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融巨祸:一堂重创3700家台湾企业的课

台湾金融巨祸:一堂重创3700家台湾企业的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金融
  • 金融危机
  • 企业倒闭
  • 台湾经济
  • 金融风险
  • 商业案例
  • 投资教训
  • 经济史
  • 台湾历史
  • 危机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4年有种金融性商品大卖,它潜藏着投资者不明白的「获利有上限,损失无下限」陷阱,有人在一个半月内赔了五百万美元,最后他赔了一千八百万美元!据统计,TRF总计亏损逾台币二千亿元,受害企业超过三千七百家!TRF事件影响的不只是企业主,还包括他们旗下无数个家庭!亏损者众,倒闭的也大有人在。影响扩大,TRF事件引起各方关注,本书收录多位专家、学者对本事件的看法及论述,并将TRF受害者陈情过程、金管会的回应、立委们协助陈情经过完整呈现。想了解整个事件及衍生性金融商品潜藏哪些危机、游戏规则为何,本书是最佳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主管机关责无旁贷,完善法令规范,健全监理机制/赖浩敏前司法院长
对衍生性金融商品之销售应慎重处理/刘承武检察官
建立制度、落实法律,才是遏止争议的良方/江永昌立法委员
一、提案要求金管会修订衍生性金融商品专业法人客户的认定办法
二、提案要求金管会对于银行的缺失裁罚要落实「一行为一罚」
三、对于银行及理专不当销售的处罚与监理,金管会责无旁贷
台湾何时才能记取血淋淋的教训/余宛如立法委员
衍生性金融商品管理有疏失/赖昇滨总召
一场不公平的投资风暴/李永然律师

1.专家说法
银行从事TRF交易相关规范与争议之探讨/郭土木教授
壹、前言
贰、银行以自有资本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之规范
参、银行办理境内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之规范
肆、银行从事境外衍生性金融商品业务规范
伍、结论与建议
面对TRF风暴来袭,受害投资人如何依法救济?
/李永然律师、彭郁欣律师
一、前言
二、TRF这种金融商品的设计,先天上不利于投资人
三、TRF的契约及其销售手法对于投资人有太多不公平
四、TRF之投资人的法律救济之道
五、结语
浅述目标可赎回远期契约争议及其诉讼外纷争解决途径/林贵卿律师
一、问题意识
二、目标可赎回远期契约(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TRF)
三、争议缘由
四、主管机关金管会针对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强化监理措施
五、诉讼外纷争解决机制(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ADR)
六、财团法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调处机制及评议制度
七、结论
TRF投资受害人之纠纷解决法律途径解析/李永然律师、黄志国律师
一、前言
二、人民币TRF概述
三、人民币TRF争议问题
四、投资受害人之法律救济途径
五、结语
衍生性金融商品销售缺失之修法方向──江永昌立委一罪一罚提案
之回应/许启龙律师、张雅苹律师
壹、前言
贰、TRF销售缺失之态样
参、专业投资人之认定
肆、数行为数罚
伍、结论

2.他们的陈情
递出第一份陈情函
第二波陈情
受害联盟认为银行未落实金管会函文内容
董事会议纪录银行涉嫌登载不实,请检查局协助调查
银行各项违失能否立即启动金检调查及约谈,求助曾铭宗立委
陈情蔡英文总统
刘承武检察官也是被陈情人

3.立委的回应
吴秉叡立委发函金管会
中华民国105年9月2日金管会函覆吴秉叡委员
曾铭宗立委举办三次协调会
林岱桦立委函请金管会协助处理
採一罪一罚、数行为数罚原则

4.金管会的回应
金管会对银行的要求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局102.03.12银局(外)字第1025000054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3.04.15金管银外字第1035000136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3.05.01金管银外字第103500017 1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3.06.17金管银外字第1030016193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4.05.12金管法字第1040054646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04.12金管银外字第1055000175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09.02金管银外字第1055000394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10.14金管银外字第1050025233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10.24金管银外字第1050025362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10.28金管银外字第1050025604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12.9金管银外字第1050109046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12.27金管银外字第10550006620号函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5年12月21日召开「银行办理复杂性高
风险衍生性金融商品争议处理相关事宜」会议有关105年9月
30日前争议案件之处理原则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106.2.14金管银外字第10600014010号函

5.违反了什么?
金管会银行局研议强化银行办理复杂性高风险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
风险管理规范
强化本国银行销售TRF监理措施
本国银行销售TRF间有违失,经审计部促请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研
谋改善,该会已修正银行办理衍生性金融商品业务内部作业制度
及程序管理办法,强化监理措施,以维护客户权益
银行提供境外衍生性金融商品资讯及谘询服务应注意事项
银行办理衍生性金融商品自律规范
银行办理衍生性金融商品业务风险管理自律规范
银行办理衍生性金融商品业务内部作业制度及程序管理办法

6.媒体报导
TRF行骗手法反映金管会死角
银行帮企业做假财报,要查!为卖TRF折腰,金管会启动专案金检
TRF金检,金管会锁定三新标的,包括KYC、风险权数、董事会纪录作假
TRF首宗调解案出炉,投资人有望拿回百万
TRF烂尾风暴,理专惊悚告白:害大客户惨赔数十亿
银行内控疏失,罚锾拟无上限
TRF争议,银行局长下通牒
银行涉诈欺?办房贷竟变买TRF
人民币再跌,2000家企业恐倒闭,TRF踩雷惊爆200亿损失大户
公司董娘玩TRF,把丈夫事业赔掉
TRF案,金管会:四家银行伪造财报被移送
TRF余震,四银行送检调
银行怨TRF客户有钱买跑车没能力赔钱

7.银行被金管会处罚
银行裁罚表
核处应予纠正案
处新台币一千万元罚锾并停止交易案
处新台币四百万元罚锾及纠正案

8.受害联盟这么说
银行为什么要卖TRF?/TOM
银行卖TRF的原因
TRF不适合一般企业承作
受害金额可能至数千亿台币
远远落后国外的台湾TRF真相,金管会要做的事还很多!/TOM

9.附录
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决104年度重诉字第1258号
金融机构客户之分类与保护──以香港为例
/中华民国证券投资信託暨顾问商业同业公会
一、前言
二、「专业投资者」的定义
三、「专业投资者」的豁免(註3)
四、非专业投资者
五、非专业投资者所受的保护
六、衍生性商品的处理
七、消费者责任
八、小结
 

图书序言

自序

一场不公平的投资风暴
李永然律师


  2016年8月,商业周刊以封面标题「3700家中小企业财务风暴」为题,点出人民币TRF在台湾引燃的灾情,就像一把熊熊烈燄将台湾许多家中小企业烧得哀鸿遍野。追根究底,原因在于银行业者传统存放款业务利润太低(因存款与放款利差甚微),而销售人民币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获利较高(如手续费、佣金等收入),再加上当时(2014年至2015年间)市场上普遍看好人民币汇率走势,银行业者乃大举向各中小企业推荐并销售人民币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以提高获利。

  而成为银行业者大举销售人民币TRF的对象,都是体质良好、营运状况甚佳之中小企业,在理财专员三寸不烂之舌及舌灿莲花的推荐下,将人民币TRF此种衍生性金融商品包装成企业的避险、投资利器,让投资人误认人民币TRF是企业营运的一盏明灯,殊不知中小企业吞下的是一颗裹着彩色糖衣的迷魂毒药丸,一步步走向埋着地雷的道路,却不知人民币TRF的权利义务架构是如此不对等、不公平(获利有限、风险无限)。

  人民币TRF风暴点燃中小企业的营运危机,使得许多原是台湾经济发展重要砥柱的中小企业面临愁云惨雾的财务困境,有的甚至因此倒闭,许多企业主几十年来的心血均付之一炬、一夕成空,甚至负债累累,更迫使受僱于中小企业之员工因公司倒闭而面临失业窘境,无不影响到台湾经济发展能力。

  审视银行在推荐销售人民币TRF过程,常有未审慎评估销售对象之营运性质、是否具有风险承担能力,或未对销售对象(即投资人、中小企业)充分告知「风险」,甚至是完全未告知或蒙蔽投资人民币TRF之风险。尤有甚者,银行业者反替非适格投资人创造适格投资之假象(如提供一条龙服务,提供公司从开户、制作财务报表、董事会议纪录等服务),或透过海外分行或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销售人民币TRF等类此衍生性金融商品,以规避《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之适用;或系将此高风险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推荐给投资属性不相符合的投资人(将高风险投资商品推荐给保守型投资人),如属前揭情形下导致投资人造成损失,银行业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对投资人负起赔偿责任。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金管会)针对此次人民币TRF风暴,数次对银行业者开罚,裁罚金额由数百万元至千万元台币不等,但金管会的行政裁罚措施仅能针对银行业者过去不当销售之行为及敦促银行业者未来销售金融商品程序及方式之改善,对于面对损失甚鉅之投资人来说,并无法实质填补其鉅额损失及债务。

  对于中小企业、投资人因银行业者不当销售人民币TRF等此类衍生性金融商品所遭受之损失,虽可透过「诉讼」、「仲裁」、「金融消费评议程序」等寻求法律救济,然而因为投资人本身对于人民币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架构及内容的陌生,未能清楚并完整地向法官、仲裁人或评议委员呈现银行业者于销售人民币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之缺失,而银行业者拥有专业金融知识,且将交易文件外观合法化,以致于本质上属不可归责投资人之投资损失,投资人竟无法借由合法途径获得救济及赔偿,产生此种不公、不义、不公平之结果,对诉讼、仲裁及金融消费评议制度而言,无非是种耻辱。

  再者,人民币TRF此种先天不公平的契约架构,使投资人处于「获利有限、亏损无限」的地位,更要妥适处理。否则投资人缔约当时既处于资讯不对等、谈判能力不足之地位,对此种人民币TRF定型化契约根本无从与银行磋商,在面对金融消费争议时,又无法清楚完整呈现契约不公平之处,而成为「小虾米对抗大鲸鱼」的情况。

  本书为使因银行不当销售人民币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而遭受损害之投资人能够全面清楚、了解人民币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之内容、特性,及面对人民币TRF等衍生性金融商品所生纠纷可如何寻求救济,汇集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针对人民币TRF交易相关规范与争议、受害投资人如何依法救济等专文,并分析比较各救济途径之利弊得失,更收录立委、金管会针对人民币TRF风暴之会议结论、函释,说明银行业者违反何种规范及法院相关判决等资料,希冀能提供受害投资人完整及全面性之资讯,俾益于受害投资人选择最有效之权利救济途径及方法,值本书出版之际,得以先睹为快,特撰本序,以兹记事。

永然法律基金会董事长  李永然
2017年(民国106年)5月25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光是看就让人捏一把冷汗,台湾金融巨祸,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小事。最近几年,我们台湾的经济确实经历了不少挑战,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生存下来真的不容易。我身边的朋友,不少都曾经在其中打拼,有的是老闆,有的是员工,听他们讲起做生意时的艰辛,还有面对市场波动时的无力感,真的是心有戚戚焉。我很好奇,书里到底会是怎么剖析这场“巨祸”的?是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了这么广泛的影响,甚至牵连到我们那么多的企业。而且,标题里提到“一堂重创3700家台湾企业的课”,这数字听起来就觉得背后一定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是不是我们过去在金融管理、风险评估上有所疏忽,或者有我们不曾注意到的系统性风险?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甚至企业主,更清楚地认识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警惕的陷阱。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获得一些洞见,了解这场危机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以及它对台湾整体经济结构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更重要的是,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避免重蹈覆辙,找到更稳健的经营之道。

评分

这本《台湾金融巨祸》的书名,着实吸引眼球,充满了戏剧张力,也让人不免心生警惕。我们台湾,虽然经济体量不大,但向来以其精细化的产业结构和极强的韧性著称,因此,听到“巨祸”这样的词汇,难免会引发我们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深切关怀。3700家企业,这个数字相当惊人,背后承载的是多少创业者的心血,多少家庭的希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精准地捕捉到这场风暴的脉络,并且将它剖析得如此透彻?是那些深埋在经济运作中的隐患,还是某些我们未能及时察觉的系统性风险,最终导致了如此广泛的冲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为我们揭示这场“巨祸”的全貌,让我们理解其发生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诱因。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止于“陈述事实”,更能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反思和建议。它能否帮助我们认识到,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它能否为我们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还在努力拼搏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加稳健,更加从容?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们平静的生活表面下,掀起了一阵涟漪。台湾,这个弹丸之地,向来以其灵活的经济和勤劳的人民闻名,但“金融巨祸”这样的字眼,着实让人心头一紧。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小企业是台湾经济的骨干,它们就像辛勤的蜜蜂,一点一滴地筑起了我们社会繁荣的基石。然而,3700家企业,这个数字庞大得惊人,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生计,是多少人的梦想?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触碰到了许多人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部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将这场复杂的金融危机具象化,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它是否涉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金融操作,抑或是某些决策失误的连锁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了解这场风暴的根源,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关于如何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保护自己和企业的利益?毕竟,对于许多小企业主来说,每一次危机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们面对未来风浪时,一份宝贵的参考指南。

评分

“台湾金融巨祸”,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不寒而栗,仿佛预示着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在我们这个习惯了相对稳定经济环境的社会里,这样的字眼显得尤为刺耳,也更能勾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3700家台湾企业,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更是背后无数个家庭的辛勤付出、无数个创业梦想的破碎,以及无数个员工的生计。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它无疑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经济安全感和社会稳定性的担忧。我非常想知道,这场“巨祸”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还是国内政策的某种失误?书中是否会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到这场危机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身上所造成的具体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洞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融风险的本质,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的台湾读者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复杂的金融体系下,个体和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潜在的风险,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评分

读到《台湾金融巨祸:一堂重创3700家台湾企业的课》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了解的书。毕竟,台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我们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脉动。3700家企业,光是想想这个数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场“巨祸”的严峻性,它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数字,更是无数个家庭的生计和无数个创业者的辛酸。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将这场复杂而沉重的金融事件,梳理得如此清晰,并且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这本书会不会带我们回顾那些关键的时刻,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或者是什么样的错误,将如此众多的企业推入了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揭示问题,更能让我们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它能否为我们揭示出金融体系运作的深层机制,以及我们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经济风险时,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和应变能力?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台湾生活的普通民众来说,了解这场“巨祸”的前因后果,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无疑是对我们未来经济生活的负责任的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