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选择题:隐藏在Netflix、Spotify播放列表、亚马逊评分中,推荐「你可能也喜欢」的思维演算祕密

品味选择题:隐藏在Netflix、Spotify播放列表、亚马逊评分中,推荐「你可能也喜欢」的思维演算祕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om Vanderbilt
图书标签:
  • 推荐系统
  • 算法
  • 数据科学
  • 个性化推荐
  • Netflix
  • Spotify
  • 亚马逊
  • 行为分析
  • 机器学习
  • 用户画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这个眼花撩乱、选择无穷尽的时代,
是你选择了品味,还是品味选择了你?
关于品味的10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你喜欢这则脸书的贴文,却不喜欢另一则?
  为什么你一听到那首歌,就果断在手机上点下收藏?
  为什么一本书得了奖,但是在亚马逊的评价却下降?
  我们是怎么学着喜欢我们讨厌的事物?
  为什么竞赛中的裁判都会偏好最后出赛的参赛者?
  如果「带有罪恶感的快感」去掉罪恶感,那还会有快感吗?
  为什么人总是觉得自己年轻时候的音乐比较好?
  喜欢口味简单的人会比美食家快乐吗?
  你要怎么知道Trip Adviser或是Yelp上的评价是真的呢?
  是什么让一只猫、一罐啤酒在专家眼中成为理想的猫、理想的啤酒?
  
  自由意志靠不住,按赞偏好透露你是谁?
  本书用「选择心理学+偏好经济学+人性行销学」,一一为你拆解
  人们为什么乐于时时上演自嗨、脑补的内心抉择小剧场
  
  范德比尔特在书里揭露,连你自己也不知道、甚至没察觉,关于每个人最摸不透的主题:喜欢与不喜欢只有一念之隔,讨厌与不讨厌瞬间善变,为什么我们喜欢我们喜欢的人事物,以及选择背后的机制,如何影响我们做什么和我们是谁?
  
  从对食物盘根错节的品味,到陌生的艺术品,再到音乐排行榜和歌单背后的复杂因素,我们的偏好与意见广受无数的力量左右。网路媒体盛行的年代,按赞、给星的过程,更是无形中宰制了我们的选择。
  
  品味已经移到线上──我们、还有许多公司企业拥有比以前更多的方式,能够看到我们消费了什么、如何消费。如果你曾对Netflix如何推荐电影感到好奇,想过如何找出捏造的Yelp评论,或是想不透很多书得了大奖,为何在亚马逊的评分却反而下降,这些问题,作者都解释了,甚至,他还解释了许多你可能压根都没想过的问题。
  
  人世间的好恶都是偏好作祟,范德比尔特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祕密通道,揭开品味的神秘面纱,博引心理学、行销学、社会学与神经科学,试图定位品味的空间座标,回答无数复杂而引人入胜的问题。本书研究深入,观点独到,也是一趟趣味盎然的知性之旅,让我们更了解如何认识、判断、评价周遭的世界,捕捉善变的品味偏好之来由。
  
本书特色

  1.关于品味的10万个为什么。在当前这个眼花撩乱、任君选择的时代,范德比尔特告诉你连自己也不知道、甚至没察觉,关于人最神祕的主题。
  2.预测、洞悉、掌握人性的偏好。对人「为何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有兴趣;喜欢探索自己品味、偏好的好恶由来,习于思辨人类行为科学、大脑科学的人,不读不可的烧脑好书。
  3.抓住情人的喜好、洞悉客户的爱好、加快抉择速度。针对选择困难症患者、网路小编、电商小二、街头老板、企业主管、闪购刷手、资料科学家、AI工程师……有助于了解人类选择行为意识背后的消费社会学、品味心理学。

名人推荐

  朱家安  哲学鸡蛋糕脑板
  高琹雯(Liz)  美食观察家
  焦元溥  乐评家、作家、广播主持人
  蔡康永  主持人、作家
  (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彭博社、纽约客、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书评、图书馆期刊、科克斯书评  一致盛赞

  品味依然是复杂而无规律的现象,会永无止尽地随着环境、物质与社会等种种压力而改变……范德比尔特善于结合资讯,书中充满令人意想不到的关联。——菲力克斯‧吉列特(Felix Gillette),《彭博社》

  范德比尔特是富有才智的作者,本书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内容……非常大胆……范德比尔特以其能力找出两项因素,许多例子一再显示,这两项因素深深影响着品味,一是社会共识,二是熟悉感。我们看到其他人对某物感兴趣时,也会产生兴趣;喜欢某样东西时,喜欢得愈久,就会愈喜欢。——路易斯‧梅南德(Louis Menand),《纽约客》

  活泼、包罗万象的研究……注释具有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David Foster Wallace) 相仿的机智,范德比尔特让我们注意到,假如人们在鲑鱼罐头工厂吃甜甜圈,会不会觉得没那么美味?把葡萄口味的「酷爱」(Kool-Aid)饮料直接注入老鼠的胃中,老鼠会不会更喜欢?诸如此类的问题……说服力强、饶富趣味、条理分明、引人入胜……全书内容轻松易读,是值得推荐的作者。——丽莎‧蔡德纳(Lisa Zeidner),《华盛顿邮报》

  这是一趟在人类偏好与试图预测偏好的企业之间一窥究竟的旅程……[范德比尔特是一名]亲切仔细的向导,要不是他,这个主题可能很快就变得相当繁冗或阴郁无趣,而他铁了心要刨根究底的对象,是我们频繁进行,却在无意间视为平常的事。——珍妮佛‧札莱(Jennifer Szalai),《纽约时报书评》

  想要一窥具影响力的网路媒体公司如何制订决策,以及想要了解是怎样的过程在主宰个人偏好与品味塑造的人,千万不能错过这本书。——《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饶富兴味……深具说服力……本书研究详尽、以智慧衡量人类偏好,大有看头。——《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为了回答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我们喜欢的东西」──范德比尔特在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神经学与资料科学中四处搜寻……他探索驱动这种种决定的神祕力量,同时描绘出一幅引人入胜、层次丰富的品味图谱。——班杰明‧莱许(Benjamin Leszcz),《环球邮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汤姆‧范德比尔特Tom Vanderbilt 


  着有《马路学》与《Survival City》(倖存城市)。为许多出版机构写稿,担任《连线》杂志(英国)、Outside、Artforum杂志特约编辑。并曾担任纽约大学鲁丁交通政策与管理中心客座研究员、加拿大建筑中心研究员、公共空间设计信託基金研究员,获得安迪沃荷基金会艺术写作奖助。住在纽约布鲁克林。

译者简介

吴家恆(前言、第1~4章)


  文字工作者,担任编辑多年,着有《基隆砲台文化之旅》,译有《权力的哲人:马基维利》、《舒伯特的冬之旅:一种迷恋的剖析》、《心动之处:先锋派音乐宗师约翰‧凯吉与禅的偶遇》、《在一起,更好》等书。

赵盛慈(第5、6章及结论)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口笔译研究所毕业,2013年曾获林语堂文学翻译奖佳作,现为专职自由译者,喜欢深思与推敲文字。
 

图书目录

前言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以及你怎么会有最喜欢的颜色)?

第一章    你想来点什么吗?
想一想我们对食物的品味

第二章    错不在偏好的评分星级,而在我们自己
在网网相联时代的品味

第三章    我们的品味可以预测吗?
播放列表透露你是谁,你又透过播放列表展露怎样的自己

第四章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喜欢什么?
艺术的欣喜与焦虑

第五章    品味为何(以及如何)改变

第六章    啤酒、猫咪与尘土
专家如何决定什么是好东西?

结论  品味笔记:如何去喜欢

 

图书序言

前言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以及你怎么会有最喜欢的颜色)?


  朋友们,关于品味和品尝,你们告诉我,并没有引起争议!但生命就是一场针对品味和品尝的争论。──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有天早上,我带我五岁的女儿──她最近迷上「最喜欢的东西」──走路上学的时候,她问了这个问题。她说了她的答案,想知道我的答案。
  
      「蓝色,」我说,感觉很西方男性(西方人喜欢蓝色,而喜欢蓝色的男性略超过女性)。
  
  过了一会儿。「那我们家的车为什么不是蓝色的?」
  
  「这个嘛,我喜欢蓝色,但是我不喜欢车子是蓝色的。」
  
  她继续说。「我最喜欢红色。」她的说法变了,上周她说的是粉红色。搞不好过几天变成绿色。
  
  「所以你今天穿红裤子?」我问。
  
  她露出微笑。「你有红裤子吗?」
  
  「没有,」我说。我住在西班牙的时候,买过一条红裤子来穿,因为我注意到西班牙男人在穿。我搬到纽约之后,这里没有男人穿红裤,我那条裤子也就收到衣柜里了。在我眼里,在马德里很夯的东西,比一九九一年美国的流行还要新潮。但我没跟她解释这些。
  
  「你应该买一条红裤裤。」
  
  「你这样觉得吗?」
  
  她点点头。「你最喜欢什么数字?」
  
  这难倒我了。「嗯,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最喜欢的数字耶。」然后我给了个答案,「大概是八吧。」我边说边想为什么。说不定是我小时候,我总认为这是写起来最好玩的数字?
  
  「我最喜欢六,」她说。
  
  「为什么呢?」
  
  她眉头一皱。「不知道耶。我就是喜欢六。」
  
  我们为什么喜欢我们喜欢的东西?在我跟女儿的对话中,至少碰触到五个认知偏好科学的重要原则。第一,这些偏好倾向属于某个范畴:我喜欢蓝色,但是只限于汽车(为何不是呢?)。你可能喜欢柳橙汁,但不喜欢鸡尾酒里加柳橙汁。第二,这通常与背后的脉络相关。在西班牙穿红长裤很好看,但在纽约穿,感觉就有点怪了。你可能在旅途中带了一些纪念品回家(一双草编鞋、一条色彩鲜艳缤纷的毯子),买的时候觉得很高兴,现在放在衣橱里,却显得很刺眼。天气越来越热,买黑车的人越来越少;夏天买有泳池的房子,价格也比较高。第三,这些偏好往往是有架构的。要是问我喜欢什么数字,我脑子里会先浮现一个数字,后面跟着可能的解释。第四,这在本质上是比较出来的。
  
  小婴儿还不会讲话,就已经比较会亲近跟自己喜好一样的人。有一项设计巧妙的研究(观看实验过程也很有趣),先让小婴儿从两样食物中选一样。然后会让小婴儿看到小狗对食物表示出「喜欢」或「不喜欢」。如果把喜欢同样食物的小狗放到小婴儿旁边的时候,小婴儿就会想赶快把食物拿到手里。让人抓狂的是,品味很少是天生的。不管我们花多大力气想去左右品味,不管亲子之间遗传了多少基因,孩子的偏好很少跟父母一样。

  一般人所熟悉关于品味与偏好的事实,我跟女儿的对话大部分都涉及了;这些事实非常难解释。三百年前的英国哲学家柏克(Edmund Burke)是最早透彻研究品味的人,他为文解释,「这种微妙飘渺的能力,即使有定义加以约束,也太容易变动而不耐久,没办法加以好好测试,也无法以任何标准加以调校。」

  人们想尽办法要了解品味是怎么回事,但有时却说没什么好解释的。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史蒂格勒(George Stigler)和贝克(Gary Becker)曾经表示,「假设人在品味上有差异,但并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行为受这个假设所启发。」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任何行为──我的女儿对「六」这个数字的喜爱──都可以归因于个人的喜好,这种喜好似乎「解释了每一件事,因此什么事都没解释。」史蒂格勒和贝克认为,争辩品味,就好像争辩洛矶山一样:「这两个都在那里,明年也还会在那里,对所有人都是如此。」

  但有一位经济学家说,洛矶山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变动呢。心理学家得到神经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帮助,做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发现品味在实验过程中就会发生改变:听到特定音乐的时候,东西吃起来更好吃;我们听到作曲家惹人讨厌的事蹟,也就不那么喜欢他的音乐了。

  用挪威政治理论家艾斯特(Jon Elster)喜用的话来说,我们的品味可以「调整」的范围似乎无限宽广。艾斯特用酸葡萄的故事为例,可怜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艾斯特指出,狐狸并不是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学者或许会称之为「理性选择」──却是退而「贬低」葡萄。葡萄并不酸,狐狸也没有就此对葡萄失去兴趣。艾斯特认为,偏好也可能是「反向适应」(counter adaptive):在不同的情境中,吃不到葡萄只可能让狐狸更想吃到它。在这两个情境中,喜好似乎是由当时的限制所形塑的,问题隐隐浮现:狐狸到底喜不喜欢吃葡萄呢?

  经济学家会认为,从选择可「看出」喜好,但心理学家却常怀疑是选择创造了偏好。如果狐狸按自己的意思,在葡萄和樱桃做选择,然后说牠比较喜欢牠所选择的:牠是选牠想要的?还是想要牠所选的?两个可能都对,因为设法釐清品味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个不可靠的过程。你可能已经在想,我们所谈的是品味的感官经验吗?还是在谈衣着打扮的品味?还是社会所认定的「好品味」?这些都是微妙交织的;狐狸说不定尝过葡萄的美味,但牠也可能喜欢那种动物里只有牠能欣赏葡萄的感觉。
 
  就眼前来说,且把品味想成人所喜欢的东西(且不管基于什么原因)。但我们还是得确认品味是什么;去注意是什么人的品味;尝试解释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品味;然后尝试解释为什么别人没有这样的品味(但他们在其他的变项上可能相当类似);尝试解释品味喜好为何会改变;什么品味是受喜爱的,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评论家贝利(Stephen Bayley)举起白旗,「写一部品味的学院史难如登天。」但我认为品味是可以解释的。我们可以察知,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品味、它们是怎么来的,以及当我们对某个事物表示喜好时,会发生什么事。

  你最喜欢哪一个数字?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的话,你会选择「七」。在西方,七跟蓝色都很受欢迎。在一组一九七○年代的实验中,很多人都是选七跟蓝色,让心理学家开始谈论「蓝七现象」,好像两者之间真有什么关联似的。我们先把颜色搁一边,来看看为什么七会受到青睐?

  这就跟大部分受青睐的事物一样,背后都交织着文化学习(cultural learning)、心理偏误(psychological bias)、内在质地,同时也受到在什么脉络底下做选择所影响。「七」最受喜爱,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它在文化上受喜爱。这是「幸运」数字,就如一位学者所言,它是「最神圣的数字」,「在圣经与犹太教经典」中频频出现。或许我们处理的事情超过这个「神奇数字」时,就会记不住(所以电话号码是七码)。

  也或许,原因在于七这个数字的本身。如果要人从一到十里头随便挑一个数字,最常见的答案就是「七」(第二常见的是「三」)。他们可能希望以感觉最「随机」的方式挑选数字,结果就挑到七。我们可以想像出中间的思考过程是如何进行:「一还是十?不要,这太明显了。五呢?刚好在中间。二呢?偶数好像没有奇数那么随机,不是吗?零呢?零是数字吗?七是质数,跟其他的数字比较没有关系,所以也更随机一点:它孑然独立,不属于某个模式。但如果改变一下题目──在六到二十二之间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那么七就马上打入冷宫。但是它的影响力仍然在,十七现在是最受欢迎的。

  我们每天都得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决定我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胜于另一个。为什么你一听到那首歌,就会转换广播电台?为什么你喜欢这则脸书的贴文,却不喜欢另一则?为什么你选择柠檬汁,而不选健怡可乐?从某方面来说,这些选择都是些微小平凡的方式,用来规范我们的世界,就跟如何点早餐差不多:「您要吃什么样的蛋?您要白面包,还是全麦面包?要香肠,还是培根?」这些选择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你很清楚,这些事情如果没安排好,会很麻烦。在另一方面,这些偏好可能会变形成更广泛、根深柢固的品味,有助于定义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喜欢乡村音乐。」「我超爱法语的声音。」「我不喜欢科幻电影。」

  至于我的女儿为何对喜欢什么东西这件事如此着迷,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带着一丝警觉我注意到,我在科学文献中找不到什么提到「最喜欢的数字」的研究,其中一篇是在探讨强迫症。因为背后没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所以容易以为「喜欢的事物」不难理解,是表达身分认同的廉价方式,借以主张自我、了解他人,展示你跟别人既相同但又不同。我的女儿认识了新朋友,说来也不意外,她告诉我这个小朋友的生日之后,也说了他最喜欢的颜色。

  有人或许会以为我们是从这个不断变动的偏好旋风中磨练出来的,最后能理性地拥有稳定的品味。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比方说,我们彷彿是出于迷信一般,会喜欢那些并不优于其他的选项。

  当你进入公共淋浴间的时候,你喜欢用哪里的淋浴间?假设每一间都可以用,你会用最里面的,还是中间的?根据至少一项在「一处加州海滩的更衣间」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然这是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人们喜欢用中间的淋浴间,胜过最里面的。该研究没有访谈使用者,但背后的理由跟挑选数字一样,倒是不难想像。最前面的淋浴间可能因为太靠出入口,而最里面的淋浴间又离出入口太远。所以,中间的淋浴间最「刚好」。这个选择是最好的吗?这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说来讽刺,有一位医学专家研究过细菌数量,最多人喜欢用的淋浴间可能是最不干净的)。

  再举一个跟淋浴间相关的例子。厕所的卷筒卫生纸,取纸的方向可朝前也可朝后,在功能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卫生纸是正着挂还是反着挂,这会影响取纸吗?这两种方式似乎并没有差别,但是专栏作家兰德斯(Ann Landers)以此为题,写过一篇文章,结果这是她收到最多读者来信的文章──超过她写堕胎、枪枝管制。

  或许是因为洗澡间是个私密空间,让人对此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但是偏好的成分在此甚微,似乎可以归为心理学家所说的「不具动机的偏好」,或者说这些偏好之所以出现,并没有什么道理。照某些研究的描述,不具动机的偏好是「实验的破瓦残砾,心理学理论还没清理这一块。」说不定我们用的是肉眼看不到、几乎没人归纳过的规则在做选择。即便如此,大部分人都有相同的偏好,这说明了这些选择看似没道理,但背后其实是颇有文章的(也因此不能说是不具动机)。

  但是,这偏好从何而来?语言学有个经典的测验,要受试者回答,底下哪一个字最可能是英文。例如,blick和bnick。你不必是拼字比赛冠军也能猜到,blick的可能性较高,因为的确有字是以bl开始,但是没有以bn开始的字。但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奥布莱特(Adams Albright)要问的是,如果要人从一些都不是英文里会出现的字里头,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像是bnick、dbick、bzick,结果会如何呢?在没有明确的偏好基础下,又必须做出选择(这被称为「强迫选择」),人要如何决定自己的偏好?又为何如此决定呢?如果有人喜欢bnick这个字的话,是因为它长得最像既有的字吗?还是因为有「语音偏见」呢?这意思是说,我们比较喜欢其中一个字的「声母丛」(这是语言学家对bnick或bzick这两个字开头子音的称唿)?答案似乎藏在我们所学的东西与我们本来就偏好的,这两者难以言喻的组合中。因为学习喜欢某个东西,这件事通常发生在意识的层次之外,很难把两者区分清楚。

图书试读

有天晚上,我在浏览Netflix,看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可看,结果跳出来一部名叫《木马赢家》(The Rocking Horse Winner)的电影(「因为您喜欢看《惊魂记》、《安妮霍尔》、《血风暴》」)。我点选了它,发现是一部一九四九年的片子,改编自劳伦斯的小说,讲一个男孩,只要骑在玩具马上,就能预测赛马的赢家。这个故事和这部电影我都没看过。

我在这件事所想的是,透过演算法来推荐,这套系统实在太厉害了:从历史的垃圾桶里,用一种看不到、超过我所能理解的方式,挑了一部没人知道的电影。是什么东西把《木马赢家》跟伍迪艾伦的经典喜剧、希区考克的惊悚片和柯恩兄弟黑色幽默的西部片连在一起?我所做的评分动作是如何把这四部电影兜在一起?如果我喜欢希区考克,但是不喜欢《安妮霍尔》,这会给出其他的推荐电影吗?
 
林登(Greg Linden)曾协助亚马逊率先投入演算法的开发,他提醒我们,不要让电脑太有能力去找出一些古怪的建议、「电脑只是在进行人类做的分析而已。」但是,创造这些电脑的人也承认,数学的宰制会越来越精巧复杂,变成像是电影《二○○一太空漫游》里头的超级电脑一般的「黑盒子」,其行为不再能被决定或预测(这至少还是人类所独有的特性)。
 
Netflix的推荐偶而会惹毛我──一部亚当山德勒主演的电影?你在搞笑哦?有这么多影片可以看,这也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决定要看什么。于是,我已经慢慢可以接受,在一个常常感到困惑的时代,我已经没时间去看过期的法国杂志《电影笔记》(Cahiers du Cinéma),或是去翻唱片行外头的特价花车了。我把一部分做决定和发现的过程交给电脑,或许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已经把记忆的误差交由Google来负责了。
 
但是有一段时间,我很认真地研究我的Netflix演算法。每一部看过的电影,我都给评分,然后研究我会得到什么推荐电影。我希望事情稳定下来,能掌握我的品味的曲折面貌。我想知道,我喜欢《尸变》(Evil Dead)并不表示我也喜欢其他的惊悚片。我想让它不只是知道我喜欢什么,而是我为什么喜欢它。我想要的超过它所给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