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共融:实现创新区域发展

粤港澳共融:实现创新区域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粤港澳大湾区
  • 区域经济
  • 创新发展
  • 共融发展
  • 政策研究
  • 经济地理
  • 城市发展
  • 区域规划
  • 中国经济
  • 港澳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7年3月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化内地与港深的合作,制定「粤港澳大湾区」。此前的「十三五」规划中,亦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简称「9+2」),可见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定必频繁,但三地各自担当什么角色?

  粤、港、澳三地优势各异—广东经济贸易发展迅速,香港的金融地位保持领先,澳门则积极发展其旅游业。在各自发展中,三地应该如何合作才能发挥各自优势,互惠互利?

  本书邀请了粤港澳三地资深的专家学者,从金融、创科、航运、法律等多个领域疏理港澳回归前后政策的改变,分析三地的优劣,探讨三地的合作模式。「前店后厂」已经过时,而三地优势各异,三地应该如何自处,才能发挥优势推动国家发展,又能避免恶性竞争,促进自身经济?政策执行上,「粤港澳大湾区」、「9+2」等应该如何实现?除了创科以外,还有什么领域三地可以合作?

  粤港澳合作正迈步向前,本书抛砖引玉,望能激发更多思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澜昌


  曾任职香港《开放杂志》,《经济日报》,《星岛日报》及 《苹果日报》等平面媒体。还在凤凰卫视任职。1999年加入亚洲电视,负责资讯节目,包括特辑「解密百年香港」,主持论政节目「把酒当歌」,以柳三禅,刘斯路等笔名 撰写专栏。

何亦文

  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经济,之后在香港从事中国新闻报导,亲身参与多个重大事件採访。
  2007年转入电子传媒,在电台主持关于两岸三地的时事评论节目。
 

图书目录

导论

1.粤港融合─不能回避的「政治任务」
何亦文  香港时事评论员

粤港澳合作—政策分析与解读

2.也谈「十三五」规划下的广东和香港
方 舟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

3.从经济结构发展看粤港关系的前景
刘佩琼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4.粤港合作第三次浪潮及利益再分配
刘澜昌 香港资深传媒人

5.从两个案例看粤港合作的成功与困局
吴木銮 香港教育大学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助理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博士

6.大珠三角(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评估与效应分析
封小云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7.跟着项目走—香港与泛珠三角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何建宗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召集人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

8.加快「粤港澳」深度融合—引领中国经济全面转型
马建波 亚太战略研究员

9.澳门特区扬长避短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林 昶 澳门《新华澳报》社长兼总编辑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

粤港澳合作—模式选择与突破机会

10.CEPA 是化解粤港合作矛盾的良好平台
洪锦铉 香港城市智库召集人
现任观塘区议会副主席

11.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合作的3.0版
陆剑宝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12.粤港澳「金融湾区」生态圈
陈凤翔 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协理主任

13.放宽「国内航权」对香港货柜运输业的冲击
廖美香 香港资深传媒人

14.粤港航运业应携手打造「一带一路」航运中心
刘 洋 香港礼德齐伯礼律师行航运部高级律师

15.高铁时代粤港合作的挑战和机遇
方 舟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

16.港珠澳大桥跳出「单 Y 陷阱」变「实质双 Y」的修补方案
刘澜昌 香港资深传媒人

港深合作—共融共嬴

17.深圳与香港合作—粤港关系的「前沿『触点』」
何亦文 香港时事评论员

18.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深港合作区
黄扬略 全国政协委员

19.论港深合作的进与退
王玉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0.从深圳河套发展突破看香港的新机遇
曾渊沧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主任

21.港深河套开发—粤港科技协同创新的试验田
陆剑宝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22. 「深港通」不只是「通深港」
李晓庄 《台商》 杂志社长兼总编辑
全国台企联文宣委员会副主委

23.拥抱大湾区、深港合作、从「心」出发
洪为民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

24.河套创新科技园怎样帮助香港
金心异 深圳民间学者

25.粤港澳合作及其法律框架
赵琳琳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26.建立广东自由贸易区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之构想
邓智荣 中国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27.论「一国」之下的香港与广东及内地刑事司法合作
顾敏康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粤港融合─不能回避的「政治任务」
 
自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开始,香港与广东通过「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建立了「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作为经济率先起飞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依然与国际市场密切结合,其先进管理水平、雄厚资本的优势,与拥有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珠三角洲互补长短,共同完成各自的经济转型。这种经济上的成功合作,也为1997 年香港回归创造了两地融合互补的气氛。
 
经过30 年的发展,广东由加工贸易转向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方向发展。特别在中国成为WTO 组织的成员后,香港「国际贸易之桥」的角色式微,两地之间的经济「势差」逐渐减弱,香港的经济强势明显褪色。更令中央感到忧虑的是,2003 年因「二十三条」立法而引发香港部分民众对内地的抵触情绪,14 年来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呈升高之势,原本同饮一江水的粤港两地民众疏远感不断加重。香港社会对「一国两制」心存怀疑,内地与香港彼此的戒心不断加深,显而易见,经济上粤港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在下降,政治上「井水不犯河水」成为彼此的心理「边界」。
 
在这种背景下讨论粤港合作,面对的最大问题是香港与广东两地制度的差异,以及中央政府对全国发展的统盘考虑和香港社会民主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政治僵局短期内难以破解的背景下,中央将香港的「繁荣、稳定」寄望于粤港两地间的合作,用经济「一体化」、世界级都市圈等方式,给香港「输送」经济「红利」,用经济融合缩小两地政治差异,这点由习近平担任中央港澳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期间,中央2009 年批准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即可看出。《纲要》提出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这是把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合作第一次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广东分别与香港、澳门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建立世界级大珠三角都市群的目标。
 
然而,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荣休社会学讲座教授刘兆佳曾经指出,在构思「一国两制」时,(粤港)两地融合根本不在议程之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粤港澳共融:实现创新区域发展》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区域合作与经济整合的讨论。尤其是在我们台湾,长期以来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找到自身的位置与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其发展动向自然备受关注。书名中的“共融”,我理解为是一种深度的协同,不仅仅是政策上的对接,更可能包含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深度融合。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这种“共融”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又或者,在人才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方面,会遇到哪些具体的障碍,以及如何克服?“创新区域发展”这一点,更是触及到我作为研究者(或者说,对这类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核心关切。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包括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模式的创新。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粤港澳地区在哪些领域展现出了真正的创新活力,又在哪些方面还有待突破?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观察大湾区发展的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驱动的复杂力量和潜在的可能性。

评分

《粤港澳共融:实现创新区域发展》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想到近年来两岸三地在区域合作方面的一些尝试与挑战。作为一名身处台湾的读者,我总是很关注海峡两岸以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当前中国大陆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而“共融”与“创新”这两个词,则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我尤其好奇,“共融”在书中会被如何界定和阐释?是单纯的经济利益上的捆绑,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制度衔接、文化认同的构建?“创新区域发展”更是引发我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区域构成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创新?书中是否会探讨,在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传播、技术的转移和创业的生态营造?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路,或许能对我们台湾在区域合作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借鉴。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的集合,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试验场。

评分

《粤港澳共融:实现创新区域发展》这个书名,乍一听就让人觉得很有分量,也勾起了我不少关于区域发展的思考。尤其在我们台湾,一直以来都在探讨如何深化区域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所以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动向,自然是格外留意。书名中的“共融”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种更加紧密、更加无缝的协作关系,不仅仅是政策上的协调,更可能涉及到经济、文化、甚至社会层面的深度融合。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和解读“共融”这个概念的,它是否意味着要打破现有的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的合作机制?而“创新区域发展”这一点,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粤港澳地区在哪些具体的领域,例如科技研发、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方面,展现出了突破性的创新能力,又是如何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张描绘未来区域发展蓝图的地图,让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充满了期待。

评分

单凭《粤港澳共融:实现创新区域发展》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长年关注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动态的台湾读者,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合与发展历程一直抱着高度的关注。书名中的“共融”二字,给我一种积极而富有前瞻性的感受,它暗示着一种超越简单合作的更深层次的融合。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剖析,在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文化层面,三地是如何努力消除隔阂,实现优势互补。而“创新区域发展”这一点,更是抓住了当下全球经济变革的核心。我非常想知道,在书中,作者是如何描绘粤港澳地区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成效的。有没有具体的案例能够展现这种“创新”是如何落地生根,并推动区域整体向前发展的?对于我们台湾而言,如何理解并学习这种区域整合的模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本书,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观察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从“区域合作”走向“区域共融”,并最终实现“创新发展”的独特视角。

评分

最近翻到一本《粤港澳共融:实现创新区域发展》,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毕竟我们台湾离得这么近,对于对岸区域的发展状况总是特别关注。虽然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很多联想。想到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一直处于话题中心,各项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好像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更紧密的合作网络。书名里的“共融”二字,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个概念的。是指经济上的相互促进,还是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又或者是在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等多个层面都寻求协同发展?“创新区域发展”这一点也很有意思,它暗示了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议题,不是简单的现状描述,而是探讨如何通过新的模式和策略,驱动整个区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能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共融”和“创新”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的。例如,香港的金融优势与广东的制造业基础如何结合?澳门的旅游娱乐业如何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产生协同效应?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台湾读者,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个宏大区域发展叙事的一个切入点,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