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观势

读史观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历史观
  • 时事
  • 政治
  • 文化
  • 国史
  • 思辨
  • 解读
  • 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美两国现今的国际博弈十分激烈,
到底之后中外大势走向如何?
资深银行家教你以史为鑑,看清天下大势。

  本书从「中国梦」、「一带一路」、「中美日关系」、「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等时政热点入手,展开对「世界大势与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探讨,纵论近5个世纪以来的世界发展趋势,对中国以及「大中华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取「观势」二字,是希望读者能以史为鋻,开眼看世界,了解天下大势。

本书特色

  1.    透过历史理论,结合中外现实世界的大势,讨论「中国梦」、「一带一路」、「中美日关系」、「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等热点问题,贴近当下关注焦点,满足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宏观微观研究的需要。

  2.    全书秉承以史为鋻,今古结合的着述原则和研究方式,论证严谨充分但文辞通俗浅显,且不乏精辟论断。充分体现了作者出自新亚书院的史学功底和多年从事金融业的专业水平。

  全书行文条理清晰、篇幅适中,共九个章节,皆短小精悍,没有冗长的文字,非常符合当代读者的閲读需求和习惯,适合普通读者作为休闲读物。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全球视野》 ——一部探寻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演变轨迹的恢弘叙事 作者: 李承泽 著 出版社: 九州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定价: 128.00 元 --- 导言:大时代的脉动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或人物传记,而是一部聚焦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性变革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复杂张力的深度研究。我们试图跳出单一的“救亡图存”叙事框架,将中国近代化置于更为广阔的全球化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惊雷乍响,到20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建立,这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是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内求与外应之间艰难拔河的缩影。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在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与西方思想浪潮冲击之下,古老的中华帝国是如何一步步瓦解并重塑其社会肌理、经济基础与文化认同的?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力、主要矛盾点以及不同阶层(士绅、农民、新兴资产阶级、产业工人)的反应与参与,构成了本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 ---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裂变——传统社会的弹性与极限 (1840s – 1890s) 本部分详尽剖析了清朝中晚期社会面对内忧外患时的“结构性惰性”与“局部适应性”。 一、帝国末世的财政与权力重构 我们将重点考察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央财政和地方权力格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湘军、淮军的崛起,标志着中央集权形态的首次松动。本书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内在逻辑——它并非全盘西化,而是地主阶级精英在维护王朝统治的框架内,试图通过技术引进和“富国强兵”策略来缓解财政与军事危机的一种务实选择。我们细致梳理了早期民族工业的萌芽阶段,揭示了官督商办模式下,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微妙的博弈与相互掣肘。 二、士绅阶层的分化与文化韧性 近代化对传统士绅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分化效应”。一部分“开明绅士”开始投资新式教育和工业,成为早期现代化的非正式推动者;而另一部分则坚守儒家正统,成为抵制变革的主要力量。我们通过对地方宗族势力、民间信仰以及传统教育体系(书院、义学)的考察,展示了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遭受重创的同时,文化和伦理层面上的中国性表现出的惊人韧性与调适能力。 这种韧性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阻力。 三、通商口岸的“异托邦”效应 租界和通商口岸不仅仅是贸易中心,更是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摩擦和渗透的前沿阵地。本书采用社会地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口岸城市独特的“双重社会”结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空间如何催生出新的社会阶层(买办、洋行职员、早期产业工人),以及这些新群体在身份认同、生活方式和政治参与上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 第二部分:激进的探索与制度的重塑 (1890s – 1920s) 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社会进入了制度层面剧烈动荡的时期。本部分聚焦于思想的爆炸、政治精英的更迭以及新型政治共同体的构建尝试。 一、从改良到革命:思想光谱的拓展 本书细致对比了康有为维新思想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在差异。维新派试图在保持皇权的前提下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革命派则坚持彻底的政治结构重构。我们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翻译、著述和办学,将西方社会科学和政治哲学(如达尔文进化论、卢梭主权论)本土化,并将其转化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 二、军阀时代的权力碎片化与社会整合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未能立即建立稳固的现代国家。军阀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国家权力向地方军事集团的碎片化转移。然而,本书强调,这并非简单的“无政府状态”。军阀政权虽然腐败无能,但他们对地方资源的开发(如铁路、矿产),以及与新兴商会、地方士绅的复杂利益捆绑,客观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某些现代化环节。同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正是对这种政治失序和文化失落的强烈回应,标志着现代民族主义精神的真正觉醒。 三、女性解放的早期浪潮 本部分特别开辟章节讨论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从女学堂的创办、缠足的废除,到女性参政的呼声,女性角色的转变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将分析早期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思潮的交织,探讨她们如何在家庭和公共领域中争取话语权。 --- 第三部分:国家建构的重压与现代性的选择 (1920s – 1949) 本阶段的特征是多重权力中心的角逐——国民政府、共产党、地方势力乃至外部干预力量的复杂互动。 一、国民政府的现代化蓝图与现实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核心是“党国体制”下的财政与军事现代化。本书深入分析了孔宋集团在金融体系改革(如法币改革)上的努力,以及其在工业化、城市建设方面的显著成就。然而,这些进步被深重的土地问题、地方派系抵制以及外部战争(抗日战争)的巨大消耗所稀释。我们认为,国民政府的失败,并非完全是军事上的,更是由于其现代化政策在社会基础上未能有效动员和吸纳广大农民群体的支持。 二、乡村的“失语”与革命的转向 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崛起,标志着中国革命找到了扎根于广大农民的新型政治动员模式。本书对比了城市精英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尝试与“自下而上”的乡村动员策略的差异。重点考察了根据地建设中,基层政权如何通过土地改革、扫盲教育等方式,重塑农民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意识,从而构建起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共同体。 三、长期冲突下的社会心理变迁 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与动荡,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本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流亡、抗战、内战中的“主体性危机”——是选择逃离、依附还是投身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这种心理挣扎,最终决定了1949年前后中国精英阶层的大规模转向。 ---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参照 《风云际会》的终点定格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但这并非终结,而是另一个宏大历史阶段的开端。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连续性、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使读者能够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历史必然性、路径依赖性与偶然性的复杂交织。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一百年历程的细致梳理,揭示出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文明体,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是如何以其独特的韧性、创造力与牺牲精神,最终走出了一条曲折而深刻的现代化道路。本书留给读者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对历史进程中权衡、抉择与代价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建雄


  资深银行家、着名专栏作家。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学士、加拿大约克大学Schullck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

  曾任职美国大通银行及法国里昂银行达二十八年,长期于欧美加各地工作。近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及EMBA课程讲师,亦是香港城市大学协席教授(专业银行管理课程)和香港理工大学企业经管人才发展中心客席导师。

  专攻跨国企业研究,兴趣包括红酒和美食。并为《信报》专栏作家,以「张总」笔名,撰写专栏「毋枉管」。

  笔耕不止,着作丰富。。
 

图书目录



导读
一、从《读史观世》看世界发展十大亮点
二、历史的回顾

第一章  从欧洲看中美战略
一、从欧洲500年历史看中美战略和外交
二、欧洲历史重点

第二章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美国窘境
二、从《望厦条约》到新型国关系剖析
三、新型大国关系下权力的分享
四、美国人不想见的中国式崛起
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展望(2013—2016)
六、美国近代史回顾

第三章  中国梦和历史教训
一、中国梦应以史为鉴──以钱穆《国史大纲》的观点分析(上)
二、中华民族复兴首要的是人才──以钱穆《国史大纲》的观点分析(下)
三、东西方经济此消彼长的历史关键
四、中国崛起和发展

第四章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因缘
一、“一带一路”在21世纪的影响和机会
二、“一带一路”近貌
三、亚投行的运作
四、亚投行和国际组织银行的介绍

第五章  中国梦的绊脚石──中日关系
一、中日结怨的来龙去脉──千年来的中日关系(上)
二、历史修正主义绝不可取──千年来的中日关系(下)
三、由历史运行看中日关系的将来
四、日本四分之一世纪回顾和前瞻
五、安倍经济学和结语

第六章  前景难测的“四小龙”和MENA
一、亚洲
二、韩国和香港
三、台湾
四、MENA
五、“四小龙”

总结

图书序言


   
  本书是《读史观世》的续集,由“观世”到“观势”,因为历史大势更清楚了。取这个“势”字,受两个人影响,一个是故友曹仁超,他2007年的作品就名为《论势》,他的名言是:“有智慧不如趁势”;另一位是在六月车祸去世的前驻法大使吴建民,他劝国人“不再向内看,而看世界大势”。过去五百年,中国是明清两朝,“寸板不许下海”,既不准南下,亦不准西出。海上丝路自郑和之后被封,陆上丝路亦被废弃,直到21世纪的“中国梦”,才有“一带一路”再出现。这也是国际大势所逼出来的,美日联盟遏制中国崛起,太平洋是出不去了,下南海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何冲出马六甲海崃和印度洋,是这盘国际大棋局的战略考量。中巴、中缅两条走廊极重要,在陆路经中亚到中东欧,比到南欧北欧更重要。而另一路伊斯兰走廊,经中东到北非和整个非洲,更是21世纪不可忽略之处。这就是“势”。
   
  本书从讲中国和欧洲五百年历史开始,但更注重近二百年的历史,由1820年至2020年这二百年,已经发生甚么,和将发生甚么的大势,大家心中必要有个数。无知所以无畏,无知亦会无感,不认为“一带”会对自己有影响,日后会后悔莫及。欧洲人过去五百年,只知战争和革命,列强之间因竞争主义和利己主义打了四百多年,直到二战后才觉悟:世界大势是和平和发展,还欠了合作这一环。所以欧盟起来了,欧元出现了,这都是合作的表现。但民主制度讲求“正反相争”,所以又出现了“疑欧派”,各国都有,以不在欧陆本土的英国为甚,乃有“脱欧公投”出现。是不是又要再竞争和战争呢?
   
  二战历史遗留下来的是中东伊斯兰问题,作为世界老大的美国,既不懂伊斯兰语言,亦不懂伊斯兰文化,更欠了历史感,发动了“阿拉伯之春”,推进美式民主,结果一塌煳涂。问题解决不了,便要放弃,改为经营亚洲,乃有所谓“重返亚太”战略。但油价暴涨后,俄罗斯又复苏了。北约东扩,变成北约和俄罗斯对峙。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挑战了北约,世界不会有宁日,但和平仍是主调。
   
  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遭了报应,宗主国接受了当年殖民地的移民,这些人分享了欧洲人的福利,令他们有苦难言。但21世纪又来了难民问题,比移民更难办。全世界都有精英和平民关系相背这一现象,又形成了1%和99%的矛盾。欧洲人在1885年殖民达到顶峰,无人看到六十年后的荒凉。
   
  不能再有战争,是最大的教训,欧洲人学到了,日本人拒绝承认,美国人还在发世界老大的美梦,但世界不再等了。“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银行、上合组织银行……纷纷崛起,世界金融亦不再由华尔街独霸。亚洲金融中心崛起,是世界大势,香港、新加坡、上海在2050年是如何,端看如何趁大势。

张建雄

图书试读

导读
 
一、从《读史观世》看世界发展十大亮点
   
《读史观世》2014年3月成书至今两年,历史洪流在和平与战争、发展与对抗、合作与冲突、共赢与仇恨之间并进;世界格局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大势莫之能御;新兴大国崛起,尤其在经济上,中国、印度、东盟显出实力;亚投行成立、一带一路经济概念普及,笔者在书中作了十大结论,基本方向正确,就现况更新如下:
 
1. 群龙无首
   
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国,军力最强,但在太平洋和中东之间,顾此失彼,鞭长莫及。一声号令万众追随的局面一去不复返。2008年经济衰退后,复苏缓慢,2016年又面临全球衰退危机,种种因素,说明美国难以为首,以下现象可以为据:
 
(1)美国GDP以PPP计算已为中国超过,2015年中国只增长6.9%,但美国亦只得2.4%,往后3年变化不大。IMF估计,美国2016、2017年将继续只得2.4%GDP增长,中国虽然只在6.0%—6.3%之间,但超越已成事实。2015年,估计中国GDP达19.3万亿美元,美国亦为17.8万亿美元,差距达8%,不再是“差个马鼻”了。
 
(2)2015年最佳国家排名,美国只排第4,在德国、加拿大、英国之后。
 
(3)最好的临终国家排名,美国远远落后,仅得第9。
 
(4)2015年3月17日,英国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亚投行,或为创行股东。德、法、意随之。动摇美国盟主地位,此日为转捩点。
 
(5)美国立国240年,发动53场战争,以21世纪发动的三场中东战争最耗国力:阿富汗之战15年;伊拉克之战8年;ISIS之战不到2年,已耗资6.6万亿美元,为其国债的三分之一。
 
(6)“华盛顿共识”已变成华盛顿僵局,一切停摆,2016年不可能有大进展。
 
(7)2017年总统大选,不管希拉莉(1947年出生)还是特朗普(1946年出生)胜出,执政都已是登七之年,何以老人政治成为潮流?
 
(8)2016年,美元强、股市弱。美国学生贷款债务达1.2万亿,年轻人无力消费,能源贷款、债券成为银行心腹之患。高息债券(垃圾债券)回报率由2015年7月的国库券+3.5厘,升至2016年1月的国库券+7.75厘,升了一倍,距衰退期的10厘去之不远了。石油价格低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自食其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讀史觀勢》這本書,我其實沒抱太大期待,總覺得市面上的歷史書都大同小異,充其量就是把史料重新排列組合罷了。但讀了幾頁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得離譜!這本書的觀點非常獨到,作者像是個閱歷豐富的智者,用一種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歷史的脈絡。他不像某些歷史學者那樣,一味地強調因果關係,而是更注重歷史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我特別喜歡作者在分析國家興衰時,所提出的「勢」的概念,這個「勢」有點像是一種時代潮流,一種大環境的影響,它不是單一事件造成的,而是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讓我對很多歷史事件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歸咎於某個人或某個決策失誤,而是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且,書中引用的史料非常紮實,但作者卻能將它們融會貫通,用簡潔易懂的語言呈現出來,絲毫沒有讓我覺得枯燥乏味。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分析歷史問題時,並沒有明顯的立場偏見,而是盡量做到客觀公正,這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格局一下子被打開了,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變得更加深刻和全面。我甚至開始思考,在當下的社會,我們又處在一個怎樣的「勢」之中,這對我思考個人和社會的未來都很有啟發。

评分

對於一個對歷史有點「選擇困難症」的讀者來說,《讀史觀勢》簡直是一本救星!我常常會因為不知道從何讀起,或者被龐雜的史料嚇退,但這本書完全克服了這個障礙。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歷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條,而且他並不是單純地按照時間順序講述,而是會將具有相似主題或影響的事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分析。這種結構讓我在閱讀時,能夠很清晰地看到歷史發展的邏輯線,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事件之間的關聯性。書中對一些重大歷史轉折點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不僅會回顧事件的發生過程,更會深入探討當時的社會氛圍、政治格局,以及各種潛在的影響因素。這讓我感覺,歷史不再是死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勢」的運用,他將其描繪成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影響著歷史的走向。這種概念非常抽象,但作者卻能用具體的史實來支撐,讓我信服。而且,書中穿插了一些作者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這些見解往往能夠顛覆我以往的認知,引發我更深層次的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又上了一個層次,也對如何看待當前的局勢有了更多的啟發。

评分

天哪,最近在書店無意間翻到這本《讀史觀勢》,完全是意外的驚喜!我本來是個對歷史有點距離感的人,總覺得那些年代久遠的事情離我太遙遠,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生動,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更像是朋友在娓娓道來,把過去的歷史事件串聯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講述一些重大的歷史轉折點時,總能從不同角度切入,例如在討論某個王朝的興衰時,他不會只聚焦在皇帝或將領身上,而是會深入探討當時的社會結構、經濟狀況,甚至是民間的思潮。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親身參與了那個時代的脈動。而且,書中穿插了一些我從小到大聽過的歷史故事,但作者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讓我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誤解了某些事情,或是忽略了某些關鍵的細節。像是關於某場戰役的描寫,我一直以為是單純的軍事較量,但書裡卻揭示了背後複雜的政治博弈和人性的掙扎,看了真的讓人脊背發涼,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總之,如果你跟我一樣,覺得歷史難讀,或者想從歷史中獲得一些啟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翻閱,你會發現,歷史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我們,也給予我們寶貴的經驗。

评分

這本《讀史觀勢》真的刷新了我對歷史的認知。過去我讀歷史,總覺得是關於過去的事情,離我現在的生活很遙遠。但作者卻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聯繫起來,讓我看到了歷史的連續性和循環性。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剖析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和影響,並將這些經驗教訓延伸到當代社會。我最欣賞的地方在於,作者對於「觀勢」的解讀非常細膩。他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去分析,探討不同因素是如何相互影響,進而塑造歷史的走向。書中有很多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展現出全新的面貌。例如,在討論某個朝代的衰亡時,作者不僅分析了皇帝的個人能力,更探討了當時官僚體系的腐敗、農民起義的根源,以及對外貿易的影響等等。這些分析讓我對歷史有了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線性的思維。而且,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讀起來就像是在品味一壺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能夠用非常精準的語言,捕捉到歷史事件的核心,並將其深刻地傳達給讀者。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歷史感興趣,或者想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的人。它會讓你發現,歷史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文字,更是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

评分

我必須承認,《讀史觀勢》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一般的歷史書籍那樣,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學術感,反而充滿了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作者在描寫歷史事件時,不僅注重宏觀的趨勢,更關注個體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與選擇。他會從人的角度出發,去解讀歷史人物的動機,去體會當時人們的情感,這讓我在閱讀時,能夠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書中對於「勢」的探討,他用一種非常詩意但又極具洞察力的方式,描繪了歷史發展的無形動力。他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勢」,而理解這個「勢」,是理解歷史、把握未來的關鍵。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又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共同構築了歷史的長卷。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刻畫出複雜的人物性格,也能夠用生動的比喻,闡釋深奧的歷史哲理。讀這本書,我彷彿置身於歷史的長河之中,與古人一同經歷喜怒哀樂,一同見證興衰更迭。它不僅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更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我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渴望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和力量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