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河威龙》(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又称星际迷航记)中,身为生化人的舰队科学官百科(Data)苦于无法理解人类,而装上了情感晶片,没想到却引发危机。在二○一四年重启的《机器战警》电影版中,保留过多人类情感的战警根本无法跟百分百机器人抗衡,降低至一%人类情感后的战警尽管冷血,却大获全胜。在电影《星际效应》中,人类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调整机器人的幽默指数,让与机器人互动这件事变得比较舒服,但也免不了对机器人产生同情。 以上这些科幻叙事在近期人工智慧快速跃升的背景下,渐渐变得不那么科幻。随着内建人工智慧的智慧型助手──Siri、Alexa、Google home、Cortana……一个一个透过手机或其他普及的消费型科技品进入数亿人的生活,人类不能不面对这些讨论,而如果我们想要有个讨论的起点,先读过《情感运算革命》会是个好开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希望懂对方,大部分的时候,也希望对方懂我们,或起码以我们希望的方式懂我们。尽管如作者所说,自认为是「智人」的我们拥有前瞻跟预测未来的能力而胜出,但关键其实在于情感,若没有情感,再高的智能也无法下判断,这点与《人类大命运》作者,以色列历史学者哈拉瑞所见略同。因此当人类凭着超越其他动物的情感运算能力而取得存活的机会,我们该怎么想像某种在情感运算能力上超越人类的人造物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冲击呢?
情感运算能力,决定存活、胜败、获益与未来的一切 从专心致志地打磨石器到专心致志地滑着手机,我们与科技的互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命运。人类大脑发展出新皮质让我们变得理智,然而大脑边缘系统与激素的紧密合作,使情绪化跟非理性行为依旧占了上风。作者也提到,根据过往研究者统计,人类沟通中,只有七%是文字,剩下的 九三%都是非语言的线索,这也是为何我们该重视情感与人工智慧的交汇,因为那才是真正的主战场。 就以 Google 旗下的 AlphaGo 跟围棋高手的对决来举个例子好了。我其实一直不认为 AlphaGo 真的胜过了人类,反而是人类让了机械太多,才让机械胜之不武的赢了。想像一下,如果 AlphaGo 感受得到名声带来的压力、旁人的注目跟议论、社会的氛围、以及人类对手的落子态势,乃至于对人类这个物种的莫名恐惧,它还能赢得那么俐落吗?还能发挥出那么高的棋力吗?甚至,还能赢任何一盘棋吗? 人类可以把机器人送上火星,但比起把机器人送进家里,这艰难的太空工程学任务,却又简单太多了。为了克服「恐怖谷」效应,人类除了改造机器人的介面,也在改造自己。老龄化、少子化、数位化……时代的趋势为人类社会接受机器人入户入心铺好了红毯。在书中也提及像《大英雄天团》中的杯面那样可以体察人心,适时给你一个温暖抱抱的机器人,已经有了雏形,可改善现金治疗跟协助自闭症或各种心理疾病患者的形式。此外,结合情感监测技术的适性学习系统,也会彻底改变现在为了「中间值」存在的教育体系。 能够分辨观众立场跟倾向的人工智慧此刻已被结合进广告投放里,成为 Google 跟 Facebook 等公司的独家致富祕技,但不久之后,能够即时侦测情感的广告系统将更大幅度地改变我们的阅听行为,我们不都早已被训练去按赞、开心、愤怒、或哭哭了吗?或许以后我们瞳孔的变化、脉搏的起伏、皮肤的电流等,都将被收集、统计、运算,连点击都不用。「让每一个人都能更轻松地表达感受」,我想到时候这些科技公司应该会很光明正大又冠冕堂皇地这么宣布吧。当然,随之而来更精细的高科技情感诈骗手法,也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要说本书有什么待商榷之处,就是人工智慧是否能获得「意识」了。尽管作者认为机器人有可能在未来出现意识,但能侦测或表现出情绪反应,并不表示就拥有意识。这个大哉问也将会影响「机器人权」,甚至是「程式软体权」是否会出现。别以为不可能,动物权不就是个标准混乱但渐渐被接受的概念吗?以上种种议题,我非常期待能够与本书的读者深入讨论。
日常环境中感应器的使用日益增加,也就是通称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结合了大数据分析的预测能力,正在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只是并非都是好的方面。隐私、自主权,甚至是自我决定等问题,在讨论这些侵入性科技时都会一一浮现。尽管这些听起来就够令人忐忑了,但是如果结合能快速读取、理解我们的情绪反应并做出回应,就更让人惴惴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