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主体性、与新秩序的浮现

金融经济、主体性、与新秩序的浮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融经济
  • 主体性
  • 新秩序
  • 社会变革
  • 经济学
  • 哲学
  • 政治经济学
  • 现代性
  • 全球化
  • 权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摆脱旧的学术实作与思考惯习
以细致的个案研究作为建构新知识
以及为台湾社会寻找出路的坚实出发点

  新自由主义又称金融资本主义,因为金融经济主要制度与机制的运作,以及资本新分类的浮现与流通,往往渗透到社会文化各个层面,成为其转变背后的动力。这不仅造成社会文化现象的金融化趋势,使具有自我认同与主体性的工作取代劳动,更塑造出新的人观、主体性、知识及认识世界方式,同时,它更促使超越既有族群、民族国家以及社会文化等界线的新秩序逐渐浮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应贵(主编)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台湾原住民中的布农族研究,着有《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关照、理论与实践》、《人类学的评论》、《人类学的视野》、《布农族》、《台东县史.布农族篇》、《「文明」之路》三卷等书,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空间、力与社会》、《时间、历史与记忆》、《物与物质文化》、《21世纪的家:台湾的家何去何从?》、《日常生活中的当代宗教:宗教的个人化与关系性存有》、《21世纪的地方社会:多重地方认同下的社群性与社会想像》(与陈文德合编)等书。

郑玮宁(主编)

  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助研究员。长期关注鲁凯人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专长为人观及性别与亲属、工作与资本主义的人类学研究,近年研究视角触及情感、存有、美学以及知识本体论等课题。着有论文多篇。

吴宗昇

  东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卡债受害人自救会顾问、辅仁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金融社会学、社会企业等;相关着作有〈公益创投尝试与探索:公益2.0案例的SROI成效评估〉、〈许一个太平盛世?卡债的社会伤害与未来动态〉、〈资讯的重量:台湾股市的社会构造〉等论文。近年来主要的研究兴趣聚焦于消费金融与贫穷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估。两个主题的共同方向是想寻找经济、金融与社会关系的运作机制,希望能更理解缓解社会问题的知识技术方案。

夏传位

  清华大学社会所博士。现职为中研院社会所博士后,清大社会所、辅仁大学社会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台湾的新自由主义现象,曾任职于工运组织与金融业工会,着有《银行员的异想世界》、《秃鹰的晚餐》、《塑胶鸦片》等书。

蔡侑霖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社会学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关怀着重于当代台湾新自由转型下的发展计画以及在地社会的回应,另外也关切当代经济主体与另类经济的探索,以及晚近大学社会实践与创新团队实际执行计画操作的面貌。

图书目录

导论
金融经济、主体性、与新秩序的浮现/黄应贵、郑玮宁

第一章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会计作为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的渠道/夏传位

第二章
恶债:卡债、债务人与社会伤害/吴宗昇

第三章
晚近科学园区周遭的反农地征收抗争:经济的实质意义、无常空间,与反制性运动/蔡侑霖

第四章
资本的幽灵、分裂的主体:鲁凯人的日常金融实践与经济生活/郑玮宁

图书序言



  一般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指十八世纪下半叶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俗称的市场经济,它是建立在土地、劳力、货币三者均进入市场的这个前提上。这有别于学界所界定的资本主义:广义的资本主义包括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及新自由主义,其间的差别可见于资本性质与获利方式的改变。正如马克思所说,商业资本、工业资本、以及金融资本都是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资本样态,却象征着不同的获利方式。商业资本是以C—M—C’方式获利:是商人以甲地低价的商品买入,以高价卖到乙地来赚钱。但此时的货币并不具备资本的性质,而是交易、衡量及表现物或商品价值的媒介,其目的为促进货物或商品流通,提高生活水准。故许多马克思论者或政治经济学者不认为商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如Eric Wolf(1982)。至于工业资本是以M—C—M’方式获利:是用资本购买机器与原料,经过工厂劳工生产制成商品卖出,利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价差来赚取利润。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剥削,而此时的货币已是可投资的资本。但新自由主义则是以M—M’方式获取利润:资本利得的收入明显超越劳力生产所得,那些继承财产越多的人,往往愈容易赚取更多资本利得。由此,金融资本的性质明显不同于商业资本及工业资本。不过,这并不表示金融资本是横空出世的当代资本类型。事实上,它早在十七世纪初时就出现了。

  1602年3月20日,荷兰东印度公司正式成立。此一世界首见的股票公司,意味着一种全新经济制度的面世,让蕞尔小国荷兰凭借新发明的金融力量,逐渐取代西班牙、葡萄牙,一跃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国家。

  事实上,股票公司刚开始出现在西方历史舞台上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更不存在买卖股票的场所(即今日的证券公司),而是在街上进行交易。当然,人们也无从获得有关公司的资讯以及股市涨跌的相关知识。经历了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这几百年的发展,西欧及美国才出现了公开合法交易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随着投资(investing)的观念取代了过去的投机(speculation)看法之后,股票交易才开始合法化。此时,与股市交易有关的知识,更因科技的进步与发明,如电报、电话乃至后来的网路而普遍化,促成世界股市资讯快速的流通与累积,构成必要的知识。此即日后一般所称金融经济学的专业知识。

  即使金融活动已然合法,早期社会科学界不甚重视金融在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位置。例如《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就认为金融无足轻重,更重要的是制造业(manufacture)。另如马克思认为金融在资本主义初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谓的原始积累(original accumulation),但是到了资本主义晚期越形重要,有其自成一格的获利方式(即M—M’),甚至取代了所谓的原始积累。相对之下,韦伯则认为金融是确保投资者向社会收取定期上缴财富的权利(the right to receive a tribute from society),投资过程即是一种定期上缴财富的安排(tributary arrangement),金融证券则是对定期上缴财富的保证,确保其能向所有纳税人课税。同样地,这些投资者也要向他人支付这种定期上缴财富。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义务之网(a web of reciprocal obligations)。就此,金融家投资于股票市场时,既展现了其对社会的依赖,更彰显了社会的整体性。事实上,早期西方学者中最重视金融的当属韦伯,如同他强调复式簿计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一样。至于同时代的宋巴特(Werner Sombart)与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等,更着重企业家的创新,而非金融。

  金融的边缘化更可从相关知识在早期学界的发展来佐证。一开始,金融就是经济学中的旁枝末流,只在商学院中传授,而当时的知识相当欠缺系统性与科学性。到了1950、1960年代,开始有学者以数学公式来呈现金融市场股价的升降。但自1990年代以来,金融经济学不仅成为商学院的热门课程,该领域更出现了五位学者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由金融经济学晚进的发展,我们发现金融理论提出了以引擎(engine)做为隐喻,来分析我们的经济世界,而非以相机的隐喻来对这经济世界进行忠实再现。故金融理论被视为一种经济学的展演(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也就是,当愈多人相信并使用这一套知识来了解股市,它就愈有效。但这套知识终究不是现象本身,因此,经历一段时间后,必定会产生许多例外,因而会产生另一套新的知识理论来加以对抗,以示对先前那一套经济学知识的反展演性(counter-performativity)。

图书试读

台九线是Taromak聚落婚出的居民前往其他城镇的通道,也是外地人与外来资本落脚寻求机会的所在。这个聚落的居民、他们的亲友与来自西部的移住者,以各自的路径与方向,往来于这条因变动的政经条件而吸纳各类资金的「资本之道」。
  
1995年,笔者只身在旧火车站前的客运总站搭乘鼎东客运前往Taromak,车上只有寥寥数名原住民长者。车子一过马兰桥不久后,就看见马路两边是台糖相关企业:一侧是加油站,另一侧则是超市与糖厂园区(距离桥更近的东方大镇落成后,出现了全家超商与维系生活机能的商家如餐厅、水果摊,之后才有7-11)与县议会大楼。一路前行,目光被佔地甚广的家用品杂货五金专卖店(巨人版的小北百货或亿万里)给吸引,接着就是汽车维修厂、零星的小吃店与自助餐、银楼、永丰余纸厂(纸厂对面的7-11于二十世纪末才降临)、书局、唯一的邮局、丰田国中、中油加油站、派出所、安南宫、杂货店以及沿路数不清的槟榔摊。
  
鼎东客运站牌恰好设置在Taromak聚落的「一街」与台九线交会处,路旁最明显的地标就是地区农会超市,二楼是农会信用部(农会旁那个「做慈济的」客家阿姨开的百货行,稍晚才出现),大马路对面有一家汉人开设的蔬果贩卖店(类似日本的八百屋)与两家餐馆。过了新园桥通往建和的路上,除农地民舍外就只有小吃店与槟榔摊。一进入知本,除了商家明显增多,还有笔者在此路段上看过的第一家7-11,当然,温泉相关的商品与摊贩(泳装、蜂蜜与地方名产)沿路插旗招揽游客。进入温泉区,除了知本老爷与警光山庄,其余温泉饭店的名字,笔者一个也没听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尤其是在閱讀了關於「主體性」與「新秩序」的討論之後。作者並沒有把金融經濟的探討,侷限在冰冷的數字和理論模型,而是深刻地挖掘了經濟行為背後的人性、意識形態以及權力結構的演變。他對於「主體性」的闡述,讓我意識到,在這個資訊爆炸、全球連結日益緊密的時代,我們個人、企業乃至於國家,都面臨著如何保持自身獨特性、做出獨立判斷的挑戰。書中對於「新秩序」的浮現,描繪了一個充滿動態且非線性的未來圖景,它不是一個預設好的終點,而是一個正在不斷建構的過程。我特別讚賞作者在金融經濟的分析中,融入了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結構的觀察,這讓整本書的論述更加豐滿且具有說服力。它讓我們看到,經濟的發展並非孤立的現象,而是與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面都緊密相連。我認為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能激發讀者深入思考,並且在思考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在這個變動時代中的角色與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最大的衝擊點在於它如何將「金融經濟」的變革,與「主體性」的確立,以及「新秩序」的浮現,這幾個看似獨立的議題,串聯成一個緊密相扣的整體。作者並非只是在談論經濟數字的漲跌,而是深入探討這些經濟活動背後所蘊含的權力關係、價值觀的衝突,以及意識形態的轉變。他強調的「主體性」,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個人的獨立思考,更是一種集體選擇、一種文化認同、一種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自身獨特性的能力。而「新秩序」的浮現,則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新的規則、新的權力平衡,以及新的價值體系。書中對於金融市場的分析,也讓我看到了它如何成為塑造這些變革的關鍵力量。我認為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具有洞察力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前世界正在發生的劇烈轉變,並且在這樣的變革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被動地捲入其中。它鼓勵我們去反思,去質問,去建構,去成為一個更有力量的「主體」。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艱澀,畢竟「金融經濟」這幾個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就代表著枯燥的數字和報表。但翻開後,我才發現它的視野之廣闊,遠超我的想像。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單純的經濟學理論,而是將其與深刻的哲學思考、社會學觀察,甚至是一些歷史的軌跡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特別是關於「主體性」的探討,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這個越來越強調全球化的世界裡,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只是龐大體系中的一個螺絲釘,但作者卻鼓勵我們去重新認識和建構自身的「主體性」,去思考我們在價值觀、決策和行動上,究竟有多少自主性。書中對於「新秩序」的描繪,並非預設一個既定的美好未來,而是呈現出一種正在進行時的、充滿不確定性的轉變。這種對變革的敏銳捕捉,以及對潛在風險和機遇的深入剖析,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張指引我們看清未來方向的「地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金融與經濟議題時,不忘回歸到人本身,探究經濟活動背後的人性驅動力,以及這種驅動力如何形塑著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在許多方面都獲得了新的啟發,特別是對於「主體性」的詮釋,我認為這是全書的核心所在。作者並沒有把「主體性」侷限在個人層面,而是把它延伸到了集體、組織乃至於國家層次,探討在當前這個全球化、資訊化、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每一個「主體」如何在不斷變動的局勢中,確立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並且抵禦外部的同質化壓力。書中對於「新秩序」的浮現,也並非是一種單純的描述,而是充滿了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和判斷。它讓我們看到,傳統的權力結構、經濟模式,甚至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都可能面臨重塑。尤其是在探討金融經濟的脈絡下,作者對於資本流動、科技創新、國際關係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最終如何導向一種新的平衡點,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有系統地去理解當前世界的複雜性,並且在這種複雜性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與行動方案。它鼓勵我們不要被動地接受改變,而是主動地去參與塑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个抽象的金色波浪纹,搭配沉稳的黑色字体,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它传递出一种深邃又带点未来感的氛围。我最近在書店裡看到它,翻開第一頁,就被裡頭的開頭論述給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種很生硬的學術用語堆砌,而是用一種相當有畫面感的筆觸,描繪了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經歷的劇烈變動,彷彿一場巨大的海嘯即將來臨,而我們每個人,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身處其中,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作者在探討這個「新秩序」的浮現時,似乎相當強調「主體性」這個概念,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台灣在國際間的角色,我們經常需要在各種力量的拉扯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道,發揮我們的獨特性。書中引用的案例,從地緣政治的角,到科技發展對產業的顛覆,再到文化思想的碰撞,都相當有啟發性。我特別喜歡其中關於「信任」這個面向的討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辨別真偽、建立可靠的連結變得越來越困難,但這也正是「主體性」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我們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複雜的資訊洪流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判斷基礎。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讓人耳目一新,不是線性的敘事,而是像一張精心編織的網,每一個主題都互相呼應,引領讀者一步步深入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