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经典增订版)

债的历史:从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经典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Graeber
图书标签:
  • 历史
  • 经济学
  • 金融
  • 债务
  • 文明
  • 全球化
  • 社会学
  • 政治
  • 经济史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时代的启示录」          「全年最具影响力的书」     「让人无法放下的一本书」
一部颠覆 5000 年人类债务历史的开创性着作

以人类学之眼综观历史全貌,抵抗不义社会的行动者
大卫‧格雷伯 David Graeber 带你再次揭开债务的神祕面纱

 




 



● 在全民皆债的时代,彻底反省债务危机,重新将「人」放在重要位置
● 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人类行为切入,探讨「债」的本质
● 新版后记,格雷伯阐述本书撰写缘由及展望
● 新版推荐序,以不同学科角度回应格雷伯及本书研究



专文推荐(以姓氏笔画序)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司黛蕊
   《百工里的人类学家》作者 宋世祥
    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吴宗昇
          文化评论人 张铁志
      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刘瑞华

我对本书最殷切的期待,自然是看到它尽其绵薄之力,帮助人们对债、工作、金钱、成长,还有「经济」本身进行涵盖更广的道德重估。
──大卫.格雷伯,增订版后记

人类学包含了讨论各个文明中的原始逻辑,并揭露人类处境。大卫.格雷伯则是位集大成的人类学家。这么说并不只是因为他完成了这部意味深远的作品,而是他试着挑战更艰难且紧急的任务:他让人类能有机会从他者认识自我。
──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当代人类学大师


--------------------------------------------------------------------------------------------------

债务是了解现存金融体系的一扇门,是债务造就了今天的市场。我们都听过「有债必还」,但面对美国这种负债大国,美元却持续升值,并有银行「债欠得越多,就不会完蛋」和「大到不能倒」的弔诡说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让我们必须釐清:究竟什么是债务?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一个神话:古早的人类活在一个以物易物的社会里,为了方便交易,人们发明了金钱,接下来发展出银行和信用。但人类学研究却发现,早在货币出现前,人类就已经背负债务。原始社会的债务,是用来估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本书将回溯过去,探讨人类历史中犯罪和赔偿、战争和奴隶、债务和赎罪的故事,试着揭开债务规则的神祕面纱。

格雷伯尝试将历史分成几个阶段:早期的农业帝国(3500-800 BC)、轴心时代(800 BC-600 AD)、中世纪(600-1450 AD)、大资本帝国时期(1450-1971 AD)以及现在的金融世界,并以人类学角度解析债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譬如,国家或政府利用货币来控制社会,货币的作用便是度量债务,金钱的使用就像是庞大的记帐系统;当债务危机出现、引发战争,统治者便会摧毁这些帐簿,并将土地归还它的拥有者,以纾解危机。

《债的历史》是一部博学、宏观,且能激发讨论的作品。作者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和人类行为等各种角度探讨债务本质,并用「债务关系」尝试重新书写及诠释人类的社会和历史,也提供现代金融制度不同的反省角度。



--------------------------------------------------------------------------------------------------
《债的历史》媒体赞誉

新鲜……惊奇……格雷伯的作品不但发人深省,而且来的非常及时。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债务世界的神祕面纱需要被解开,而格雷伯的着作将是个好的开始。
──《美国L杂志》The L Magazine

理解货币和市场的另一种历史角度;一部宏观、博学且能激发讨论的作品。
──《美国彭博社》Bloomberg

这本书远比我所说的还要具有可读性和娱乐性……他反思债务、部落、餽赠和宗教,以及我们对金钱历史的误解。格雷伯是充满学术涵养的研究者,也是名运动分子,同时也是公众知识分子。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历史上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交流。
──《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让人无法放下的一本书。人类学观点的历史,兼有挑衅意味的政治论述,有助于我们釐清当代有关债务和经济的讨论。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这本来得及时而且容易上手的书,将能吸引每一个对古今债务历史有兴趣的读者,还有那些心胸宽大的经济学家。
──《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

充满争议,却发人深省。是一部极佳之作。
──《书单》Booklist


关于大卫.格雷伯

他是当代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
──摩里斯.布洛克(Maurice Bloch),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教授

聪慧、深具独创性的政治思想家。
──雷贝嘉.索尔尼(Rebecca Solnit),《浪游之歌》Wanderlust 作者

2011 年秋天,当佔领华尔街运动在纽约市的祖科蒂公园开始展开,一切就像个谜团一样。但不久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佔领华尔街的主要运动思想,都来自大卫.格雷伯。格雷伯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多年来投身反全球化运动,提倡社会公平正义。是他将这场被视为扰人的街头抗争,变成全球瞩目的抗议运动。
──《美国时代杂志》Time

 


 


债务的脉络:一部横跨历史与未来的金融史诗 书籍名称:债务的脉络:一部横跨历史与未来的金融史诗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或单一国家金融体系的专著,而是一次宏大而深入的探索,旨在揭示“债务”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最富争议性的金融工具,是如何塑造了从早期农业文明到当代复杂资本主义的整个社会、政治与经济格局。我们试图追踪债务的演变轨迹,理解它从简单的农业借贷,如何蜕变为驱动帝国兴衰、引发社会革命乃至重塑全球力量平衡的核心动力。 第一部分:债务的诞生与古典文明的根基 我们的旅程始于文明的黎明。在苏美尔的泥板上,我们发现了最早的债务契约,记录着谷物、牲畜乃至人身的抵押。本章将详尽考察早期债务的社会功能:它既是生产扩张的润滑剂,也是导致阶级分化的隐秘力量。我们将剖析“米”与“人”的联系,探究古巴比伦的“赎身”制度,以及雅典城邦的“萨拉米斯誓约”背后,债务如何与公民权和政治自由紧密交织。 重点关注古希腊的“债奴制”及其引发的梭伦改革。改革不仅是法律的修订,更是社会结构对债务压力的直接回应。我们对比了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之间围绕“债务奴役”的长期斗争,以及后来的“民法典”如何试图将契约精神制度化,为后世的商业法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信仰、商业与信贷的萌芽 中世纪是充满矛盾的时代。教会对高利贷的严厉禁令,并未阻止信贷的实际需求。本章将深入研究欧洲和伊斯兰世界在处理借贷问题上的不同路径。在欧洲,我们考察了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热那亚)如何通过汇兑、复式记账法和早期金融票据,巧妙地规避了“利息”的禁忌,创造了现代银行业的雏形。 同时,本书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贸易网络,分析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中,商业信用如何超越地理障碍,构建起跨文化的经济联系。我们将分析“休谟的警示”——早期信贷扩张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共生关系,揭示宗教伦理与世俗经济需求之间的永恒张力。 第三部分:重商主义、国家信用与“革命的债务” 近代早期,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债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战争成了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本部分详细梳理了荷兰和英国如何利用政府债券——一种前所未有的金融工具——来筹集巨额资金以支持殖民扩张和军事对抗。 我们详述了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过程,以及“国债”如何从一项临时的军事融资手段,演变为国家信用的基石。通过对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财政的分析,本书论证了“公共债务”的累积如何成为国家财政系统脆弱性的集中体现,并最终成为引发重大社会变革(如法国大革命)的经济基础之一。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革命的债务”如何重塑了公民对政府的期望与义务。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与全球资本的涌动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最剧烈的飞跃,而这场飞跃的燃料,正是资本,即以债务形式组织起来的长期信贷。本章聚焦于铁路建设、工厂的建立以及跨洋贸易对资本的渴求。我们将考察“金融寡头”如何在这一时期崛起,以及资本市场如何日益脱离实体经济,形成独立的波动周期。 此外,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十九世纪的“帝国主义信贷”。欧洲列强如何利用贷款和投资,将政治影响力投射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构建起一种新的、基于金融依赖的全球经济秩序。我们将细致分析“债务外交”的早期形式,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不可避免地陷入外债的循环。 第五部分:两次世界大战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债务重组事件。本部分分析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国内赤字如何摧毁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并带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浩劫。我们详尽考察了凡尔赛体系下,德国赔款问题如何成为欧洲地缘政治稳定的一个定时炸弹。 随后,本书将焦点转向二战后的全球金融秩序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何以美元为锚,暂时地稳定了国际支付,并支持了战后几十年的经济繁荣。然而,这种体系内在的矛盾——“特里芬难题”——注定了它的不稳定性。我们分析了尼克松冲击对体系的瓦解,以及浮动汇率时代带来的新的金融风险。 第六部分:衍生品、金融化与债务的“影子”时代 当代金融体系的特征是高度的复杂性与“去中介化”。本章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工具的爆炸式增长:从抵押贷款证券化到复杂的信用违约互换(CDS)。本书认为,这些创新在提高了资本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地掩盖了风险的真实规模。 我们将详细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失灵,而是数十年累积的、结构性的“债务过度”和“道德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体系如何利用政府的隐性担保,将私人风险转化为公共负担。 结语:迈向全球负债的未来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主权债务危机、新兴市场的资本外逃、发达经济体居民的家庭负债,以及全球企业债的飙升,都指向一个核心议题:人类社会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无法通过传统方式偿还的“超负债时代”? 我们将探讨解决之道,包括债务重组的伦理困境、央行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影响,以及数字货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对传统债务契约的潜在颠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认知框架,使之能够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经济世界,并非是技术进步的自然产物,而是数千年来债务逻辑不断自我强化的历史结果。理解债务的过去,是理解我们未来经济命运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美国人类学家,无政府主义者。2011 年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美国商业週刊》称他为该运动的重要精神领袖。他的论述将这场被视为扰人的街头抗争变成全球瞩目的抗议运动。格雷伯发表的运动口号「我们是99%」(We are the 99 percent),为广大失业人口发声,深深撼动了长期由极富人口垄断社会资源的美国。

格雷伯师承历史人类学大师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助理教授,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讲师,现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 2006 年在政经学院演讲时,被誉为「型塑文化本质论述的杰出人类学家」。2011 年出版极具批判性的《债的历史》,几个月后更亲身参与佔领华尔街运动,于学术界及公共参与上均受到广泛注目,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当年度百大风云人物之一。本书亦荣获201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最佳专书奖。

格雷伯在台湾的着作,尚有《为什么上街头:新公民运动的历史、危机和进程》(商周,2014)、《规则的乌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与权力诱惑》(商周,2016)等书。


相关着作:《为什么上街头?新公民运动的历史、危机和进程》

译者简介

罗育兴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曾任影带译者、国贸经理、卡通动画师。翻译过的文类有:奇幻、科幻、侦探、文艺、经济、传记、童书、神祕推理、恐怖惊悚等作。译作有《单车上的夏天》、《第十三个小时》、《我的吉普赛人生》、《异人儿》、《慾望酒庄》、及《咖啡神之雫》等。


林晓钦
台湾大学政治学硕士,主修政治哲学、主要兴趣为西方政治哲学史、当代思潮、族群政治等。现为自由译者、编辑。译有《桥:欧巴马的生命与崛起》(大卫.雷尼克着)、《芬兰教育这样改!》(帕思.萨尔博格着)、〈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贝淡宁着)。


图书目录


新版推荐序 司黛蕊/宋世祥/吴宗昇
推荐序   刘瑞华/张铁志

第一章   道德的混淆
第二章   以物易物的经济学神话
第三章   原始债务
第四章   残酷与救赎
第五章   经济关系中的道德基础
第六章   性与死亡的游戏
第七章   荣誉与受辱──当代文明的基础
第八章   信用制度与金钱货币──历史周期的循环
第九章   轴心时代(西元前 800 年至西元 600 年)
第十章   中世纪(西元 600 年至 1450 年)
第十一章  大资本帝国时代(西元 1450 至 1971 年)
第十二章  从一切尚未确定的地方开始(西元 1971 年至当代)
2014 年版后记
注释

图书序言

 


新版推荐序1


 


我欠债,故我在!如何阅读债的历史?



《百工里的人类学家》作者 宋世祥


在分享我自己读大卫.格雷伯《债的历史:从文明初始到全球负债时代》(以下简称《债的历史》)的感想之前,请先让我分享两个这两年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就在 2016 年,和一位朋友聊天时,她突然聊到在毕业 13 年之后,终于把向银行借来的「学贷」偿还完毕。她说,过去 15 年虽然这笔钱不是很大,但一直压在她的心中;好像只要「欠」着一笔钱,肩上就扛着压力。我还记得她说:「毕业之后,这笔钱好像在惩罚我很穷还要去唸书一样,别人都可以开始存钱投资了,我却得先把钱还完再说」。如今还完这笔贷款,她突然感觉「无债一身轻」。然而,刚结婚的她却又考虑要不要运用政府与银行共同提供的「青年购屋优惠首贷」买下房子,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才还完一笔贷款,实在不想那么快又背上另外一笔沈重的责任。

再更早一年,另一位同样唸社会科学的朋友则在一次聚会中聊到,他刚贷款买了一台新车。我讶异的是,他之前才刚贷款买房,现在又立刻买车不会压力太大吗?他却笑笑地对我说,像他这样在大学教书、能够稳定还款的人,在银行眼中是优质客户,巴不得多把钱借给他一些。他还提到,现在哪个人没有欠债:车贷、房贷、还没缴完的保费,会钱等等,这时代如果不借钱,等于不懂得使用现代金融工具,反而才是真正的傻子。

和这两位友人的对话,都提醒了我在今日生活之中「债」的多元意义。我们一方面似乎把「债」赋予了道德上的意义,好像成为一种关系上的亏欠,债主彷彿就拥有道德上的高度。但另一方面,当我们都想摆脱「债」的束缚时,在当代社会里生活,我们彷彿又无法不欠债;不管是对人欠下的人情债,还是向金融机构所借下的贷款,似乎懂得运用自己的债务信用额度,也才能替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财务自由。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可说是今日社会里每个人因为活在金融社会之中都得面对到的,而我们也都必须要去面对与思索「债」对于自己的意义与价值。甚至,即便我们个人本身没有欠债,但由国家之间的国债、政府向民间发行的公债,与银行企业之间相互债务所形成的经济情势,其实也都影响了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

换言之,我们其实正活在一个「大债时代」里。我欠债,故我在。

当代社会这种紧紧与「债」相绑的生活与生命,正是《债的历史》这本书一推出之后便受到广大回响的重要背景,也让这本书成为经济史、经济人类学领域的经典。在本书中,我们看到格雷伯把「债」拉高到一个理解人类历史与世纪秩序如何运作的高度,这里表现出人类学家看待历史与社会运行一个独特的视角。正因为人类学家关心的是「文化」当中的普遍性通则,以及各个社会的地方性习俗或是例外,作者意识到「债」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不仅从民族志、考古资料中挖掘出世界各地方、各民族如何理解「债」、「如何欠债」与「如何还债」,更从各个文明历史典籍、近代历史文献之中梳理出「债」如何也成为其他观念如金钱、信用、奴隶、婚姻、阶级等制度发展的基石。

而除了历史上「债」的观念,个人认为这本书另一个最精彩的地方,其实是格雷伯如何重新理解人类经济起源的道德意义。为此,格雷伯定义出「底线共产主义」(baseline communism)这样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允许的各取所需的相互帮助形式。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富有道德性的经济关系。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无法完成的交易形成了「债」的核心;而对社会整体所无法偿还的、人天生所欠下的,则发展成为阶级制度,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石。

从此,格雷伯也提出对早期货币形式(例如非洲莱利族的拉菲亚叶布与提夫族的红铜棒)提出解释,在他来说,这些看起来拥有今日货币形式的器物,其实是更像是一种满足「人性经济」(human ecomony)的「社交货币」,其核心功用并不在帮助人累积资本,而是在创造、破坏与重新安排人际关系。在这里,「人性经济」包含着部落间女性的相欠、因暴力而结下的血债等。换言之,在他看来货币经济其实是为了「社会关系」的调节而生,而不是反过来将人异化,反过来剥夺了人的社会关系。作者的这个观点带领我们反思:是否在投入社会与职场之后,我们就变得过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或是薪资对比,而忽略掉了实质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
《债的历史》在人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学术领域都有颇高的成就,为了更清晰掌握书中的丰富深刻的内容,也建议读者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应该把握三条轴线。第一条轴线,是「债」的普遍文化现象与意义。第二条轴线,是在人类历史洪流之中「债」所发生的演变及其影响。第三条轴线,是对于当代社会由「债」的观念所展出的现代金融与资本主义的反思。伴随着三条轴线,我也建议大家不妨跟着,从日常生活之中找到这三条轴线对于自己的价值。

面对第一条轴线,我建议读者们可以先检验自己的人际关系。伴随着于前六章之中读到作者检验债的各种形式,以及后来债如何发展成金钱概念,并且金钱还替代了人和人之间的债务关系本身,我们其实也都可以问问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上「债」所扮演的角色。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欠「人情债」的人?还是很愿意主动去让人「欠自己人情债」?当能用「金钱」来化解债务时,我们是否真愿意用钱来一了百了,还是愿意去发展出难以化解的关系,好让这份交情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如同格雷伯所说:

「……没有债务的世界会回到原始的混乱中,处在每个人都彼此敌对的战斗中,没有人感到对他人有一丁点的责任,人类的存在毫无重要性;我们大家都变成孤独的星球,无法保持正常运行的轨道。」

面对第二条轴线,我建议读者们可以检验自己的生命历程之中「债务」形式与对象的改变。如同格雷伯自第七章开始检验了不同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于「债」的不同态度,或是国家对于「债」的不同态度与发展出的不同制度,我们也能想看看自己和「债」的关系发生过哪些变化。小时候人际关系单纯,欠债的形式往往很简单,还没回礼的生日礼物与圣诞卡片,成为小孩时期心理上的负担。随着个人逐渐成长,所要接触的机构与群体越来越复杂,从中所产生的「欠债」形式是否发生了改变?包括「学贷」、「车贷」、「房贷」、「企业贷款」、「保险费用」等等,似乎都像是在告诉我们,欠债的额度正随着成长愈来越大,且形势越来越复杂。

面对第三条轴线,我则建议读者们可以去反思自己与全球经济之间的关系,与自身面对债务经济的态度。许多熟悉格雷伯的人,都知晓他曾经是「佔领华尔街」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并在其中激烈地批判今日社会之中资本家与资本主义如何攫取世界上大部分的财富,并让世界许多人都背上债务。他在本书的最后检验了当代经济如何从「债」上做了过度的发展,反而让他再也看不见人本身的价值。如果债就是无法完成的承诺,且我们社会中许多的社会制度都建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那么今日新自由主义制度之下,把「欠债还钱」直接当成理所当然,而不去检验「债」本身对于「社会发展」价值,忽略了、甚至还去压迫社会底层的人去为社会上位者的金融游戏所造成的国家危机负责,这不正是一件极为荒谬之事?我们是否能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去翻转资本主义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扭曲?

不管你检视的结果如何,相信伴随着《债的历史》,我们都能更加认识自己,也能从这大债时代之中重新发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进而决定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图书试读

2014年版后记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2008 年中,我着手撰写本书。当时金融体系还没崩溃,但在我的脑中已是在劫难逃。势必会发生某种崩盘。关注金融事务的人大半心里有数,除非从事某一门相关专业的利益,让某些人掩耳盗铃。我本来想把这本书写成理论为主的学术书,但正是这较为广大的政治脉络让它脱胎换骨,成其大器。这本书有个尝试:像我这样能够运用一些智识工具(譬如历史、民族志及理论)的人,有没有可能影响公众去辩论真正要紧的议题。

部分出于上述的理由,我也决定要写一本厚重错综的、学究味的书,世人再也不写的那种书。对于像我本人这样的人类学者,这句话尤其痛切。人类学者披荆斩棘在学院中找到的生存之道,在我眼中向来有一种悲剧的反讽意味。至少有一世纪那么久,人类学家三不五时就要扮演牛虻:每当哪个壮志凌云的欧洲或美国理论家似乎对人类推动政治、经济或家庭生活的组织方式作了宏大的概括时,人类学家总会跳出来,指出在萨摩亚、火地群岛或蒲隆地,当地人恰恰反其道而行。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唯有人类学家有立场作出确实经得起检验的广泛概括。但事与愿违,我们愈来愈觉得这种广泛的概括透露出某种傲慢,堪称是一种智识上的帝国主义,而这样是不对的。

尽管如此我却想到,时局所吁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宏大、多方比较的工夫。有两个理由促使我这么想。第一(也是最明显的),如前所述,我们的集体想像经历了一场实质的崩溃。这个时期的科技进展和全面陡增的社会复杂性,不但没有拓展我们的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可能性,甚至还消减了那些可能性;不但没有解放眼界,甚至还阻断了形形色色、具有远见的政治。过去,人类曾经找出太多种不同方式安排政治与经济生活;一部广泛耙梳人类历史、并加以整理的作品,必能予以揭示。而且,这样耙梳过一回,也有助于开拓我们对未来的想法。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那種厚重的歷史書,我都會有點怯步,但這本《債的歷史》的書名,卻意外地引起我的好奇。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這跨度也太大了!感覺就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要帶我們去看看,最初的人類是怎麼看待「欠」這個概念的,然後又是怎麼一步步演變成我們現在熟悉,甚至有點害怕的「債務」制度。我很好奇,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會用什麼方式來解決「借」和「還」的問題?會不會有什麼儀式?或是口頭約定?然後,又是怎麼發展出書面契約,以及更複雜的金融工具?書名裡提到的「全球負債時代」,更是讓我聯想到最近越來越多的國際新聞,各國政府似乎都在想辦法應對龐大的債務。這本書能不能幫我梳理清楚,為什麼世界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希望它不只是條列史實,而是能有邏輯的分析,讓我們理解債務在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角色,以及它對現代社會產生的影響。

评分

我對那種能把歷史講得像故事一樣,又兼具知識性的書籍特別情有獨鍾。這本《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經典增訂版)》光是書名就讓我眼睛一亮,聽起來就充滿了探索的樂趣。我一直對「債」這個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到與債務相關的訊息;陌生是因為,我從未真正深入思考過,這個概念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又如何演變至今。從「文明的初始」開始講起,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最早期的債務形式,會不會有什麼令人意想不到的古老習俗?而「全球負債時代」這個詞,更是直接點出了當前世界的現況,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讓我們理解為何會走到這個階段?我期望這本書能用引人入勝的筆觸,帶領我穿越時空,見證債務如何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扮演著推動或是牽制的重要角色,並且為我揭示這個看似平凡卻又影響深遠的金融概念的演化軌跡。

评分

我個人對經濟史的興趣一向是點到為止,通常是看到新聞報導裡出現一些專有名詞,例如「財政赤字」或是「貨幣貶值」,覺得好像需要稍微了解一下,但又沒有動力去深讀。這次看到這本《債的歷史》,書名雖然有點學術,但「全球負債時代」這個詞,感覺就跟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想想看,現在哪個國家沒欠錢?甚至連我們老百姓,可能也背著房貸、車貸。這本書如果能從頭解釋「債」這個概念是如何從無到有,又是怎麼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的,那真的太有價值了。我特別期待它會講到一些有趣的歷史事件,像是古代的債務奴隸,或是某個國家因為債務問題而崩潰的故事。如果能穿插一些生動的例子,讓我感覺像是看一本歷史小說,而不是枯燥的教科書,那我一定會一口氣把它看完。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面臨的負債問題,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深厚的歷史根源。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太吸引人了!「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這跨越的幅度,聽起來就像是把整個人類社會的經濟脈動都濃縮在這本書裡了。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比較表面的層次,例如個人貸款、信用卡債務等等,但對於它更宏觀、更深遠的歷史意義,卻是模糊不清。想像一下,從最早期的原始社會,人們是如何進行交換、又是如何產生的「欠」這個概念,到如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中間的演變過程該有多麼的精彩?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非常生動、有條理的方式,帶我們一窺這個充滿智慧與挑戰的歷史。它會不會講述一些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例如某個王朝因為債務問題而衰落,或是某個創新性的債務工具如何改變了經濟格局?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擺脫對債務的刻板印象,而是能以更宏觀、更理解的角度,去看待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

评分

挖賽,這本書的書名就夠嚇人的了,從文明初始一直聊到全球負債時代,聽起來就不是那種可以隨便翻翻的讀物。我平常也不是特別愛鑽研歷史,但最近在新聞上聽到太多關於通膨、升息、還有國家債務的新聞,覺得好像有點不對勁,但又說不上來。這時候看到這本書,直覺就覺得「對了!這就是我需要的!」想像一下,我們每天在繳貸款、信用卡帳單,好像都是理所當然。但有沒有人想過,這一切是怎麼來的?債務這個概念,難道從盤古開天闢地就有嗎?還是是人類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發明的?書名裡的「文明的初始」,聽起來就像是在挖掘遠古時代的秘密,不知道會不會講到什麼像「以物易物」之類的,然後不知道怎麼就演變成欠錢還錢的模式。我對那種能把複雜的概念講得清楚、又帶點故事性的書特別有興趣,希望這本可以讓我對「錢」和「欠」有全新的認識,不再只是感覺到壓力,而是能理解它背後的邏輯和歷史脈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