深省的剖析。
2.书中引用的历史与时事都为人熟知,只要对世界历史与当代时事略有关心注意的读者,都能毫无障碍地理解与阅读。
3.作者的笔调兼具面对专家学者的严谨性以及面对一般读者的简易性,深入浅出。
4.本书为身为世界公民的每一分子提供值得反思与讨论的纲要,也是能帮助国人与国际思潮接轨、打开国际视野的重要经典。
权威推荐 吴惠林/中华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世新大学、北科大兼任教授
李显峰/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周桂田/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所长、台湾大学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曾怡仁/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杨肃献/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蔡中民/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萧全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考试院考试委员
(以上依姓氏笔划排序)
国外好评 《经济学人》、《时代杂志》盛赞
《金融时报》/麦肯钖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入选
美国前财政部长桑默斯、维珍集团创办人布兰森权威推荐
「史帝芬.金恩在关键时刻出了这本巨着。他从重要的历史观点切入,替当前的争论增添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劳伦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美国前财政部长
「立论强而有力,引领读者综观历史……这本书可以帮助世界。」——理查‧布兰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维珍集团创办人
「这本新书树立了里程碑!」──《卫报》(The Guardian)
「立论精辟,发人深省。」──《经济学人》(Economist)
「金恩提醒我们,数千年以来,世界经历数波全球化潮流。这些浪潮凭借不同的驱动力兴起,有盛有衰,有起有伏,衰落时总令人憷目惊心。过去七十载,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地,让我们受益匪浅。如果这股浪潮得以持续,我们仍将从中获益。然而,全球化绝非必然发生,我们必须回顾更久远的历史,了解哪些力量正在阻挠全球化。金恩娓娓道来,分析精辟,内容深刻,读来饶富趣味。」──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Lord Nicholas Stern)∕英国国家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院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经济管理帕特尔(I.G. Patel)讲座教授及英国上议院中立议员
「本书浅显易懂,让读者得以轻松汲取复杂的观念。金恩条理清晰,充满自信,优游于历史脉络之中,从中穿针引线,连系统合,娓娓道来引领读者。我们身处的世代将以扣人心弦的悬念告终。未来将是严峻的新世界吗?」──菲利普.奥德里克(Philip Aldrick)∕《泰晤士报》(Times)编辑
「本书掷地有声、鞭辟入里,借镜历史提出重要见解。作者史帝芬.金恩解释为何全球化不如众人认为的稳妥,尤其新旧政治力量如今彼此交锋,颠覆性的技术也应运而生,各方势力不断激烈竞争,重塑了各国的关系、制度与想法。若想知道世界经济的前景,以及它将如何牵动全球经济秩序与影响各国福祉,务必翻阅本书。」 ──穆罕默德.伊尔艾朗(Mohamed El-Erian)∕安联集团(Allianz SE)首席经济顾问,着有《唯一的游戏:中央银行、不稳定与避免下一次崩溃》(The Only Game in Town: Central Banks, Instability and Avoiding the Next Collapse)
「《大退潮》强烈且清楚阐述了观点……金恩立论正确,指出有人认为一旦涉及重要的议题,譬如外交政策或将「西方价值观」加诸于中东时,就会有单一的国际社会,甚至有统合的西方世界,众人皆抱持一致的目标与观点……。然而,一如既往,实情并非如此,各国不会冷漠旁观,却也不至于热情参与。」──艾伦.贝帝(Alan Beattie)∕《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编辑
「论断精辟,有先见之明,却令人惶惶不安。若想做好准备去面对(近期的)未来世界,务必阅读本书。」──彼得.法兰科潘(Peter Frankopan)∕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着有《丝绸之路:一部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繁荣且相对和平。这个时代日渐告终,但过去七十年基于规则的秩序将被何种体制取代?史帝芬.金恩探讨近期趋势,内容扣人心弦、令人警醒,明确指出全球化危机可能造成何种令人不安的结果。若没有强大的欧盟、世贸组织与北约,美国也不再领导全球,这个世界将变得危险和贫穷,而且充满变数。」──黛安.柯尔(Diane Coyle)∕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经济系教授,着有《GDP的多情简史》(GDP: A Brief But Affectionate History)
「这是一个针对全球教育、健康、繁荣与科技所进行之大胆的元分析(meta-analysis)……拥有深刻而丰富的脉络与细节。」——《自然》(Nature)
「语带悲观但论述完整。」──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
「经济学家从未因为发表错误的悲观预测而赔上声誉。汇丰集团的思想家史帝芬.金恩出版了这本备受赞誉的书籍,警告西方世界即将发生一连串的政经恐怖局势……。本书可激发读者对此进行讨论。」──安德鲁.马尔(Andrew Marr)∕《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作家
「本书引人入胜,立论清楚,引领读者思考未来,书中指出全球化时代可能已经结束。」──《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二○一七夏日阅读书单」(Summer Reading 2017)
「论点明确精妙,适时合宜……而且至关重要。」──《罗利新闻与观察报》(Raleigh News and Observer)
「史帝芬.金恩的《大退潮》是一本鉅细靡遗的纪实文学,丝丝入扣,乃是不满文学(literature of discontent)领域的杰出着作。」──《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技术、社会变迁和人类未来的综合性著作的简介: --- 《数字文明的幽暗地带:信息洪流中的权力重构与认知迷宫》 内容简介 《数字文明的幽暗地带:信息洪流中的权力重构与认知迷宫》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信息技术革命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结构、个体认知模式和全球政治格局的重量级作品。本书超越了对新兴技术的肤浅赞美与恐惧,旨在揭示在算法统治、数据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权力是如何微妙而深刻地转移、再分配,以及个体心智如何在新形态的“信息生态系统”中迷失方向。 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社会学、传播学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自互联网普及以来,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带来的结构性冲击。全书围绕三大核心主题展开:权力的重构、认知的迷失与社会信任的瓦解。 第一部分:算法统治下的权力重构 本书首先聚焦于数据和算法如何成为新的权力载体。传统的权力模型,如国家主权、市场垄断或意识形态控制,正在被一种新型的、去中心化却又高度集中的“算法权力”所侵蚀和取代。 1. 数据即主权:新型的“数字领土” 作者认为,数据已成为定义现代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全球主要的科技巨头,通过对海量个人数据的捕获、分析和应用,实质上构建了超越国界的“数字领土”。这种控制不仅体现在商业盈利上,更深层次地影响着社会治理和资源分配。书中详细分析了数据垄断如何扼杀创新,并构建了基于用户画像的“数字阶级分层”,少数掌握数据技术和分析能力的精英阶层,对大多数“数字公民”形成了事实上的信息霸权。 2. 算法的“中立性”神话与偏见固化 书中对算法决策过程进行了无情的解剖。许多人误以为算法是客观中立的工具,但作者揭示了算法设计中内在的、潜藏的偏见——无论是源于训练数据的历史不公,还是编码者设定的目标函数——如何被放大并系统性地固化。从信贷审批、司法量刑到招聘筛选,算法正以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将历史遗留的歧视转化为未来的铁律。这种“技术决定论”的叙事,正巧妙地转移了问责的焦点,使决策者得以隐藏在代码的复杂性之后。 3. “平台化”治理与国家权力的边界 本书探讨了国家权力在数字平台面前的尴尬处境。平台经济的跨国特性,使得传统的税收、监管和法律管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考察了从内容审查到关键基础设施控制的权力交接过程,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越来越多地由私有公司构建的“操作系统”决定时,民主治理的有效性将如何维持? 第二部分:认知迷宫中的心智重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不再是难题,分辨信息的真伪、理解其深层含义,以及维持稳定的认知框架,成为了更艰巨的挑战。 1. 注意力经济的负面效应:深思的衰退 作者指出,当前的商业模式——尤其是社交媒体和内容聚合平台——的核心是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这种对“注意力”的无情争夺,正在系统性地损害人类进行深度阅读、复杂思考和长时间专注的能力。书中引用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阐释了“信息碎片化”如何重塑大脑回路,导致对即时满足的过度依赖和对不确定性的极度厌恶。 2. 信息茧房与“回音室”的社会学后果 《数字文明的幽暗地带》深入分析了定制化信息流(算法推荐)如何将个体隔离在预设的认知框架内。这不仅仅是兴趣的趋同,更是一种社会隔离: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经过严肃检验的信息。这种“回音室”效应,极大地削弱了社会共识的基础,加剧了群体间的理解鸿沟,为极化和冲突埋下了伏笔。 3. 真实性危机:后真相时代的心理防御 本书将“后真相”现象置于技术放大镜下考察。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日益成熟、信息散播速度远超事实核查效率的背景下,公众对机构和媒体的信任降至冰点。作者探讨了这种“真实性疲劳”如何导致一种犬儒主义的心态:当一切都可能是假的,人们倾向于相信那些最能迎合其情感需求或既有信念的故事,而非最符合事实的叙述。 第三部分:社会信任的瓦解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权力被重新定义、个体认知被重塑之后,社会运作的基石——信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侵蚀。 1.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与系统性风险 本书警告,现代社会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极端依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单一的故障点。从电网到金融交易,从供应链管理到公共安全,任何关键系统的故障——无论是技术错误、恶意攻击还是自然灾害——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的社会后果。这种“隐藏的复杂性”使得公众对社会稳定性的感知与实际风险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 2. 劳动异化与人类意义的再定义 书中也关注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当前的自动化浪潮不仅影响蓝领工作,更开始侵蚀知识工作者的领域。作者探讨了在工作岗位大量消失或被重新定义的情况下,社会如何应对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收入不平等加剧,以及最根本的——人类在生产体系中的价值和意义将如何重新定位。 3. 抵抗与重塑:寻求数字时代的伦理路径 尽管全书批判色彩浓厚,但作者并未陷入悲观。在结论部分,本书提出了多层次的应对策略。这包括:呼吁构建“可解释性”的算法治理框架、倡导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性改革(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批判性参与者),以及探讨“数字公共领域”如何被重新夺回和维护。核心思想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设计、监管和使用它,以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奴役我们的心智和自由。 《数字文明的幽暗地带》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宣言,它迫使读者直面我们亲手缔造的这个既充满无限可能,又潜藏巨大风险的数字世界。它不是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份对我们共同未来的深刻哲学和政治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