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股市。疯狂。警世预言家(全新增订第三版)

非理性繁荣:股市。疯狂。警世预言家(全新增订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J. Shiller
图书标签:
  • 股市
  • 金融危机
  • 经济学
  • 投资
  • 非理性繁荣
  • 泡沫经济
  • 金融市场
  • 行为金融学
  • 警世预言
  • 投资策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作者罗伯.席勒经典股市警世着作
●2017年正值美股频创新高繁荣年代,预测专家席勒一直是财经记者争相採访的对象,可见其见解对股市深具影响力
●本书为历经2000年、2008年金融风暴与多次股票市场循环的「全新增订版」,内容涵盖所有投资市场,并针对市况做了全面性的更新。
●特别收录席勒201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讲座全文  


  每个繁荣的股市背后,都藏有你未曾想过的真相!
  本书在2000年开卖后不久,准确命中了纽约股市暴跌惨况
  相隔八年,席勒又再度预言到2008年金融危机与房市崩盘
  最终,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这位贡献良多的市场观察大师

  透过这本《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最新增订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席勒针对科技与房市泡沫化提出严重警告:自从2008-9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投资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其实不减反增。当股票与债券价格居高不下、房屋价格持续飙涨,尤其是「后次贷」的蓬勃发展——将成为另一个支持席勒观点的铁证:「由心理因素所驱动的价格波动,是所有资产市场的共同本质。」换言之,非理性繁荣现象现今仍与我们息息相关。

  本书的原版内容聚焦在股票市场与房屋市场,并准确预测了这两个市场的崩解现象。现在增订第三版问市,席勒更将触角深入到债券市场使话题涵盖了所有的投资市场。另外,本版除了因应现况更新所有的资料外,特别收入了席勒2013年诺贝尔得奖演讲感言,引领读者从更宽广的视角一览本书所探讨的议题。

  《非理性繁荣》除了探究资产泡沫化的原因,作者也提出预防金融泡沫化再度发生的建言,其目的在警惕个人投资者,如何于黑天鹅现身前洞烛先机。在此提醒,任何人的生活若全需倚赖退休存款、房产或相关投资,本书将是守护你们的最后防线。

名人推荐

  任何对华尔街感兴趣或参与其中的投资人,都应该要阅读《非理性繁荣》;就目前来说,这大概是指所有的美国人。——《经济学人》

  《非理性繁荣》并非为个人理财目的而撰写,不过无论你同意与否,本书确实能帮助个人投资者。为了取得投资条件上的公平地位,建议你必须尝试一读。——《华盛顿邮报》

  席勒是一位非常规的思想家,他喜欢琢磨大众认为偏颇的投资想法。但就是这种强烈的思考力,才展现了他独树一格的思维见解。—— 杰森.兹威格,《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总编辑
 
好的,这里为您撰写一本关于全球经济史与周期性泡沫的图书简介,该书旨在深入探讨金融市场演变、人类非理性行为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并回顾历史上著名的资产泡沫案例,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具体书名及其内容。 --- 《金融炼金术与失控的信贷:人类贪婪、周期性狂热与文明的代价》 简介: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对财富的渴望从未止息,而将这种渴望转化为系统性狂热的场所,莫过于金融市场。《金融炼金术与失控的信贷》 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经济史著作,它抽丝剥茧,追溯了自17世纪郁金香狂热至21世纪初的科技泡沫,探讨了驱动这些周期性繁荣与崩溃的深层动力:非理性信心、信贷的扩张与收缩,以及政治权力对金融体系的干预。 本书摒弃了纯粹的技术分析,转而聚焦于人类行为心理学在宏观经济中的放大效应。作者认为,经济周期并非仅仅是外生冲击的结果,更是内在的、可预测的群体心理运动的体现。当信贷变得廉价且易得时,一种集体性的“新时代”叙事便会诞生,这种叙事为投机行为披上理性的外衣,最终导致资源错配和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第一部分:信用的诞生与早期狂热(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大西洋贸易)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货币和信用的起源,探讨了早期文明中债务的社会功能与危险性。我们考察了古代雅典的航运保险融资、中世纪的圣殿骑士团金融网络,以及17世纪初荷兰的郁金香狂热。 在郁金香狂热的案例中,我们深入分析了“稀有性谬误”如何被金融工具——例如远期合约——所放大。它并非简单的价格上涨,而是一场关于“未来价值确定性”的集体幻觉。作者提出,正是这种对“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信念,使得任何资产在特定历史时期都可能成为泡沫的载体。 第二部分:股份制革命与殖民地投机(18世纪的泡沫与监管的雏形) 18世纪,随着股份公司的出现,金融投机的规模和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本部分详细剖析了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本书不仅描述了南海公司如何通过垄断贸易权力的承诺来吸引公众资金,更重点分析了该事件如何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监管立法——《泡沫法案》。 通过对比英国的南海泡沫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约翰·劳的实验),我们探讨了国家信用与私人金融之间的复杂关系。约翰·劳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纸币和国家垄断的金融帝国,其最终崩溃揭示了国家信誉被过度透支的严重后果,以及公众对过度中心化金融机构的深刻不信任。 第三部分:工业化、黄金与大萧条的阴影(镀金时代的过度自信)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和全球化为新的投机浪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成为了信贷扩张的焦点。本书详细考察了1873年维也纳的金融危机和随后的美国“漫长萧条”,揭示了信贷过度扩张与生产能力之间的脱节如何导致工业生产力的严重衰退。 更关键的是,本部分深入研究了金本位制度在提供稳定性的同时,如何成为限制国家应对危机能力的枷锁。当信贷周期到达顶点时,货币制度的刚性加剧了经济衰退的深度和广度,最终为20世纪初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埋下了伏笔。我们分析了支撑这些繁荣的“新经济叙事”,即技术进步如何被用来合理化超出实际收益的股票估值。 第四部分:20世纪的信贷驱动型繁荣与政府的干预(债务与对抗周期的努力) 20世纪见证了政府在稳定经济周期中扮演的愈发重要的角色。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两次重大的金融事件: 1. 战后繁荣与抵押贷款的扩张: 探讨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如何利用政府担保的低息信贷来推动住房和消费的爆炸式增长,以及这种政策如何悄然改变了风险承担的文化。 2. 1980年代的储贷危机(Savings and Loan Crisis): 这是一个关于监管失灵和行业自利驱动的经典案例。作者分析了政府为刺激市场而放松的监管条例,最终如何被金融机构利用来追求高风险的房地产和商业贷款,导致数十亿美元的纳税人损失。 本书强调,每一次试图“熨平”商业周期的政府干预,虽然在短期内抑制了衰退的痛苦,但长期来看,似乎都在为下一次更剧烈的周期性调整积累着潜在能量。 第五部分:全球化时代的债务迷宫(现代金融的脆弱性) 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当代,探讨了全球资本流动与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如何使得现代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系统性风险。我们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和拉丁美洲的债务违约,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应对危机时所采取的“休克疗法”的长期影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简单的“投资建议”,而是提出一个更深刻的哲学性问题:在高度互联且依赖信贷扩张的现代经济体中,我们是否已经永远失去了摆脱周期性狂热的能力? 揭示隐藏在复杂金融工具之下的,始终是那个古老而永恒的人类特质:对一夜暴富的渴望,以及对风险的集体性盲视。 《金融炼金术与失控的信贷》 是一部警示录,它提醒我们,理解金融的历史,就是理解人性的历史。市场的记忆是短暂的,但周期的教训却是永恒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畅销财经作家。曾获1996年经济学萨缪森奖(Paul A. Samuelson Award),2009年德意志银行奖(Deutsche Bank Prize)。被誉为全世界影响力前100名的经济学家。

  席勒专长行为金融学、财务经济学,创建的凯斯─席勒指数(Case-Shiller Index),已被许多资产管理人视为衡量美国城市房价的必备工具。

  着作方面,2015年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艾克罗夫合着畅销书《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另与艾克罗夫所合着《动物本能》(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此外,他经常在《纽约时报》专栏「经济观点」发表文章。

  其它详细资讯,请造访www.irrationalexuberance.com。

译者简介

黄嘉斌


  台大商学系,英国艾塞克斯大学经济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博士研究;曾经任职扬智投顾、润泰投顾,目前从事专业翻译。
 

图书目录

第三版序                      007
第二版序(2005年)              019
第一版序(2000年)              027
谢词                          033

第1章 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039
第2章 债券市场的历史回顾     055
第3章 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067

第I篇:结构性因素
第4章 外来冲击性因素:网际网路、资本爆发,以及其他事件  099
第5章 扩大机制:自然形成的庞氏骗局                      147

第II篇 文化因素
第6章 新闻媒体               193
第7章 新时代经济思维         225
第8章 全球各地的新时代与泡沫行情            269

第III篇 心理因素
第9章 市场的心理定锚                        289
第10章 群众行为与流行病                     305

第IV篇 过度繁荣的合理化解释
第11章 效率市场、随机漫步与泡沫理论         333
第12章 投资人的学习,以及忘却              361

第V篇 行动唿吁
第13章 自由社会中的投机性波动                377

【附录】诺贝尔奖讲座:投机性资产价格          397
註释                                          448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第三版序

  人们可能会想,导致2007-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投机性泡沫,自从崩解以来已经过了好几年,想必大家都已处在截然不同的后泡沫化世界。人们可能认为,我们已经「学到教训」,再也不会争先恐后盲目追价——正如同危机爆发前的情况,使得萌芽之中的泡沫得以持续膨胀。可是,自从前述危机发生以来,泡沫的迹象显然仍加速发展。不论是美国或其他国家,股票与债券价格都飙升到偏高水准,很多国家的房价涨势也锐不可挡。这一切并没有因为各种负面发展而减缓,如全球经济由前一波金融危机之中复甦的迟缓步调,以及紧张的国际政治局势——加萨、伊拉克、以色列、叙利亚与乌克兰等地区爆发伤亡惨重的战争——还有美国、欧洲与亚洲等地区可能造成严重威胁的民族主义运动和政治极端化发展。

  本书撰写当时,国际货币基金(IMF)已经针对亚洲、欧洲、拉丁美洲、澳洲、加拿大与以色列等地的房地产提出景气过热的警告1。国际清算银行也提出类似警讯2。

  显然不稳定的泡沫化局面颇值得关心,虽然整体情况的严重程度,还不至于像本书第一版针对股票市场呈现的价格高估和脆弱结构所提出的警告(请参考后页的2000年重印版本序言),也不像本书第二版针对房地产市场呈现的价格高估和脆弱结构所提出的警告(请参考后页的2005年重印版本的序言)。

  等到本书到达各位手中,金融市场的情况可能又全然不同了。市况变动快速,本文撰写当时(2014年10月)存在的乐观行情,其后续发展很难预测。目前行情延续的时间或许会不够久,因为书籍出版会有时间落后,以及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要引发读者关心,也需要时间酝酿。可是,我是针对未来读者而写这本书,可能是几年之后,他们可能是阅读有关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的市场,而这只是本书描述的诸多案例之一,我们关心的是意义更广泛、更不确定的案例。

  因此,本书第一版论述的主题,只要内容稍做更新,目前仍然适用,将来可能也会永远都具有意义。本书第一版在2000年问世时,我沉痛地强调,当时的股票市场泡沫虽然相当严重,但本质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本版第8章「全球各地的新时代与泡沫行情」详述我们曾经有过几次类似的股票市场繁荣与崩解,虽然规模较小,涵盖区域较有限。它们当时确实相对新颖:我们现在所知道在2000年初期创高峰的股票市场繁荣,规模属于全球性质。本书第一版称此为「千禧年繁荣」(Millennium Boom),因为这刚好发生在千禧年前夕。现在,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千禧年泡沫」,毕竟事情已经结束了。可是,这波繁荣或泡沫崩解的规模,并没有超过1929年案例的颠峰程度。规模真正庞大的泡沫诚属罕见,但千禧年泡沫并非历史独特事件。

  本书第二版(2005年)曾经强调,对于美国整个国家来说,始自1990年代末期的全国性住宅价格繁荣,是规模最大的,至少是1890年以来——也就是我的资料涵盖范围内——规模最大者。可是,该版新添加的一章也详述以前发生的住宅泡沫,以及几世纪以来的土地价格泡沫。几个世纪之前,不动产投机的对象大多是土地投资,即农场或城镇的整块建地。20世纪下半叶的另一项重大变化,是住宅抵押放款採纳的标准显着下降。贷款标准下降,以及全球各地住宅繁荣的规模程度,两者都是独特的(自从2006年以来,很多地区的房价已经崩盘,所以现在可以理所当然地称其为泡沫)。我们或许可以称此为「所有权社会的繁荣」(Ownership-Society Boom),这是取自乔治.布希(George W. Bush)于2004年竞选美国总统时高举的口号,用以描述他将广泛提升住宅、股票与其他投资等所有权的计画。(我将称唿目前正在发生的股票市场繁荣——由2009年直到本文撰写当时的2014年——为「新常态繁荣」〔New-Normal Boom〕,这是引用投资管理机构PIMCO创办人比尔.葛洛斯〔Bill Gross〕于2009年提出而随后趋于普及的用语。)

  可是,这些泡沫实在没什么新奇之处,本质上并不新颖。它们大体上都是重复发生的相同现象,都是经过口耳相传渲染的新时代故事,都是对于某种投资产生特殊感受的集体狂热。

  资讯科技进步可能加速其动态发展程序。投资型态的改变可能也是个影响因素。单户住宅市场的国际投资人与投资机构的兴起,及其造成的冲击,近年来也特别明显。可是,泡沫现象的基本性质仍然相同。将来我们势必还会看到这类更大的泡沫,每个泡沫都是建构在不同的新时代叙述上,我们也会发明新名词来称唿它们。

  我在2013年年中造访哥伦比亚时,并没有预期会听到有关住宅泡沫的事情。可是,我实际上却不断听说当地房地产荣景的神奇故事。当我搭车行经海滨度假小镇卡塔赫纳(Cartagena),司机指着几间外表看不出有何特别的房子说,最近的卖价已超过好几百万美元。

  哥伦比亚中央银行(Banco de la República)的网页刊载了三大都市,即波哥大(Bogotá)、麦德林(Medellín)与卡利(Cali)的住宅房价指数。该指数显示,住宅实质价格(经过通货膨胀调整)从2004年以来上涨69%。这种上涨速度勾起我们对美国过去经验的回忆——美国S&P/凯斯-席勒十大都市房价指数(S&P Case-Shiller Ten-City Home Price Index)由1997年底部衡量到2006年峰位,实质价格涨幅为131%。

  哥伦比亚与全球各地泡沫所展现的脆弱性质,显示我们对于这些现象仍然缺乏理解。「投机性泡沫」究竟是什么?《牛津英文字典》对于「泡沫」的定义为「任何脆弱、不具实质内涵、空洞或没有价值的东西;骗人的伎俩。17世纪以来,这个名词经常泛指骗人的商业或财务诡计。」问题是:「伎俩」(show)与「诡计」(scheme)蕴含着故意创造的意思,不是那种非人为蓄意设计的普遍社会现象。

  泡沫这个名词的使用,或许有些浮滥。尤金.法马(Eugene Fama)显然这么认为。法马是「效率市场理论」(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的最主要倡导者,他否认有所谓的泡沫存在。根据2014年诺贝尔奖演讲,他表示泡沫这个字眼指的是「非理性的价格剧烈上涨,其中蕴含着可预测的剧烈下跌3。」如果这就是泡沫的定义,而且「可预测」是说我们可以指定泡沫将破裂的日期,那么我同意没有明确证据显示泡沫存在。可是,这并不是我对泡沫的定义,因为投机市场完全缺乏这种可预测性质。

  本书第二版尝试提供更符合现代人用法的「泡沫」定义。在这个定义(请参考第1章)所描述的情况下,与价格相关的新闻愈来愈容易鼓舞投资人的热忱,就像某种流行性心理传染病一样。这似乎最能唿应这个字眼一般使用上的最重要意涵。

  这个定义还蕴含着另一种言外之意,说明「精明资金」为何难以针对泡沫逆向操作而赚钱:泡沫产生的心理感染,让人们普遍认为价格上涨是有根据的,所以参与泡沫的投机活动几乎可以视为理性。可是,这并不理性。

  每个国家的故事都不同,各自反映其本身的状况,未必与其他国家的故事相互一致。举例来说,哥伦比亚目前适用的故事,显示这个国家在胡安.曼纽尔.桑托斯总统(Juan Manuel Santos Calderón)领导之下,已经把通货膨胀与利率控制到已开发国家的水准,而且几乎已经完全排除了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的威胁,因此为哥伦比亚经济注入新生命力。这是个很好的故事,足以驱动一波住宅泡沫行情。

  「新时代」叙述让人们对投资报酬的期待变高,但这些人的信心未必也跟着提高。泡沫膨胀期间的期待变高,通常属于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不是信心的象征。泡沫期间,似乎会弥漫一种满足感,成为社会心理的一种层面,虽然这一切就个人的立场来看未必认为没有风险。

  事实上,泡沫扩展期间,一旦谈到风险,人们未必怀有足够信心。请参考图5.4,这份图表显示2004年美国股市创历史新高时,投资人对股价的信心实际上极低。人们感受到某种程度的风险。另外,这些年来,卡尔.凯斯(Karl Case)和我针对住宅购买者所做的统计调查,我们询问最近购买住宅的受访者:「目前在这个地区购买房子涉及:(一)很高风险;(二)某种程度的风险;(三)没有或很低风险?」答案颇令人困惑。2004年,当房屋市场价格上涨速度最快时,只有19%的人选择「没有或很低风险」。所以,泡沫行情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房屋价格永远不会下跌」,虽然他们总是被认为抱着这种信念。2009年,美国景气历经1930年代经济大恐慌以来的最严重衰退,我们的调查显示,选择「没有或很低风险」的回应者反而更少,只有17.2%4。

  处在泡沫行情发展期间的心理氛围里,群众只是不太在意价格可能下跌的想法,而不是确信价格绝对不会下跌。流行的「新时代」叙述并不是某种蕴含着坚定信念的新思维——对多数人来说,这只是用以合理化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借口。

  泡沫基本上是一种微妙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很难控制。自从前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而实行的法规措施,或许有助于减缓未来的泡沫,但这些措施是否足够,则还有待观察。

  住宅价格缺乏高流动性的公开市场,无法让那些对住宅泡沫心存怀疑的人建立空头部位;如果有这样的机制,则市场价格就会反映这些人的怀疑。如同第11章将讨论的,如果很难放空市场,则无法符合效率市场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所谓的「精明资金」虽然可以停止投资住宅市场,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办法採取行动阻止其他人持续推升价格。举例来说,不论来自世界任何地方,一大群投资人只要找到适当的理由,就可以推升地区性住宅价格到达疯狂的水准;或任何大型机构投资人,只要耍些适当手段,也同样可以办到这点。一旦缺少放空市场的管道,没有任何值得信赖的理论敢说这些人办不到。很多人试图建立单一家庭住宅的放空方法,但截至目前为止似乎没有具体结果。

  过去几年来,像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之类的高技术法人玩家开始投资单一家庭住宅,这些玩家的出现可能改变住宅价格泡沫的动态性质,减少这些市场每个月份的动能。可是,住宅价格偏高的短期动能,以及长期性房地产泡沫,显然还会继续存在。

  泡沫这个字眼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不断扩大的肥皂泡沫,它们最终都注定会突然破裂。可是,投机性泡沫并不容易结束;事实上,它们可能稍微缩小,然后随着故事变动,又开始重新膨胀。

  把这一系列插曲视为投机性传染病,或许更为精确。我们知道原来的传染病逐渐消失之后,由于新病毒出现,或某种环境因素造成传染速度加快,可能又会爆发新的传染病。同样的,如果出现有关经济的新叙述,或这些新故事足够耸动而得以点燃新一波投资构想,则新的投机泡沫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美国发生在1920年代的多头市场(高点落在1929年10月),情况就是如此。我们经常扭曲了这段历史发展,误以为泡沫是一段期间的价格飙涨,然后行情突然逆转,出现重大而断然的崩盘。事实上,「黑色星期二之后」曾经发生一波主要多头走势,带动股票实质价格反弹,1930年甚至曾经收复先前崩跌的半数失土。然后再出现第二次崩盘,但1932年到1937年之间又出现另一波多头行情,接着又发生第三次崩盘。

  自从本书第二版问世以来,本书第一版介绍的本益比概念引起相当广泛的讨论,这是由哈佛大学约翰.康贝尔教授(John Campbell)和我共同发展的分析工具:实质价格除以10年期平均实质盈余。媒体似乎採纳了我过去曾经使用的名称,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Earnings ratio,景气循环调整本益比),我现在也就这么称唿它了。不论本书的哪个版本,这个本益比的走势图,一律都安排在第1章的第3个图表,虽然稍早版本没有採用CAPE一词。这个数据可以视为传统本益比针对经济循环进行调整之后的版本;传统本益比是採用一年期盈余计算。根据经济循环做调整,也就是採用长期平均盈余计算本益比,如此可以避免传统本益比因为景气由衰退谷底回升而产生的突兀跳升。

  本书之所以做第三次改版,一方面是受到我和乔治.艾克罗夫(George Akerlof)合作出版《动物本能》(Animal Spirits)的影响。《动物本能》书名意味着该书讨论的主题,和《非理性繁荣》之间有所重叠,确实如此。「animal spirits」(拉丁文为spiritus animalis)这个古老的名词,指的是人类行为基本驱动力量的波动;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重新使用这个名词,代表某些缺乏基本心理稳定性的经济观点。不论是非理性繁荣或动物本能的波动,两者都是我们生命的重要成分。我们仍然要召唤社会科学的整体力量,尝试了解它们。

  本书内容结构

  本书重复刊载2005年和2000年版本的序言,让读者多少得以感受本书如何随着金融行情起伏而演变。2005年的序言完成于「所有权社会泡沫」刚要发展到颠峰之前。2000年版本,也就是本书第一版的序言,则完成于「千禧年泡沫」刚发展到颠峰之时。

  本书正文最初三章向读者介绍三个主要市场行情起伏的历史背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第2章是本版新增添的部分,借以回应人们担心债券市场可能趋于泡沫化的普遍疑虑。这三章内容将带领读者浏览三大市场曾经发生的重大波动,大致了解市场趋势的整体状况。

  本书第I篇讨论驱动市场泡沫的结构性因素。首先,第4章讨论造成市场波动的外来冲击性因素,即来自市场之外的事件,譬如政治、技术或人口学方面的因素。本章列举的外来冲击性因素,最终透过对投资人心理层面的影响而引发了股票市场最近的三波大多头行情——1982-2000年的「千禧年繁荣」(Millennium Boom)、2003-2007年的「所有权社会繁荣」(Ownership-Society Boom),以及2009年到目前的「新常态繁荣」(New-Normal Boom)。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了解过去导致繁荣行情的外来冲击性因素,从中体会可能引发未来繁荣的各种驱动力量。

  本书第II篇探讨进一步强化投机泡沫结构的文化因素。第6章处理新闻媒体,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因为媒体扩大渲染投资人传播的叙述,而且经常不理会故事的有效性。第7章分析所谓的「新时代」理论,这些理论偶尔会自然产生。本版的这方面分析同时适用于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这些理论之所以会趋于流行,似乎是源自于市场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于针对这些叙述真正价值的客观分析。第8章观察过去半世纪以来全球各地主要股票市场的繁荣行情,并阐述与之相关的新时代理论。

  本书第III篇阐述引发市场行为的心理因素。根据第9章的论点,由于经济与金融理论不足以界定市场的真正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太难以计算,所以群众只好仰赖某种心理因素来界定市场价值。第10章探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某些重要研究成果,协助我们了解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会在同时改变看法。

  本书第IV篇探索学术界和一般人如何试图将市场泡沫合理化。第11章详述市场理论;第12章讨论某些经常在泡沫发展期间流传的理论,这些理论总是指称群众刚从某些重要事实之中得到启示——虽然这些「事实」大有疑问,或已经存在相当时间。

  本书第V篇,第13章讨论投机泡沫对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人与政府单位的意涵。这里为迫切需要变革的政策开出几帖药方,借以处理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目前呈现的问题,并建议个人投资者透过几种方式降低曝险,避免因为泡沫「破裂」而受害。

  本书第三版另外增添了2013年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致词讲稿修订版(参考本书附录)。这篇讲稿从更宽广的角度谈及书中许多论述,另外也提供学术界谈论此书基本结论的一些参考资料。

  我设立了一个网站(irrationalexuberance.com),专门提供有关本书主题的新资讯,并定期更新本书的某些资料与图表。
 

图书试读

第1章    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美国联邦储备局前理事长艾伦.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使用「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描述股票市场投资人的行为,这几个字立即引起全球关注1。1996年12月5日,他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的一场正式晚宴发表演讲,讲话内容透过电视转播传递到世界各地。当他说出这几个字,股票市场应声暴跌。日本日经指数下跌3.2%;香港恆生指数下跌2.9%;德国DAX指数下跌4%。英国伦敦方面,FTSE100指数盘中一度大跌4%。隔天,美国道琼工业指数开盘不久曾经大跌2.3%。对于这场平淡无奇而充满陈腔滥调的演讲,只因为内容提到这几个字,竟然就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反应,看起来似乎太荒唐。这个事件创造了一段有关疯狂市场的趣事,一时流传于世。

这段有趣故事随着时间经过,逐渐被人们淡忘,但非理性繁荣这几个字则从此经常被引用。非理性繁荣这个名词虽然不是葛林斯潘发明的,但他确实让这个词从此和投机市场的不稳定性产生关连。他说出这几个字之后,股票市场产生的连锁反应,似乎应验了这个名词代表的真实性。渐渐的,这个名词成为葛林斯潘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用语,变成市场参与者流行的口头禅。

经过这么多年,人们为何还经常提到非理性繁荣呢?我相信,这几个字已经成为对某种社会现象极具解释力的代名词。感觉敏锐的人在1990年代曾经目睹相关市况——当时受到市场心理影响,行情一再被炒作到异常偏高而难以持续的水准;这种事在历史上不断重复发生。

1990年代,股票市场显着上扬,许多敏锐的观察家发现,市场显然笼罩在某种非理性氛围之下,但这种非理性的感觉相当隐约。那些描述1920年代股票市场繁荣发展的纪录,形容当时的严重投机状况为「陶醉」或「疯狂」。这些描述或许有些加油添醋。非理性繁荣并没有那么疯狂。对于1990年代发生的现象,过去流行的用词如投机狂热(speculative mania)或投机激情(speculative orgy)似乎太强烈。当时发生的情况,比较像是我们生活里因为理智受到情绪干扰而发生的错误判断。非理性繁荣似乎是个贴切的词,形容市场参与者失控而引发的市况。

用户评价

评分

听到“非理性繁荣:股市。疯狂。警世预言家(全新增订第三版)”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过去几年在台湾股市里那些跌宕起伏的时刻。当时,市场上的情绪被推到了一个极点,好像人人都是天生的金融天才,股票价格的上涨似乎没有尽头。我记得那时候,无论是早餐店的老板娘,还是计程车司机,都能侃侃而谈自己对股市的看法,分享着他们是如何“抓住”了下一波大牛股。这种全民都在炒股的景象,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繁荣”的写照。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因为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开始动用杠杆,加仓操作,梦想着一夜暴富。但是,市场的风向总是说变就变,当泡沫开始破裂,那种从狂喜到绝望的落差,也是相当巨大的。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些朋友,从满怀信心的投资者,瞬间变成了愁眉苦脸的“韭菜”。这本书的名字,正好点出了这种现象的核心——“非理性”,以及它带来的“疯狂”。而“警世预言家”这个称谓,让我对作者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像一位智者一样,为我们揭示隐藏在繁荣背后的危险信号,提供超越市场短期波动的长远视角。

评分

“非理性繁荣:股市。疯狂。警世预言家(全新增订第三版)”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过去几年在台湾股市中经历的一些片段。还记得那时候,大家见面第一句话不是问“你吃了没?”,而是“你今天赚了多少?”,或者“你现在有什么好股票?”。那种氛围,就好像整个社会都被一股投资的热潮席卷了,仿佛不参与其中就会被时代抛弃。从早盘的开市锣声响起到收盘的最后一个交易指令,整个市场的脉搏都跳动得异常狂热。我个人也曾被这股热潮裹挟,在市场看似一片光明的时候,怀揣着“再不进场就来不及了”的心态,投入了自己辛苦积攒的积蓄。那时候,媒体上的财经频道、社交媒体上的股评,都在描绘着一片金光闪闪的未来。我记得当时很多人都分享着自己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财富的“指数级增长”,这种成功故事的传播,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非理性乐观情绪。甚至连一些平时对金融不太关注的人,也开始热衷于研究K线图,谈论市盈率。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仿佛看到了过去那段充满激情但也暗藏危机的岁月,我想它一定是对这种“疯狂”现象有着深刻的解读,并且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曾经或正在经历这种市场狂热的读者,认清事实,保持冷静。

评分

“非理性繁荣:股市。疯狂。警世预言家(全新增订第三版)”——光是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对金融市场颇有关切的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回想起近几年,台湾股市确实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时期。市场一度被乐观情绪充斥,各种消息和分析都指向着一个持续上涨的未来,仿佛只要买进,就能坐享其成。我记得当时,身边不少人,包括一些平时很稳重的朋友,都开始将大部分的储蓄投入股市,甚至有些人还动用了信用贷款,希望能在这波“财富盛宴”中分得一杯羹。这种全民皆股神的景象,虽然一度带来了短暂的兴奋和满足感,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人们似乎忘记了,市场的波动性才是常态,而盲目的乐观往往是泡沫的前兆。我一直觉得,在这样的时期,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提供清醒头脑和理性分析的声音。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这种“非理性”的本质,并且“警世预言家”的定位,让我觉得作者很有可能是一位能够洞察趋势,提前发出警告的智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市场狂热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情绪所裹挟,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而不是随着“疯狂”的潮流起舞,最终变成被收割的“韭菜”。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张力!“非理性繁荣:股市。疯狂。警世预言家(全新增订第三版)”,光是看书名,我就能联想到那种市场恐慌、羊群效应,以及少数能看穿迷雾的智者。作为一个在台湾这个金融市场相对活跃的地区生活的读者,我对这种现象一点也不陌生。还记得前几年股市涨到天上去,好像每个人都在谈论股票,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股神,身边朋友的饭局,从政坛到演艺圈,话题都能扯到股票。那时候,无论是科技股、航运股,还是大家口中的“妖股”,只要沾点边,价格就一路狂飙,感觉财富唾手可得,人人都是“幸运儿”。我身边就有亲戚朋友,本来只是想赚点零用钱,结果越陷越深,最后在高点被套牢,捶胸顿足。这种“非理性繁荣”的感觉,简直就像一股热浪袭来,让人昏了头。这本书的名字,就像是一声警钟,提醒我们,在狂热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我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是怎么剖析这种“疯狂”的,又是如何给出“警世预言”的。特别是“全新增订第三版”,说明它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也一定吸纳了最新的市场动态和理论,让我非常期待能从里面获得一些深刻的洞见,不再被市场的噪音所迷惑,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

评分

书名“非理性繁荣:股市。疯狂。警世预言家(全新增订第三版)”非常直接地击中了我在台湾股市经历的痛点。还记得那段日子,整个市场气氛仿佛被点燃了一般,股票价格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冲,大家见面聊天的内容,从天气变成了“今天你买了什么?”,或者“那只股票又涨停了!”。那种感觉,真的就像是一场集体性的狂欢,每个人都觉得是“天选之子”,是能够驾驭市场的股神。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包括我自己,也曾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觉得只要稍微懂一点点技术分析,或者听一点内幕消息,就能赚到盆满钵满。但是,当泡沫一旦被戳破,那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失落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亏损,是让人难以承受的。我亲眼见到过一些朋友,因为过度乐观,在市场最高点all-in,结果血本无归。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非理性”和“疯狂”这两个词,精准地概括了那种令人迷失的状态。而“警世预言家”的称号,则让我对作者充满好奇,我希望他能像一位先知一样,不仅揭示了过去的“疯狂”,更能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提供一套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方法论,让我们不再被情绪所左右,做出更稳健的投资选择,而不是追随市场的狂热,最终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