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奇蹟:转型中的台湾经济与社会

未竟的奇蹟:转型中的台湾经济与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经济
  • 转型
  • 社会变迁
  • 经济发展
  • 政治经济
  • 历史
  • 奇蹟
  • 现代化
  • 社会问题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经济在过去二十余年遭逢剧烈的改变,其所引发的政治、社会后果影响深远。两位编者李宗荣、林宗弘邀请台湾经济社会学海内外重要学者,针对各个重大议题进行专书论文写作。本书内容包括导论与四个部分;第一章两位编者认为在二十世纪末以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此时期「奇蹟典范」的文献,分为宏观与微观层次分析,宏观方面认为台湾在世界体系与冷战地缘政治下开放贸易、华人家族或儒家文化的支持、家庭计画带来的人口红利、高度自主的发展国家与金融管制、微观方面则是中小企业网络与创新等,可能是造就经济奇蹟的因素,其政治后果则是威权体制与本土中产阶级的对抗。

  然而在新世纪之初,台湾遭受多次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打击,并且带来经济社会学的典范移转,学术问题意识从解释台湾奇蹟,逆转为解释台湾为何面临经济衰退与社会分化,我们称之为「衰退典范」。
  
  在宏观方面,「衰退典范」研究发现全球化、尤其是两岸贸易对后工业国家带来的效益递减、导致所得分配更不均、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与政商关系的改变,导致国家财政危机与失能(请参见本书王振寰等),金融资本迅速集中(请参见本书郑力轩),华人家庭文化下的性别歧视(请参见本书张晋芬)造成晚婚晚育、少子女化、人口老化的人口负债后果(请参见本书郑雁馨),甚至导致严重的劳动剥削(请参见本书刘正等),此外,我们也介绍了弱势的劳工运动(请参见本书何明修),并且关注台湾劳动市场的社会排除与未来前景。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
  
  在微观层次的组织与网络方面,本书第二部分「衰退典范」发现企业规模大型化(请参见本书林宗弘、胡伯维)、集团企业家族化(请参见本书李宗荣、钟喜梅与詹淑婷),在上述趋势打击下,中小企业仍顽强抵抗,并且有些制造业的隐形冠军脱颖而出(请参见本书谢斐宇、吕玉瑕与林庭萱)。
  
  台湾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升级创新与追逐廉价劳力的产业外移的两难抉择。本书第三部分选文集中在产业创新方面,尽管台湾的技术人才网络有助于产业升级(请参见本书川上桃子与田畠真弓),『衰退典范』影响下的网络研究发现,台商的技术优势逐渐流失(请参见本书熊瑞梅等),遭受红色供应链崛起的威胁、而社会学家则将研究视野投向更公平的社会经济创新(请参见本书陈东升)。本书第四部份探讨产业外移,郑志鹏与林宗弘、邓建邦等发现中国台商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而产业外移中国大陆却造就跨海崃的政商结盟(请参见本书吴介民),带来阶级分化与世代冲突的政治后果,展现在太阳花运动以及其后的政治变迁。
  
  本书是中研院社会所「企业与社会」主题研究小组多年来集体累积学术合作的成果。在导论中,两位编者解释本书为何收集并且整理上述从奇蹟到衰退的两类文献,并且以典范移转来理解台湾学者的问题意识转变、以及对新经济社会学各流派的移植与创新,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好的,以下是一部关于后工业时代城市化进程与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虚构图书简介,内容将专注于社会变迁、技术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书名主题: --- 书名:浮城之下:看不见的劳工、数据洪流与垂直城市的黄昏 作者:[此处留空]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全球化进程进入“后流动性”阶段,世界主要城市群所面临的深刻结构性危机与形态重塑。我们不再关注爆炸性的经济增长或简单的贸易摩擦,而是聚焦于那些被高速发展所遮蔽的“次生地带”——那些在数据驱动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中被边缘化,同时又被迫接受新工作模式的城市边缘人口。 第一部分:垂直渗透与空间异化 全球城市化不再是简单的向外扩张,而是向“垂直”和“虚拟”空间进行极端压缩。《浮城之下》首先剖析了“垂直城市”的兴起。摩天大楼群不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它们是高度自洽的微观生态系统,内部的物流、能源与信息流由算法精密控制。然而,这种垂直化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割裂。 作者通过对新特拉华州(New Delaware)和东南亚某“智慧园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居住在核心高塔内的“数字精英”与服务于这些高塔的“底层维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逾越的物理与心理鸿沟。维护者(包括清洁工、无人机飞手、数据中心冷却技师)必须依赖复杂的生物识别系统和严格的通勤时间表才能在不同“高度层级”之间穿梭。我们详细描绘了这些工人如何应对“透明化管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传感器和AI监控,以确保效率和安全。这种监控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更消解了传统的社群和工会组织能力。 书中特别引用了“幽灵通勤者”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在夜间工作,白天休息,其生活节奏与城市主流时间流完全错位的群体。他们构成了支撑城市运作的隐形骨架,却从未出现在任何城市规划的蓝图之中。 第二部分:供应链的韧性与断裂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调整。在经历了前一轮的“即时化”(Just-In-Time)浪潮后,当前的地缘政治紧张和环境不确定性迫使跨国企业转向“韧性优先”(Resilience First)的策略。这不是简单地回流生产,而是将生产环节进行极度分散化和模块化。 我们追踪了芯片制造、生物制药中间体以及特定稀有金属加工的流向变化。作者指出,这种分散化并未带来真正的区域独立,反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数字殖民”模式: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超大型科技集团手中,它们通过专有软件和标准协议,远程控制着遍布全球的无数“外包工厂”。 例如,书中详尽分析了北极圈附近某新兴矿产加工地的案例。该地依赖外部输入的基础设施和算法调度,其地方政治经济利益完全受制于一个远在万里的“中央优化器”。一旦算法进行调整,当地的就业和环境治理能力可能瞬间崩溃。这种“软性控制”比传统的政治干预更难被察觉和抵抗。 第三部分:劳动力的演化与“技能茧房” 《浮城之下》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关于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极化”现象。自动化和AI不仅取代了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现在更开始侵蚀中层白领的认知任务。然而,真正的危机不在于失业,而在于技能的快速过时和“技能茧房”的形成。 我们研究了“再培训”项目在后工业城市中的实际效果。发现多数再培训项目仅仅是将工人从一种僵化的职业轨道,转移到另一种同样僵化、但更依赖软件操作的新轨道上。例如,熟练的机械装配工被训练成监控复杂机器人系统的“异常值报告员”。虽然名义上是提升了,但其决策自主权被进一步压缩。 书中引入了社会学家乔安娜·马克斯的理论:“被延长的青春期”——指的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即时应用性,不得不长期从事零工经济或合同制工作,其职业发展路径被无限期拉长,并陷入持续的不确定感中。 第四部分:抵抗的形态与“模拟生活”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高度结构化和数字化的社会压力下,个体如何寻求意义和连接。抵抗不再是传统的街头抗议,而是转变为对“模拟生活”的沉迷和对“不完美”的追求。 作者考察了几个现象:一是“数字修道院”的兴起,即一些人自愿切断与主流数据网络的连接,回归到基于手工技能和本地化生产的小型社区;二是“反效率美学”在亚文化中的流行,例如故意使用过时的技术、拒绝使用智能家居系统,以此来象征性地夺回控制权。 《浮城之下》不是一本关于技术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书。它是一份详尽的地图,描绘了当前全球化进程中,权力、信息和物质如何重新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进行分配。它邀请读者审视那些在高速运转的城市系统底层,默默承载着复杂性、却常常被统计模型所遗漏的真实生活。这本书旨在揭示,在光鲜亮丽的科技前沿之下,人类社会正如何微妙而痛苦地适应一个由算法而非意愿驱动的新世界秩序。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Arthur Sakamoto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川上桃子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亚洲经济研究院(IDE-JETRO)地域研究中心次长

王振寰

  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讲座教授

田畠真弓

  国立台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何明修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吴介民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吕玉瑕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李宗荣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官逸人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博士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庭萱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助理

胡伯维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助理

张晋芬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东升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陈冠荣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陈琮渊

  中国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教授

詹淑婷

  财团法人商业发展研究院南部院区助研究员

熊瑞梅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刘正

  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邓建邦

  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副教授

郑力轩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郑志鹏

  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郑雁馨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斐宇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钟喜梅

  义守大学企业管理学系副教授

苏国贤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图书目录

谢词
序一:台湾经济转型与经济社会学/谢国雄
序二:从「奇蹟」到「奇蹟过后」的解读/萧新煌
导论 「台湾制造」的崛起与失落:台湾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社会学/李宗荣、林宗弘

壹、经济转型的挑战
第一章 台湾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角色:历史回顾与理论展望/王振寰、李宗荣、陈琮渊
第二章 自由化、资本形成与股票市场:一个经济社会学的分析/郑力轩
第三章 介于抗争与协商:劳工运动在台湾的经济社会学意涵/何明修
第四章 性别平等了吗?男性和女性受僱者薪资差距解析/张晋芬
第五章 少而精的劳动力:老化社会人口教育结构的重要性/郑雁馨

贰、歌利亚与大卫
第六章 进击的巨人:台湾企业规模迅速成长的原因与后果/林宗弘、胡伯维
第七章 台湾家族集团股权结构的变迁:制度环境与组织扩张的影响/钟喜梅、詹淑婷
第八章 家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巩固/李宗荣
第九章 从头家岛到隐形冠军:台湾中小企业的转型,1996-2011/谢斐宇
第十章 台湾经济转型中小型家庭企业的夫妻伙伴关系与性别动力:女性赋权的探讨/吕玉瑕、林庭萱
第十一章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情况:以台湾制造业为例的实证分析/刘正、Arthur Sakamoto、苏国贤

参、产业升级的动力
第十二章 渔翁得利:台湾笔记型电脑代工厂的学习机制/川上桃子
第十三章 红色跨界创新网络的机制:以中国大陆半导体公司专利发明人网络为例/熊瑞梅、陈冠荣、官逸人
第十四章 产业浪人:日本科技人才迁移到台湾的过程/田畠真弓
第十五章 另类经济模式的比较与探讨:台湾的经验/陈东升

肆、中国效应
第十六章 镶嵌的极限:中国台商的「跨国资本积累场域」分析/郑志鹏、林宗弘
第十七章 台商转进:跨地理移动下的中国大陆台资工厂/邓建邦
第十八章 以商业模式做统战:跨海崃政商关系中的在地协力者机制/吴介民

作者简介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台湾经济转型与经济社会学
谢国雄(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未竟的奇蹟:转型中的台湾经济与社会》集结了台湾老中青社会学者,针对台湾经济发展由「奇蹟」到「衰退」的各个面向,提出了踏实的分析。两位主编将18篇论文安置在六个主题:国家、金融与人口;企业大型化与集团家族化之谜;中小企业的创意与韧性;全球化与台湾科技业的网络位置;两岸经贸扩张的起源与后果;以及资本主义之外的另类出路。

  整体看来,本书各章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是侦测到台湾晚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指出了台湾从 1990 年代以来经济的衰退,并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如国家角色的转变与弱化、企业的大型化、台资外移中国等。

  其次,本书各章很明确地将台湾定位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如在笔记型电脑业的全球分工中,台湾厂的定位与技术创新;日本液晶面板业人才流到台湾,台湾半导体人才流到大陆;台商外移大陆的创业经营模式、进一步向内地迁移、中国与台湾的政经纠结等。

  第三,本书探究了过往较少被处理的课题,如家族集团企业的形成、股权结构与运作,及其在台湾整体经济中的角色与变迁;台湾股市的形成、变迁与特色,以及其与台湾经济变迁的关系;人口的教育与年龄组成如何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在资本主义之外的社会经济,这是发人深省、涉及「另类可能」的议题。

  与此相关的是赋予旧课题新意涵,如中小企业的分散型生产网络在附加价值的创造上,与大型企业平分秋色,而且有助于技术学习与创新。

  第五,是跨领域的结合,如将阶层与劳动研究引入经济社会学,处理了薪资的性别差距、剥削的类型与测量,以及劳工运动在劳动力去商品化上的影响等。

  最后,本书的两位主编提出「典范」的概念,以「典范的移转」来指涉台湾自1990年代以后的经济变迁,这是整合与深化本书各章成果的尝试。

  从设定台湾经济变迁的关键议题来看,本书也提供了一个促发辩论的机会:台湾企业大型化与中小企业之韧性的「大小之辩」。本书第6章〈进击的巨人〉发现台湾企业的规模从2004年起就逐渐扩大,表现在前十大以或百大企业营业额所佔的比例、雇用人数等都增加,而中小企业从1995 年起出口产值所佔的比例就大幅下滑。对此,本书第9章〈从头家岛到隐形冠军〉则指出,从1996年到2011年,机械与金属等零件制造业部门创造的附加价值,不下于吸睛的资讯科技业。

  这里的争议,不仅是台湾企业大小规模相对变化,而是其背后的意义,如台湾经济发展与转型中价值创造的机制、利润发生的所在、利润分享的方式、就业成长的模式、技术养成与传递的过程,以及资本繁衍与积聚的模式等。换言之,台湾企业规模大小变化之辩,是理解台湾经济转型的重要关键。两造如能进一步对焦与切磋,「大小之辩」将可以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与台湾经济社会学的关键辩论,从而是本书的一个招牌贡献。

  本书勾勒了台湾晚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变,检视了过去较少触及的课题,打下了设定台湾经济社会学关键辩论的基础。展望未来,有几个发展方向值得思考。

  首先是深化本书两位主编所提出来的「典范的移转」,以本书各章的研究成果釐清「典范」的意义、说明典范的内部诸要素的连结与运作、指出区辨「奇蹟典范」与「衰退典范」的判准,以及系统地说明「典范的移转」之机制。

  其次,是向晚近经济社会学的进展借镜。一是Michel Callo、Yuval Millo和Fabian Muniesa等人提出的实作转向(pragmatic turn),强调「经济」是「做」出来的,因此必须探究:各种测试与验证、经济物件如何透过特定的度量与语言而变得可计算、经济学知识如何让经济生活成真,和经济生活的基础设施,如计算价格的工具、竞争的安排,以及辨识与分配利润的会计方法等。二是伦理转向,如Marion Fourcade 和 Kieran Healy将各种隐藏在市场描述与分析背后的伦理价值,搬上台面来检视,像是:「市场是文明化的力量」、「市场是摧毁人类的恶魔」、「市场的力量微弱不足为善作恶」、「市场是一种科学与伦理的计画」等。伦理,不仅是经济社会学,也是社会学的关键课题。

  最后,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发展与转变,与资本主义的进程密不可分,有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对此视而不见,有的视其为无庸置疑的预设,有的将其当作背景,有的直接援引其概念范畴,有的则未察觉地以其为追求的理想。未来的经济社会学要向古典的「经济的社会学研究」看齐,将资本主义当作研究的对象,以其为「攻坚」的目标,进而整合经济社会学中各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本书各章已经打下很好的基础,临门一脚,未来一定可以开花结果。

从「奇蹟」到「奇蹟过后」的解读
萧新煌(总统府资政、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企业与社会主题研究小组」是本所现在六个运作的小组之一,一直展现积极和活力。成立几年后,现在要出版一本标榜以经济社会学视野检视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经验的集体创作专书,令我感到极为兴奋,也乐于为它的出版说几句推荐的话。

  虽然台湾的经济发展、政治与国家以及企业组织与创业研究是很多社会学家都曾屡屡着墨的研究对象,但经济社会学在台湾却是一支被低度制度化认可的社会学领域。这背后可能涉及上述这些热门研究主题,都被其他社会学分支所吸纳或声索,如发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国家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工业社会学、企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的疆域也因此被其他比较细致分工的社会学分支领域所瓜分。这本书的两位编者和作者群似乎有企图要重新抢回经济社会学的发言权及其应有的学术地位。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特色,我也认同他们的目的。

  很弔诡,「台湾奇蹟」这个概念和相伴随的论述,其实是在1970年代中期后的外来评述,而非本土的倡议。后来,在1980年代却立即变成台湾社会科学界的主流看法,也为时二十多年。所谓「奇蹟」,就是原来的正统发展典范所没预料到的「例外」,当然也不会预设此一奇蹟可以持续到永远。因此,一旦奇蹟的事蹟因种种原先的特殊有利条件一一消失或其他变动状况出现之后,恐怕就会回到原来的典范论点。这本书的大多数篇幅就在探索「奇蹟过后」的诸多经济发展表现与社会制度的新生现象和问题。虽然这本书用了比较引人注目的「崛起」和「失落」来描述「台湾奇蹟」,甚至还以「衰退典范」来刻划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诸多台湾经济社会问题。这些被视为「衰退」表征的问题,包括:所得分配不均、就业市场的性别歧视与阶级剥削、人口老化和少子化、企业大型化、家族化和中小企业仍否还有韧性之谜、产业和金融资本集中、产业外移和空洞化、国家财政危机,和台湾经济对中国的过份依赖等等。

  对读者来说,「从奇蹟到衰退」的说法或许有加深印象的醒目作用, 但就比较严格的学术分析标准来说,我会比较倾向用「从奇蹟到奇蹟过后」的典范视野来解读自1960年代迄今,这近六十年台湾发展经验前后三十年的不同轨迹和事蹟。毕竟,所谓「奇蹟典范」和「衰退典范」到底能不能成为两种可区分的典范,或者它们真的可以完全取代已有的发展典范学术世界观,恐尚难论断。虽是说法不同,但我相当认同本书多数作者对上述「奇蹟过后」现象的深入剖析和见解。这也是我高兴推荐这本书给读者的第二个理由。

  最后,我也很欣赏两位编者所主张的「台湾新经济社会学」的几个方向,如「客观角度」、「经验性的田野」、「区域经济脉络与两岸互动」、「国家产业政策的功过」、「公共(尤其是福利)政策论述」、「劳动剥削、土地正义、弱势农渔业」等。

  当然,我更期许这本书能带动下一步台湾的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倡议、落实和扎根。
 

图书试读

失落的台湾奇蹟
编者:中研院副研究员 李宗荣、林宗弘

 
台湾战后曾经历长达四十年的经济成长,创下1963 年至 1996 年平均国内生产毛额(GDP)成长率超过9%之纪录的「经济奇蹟」,违反了马克思主义依赖理论的预测,引起国际学界关注,将台湾视为第三世界发展的成功典范。在上述脉络下,台湾的经济社会学蓬勃发展,从历史文献来看,1980 年代以来关于台湾经济发展的研究,或可称之为「奇蹟典范」(miracle paradigm)。然而,从 1990 年代开始,这种经济发展荣景与学术上的百花争鸣逐渐退色。
 
从 1997 年起,台湾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2001 年又遭遇全球电子业衰退,GDP 年成长率首次为负 1.26,失业率则冲破 5%。在民进党首次执政期间,年成长率平均下滑到 4-5%之间,成为在野国民党的攻击对象。然而,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后,全球金融海啸来袭,2009 年 GDP 年成长率衰退到负 1.57,失业率逼近 6%,到 2015 年为止,年成长率平均下滑到 3%左右。随着中国经济成长动力减弱,新一波全球萧条风雨欲来,台湾的经济前景堪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未竟的奇蹟",感觉好像台湾经济发展到某个阶段,但还有未竟的事业,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我一直对台湾这几十年的经济转型和它所带来的社会变迁非常感兴趣,像是从农业社会慢慢走向工业化,再到如今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城乡差距、世代差异、贫富分化等等议题,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台湾人的生活。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奇蹟"背后的故事,是哪些关键的政策、哪些时代的选择,抑或是哪些我们普通民众的集体努力,共同促成了这段不平凡的历程。而且,"转型中"这个词也暗示着我们并未抵达终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可能性。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作为台湾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与未来方向。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这些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数据和现象。

评分

"未竟的奇蹟",这四个字触动了我心底最深处的思索。台湾经济的腾飞,绝对是一个令人称道的传奇,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尤其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未竟"二字又像是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这段发展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也未臻完美。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这些"未竟"之处?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瓶颈?还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例如,我们常常听到关于贫富差距扩大、青年就业困境、老龄化社会的压力等等讨论,这些都是转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阵痛。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深入的分析,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能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甚至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之道。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启发,让我们能够更积极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共同努力,让台湾的"奇蹟"能够更加圆满,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

评分

这本书名《未竟的奇蹟:转型中的台湾经济与社会》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我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解读“奇蹟”与“未竟”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又紧密联系的概念的。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无疑是举世瞩目的,但同时,我们也身处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全球经济格局、科技革命、地缘政治等等,都对台湾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外在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台湾经济的转型路径?同时,社会层面的转型也同样重要,人口结构的变化、文化思潮的演进、民主社会的深化,这些都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对这些复杂互动的深刻洞察,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宏观描述。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触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用生动的事实来支撑作者的论点,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台湾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脉络和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转型中的台湾经济与社会",让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无数的细节变化。想想看,我小时候住的乡下,邻居们大多是务农的,大家生活节奏缓慢但淳朴。而现在,许多年轻人为了工作涌向城市,老家变得越来越空荡,留守的老人家常常感到孤寂。经济的转型,不只是GDP数字的增长,更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念。书名中的"奇蹟"让人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小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显著的经济成就?同时,"未竟"二字又点出了现实的复杂性,我知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社会问题,比如房价高涨,年轻人压力大,社会 M型化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转变,也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我尤其关心,在经济持续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如何才能更加公平、和谐地发展,以及我们下一代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评分

光是书名《未竟的奇蹟:转型中的台湾经济与社会》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台湾经济的成就确实令人惊叹,但“未竟”二字又点出了现实的复杂与挑战。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关键因素,让台湾能够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驱动力,例如产业政策的制定、技术创新的累积、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甚至是独特的社会文化基因?同时,“转型中”也暗示着我们正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我特别希望了解,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台湾经济如何应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科技颠覆带来的冲击?而社会层面的转型,例如代际沟通、城乡发展不均、社会福利体系的完善等等,又是如何与经济转型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台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从中找到应对挑战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