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

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ydia Pyne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古人类学
  • 化石
  • 骨骼
  • 科学
  • 历史
  • 考古学
  • 进化
  • 生物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考古史上最戏剧性的七副骸骨,各自带着哪种费解的谜团?

  《华尔街日报》《科学新闻》《科克斯书评》《出版人週刊》等媒体热烈好评

  ★拉沙佩勒老男人/皮尔当人/汤恩幼儿/北京人/露西/哈比人弗洛/源泉人★

  每一副化石,都带着迷人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映现了那个时代的伟大与荒谬、进步与矛盾。

  本书作者是一名年轻的历史学家,她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广征博引博物馆库藏、新闻媒体、访问、文学、书籍、电影等资料,用平易近人的笔触,生动勾勒出七副化石骸骨的文化生命,以及古人类学自十九世纪以来的演变。

  ◎书中内含丰富图片,包括五十多张骸骨照片、手绘图、发掘现场照片、重建模型等等,除了帮助理解,更让你具体感受化石魅力!

  ※掉进黑洞的「北京人」
  一九四一年,在中日战争的隆隆砲声中,北京人化石离奇消失。为了查出化石下落,人们前仆后继展开搜寻行动。一名美国金融家雅努斯甚至为此公开悬赏、着书讨论,还计画拍片以筹措资金。正当众人的行动一一无功而返时,消失的北京人化石的一颗犬齿,却在瑞典出现了它的踪迹……

  ※科学贵妇「露西」
  在衣索比亚首都因内战而血流成河之际,三百公里外的哈达山坡,人类的起源「露西」带着它非凡的身世出土了。
  它出身乱世,却立即跻身名流,还从出土那天起,就与披头四结下不解之缘。
  它破天荒的海外巡回展,从筹备到打包,从运输到佈展,究竟发生了哪些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祕辛?

  ※世纪大骗局「皮尔当」
  一九一二年在英国发现的皮尔当,是个彻头彻尾的假货,却被供奉为人类祖先,成功骗了世人整整四十年。
  究竟是策划者的手段太高超?还是英国学术圈太想相信它是真的?

  ※世纪大误解「拉沙佩勒老男人」
  一九○八年八月,在法国中南部,三名神父发现了一具身形弯曲的古人类遗骸。它是当时所发现最完整的尼安德塔人化石,弯曲的身形被认为是尚未进化的证据。但在各领域专家介入研究后却发现,尼安德塔人其实和智人同样先进,也并不弯腰驼背。那么,尼安德塔人到底为何会灭绝?智人又何以演化至今?

  骸骨化石能告诉你的事,比你想像中多更多!
  ●谁能研究这些出土后的化石,向来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
  ●大部分的化石研究和博物馆展示,用的都是化石的石膏复制品,不是真品!北京人研究在化石遗失后还能继续,关键全在复制品。
  ●化石是谁挖到的,他就拥有所有权,还可以靠收取化石复制品的版权费赚钱。
  ●博物馆为了展示化石所做的实境模型,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科学假设和想像的综合。
  ●不要小看演化力量的无限可能,地球上真的有过「哈比人」物种。
  ●只要地点对了,路边石头翻个面,就能发现伟大化石。
  ●身处二十一世纪,连化石也要经营推特帐号,甚至还得开直播、炒人气。

  ──这些有趣的考古和化石知识,在这本书里,全都能看得到。

惊艳推荐

  人类化石纪录研究权威 伊恩.泰德萨
  文字工作者 阿泼
  泛科知识公司知识长 郑国威
  作家、节目主持人 谢哲青

专业好评推荐

  「透过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化石纪录,来描述人类的演化过程,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宣传策略,但科学记者佩恩成功了。佩恩撒下她的大网,增加了迷人的内容,叙述每个发现如何让大众媒体着迷,并进入文学和流行文化中。」——《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曾经好奇我们从何而来,以及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吗?莉迪娅.佩恩带我们进入一场盛大的嬉闹中,了解科学发现中最好和最坏的时刻,以及对人类化石纪录的文化诠释,并且显示这两者是如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伊恩.泰德萨(Ian Tattersall),着有《人种源始:追寻人类起源的漫漫长路》

  「《七副骸骨》是则关于科学的故事,书中也谈论名骨对流行文化的影响,提醒着我们,是脉络影响了我们对科学、对过去的概念。」——山缪‧雷德曼(Samuel J. Redman),着有《骨头室:从科学种族主义到博物馆中的人类史前史》(Bone Room: From Scientific Racism to Human Prehistory in Museums,暂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图书《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的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任何信息: --- 书名:星际漂流者:文明的黄昏与新生的黎明 作者:伊恩·马尔科姆 出版社:寰宇文创 书籍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下,文明的兴衰犹如潮汐的涨落,转瞬即逝却又周而复始。本书并非单纯的科幻史诗,而是一部跨越数千年、横跨多个星系的文明社会学观察手记,深入剖析了“大寂静”降临后,人类文明在星际间的挣扎、演变与重塑。 故事始于“大寂静”——一个笼罩整个银河系的神秘事件。在那个被历史学家称为“黄金时代”的顶峰期,人类文明已经征服了无数星系,建立了庞大的星际联邦。然而,在一夜之间,所有的超光速通讯网络突然瘫痪,远方的殖民地与母星彻底失去联系。恐惧、混乱与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联邦的统治结构瞬间崩塌,进入了一个漫长而黑暗的“隔离纪元”。 本书的主线聚焦于三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文明分支: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残响——泰坦星的坚守 泰坦星,曾是联邦最繁荣的工业中心之一,其居民以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对“遗产”的执着而闻名。在隔离纪元初期,泰坦星人坚信联邦的崩溃只是暂时的技术故障。他们投入所有资源,试图重建超光速通讯阵列,希望能够重新连接那些失落的星球。 作者通过对泰坦星档案库的深度挖掘,揭示了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社会异化。他们将古代的联邦法律和技术手册奉为神谕,社会阶层固化到极致,创新被视为对“古老智慧”的亵渎。当数百年过去,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所坚守的“黄金时代”已成永恒的幻影时,内部的哲学危机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内爆。本书细致描绘了泰坦星人如何从科技的信徒沦为历史的囚徒,以及他们最终选择的——是自我封闭,还是破釜沉舟,迈向未知的星空。 第二部分:流亡者的摇篮——漂泊舰队的生态 与泰坦星的固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漂泊舰队”,一群在联邦解体后便放弃了固定家园的流亡者。他们将数十万艘星舰改造为可自我维持的移动生态系统,在星际的黑暗地带中穿梭,依靠掠夺废弃的太空站、进行星际贸易甚至海盗活动为生。 这一部分是关于适应与野蛮生长的社会学实验。漂泊舰队内部没有统一的政府,只有基于契约和力量的松散联盟。作者生动刻画了“领航者”阶层——那些掌握着古老星图和能源获取技术的精英,以及“船匠”——负责维护和修复日益老化的船舰的工匠阶层。本书探讨了在没有中央权威下,道德标准如何演变,以及人类如何在极端资源的匮乏中,发展出独特且残酷的生存美学。他们对“家园”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家园不再是星球,而是维系着生命支持系统的金属船壳。 第三部分:遗忘之地上的重构——阿尔法-7的低语 阿尔法-7,一个位于银河系边缘、被遗忘的农业殖民地,其居民在联邦崩溃后几乎完全退化到了前工业时代的技术水平。他们依靠着被遗弃的自动农场和有限的核能反应堆勉强度日。 本书的叙事视角在此处变得尤为细腻。我们跟随一位年轻的历史记录者,她致力于发掘散落在周围废墟中的“前寂静时代”的零散信息。她发现,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实际上是对失落科技的扭曲记忆。阿尔法-7文明的重建过程,是一部关于“重新发明轮子”的史诗,充满了对古老知识的误解与崇拜。他们对“星空”的态度充满了敬畏而非探索欲,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星空是吞噬了前人文明的禁忌之地。 主题与反思 《星际漂流者》的核心在于探讨“连续性”的代价。当一个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和外部连接的文明瞬间被切断时,什么才是真正构成“文明”的要素?是技术,是法律,还是仅仅是叙事和记忆? 马尔科姆以其标志性的冷静笔触,描绘了人类在面对绝对的无助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令人心碎的愚蠢。本书穿插了大量的虚构文献、船员日志和考古报告,构建了一个细致入微、令人信服的后联邦宇宙图景。它迫使读者思考:我们今天所珍视的一切——信息、连接、共享的知识——一旦失去,我们的后代将如何重新定义“我们是谁”? 本书的高潮部分,并非一场宏大的星际战争,而是泰坦星的最后一位哲学家,漂泊舰队的流亡领航员,以及阿尔法-7的年轻记录者之间,一次跨越数光年、通过极其缓慢和不稳定的古老信标进行的“对话”。这场对话揭示了他们各自文明的根本性缺陷,同时也为未来——如果还有未来——播下了一颗新的、更加审慎的希望种子。 这是一部关于失去、适应与人类精神持久力量的史诗巨著,适合所有对文明的兴衰、社会结构演变和深空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莉迪娅.佩恩


  作家兼历史学家,特别关注科学史与物质文化史。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及人类学双主修,也是历史暨哲学博士。曾到南非、衣索比亚、乌兹别克、伊朗及美国西南,参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她的文章和论文曾出现于《时代》杂志、《大西洋》(The Atlantic)、《鹦鹉螺》(Nautilus)和《公众领域评论》(Public Domain Review)等刊物。目前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Studies)担任访问研究员。居住于德州奥斯汀,热爱攀岩和骑越野单车。

译者简介

许可欣


  台大人类学系毕。为了解读原文书中复杂的理论概念,一头跌入翻译的世界。译有《威尼斯共和国的故事》、《科学,OK!》、《退休暂借问》、《成功会议术》、《三个月外语流利术》、《遇到老外英语这样说》。
 

图书目录

序:知名化石,潜藏的历史
第1章 拉沙佩勒老男人:古人类的元老
第2章 皮尔当人:没有化石的名字
第3章 陶格男孩:民族英雄的兴起
第4章 北京人:掉进古代黑洞的奇异案例
第5章 上升的标志:天上的露西
第6章 魔戒宝贝:哈比人弗洛
第7章 源泉人:未来待定
跋:一点运气配上一点实力
 

图书序言



知名化石,潜藏的历史


  回想我大学时和汤恩幼儿的相遇经验,我可以大胆猜测有许许多多的学生、科学家、研究者或游客,都看过托拜厄斯博士用相同的喜剧把戏,摆弄汤恩幼儿化石。观看托拜厄斯教授从盒子拿出汤恩幼儿,上下开合敲击它的牙齿,就如同阅读该化石的发现过程及其科学争议一样,都是这化石人生的一部分──就连我现在叙说这段表演故事也算在内。这个特别的经验,还有科学论文和博物馆刊物的叙述,都是汤恩幼儿身分和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们很容易以为,一个化石的重要性严格取决于它的科学价值。科学重要性的确是出名的理由,但不是唯一的理由。有些化石因为它是「第一个」、「最多的」,或是「最早的」而出名。有些则是因为围绕着它的谜团和阴谋而出名。有些具有代表性,有些是伪造的,有些则被人们遗忘了;或是,照文化评论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说法,有些着名化石就单纯只是有名。然而,所有着名化石,最终都会受到各种观众形塑,随着观众和环境的变化,这些着名化石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所有名骨都有个爆点,科学、文化和历史的交织引爆了它们的人气,这些名骨的命运就在其文化起源中,在它们的脉络和历史里生存或毁灭。

  这一点在我们为化石人格化的过程中格外真切,特别是古人类化石。想成为一副成功的名骨,标本必须从只是一个着名的物品(「它」),变成「他」或「她」。它会得到一个暱称,一个人物角色,成为含有历史、物理及心理因素的文化代名词。透过单纯赋予化石名字和人格,我们实际上也赋予了它力量、亲民度,甚至是道德范畴。「名气纯粹是由熟悉感制造出来的,再透过公共手段诱导并强化。」布尔斯廷主张:「因此,名气完美体现了逻辑学上的『恆真式』;最熟悉的就是最有名的。」这些化石在人们口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形塑了我们对它的评价,而着名化石的故事则是与英雄、臭名或美名有关的故事。既然化石缺乏任何自我表述的能力,其重要性就必须来自于其周遭的人和文化。我们塑造了它们今日的名骨故事,就像历史的力量塑造了人们对它们过往的诠释。明白这些化石的故事,我们也会看到科学、历史及大众文化如何互动,因而产生了广为人知的科学发现──这些因素的交会点,代表这些化石人类祖先透过大量的有形文本,成为了文化的评价标准。

  这些零星的有形生活经历环绕着本书中的每一具古人类名骨。这些化石出了明信片、正式的雕像,人们为了它策展、制作了衣服和海报。(亲爱的读者,我甚至在游客中心的礼物店里,看到用南非知名化石普莱斯夫人〔Mrs. Ples〕的肖像做成的指甲刀。)短暂环绕在名骨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是它社会档案的一部分,也是它自己文化身分的一部分。

  *

  但这又回到了「为何某些化石能出名」的问题上来。哪一个化石能得到超级明星的地位呢?哪种名声的文化历史会让一个化石与其他化石不同?

  「写一本有关名骨的书,你怎么能不写到普莱斯夫人?!」当我告诉同事有关这本书的构想,并列出我打算书写的化石清单时,她吓坏地这样问。「或是阿尔迪(Ardi)?那一八九一年的爪哇人呢?还是,哇,李基家族(Leakey family)几十年来在东非挖到的任何一个化石呢?!你怎么可以漏掉这些?」她保持了礼貌,就差没问出「这到底是什么书呀?!」

  这些问题的确合理。我在此列出的七具化石,和堆在实验室、藏品室和博物馆的其他众多标本到底有何不同呢?其他的化石也具有科学重要性和文化意义,为什么它们不像这七具化石一样,位居名流之列呢?

  我选择撰写这七具化石的传记,是因为我觉得它们能说明科学发现如何写入大众文化及科学精神中。这些化石在发现过程的奇妙故事中诞生,它们往后的「骨生」几十年来成功地和观众产生共鸣。博物馆历史学家山缪.阿伯提(Samuel Alberti)说:「『博物馆标本』活着的名气,和它们在死亡里的代表性地位,公然违抗了分类学。它们不只是标本,也是名人;不只是资料,也是历史档案。」
换句话说,和这些化石有关的故事和传统──它们的文化身分──不能和诠释者的故事分离,也不能和它们获得意义的方式分离。

  这类的名骨都会被赋予简洁有力的暱称、写入演化的故事线里,并受到大肆推广,然后,可说是轻松成为了文化试金石。当这些化石出现在日常媒体中,当它们成为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当它们持续引发更深层的科学疑问,它们的骨头就制造出文化需求。柯帕诺.拉特里(Kopano Ratele)曾说:「为了成为某个文化、学科或计画的一部分,骨头需要诠释者,包括古生物学家、画家、雕刻家等。」这些有名的化石让我们知道该如何理解自己的化石祖先。

  这七具化石不仅全都是有名的发现,每个化石也在科学界及公众视野中,展示了不同的名声或恶名。露西成为一个偶像;汤恩幼儿是民族英雄。

  拉沙佩勒老男人(The Old Man of La Chapelle)确立了尼安德塔人的文化原型。皮尔当骗局(The Piltdown Hoax)成为对科学具先入之见的警示故事。从周口店挖掘出的北京人化石为古代黑洞点了一把戏剧性的火焰,因为化石已经遗失,一直未能寻回,就像马尔他金鹰(Maltese Falcon)一样消失无踪、成为传说。弗洛(Flo)被无情地与哈比人身分相连结。源泉人(Sediba)是最新的名骨,自二○一○年发表以来,一直致力于公共关系活动,成了具响亮科学名声的化石。这些化石生动地说明了这些发现如何为人所接受、记忆及永垂不朽,并提醒我们过去的古人类如何以惊人的方式,持续对现在的文化及想像产生冲击。

  这些化石即使被塞到各个博物馆的保险库里,仍活出丰富、生机勃勃的生活。这七具化石告诉我们,在现代智人之前,人类演化上的列祖列宗是什么样子,还透露了数百万年来与适应、天择压力,甚至是古环境等相关的珍贵细节。它们展示了科学是社会和文化的过程──人们如何对假说进行评估,理论如何改变,以及为了创造知识,技术如何不断求新求变。当这些化石的故事被一说再说,为文化添加一层又一层的意义,它们的历史也就更加与我们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图书试读

第三章 汤恩幼儿:民族英雄的兴起(节录)
 
「我感到无比兴奋且激动。在这堆石头最顶端的一定是颅骨内部的脑膜。即使它只是任何一种猿类的大脑脑膜化石,它也会被列为一项伟大的发现,因为这种东西以前从未曾有人提过。」雷蒙.达特在一九五九年的回忆录《失落环节的冒险》(Adventures with the Missing Link,暂译)中这么写着。
 
「汤恩幼儿」这个引人注目的化石头骨是在一九二四年发现的,而这本回忆录却是在化石出土超过三十五年后才出版。「但我一看就知道,自己捧着的可不是一般的类人头骨。我很肯定,它是人类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我想到达尔文那个没什么人相信的理论,他说人类的祖先可能住在非洲,我会是帮他发现理论中『失落环节』的那个人吗?」
 
在二十世纪初,因为爪哇人(于一八九一年)、几个尼安德塔人(例如拉沙佩勒老人)和英国皮尔当人的发现,古人类学的学术焦点牢牢锁定在东南亚和欧洲──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非洲。然而,雷蒙.达特却在古人类学热门地点几千哩外的南非约翰尼斯堡进行研究。但达特是对的:他发现的化石是「人类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今日,汤恩幼儿身为第一个南方古猿非洲种(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又名非洲南猿),对科学研究十分重要,自然是享有盛名;但它之所以声名远播,更因为它是个绝佳范例,说明了一个原始人的成名过程与科学、历史密不可分。
 

 
一九二四年一月,年轻的澳洲解剖学家达特,正要展开他在约翰尼斯堡的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职业生涯,该校要他负责创设医学与解剖系。早先,达特是在英国神经解剖学家格拉夫顿.艾略特.史密斯爵士的指导下,于伦敦研究神经解剖学,为期两年。在伦敦的学业结束时,因为拿到了奖学金,所以着名解剖学家亚瑟.基斯爵士说服达特去申请约翰尼斯堡的新职缺。虽然达特对前往南非、远离伦敦科学界的前景感到畏惧,但他成功申请到这个职位,并且暗自打算未来某个时间点一定要再回到伦敦。(基斯后来是这样形容达特的:「确实是我推荐他去那里任职的,不过现在,我可以无所顾忌地承认,当初我其实有点不安。他的聪明才智和想像力都是无庸置疑的;真正让我害怕的是他的轻浮态度、对大众公认的看法不屑一顾,还有他那非传统的观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某个书店的科普区闲逛时偶然瞥见这本《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的。当时我正被架子上琳琅满目的新书弄得眼花缭乱,突然,那个带有历史沧桑感的书名和封面设计,像一道闪电划过我的思绪,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拿起书,翻开了几页,被其中一段关于某个化石发现过程的描述深深吸引。那里面不仅仅是冰冷的地质年代和碳十四测年数据,更多的是描述了考古学家们在艰苦环境下,怀揣着怎样的毅力和热情,一步步挖掘出这些沉睡千年的秘密。我一直觉得,科学研究不应该只是数据和理论的堆砌,更应该蕴含着人类不断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伟大精神。这本书的文笔,似乎就带有这种感染力,它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一种更贴近读者、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讲述了这些“七副骸骨”背后的故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化石发现的“小插曲”,比如那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或是遇到的困难,这些细节往往更能展现出人类智慧和毅力的光辉。

评分

老实说,我对“古人类学”这个词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课本上那些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和抽象的概念。但《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这个书名,却意外地让我觉得亲切和有吸引力。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而是用一种更具象、更具象化的方式,来呈现人类化石的研究。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作为人类,终究是想要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里。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准备的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透过这“七副骸骨”,去遥望我们遥远的过去。我很好奇,作者会挑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骸骨来讲述这个故事?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进化史上的哪些重要阶段?在描述这些骸骨的时候,作者是否会加入对当时环境、生活习性、甚至社会结构的推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些遥远的祖先,他们的生命曾经是多么的鲜活和真实,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些骨骼化石存在于博物馆的展柜中。

评分

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很大,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暂时逃离现实,沉浸在另一个世界的读物。当我在书店看到《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时,我立刻就被它的主题所吸引。想象一下,透过这些古老的骨骼,去窥探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进化至今,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到我们现在这个高度文明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震撼人心的事情!我喜欢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激发我思考的书籍,而这本书听起来就完全符合我的要求。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将“化石”这个相对静态的概念,变成一个充满动态和故事性的叙述。是会着重于某个具体化石的发现史,还是会从生物演化的角度,将这七副骸骨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宏大的人类进化图景?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解释清楚每一个化石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填补我们对人类起源认知的空白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设想,读完这本书,我可能会对“人”这个字,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觉得,每一个被发现的人类化石,都像是一个来自远古的“信使”,带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秘密,穿越漫长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而《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这个书名,就像是为这些“信使”搭建了一个舞台,让它们能够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并非是专业的史学家,但我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觉得我们现在的存在,是无数代生命接力奔跑的结果,而化石就是这段历史最直接的证明。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选择这“七副骸骨”?它们是世界各地发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石吗?作者又会从哪些角度去解读它们?是侧重于生物学上的演化特征,还是会更深入地探讨它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生动而富有逻辑的方式,将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化石碎片,串联成一幅清晰、完整、且引人入胜的人类进化史画卷,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类这个物种,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目光了,深邃的暗色背景下,几副风格迥异却都充满历史感的骸骨剪影若隐若现,搭配上那带有神秘色彩的书名“七副骸骨:人类化石的故事”,瞬间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本身并不是专业的古人类学研究者,但对于人类从何而来,以及我们漫长的进化历程,总是抱持着一份原始的敬畏和探求的欲望。我时常会在睡前想象,那些生活在我们遥远祖先时代的个体,他们是怎样的?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们的遗骸得以保存至今,成为我们窥探过去的窗口?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解答这些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又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带我穿越时空,去亲身“认识”这七副不同寻常的骸骨,了解它们各自所处的年代、发现的地点、以及最重要的,它们为我们揭示了关于人类演化史的哪些关键信息。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科学的严谨性和故事的趣味性之间的平衡,是会像纪录片那样娓娓道来,还是会加入更多生动有趣的叙述,让那些冰冷的化石重新“活”过来,在我脑海中构建出史前的画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