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像印度:亚洲下一个超级强国的潜力解码

重新想像印度:亚洲下一个超级强国的潜力解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lay Chandler, Adil Zainulbhai
图书标签:
  • 印度
  • 经济
  • 政治
  • 亚洲
  • 超级大国
  • 增长
  • 潜力
  • 地缘政治
  • 未来
  • 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顾问公司龙头——麦肯钖
对亚洲下一个超级强国提出的未来手册
集结近60位各界菁英观点
一针见血 洞悉印度当前政治、文化及经济转变

  「如果我们失去印度,我们就会立刻变成三流国家」——印度总督克松爵士
  「如果印度算是国家的话,那赤道为什么不是?」——英国首相邱吉尔
  这本书 即将刷新你的印度印象

  本书邀集全世界重要人士分析拥有庞大文化潜力与机会,但却不被普遍了解的大国:印度。印度蓬勃的经济活动与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族群,使之成为与中国并列的两大重要新兴市场,此外,印度的高科技产业与全球品牌也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体内不可忽视的势力。但是,印度的潜力究竟为何?要如何彻底发挥其潜力?本书编辑透过文化、经济、与政治多方角度,解析亚洲的另一个超强大国。

  本书作者包含 CNN 记者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与印度市场关系密切的微软执行长比尔‧盖兹(Bill Gates)、谷歌执行长艾立克.史密特(Eric Schmidt)、哈佛经济学院院长 尼丁.诺瑞亚(Nitin Nohria)、知名得奖作者苏卡图.梅塔(Suketu Mehta);以及许多企业家、经理人、经济学家、外交政策专家、史学者、记者、文化评论者,共同探讨印度政治制度的优劣、印度经济体成长的可能性、印度全球品牌的崛起、印度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当代印度社会的改革等议题。

  未来之际,印度将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一个民主、开放的社会体,将如何达成经济成长并共享繁荣成果。而作者群也提供了深具开创性的策略建议,以掌握时代良机。然而,作者群同时也担忧,庞大的贫穷人口将阻碍社会与政治改革。本书提供给期望理解印度大国之转变的读者一个窗口,并观看印度将如何改变世界。

各界推荐    

  「对商业与学界读者而言,都相当清晰而生动。」——Kirkus Reviews

  「本书让长期以来对印度噤声的全球商业领袖得以表达对印度的看法。」——Harvard Business Review

  「本书提供多面向的观点与分析,不管对专家或普通读者,都能获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重新想像印度:亚洲下一个超级强国的潜力解码》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原书的任何具体信息,且力求详实、自然。 书名:重新想像印度:亚洲下一个超级强国的潜力解码 图书简介 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剧烈变动的当代,一个拥有超过十四亿人口、文化脉络深邃、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深刻影响着二十一世纪的走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个国家从历史的厚重中挣脱束缚,迈向未来超级大国地位的复杂历程、内在驱动力及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或对当前成就的颂扬,而是一次对未来潜能的系统性解码。我们试图超越新闻头条的肤浅叙事,探究支撑其崛起的核心结构性力量,并审视其内部张力如何塑造其外部表现。 第一部分:根基的重塑与现代性的艰难探索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这一新兴力量在近代以来,如何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我们首先回顾了其在独立初期所选择的发展道路——那种强调国家主导、自力更生与社会公正的宏大叙事。这部分内容将细致分析这些早期决策对后来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政治体制稳定性的深远影响。 我们着重考察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如何从最初的“负担”逐渐转化为“红利”的复杂过程。这涉及对教育体系、公共卫生投入,以及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长期观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其如何利用其独特的人才结构优势,在全球外包服务和数字经济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小规模创新和政策调整累积的结果。 此外,本书也会探讨其独特的政治体制的韧性与局限。一个如此多元、多语言、多宗教的实体,如何维持相对的政治统一性?这其中涉及对联邦制结构、司法独立性以及公民社会力量的详细考察。我们不回避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因为正是这些张力,塑造了其决策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经济引擎的迭代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驱动其经济腾飞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冲击。我们深入分析了其经济模式的几次关键转型:从早期的进口替代战略到后来的市场化改革,以及近十年来对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集中投入。 一个核心议题是“增长的质量”问题。尽管宏观经济数据令人瞩目,但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承载力以及地方发展的失衡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难题。本书将通过对具体行业案例的研究,例如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领域,来描绘出其产业升级的真实图景。我们考察了风险资本的涌入、本土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政府在引导战略性产业发展中的角色。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这一国家正努力将自己定位为可靠的、具有韧性的全球合作伙伴。我们审视了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外,如何通过双边与多边合作,拓展其经济影响力,尤其是在非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市场。 第三部分:软实力、文化输出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真正的超级大国不仅是经济和军事的体量,更在于其文化和思想的感召力。第三部分将探讨其在国际舞台上“软实力”的微妙演变。 我们分析了其电影、音乐、体育以及哲学思想如何跨越国界,吸引全球数以亿计的追随者。这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出口,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的投射。然而,这种文化输出并非没有争议。本书也将剖析,在民族自信心高涨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叙事如何与全球化价值观产生碰撞,以及这种内部身份认同的重塑对外部世界意味着什么。 在外交层面,本书考察了其如何试图平衡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积极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区域安全框架。其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如何承担起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角色,是本部分探讨的关键线索。 第四部分:通往超级大国的关键障碍与未来路径 最后一章将视线聚焦于前方。要真正实现“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一国家必须跨越哪些“卡点”? 本书毫不留情地分析了其面临的重大结构性制约: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关键基础设施的持续短板、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以及对外部能源和技术的依赖性。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治理效率的现代化,以适应其庞大且日益城市化的社会需求。 我们探讨了民主制度在面对快速发展要求时所展现的适应性与脆弱性。政治决策的透明度、法治的健全性,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将是决定其未来稳定性和持续增长潜力的决定性因素。 《重新想像印度:亚洲下一个超级强国的潜力解码》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学者以及所有关注二十一世纪全球秩序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且不失批判性的分析框架。它邀请读者一起,共同审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体,如何在全球棋局中,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未来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雷‧钱德勒(Clay Chandler)


  麦肯钖亚洲的编辑;同时为财富杂志前亚洲编辑,在新闻领域可谓能者多劳,亦任华盛顿日报经济与香港地区的首席特派员,以及华尔街日报的日本特派员。钱德勒毕业于哈佛,专攻政治、经济与东亚历史。他与希恩(Heang Chhor)、布莱恩.索斯博(Brian Salsberg)为《重新想像日本:追寻可行的未来》(Reimagining Japan: e Quest for a Future at Works)的共同编者(小学馆,2011)。

阿迪尔‧赞努巴伊(Adil Zainulbhai)

  印度麦肯钖的主席。在麦肯钖34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为世界各地的客户和广泛的各行各业服务,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公营事业、企业家和创业者。他还向各国政府汇报社会及发展问题。孟买人,他于2004年回到家乡,担任印度麦肯钖总经理。阿迪尔拥有孟买印度理工学院的工程学士学位和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麦肯钖顾问公司(McKINSEY & COMPANY)

  麦肯钖是一家全球性的管理顾问公司,致力于协助私营、公营和社会部门的机构取得长期性的成功。该公司在6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00个办事处,全球百大企业中高达90家仰赖其专业建议。

译者简介

李静怡


  纽约州立大学媒体研究系所毕业,现为专职译者。

图书目录

Chapter 1 重新想像
-发现印度
-大跃进或是大失败
-独特的印度发展模式
-如何成长?
-寻找印度梦
-下一步
-我在战争中学到什么?

Chapter 2 政策与政治
-印度乡村的铁娘子
-渐入佳境
-联邦主义:承诺和危险
-解析无政府秩序
-取代中国
-重启印度
-两种民主的故事
-过早的实验
-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

Chapter 3 生意与科技
-我们已经不在德州了
-发明:印度企业的下一步
-连结性成长的承诺
-寻找意外的可能
-寻找解决良方
-砖块加滑鼠(Bricks and Clicks,意指传统商业模式与网路商业模式的连结)
-解密数位印度
-抗凝血酶之道
-下一个五百万
-解决印度的迫切问题
-投资生化业
-虚拟基础建设为何如此重要?
-如何在游戏中得胜?
-权力转换
-智能城市与生态可持续性城市
-印度小型企业的崛起

Chapter 4 挑战
-可能解决印度认同问题的科学技术
-进退维谷
-全民健保
-科技解决方案
-谁需要教室?
-印度司法体系的崩塌
-基础设施困境」(Infrastruggles)
-人口谱查镇的意义(census town,意指印度中已实现城市化但仍被规划为农村的区域
-一个村庄远远不足
-印度农村的未来
-电力安全的蓝图
-蝗虫一日

Chapter 5 文化与软实力
-好莱坞:梦机器如何运作    
-板球大国
-重新找回核心问题
-让印度重拾棋坛荣耀
-中产阶级天堂
-从国家治理到内在问题
-除了咖哩还有什么?
-重建第四庄园
-目标:奥运金牌

Chapter 6 印度与全世界
-亚洲的关键国家
-印度与美国:重新定义伙伴关系
-印度企业能走向国际吗?
-印度思考的结界
-村民
-迈向和平
-朋友有何用?
-不可思议的印度、可信任之境

图书序言

前言
 
多明尼克‧巴尔顿(Dominic Barton)、诺施尔‧克卡(Noshir Kaka)

 
  西元前三二六年,当亚历山大大帝抵达印度河流域时,他已将三个强盛的王国:叙利亚、埃及与波斯,收纳于掌心。但是在某个滂沱大雨的夜晚,这位马其顿帝国国王在印度河支流杰赫勒姆(Jhelum)河的岸边,突遭印度国王重击,亚历山大大帝想要统治全世界的野望因而分崩离析。希腊史学者称亚历山大的印度敌人为波罗斯(Porus)。根据史记,波罗斯国王身长七呎,号令三万士兵与两千只战象发动攻击。经过了彻夜的风雨唿号、人兽厮杀,亚历山大最后迫使波罗斯国王投降。不过这场胜利似乎不足挂齿。对印度而言,波罗斯仅为渺小之境。统治较低洼的东部恆河流域的玛加达(Magadha)皇帝,拥有规模更为庞大的军队与战象。自此,亚历山大所率领的军队已经疲惫难当,并且惧怕再次面对另一支更为强劲的印度军旅,亚历山大的手下军队群起叛变,要求这位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军事领导者纵马复返。
 
  对现代旅客而言,印度仍旧俱足挑战性。从英蒂拉甘地国际机场(Indira Gandhi International Airport)第三航站出站的旅客,将发现迎面而来的是九个金光闪闪巨硕无朋的佛手印,悬挂在移民署上方。设计师阐述背后概念,表示九个手势来自瑜伽与印度古典舞蹈,象征安心与仁慈,「这意味着旅客即将面对转瞬袭来的全新浪潮...以及连结个人与全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旅客们在佛手印下方出入海关、提领行李,冷气徐徐放送的大厅张贴了标题为「印度不思议」(Incredible India)的海报,接着,他们会搭上计程车,迎向比全宇宙生生不息的动力还更跳跃的印度街头。
 
  混乱、多元、充满动盪的活力感,向来是印度引以为豪的特色。当西方世界奋力从经济萧条中恢复时,印度与中国却成为全球两大不可忽视的新兴市场。据估计,目前印度拥有十二亿人口,人口之中约有半数低于二十五岁,以此推算,二〇二五年之际,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印度表现出色的时候,其经济成长率堪比中国,二〇〇六年与二〇〇七年时,印度国内生产总值飙升了百分之八点五。根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报导,二〇一二年时,印度可望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作为亚洲的另一个超强大国,印度有其优势。相对于竞争敌手中国,印度的商业领导者更有自信面对全球市场;他们多数通晓英语,并拥有来自欧美顶尖商学院的毕业证书。满怀自信的印度顶级企业执行长们在海外开疆辟土,并高调收购他国企业,夺取全球媒体的目光,好比塔塔集团(Tata Group)购买捷豹(Jaguar)汽车与路华(Land Rover),以及巴帝电信(Bharti Airtel)购买非洲电信事业等案。印度软体巨头塔塔谘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威普罗(Wipro)与印孚瑟斯技术公司(Infosys)早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导企业,这该归功于每年从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毕业的数千名世界级顶尖工程师。印度企业也在其他关键领域如医药、石化与钢业等表现超前,证实该国具有足以扭转全球竞争蓝图的效率与创新能力。相较于中国,印度的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具备更为严谨的管制系统,并且不排斥外国资金。印度的货币与人民币相反,可以自由的买卖流动。许多观察者认为,拥有独立喧闹的媒体、纷扰不断的民主政治体系的多元印度,或许有潜力向世界其他新兴市场证明单一种族与极权专制,并非唯一能带来经济发展的途径,甚至,也绝非最好的方式。
 
  不过,我们别忘了「潜力」一词所代表的意涵,几乎所有关于印度的讨论,都会提到潜力一词。不管是企业主管、政府官员或是印度国境内外的意见领袖,总是滔滔不绝地向顾问们谈及印度潜力。今天,距离印度脱离英国殖民主义的桎梏已然七十年,印度企图在世界经济大浪中取得一席之地。印度确已成为众人眼中崛起的新星,但是她所崛起的速度与表现,真有众人所预期的一般亮眼吗?
 
  就在《重新想像印度》付梓之际,严重的市场衰退让印度前景堪忧,自一九九〇年代市场解放以来所创造的高速经济成长,已逐渐凝滞成金融僵局与过度的自我膨胀。一九九〇年代改革推手,也是现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曾经誓言「将採取一切可能的行动,并且将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减少政府开支,稳定经济状况。但是,问题仍然盘旋不去:「究竟印度该採取怎样的手段?印度真正的潜力为何?要如何才能彻底释放印度的潜力?」
 
  本书的目的在于激起对于上述提问的讨论与思辨。《重新想像印度》全书按照《重新想像日本》(Reimaging Japan)的格式与精神完成,二〇一一年当日本深受核灾、地震、海啸重创时,麦肯钖顾问公司(McKinsey & Company)出版编订该册论文合集。如同前书一样,本书试图从各个面向寻求答案,包括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治角度。我们向印度顶尖企业的管理者、全球最大跨国企业的执行长、经济学者、投资者、企业家、学者、记者、艺术家与运动员征求论文。当然,读者将阅读到关于印度政治体系优劣、印度经济成长的前景、印度企业体的竞争性以及印度外交政策等议题之文章。其他文章则涵盖不同面向的议题,包括印度如何运用新科技加强基础建设、拓展医疗保障范围、重振教育系统、重新思考能源策略,以及挽救日益恶劣的环境。不过本书也提及了较为「软性」的议题好比宝莱坞电影、蟋蟀、印度料理、棋艺、古典舞以及印度未来在奥运时可能的卓越表现。总体而论,我们认为此书比起其他着作包含了更多的创意与专业度。
 
  所有的文章都代表了独立的声音。麦肯钖顾问公司绝不过泸或企图影响任何文章作者的观点,我们仅仅要求作者尽可能犀利而清楚地表达己见。虽然确实有几位麦肯钖顾问公司的顾问参与撰写报告,不过《重新想像印度》并非麦肯钖公司的研究结果,也不该被视作「白皮书」或具统整性的政策提议。相反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提供作者们能够以开放自由的方式辩论印度的未来的空间。
 
  在我们讨论印度的未来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她璀璨的过去。印度次大陆曾经拥有人类早期最复杂的文明。批评印度现代基础设施的人也不该忘记,早在五千年前摩亨卓达罗(Mohenjo-Daro)与罗坎蒂(Rakhigarhi)就拥有全世界已知最早的都市卫生系统,并且为最早使用轮式运输的区域。亚历山大离开印度的数百年后,极具权力的印度王朝同时推广艺术、宗教、哲学与实用科学。第一位实际穿越旁遮普平原进入印度河恆河平原的西方史学者梅伽斯德尼斯(Megasthenes)曾经如此形容该地的富庶与肥沃,「对印度来说,饥荒是闻所未闻的概念,这里有着源源不绝的营养食粮 。」 来自威尼斯的冒险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宣称自己在一二九二年的中国至波斯远征之旅中,曾经数度造访印度港口,他描述位于印度西南岸的马拉巴尔(Malabar)也就是现在的喀拉拉(Kerala),为「全世界最富庶、辉煌的区域」。
 
  一六〇三年,当英国商人约翰‧米德赫尔(John Mildenhall)揣着一封来自伊莉莎白女皇的信来到阿克巴法庭的蒙兀儿帝王面前时,当时蒙兀儿帝王麾下的印度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并拥有近四分之一的全球经济活动量 。阿喀巴国王手下拥有北起喀布尔南至德干高原的领土,实为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物。依照英国史学者亚历克斯‧特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的记载,阿喀巴位于法泰赫普尔西克里(Fatehpur Sikri)的宫廷「张扬着无与伦比的富裕...所有的房间都以大理石、檀香木、珍珠母以及优雅的孔雀羽毛扇细致点缀着。」相较之下,伊莉莎白则是个「负责统治粗糙、单调、冷冰冰悲惨王国的苍白女人。」
 
  然而,在近一百五十年后,这个悲惨大国已成为拥有超强海上军力的霸权,而蒙兀儿王国却已分崩离析。一七五七年时,由伊莉莎白女王授予皇家特许状与印度贸易权限的东印度公司已强大到足以控制此次大陆。一八五七年的浴血战役之后,印度的直接管辖权已转移至英国皇家手上,直到一九四七年印度成为独立国家为止。
 
  本书中的许多撰文者视从殖民地转移至国家状态,为印度的首次理想实践。对于草创印度的先驱们而言,来自不同种族、宗教、语言、阶级所引发的混乱,让国家一词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正如同本书首篇撰文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提醒我们的,前独立时期的印度根本是一松散的联邦,权力中心不断地在不同联盟、地方传统间移转,这点和单一宗教、单一文化的欧洲国家实在大不相同。没有任何人能保证,现代的印度将永远维持一个国家的状态。尽管印度独立后的首位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认为自印度河流域文明到现代,印度乃多元缤纷但是一统的政体,然而,这恐怕是过于一厢情愿的想法。
 
  独立后的三十年间,印度受到边界的多起战事、部落暴动与分离主义运动的侵扰,全国陷入分裂危机。对印度领导者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在于巩固中央政府的权能。然而,尼赫鲁的女儿,担任总理的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似乎对此操之过急,她倾全力缩紧中央政府的管辖力,并削弱地方上的政治敌手,却因此助长了反叛者的火焰。
 
  早期的印度经济政策似乎也以同样的思维运作。尼赫鲁在剑桥就读大学时,就深受费边社会主义 (Fabian socialism)影响,并以此建构他对国家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关系的想像。他钦慕苏联式的中央计画。几乎所有为本书撰文的企业管理者都深刻回忆了印度独立后的四十年间,牌照制度(license raj)所带来的商业窘境,此牌照制度与其繁复的监管内容扼杀了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一九九一年,当收支危机重创印度,迫使印度储备银行空运六十七吨的储备黄金至伦敦,以求国际货币基金(IMF)贷款支援时,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 Rao)才在此尴尬的时刻放松了对各关键工业的强硬箝制。
 
  虽然上述改革都是面对危机时不得不然的反应措施,但是如同信实工业(Reliance)执行长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所点出的,许多改革都相当「具有远见与胆识」,而信实工业的高速成长率似乎正是此番变革下的受益者。确实,自由化(liberalization)与创业主义所带来的经济成长率爆发,可说是印度开始对自身「再想像」的丰硕战果。
 
  而本书正是一九九一年改革后所带来的强劲动能,以及随后而起的极具远见与胆识的变动之下的产物。经济成长率、全球化以及科技普及,促使印度开始讨论对未来共同国家的想像,而这些对话在过去的二十年甚至十年间,根本是无从碰触的议题。扎卡利亚是最早赞许印度中产阶级扩张的少数评论者之一,他认为「该族群的利益超越了地方、阶级与宗教」,并成为统一背后最重要的支持力量。确实,扎卡利亚认为近年印度发起的大规模反政府贪污抗议以及声援德里受性侵害少女的游行,都是印度中产阶级要求中央政府履行其任务的实际行动。此外,杰瑞‧宾多(Jerry Pinto)所撰写的宝莱坞论与运动播报员哈莎‧博喀尔(Harsha Bhogle)所提到的蟋蟀活动,则揭示了流行文化对印度团结的影响。
 
  不过我们必须理解到,印度本就具有完整的意识形态。从古至今,印度人多半认为不管其背景差异为何,他们都是一个国家之下的子民。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阿什妥思‧凡斯尼(Ashutosh Varshney)在其撰文中提到,「区域的多元化已经无法对印度构成实际的威胁。印度的邦联系统自始至终期望自多元的背景下,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家,并保护其国家的完整性。事实上,印度的邦联制早已获得普遍性的成功。」如同《印度快报》(Indian Express)编辑莎克尔‧葛普塔(Shekhar Gupta)所说的,「唯有现在当印度历经许多暴乱,并且自愤怒与痛苦的政治氛围中迈开步伐,并拥抱希望与期待时,我们的国家才有可能成为自由而多元的民主社会。」
 
  此时,正是重新想像印度的最好时刻。
 
  本书文章提醒我们,现今的印度仍面临许多急迫的挑战。我们的作者提及不少值得关注的议题:
 
  国家的角色:前宝洁(Procter & Gamble)印度分公司经理、自由主义者葛查兰‧达斯(Gurcharan Das)认为,唯有透过强大的自由国家基础,才能释放商业创造力与企业潜能。他认为,几十年来印度的私人企业突破政府重重管制与官僚的繁文缛节,获得令人惊艳的成功,这完全符合了当地人的口头禅,「印度在夜晚茁壮,而政府深深入睡」(India grows at night,when the government is sleeping)。他问道,「一个虚弱、动荡不安的国家要怎么样维持其经济的活络?难道印度不能在白日强大吗?或许,私人企业逃脱了政府的枷锁而获得成功,可说是英雄之举,但这绝不是长远之计。」
 
  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公司的新兴市场专家鲁奇尔‧夏尔马(Ruchir Sharma)则认为唯有更进一步的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才能解决现有的印度难题。他认为印度中央与地方政府应分别建立经济政策。「国家的强盛正是印度逐渐成熟的象征...当国家的联邦体制日益蓬勃,中央政府领导人自然会感受到中央的无效率。」实业家阿南德‧玛希德拉(Anand Mahindra)相当认同此说法:「促进经济活络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全国自中央到地方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发展。」
 
  麻省理工学者黄亚生(Yasheng Huang)则反对众人的刻板印象认为中国经济成长率大过印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前者实行一党专制政府,而后者则为民主体系国家。黄亚生认为,民主制度对经济成长毫无害处。他否认专制政权能够创造经济奇蹟的迷思,认为谬误来自对政治与经济情势的错误分析。
 
  拥抱竞争:许多撰文者对印度排斥竞争的态度感到惋惜。部份作者提及印度排斥外商进入当地市场的实例。不过哈莎‧博喀尔的蟋蟀论文则点出创造更公平的机会,或许可让印度成为全球超级大国。吉特‧赛希(Geet Sethi)探讨如何能让印度的奥运代表队更具竞争力。小说家曼纽‧乔瑟夫(Manu Joseph)则直指印度中产阶级的伪善,该族群为低下阶层发声,谴责家族政治裙带关系所带来的利益,但自己又躲藏在既得利益者的保护圈里。
 
  寻求共荣式经济成长:在本书所编辑的文章里,许多作者反覆提及创造更为共享的经济成长模式,有其必要之处。几乎所有作者都认同,没有任何快速之道足以解决目前的经济发展偏狭,但是许多人认为,科技有可能是解决印度贫富差距问题的最终手段。科技或可透过教育体系,大幅抗衡不平等的起跑点。数位教育专家萨尔门‧康(Salman Khan)与山塔纳‧席哈(Shantanu Sinha)认为全球目前处于另一个「印刷术革命」的时代,原本受菁英阶级掌控的教育资源,可透过网路分享传递给数以百万计的线上学习者,不管是哈佛或是史丹佛的课程,都可能借由网路媒介,进行知识扩散。席利纳斯‧芮狄(K. Srinath Reddy)认为医疗保健体系也可能发生类似的变革,他以「史瓦沙平台」(Swasthya Slate)为例,使用者透过平板电脑装置进行多项包括心电图、血糖、血压、心跳测量在内的医疗诊测。前印孚瑟斯技术公司执行长,目前为身份识别局局长的南丹•尼勒卡尼(Nandan Nilekani)则介绍该单位如何透过数位与生物识别科技帮助印度低收入阶层取得政府给予的补助与资源。
 
  创新与跳跃性思考:创业投资者维诺德•柯斯拉(Vinod Khosla)则和许多评论者所见略同,他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应发展「跳跃性思考」以找到足以因应未来情势的策略,不管是教育、医疗或能源与基础建设领域,都应以此为发展中枢。举例来说,与其盲目仿效已开发国家兴建高速公路,接受逐渐攀高的车流量,不如思考如何创造出最佳的自动车运输系统。寇欧斯拉(Khosla)与部份作者则敦促印度扶植新兴企业,而非持续地对现有企业进行补助。
 
  可持续性发展:前壳牌石油执行主席凡克朗‧席可‧曼塔(Vikram Singh Mehta)描述印度能源政策如何成为发展障碍,并且自相矛盾。韦丹塔资源公司(Vedanta)主席爱纳尔‧安家威(Anil Agarwal)则质问为何印度对其所拥有的丰富矿藏量迟迟毫无动作。历史学者拉曼查达拉‧古哈(Ramachandra Guha)认为过去二十年来,印度在可持续发展环保政策上撤守固有立场,转而推崇西方社会的消费文化,导致环境的强大伤害。他写道,「今天的印度根本是环境污染的大本营,天空浓烟密佈、溪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还有无法处理的庞大垃圾以及逐渐消失的森林丛。」
 
  寻找印度在世界的位置:本书荣幸邀请到数位重量级的外交政策专家撰写文章。比尔•埃莫特(Bill Emmott)敦请印度重新找回尼赫鲁总理的宽广视野,并且视印度为亚洲的领导者。斯蒂芬•菲力普•寇恩(Stephen P. Cohen)、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与布鲁斯‧雷德尔(Bruce Riedel)则特别在意印度该如何调整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多位麦肯钖顾问也认为印度企业必须扮演更为重要的国际性角色,并详述背后原因。埃迪亚贝拉集团(Aditya Birla Group)执行长库玛‧曼葛拉兰‧贝拉(Kumar Mangalam Birla)则分享了自己率领该企业创造国内最成功的国际转型的经验,他坦承,要不要让牛肉出现在员工餐厅,也是当初相当棘手的挑战之一。
 
  餐厅老板洛钖尼‧戴伊(Rohini Dey)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他希望彻底改变世人对印度料理的观点,八点九九美元的吃到饱餐厅绝非印度料理的代名词,那些黏煳煳飘在油汤里还染着莫名鲜艳色彩的食物,根本是印度美食形象的杀手。奥美(Ogilvy)执行长克里斯多福‧葛来福(Christopher J. Graves)则分享了他对打造「印度品牌」的想法,认为「印度不思议」广告系列应检讨其可信度。
 
  定义印度认同:阿南德‧葛德哈拉德斯(Anand Giridharadas)则以不同切入点讨论印度认同问题。他关注的并非国族视角,而是个人视角──印度人如何重新想像自己。葛德哈拉德斯表示,对个人来说,印度梦代表「创造自我的梦,代表你拥有自由选择所是。抛下阶级、经济地位、出生地、宗教、父母职业或是家庭饮食习惯,因为,这都不再重要。印度梦代表变成梦想中的自己,抛下历史、成见与罪恶感。」
 
  或许,作为一个国家,印度确实陷入迷惘之中。对印度宗教与哲学而言,报业(karma)为万事万物最终的解答。以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报业的概念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底定的,所有的事情早已被前世因果注定。不过报业仍旧认为透过个人的选择与行动,人可以因自己的意志与机会扭转命运。或许,令人振奋的是,所有本书的撰文都让我们相信当代印度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印度人民有权力追求无尽的可能。
 
  然而,要完成如此梦想,必须所有的印度人携手合作并行,才有可能。比尔‧盖兹(Bill Gates)在其撰文中描述印度人为对抗小儿麻痹所付出的努力。他如此回忆,「印度向全世界证明了,她的人民如何动员全国上下,达成目标,如果我们感受到此番改变的深刻,就知道印度的前景无可限量...印度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她展现了自己的意志以及为实现梦想的执着。」
 
  我们深有同感。

图书试读

【参考资料】
 
撰文者名单

 
爱纳尔.安家威(Anil Agarwal)是韦丹塔资源公司(Vedanta Resources PLC )的执行总裁;韦丹塔是一间国际金属与矿物生产商,业务范围遍及七个国家。韦丹塔总部设于伦敦,是世界最大的精炼锌生产商,铜、铁、银产量亦名列前茅。
 
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是印度最大私人部门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的执行长暨董事长,也是印度总理贸易与工业谘询会委员、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成员,以及印度管理研究所邦加罗尔分校董事长。安巴尼拥有孟买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工学位,并为史丹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维斯瓦纳坦.阿南德(Viswanthan Anand)是印度首位西洋棋国际特级大师,自二〇〇七年起保有西洋棋世界冠军头衔。他也是二〇〇三年世界国际西洋棋联合会快棋冠军。二〇〇七年,阿南德获颁莲花赐勋章,是印度首位获得此奖的运动员。
 
多明尼克.巴尔顿(Dominic Barton)为麦肯钖顾问公司的全球总经理与资深合伙人。
 
哈莎.博喀尔(Harsha Bhogle)为记者,同时被认为是「印度板球运动的发声筒」。他于一九八〇年代开启在全印广播公司的运动评论事业,并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了八年。一九九五年起,他开始在 ESPN Star Sports 播报板球。博喀尔拥有奥斯马尼亚大学化学工程的学位,并曾就读印度理工学院甘地纳加尔分校。
 
库玛.曼葛拉兰.贝拉(Kumar Mangalam Birla)为埃迪亚贝拉集团(the Aditya Birla Group)的执行长,埃迪亚贝拉集团是其曾祖父于一八五七年创立的全球企业。贝拉集团是世界数一数二的滚轧铝、水泥与纺织生产商。贝拉为贝拉理工学院之荣誉校长,该校强项为工程与科学。贝拉同时为印度储备银行中央董事会的成员。印度第一份关于公司管理报告的撰写者正是贝拉,他也是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内线交易防制会的主席。
 
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是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的董事长暨执行长。他荣获多项奖项,包括柯林顿全球市民奖(the Clinton Global Citizen Award)与伍德罗.威尔逊企业公民奖(the Woodrow Wilson Award for Corporate Citizenship)。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當我看到「重新想像印度:亞洲下一個超級強國的潛力解碼」這個書名時,內心是有些許保留的。過去許多關於印度的討論,總離不開其貧富差距、基礎建設不足、官僚體系效率等問題,這些都讓「超級強國」這個詞顯得有些遙遠。然而,我對「解碼」二字特別感興趣。它似乎預示著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印度的優勢,而是要深入探究其潛在動能的來源,以及克服挑戰的可能路徑。台灣的科技產業發達,我們深知創新與研發的重要性,我也好奇印度在這一方面的具體表現,以及其如何將這些科技優勢轉化為國家實力。此外,印度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宗教、哲學,甚至日常的社會互動,是否也蘊含著某種獨特的發展邏輯?這也是我希望從書中能夠獲取的新知。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亞洲地緣政治與經濟發展的讀者,我認為理解印度扮演的角色,對於掌握未來區域格局的變化至關重要。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讓我們對印度有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認識。

评分

我一直認為,對一個國家的判斷,不能只看短期的波動,更要關注長期的趨勢和結構性的轉變。印度的崛起,這幾年來確實是個不斷被提及的現象,但「超級強國」的定位,對我而言,似乎還有許多未解的疑問。這本「重新想像印度」的書名,恰恰擊中了我的好奇點。「重新想像」代表著一種視角的轉變,而「潛力解碼」則暗示著一種深入的分析。「亞洲下一個超級強國」,這個論斷本身就充滿了挑戰性,也引發了我對其可行性的思考。台灣在科技、製造業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但我們也深知,要達到「超級強國」的等級,需要的遠不止這些。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印度在教育、人才培養、基礎設施投資、市場開放、乃至於其獨特的治理模式上的深入探討。我對那些能夠細膩剖析印度社會內部複雜性,同時又能勾勒出其未來發展軌跡的論述,特別感興趣。畢竟,理解一個如此龐大而多元的國家,其潛在的影響力,將會是我們預測未來區域乃至全球格局的重要依據。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家的未來,不能只看表面的經濟數字,更要深入其社會結構、文化底蘊,以及歷史脈絡。尤其對於印度這樣一個擁有古老文明、多元種族、複雜宗教和社會階級的國家,任何關於其「超級強國」潛力的討論,都必須建立在對這些深層次的理解之上。這本「重新想像印度」的書名,讓我感到一股強烈的期待,它暗示著作者可能已經跳脫了過去對印度的刻板印象,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國家。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解碼」印度的「潛力」的?是從其年輕且不斷壯大的人口紅利?是從其不斷進步的科技創新?亦或是其在全球外交舞台上日益活躍的姿態?我對那些能夠細膩描繪社會肌理、文化符號,並將其與國家發展潛力巧妙連結的論述,有著特別的偏好。台灣社會經歷過快速的經濟起飛,也面臨人口老化、產業升級的挑戰,從不同國家的發展經驗中汲取養分,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示。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關於印度未來的、不同於以往的、更為立體和深刻的想像空間,讓我們在關注區域變化的同時,也能有更廣闊的視野。

评分

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任何關於亞洲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的討論,都無法繞開印度這個巨大的變數。「重新想像印度:亞洲下一個超級強國的潛力解碼」這樣的書名,無疑抓住了許多人的目光,也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所謂的「超級強國」,絕非單純的經濟規模龐大,更包含了其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文化輸出的能力,以及其獨特的發展模式是否具有示範效應。「解碼」這個詞,讓我對本書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它預示著作者並非僅僅是讚美印度,而是要深入分析其潛藏的動力、結構性的優勢,以及可能面臨的挑戰。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我們長期處於亞洲經濟發展的前沿,對於區域內任何國家的崛起,都有著高度的關注。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印度在全球供應鏈重塑、科技競爭、綠色轉型等關鍵議題上的潛力。同時,我也好奇,印度是否能克服其內部的結構性矛盾,真正實現其「超級強國」的潛力。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令人耳目一新、且富有深度和廣度的視角,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亞洲未來的發展方向。

评分

一直以來,台灣與東亞、東南亞的連結都非常緊密,地緣政治、經濟往來更是盤根錯節。近年來,中國大陸的崛起確實是我們無法忽視的關鍵議題,但「重新想像印度」這個書名,卻引導我走向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向。坦白說,在閱讀之前,我對印度的認知,大多停留在其龐大的人口、瑜珈、寶萊塢電影,以及一些科技人才的外流,但總覺得它離「超級強國」這個稱謂還有點距離。這本書的出現,就像是給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這個我們可能低估了的國度,其潛藏的巨大能量。尤其是在全球格局變動、區域競合日益激烈的當下,探討下一個區域甚至全球性的關鍵角色,印度無疑是一個極具討論價值的對象。作者的切入點,從「潛力解碼」出發,似乎並非要描繪一個已經形成的超級強國,而是深入剖析其可能轉變的動力與機制,這點格外引起我的好奇。我期待書中能跳脫既有的框架,提供一些具體、有憑有據的分析,而非僅止於空泛的口號。台灣本身在經濟發展、產業轉型上,也面臨許多挑戰與機遇,若能從印度這個不同文化、不同發展路徑的國家身上,獲得一些啟發或對照,相信是極有意義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