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之岛

骤雨之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冒险
  • 岛屿
  • 犯罪
  • 心理
  • 剧情
  • 反转
  • 惊悚
  • 神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没有人能对抗时间往前流去,
有些事情更不会被雨水带走,
譬如遗憾……

  ──纪念在逝去的年代,失去生命的那些人──

  新锐作家顾德莎以纺织产业的兴盛与衰颓
  写下小人物生命的拓印、精绘台湾的脸谱
  荣获《骤雨之岛》第十五届台北市文学奖年金类

  ■    劳工运动工作者:顾玉玲──贴身推荐
  ■    小说家:林俊颕、吴钧尧──重量推荐

  「那些当年认识的、共事过的人,都在一场转换赌局游戏规则中失去了生命或财产,我用笔草绘那场激烈的战争,安慰所有受伤的灵魂,当然包括我自己。」──顾德莎

  抛家弃子的成衣台商,一阵骤雨带他回到失联多年妻子的面前……
  濒临溃败边缘的工厂老板,一列大雨中来不及煞住的火车……
  她在服装公司始终沉默,等待翻身,一场暴风雨来前的宁静……

  《骤雨之岛》收录的九篇短篇小说,作者顾德莎以自身在纺织业工作十五年的经验,见证了五○年到直到八○年代末期,纺织业急遽的兴盛与衰落。她用真实的人物、实际的背景,勾勒出虚构的情节,彼此看似各自独立,但都隐隐有所相关联……他们是彼此的前景与景深,在同一个时代里,各自演出小人物的渺小故事。

  那群拚博的人,他们是工人、是中小企业老板、是产业链中的螺丝钉,他们的人生起伏和整个时代紧绞在一起,但当外资转移、产业没落、政策改变时,惟有站在高处、拥有巨额筹码的决策者,才是金钱与命运的赢家──当年那群勤奋的人,是经济奇蹟中的鬼魅,倏忽之间便消散了,有人走上绝路,有人转业沉浮,过去灿烂的兴盛与爆发的流动,终像是一场骤雨,没有人能留得住。

  顾德莎如实写下盛闹过后的颓然,伴随八、九○年代过境台湾一场又一场的风台、骤雨、地震……男与女,在时代的洪水中都曾想要奋力再起,但他们无能抵抗──「死亡」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自杀的人是用尽了所有力气想要找活路,却在最后一分钟力竭而亡──如同骤雨来袭时,在过小的伞下,拚命站稳自己,却无从抵抗时代潮水的流去。

  【他们的故事】

  〈骤雨〉

  伊娃终于答应放他出去……溪里的石头被水沖刷,奋力向下游滚动,就像要借着水的力量脱逃山脉与崃谷的桎梏;而他也终于要走出山谷,走向海的另一端。

  〈他和她〉
  当隔壁邻居的男人都在做防台工作的时候,他就特别感受到母亲的孤单,他就会在「他」的记忆上抹上一层灰,只要遗忘,就不会失望。

  〈栀子花〉
  林凌把栀子花放进他的车厢后座时,他来不及拒绝,车门就被关上了。八寸盆子里的栀子花开了十几朵,整个车厢很快就被浓烈的香气占据。……

  〈六月雨〉
  ……下大雨的街上空无一人,没有人能帮他,就像他的人生最后阶段,只有自己独自对抗风雨。而他已经没有力气面对明天。……

  〈孔雀腹语〉
  如果脱掉白色外袍,是不是就像孔雀失去眼状斑羽毛一样,失去可辨识的价值?他不断地反问自己,像坐在一个没有空气的山谷,声音无法透过空气振动传递出去。

  〈样品屋〉
  一星期后,屋顶、窗户、隔间、屋外的花圃都安置完妥。现在,荒地靠近马路的一边上长出一间房子,一间没有地基的房子。

  〈祕密旅行〉
  下午三点,「百合」在香港一百公里之外的海面,雨不停地降下。……她像一个被禁锢在高塔的女巫,等着苏亭宇来解开咒语。

  〈江湖〉
  「谎言」只是江湖中的小漩涡,这种漩涡还不致让船灭顶,但是漩涡不断,还是让人胆战心惊。所以秀兰改弦易辙,用沉默代替说谎……

  〈娜娃的小木屋〉
  关厂事件像一场土石流,把她和工厂所有的员工沖进生命河的激流,虽然自己奋力往前划,但是用尽全力,却离岸边愈来愈远。……

名人推荐

  那些看似走到尽头了却又在下一篇回音复返……每个人都被扫到了,余波震盪……歧异、碎裂、不完整的多重叙事,才是她真正想诉说的时代故事吧。──顾玉玲(作家‧劳工社会运动者)

  小说中每一个在生活与营生之间拚博、在赚钱与债务之间拉扯拔河的「人」,展示人的底气与尊严,抚摸所有的伤口……即使失败了,但硬颈与傲骨不会毁灭。──林俊颕(小说家)

  《骤》是德莎以及台湾成衣产业的生命拓印,它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故事,而在一个翻页时,历史变脸了,德莎以短篇小说,精绘岛屿脸谱。──吴钧尧(小说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顾德莎


  嘉义人。高中时代担任校刊主编,得过全国高中生小说比赛第二名,散文发表在《新生报》、《中华日报》、《青年战士报》、《明道文艺》等报章杂志。

  就业初期仍有少量书写,得过《联合报》极短篇推荐奖,之后停笔将近四十年。

  二○一二年重新提笔,尝试借书写回归生命本质,以文字记录大千世界。

  获奖记录有:第二届新北市文学奖小说第三名、第四届桃城文学奖散文第二名、第二届与第六届全球星云文学奖散文奖、第六届台中文学奖台语诗首奖。

  创作补助:第十五届台北市文学年金《骤雨之岛》、二○一六年国艺会散文创作补助《说吧‧记忆》、二○一七年国艺会台语诗创作《我伫黄昏的水边等你》。

  出版:二○一六年《时间密码》诗集。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台风过境◎顾玉玲
回望来时路◎林俊颕
文字唱歌的二姊◎吴钧尧

自序 一绞又一绞的人生

骤雨
他和她
栀子花
六月雨
孔雀腹语
样品屋
祕密旅行
江湖
娜娃的小木屋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台风过境(节选)


  我应该是唯一反对出版这本书的人吧? 舍不得原本史诗般架构的长篇,被切割成碎片般的小说集。

  但一篇篇故事读下来,我开始有点懂了为什么顾德莎要舍去结构完整、人物脉络分明的长篇叙事,改而截取那些在骤起直坠的风暴中飞溅四散、载浮载沉的人,他们或奋力泅泳或离散无方的身形,确实宛若碎浪、断片,无以成章,难能串连。这才是她最真实的经验吧? 那些欲言又止像是说了一半的故事,那些看似走到尽头了却又在下一篇回音复返;水面上一个又一个回旋波纹,根本是远方风雷停不住,每个人都被扫到了,余波震盪。短篇小说集所能容纳的歧异、碎裂、不完整的多重叙事,才是她真正想诉说的时代故事吧。

  《骤雨之岛》的时间幅度逾六十年,从二战内战的杀戮流离,到台湾纺织产业盛极而衰而转的连动;空间面向则探及台湾、香港、与中国沿海的工业区,背后还有由美援与订单配额所主导的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作者对故事主角有莫大同情,对情节铺展却无情不留余地,就连死亡也无法抵挡更大的崩坏轰然来袭。倖存者或受阴影如噩梦黑衣人追捕,或被罪恶感如暗夜花香笼罩,那么深的辜负与遗憾,还有漫漫余生;至于那些奋力活下的人,还有无尽的风暴等在前途,每一步都未能安稳。

  ﹡﹡﹡

  顾德莎是我的二姊。我自小仰慕她,那年代文艺少女该有的忧郁与神祕,她一项也不缺:写诗、唱歌、画画、编校刊,高中尚未毕业就出版《夏日散文集》,封面是紫色调的光影,闪烁文学锋芒。彼时尚就读国小的我,囫囵捡读家中散落的志文版新潮文库,偷偷在课本空白处写下第一首诗;而下课时,年轻的实习老师总会不经意地向我打听二姊,好奇那名才华洋溢的少女。

  十八岁后,二姊北上针织厂就职,那正是台湾出口替代的工业化转型期,劳力密集产业吸纳来自农村与乡间的年轻人,工业区周遭以无数家庭串连廉价外包代工链。此后数十年,二姊忙于生计与生活,工作与婚姻都与纺识业的兴衰紧密相连,从七、 八○年代外销导向带动台湾经济起飞,九○年代资本大量外移,纺织、制衣、毛衣厂全面崩塌。二姊的会计专业使她在生产线劳作之余,尚得以深入税制漏洞、配额买卖、官商贿赂等盈利暗面,这些实务经历的政策与操作细节,都构成本书不同故事的背景脉络。经济起飞的年代,混水摸鱼,看似人人有机会,但也陷阱重重。在资本主义边陲赚取微薄代工费用的台湾中小企业,根基脆弱又无多余资本周转,高度依赖外销订单,国际局势一点风吹草动,都成为本土小厂的致命风险,连认赔杀出都来不及。二姊协同夫家经营的毛衣厂宣布破产,只是八○年代众多关厂事件中的一个微小泡沫,转瞬消逝。

  正当二姊焦头烂额于收拾债务残局,做为大学生的我,正经历着台湾解严后伏流出土的社会运动,投身劳工组织,赶搭上九○年代遍地烽火的关厂工人抗争。彼时一波波走上街头的纺织厂、成衣厂女工,都来自较具规模的外销工厂,老板有计画地脱产、变卖厂房、资本抢先外移至印尼与中国,延续过往低人力与环保成本的获利模式,赚取更庞大的财富。市场潮汐原就受到政策干预的牵引,涨潮时,人人都有机会抢捞渔获,希望影影绰绰;退潮时,沙滩尽是残骸,那来得及脱逃的,早已断尾求生,甚或大捞一笔,葬送他人。

  而二姊周遭的人,多是工人变头家的小创业者、土法炼钢的管理人员、被景气线抛入失业洪流的作业员,他们没资讯也没条件掌握先机,只能在败坏的时局中,莫名所以从债权人一步步变成债务人。有的匍匐至对岸再搏一把,有的倒退掉落到更边缘的位置,成为这场残酷竞技赛的失败者,身不由己。

  从高速生产力带来初步经济积累,紧接着是消费力大增的年代。新的经济风潮将二姊推向保险业、直销业、生化科技业、有机饮食业,乃至到中国服装连锁门市周转一圈,游走国界边缘。细数二姊的工作历程,活脱脱就是一部台湾近代产业史。这些年来,我每每听二姊说起这个人那个情境,就忍不住催促她快快写成小说啊,这么重要的产业集体记忆,太值得留下纪录。结果二姊的诗集走得更快,《时间密码》于二○一六年抢先出版。她的诗自在流畅、抒情写意,有城乡速描,也有情爱顾盼,故乡嘉义的在地文史行动也都编织入诗。

  唯独酝酿多时的《骤雨之岛》却是数度打掉重来。她迟疑徘徊,落笔艰难。原本获第十五届台北文学奖年金类的十万字长篇小说,她大刀阔斧砍除枝蔓,清掉立体搭建的叙事结构,剪裁重整为九则短篇小说,下笔不免带有沧桑的历史感,每一个故事又藏有删节待续的未来性。……
 
◎顾玉玲(作家、劳工运动工作者)

推荐序二

回望来时路


  这次,让我们先抛开那「一只看不见的手」,转而参考韩片《与神同行》吧。当模范死魂灵的消防员到了怠惰地狱接受审判,他被控浪费短暂一生只服侍金钱伪神。护送的使者为他辩护,请怜悯这疲惫的灵魂吧,除了正职,他之所以夜以继日奴隶般努力兼差赚钱,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供养他的老母与弟弟。银幕上的冥河,不时浮现一大片云雾,可以叫唤出生前许多关键时刻片段的「业镜」,做为呈堂证据。就是阎罗王的楚江大王惊问,他有休息的时候吗? 使者答,有,在他死亡那一刻,与钱那伪神分离时。

  年味如古琴愈听愈淡的春节,巧合地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手上的《骤雨之岛》确实是一面业镜,映照出我们岛屿的千疮百孔。是哪一位学者说过的? 所谓的现代,时间未免拖延得太久了,若以曾经盛极一时的口号为之下锚定航标,我们会愿意选择那些? 经济起飞,客厅即工厂,一卡○○七皮箱闯天下的中小企业,台湾钱淹脚目,外汇存底世界第一,股市破万点,OEM,产业外移……?

  时间历程与记忆就在那里,翻拣之际,我们必然荣耀、惊奇并忧伤、恼怒,集诸多复杂反应于一炉,更要黯然何以我们的岛现在如此苍老昏瞶,颟顸不能前行? 回首一望,不过数十年,我们几代岛民为了现代化、富裕繁荣、GDP的伟大目标──这些果真等同于那位大伪神,钱?──付出了不可逆的代价,而今是否穷得或富得只剩下钱?

  是以《骤雨之岛》从八○年代切入,开始回望,那早就是无可回避的事实,整个地球便是一个商场与市场的世纪,资金、资讯、科技、器械种种软硬体快速更新并汰换的残酷竞争,两千万的岛民势必有被牺牲、被打落、被淘汰的配额(我们心中焦虑地问:到底有多少?)串连九篇小说细琐的时代事物,诸如樱花与柯达底片、英文老歌〈雨和泪〉的录音卡带、BB call、纺织配额、报关行、捷运开挖的交通黑暗期,形同新挖出土的古物,全面建立了末世纪的哀思与苦情,紧密罩在一个又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头上。

  大大不同于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积郁有如满蓄风雷,他掷矛射箭扔石块,即使只能摇晃一下资本主义大神也须臾不改其志;也不同于王定国,毕竟财富赛局上,好佳哉起码赢得了一叠筹码,足以有余裕喘口气,思前想后,柔情婉转;顾德莎的回望,不在批判,不在忏悔或赎罪,更不是肉搜敌人与兇手,她是与她笔下的商场与职场劫余者一起,他们距离人生胜利组的门槛简直一个海崃的遥远,但无论如何失志或耗损,始终保有最后一块的硬颈与傲骨,绝不虚无,绝不弱弱相残,也绝不自鄙为鲁蛇。

  这是顾德莎与这本《骤雨之岛》的纯情之所在,仍可期望来日幸福的种子之所在。时间不可逆,许多的损害与破坏也是不可逆,岛屿的八○、九○年代,恍然如昨,却又像是光年之远,顾德莎企图挽回那不可逆,让小说中每一个在生活与营生之间拚搏、在赚钱与债务之间拉扯拔河的「人」,展示人的底气与尊严,抚摸所有的伤口,希望有一天重轭解除,灵光一瞬间,我们彷彿闻到栀子花香。

  于是,顾德莎改写了海明威的名句:即使失败了,但硬颈与傲骨不会毁灭。
 
◎林俊颕(小说家)

推荐序三

文字唱歌的二姊


  这几年,顾德莎落叶归根回返故乡,带来几个回馈:嘉义市增加艺文生力军,支持老屋要更老,而非水泥化;担任大学、社区组织文学讲师,播生文字新种;还有适时给予艺文建议,比如与厨师小为结伙办理「作家之屋」,增加活动据点。我在德莎的「强力回归」中,适时参加了她的文学建设,并且听到一个「流言」,某文友与我悄悄说:「二姊的小说《骤雨之岛》,有一个人物正是她的化身。」

  德莎在手足中排行第二,文友暱称「二姊」,亲近与敬重犹如唱歌的江蕙。我眨眨眼,以同等的神祕低声回应:「我跟二姊不是在嘉义认识,而在新北市文学奖评审上……」回想起来,那一年才真正是顾德莎的「强力回归」,笔力遒劲如松,刻画一间病房、几个病人,章节忽短忽长,一律都採新诗格式,嘎然而止。后来问二姊,才知道是刻意安排,我心底偷笑,「嘿,果然素人啊。」

  德莎的文学苗发育快,少女时代即遍读群书,成长离家,留给妹妹们一大面书墙,继续餵养她们。德莎走入婚姻与事业,再回首文学已过半百,还好文学慷慨,没有迟到与早退,必要时人人都得「留校察看」。德莎徘徊久矣,很可能长叹一声或者哭号几晚,毅然再与文字为伍。因为根柢厚,德莎的「素人」期间很短,转眼间再获得星云文学奖、桃城文学奖,小说、散文与新诗齐进。二○一七年十一月,两岸作家于杭州交流,她成为大会四位开幕发言人之一,分享与唐诗、宋词的渊源,陈述汉字与古典的美好。她会议中提到,曾在苏杭一带经手纺织、成衣等业务,这同时也是小说《骤雨之岛》的完成背景之一。

  读《骤》时,悄悄想到「有一个人正是她的化身」耳语,怀着「八卦」,心想哪一个人是她? 是在中横温泉区做摊贩生意的「伊娃」? 她老公赴东莞当台干,认识舞女小虹舍弃家庭,伊娃独立抚养孩子;是在西门町接收工厂存货开店的「林凌」? 她与送货的厂长有了暧昧,在留、弃槴子花之间,道出了情感矛盾;会是〈六月雨〉中,那个接收了工厂与债务,惭愧与绝望之际,迎上闪着光开来的莒光号,那位可怜的老父兼老板的女儿? 还是成衣厂会计「秀兰」,守口如瓶为公司平衡真帐、假帐?

  《骤雨之岛》一个主轴是写台湾的纺织与成衣产业,成衣厂的发达史有了产销两端,并述及早期的税务漏洞,成为少见的、有特色的「产业小说」,顺利获得台北文学年金奖。九○年代,台湾成衣业者一方面迫于土地、人力成本,一方面接受大陆税务、经济等设厂诱惑,併进东莞、苏杭等地,德莎随着西进,目睹成衣产业蜕变,并在两岸消长间,听闻四面楚歌。那来自产业兴衰、人心沉沦,「骤雨」沖刷河床、捣毁了房屋,雨势是关键,人心的浅盘更是要紧,正因为人心薄浅,没有良善根基,小雨变得湍湍巨流。

  成衣产业,夕阳无限好,它的好,在于曾经富庶台湾经济以及一个家,时序推移中,产业板块也移动着。德莎常把台风、地震带入文本,彷若天灾、人祸以台湾为食,德莎目睹它的狼借,且本身就印着那个狼借。《骤》是德莎以及台湾成衣产业的生命拓印,它不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故事,而在一个翻页时,历史变脸了,德莎以短篇小说,精绘岛屿脸谱。

  德莎没有迟到,这是我每次见她的最深感受,她的「素」很可能是伪装,如同在《骤》中,每一个人都是他们,同时也是她。

◎吴钧尧(小说家)

自序

一绞又一绞的人生


  十岁的外甥糖糖邀我跟他玩「大老二」,他把扑克牌摊开,跟我讲解游戏规则:

  先比数字,数字大小顺序是2>A>K>Q>J>10>9>8>7>6>5>4>3,数字相同,就比花色──黑桃>红心>方块>梅花。一副牌中最大的牌是「黑桃二」,最小的牌是「梅花三」,出牌的时候按照手上的牌可以组成五张的(同花顺)、或两张的(对),或一张的(单)等各式的牌形。最后的胜利者是第一个出完手上的牌的玩家。

  游戏一开始,他发给我十三张牌,因为我拿到「梅花三」,可以先出牌,但是先出牌不一定是胜家,几分钟后,糖糖亮出他的「黑桃二」,我人生的一场「大老二」赌局就败阵下来了。

  输局的人无心恋战,我走到饭店户外望着蒙蒙的雨丝飘在湖上,湖边系一扁舟,漆成白色,不能航行,只供拍照。静好的岁月,我却想起好久好久以前,我也曾经到过这个小城镇,那时候这里还没有观光饭店、民宿,我们开车从新北市(当年称台北县)走九弯十八拐的北宜公路到这里已经中午,中午的日光直射转动水车的养殖池,亮晃晃的一片银光,还有一片片尚未抽穗的稻禾,美丽的乡村景色,让我和开车的厂长精神大振,油门无形中加快许多。

  我们开的发财车上载满各种颜色的毛线,准备要交给当地一个「织片」代工,他住的村子有五十几台编织机,分散在各农家。

  农忙之余,织毛线是农家的副业,这里做的是机头较吃重的粗针编织,所以大部分是男人「摇克」(应该是日本译音,指编织),女人「摇纱」,因为我们给的纱是一绞一绞的,必须经过摇纱机摇成筒纱,才能放在编织机上面进行编织。

  我们在乡间小路绕行,终于在一间有晒谷场的洋房前面停下来,厂长很快把车上的毛线搬下来,男主人指挥家里的老小把纱叠好,随即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他新挖的养虾池,那原是一分地的稻田,改养外销日本的斑节虾,我们去的时候虾子正肥,他下网拉上一大盆,用瓦斯炉烧开水,丢几片姜,把虾子放进去,烫熟的虾子红得发亮,入口甜味满溢,我们吃得心满意足,在黄昏的时候告辞,回到工厂已经半夜三更。

  这些又种田又养虾又做代工的农家们,是典型的台湾人,勤奋刻苦,想拚搏一个不需要再劳苦工作的未来。当针织业从台湾的岛屿消失,他们的根头「土地」还在,「有土斯有财」,外在环境剧烈变动,顶多颠踬一下,还是很容易站起来的。「土地」是他们的「黑桃二」。

  而我、毛衣厂的作业员、厂长,我们也是勤奋的一群人,我们是台湾经济奇蹟的推手之一,我们是经济学理论中重要的元素──无法任意移动的「劳工」,勉强算是一张「梅花四」吧。

  中小企业的老板拿出了「资本」──(也许是方块九,或方块六)他们通常还加上自己的「劳力」(梅花四),这些条件相加,最终抵不过拥有纺织品外销配额的大工厂,他们手中握着「黑桃二」──纺织品外销配额,当价格竞争不过中小企业的时候,他一亮王牌,所有的中小型工厂,只能应声倒地。

  近年来,我常常慢读《百年孤寂》,每读一个章节,就像擦亮一小面马奎斯的魔幻之镜,镜子里的影像对应自己经历过的,和现在这块土地还在发生的,不禁喟叹,历史是人类的江湖史,胜者为王败者连名字都不会入册。我当年认识的那群勤奋的人,是经济奇蹟中的鬼魅,回忆起来愈来愈不真实。

  《骤雨之岛》其中的〈六月雨〉和〈孔雀腹语〉,两篇文章的主角,一个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一个是无法医治自己眼睛的眼科医生,他们在面对生命的困顿与茫然,都不约而同地到溪水边,彷彿疲惫的旅人,想用干净的水洗涤心中的忧伤却不可得,因为所有的河流都被污染了;〈娜娃的小木屋〉建在水边,从上游流下的水,暗藏污垢,娜娃寻求安身立命的愿望最终还是被洪水沖走。

  台湾有许多河川发源自中央山脉的原始林,那些林木的根和树叶缓冲了亚热带岛屿多雨季节土地承受的冲力,当林木和土地因为经济开发而一吋一吋披上水泥沥青之后,岛屿在暴雨中承受的伤害超过政治人物和商人的想像,就如同五、六○年代的台湾,在帝国主义大规模的经济殖民又迅速抽离之后,辛勤的劳动者与土地所受到的伤害,都像经历了资本主义在这个岛屿发动的无形战争,必须以残破的身心重新找到一条活路。政府在国际商贸谈判上牺牲了谁? 其实都是《骤雨之岛》里面的小人物。

  感谢推拉我动手写这些故事的妹妹,她笔下的因工作受伤或受压迫的工人,和我的老板同事们也是为经济成长付出代价的,她写的是实境,我写的是镜光反射,光线刺眼,同样造成伤害。

  感谢同乡作家郑顺聪推荐,有鹿文化也愿意接受一个六十岁才要出第一本小说的文坛素人,更要感谢林俊颕老师盖然应允写序,这对我是最大的激励。而吴钧尧老师是把我拉回文字行列的人,再次致上深深的感谢。
 
◎顾德莎

图书试读

骤雨(节录)

他抬头望着天空,云低低地压着,风的速度比往日要快,是下雨的征兆。

他已经习惯了雨天出摊,除非大暴雨,出门的人少,才会休息。

隔壁的摊位都已经陆续在整理,左边的「爱玉冰」正熟练地把柠檬叠成宝塔状,右边的「可丽饼」已经把几个不同口味的食物模型摆好,正对面的「臭豆腐」正在翻动油锅里的臭豆腐,「臭豆腐」左边的「射水球」弯着腰,把一盘一盘飞镖排好。「射水球」的左边是一对卖韩国货的年轻情侣,已经休息一个礼拜了。再过去是一个卖拼布的女孩,他曾经跟她买一个小碎花布做的装面纸的盒子,放在客厅,这是他曾经跟「布」有过连结的符号。

这里的摊贩之间并不互称姓名,大都以贩卖的种类当作代号,他在这个夜市的名字是「卤菜耶」,以台语发音,卖爱玉的叫做「薁荛(ò-giô)耶」,臭豆腐叫做「臭豆腐耶」,台语尾音的「耶」把大家拉在同一个水平上,都是讨一口饭吃的劳动者。

卖韩国货的情侣说休息是为了要去韩国找新货源,他曾经问过他们卖的衣服定价,一件衬衫一九八○元,客人出价,一千六百元也可以成交。他习惯性地在脑袋里计算一下成本,心里想,是不错的生意。

闲置了一星期的摊子今天有了动静,他看见一个女人的背影,正踮起脚尖把帽子一顶一顶挂到吊桿上面,女人也戴了一顶帽子,瘦瘦的,看不出年龄。

戴帽子的女人应该是游走在各处的夜市或市场的摊贩,他们卖的货周转率不高,同一个地方待太久,对逛街的人失去吸引力,所以选择一、两天就换地方,吸引新面孔的目光。

有人靠近摊位,他把装卤味的柜子玻璃门推开,按客人指点的方向,把那些泛着油光的卤味快速用塑胶小脸盆装起来,放在磅秤上过磅,然后装进塑胶袋。

「两百二。」他一面报价,一面往塑胶袋里面装炒过的咸菜,咸菜是他生意不恶的祕诀,咸菜免费,客人觉得他很慷慨。

这些小技巧是从伊娃那里学来的。

﹡﹡﹡

暗夜的温泉游乐区,除了远处旅馆的窗户透出一些灯光,只有伊娃的店继续亮着灯。两坪大的空间有一座小玻璃橱柜,里面放着晕车药、樱花和柯达底片、电池,墙上挂着一包一包各种口味的蜜饯、一座制作摇摇冰的冰柜、一个透明的冰箱装满各种罐装饮料,蒸粽子的蒸笼冒出热气,还有用小火保温的姜母茶、茶叶蛋。

用户评价

评分

**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在情节的设置上,无疑是花了心思的。她没有选择一味地去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故事的重心放在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挣扎之上。骤雨之岛,这个虚构的岛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见证了无数的爱恨情仇,也承载了角色们沉重的过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每一个道具的出现,都似乎有着其特殊的意义,都在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书中有一个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的探讨,让我非常触动。时间是什么?记忆又是什么?我们如何面对过去的自己?这些哲学性的思考,在作者的笔下,被巧妙地融入了故事之中,让这本书的内涵得到了升华。我看着书中的角色,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如何一次次跌倒又爬起,他们的韧性,他们的勇气,都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展现,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永不放弃希望。 **

评分

** 读完《骤雨之岛》,我仿佛完成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我喜欢她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能直抵角色的灵魂深处。骤雨之岛,这个名字,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有分量,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像是角色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缩影,他们在这里经历风雨,也在风雨中成长。书中有一个关于救赎的主题,我觉得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那种一夜之间的改变,而是一种缓慢的、痛苦的、却又充满希望的过程。我看着角色们如何一点点地解开心结,如何一点点地接纳自己,这个过程充满了力量,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作者的文笔也相当优美,她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让我心旷神怡,感觉自己也置身于那片风景之中。 **

评分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浓烈如油画般的色彩,仿佛将读者一下子拉进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情感张力的世界。骤雨之岛,这四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说不出的诗意,又隐约透露着一丝不平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开始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震撼。她对景物的描写,无论是海边的风,还是岛上潮湿的空气,都写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那份湿润和微咸的气息。故事的开篇,似乎是在描绘一个宁静的岛屿生活,然而,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常之下,却涌动着一股暗流。角色的塑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脸谱化的坏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过去和伤痕,在骤雨之岛这个特殊的舞台上,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悲歌,抑或是顽强的生命赞歌。作者在人物内心的挖掘上,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那些纠结、挣扎、爱恨交织的情感,都处理得极其到位,让人读来不禁动容,甚至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其中一个角色的成长弧线,从最初的迷茫与无助,到最终的坚定与释然,那种转变的过程,充满了力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

评分

** 《骤雨之岛》是一部能够触动灵魂的作品。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她没有直接告诉你故事的真相,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地去拼凑,去发现。骤雨之岛,这个岛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见证了无数的爱恨情仇,也承载了角色们沉重的过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每一个道具的出现,都似乎有着其特殊的意义,都在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书中有一个关于救赎的主题,我觉得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那种一夜之间的改变,而是一种缓慢的、痛苦的、却又充满希望的过程。我看着角色们如何一点点地解开心结,如何一点点地接纳自己,这个过程充满了力量,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作者的文笔也相当优美,她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评分

** 《骤雨之岛》是一部让我欲罢不能的作品。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舒缓,时而紧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我喜欢她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能直抵角色的灵魂深处。骤雨之岛,这个岛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见证了无数的爱恨情仇,也承载了角色们沉重的过去。我看着书中角色之间的互动,那种若即若离,那种欲语还休,都让人感到心有戚戚焉。作者在情节的设计上,也十分巧妙,并没有刻意制造大量的冲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发展上。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在合上书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书中角色的对话,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恨情仇,都仿佛近在眼前。 **

评分

**

评分

**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忘却外界的喧嚣,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之中。骤雨之岛,这个名字,就仿佛带着一种雨季特有的湿润感,也象征着角色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欲言又止,都充满了韵味。尤其是一个关于秘密的设定,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整个岛屿的宁静,而角色们在得知真相前后的反应,更是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在合上书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书中角色的对话,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恨情仇,都仿佛近在眼前。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

评分

**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深刻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角色关系时的那种张力,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那种在细微之处,在眼神的交流,在不经意的肢体语言中,流露出的情感羁绊。骤雨之岛,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意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地点,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起伏,象征着情感的波澜壮阔。我反复咀嚼书中的一些段落,那些关于失去、关于寻找、关于和解的描写,都让我思考良久。作者似乎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埋下伏笔,然后又在恰当的时机,揭示真相,这种叙事的手法,让我全程都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趣。尤其是一个关于秘密的设定,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整个岛屿的宁静,而角色们在得知真相前后的反应,更是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在合上书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书中角色的对话,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恨情仇,都仿佛近在眼前。 **

评分

**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中的力量。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忘却外界的喧嚣,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之中。骤雨之岛,这个名字,就仿佛带着一种雨季特有的湿润感,也象征着角色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欲言又止,都充满了韵味。我看着书中角色之间的互动,那种若即若离,那种欲语还休,都让人感到心有戚戚焉。作者在情节的设计上,也十分巧妙,并没有刻意制造大量的冲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发展上。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在合上书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书中角色的对话,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恨情仇,都仿佛近在眼前。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

评分

**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久违的感动。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深刻的情感。骤雨之岛,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说不出的诗意,又隐约透露着一丝不平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开始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震撼。她对景物的描写,无论是海边的风,还是岛上潮湿的空气,都写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那份湿润和微咸的气息。故事的开篇,似乎是在描绘一个宁静的岛屿生活,然而,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日常之下,却涌动着一股暗流。角色的塑造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脸谱化的坏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过去和伤痕,在骤雨之岛这个特殊的舞台上,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悲歌,抑或是顽强的生命赞歌。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