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

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seph A. Schumpeter
图书标签:
  • 资本主义
  • 经济学
  • 社会学
  • 市场经济
  • 经济社会学
  • 社会结构
  • 经济发展
  • 社会变迁
  • 政治经济学
  • 现代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熊彼德智慧深邃,历久弥新。

  与凯因斯齐名、深受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耶克推崇
  提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20世纪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德
  深入剖析资本主义危机、探讨私人企业的未来

  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社会系教授理察‧斯威德柏格(Richard Swedberg)选辑了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天才暨现代企业思想之父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在经济专论以外所着的文献或演讲内容,呈现出熊彼德如何尝试由其他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或人文科学(如历史)的角度思考经济学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的重心,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熊彼德的经济学作品,因而也将他一些社会学和史学方面最重要的作品,一併收入本书。书中主题均涉及资本主义的衰落,对于民主理论、马克思的分析以及社会、阶级间的社会流动性等对现在经济仍有重大影响并值得借镜的理论。

  熊彼德深受韦伯影响、马克斯启发,注意到资本主义是个永不休止、不安定的动态系统,而核心便是具备「创新」功能的企业家,他们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唯有能筹组「新的组合」──新商品、新市场、新生产技术等,成功的创新者,才得以于残酷竞争中胜出。其提倡的「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商业週期」、「企业家精神」、「创新」与「菁英民主理论」等重要概念,于今成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现代经济学用以理解创新与技术的工具。

  主流经济学看似已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切割开来,然而熊彼德的研究提醒我们,经济学始终与历史、社会学、政治科学相通,而这正是他得以与世代进行永恆而关键对话的主要原因。

国际赞誉

  (熊彼德)是提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先驱创新。──《经济学人》

  凯因斯才气纵横,横扫当代;熊彼德智慧深邃,历久弥新。──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熊彼德古往今来最深谙资本主义者,他能窥见他人无法预见处。──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汤玛斯‧麦可罗(Thomas K. McCraw)

  两位我认为相谈一晚将会最为有趣的人,就是凯因斯与熊彼德,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最优秀的谈话对象,也是我所知最博学多闻的人物──两人之间的差异就是,熊彼德深谙经济学的历史,凯因斯则无。──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瑟夫‧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


  生于奥匈帝国晚期,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甫建国的奥地利担任财政首长。在波昂大学待了数年后移居美国,成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且为第一位以非美国人身分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会长的经济学家。熊彼德影响后世众多经济学家与管理学者,包括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Peter Drucker)、联准会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Robert Solow)等。着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分析史》等书。

编者简介

理察‧斯威德柏格(Richard Swedberg)


  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社会系教授,专长经济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着有The Art of Social The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Theoriz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Context of Discover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等书。

译注者简介

蓝元俊(Yuan-Chun(Martin) LAN)


  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目前研究课题为什一税与欧盟税制,梦想是编辑一套平易近人、能够整合财税法相关领域知识之多语言专业辞典,供不同学科背景需要或有兴趣之人自由运用。喜欢翻译,也开设相关课程;近期译作收录于〈纳税人权利保护─税捐稽征法第一章之一逐条释义〉、〈租税正义与人权保障──葛克昌教授祝寿论文集〉。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马克‧勒瓦(Marc Leroy)教授
二、葛楚‧密柯霍克(Gertraude Mikl-Horke)教授
三、克里斯汀‧赛尔德(Christian Seidl)教授
四、马丁‧唐顿(Martin Daunton)教授
五、海因茨‧库尔兹(Heinz D. Kurz)教授
六、佐佐木伯朗(Norio Sasaki)教授
七、陈南平(Tran Nam Binh)教授
八、长尾伸一(Shinichi Nagao)教授
九、米兰达‧史都华(Miranda Stewart)教授
十、黄世鑫教授
 
编者序
导读 其人及其作品
 
壹、租税国危机(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
贰、帝国主义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Imperialisms)
参、马克斯‧韦伯的作品(Max Weber’s Work)
肆、相同种族环境中的各种社会阶级(Social Classes in an Ethnically Homogeneous Environment)
伍、政治经济学的晚近发展(Recent Develop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
陆、资本主义能否存活?(Can Capitalism Survive?)
柒、社会科学中理性的意义(The Meaning of Rationality in the Social Science)
捌、我们当代的经济解读(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Our Time: The Lowell Lectures)
玖、现代社会主义浪潮下私人企业之未来(The Future of Enterprise in the Face of Modern Socialistic Tendencies)
拾、评论一份研究创业精神的计划(Comments on a Plan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拾壹、转型社会之工资与租税政策(Wage and Tax Policy in Transitional States of Society)
拾贰、美国的制度与经济进展(American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熊彼德生平年表
熊彼德作品
译跋
中英对照表
 

图书序言

导读(节录)

  要了解他个人着作以及作为一伟大经济学家的一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他的着作中有一个十分特别共通点。此本论文集即依此共通点所编纂而成。此书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学》(TheEconomics and Sociology of Capitalism)其实引自《景气循环论》,而它一再出现于熊彼德许多其他作品之中。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此一共通处,大概就是他本人所谓的「视野」(vision)。诚如熊彼德在《经济分析史》所言,任何经济学家均被一种「预分析性」(preanalytic)的世界观所驱使着;而所有伟大的经济学作品也都本着此一视野以及作者的分析所形成。而熊彼德的视野确实异常宽广:除了经济学之外,更涉及社会学、历史,与(更广泛地说)政治科学的领域。正因熊彼德此一宏大的视野,使得他一些哈佛的同事将他的纪念论文集,名之为《社会科学者,熊彼德》(Schumpter, Social Scientist)。

  在主流经济学在本质上已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切割开来的今日,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它仍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支,并与历史、社会学与政治科学有着共通之处。此一论文集的目的之一,便是我们想起这件事。它收录的主要是熊彼德关于社会学的作品,其他则是与历史和政治科学直接相关。然而,如果读者认为,熊彼德不过是以「跨领域角度」在进行经济学研究;因而我们应向他为当代经济学带来的影响致敬;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未必过于简略,而且熊彼德的定位也不易。我们即将见到的是,熊彼德投注大量心力于分析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而他持续地在其具体分析中,尝试找寻各种整合的方法。另值注意者为,他以一特定的经济对话方式为之,在今日却多为世人所遗忘。而在半世纪后尝试接触他的作品,以重新建立熊彼德作品的一个适切智识脉络,不啻为一艰鉅任务。

  我们将见到的是,熊彼德尽可能地用德奥经济学中一个独立的领域来说明他的「视野」,在当时被称为社会经济学(Sozialökonomik),它兴起于本世纪﹝译註:20世纪﹞初,直接回应了当时的方法论战(Methodenstreit)。熊彼德曾多次提出各种方案,以归整经济学,并从而解决「抽象经济学」(abstract economics)与「历史经济学」(historical economics)的此种因方法论的论战所引致的人为划分。
 

图书试读

拾、评论一份研究创业精神的计划(Comments on a Plan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创业活动的经济本质、总额和报酬分配等,构成另一组问题,而我们需要的答案,也许可从柯尔教授的计划工作中找到。对抗真相发掘的艰难度更高,但在此之前我们得先面对概念性的困难。弥尔在分析薪资管理、风险溢价(premia risk)、自有资本利息时,发现英国古典「利润」指的是正常商业活动的报酬;虽然企业获益多寡本来就会影响利润大小,但与我们平常定义的成功企业获益有差异。我举下面特殊案例,应最能说明什么是成功企业获益。假设有一个人,知道如何用木屑来制造市场可接受的鱼子酱。他设立「木刨花鱼子酱」公司,结果成功大卖。假设这家公司规模太小,无法影响产品价格或是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这个人就会以现行价格来卖产品、买生产要素;如果他因为使用较低廉原物料而制 造出比竞争对手便宜的鱼子酱单价,在竞争者抄袭他的制作方法前,他都能取得(基本上从短期来看)盈余获益。而这项利益是他自己个人努力的结果,因此可称作工资。同样地,这段时间的获利也可说是来自他个人独特制法的缘故,因此亦可称为垄断。但无论是工资或垄断获益,我们都得立刻补充说明这属特殊工资或特殊垄断获益,与一般重要情况所用的名称有别,最好称之为创业型获益或利润。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项事业代表「财富」,那这笔财富的产生并非来自典型的实际净收入,如那些因储蓄或投资于相同或其他事业而得的净值收入。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资本收益(capital gain),也就是未来报酬来源的折扣价值(discounted value)。
 
以下例子很简单,仅包含一种类别,那就是研究调查员只要面对发掘真相的困难;同时,盈余收益(surplus gain)的情况也十分清楚:在这里,创业型获益为企业家所有—如果有事实支持—我们还能看到「进步的果实交由消费者和工人掌握」。这种「交替」过程的速度改变虽大, 但像这个正在讨论的独立个案,总随着产品价格跌到新低点时开始产生作用,因为竞争对手面对该公司的成功,一定会採取低价做法来相抗衡。在此,创新者则会採用专利和其他手段来维持报酬获益。除此之外,创新者还会加上目的性的竞争限制,造成的另一获益。当两者获益融合为一体,有时变得很难判断。所以,最好的解答方式就是仔细分析历史案例,并累积分析案例,以提供理论家策略假设,消除标语口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实在太厚重了,感觉像是在啃一本百科全书。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台湾经济现状分析的书,结果不小心翻到了这本。一开始被书名吸引,觉得应该能解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房价这么高,为什么年轻人觉得存钱好难。结果,内容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各种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看得我头昏眼花。 书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论述,我觉得是最有看头的。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梳理了亚当·斯密、马克思等人的思想,然后又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的演变。我一直以为资本主义就是自由市场,大家都可以自由竞争,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它背后还有那么多的哲学和历史根源。尤其是在讲到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了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时,我才真正明白“资本”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讲经济,还把社会学也拉了进来,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它探讨了资本主义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家庭、教育、文化,甚至是价值观。比如,书中对“消费主义”的分析,我觉得特别贴切。我们现在不就是被各种商品包围吗?手机、名牌包、旅游,好像不消费就跟不上时代一样。作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资本主义内在的扩张逻辑,让我觉得很有道理,也挺令人警醒的。 虽然这本书的理论性很强,读起来比较费劲,但有些部分的论述真的让我醍醐灌顶。例如,它在分析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时,提到了“异化”这个概念,这个词我以前只在文学作品里见过,但作者用它来解释资本主义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以及他人之间的疏离感,让我觉得非常深刻。我开始反思,我们每天这么辛苦地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是只是为了生存和消费?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著作,适合对经济学和社会学有一定基础,并且愿意深入钻研的读者。我承认我可能还没有完全消化里面的内容,很多细节还需要回去再慢慢琢磨。但它无疑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只是想找点轻松的读物,那这本可能不太适合,但如果你想真正地去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那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

刚拿到这本《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就被它的厚度和书名给镇住了。我一直对经济学挺感兴趣的,但总觉得那些理论书太枯燥,没想到这本书竟然把经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听起来就很有意思。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但已经有很多想法想要分享了。 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资本主义“原罪”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它用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数据来证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而是在不断地克服自身的矛盾和危机中前进的。这点让我觉得很诚实,不像有些书只讲光鲜的一面。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它对“制度”的分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包括法律、产权、金融体系、政治体制等等。这些制度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影响着经济的效率和社会的公平,都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过去一直觉得市场是自由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市场背后其实有着强大的制度支撑,而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全球化”的章节感到着迷。它不仅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如贸易自由化、跨国投资的增加,也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比如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国家主权的削弱、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台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本书的分析让我对我们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在未来的全球化浪潮中,台湾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虽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偶尔会觉得有点“烧脑”,但它提供的思考深度和广度,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的。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如何致富”的成功学书籍,而是带你一起去理解“为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经济体系中。我还在慢慢消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看待经济和社会的方式。

评分

拿到《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看看就好”的心态。毕竟,经济学这东西,对我来说总觉得有点遥远,就像课本里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一样。不过,翻开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比我想象的要生动有趣得多,而且信息量爆炸。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入手。比如,他会分析为什么超市里的商品总是摆放得那么有学问,为什么广告会那么有吸引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这些例子让我感觉,经济学并不是只存在于书本和新闻里,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而且,这本书将社会学和经济学结合得非常巧妙。我以前总觉得经济学是讲钱的,而社会学是讲人的,这两者之间好像没什么联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经济活动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甚至是我们的情感。例如,书中对“竞争”的分析,不仅仅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更是从它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社会心态,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和功利,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有共鸣。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市场”这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把市场神化,而是指出了市场存在的局限性,比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可能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公共物品”和“负外部性”的讨论,让我对一些社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比如,为什么空气污染那么严重,单靠市场力量很难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干预。 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小,内容也相当密集,但我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作者的文笔很有条理,逻辑清晰,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够用相对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当然,我承认,有些地方我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但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的契机,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它对我们社会的影响。

评分

这本《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的精髓,说实话,我才读了不到一半,就觉得脑袋快要爆炸了。不是说它写得不好,而是内容实在太扎实了,像我这种平常只看点经济新闻、偶尔买买股票的“浅尝辄止”型读者,真的会跟不上节奏。作者列举的那些宏观经济理论,什么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经济学,还有各种模型和数据,看得我眼花缭乱。尤其是在讲到一些国际贸易的博弈、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时,总感觉自己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努力想要抓住一些概念的尾巴。 但最让我着迷的,反而是它对资本主义社会“背后”的那些描绘。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更深入地探讨了资本主义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人际关系。比如,它分析了消费主义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每一个角落,从追逐名牌到社交媒体上的“炫耀式消费”,这些都让人警醒。还有关于阶级固化、贫富差距的讨论,那些赤裸裸的现实,虽然在我们台湾也不少见,但这本书用一种更学术、更系统的视角把它摆在我面前,让我不得不去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我特别喜欢它对“市场失灵”的解读。以前我总觉得市场经济很万能,有问题政府介入一下就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市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产生社会问题。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完美”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比如,它提到的一些关于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确实是市场难以有效解决的,需要社会共识和制度设计。 这本书在探讨资本主义的“演进”方面,也给了我不少启发。它不是将资本主义看作一个静止的模式,而是展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体和发展。从早期的工业资本主义到如今的金融资本主义,再到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数字资本主义的展望,都让我看到了经济体系的动态变化。我尤其对它关于“创新”的论述很感兴趣,书中不仅仅强调了技术创新,还分析了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这些都对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场思维的马拉松,需要耐心和专注。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某些章节,做大量的笔记,才能勉强消化一点点内容。它没有提供那种“读完立刻就能变股神”的捷径,也并非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觉得很有价值。它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运作逻辑,也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我还在继续啃,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智慧。

评分

翻开这本《资本主义经济学及其社会学》,我第一反应就是“好厚一本!”。不过,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一直很关注的台湾读者,我对这种能够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书籍总是充满好奇。虽然我不是经济学专业的,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切入点,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 作者在书中对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进行了非常深刻的阐释。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探究现象背后的驱动力。例如,书中关于“利润最大化”原则如何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以及它如何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都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劳工权益问题,都与资本逐利的本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解释。 我特别喜欢它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更是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它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媒体、教育,来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书中对“消费主义”、“成功学”等观念的解构,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很多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是否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引导的?这种对“被洗脑”的警惕,让我觉得非常必要。 这本书在探讨资本主义的“不平等”问题时,也让我深受触动。它并没有回避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等现实,而是用数据和案例来揭示这些问题的严峻性。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不同命运的描述,让我开始思考,所谓的“机会均等”是否真的存在,又或者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虽然这本书的内容相当具有理论性,而且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并不冰冷。他常常会引用一些历史故事、社会现象,甚至是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我还在努力地去理解书中提出的每一个论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已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批判性、更深入地去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资本主义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