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九三○年代的日记与书信
让两段相隔百年的情感交错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爱」是唯一的线索。
人生以四处旅行为目地的都会女性阿澄,因着一份整理资料的短期工作,与偏远小镇的日式洋楼,以及洋楼一家子展开了缘份。
暂居洋楼旁的工寮小屋,阿澄日夜劳心于丘壑般散乱无章的文献,但偌大的日式庭园,让阿澄的心从清晨甦醒到阖眼之间,有了短暂飞翔。对阿澄而言,土地的生命与美丽本自俱足,在她的妙手下,古老的奇花异草更是一一回春。
有一天,阿澄在堆叠的学术着作中偶然发现一本笔记本,竟是来自1930年代台湾博物学家的亲笔手札和私人书信。阿澄沉醉于博物学家对于当时树木、岩石、器物和地理的生动描绘,不仅解开自己未曾想像的台湾史之谜,也深受昭和时代人们安静细腻的情感所吸引,与此同时,自己和房屋主人阿澈之间的恋情也悄悄萌芽⋯⋯
「她体悟到人生的羁绊并不单纯,而且从生命的最初就不曾简单过。」
花开花谢、星辰坠落,
透过温暖的笔触,我们终于了解对于土地、知识以及心上人的「爱」,
如何让生命的意义穿越春 夏 秋 冬。
本书特色
关于 武威山茶 武威山乌皮茶(学名:Pyrenaria buisanensis),为山茶科乌皮茶属下的一个种;最初命名为武威山茶,又名台湾石笔木,曾被归类为山茶属。在2003年由台大植物系採集到实体之前,数百年来台湾植物学界从未见过武威山乌皮茶的「真面目」,仅从文献记载得知。
我的第一本着作《精油全书》就是一本在描述植物的书,这件事让我非常着迷,也是自我第一次自助旅行起就开始的旅行重点。
以至于在往后的创作中,总是安排一些角色、情节在书中,因此,在这一本我的首部长篇小说中,理所当然的植入跟植物有关的角色、情节。或许,这一切都跟我成长于乡村有关。
很幸运有一天我在网海中浏览时遇见了「武威山茶」的身世,就像命运的安排,那两棵几近消失的茶树,被登山客在属于北大武山的屏东来义乡山区发现,接着我在研究这个题目的过程,看到的每一个叙述她的语句都让我深陷;我也想要写一段的冲动。
例如,1890年英国人亨利•奥古斯丁(A. Henry)採集到武威山茶标本,1918年台湾总督府技师佐佐木舜一,英国皇家丘植物园,Henry123标本,没有标本也没有图样……诸如此类,都让我着迷不已,一如看推理剧。
至于,我如何借用这一朵现在正被屏东县政府保护、推广的山茶花,就麻烦读者在书中的蛛丝马迹体会了。
名家推荐 「在各式各样的交错中,纵有喟叹遗憾,但之后总有一道微光静静晕开,有如植物的向光性。」钟文音‧作家 专文推荐
耿一伟‧导演、策展人|陈丰伟‧精神科医师、作家|辜振丰‧作家、译者 深情推荐(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处理了两段平行的情感关系,但背后真正支撑的,是对历史的爱,也就是对台湾的热情。萧秀琴以博物学者的敏锐观察,带领读者探索这块土地与台日关系。——耿一伟‧导演、策展人
一本肌理埋藏极深的本土文学小说,跳脱刻板印象的台湾—鹿儿岛两地故事。
曾经急着迈向现代化却被扼杀的台湾人们,在幽微抑郁的感情叙事里娓娓道来。——陈丰伟‧作家、医生
萧秀琴新作《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援用崭新的叙事手法,出今入古,并融合料理、情爱、花花草草,甚至茶文化于一炉,炖出一则宛如交响乐的物语,确实让人刷亮双眼。——辜振丰‧作家、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