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机史: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

金融投机史: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Chancellor
图书标签:
  • 金融史
  • 金融泡沫
  • 投资
  • 投机
  • 经济危机
  • 贪婪
  • 历史
  • 市场
  • 财富
  • 风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百年来,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人性
  人性的疯狂与贪婪,真的能在回首中顿悟吗?
  
  ◆◆解读金融投机的首选之作◆◆
  《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盛赞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指定必读书籍
  
  投资,总在疯狂与理性间徘徊……
  
  本书以十七至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强权的发展为蓝图,检视金融投机热潮的宏观脉络,兼叙现代的投机事件与社会现象。作者以史家之眼观照金融投机事件,剖析经济大国的投机风潮如何涌现,政客又是如何为了自身利益,反过来操弄投机狂热,引群众误入险境、让国家负伤累累。
  
  只有放眼社会脉络,才能透析投机行为
  投机史不能单纯视为经济事件,而必须包含社会历史
  以历史学家之眼,纵观三百年间九大金融投机事件──
  
  ◎郁金香狂热:郁金香刚出现的时候,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到了17世纪初期,别具异国风情的郁金香品种,价格开始水涨船高。1624年,一株「永远的奥古斯都」可卖得1,200佛罗林,相当于购买一幢阿姆斯特丹房子的钱。
  
  ◎伦敦股票经济热潮:1690年代的英国,从卖药郎中、搬运工、纺织工、农民、水手到码头管理员,举国上下都陷入投资狂潮。然而,这时候的股市,却充满骗徒──创业家为了谋取利益,成立一间间的诈欺公司,操纵股价……
  
  ◎南海泡沫:在人潮汹涌的交易巷中,我们看见了科学家牛顿的身影──他持有价值7000英镑的南海股票。英国国王更是一马当先抢购南海公司开放认购的股票。然而,让泡泡不断膨胀的力量,却也是戳破泡泡的元兇……
  
  ◎新兴市场投资热:投机者为了在新兴市场获利,要精确掌握泡沫的时机──努力哄抬股价,使出各式各样的花招、制造一夕致富的故事、付钱请记者写业配文,以诱骗民众购买它们……
  
  ◎英国铁道狂热:人们被铁路迷得神魂颠倒,铁路公司的股利高达10%(是当时利率的四倍)。三个月内,就有五十间新铁路公司成立。甚至有公司组织「股票委员会」,专门监督股票炒作是否顺利。但政府仍持一贯的自由放任态度。这辆高速行驶的铁路投资列车,终将失速……
  
  ◎美国镀金时代投机狂潮:美国人拿自己的积蓄开玩笑,好像他们没什么好失去般,此种「不畏失败」的精神使得他们成为最堕落的赌徒……
  
  ◎经济大萧条:为了得到立即的满足,1920年代的消费者贪婪地挥霍,无线电收音机、电冰箱、汽车和服饰全可透过信用购买,股市毫无节制地成长。但一个过长的美梦,其唯一出路就是毁灭……
  
  ◎垃圾债券狂热:垃圾债券建立在风险与报酬极度不平衡的基础上──债券购买者承担风险,企业併购方却享受丰硕获利……
  
  ◎日本泡沫经济:在土地价格翻涨、政治人物大肆炒股、日币走强的情况下,人们不断被洗脑股市不会崩溃,企业大到不会倒。然而,泡泡终会破灭,一连串金融丑闻也接连曝光……
  
  揭开金融泡沫,避开人性陷阱──
  杰出银行家华伯格曾说:「不断重演的惨痛历史告诉我们,过度投机总是终结在严重的萧条与贫困之中。」巴菲特也说:「他们正确观察到市场经常处于效率,却错误地假定市场永远处于效率。而此两者有着天壤之别。」在经济自由本质与引起道德反感的投机操作之间,该如何拿捏界线?一再重演的金融投机事件,是人性理智的极致挑战,也是效率市场的严峻考验。其中挖掘不尽的题材,不仅是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焦点,更是你我需要严谨关注,以训练自己精准判断市场机会与风险。
  
媒体前瞻推荐


  「书写这类作品需要厚实的金融背景,并能穿插有趣的历史轶事。有专业史学训练,且曾任职于投资银行的钱思乐,无疑完美地融合了两者。」──Patrick Lane,《经济学人》记者

  「《金融投机史》中描述的事件(它们的本质从未改变),及人类总能让经济泡沫冲向巅峰的能力,是凯因斯的名言──『市场保持非理性的状态,总比你能维持偿付能力的时间还久』的最佳演绎!」──Mercenary Trader,《商业内幕》记者

  「现代投资人必备的借鑑读物!……即使对于金融史已有概念的读者,也能在本书发现崭新诠释与资料。……钱思乐将重点事件与多层次、权威性地省思分析交织,写成本书……用理性、清晰的叙事,为读者开启一场金融冒险。」──《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在投机行为猖獗、投资习惯启人疑窦的时代,能读到一本着作──有洞见、能聚焦分析那些曾宰制社会的金融投机事件,令人非常开心!」──《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个别投资者如何微妙地陷入疯狂群众行为是个必须探讨的课题──本书以出色的方式充分讨论了。」──《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金融投机史: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展现本书的核心价值与深度: 《金融投机史: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 深入剖析人类逐利本能与市场失灵的史诗巨著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穿梭于历史长河、洞察人性幽微的宏大叙事。它以“投机”为核心的脉络,系统性地梳理了自早期商业革命肇始至近现代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与启发性的九个标志性金融泡沫的兴衰轨迹。 核心聚焦:九大泡沫的“前世今生” 我们拒绝碎片化的案例罗列,而是精选了九个不同时期、不同机制的经典泡沫,对其进行地毯式的解剖分析: 第一幕:郁金香狂热(17世纪荷兰)—— 欲望的初始燃料 本书首先带领读者回到那个“鲜花等同黄金”的年代。我们探讨了早期期货市场的萌芽,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如何被投机者利用,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失衡如何为这场纯粹的心理泡沫提供了土壤。重点解析了“承诺交易”机制的脆弱性,以及泡沫破裂后对荷兰共和国产生的结构性冲击。 第二幕:南海泡沫(18世纪英国)—— 政治与金融的危险联姻 这一部分深入探究了特许公司制度的本质及其滥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如何被政客、贵族和普通民众共同推高,直至其商业前景与天文数字的股价完全脱节。我们详细复盘了内幕交易的早期形态,并揭示了政府信用担保是如何成为放大贪婪的“兴奋剂”。 第三幕:密西西比泡沫(18世纪法国)—— 纸币信用的首次大规模幻灭 约翰·劳的“纸币实验”是金融史上一次关于流动性和国家信用的重大赌博。本书着重分析了当时法国重商主义背景下,对白银依赖的迫切需求,以及劳如何利用心理学和“预期”来支撑一个建立在虚无之上的金融体系。我们详尽描绘了巴黎街头因信心崩溃而爆发的社会动荡。 第四幕:19世纪的铁路热潮(美国与英国)—— 基础设施泡沫的周期性 这是关于“实体经济支撑下的金融过度扩张”的经典案例。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铁路建设成为最热门的投资方向。我们分析了土地特许权、过度竞争的建设周期,以及区域性金融恐慌如何通过铁路债券迅速蔓延至整个银行体系。 第五幕:1929年大萧条与华尔街的“镀金时代”—— 杠杆的毁灭性力量 这一章节是全书的重中之重。我们不满足于描绘股市崩盘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保证金交易的泛滥、信贷的过度扩张、以及监管机制的集体失灵。本书首次揭示了当时联邦储备系统在危机早期应对措施中的关键失误,及其如何将一次市场回调演变为全球经济浩劫。 第六幕: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落的十年(1980年代末)—— 资产价格的集体性癫狂 聚焦现代史上最接近“失去的三十年”的案例。本书详尽考察了日本企业界、银行界与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共生关系”,以及土地和股票价格如何被集体预期的通胀预期所驱动。重点剖析了不良贷款(NPLs)的积累和“僵尸企业”现象,为理解当前全球资产定价的隐忧提供了历史参照。 第七幕:互联网泡沫(.com Bubble,2000年)—— 概念驱动的估值重塑 本书将“新经济”的叙事视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市场情绪营造案例之一。我们分析了风险投资(VC)的激进模式,以及“赢家通吃”的心态如何导致投资者将收入、利润、甚至商业模式本身进行“折价”(即不予考虑)。通过审视Pets.com等失败案例,我们解剖了“注意力经济”初期的投机本质。 第八幕:次级抵押贷款危机(2008年)—— 结构性复杂性与系统性风险 2008年的危机是现代金融工程学达到顶峰,同时也是风险管理彻底失败的标志。本书深入剖析了证券化产品(如CDO、CDS)的复杂结构,展示了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如何使得风险在不知不觉中转移至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 第九幕:加密资产的早期投机狂潮(特定时间段的案例回顾)—— 匿名性、监管真空与贝塔系数的重构 本章以审慎的视角回顾了特定历史阶段(如2017年或2021年特定高点)数字资产市场中出现的投机高峰。我们着重探讨了去中心化叙事如何被中心化交易平台和场外大宗交易捕获,以及缺乏传统估值锚点的资产如何依赖纯粹的网络效应和“害怕错过”(FOMO)心态进行定价。 超越叙事:本书的独特价值 《金融投机史》的价值不在于复述灾难,而在于提炼规律。每章的结尾都设有“经验教训”的深度反思,作者通过跨越数百年的对比,揭示了投机泡沫的普适性DNA: 1. 信息不对称的永恒性: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总有少数人比大众更早掌握信息。 2. 信贷的助力与反噬:几乎所有大泡沫都建立在过度扩张的信贷之上。 3. “这次不一样”的魔咒:新的技术或金融工具总是被用以证明旧的估值法则已经失效。 4. 人性的不变:贪婪、恐惧、嫉妒与羊群效应,是跨越时代的恒定驱动力。 本书语言精炼、逻辑严密,辅以详尽的图表和历史文献佐证,不仅是金融从业者、经济学研究者案头的必备读物,更是每一位关注财富保值、力求理解现代市场运行机制的普通投资者的清醒剂。阅读此书,即是完成一次对抗人类非理性本能的思想淬炼。 --- (总字数约为 1500 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爱德华‧钱思乐(Edward Chancellor)


  财经、金融史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及牛津大学,主修历史。曾于波士顿GMO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投资策略师。2007年荣得乔治波克新闻奖(George Polk Award),此奖为国际三大新闻奖项之一;2008年也被提名角逐财经新闻界的最高荣誉──罗布奖(Gerald Loeb Awards)。目前是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发表文章无数。

译者简介    

李祐宁


  毕业于政治大学新闻系,旅居海外,目前从事专职翻译工作。译作包含《华尔街孤狼巴鲁克:交易市场中战胜人性的生存哲学》、《异常流行幻象与群众疯狂》、《送你一份礼》、《君子杂志》等。
 

图书目录

前 言 徘徊在理性与疯狂之间──一位历史学家的金融投机史观
第1章 泡沫世界──金融投机溯源与郁金香狂热
第2章 交易巷内的投机事业──1690年代伦敦的股票经纪热潮
第3章 南海泡沫──1720年英国的投机骗局
第4章 愚人金──1820年代的新兴巿场投资热
第5章 富贵快车──1845年动摇国本的铁道狂热
第6章 强盗大亨──镀金时代的投机群像
第7章 新时代的终结──1929年股灾与其影响
第8章 牛仔资本主义──从布列顿森林协议到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
第9章 神风资本主义──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
后 记 回盪于自由与约束之间──欲经世济民却误尽苍生的经济学家

 

图书序言

前言

徘徊在理性与疯狂之间
一位历史学家的金融投机史观

  「我年轻时,人们叫我赌徒;随着我操作的规模提高,人们叫我投机者;现在,我是他们口中的银行家。但我所做的,一直是同一件事。」──英王爱德华七世的私人银行家

  在这个时代,「投机」这个话题已然掀起一股空前的热潮。外币危机、股市泡沫与崩盘、金融衍生商品灾难、科技创新等时下的财经新闻里,大多有投机者隐伏其中。美国每天有数百万名股票散户参与股市交易。美国于1990年代的经济荣景,大部分要归因于大量涌入股市的资金。投资热潮带动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促使旧企业间的购併,也让企业与投资人愿意将获利用于投资及消费,刺激了经济成长。经济荣景的大泡泡在我们眼前吹起来,它的稳定性自然成为众人的焦点。

  投机的两样评价
  
  关于投机,众说纷纭。许多政治人物(包括几位亚洲政治家)宣称,全球经济已成为投机者的俘虏。根据他们的看法,投机者就像寄生虫,受到贪婪与恐惧的驱使,不断创造金融危机,再从中获利;他们是绝对的个人主义者,更是欲望的奴隶,他们的胜利与挫败,反映了大众有限的智识。这些政治家认为,只有猎捕这头嗜血的勐兽,国家的经济才能稳妥。另一派(主要为西方经济学家)则抱持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本质上,投机是一种无害行为,是资本主义得以顺利运作的必要条件。根据此一观点,投机者如同传递资讯的导管,借由他们,通货膨胀现象或飓风对咖啡生产的影响等资讯,得以顺利地反映在价格上。如果没有投机者,市场将瓶颈处处,金融危机也会更频繁。此外,许多新技术(如网际网路)在创始之初,也非常依赖股市投机者的活动。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抑制投机者将让资本主义失去活力。

  何谓投机?
  
  尽管投机一词总能引起永无止境的激辩,它的定义却依旧暧昧不明。到了18世纪晚期,此一词汇终于有了定义,但内容仍极不精确。沃波尔(Horace Walpole) 在一封日期为1774年5月1日的信件中, 形容下议院议员兼银行家柯布鲁克(GeorgeColebrooke)为「投机行为的殉道者」。当时,柯布鲁克企图垄断布织品染印所使用的明矾,却不幸失败破产。两年后,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表示,「有时……透过所谓的投机交易」,可以迅速累积财富。然而,亚当.斯密口中的「投机商人」,并非金融操盘者,反而更像是企业家:

  (这些人)专门从事非属常规、既有并为人熟知的交易。今年,他从事玉米买卖,明年他又成了茶叶商。当他们预见某一交易出现不寻常的获利机会,就进入市场;在预见该行业的获利回归正常水平后,又立刻抽身。

  在亚当.斯密眼中,投机者随时伺机追求短期获利机会:他们的资金是流动的,而传统商人的资金或多或少是固定的。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承继了此一论点,他认为所谓的「企业」,是以「预测某一资产的毕生预期收益」为目标;相反地,「投机」则是「预测市场心理的活动」。

  投机与投资
  
  传统上,投机的定义是从变动的市场价格中获利的企图。因此,为了预期的资本获利而放弃现有收入,自然属于投机行为。投机为主动,投资则属被动。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J. A. Schumpeter )的看法,「投机者与投资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对『交易』企图的有无,像是从波动的证券价格中获利的意图。」
  
  区隔投资与投机的界线是如此模煳,因而有人认为,投机就是失利的投资;而投资则是成功的投机。华尔街的幽默大师施韦德(Fred Schwed)就曾说,釐清投资与投机,就像在「对苦恼的青少年解释爱情与激情的差异。他知道两者不同,但差异如此细微,无助于解开他的困惑。」施韦德认为可以从立足点区分两者:投资者的主要目的为保存资本;投机者则是增加财富。如他所说,「投机是努力让小钱变大钱(或许不太成功);投资则是努力让大钱不要变小(比较容易成功)。」

  投机与赌博
  
  要区辨投机与赌博的定义,也有相似的困境。不智的投资称为投机,粗劣的投机往往被说成赌博。美国金融家巴鲁克(Bernard Baruch)曾在一次商业提案中使用了「赌博」一词,因而被皮尔庞特.摩根(Pierpont Morgan)当面斥责。后来,巴鲁克回忆道,「没有任何一种投资是零风险、不带任何赌博色彩。」投机与赌博在心理状态上,几乎无从分辨:两者都是对财富的欲望,两者都有成瘾的高风险,两者都常有欺骗行为,也都仰赖情绪控管才能成功。*

  投机者与鍊金术士
  
  尽管每个人对投机的定义不同, 却都保有几分原初的哲理;简单说,投机就是在缺乏稳固的事实基础上思考或推论。根据17世纪的定义,投机者是「沉溺于秘密观察或研究之人」。金融投机者与鍊金术士异曲同工;投机者不断构思深奥的理论,企图点纸成金,却鲜少成功。† 有时,投资者也会寻求占星术或灵媒的帮助。直到今日,纽约还有个占星家基金(Astrologer’s Fund),保证「自然运势水准的获利」。
  
  人面对未知,往往会诉诸占星或灵媒。我们称金融不确定性为「风险」。经济学家也从风险来区分赌博与投机:赌博是出于消遣而故意制造新风险;投机则因假设资本活动必然存在风险而为。‡ 换句话说,赌徒押注赛马是创造风险;投机者购买股票,只是移转既存的风险。一般认为投机的风险高于投资。证券分析师葛拉汉(Benjamin Graham)认为,投资需要「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如此才能在未预期的不利状况下保有本金价值。相较于花时间研究并推算潜在获利的投资行为,资讯不完全或随兴的投资偏属投机。葛拉汉更说,借钱买股也是投机。资本家面临的风险幅度介于谨慎投资与轻率赌博之间。投机也落在此两者间。

  历史学家的观点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如股价总是能反映公司的内隐价值),投机者不过是企图善用资金的理性经济个体,投机史只是枯燥乏味的纪事。效率市场的世界,没有冲动本能,没有从众行为,也没有贪婪与恐惧,更没有见风转舵的投机者与非理性的投机泡沫。然而我认为,从古至今的投机者活动,远比经济学家形容得更有意思、更多样化且成果斐然。我的看法更近于大文豪狄更斯的朋友麦凯(Charles Mackay)的见解。他是《异常流行幻象与群众疯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的作者,是以文字记述郁金香狂潮、密西西比阴谋和南海泡沫的第一人。麦凯认为,投机狂热是社会偶然臣服于幻象与群众狂热的体现:「人,和动物一样,总是集体陷入疯狂,再一个接着一个,慢慢恢复理智。」

  本书写作焦点
  
  对于投机狂热的历史记载,麦凯的文字极其珍贵。此刻的我认为,是时候来重新审视此议题了。但我无意创作一部详细的投机史,这样的作品只会过于庞杂且重复,永远也写不完。我将写作焦点转为当时的经济大国(从17世纪的荷兰到1980年代的日本)如何出现投机风潮,偶而穿插今日的投机事件。我认为只有放眼社会脉络,才能透析投机行为。因此,投机史不能单纯视为经济事件,而必须包含社会历史。另外,由于规范市场运作的法令是由政府制定与执行,故而政治人物的行为与态度显得格外重要。无数的例子显示,许多政客为了自身利益,反过来刺激投机狂热。* 此外,我希望能保留几分麦凯的热诚,让读者体会「(投机)这个主题所引发的兴趣,许多小说家望尘莫及……因为看到致富机会而陷入疯狂、理智瞬间全失的一群人,拒绝相信眼前不过是虚假幻象,有如追逐引人误入险境的鬼火。眼前这幅景象,怎么会枯燥乏味或毫无意义?」
 

图书试读

神风资本主义
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

对日本这样一个由国家主导的经济体系来说,投机行为就像是与政府作对。投机的本质就是短视近利,寻求最大获利,然而日本体制宣称自己为长期主义者,相较于利益,更关注其他层面,如扶植重点产业等。尽管如此,1980年代时,投机风潮依旧蔓延到日本。它的影响深远,以致在投机潮消退的五年后,日本经济体系依旧残破不堪。

地产狂热

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与重点为地产狂热。在日本人心中,土地具有特殊意义。对于一个刚从封建奴役制度解放出来的社会而言,土地也代表着地位。日本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还有一个:由鼓励「长期投资」官员所制定的惩罚性资本利得税,短期买卖的获利须缴150%的税金。财务省抑制土地买卖与制造一个低流动性不动产市场的做法,等于刺激土地投机。部分西方评论家甚至认为高房价其实是日本政府的秘密政策,迫使人民只能储蓄,从而将这些存款投注在产业设备中。

在1956至1986年间,土地价格翻涨五十倍,物价却只上涨一倍。在此期间,仅有1974年出现地价下跌。日本银行深信地价不可能再次下跌,决定以土地取代现金流量,做为贷款担保。1980年代末期,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增加,其中尤以小型公司最为常见。上涨的地价成为推动信贷体系的主力。

1987年12月初,来自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代表齐聚在瑞士的巴塞尔,参加国际清算银行会议,为银行资本设立新的国际标准。日本代表在大会上取得一个重大让步。在日本那错综复杂的交叉持股体系下,日本银行手中握有许多其他公司的股票。大会同意可将一定比例的股票获利视为日本银行的资本。根据巴塞尔协议,日本银行增加信贷(即制造钱)的能力,取决于东京交易所内的股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银行增加房地产贷款,土地与股票(日本公司的价值极度依赖房产价值)的价值将会升高,而上升的股价又将增加银行交叉持股的价值,让他们的资本额增长,从而允许银行进行更多贷款业务。在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家认可下,一个循环性的协议诞生了,只要股价持续升高,信贷就能继续扩张。这是泡沫经济的致命缺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金融市场背后的逻辑,往往是人性的放大。那些看似高深的金融理论,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人的欲望和恐惧。我很好奇,作者会挑选哪些“九大金融泡沫”作为代表?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代表了不同时代的某种普遍的金融“魔咒”吗?如果书中能通过生动的叙事,将那些泡沫形成时期的社会氛围、人们的心态,以及最终破灭时的戏剧性场面描绘出来,那一定非常引人入胜。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侦探一样,层层剥开那些繁复的金融表象,直指人心的贪婪和非理性。读这样的书,或许不只是为了了解金融史,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性本身,以及我们在面对财富诱惑时的种种挣扎。

评分

每次看到关于金融泡沫的新闻,我都会觉得既震惊又有点难以置信,那些曾经价值连城的资产,是怎么变得一文不值的?这本书的书名《金融投机史: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听起来就很有深度,感觉作者不是在简单罗列事件,而是试图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我们身处其中,也经历过一些起伏。所以,如果这本书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释清楚“泡沫”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如此具有破坏力,那对我来说会很有价值。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比较有条理的方式,将不同时期的案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关于金融泡沫演变史的清晰脉络。让我能理解,为什么人类社会似乎总是无法摆脱对“快速致富”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又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评分

台湾的经济起伏,其实也跟全球的金融浪潮息息相关。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大人也常常讨论股市,那时候感觉好像每个人都在谈论股票,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风险。这本书的书名《金融投机史: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让我感觉,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那些遥远的“外国”故事,或许也能触及到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金融现象。我很想知道,作者是怎么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贪婪”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还是因为某些制度设计鼓励了过度冒险?如果书中能对“泡沫”的形成机制有比较清晰的解释,并且分析不同时期泡沫的共性和差异,那就太好了。我特别期待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辨别和规避金融风险的思路,即使我不是专业的投资者,也能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避免在未来的生活中,因为盲目跟风而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

评分

我对于金融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和偶尔读到的财经专栏。老实说,我对那些所谓的“金融巨鳄”和“投资天才”的故事,一直都抱有一种既好奇又有些警惕的心态。毕竟,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太大了,普通人稍不留神就可能损失惨重。这本书的标题《金融投机史:揭开贪婪时代九大金融泡沫》听起来就很吸引人,尤其是“贪婪时代”这几个字,似乎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那些驱动人们疯狂投机、制造泡沫的“贪婪”心理?是人性本身的弱点,还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催生了这种现象?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一夜暴富又一夜之间身败名裂的故事,我一定会看得津津有味。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比较轻松、不那么枯燥的方式来讲述,避免太多的专业术语,让像我这样对金融领域算不上专业但又有一定好奇心的人,也能读懂,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色彩运用大胆,字体也很有设计感,光是看着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金融时代。我一直对金融市场有点兴趣,但又不敢真的踏入,总觉得那些数字游戏太过复杂,离我太遥远。不过,如果这本书能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带我回顾一下历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金融泡沫,那倒挺吸引人的。我特别想知道,那些曾经被捧上天又瞬间破灭的“巨额财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们最终崩塌?如果作者能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发生在不同时期的金融事件,比如郁金香狂热、南海泡沫,甚至是近期的一些事件,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描绘出来,那我一定会读得很过瘾。台湾经济发展也经历了许多起伏,相信这本书里的一些案例,或许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家对我们自身的经济发展历程,有更深刻的理解。毕竟,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了解过去的教训,或许能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金融挑战时,更加审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