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当文化变成产业,用经济学「小题大作」的解读
《巷子口经济学》作者、资深产业分析师/钟文荣(Mr.Economics) 流行文化现象与经济学有何关系?对经济学领域而言,流行文化的研究相对非主流,即使如此,并不代表不会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兴趣。
如果我说,韩国娱乐圈的产值超过500亿美元,领先台积电在2016年的产值294.88亿美元近两倍时,相信各位听到一定会「哇!」的一声;我若再举韩国热门的实境综艺节目《Running Man》为例,自开播6年半来就创造庞大的产值及观光效益,仅仅授权给中国版《奔跑吧!兄弟》,就获利近新台币17亿元。
说到这里,各位一定很惊讶,原来文化经济的产值,根本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么单薄。
这本书的作者发现,当文化或创意变成一种产业,投资者会更要求数值分析,才能计算投资的报酬。没有数值分析,投资简直就像一场赌博,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换句话说,只要掌握好关键数值,文化创意产业的获利槓桿,也许比一般产业还高上许多。
经济学有个鲜为人知的称号,就是「经济学帝国主义」,指的是经济学家们使用经济学工具,不断向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扩展,当然,文化经济学也是被「入侵」的范围之一。正如我们熟悉的「韩流」,一般人可能以为只是一种流行文化罢了,甚至仅仅是一种次文化现象,但在经济学家眼中,他们可不这么想。
举总体经济而言,2016年韩国内容产业出口额比2015年成长8.3%,达63.1亿美元,这个产值虽然仅占GDP的一小部分,但作者提到PSY的〈江南Style〉这首歌的收益达330亿韩元,若计算关联产值则达1兆韩元以上。这其中,文化商品的出口值对出口的牵引效果则达4.12倍,带动14至15人就业,而传统产业只能带动7至8人就业而已。
再举个体经济而言,过去有经济学家认为,景气越差,大家反而越爱看电影来消磨时间,但作者举实证研究指出,在不景气时,大家竟然变得不爱外出看电影,而当景气变好时,大家反而更爱看电影,且效果还比降价来得好,这往往颠覆了过去很多人的直觉;另外,透过统计的研究,发现文案越简短,脚本就越昂贵。
这本书主要分析韩国的文化经济现象,就如同本书的原韩文书名「票房经济学」,经济学家所关注的是「韩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韩国的做法也开始被其他亚洲国家所模仿。
「韩流」的经济产值不容小觑,韩国流行文化从亚洲风靡到全世界。2016年,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布的「文化隆盛促进计画」,就强调要「更加扩大韩流在世界的疆域」 。
「韩流」的产值日益提升当中,正因为韩国的文化产业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举韩剧的外销量来看,自1998年的320万美元,飙升到2005年的9,870万美元,不到10年,就暴增超过30倍;而2004年约有300万名亚洲观光客到韩国旅游,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受了韩剧的影响,我认为这当中《冬季恋歌》厥功甚伟(当年我也是第一次到韩国)。再以2016年韩剧《太阳的后裔》为例,包括版权外销等直接与间接带来经济效益超过1兆韩元,甚至可能上看3兆韩元,比起韩国政府的振兴措施更具效果。
本书作者从票房经济开始,看文化经济学与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印证了经济学「小题大作」的趣味性,亦印证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用经济学分析工具,解析不为人知的社会经济现象,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威力。
我一直相信经济学的功用,绝对不仅是理论经济学这般的艰涩难懂,毕竟,这与人的现实生活中距离太过遥远。我也同意作者所言,经济学只是解读世界的一种方法,就如作者在本书前言末,举出英国剑桥大学首位女性经济学教授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的一句话:「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得处理经济问题的既有解答,而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者耍得团团转。」就我看来,这也是一些科普经济学作者的写作使命!
推荐序二
无风不起浪的韩流文化──隐藏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再写韩国》作者、韩国社会文化专家/陈庆德 10年来,韩国影视业大举进军台湾,也受到国民热爱。且不仅是台湾,世界各国可说兴起一阵「韩流」现象,这一点光从PSY〈江南style〉于YouTube的点阅率破近28亿次,实际收益上看约330亿韩元(折合新台币约1亿元),相关产业与宣传韩国效益,已达到1兆韩元(折合新台币约300亿元)等数据,即可看出。
〈江南style〉很红、韩剧很好看、K-POP很好听,然后呢? 然而,我们除了说〈江南style〉「很红」、韩剧「很好看」、K-POP「很好听」,或某欧巴「很帅」等,以「感觉」形容韩流兴起盛况,然后呢?是否有另外一种较为深层、理性的看待这几年来,「无风不起浪」的韩流文化?
如同本书作者所说:「当学者想要说明大众文化或文化产业产生的现象时,就会遇到巨大的瓶颈。因为要精准找出人们复杂的『喜好』与『情感』非常困难,想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并非依靠科学或理性逻辑,而是『感觉』。」这本书就是基于此观点,探讨全球兴起的韩流现象。
颠覆过往的观念──什么?电影行销费比制作费高! 作者在书里,以一位谦虚的经济学家角度出发,研究现今韩流为何会兴起?探讨许多细微的流行文化「操作」等。
举例来说,一般人们认为一部电影想红,必然要请到知名大明星、投入大量制作费,才是「正道」,然而作者分析市场资料后(请见第4章),颠覆了人们过往的观念,原来改转往投资在知名度稍低的演员、加强行销费用,才是让现今韩流电影获利、受到大众欢迎的主因之一,也反驳许多人常下的简单定论:「电影票房主要是看运气。」把「运气」转变为「成功机率大一点」的经济学原理探究。
除了电影,本书也针对畅销歌曲、成功韩流团体、明星之所以成为明星等等众多成功案例,分析其操作之道。
反省韩流文化「乱象」与走向! 作者在书里陈述了韩流兴起之「理」,也反省了「乱象」。
诸如每年度,韩团推陈出新、眼花撩乱,解散的也不少,透过「过程」(process)、「关系」(relationship)、「分担任务」(task)、「经济财务」(financial)、「政治」(political)、「毒品」(drug)等六项分析,作者一一细说,韩流团体之所以解散的原因(请见第12章)。
此外,本书也提到中国「无条件、大规模、立即性」的资金,日渐介入韩国流行产业、严重「审查」制作内容等发展,让作者担忧,这条路对韩国是否为正确之途?「中国如今已经不是『市场』,而是『投资者』。」(请见第19章)一语道破韩流未来之困境,让人得知其中辛酸。
以韩国为借镜,这不也是台湾演艺圈面临到的现况吗?这是一本现今台湾坊间罕见深入的探讨韩流之着作,在此,本人诚恳推荐。
前言
创造流行文化,只能靠「感觉」吗? 在阅读本书前,我想对各位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线演员在挑选下一部作品时,做出令人惊讶的决定。例如,有时他们会选择看起来不卖座的独立电影,或挑了一个自身难以消化的角色。
演员凭借着大众的支持得以立足,为什么会选择不易受到高度关注的作品?他们多半不是为了高片酬,也不像是为了追求艺术,有心想要成为真正的演员。尽管当事人表示:「想要尝试一次这样的角色。」但该说辞依然难以说服大众。他们究竟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第二个问题:有人认为当世道不景气,娱乐产业反而蓬勃成长。所以在景气萧条时,若有电影大卖,就会出现新闻报导,认为该部电影的成功,是受惠于「经济不景气」。就算景气低迷,人们还是想要享受休闲娱乐,但由于荷包见底,只能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电影、游戏等当作消遣。
如果娱乐电影成功大卖,新闻会报导:「景气不佳时,一部娱乐电影安抚了人们的情绪。」若爱情连续剧缔造收视佳绩,则写道:「经济不景气,连续剧抚慰了大众的不安心灵。」这种顺应时势的说法,看起来就像是随口说出的话,可信度不高。然而,在人们选择的背后,难道就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佐证,并呈现真实的情形吗?
最后一个问题:近年来,韩流的魅力席卷全世界。有人认为,应该善用韩流的话题性效应。现在全世界疯狂热爱韩国的连续剧、歌手、演员,许多人期待能借此强力推销韩国产品,获得不同以往的回响。韩国业者都认为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但有时候仍害怕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他们会担心,疯韩流的人,是否就会认同韩国商品?爱看韩剧的人,是否真的会去买剧中出现的零食、手机、化妆品?此现象,是否能从理论上套用模型来说明?
当「感觉」变成一种产业,一切就得以数字为依归 关注大众文化的人,心中一定有过类似的疑问:某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社会现象越明显时,总会出现各种理论来分析其背景。有时候,政治方面的解释正好贴切吻合;有时候,社会经济变化成为关键。现在,我们经常利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它之所以有说服力,是因为它以科学理论说明我们周围的社会现象,分析若越准确,就会有更多的学者投入研究。
但是,当学者想要说明大众文化或文化产业产生的现象时,就会遇到巨大的瓶颈。因为要精准找出人们复杂的「喜好」与「情感」非常困难,想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并非依靠科学或理性逻辑,而是「感觉」。虽然我想反驳这个论点,但以现有的社会科学模型,很多情况都无法跳脱此主张。
其中一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足够的相关资料。社会科学要建立理论模型,必须先收集大量的资讯并分析这些资料,支持各种假说和理论,才能提高说服力。但文化产业的历史相对短暂,累积资料与资讯化在许多层面上相当不容易。
目前学者对这个产业的关注度也不高,数年前,文化产业仍被视为是相关从业人员专精的领域,社会科学家们不需要去深入理解,也就少见学者全心研究。
但在某一刻,由「感觉」主导的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它不再只属于艺术、才能、兴趣的范畴,一旦成为「产业」,就等于成败会涉及大量的金钱往来。换句话说,文化产业已非口袋里来来往往的零钱,而是与许多人的工作、薪水、家计息息相关。
当文化转变为产业,投资者会要求收益率、成败机率、成长率等各种数字。因为唯有在基本数值可以预测的情况下,才能透过判断,计算资金的流通运作。如果无法以数字为基础分析,那么投资宛如赌博。
然而,一直以来研究文化产业的人,并不熟悉这些数字;相反的,文化产业的制作人们,对以钱来判断「文化」感到相当厌恶,认为文化产业被铜臭入侵。所以,对许多投资者而言,要他们靠感觉去评断文化产业,就像是听从邪说异教,毫无根据。
因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若能在追求数字的投资者,与厌恶数字化的制作人之间,以适当的资料和理论填补两者间的隔阂,或许可以强化彼此间的综效效果(按:指两个以上不同的事业或活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整体价值大于个别价值总和)。若他们仍无法信任对方,那么产业依然难以扎根、充满变数。我烦恼着如何连结两者、缩小差异时,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或许经济学可以成为沟通的桥梁。
文化事业是理解「动机」的好媒介 并不是因为我从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就认为世上所有事,都可以用经济学说明。我在1990年代念大学时接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对人的理解」。社会科学中包含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透过不同层面的探索,理解由人和人组成的社会。而经济学在其中,则是以「动机」(incentive,也可以说是「诱因」)为基础。促使人们行动的关键便是动机,如果能正确解读动机,就能轻易分析人们的行为。
在深入研究经济学前,我无法百分之百认定关键就是「动机」。如果将驱动复杂的人与社会的力量,简化为如此单纯的目标,就好像是和我素昧平生的人,用一句话断定我「你就是这样的人」一样,让人有种受辱的感觉。
即使在学习经济学当下,我仍不容易摆脱这个看法。就算透过职场生活,懵懵懂懂的了解世界如何运作后,当我再度接触经济学时,想法也还是没有改变。经济学中,借由复杂的数学算式,辛苦计算取得的结果,常常是基于非常简单的原理。所以我仍强烈认定,单凭经济学来理解世界是不够的。
直到我对计量经济学(按: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基础综合分析,使经济学可同时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些领悟时,才摆脱那股说不出的无助感。虽然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看似难以理解,不过一旦稍微熟悉,就会开始看到不一样的面貌。许多经济学者的研究,去除了研究中不属于本质的东西,进而发现真正的原因,才看到研究的本性。原来也有人和我一样,不认为人与社会的运作如此简单。这些学者怀疑表面上看到的现象,致力追求真正的本质。
于是我开始想,透过这些学者的方法,或许可以看见各种现象的内幕。若能消除资料中各种杂质后再检视一遍,似乎能发现其他人看不见的新「动机」。当时,我已开始接触文化产业,在这个看似雾里看花的产业背后,反而能找到许多动机的线索。文化产业让许多追求「数字」的学者手足无措,但我认为在神祕面纱背后,可以发现某些东西。果然,文化产业隐藏着许多经济理论,并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呈现。
求证,让「感觉」成为有理论依据的想法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当红的演员会选择演出非主流的电影,必有其合理的原因。相较于赚取高额片酬,但持续给大众平凡的印象,他们更希望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更强烈,或让演技更加深刻动人。因为就长期而言,这对自身的演员生涯具有加分的效果。
此现象不仅在韩国,在风起云涌的好莱坞世界更是如此,例如R级(限制级)电影难以成为卖座巨片,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却仍大量制作。这并非单一个案,现有的资料早已足够说明这个情况。
不景气时,娱乐电影、严肃电影逆势成长的原因,已经可以透过许多经济学者的验证找到答案。然而,检验的过程中,得到的答案常会让人感到意外。像是社会不安感提高时,对成人情趣用品的需求也会提高。在社会环境严苛时,人们虽然认为该时节不适合追求幸福,但在精神疲劳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会想寻求宣洩疲劳的出口。学者新发现的事实是,不景气时选择在家观赏成人电影的人增加,同时带动「成人情趣用品」的需求。若未经大量资料佐证,难以发现此现象。
因此,「韩流盛行时,韩国手机真的热销吗?」这个提问,其实可以透过许多学者的理论和数据统计来推定。这些求证作业特别重要,因为若数据有所变动时,虽然求得的数值会有变化,但仍可说明造成该现象可能的原因。许多人认为好像是这样的「感觉」,正是在此得以理论化。
另外,虽然无法准确预测电影票房,但若仔细寻找出某些条件,依然有一部分是属于可预测的。有时候,正是从蛛丝马迹中找出丰富的资讯。大众有时爱看知名明星,有时喜欢新面孔的复杂心理,也可以用经济学说明。
但在文化产业里,经常有着与其他产业不同、有些特别的型态。有时候,必须转化一般经济理论才能解释。此外,仍有一些谜团尚未解开。然而,文化产业终究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因此我认为要理解该产业,核心在于「对人的理解」。我想透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在研究人类行为时,经济学可以作为分析的工具。
当然,我仍不认为经济学是解读世界的唯一途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皆不是只有单一面向。从曲线图的细微变化,可以读出人们的感叹与泪水;从操纵人们感情的文化产业中,也能找出隐藏的数字。所以我认为在另一方面,若从文化产业、电影的角度解读经济学,可以让我们用多重面向探讨这个世界。
学习经济学,是为了避免被学者分析耍得团团转 写这本书时,我期待书中的内容,能对研究文化产业的学者,和关心此产业的人有所帮助。我在书中亦提及,韩国不能只依赖汽车制造和手机制造产业,想超越现况,就需要脱离韩国大型企业拥有大部分财富,而一般大众却陷于贫穷的状况,这时必须关注文化产业这个领域。若你本来认为文化产业无法适用数字或经济学理论,希望你能丢掉这样的偏见。毕竟,尽管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但它仍是一门「产业」。
另外,我希望大家别把经济学想得太艰涩,它其实只是解读世界的一种方法。不过,若整本书充斥着艰深的专有名词,或有些理论没什么重点,却提出一连串索然无味的数字,想必让人一看就兴致全失。所以我想透过电影、歌曲、连续剧等大众熟悉的内容,分析文化产业中的经济学现象,告诉读者经济学是一门亲切的学问。
我初次面对经济学时,内心也曾感到紧张,为了消除紧张感,我下定决心要学好经济学。但之后却发现,不论是凯因斯学派的权威,还是英国剑桥大学首位女性经济学教授琼‧罗宾逊(后凯因斯学派的重要人物),也曾表露与我相同的心情,或许学习、读书的目的不过就是如此:
「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得处理经济问题的既有解答,而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者耍得团团转。」
──琼‧罗宾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