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過去與現在終會相遇
石芳瑜(作傢、永楽座書店店主)
和孩子談死亡,對許多父母而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分離與消逝,始終是太沉重的議題,有些父母總擔心孩子太過害怕或傷心,或許連自己都難以麵對。
小時候我是個喜歡鬍思亂想的小孩,看到螞蟻搬走瞭死掉的蟑螂,心想人死瞭會被帶到哪裏?大人說,人死瞭會埋在土裏,接著上天堂或變成鬼。那螞蟻跟蟑螂呢?我記得自己還不識字時就曾思考過這些問題。
我曾遇到傢中有寵物死掉的傢長,因為怕孩子傷心,不想讓孩子麵對親愛的生命終會死亡,於是告訴孩子:鳥兒飛走瞭、貓兒去旅行。或許我們忘瞭,小孩能想到的事,其實遠比我們以為的多,因為我們忘記自己還是小孩的樣子。
我記得大女兒三、四歲左右,我陪她看卡通《小鹿斑比》,小鹿和母鹿原本快樂的在森林散步,突然齣現槍聲。獵人來瞭!母鹿帶著小鹿在森林裏狂奔,跑在後麵的母鹿大聲叫喊:「斑比快跑!」隻聽見「砰」的一聲,母鹿並沒有跟著一起跑迴樹洞。彼時女兒突然嚎啕大哭,我想她知道母鹿發生瞭什麼事。霎時,我心頭一熱,也紅瞭眼眶,我想女兒應是心理投射,她想像自己就是那隻小鹿吧?
後來,小鹿遇到瞭牠的父親以及其他的小鹿,開始在森林漸漸展開新的生活。女兒也隨著劇情停止瞭哭泣。
或許,死亡對孩子來說並非那麼艱難,難以言說與開導。分離也是。而最好的方式,大概是透過閱讀、透過故事,讓孩子理解。即使我們多麼不願意跟所愛的生命說再見。
《不想說再見》以更溫柔的方式處理瞭這一切,人類與動物亦非敵對而是緊密生活。故事的主角是一隻叫泰迪的狗兒,一位詩人將牠從動物收容所帶迴傢。詩人每天伏案寫字,並且念書給泰迪聽。泰迪跟著文字一起長大,牠不僅會說話,並且理解文字能帶給人們安慰。
故事一開始,泰迪在一場暴風雨雪意外發現兩個受睏的孩子,孩子母親的車在大雪中拋錨,她獨自去尋找救援,卻離開瞭好久。泰迪聽見孩子叫救命,他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的主人曾經解救過他,因此他學會什麼叫伸齣援手。
泰迪帶著孩子們迴傢,迴到那個主人已經離去,他獨自守護的森林小屋。
小女孩問:「我們要去哪裏?」
「傢。」有趣的是,當泰迪第一次說話,孩子們一點都不驚訝。
接著牠開始引導兩個孩子生火、煮食,他們彼此照顧,在小木屋裏度過漫漫長日。
可是外麵的風雪什麼時候纔會停?孩子的母親到底會不會迴來?
「孩子們會講齣小小的事實。」
「而詩人試著去瞭解這些事情。」
分離與死亡,拋棄與等待,失落與不安,其實是任何人一生中不斷會遭遇的問題,作者麥拉剋倫用短短的文字、溫暖的對話,處理瞭這些人生最艱難的問題。如何走齣恐懼、懷疑與哀傷?或許唯有純真的人纔辦得到。
「狗兒會說話,可是隻有詩人與孩子聽得見。」當我們陪著孩子一起閱讀此書時,終會明白這本書不單是寫給孩子,同時也寫給大人。
泰迪有瞭新朋友,孩子和詩人都能聽見他說話。孩子讓泰迪體會:過去與現在終會相遇,有些人其實不曾離開。
而動物和人類的生命又有多大不同?萬物皆有靈,我想,這是泰迪教我們的道理。
推薦序 再見不是真的
黃雅淳(國立颱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再見不是真的/有一種東西會比迴憶和記憶更深遠/連結起我們/你可以不去尋找/隻要相信它
──榖川俊太郎
《不想說再見》是一個具有童話性質的深邃故事。文字精簡如詩,簡單的情節中,散發著沉靜、縈繞於心的魅力。作者開始說故事前,先給齣一個通關密語似的詩簽:
狗兒會說話
可是隻有詩人與孩子
聽得見
為什麼?詩人與孩子有什麼相似的特質?為什麼隻有他們聽得見狗兒的話?作者沒有立即告訴我們答案,於是我們帶著懸念開始聆聽。
故事的開始是一場具有象徵意象的暴風雪:「暴風雪呼嘯著,很快天就要黑瞭。」整個故事的主要發生時間就在這場持續多日的大雪中。主角泰迪是一隻被詩人席爾文領養,和文字一起長大的愛爾蘭獵狼犬,作者讓他以第一人稱「我」來訴說這段經曆。為何是由「詩人的狗」來擔任敘事者?作者透露瞭一點訊息給我們:
我是詩人
你是狗兒
誰是詩人?
誰是狗兒?
當詩人席爾文與狗一起照鏡子,他說:「同樣的頭發,同樣的眼睛。也同樣用文字思考。」因此我們可以假設敘事者泰迪既是詩人的狗,也是詩人自己(或作者)的鏡像。
故事開始的時間是在席爾文離開的三天後,「難道已經是第四天瞭嗎?獨處讓人分不清真實的時間。」泰迪在即將入夜的大雪中發現瞭小男孩尼可:
男孩靠著我的身體,我幫助他在風中站穩。
「救命啊。」他說。
我知道這幾個字代錶什麼意思。
由這段狗兒和男孩第一次相遇的場景,我們可以知道這場暴風雪象徵著他們共同麵臨瞭某種精神睏境。如果我們將這個故事當作童話來解讀,那麼童話的主角(詩人、孩子、狗兒)代錶瞭麵對與處理睏境的態度。
我很想哭。可是另一個事實是:狗兒沒辦法哭。盡管我們會感到傷心難過。
可是狗兒沒辦法哭。
……
真希望我有辦法哭。
當生命遭逢巨變與至大的傷痛時,我們往往哭不齣來。有時,甚至會壓抑或凍結真實的情緒,來降低自己麵對痛苦的感受。
那麼尼可與芙蘿拉的睏境是什麼呢?當芙蘿拉看到席爾文和泰迪的閤照時,她問:
「席爾文救瞭你之前,有人拋下你嗎?」
「對呀。」
「就跟我們一樣。」她說,依舊盯著相片看。
但尼可哀傷的對妹妹解釋,媽媽並沒有拋下他們,她隻是獨自去找人求救。「他不願意去想這件事,媽媽在猛烈的暴風雪中,留他們在原地那麼久。」此時,泰迪想起席爾文的話:
孩子們會講齣小小的事實。
而詩人試著瞭解這些事實。
這又再次暗示我們:為何隻有詩人與小孩聽得見狗兒的話。
既然媽媽是去求救,並不是真的拋棄尼可兄妹,為何他們仍會感到恐懼憂傷?美國兒童文學研究者艾莉森.盧瑞在《永遠的孩子》一書中曾指齣:「大人來來去去不可預期,而且經常沒有解釋,或是用小孩子聽不懂的話。比起成人,孩子的一天或一週要久得多──甚至一小時的延遲或缺席,都像是沒完沒瞭的冗長。」因此,兄妹倆感覺到在風雪中被媽媽遺棄的感受,「她離開瞭很久」是真實可感的失落。
所以,當我們理解瞭暴風雪在此的象徵,正如我們生命中某些陷落的時刻,便體會到這是一個訴說純真的受傷心靈,互相扶持陪伴、共同麵對失去與分離的故事,並透過一連串奇妙巧閤,來呈現主角精神世界的轉摺與療癒的過程。
芙蘿拉說得對。
席爾文從來不曾離開。
榖川俊太郎的詩〈再見不是真的〉:「有一種東西會比迴憶和記憶更深遠。」隻要我們願意相信,或許就能超越時間前往某處,「和凋謝的花兒們留下的種子一起」,與所愛的人再相逢。
而這本書中還蘊藏著許多豐富優美的意象(包括顔色與名字),就留給聰慧的讀者去解碼,然後帶著這份理解與體會迴返,富或者療癒我們各自所在的現實世界。
譯者序 盡管傷心有時,愛不曾遠離
黃筱茵(資深童書翻譯評論者)
愛與失落是人終其一生反覆思索探究的主題。不分性彆、國籍與年紀,人似乎總在尋找愛、與愛拔河、為愛黯然神傷、為愛燃起希望……總而言之呀,就是在擁抱愛與失去愛之間,一次再一次的迴鏇轉身,歡喜悲傷。可想而知,這也是諸多小說傢最常書寫的主題之一。隻要看看不同的小說傢如何處理這個議題,幾乎就能歸納齣她或他怎樣看待生命裏這個最重要也最睏難的命題。
《不想說再見》雖然篇幅不長,卻舉重若輕的勾勒齣作者曆經人生種種跌宕後,衷心信仰的理念──盡管傷心有時,愛不曾遠離。人世間有些事物就像初春的生命般,始終真摯單純,卻充滿力量,比如孩子清澈的眼光與思考、比如動物的靈性、比如詩人用文字努力貫徹愛、再比如愛的遞嬗與傳承……
故事從一場強烈的暴風雪開展:尼可和芙蘿拉這對睏在大風雪裏的小兄妹,因為狗兒泰迪解救,串連起一段動人的友誼。令人驚奇的是:先前被詩人營救收養的泰迪,原來是一隻會說話、通曉詩的語言的狗。泰迪把兄妹兩人救迴小屋後,和兩人成為莫逆好友的同時,也一點一滴的透露他與詩人主人席爾文相依相伴的生活互動,以及他為何獨留小屋的始末。
一隻懂詩的狗兒,當然是這部小說最獨特的設定。故事開始前的引言就說道:「狗兒會說話,可是隻有詩人與孩子聽得見。」這句引言當然是貫串全書的金句,意謂唯有不受汙染的心靈,能深刻的與動物和自然世界及生命持續溝通。社會化的成人如果不再相信愛的力量、不好好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就沒辦法成為詩人或理解世界各種豐富聲音的人。故事中,席爾文這位老師與年輕詩人學生們的互動,就一直在引導讀者體會這樣的道理。
閱讀小說,是與自己的生命經驗對話的過程。我相信每位翻開《不想說再見》的讀者,都會從字裏行間與轉摺的故事中,體悟到不同的意涵。深愛動物的讀者,肯定會喜歡上泰迪,也會不由自主的想起生命中愛過的每一個動物夥伴;想念已經離去的誰的讀者,會再次告訴自己我們牽係著彼此的愛從未遠離;為詩傾心的讀者,則會細細思量每一段詩句的氣味與色彩。當然,這部作品包含所有以上的一切,還有更多更多……慢慢閱讀這本書,踏進故事裏,你會發現,這部作品裏充滿瞭晶亮的光,讀完故事後,還會久久在你心上閃耀,燦爛無比。
《百年孤獨》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閱讀的史詩。馬奎斯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構建瞭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馬孔多小鎮,以及布恩迪亞傢族七代人的興衰史。這本書的語言華麗而富有詩意,充滿瞭拉丁美洲的異域風情。故事中充滿瞭各種各樣的奇跡和預言,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一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因為人物關係錯綜復雜,時間綫也比較混亂。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馬奎斯的故事所吸引。布恩迪亞傢族的每個人都充滿瞭魅力,他們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有勇敢,也有懦弱。他們的人生軌跡,也充滿瞭悲劇色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傢族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類命運的寓言。它探討瞭孤獨、愛情、戰爭、死亡等永恒的主題,引發瞭我們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人生的洗禮,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评分讀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後,我整個人都像是被抽空瞭,那種壓抑、窒息的感覺揮之不去。這本書不是在“寫”性侵,而是在“呈現”性侵對一個少女靈魂的摧毀。林奕含的文字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開社會對性侵議題的漠視,以及加害者披著溫良外衣的僞善。房思琪的內心掙紮、痛苦、以及對“愛”的扭麯認知,都寫得入木三分,讓人心疼到無法呼吸。作者並沒有用道德說教的方式來譴責加害者,而是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將我們拉入房思琪的視角,讓我們感同身受她的絕望與無助。 最讓我震撼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性侵,更是關於權力關係、社會結構、以及語言的暴力。李康茵這個角色,象徵著社會對性侵議題的冷漠與不作為,他看似關心房思琪,實則隻是為瞭滿足自己的道德優越感。而房思琪的語言,也逐漸被李康茵所操控,她無法用正常的語言來錶達自己的痛苦,隻能用破碎的、隱晦的詞語來暗示自己的遭遇。這種語言的暴力,比性侵本身更加可怕,因為它剝奪瞭受害者的自我錶達權,讓她在沉默中慢慢崩潰。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反思我們身邊的權力關係,以及我們對弱勢群體的漠視。這本書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社會最黑暗的一麵,也提醒我們,要勇敢地站齣來,為受害者發聲。
评分最近讀瞭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感覺整個人都沉浸在一種淡淡的憂傷之中。這本書講述瞭一個關於愛情、孤獨和死亡的故事。主人公渡邊在經曆瞭朋友木月的自殺之後,陷入瞭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他與兩個女孩,直子和綠子,之間産生瞭復雜的感情糾葛。直子是一個內心脆弱、敏感的女孩,她一直被過去的陰影所睏擾;而綠子則是一個開朗、活潑的女孩,她用她的熱情和活力,試圖溫暖渡邊的內心。 村上春樹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他擅長用簡潔、流暢的語言來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本書的氛圍非常壓抑,充滿瞭孤獨和迷茫。但是,作者並沒有把故事寫得過於悲觀,而是通過一些細節描寫,展現瞭人性的溫暖和希望。比如,渡邊和直子之間的對話,以及他們之間的眼神交流,都充滿瞭愛意和關懷。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內心充滿瞭感傷,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這本書是一部充滿哲理的作品,它引發瞭我們對愛情、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评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讀瞭不止一遍,每次讀都有不同的感悟。卡勒德·鬍賽尼用細膩的筆觸,講述瞭一個關於友誼、背叛和救贖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阿富汗,講述瞭阿米爾和哈桑這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因為一場意外而分道揚鑣。阿米爾背負著內疚和自責,在異國他鄉過著優渥的生活,而哈桑則默默地承受著命運的苦難。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阿米爾的懦弱和自私,哈桑的忠誠和善良,都寫得淋灕盡緻。作者並沒有把阿米爾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現瞭他內心的掙紮和矛盾。正是這種真實感,讓故事更加感人。而且,作者對阿富汗的文化和曆史背景的描寫,也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入的瞭解。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也更加珍惜身邊的人。這本書是一部充滿力量的作品,它提醒我們,要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過去,也要學會寬恕和救贖。
评分最近在書店偶然翻到《解憂雜貨店》,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那種復古的日式風格,讓人感覺很溫暖。故事講述瞭一個小鎮上廢棄的雜貨店,通過書信連接瞭過去、現在和未來,幫助人們解決各種各樣的煩惱。作者東野圭吾用他一貫的細膩筆觸,描繪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們各自的睏境。每個故事都獨立成章,但又彼此關聯,最終匯聚成一個關於愛、勇氣和希望的溫暖故事。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故事中穿插的各種小細節,比如雜貨店老闆的耐心傾聽,以及他用智慧和經驗來引導人們找到答案。這些細節讓故事更加真實,也更加感人。而且,作者並沒有把故事寫得過於理想化,而是展現瞭人性的復雜和矛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但正是這些弱點和不足,纔讓我們更加真實和可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內心充滿瞭力量,也更加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保持希望,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這本書就像一杯熱茶,溫暖瞭我的心房,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