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过去与现在终会相遇
石芳瑜(作家、永楽座书店店主)
和孩子谈死亡,对许多父母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分离与消逝,始终是太沉重的议题,有些父母总担心孩子太过害怕或伤心,或许连自己都难以面对。
小时候我是个喜欢胡思乱想的小孩,看到蚂蚁搬走了死掉的蟑螂,心想人死了会被带到哪里?大人说,人死了会埋在土里,接着上天堂或变成鬼。那蚂蚁跟蟑螂呢?我记得自己还不识字时就曾思考过这些问题。
我曾遇到家中有宠物死掉的家长,因为怕孩子伤心,不想让孩子面对亲爱的生命终会死亡,于是告诉孩子:鸟儿飞走了、猫儿去旅行。或许我们忘了,小孩能想到的事,其实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因为我们忘记自己还是小孩的样子。
我记得大女儿三、四岁左右,我陪她看卡通《小鹿斑比》,小鹿和母鹿原本快乐的在森林散步,突然出现枪声。猎人来了!母鹿带着小鹿在森林里狂奔,跑在后面的母鹿大声叫喊:「斑比快跑!」只听见「砰」的一声,母鹿并没有跟着一起跑回树洞。彼时女儿突然嚎啕大哭,我想她知道母鹿发生了什么事。霎时,我心头一热,也红了眼眶,我想女儿应是心理投射,她想像自己就是那只小鹿吧?
后来,小鹿遇到了牠的父亲以及其他的小鹿,开始在森林渐渐展开新的生活。女儿也随着剧情停止了哭泣。
或许,死亡对孩子来说并非那么艰难,难以言说与开导。分离也是。而最好的方式,大概是透过阅读、透过故事,让孩子理解。即使我们多么不愿意跟所爱的生命说再见。
《不想说再见》以更温柔的方式处理了这一切,人类与动物亦非敌对而是紧密生活。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叫泰迪的狗儿,一位诗人将牠从动物收容所带回家。诗人每天伏案写字,并且念书给泰迪听。泰迪跟着文字一起长大,牠不仅会说话,并且理解文字能带给人们安慰。
故事一开始,泰迪在一场暴风雨雪意外发现两个受困的孩子,孩子母亲的车在大雪中抛锚,她独自去寻找救援,却离开了好久。泰迪听见孩子叫救命,他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的主人曾经解救过他,因此他学会什么叫伸出援手。
泰迪带着孩子们回家,回到那个主人已经离去,他独自守护的森林小屋。
小女孩问:「我们要去哪里?」
「家。」有趣的是,当泰迪第一次说话,孩子们一点都不惊讶。
接着牠开始引导两个孩子生火、煮食,他们彼此照顾,在小木屋里度过漫漫长日。
可是外面的风雪什么时候才会停?孩子的母亲到底会不会回来?
「孩子们会讲出小小的事实。」
「而诗人试着去了解这些事情。」
分离与死亡,抛弃与等待,失落与不安,其实是任何人一生中不断会遭遇的问题,作者麦拉克伦用短短的文字、温暖的对话,处理了这些人生最艰难的问题。如何走出恐惧、怀疑与哀伤?或许唯有纯真的人才办得到。
「狗儿会说话,可是只有诗人与孩子听得见。」当我们陪着孩子一起阅读此书时,终会明白这本书不单是写给孩子,同时也写给大人。
泰迪有了新朋友,孩子和诗人都能听见他说话。孩子让泰迪体会:过去与现在终会相遇,有些人其实不曾离开。
而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又有多大不同?万物皆有灵,我想,这是泰迪教我们的道理。
推荐序 再见不是真的
黄雅淳(国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再见不是真的/有一种东西会比回忆和记忆更深远/连结起我们/你可以不去寻找/只要相信它
──谷川俊太郎
《不想说再见》是一个具有童话性质的深邃故事。文字精简如诗,简单的情节中,散发着沉静、萦绕于心的魅力。作者开始说故事前,先给出一个通关密语似的诗签:
狗儿会说话
可是只有诗人与孩子
听得见
为什么?诗人与孩子有什么相似的特质?为什么只有他们听得见狗儿的话?作者没有立即告诉我们答案,于是我们带着悬念开始聆听。
故事的开始是一场具有象征意象的暴风雪:「暴风雪唿啸着,很快天就要黑了。」整个故事的主要发生时间就在这场持续多日的大雪中。主角泰迪是一只被诗人席尔文领养,和文字一起长大的爱尔兰猎狼犬,作者让他以第一人称「我」来诉说这段经历。为何是由「诗人的狗」来担任叙事者?作者透露了一点讯息给我们:
我是诗人
你是狗儿
谁是诗人?
谁是狗儿?
当诗人席尔文与狗一起照镜子,他说:「同样的头发,同样的眼睛。也同样用文字思考。」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叙事者泰迪既是诗人的狗,也是诗人自己(或作者)的镜像。
故事开始的时间是在席尔文离开的三天后,「难道已经是第四天了吗?独处让人分不清真实的时间。」泰迪在即将入夜的大雪中发现了小男孩尼可:
男孩靠着我的身体,我帮助他在风中站稳。
「救命啊。」他说。
我知道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由这段狗儿和男孩第一次相遇的场景,我们可以知道这场暴风雪象征着他们共同面临了某种精神困境。如果我们将这个故事当作童话来解读,那么童话的主角(诗人、孩子、狗儿)代表了面对与处理困境的态度。
我很想哭。可是另一个事实是:狗儿没办法哭。尽管我们会感到伤心难过。
可是狗儿没办法哭。
……
真希望我有办法哭。
当生命遭逢巨变与至大的伤痛时,我们往往哭不出来。有时,甚至会压抑或冻结真实的情绪,来降低自己面对痛苦的感受。
那么尼可与芙萝拉的困境是什么呢?当芙萝拉看到席尔文和泰迪的合照时,她问:
「席尔文救了你之前,有人抛下你吗?」
「对呀。」
「就跟我们一样。」她说,依旧盯着相片看。
但尼可哀伤的对妹妹解释,妈妈并没有抛下他们,她只是独自去找人求救。「他不愿意去想这件事,妈妈在勐烈的暴风雪中,留他们在原地那么久。」此时,泰迪想起席尔文的话:
孩子们会讲出小小的事实。
而诗人试着了解这些事实。
这又再次暗示我们:为何只有诗人与小孩听得见狗儿的话。
既然妈妈是去求救,并不是真的抛弃尼可兄妹,为何他们仍会感到恐惧忧伤?美国儿童文学研究者艾莉森.卢瑞在《永远的孩子》一书中曾指出:「大人来来去去不可预期,而且经常没有解释,或是用小孩子听不懂的话。比起成人,孩子的一天或一週要久得多──甚至一小时的延迟或缺席,都像是没完没了的冗长。」因此,兄妹俩感觉到在风雪中被妈妈遗弃的感受,「她离开了很久」是真实可感的失落。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暴风雪在此的象征,正如我们生命中某些陷落的时刻,便体会到这是一个诉说纯真的受伤心灵,互相扶持陪伴、共同面对失去与分离的故事,并透过一连串奇妙巧合,来呈现主角精神世界的转折与疗癒的过程。
芙萝拉说得对。
席尔文从来不曾离开。
谷川俊太郎的诗〈再见不是真的〉:「有一种东西会比回忆和记忆更深远。」只要我们愿意相信,或许就能超越时间前往某处,「和凋谢的花儿们留下的种子一起」,与所爱的人再相逢。
而这本书中还蕴藏着许多丰富优美的意象(包括颜色与名字),就留给聪慧的读者去解码,然后带着这份理解与体会回返,富或者疗癒我们各自所在的现实世界。
译者序 尽管伤心有时,爱不曾远离
黄筱茵(资深童书翻译评论者)
爱与失落是人终其一生反覆思索探究的主题。不分性别、国籍与年纪,人似乎总在寻找爱、与爱拔河、为爱黯然神伤、为爱燃起希望……总而言之呀,就是在拥抱爱与失去爱之间,一次再一次的回旋转身,欢喜悲伤。可想而知,这也是诸多小说家最常书写的主题之一。只要看看不同的小说家如何处理这个议题,几乎就能归纳出她或他怎样看待生命里这个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命题。
《不想说再见》虽然篇幅不长,却举重若轻的勾勒出作者历经人生种种跌宕后,衷心信仰的理念──尽管伤心有时,爱不曾远离。人世间有些事物就像初春的生命般,始终真挚单纯,却充满力量,比如孩子清澈的眼光与思考、比如动物的灵性、比如诗人用文字努力贯彻爱、再比如爱的递嬗与传承……
故事从一场强烈的暴风雪开展:尼可和芙萝拉这对困在大风雪里的小兄妹,因为狗儿泰迪解救,串连起一段动人的友谊。令人惊奇的是:先前被诗人营救收养的泰迪,原来是一只会说话、通晓诗的语言的狗。泰迪把兄妹两人救回小屋后,和两人成为莫逆好友的同时,也一点一滴的透露他与诗人主人席尔文相依相伴的生活互动,以及他为何独留小屋的始末。
一只懂诗的狗儿,当然是这部小说最独特的设定。故事开始前的引言就说道:「狗儿会说话,可是只有诗人与孩子听得见。」这句引言当然是贯串全书的金句,意谓唯有不受污染的心灵,能深刻的与动物和自然世界及生命持续沟通。社会化的成人如果不再相信爱的力量、不好好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就没办法成为诗人或理解世界各种丰富声音的人。故事中,席尔文这位老师与年轻诗人学生们的互动,就一直在引导读者体会这样的道理。
阅读小说,是与自己的生命经验对话的过程。我相信每位翻开《不想说再见》的读者,都会从字里行间与转折的故事中,体悟到不同的意涵。深爱动物的读者,肯定会喜欢上泰迪,也会不由自主的想起生命中爱过的每一个动物伙伴;想念已经离去的谁的读者,会再次告诉自己我们牵系着彼此的爱从未远离;为诗倾心的读者,则会细细思量每一段诗句的气味与色彩。当然,这部作品包含所有以上的一切,还有更多更多……慢慢阅读这本书,踏进故事里,你会发现,这部作品里充满了晶亮的光,读完故事后,还会久久在你心上闪耀,灿烂无比。
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感觉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淡淡的忧伤之中。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孤独和死亡的故事。主人公渡边在经历了朋友木月的自杀之后,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他与两个女孩,直子和绿子,之间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纠葛。直子是一个内心脆弱、敏感的女孩,她一直被过去的阴影所困扰;而绿子则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她用她的热情和活力,试图温暖渡边的内心。 村上春树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氛围非常压抑,充满了孤独和迷茫。但是,作者并没有把故事写得过于悲观,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希望。比如,渡边和直子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眼神交流,都充满了爱意和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内心充满了感伤,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这本书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它引发了我们对爱情、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评分最近在书店偶然翻到《解忧杂货店》,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种复古的日式风格,让人感觉很温暖。故事讲述了一个小镇上废弃的杂货店,通过书信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烦恼。作者东野圭吾用他一贯的细腻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困境。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章,但又彼此关联,最终汇聚成一个关于爱、勇气和希望的温暖故事。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故事中穿插的各种小细节,比如杂货店老板的耐心倾听,以及他用智慧和经验来引导人们找到答案。这些细节让故事更加真实,也更加感人。而且,作者并没有把故事写得过于理想化,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但正是这些弱点和不足,才让我们更加真实和可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内心充满了力量,也更加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希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本书就像一杯热茶,温暖了我的心房,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读了不止一遍,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卡勒德·胡赛尼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背叛和救赎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讲述了阿米尔和哈桑这对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因为一场意外而分道扬镳。阿米尔背负着内疚和自责,在异国他乡过着优渥的生活,而哈桑则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苦难。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阿米尔的懦弱和自私,哈桑的忠诚和善良,都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把阿米尔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故事更加感人。而且,作者对阿富汗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描写,也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这本书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提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也要学会宽恕和救赎。
评分读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之后,我整个人都像是被抽空了,那种压抑、窒息的感觉挥之不去。这本书不是在“写”性侵,而是在“呈现”性侵对一个少女灵魂的摧毁。林奕含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社会对性侵议题的漠视,以及加害者披着温良外衣的伪善。房思琪的内心挣扎、痛苦、以及对“爱”的扭曲认知,都写得入木三分,让人心疼到无法呼吸。作者并没有用道德说教的方式来谴责加害者,而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我们拉入房思琪的视角,让我们感同身受她的绝望与无助。 最让我震撼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性侵,更是关于权力关系、社会结构、以及语言的暴力。李康茵这个角色,象征着社会对性侵议题的冷漠与不作为,他看似关心房思琪,实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而房思琪的语言,也逐渐被李康茵所操控,她无法用正常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只能用破碎的、隐晦的词语来暗示自己的遭遇。这种语言的暴力,比性侵本身更加可怕,因为它剥夺了受害者的自我表达权,让她在沉默中慢慢崩溃。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我们身边的权力关系,以及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漠视。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最黑暗的一面,也提醒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受害者发声。
评分《百年孤独》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阅读的史诗。马奎斯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马孔多小镇,以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这本书的语言华丽而富有诗意,充满了拉丁美洲的异域风情。故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迹和预言,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时间线也比较混乱。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马奎斯的故事所吸引。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都充满了魅力,他们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勇敢,也有懦弱。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充满了悲剧色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它探讨了孤独、爱情、战争、死亡等永恒的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