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启示录」 「全年最具影响力的书」 「让人无法放下的一本书」
一部颠覆 5000 年人类债务历史的开创性着作
以人类学之眼综观历史全貌,抵抗不义社会的行动者
大卫‧格雷伯 David Graeber 带你再次揭开债务的神祕面纱
● 在全民皆债的时代,彻底反省债务危机,重新将「人」放在重要位置
● 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人类行为切入,探讨「债」的本质
● 新版后记,格雷伯阐述本书撰写缘由及展望
● 新版推荐序,以不同学科角度回应格雷伯及本书研究
专文推荐(以姓氏笔画序)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司黛蕊
《百工里的人类学家》作者 宋世祥
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吴宗昇
文化评论人 张铁志
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 刘瑞华
我对本书最殷切的期待,自然是看到它尽其绵薄之力,帮助人们对债、工作、金钱、成长,还有「经济」本身进行涵盖更广的道德重估。
──大卫.格雷伯,增订版后记
人类学包含了讨论各个文明中的原始逻辑,并揭露人类处境。大卫.格雷伯则是位集大成的人类学家。这么说并不只是因为他完成了这部意味深远的作品,而是他试着挑战更艰难且紧急的任务:他让人类能有机会从他者认识自我。
──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当代人类学大师--------------------------------------------------------------------------------------------------
债务是了解现存金融体系的一扇门,是债务造就了今天的市场。我们都听过「有债必还」,但面对美国这种负债大国,美元却持续升值,并有银行「债欠得越多,就不会完蛋」和「大到不能倒」的弔诡说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让我们必须釐清:究竟什么是债务?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一个神话:古早的人类活在一个以物易物的社会里,为了方便交易,人们发明了金钱,接下来发展出银行和信用。但人类学研究却发现,早在货币出现前,人类就已经背负债务。原始社会的债务,是用来估量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本书将回溯过去,探讨人类历史中犯罪和赔偿、战争和奴隶、债务和赎罪的故事,试着揭开债务规则的神祕面纱。
格雷伯尝试将历史分成几个阶段:早期的农业帝国(3500-800 BC)、轴心时代(800 BC-600 AD)、中世纪(600-1450 AD)、大资本帝国时期(1450-1971 AD)以及现在的金融世界,并以人类学角度解析债务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譬如,国家或政府利用货币来控制社会,货币的作用便是度量债务,金钱的使用就像是庞大的记帐系统;当债务危机出现、引发战争,统治者便会摧毁这些帐簿,并将土地归还它的拥有者,以纾解危机。
《债的历史》是一部博学、宏观,且能激发讨论的作品。作者从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和人类行为等各种角度探讨债务本质,并用「债务关系」尝试重新书写及诠释人类的社会和历史,也提供现代金融制度不同的反省角度。--------------------------------------------------------------------------------------------------
《债的历史》媒体赞誉
新鲜……惊奇……格雷伯的作品不但发人深省,而且来的非常及时。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债务世界的神祕面纱需要被解开,而格雷伯的着作将是个好的开始。
──《美国L杂志》The L Magazine
理解货币和市场的另一种历史角度;一部宏观、博学且能激发讨论的作品。
──《美国彭博社》Bloomberg
这本书远比我所说的还要具有可读性和娱乐性……他反思债务、部落、餽赠和宗教,以及我们对金钱历史的误解。格雷伯是充满学术涵养的研究者,也是名运动分子,同时也是公众知识分子。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历史上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交流。
──《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让人无法放下的一本书。人类学观点的历史,兼有挑衅意味的政治论述,有助于我们釐清当代有关债务和经济的讨论。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这本来得及时而且容易上手的书,将能吸引每一个对古今债务历史有兴趣的读者,还有那些心胸宽大的经济学家。
──《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
充满争议,却发人深省。是一部极佳之作。
──《书单》Booklist
关于大卫.格雷伯
他是当代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
──摩里斯.布洛克(Maurice Bloch),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教授
聪慧、深具独创性的政治思想家。
──雷贝嘉.索尔尼(Rebecca Solnit),《浪游之歌》Wanderlust 作者
2011 年秋天,当佔领华尔街运动在纽约市的祖科蒂公园开始展开,一切就像个谜团一样。但不久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佔领华尔街的主要运动思想,都来自大卫.格雷伯。格雷伯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多年来投身反全球化运动,提倡社会公平正义。是他将这场被视为扰人的街头抗争,变成全球瞩目的抗议运动。
──《美国时代杂志》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