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百年选.香港卷1:散文、新诗

华文文学百年选.香港卷1:散文、新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文文学
  • 香港文学
  • 散文
  • 新诗
  • 文学选集
  • 20世纪文学
  • 香港文化
  • 中文文学
  • 经典作品
  • 百年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正式揭开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全球现代汉语写作的序幕,至今已百年。二○一八年为了迎接九歌出版社创社四十年,推出由陈大为、钟怡雯主编的「华文文学百年选」。这是一套百年精选文集,涵盖发展得最为成熟的四个华文文学板块:台湾、中国、香港、马华。选篇方向多元,包括改写现代文学史地景的经典、脍炙人口的名篇、各世代的先锋力作,以及被主流视野忽略的另类佳构。

  「华文文学百年选」以编年史的概念收录,并按照发表的年代来排序。《华文文学百年选.香港卷》计分两册,精选香港作家及曾在香港长期生活的作家之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新诗各领域杰作,每篇文末均附作者的精简小传。本册含括散文及新诗两大文类,从早期港岛的生活剪影、南来作家的怀乡、地方精神的铭刻、老殖民地建筑的怀旧、生勐的市井人物、港式饮食的神髓、韵味十足的生活随笔、诡异的奇想、都市文明的理解与批判、拒绝沉默的街头抗争、城邦社会的思考、对大千世界的关怀,到前卫的创作实验。七十五篇出自名家与新锐的佳作,多层次的显现香港文学的深度与广度,也为全世界的中文读者打开崭新的阅读视野。

本书特色

  ★本书按照发表的年代排序,收罗自一九二九到二○一六年发表的香港作家及其散文、新诗名作。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陈大为


  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着有: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巫术掌纹》;散文集《流动的身世》、《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木部十二划》;论文集《存在的断层扫描:罗门都市诗论》、《亚细亚的象形诗维》、《亚洲中文现代诗的都市书写》、《诠释的差异:当代马华文学论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思考的圆周率:马华文学的板块与空间书写》、《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马华散文史纵论》、《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台湾》、《神出之笔:当代汉语诗歌叙事研究》、《鬼没之砚:当代汉语都市诗研究》。

钟怡雯

  一九六九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金宝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着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飘浮书房》、《野半岛》、《阳光如此明媚》、《麻雀树》;论文集《莫言小说:「历史」的重构》、《亚洲华文散文的中国图象》、《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灵魂的经纬度:马华散文的雨林和心灵图景》、《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内敛的抒情:华文文学论评》、《经典的误读与定位》、《雄辩风景:当代散文论I》、《后土绘测:当代散文论II》、《永夏之雨:马华散文史研究》;翻译《我相信我能飞》。

图书目录

编辑体例
总序  华文文学‧百年‧选  陈大为、钟怡雯
香港卷序    钟怡雯

【散文】
1927  烂漫的江滨      天健
1934  工作间零拾      梁之盘
1939  茶食店          萧红
1941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1942  吞旃随笔        叶灵凤
1952  谈约会          徐訏
1959  家乡的吉庆剪纸  叶灵凤    
1967  那次去平洲      绿骑士    
1970  书与街道        也  斯    
1972  回去,回来      绿骑士    
1977  小巴的倒后镜    也  斯    
1978  坟场            也  斯    
1980  看大戏   蓬  草     
1980  牛蛙记   余光中     
1981  羊吃草   西  西    
1982  吐露港上   余光中    
1982  每逢佳节   辛其氏
1985  秋之旅    金耀基
1986  三个香港   力  匡     
1991  罗马大将   淮  远     
1994  看猫    西  西    
1997  北角    卢玮銮     
1997  张爱玲一生的饮食习惯    杜  杜     
1998  放风(五则)    黄仁逵    
2001  粤语动物园    迈  克    
2002  玉玲珑    董  桥     
2004  山道     刘伟成    
2006  搭台    胡燕青    
2009  缩脚岁月    黄国彬    
2009  香港茶餐厅    陶  然    
2014  电子眼睛    麦树坚    
2014  惆怅此情难寄——公屋的故事    潘步钊
2014  得闲饮茶    黄仁逵
2016  旧时蓝田    韩丽珠

【诗】
1934  普陀罗之歌  易椿年    
1946  死灵魂      严杰人
1946  墓园        严杰人    
1956  城望        叶维廉    
1957  北角之夜    马博良    
1961  现代建筑    马 觉    
1966  致左手      蔡炎培    
1968  字句        马 觉    
1969  戴  天 咀嚼着一点什么
1974  梁秉钧     中午在鲗鱼涌
1974  我怎懂得    禾  迪
1976  长着胡子的门神    西  西
1986  老殖民地建筑    梁秉钧
1987  维多利亚港      何福仁
1987  摊开长安城的平面图   何福仁
1988  于是你沿街看节日的灯饰  饮  江
1989  二爷开摊     蔡炎培    
1990  在中环    俞  风
1994  洗衣服    游  静
1996  越过维多利亚港    陈  灭
1997  寻隐者不喻    饮  江
1997  云手    西  西    
1997  北角    黄灿然
1998  尚未诞生    王良和
1999  [  ]    樊善标    
2004  除草以后    邹文律
2006  在码头吹吹风的日子    郑政恆     
2006  风中作    廖伟棠    
2006  香港再见  陈  灭
2008  车过巴勒斯坦难民营  西西
2011  从感冒城市回来     崑  南    
2012  世界纷扰,我很静    潘国灵        
2012  我有一个超大的院子    黄灿然    
2013  花墟老兵    刘伟成    
2014  道路‧广场‧道路    刘伟成    
2014  打开,为了可以收藏    钟国强
2014  又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廖伟棠    
2015  喜剧   樊善标
2016  窝打老,的道    陈丽娟
2017  愿我们再成为陌生人    吕永佳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羊吃草   ◎西西
 
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以前,我并没有仔细地看过羊吃草,也不晓得它们吃的是怎么样的草。我见过马吃草、牛吃草、驴子吃草。它们总是低下头来,伸长了脖子,把嘴嗅到地面的草上,一面咬住草茎,一面沙沙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也似地把草连根拔起。牛、马和驴大概要一口气拔很多草,才闭上嘴巴,磨碾一阵牙齿,慢慢咀嚼,然后吞下肚子,让胃去消化和反刍。我看见牛和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种短矮的、匍匐在地面上攀爬的青草。有时候,我也看见驴子停在一辆木头车边吃车上堆着的草,那是人们割下来的像葱条一般细长的草。
 
我们在吐鲁番参观了坎儿井地下水和防风林。在防风林的附近,有一座特别的沙丘,是一座馒头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阳光底下闪着沉默的光,彷彿一座乌金矿。沙丘上有许多人把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出剩下的身躯和头颅,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鲜艳衣饰,这些人,都到沙丘来医治关节炎。
 
我并没有跑上沙丘,因为我看见一个男孩赶着一群羊来了。男孩穿着藏青的汗背心、炭黑的长佈裤、灰尘仆仆的白运动鞋,头上戴了一顶纯白的维吾尔族小圆帽。他赶着约二三十只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绵羊,羊们在沙地上散开,各自低头吃草。沙丘上面没有草,沙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细沙,彷彿戈壁滩到了这里,碎得如粉了。但在这片沙地上,却长满了丛生的矮草,展散了延蔓的枝条。羊看见了草,纷纷风卷残云似地噬囓起来。我想引一头小羊走来这边,于是蹲下来,伸手去拔取草叶。
 
我哪里是在拔草呢,我那时的感觉是,我採拔的大概是荆棘,因为我一把抓到手里的竟是满掌的芒刺,好像握着一堆铁蒺藜。我迅速缩回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了蜜蜂的针,是无数的针。我看看面前这纤细瘦削的蔓草,难道它们是箭猪和刺猬?

用户评价

评分

而新诗的部分,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台湾的新诗,我们早已熟悉,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但香港的新诗,却带着它独特的腔调和节奏,仿佛是太平洋的风,夹杂着海盐的味道,吹拂过我的脸颊。其中有几首诗,用词极为大胆,意象也相当跳跃,初读时有些许的“卡顿”,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呐喊。我尤其欣赏那些将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相结合的诗作,它们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锋芒,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例如,有一首诗,将“花开”的意象与“都市的喧嚣”并置,在强烈的对比中,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坚韧的美感。这种处理方式,让我看到了香港这座城市在繁华背后,个体心灵的深层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功力也值得称赞。选入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价值上有所保障,而且在时间跨度、风格多样性上都做到了很好的平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香港文学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散文部分,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现实的关怀;新诗部分,则从意象的创新到情感的深度,都展现了香港诗坛的活力。我曾在一篇散文中读到,作者描述了香港人如何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这种“在繁华中独守一份清明”的境界,让我感触颇深。

评分

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理解香港文学,有时需要一些“跨文化”的视角。这本选集,通过精选的散文和新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发现,香港的文人,他们对“家国”的认同,以及在身份定位上的探索,都显得尤为复杂和微妙。散文的叙事,往往带着一种深刻的自省,既有对过去的热爱,也有对未来的忧虑。新诗的表达,则更加内敛而含蓄,有时甚至是隐晦的,但正是这种隐晦,才更显其艺术的张力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

总的来说,《华文文学百年选.香港卷1:散文、新诗》这本书,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香港散文的温厚与情怀,更让我感受到了香港新诗的自由与深刻。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香港,也看到了香港文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与坚持。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香港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如何用文字,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世界。我期待这个系列后续的卷册,能够继续为我们打开更多通往香港文学的窗口。

评分

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一直觉得我们在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但香港的文学,总能触碰到我一些意想不到的点。或许是因为香港独特的历史背景,它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殖民时期的西方影响,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多元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在散文里,体现在对身份认同的细腻探索;在新诗里,则表现为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性尝试。我读到一篇关于“广东话”的散文,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这门语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身份烙印,这让我深切体会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维系情感和认同的重要纽带。

评分

《华文文学百年选.香港卷1:散文、新诗》这本书,让我对香港文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之前总以为香港文学就是港片里的那种江湖气,或者商业化的流行曲,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展现了香港文学更为深沉、更为细腻的一面。散文部分,那些对城市景观、生活细节的描绘,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而新诗部分,则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创造,许多诗作都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感染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关于“霓虹灯”的散文,作者将这座不夜城的繁华与孤独,用一种略带忧伤的笔调描绘出来,读来令人心生涟漪。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某些细节所打动。比如,一篇关于旧书店的散文,描绘了书店老板的沉静与博学,以及那些堆叠的书籍所散发出的历史气息,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在旧书摊寻宝的时光,那种宁静而充满惊喜的体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又比如,一首关于雨天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雨滴落在窗棂的声响,以及雨水洗刷城市后焕发的清新,这种对日常瞬间的捕捉和升华,正是香港新诗的魅力之一。

评分

从台湾的角度来看,香港文学的“海派”特质,以及它在“中国性”和“国际性”之间的张力,都显得格外有趣。这本选集很好地呈现了这种复杂性。散文部分,许多作者在表达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时,也流露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借鉴。新诗部分,则更是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大胆地引入了现代诗的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我尤其欣赏那些在诗歌中,将本土的市井文化与普世的情感相结合的作品,它们既有浓厚的香港特色,又能引起全球读者的共鸣。

评分

一直以来,香港的文学,对我这个台湾读者来说,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亲切。仿佛隔着一层薄雾,能看清轮廓,却触不到细腻的纹理。这次偶然翻开这本《华文文学百年选.香港卷1:散文、新诗》,才真正像是拨开了那层迷雾,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香港文学的脉搏。《华文文学百年选》这个宏大的系列,单是“香港卷”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而这第一卷,聚焦于散文与新诗,更是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文学的渴望。 从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选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香港这片土地上,百年来的文人心灵轨迹。散文部分,那些描绘维多利亚港晨昏的文字,那些记录时代变迁的细腻笔触,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对于“家”的模糊概念。香港,一个如此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这些文字里,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地标,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历史的鲜活存在。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描写老式茶楼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烟火气,仿佛我身临其境,闻到了普洱的醇厚,听到了邻桌阿婆的闲谈,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市井的宁静与温情。这种贴近生活,又能升华到情感共鸣的文字,正是香港散文的魅力所在。它们不张扬,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灵。

评分

这本选集,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罗列,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听到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香港文人,在用文字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对世界的理解。散文的叙事,如同娓娓道来的老友,一点点展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新诗的意象,则如闪电划过夜空,瞬间点亮那些晦涩而深刻的内心世界。我注意到,许多作品都巧妙地融入了香港的地理、历史、社会风貌,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例如,某位作者在描写天星小轮时,不仅写出了它的实用功能,更将其上升为一种连接、一种乡愁的象征,这种将物质形态升华为精神意蕴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