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十章 随时等待分析的猎物
东京银座——二○二七年五月十七日
一名时髦的年轻女子沿着新潮的商业区街道浏览橱窗,寻找新的手提包。她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LV)眼镜在她观看的画面上浮现一片数据。扩增实境眼镜随着她的视线扫过商店橱窗,提供不同品项的定价和评论。
在她靠近其中一家商店时,商店在路边的监视摄影机记录她的影像,并且传送到店内的电脑主机系统。又从电脑系统输入几个资料分析服务,几乎立刻提供她是什么样的人、可能的购买习惯等资讯。电脑分析她的穿着打扮,计算出如果某件裙子提供最高折扣,她购买的机率是七三‧六%。其中一个软体服务迅速描绘高解析可转动的3D影像,呈现购物者虚拟化身穿上这件裙子的模样,连同其他一些品项与配件。由于年轻女子订阅当地的一些优惠券服务,因此这家商店得以将个人化广告直接传送到她的眼镜上。
女子匆匆瞥过广告,但却不感兴趣。即时分析她的表情、姿态及步伐,电脑就知道她很可能已经有了一件类似的裙子,如果不是因为女子选择不让商业广告存取她的社群媒体帐号,电脑应该早就知道这一点了。不过,商店的电脑只需要这个额外的资讯。几毫秒后,电脑就收到来自大数据分析服务的更新,显示这名女子有九二‧七%的可能性购买刚刚进货的最新一季皮夹克。
第二则广告迅速送到她的眼镜上,显示她的虚拟化身穿上皮夹克的样子,还有一个三十分钟的快闪优惠券。整个来回交流只发生在几十步之间。尽管努力克制,但女子的表情还是在一瞬间显示出她对皮夹克相当感兴趣。片刻过后,她踏入商店,交易也迅速完成。
日常环境中感应器的使用日益增加,也就是通称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结合了大数据分析的预测能力,正在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只是并非都是好的方面。隐私、自主权,甚至是自我决定等问题,在讨论这些侵入性科技时都会一一浮现。尽管这些听起来就够令人忐忑了,但是如果结合能快速读取、理解我们的情绪反应并做出回应,就更让人惴惴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