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母亲,也是渴望母亲的孩子。
张郅忻最动人的自我追寻,透过孩子的眼睛,回眸童年小镇,
碰触了成长的暗影、家的裂缝,以及裂缝透露的微微的光。
自第一部作品以来,「家」便是张郅忻恆常的母题,家的复杂组成,是她漫长的纠结。这一次张郅忻既写孩子,亦像透过孩子,映照童年的自己。张郅忻:「这本书说的是关于像我这样长不大的孩子,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的故事。以及,透过我的孩子,我回到记忆中的小镇,遇见那个早熟的孩子,看见她的寻觅与徬徨。」
本书分三辑,辑一名称「安咕安咕」是客家话用来逗弄小孩发出的声音。二〇一四年作者生下孩子,待在月子中心,心中有与生命相遇的喜悦,也有不安。在《人间福报》副刊以「安咕安咕」为专栏名称,记录与孩子互动的点滴。成为母亲后,作者不时回到成长的客家小镇。童年的许多地方都已消失,决心以文字重建,并借地景描述童年遇见的种种故事,写成辑二「小镇故事」。辑三「行囊」堆叠长长时间以来,遇见的母亲与她们的孩子,作者把这些故事一一装入自己的行囊中。
名人推荐 作家 李时雍——专文推荐
作家 李欣伦、医师/作家 吴妮民、小说家 张亦绚、音乐创作人 黄玮杰——一致推荐
郅忻正以这双孩童专属的真诚眼瞳,回眸小镇曾经,细数往昔时光,即使面对生命可能的暗面,仍以理解重诠。——作家 李欣伦
郅忻留意着日常细微的关系,更令人注意的是,不仅止于母子,在这系列作品中,更延伸至母系家族,从她对安古的凝视中,反覆看见照养自己长大的阿婆的凝视,看见因离异而长时期缺席的母亲,看见在场又终于离席的另一个母亲。——作家 李时雍
郅忻的散文素简而不张扬,其中,却有含蓄的情意,一如朴实的棉织品那般,干净,温暖。《孩子的我》可以是双关语,「属于孩子」的我(人母角色),或是「孩提时代」的我(童幼记忆),也因此,这本书充满了自我追寻的动人力量。——医师/作家 吴妮民
我很爱读郅忻,四字版的感想就是「佩服不已」。我不知她的和煦是天赋或苦功,只知这种境界罕有,沁人心脾。育幼、风土与原生文化——三大易令人有恆定、重复与封闭感的主题,经她一变,尽有双向、殊异与辽阔之美——这些亦庄亦谐的有情剪影,虽入世,也能自成天地;从不争奇斗艳,但却微妙难匹。《孩子的我》是我的超爱推荐。——小说家 张亦绚
作品迷人之处在于,常在前一刻难免伤怀,而下一刻却会心笑开,一如人生里的笑泪交织愁喜相伴。或许,不论投以文字或音符,我们何尝不是在创作中逐渐拼凑完整自己、踏上一段自我疗癒之旅?而前方或朗或阴,总有天地。——音乐创作人 黄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