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史 1841-2017

香港金融史 1841-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金融史
  • 金融史
  • 香港历史
  • 经济史
  • 金融发展
  • 殖民地经济
  • 亚洲金融
  • 金融中心
  • 历史研究
  • 经济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金融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开埠之初。经过逾17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香港经济中最具战略价值的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香港着名金融学家饶余庆教授就认为:「香港之崛兴为一国际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香港经济的两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从一转口港转变为一富裕的工业经济体)。」

  香港作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起飞,百叶繁荣,股市蓬勃发展,特别是香港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银行及跨国金融机构大举涌入香港,香港金融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迈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在此进程中,金融业形成门类齐全而发达的市场体系,以及健全而较完善的监管制度。

  回归以后,尽管遭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然而凭借着「中国因素」的影响,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进金融业的改革,香港金融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本书以作者于2002年撰写出版的《香港金融业百年》为基础,将时空延伸至2017年,从银行业、资本市场、资产管理、保险业,以及金融监管等多角度,全面展现香港金融业横跨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用丰富的资料、简练的文字、珍贵的图片,生动而深入地剖析了香港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其规律,并据此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香江浮沉:一座城市的金融脉络与世界格局的交织 (1841-2017)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编年史,深刻剖析了香港这座国际金融中心自开埠之初至近现代的演变历程。它不仅仅是对一系列经济数据的罗列,更是对制度变迁、社会力量、地缘政治如何共同塑造一个独特经济实体的深入研究。全书以时间为轴,横跨了英治时期、殖民过渡、回归前后的关键节点,展现了香港金融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与面对的挑战。 第一部分:蛮荒之地的崛起与早期奠基 (1841-1945) 香港的金融史始于一纸条约。1841年后的数十年间,这座“不毛之地”迅速被卷入全球贸易网络。早期,其金融活动主要围绕转口贸易、鸦片交易和白银流动展开。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洋行(Hongs)如何垄断金融中介,以及第一批本地华人商人的艰难崛起。 货币体系的形成: 探讨了港元与英镑、墨西哥鹰洋之间的复杂兑换关系,以及政府如何通过铸币权确立货币主权。早期银行业务的特点是保守、依赖外资,服务于航运和鸦片等“硬通货”贸易。 规制与自由的边界: 分析了殖民政府在土地批租、税收政策上的初期设计,这些设计为日后香港“积极不干预”的金融哲学埋下了伏笔。早期的金融监管极为松散,主要目标是维护殖民者的商业利益。 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如何中断了香港的传统贸易网络,迫使金融机构进行结构调整,并为战后东南亚贸易的恢复积累了经验。日占时期(1941-1945)的金融崩溃与重组,是本书着重描绘的暗淡篇章,它暴露了早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战后重建与制造业的金融支撑 (1946-1970年代初) 二战结束后,香港迎来了人口的激增和产业结构的转型。金融业开始从单纯的贸易支撑,转向服务于蓬勃发展的制造业。 资本的再流入与华资银行的兴起: 随着上海等地的资本和人才南迁,本地的华资银行开始挑战英资银行的主导地位。本书深入剖析了上海商业银行、永隆银行等机构的本土化战略。 储蓄与信贷的机构化: 探讨了政府如何鼓励建立储蓄机构,以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工业化建设。房地产市场的萌芽及其对信贷扩张的影响,在此阶段开始显现。 汇丰银行的主导地位: 详细分析了汇丰银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和政府关系,巩固了其作为“港元发行后盾”的地位,成为联系东西方的关键桥梁。 第三部分:金融自由化浪潮与亚洲金融中心的确立 (1970年代中-1980年代末) 1970年代是香港金融史上的关键转折点。面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本地经济结构的升级,香港开始主动拥抱自由化,并最终确立了其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地位。 港元与联系汇率制度的构建: 这是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1972年港元与英镑脱钩,随后在1983年建立的联系汇率制度(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 LERS),是香港金融稳定的基石。本书细致梳理了促成联系汇率制度建立的政治、经济动因,以及其设计上的精妙之处。 离岸金融业务的爆发: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增加,香港凭借低税率和自由的资本管制,吸引了大量国际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亚洲美元(Asiadollar)和信贷业务。本书考察了这一时期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期货和期权市场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工具。 房地产泡沫的早期警示: 在快速的资本积累过程中,本地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开始形成。本书分析了1980年代中后期,对回归问题(1997主权移交)的预期如何影响了资产价格和银行的风险偏好。 第四部分:回归前夕的挑战与金融体系的巩固 (1990年代) 1990年代是香港应对“历史性过渡期”的十年。金融体系在政治不确定性中,展现出超乎预期的韧性。 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1997-1998): 本书以严谨的笔触还原了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香港金融决策层的博弈。重点分析了政府和金管局如何运用外汇储备捍卫联系汇率,以及通过稳定股市和清理银行坏账,成功抵御了投机者的进攻。这场危机被视为香港金融管理智慧的试金石。 证券与期货市场的整合: 探讨了香港交易所(HKEx)在1990年代进行的重大改革,包括将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进行整合,以提升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资本账户的审慎管理: 尽管香港奉行自由资本流动政策,但本书强调,在主权过渡的关键时期,对跨境资金流动的隐性“审慎”观察,是保持市场信心的重要因素。 第五部分:新世纪的融合、创新与全球风险管理 (2000-2017) 进入21世纪,香港金融业的目标转变为深度融入中国内地经济,同时应对全球金融创新的冲击。 CEPA与沪港通/深港通的机制设计: 详细阐述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如何为金融服务业打开内地市场的大门。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推出,标志着香港在“超级联系人”角色上的制度性深化,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和套利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沿阵地: 分析了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CNH)交易中心,在推动人民币结算、发行点心债券和清算方面的关键作用。 金融危机后的监管重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香港快速响应,加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并引进了更严格的系统性重要银行(D-SIBs)监管框架,以确保金融安全。 结语:持续的韧性与未竟的使命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香港金融史的核心特征:在极度开放的环境下,通过审慎的制度设计(特别是联系汇率),以及对全球资本流动的敏锐捕捉,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它也指出,随着区域经济力量的再平衡和全球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香港在如何平衡“超级联系人”角色与维护本地市场独立性方面,仍面临着长期的结构性考验。本书为理解一个亚洲金融枢纽的复杂生命周期,提供了详尽且多维度的历史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邦彦


  广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担任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2000年至2007年)、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5年至2008年),并曾先后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谘询专家、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1987年至1994年间曾应聘赴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经济分析员。长期从事香港经济、香港资本与财团、香港金融、香港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

  主要着作:
  《香港英资财团(1841-1996)》(1996)
  《香港华资财团(1841-1997)》(1997)
  《澳门概论》(1999)
  《香港地产业百年》(2001)
  《香港金融业百年》(2002)
  《百年利丰:从传统商号到现代跨国集团》(2006)
  《厚生利群:香港保险史(1841-2008)》(2009)
  《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兼论构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2012)
  《香港企业併购经典》(2013)
  《香港产业结构转型》(2014)
  《香港金融与货币制度》(2015)
  《承先启后:冯氏利丰迈向110週年――一个跨国商贸企业的创新与超越》(2016)
  《转型时期的香港经济》(2017)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香港金融史 1841-2017》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维多利亚港的船只穿梭,交易大厅里忙碌的身影,还有那些在金融浪潮中沉浮的传奇人物。身为一个在台湾对香港金融一直保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可以说是爆表。1841年到2017年,这超过170年的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香港作为现代金融中心崛起的全部历程。 我最想知道的是,书中会如何呈现香港金融业的“DNA”。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质,让这个弹丸之地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其独特的自由港政策?是其高效的法律和监管体系?还是其背靠大陆,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早期华人金融家和外资银行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在香港金融版图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特别是书中对于香港在应对一些重大经济挑战时的策略分析,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是如何在巨浪中站稳脚跟,甚至从中学习和成长的。 而且,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近二十年来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否有深入的探讨。例如,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对香港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不断深化,这些宏观的趋势是如何在微观层面影响香港的金融生态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香港金融史 1841-2017》这个题目,光听名字就让我感到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作为一个在台湾生活、工作,并且对亚洲金融发展脉络相当关注的观察者,香港的故事总是让我着迷。1841年,一个渺小的渔村;2017年,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其中的转型和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肯定积累了海量的经验教训与成功之道。 我个人非常希望能从书中一窥香港金融体系的“基因序列”。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什么样的关键因素,让香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比如,殖民时期的制度设计,在多大程度上奠定了香港金融自由化的基石?而到了后殖民时期,香港又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监管框架的演进细节,以及它如何在维护市场秩序和鼓励金融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我也很期待书中能有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金融侧写”。比如,在国民政府迁台前后,香港是否扮演了资金避风港的角色?以及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又是如何成为中国内地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并在其中扮演了何种金融角色?我对书中关于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老牌外资银行,以及后来兴起的本土金融机构在香港金融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描述,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名《香港金融史 1841-2017》,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金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时刻。身处台湾,我们与香港的金融市场总是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关注,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了解彼此的金融发展历程,对于把握区域经济的未来走向至关重要。1841年,香港的开埠;2017年,一个日新月异的金融新局面。这之间跨越了17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定蕴藏着无数值得深思的金融智慧与发展轨迹。 我特别想从书中找到香港金融“硬实力”的由来。它究竟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强大的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保险业的?书中会否详细介绍香港在吸引外资、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以及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和成就?作为一个对金融监管体系相当感兴趣的台湾读者,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香港的金融监管机构,例如金融管理局(HKMA)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成立与发展,以及它们在维护金融稳定和市场公平方面的作用。 此外,我也很期待书中能够对香港金融史上的一些关键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香港如何从一个简单的贸易中心,成功转型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服务中心?在经历亚洲金融风暴、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时,香港的金融体系是如何展现其韧性的?书中会不会提及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以及其在其中扮演的金融角色?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关于香港金融市场与内地市场的融合发展,以及其在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的探讨,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就像在品尝一杯陈年的威士忌,越是深邃的年份,越能品出其醇厚与复杂。而《香港金融史 1841-2017》这个书名,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1841年,香港才刚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出现,到了2017年,它已经是一个国际知名的金融枢纽。这中间的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很好奇,在书中,作者会如何梳理这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脉络? 我会特别留意书中对于早期殖民时期香港金融市场的描述,像是当时的货币流通、贸易结算方式,以及早期的银行和钱庄是如何运作的。我想知道,在那个时代,香港是如何凭借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逐渐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例如,在国共内战时期,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香港,这对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可逆转的影响?还有,书中会不会提及香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转口贸易港,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国际金融中心?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读到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细节,以及它在两次世界大战和亚洲金融风暴等重大危机中的应对策略。

评分

哇,这本书名《香港金融史 1841-2017》光是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身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金融从业者,虽然身处宝岛,但香港的金融市场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毕竟两地联系如此紧密。我一直对香港近代以来如何从一个小渔村一步步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充满好奇。尤其是从1841年开埠一直到2017年,这跨越超过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历史,肯定藏着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 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像是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如何在这里建立起最初的银行和贸易体系?明治维新、辛亥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这些足以撼动世界格局的事件,对香港的金融业又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还有1997年回归前后,以及近些年来的发展,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香港如何在变局中保持其独特的金融地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金融制度的演进、主要的金融机构如何崛起又如何更迭,以及香港如何在全球金融版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如果能读到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金融解读,例如亚洲金融风暴时期香港如何应对,那就太精彩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