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掌握了货币,谁就能主宰这个世界! 2007年以来最具话题性的财经书
中外媒体、学者专家、网路论坛争论不休的超热门话题
揭露国际强权较劲的金融内幕;追索蛛丝马迹的历史潜面貌
文笔流畅,故事精彩,让你轻松了解神秘的货币本质与影响
货币作为一项武器──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其威力向来为人所忽略。宋鸿兵由此入手,写出《货币战争》系列作品,在华文世界喧腾一时,并译成多种语言出版。
《货币战争1》 从罗斯柴尔德家族到次贷风暴,点破国际金融背后的潜规则,预测了高金价时代的来临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地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大萧条、石油危机,全都是国际银行家在幕后操控?
自一六九四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透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透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透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本书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透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及结果,本书旨在告诫人们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勾勒百余年来英、法、美、德各国,在台面政治人物背后的超级金融家族是如何唿风唤雨
继《货币战争》全球热销1000万册后,国际金融学者宋鸿兵再次大胆提出:
——美国已经玩完,美元已经不行了!美国经济将彻底破产!
——未来世界将会有单一货币?
——哪种货币值得持有?那就是「黄金」及「碳货币」!
经过三年的广泛蒐集资料与密集写作,宋鸿兵再次推出《货币战争:金权天下》,以极具煽惑力的文笔,娴熟剪裁大量史料,寻找历史缝隙,提供了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图像。
《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以清末以来的中国历史,说明国家捍卫货币主权的重要性
预测黄金vs白银的二十一世纪大对决
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与《金权天下》中,阐述了欧美主要金融势力集团的形成发展、合纵连横,解析当今世界幕后主宰力量的运作和决策机制,透过对历史的体察,准确预测了金融海啸的爆发与黄金飙涨,使得《货币战争》喧腾一时,话题不断,光是第一册正体简体中文版合计,就已经接近200万册!
宋鸿兵在研究欧美主要金融势力的运作时,也看到金融在欧美列强殖民侵略清朝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写成这本《货币战争3:金融高边疆》。
一如以往,宋鸿兵以生动的语言、仔细的观察与大胆的推论,从货币史切入,说出一段闻所未闻的中国现代史,令读者拍案叫绝:
‧胡雪巖之所以垮台,是因为妨碍了怡和洋行的核心利益。
‧蒋介石拿了苏联的资助进行国民革命军北伐,为何又翻脸「清共」?
‧为何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刺激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从货币战争的角度,如何解读国共内战?
‧在美元长期看贬的趋势下,人民币要如何国际化?
‧为什么掌握了白银,就会掌握下一波投资的契机?
《货币战争4:群雄并起》 在美元式微、欧洲经济统合、新兴国家崛起的格局下亚洲能否出现统一的货币,与美元、欧元分庭抗礼?1980年代开始,美国启动了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社会财富的分配大权自政府手中旁落,进入财富向极少数人集中的「新自由主义」时代,导致了今天美国经济积重难返的局面。2008年的金融海啸可说是对三十年来美国错误的经济模式的一次总清算。高度负债的美国经济,「婴儿潮」高龄化的消费萎缩、生产率增长陷入瓶颈,将会导致美国经济未来出现「失去的十年」。美国对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容忍,本是建立在中国生产、美国享受,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模式之上。随着欧美市场的疲软,未来中国经济势必从海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一旦失去共同的利益,「中美国」必然走向破裂。而且,随着美国经济长期不振导致的自信脆弱,将使美国对中国变得更加敏感和具有攻击性。宋鸿兵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利用战争债务,使欧洲各国陷入美元债务泥沼,以及冷战时期,美元与苏联卢布进行激烈的货币流通域大战等例子,体会到中国化解美国的围堵,关键在于能否团结亚洲国家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在后冷战群雄并起的多极架构下,亚洲各国若能大胆借鉴促成德法历史和解的「煤钢联盟」,拔除东海和南海的战争火药桶的引信,以超主权的「石油联盟」为起点,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以亚元战略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完成中国经济的转型,在国际上与美元和欧元分庭抗礼,形成三足鼎立的货币战国时代!
《货币战争5:后 QE 时代的全球金融》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与结束,对全球经济与社会造成的影响
──就业机会减少.实质收入缩水.通货膨胀加剧.社会流动性停滞
《货币战争5》以2013年4月的黄金价格暴跌揭开序幕;美国政府与华尔街以罕见的力道打压黄金,如此疯狂而激烈的行动,其实透露了美元对黄金的恐惧。 美元为何害怕黄金?道理很简单:在过去几年来,美国推行一轮又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发行了三兆美元,虽然造就股市的荣景,但相应也创造了近五兆美元的财政赤字,然而,经济复甦仍然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雪上加霜的是,超发的货币透过回购市场、转抵押等手段进行融资之后,衍生出庞大的「影子货币」。在美国,「影子货币」的供应量已经是传统M2的三倍以上!全球货币氾滥的程度,远比人们所知道的还要严重!金融常识告诉我们,超发货币将会导致通货膨胀,乘以倍数的超发货币将会导致通货膨胀海啸! 这些影子货币流通于资本市场,买卖金融资产,虚构财富效应,制造资产通膨,影响实业的资金走向,进而改变财富分配。中产阶级被通膨压力所侵蚀,社会底层加速沉沦,全球各地的年轻世代更因工作机会稀缺、不稳定,而无法构筑稳定的经济基础。 至此,货币战争已经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宁静战争,它同时也是阶级对抗阶级、世代对抗世代的战争!
历史的幽光:大航海时代的贸易、冲突与世界重塑 本书聚焦于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航海时代(约15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它并非描绘单一的贸易路线或某一种货币的兴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全球性互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地缘政治的版图。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裂痕与新世界的开启 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先驱航行拉开序幕之前,欧亚大陆的贸易格局主要由陆上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航线主导,权力中心位于伊斯兰文明和东方的强大帝国手中。欧洲渴望绕过中间商,直接获取香料、丝绸和黄金。本书首先细致描绘了这一“动机”的成因,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对传统商路的挤压,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地理学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自信。 重点章节将剖析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技术突破——如卡拉维尔帆船的改进、星盘和象限仪的实际应用。我们不仅关注这些工具的物理构造,更深入探究它们如何使“未知”成为可计算和可征服的领域。随后,内容转向哥伦布的航行及其对“旧世界”观念的颠覆。我们不以简单的“发现”论,而是探讨这次碰撞如何为后续的全球化奠定了残酷的基调。 书中详尽对比了欧洲对非洲西海岸的早期探索与对美洲大陆的系统性殖民。在非洲,贸易集中于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催生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原始模型,其影响深远,直到今日仍在非洲大陆的社会结构中留下烙印。而在美洲,情况则更为剧烈,欧洲人带来的病菌、征服的暴力以及对贵金属的贪婪,共同导致了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崩溃。 第二部分:白银洪流与价格革命 大航海时代的核心经济驱动力之一,是美洲(尤其是波托西银矿)被发现后,海量的白银涌入全球贸易体系。本卷将集中探讨这一史无前例的金属财富转移所引发的全球性“价格革命”。 详细分析了白银如何经由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从墨西哥和秘鲁运往菲律宾马尼拉,再转手至中国明清两代的经济腹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交换”,而是一个复杂的三角贸易体系的建立。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主要用于铸造货币和财富储存)成为了全球经济的“吸力中心”,而欧洲则扮演了“中转站”和“需求提供者”的角色。 本书深入分析了欧洲内部对白银涌入的不同反应。在西班牙,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并未转化为可持续的工商业发展,反而加剧了对进口商品的依赖,导致本土制造业衰退,并引爆了长期的通货膨胀,削弱了其作为世界帝国的根基。相比之下,荷兰和英格兰等后起的商业国家,更有效地将这股财富转化为对基础设施、金融创新(如股份公司、中央银行雏形)以及海军力量的投资。 第三部分:商业帝国的兴衰与制度竞争 随着贸易路线的稳定,竞争的焦点从单纯的航海能力转向了对战略据点的控制和商业组织的效率。本部分着重比较了早期商业帝国——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荷兰共和国以及后来的英格兰的治理模式和战略差异。 西班牙的模式侧重于军事占领和直接的矿产开采(“宝藏帝国”),其官僚体系庞大而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 荷兰的崛起则是一个关于“商业自治”和“金融创新”的案例研究。通过东印度公司(VOC)这一世界上第一个现代股份制公司的运作,荷兰人展示了如何将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用于远洋贸易和军事扩张,有效平衡了国家与商业精英的利益。 英国的路线则更为渐进,通过《航海法案》等保护主义措施,以及对更灵活的商业契约和法律框架的强调,逐渐在与荷兰的“贸易战争”中占据上风。本书细致地考察了这些帝国在殖民地管理上的差异——是采取直接治理(如西班牙)还是通过特许公司间接控制(如荷兰和英国早期)——以及这些制度选择如何影响了它们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长期生存能力。 第四部分:全球联系与文化回响 贸易的扩张必然带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本卷探讨了这一时期全球化带来的非经济后果。 首先,全球性的生物交换(“哥伦布大交换”)被详细审视。马铃薯、玉米、番茄和烟草等美洲作物传入欧亚大陆,极大地提高了人口承载力,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人口红利。同时,欧洲的动物、技术和疾病也彻底重塑了新大陆的生态。 其次,本书触及了早期全球知识体系的构建。探险家的日志、植物学家的记录、制图师的努力,共同构建了一幅全新的、虽然充满偏见但前所未有的全球地图。这些记录不仅是科学发现,也是权力叙事的工具,用以合理化征服和贸易的合法性。 最后,我们关注早期全球不平等结构的形成。通过比较西欧、东亚(如中国和日本对外部贸易的限制性反应)以及美洲和非洲在新的世界分工中的定位,本书试图勾勒出全球财富与权力分配的初始轨迹,这些轨迹决定了后世几个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解析大航海时代如何从航海技术的小小突破,演变成一场重塑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关注其中的贸易路线、制度竞争、白银流动和生态冲击,而不是单一的金融工具或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