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情賞緣:被遺忘的紫砂故事(中英對照)

藏情賞緣:被遺忘的紫砂故事(中英對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池宗憲
圖書標籤:
  • 紫砂
  • 宜興
  • 茶文化
  • 工藝
  • 曆史
  • 文化遺産
  • 中國工藝
  • 紫砂壺
  • 收藏
  • 中英對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年大眾對紫砂的認識,大多隻停留在炒賣的亂象,幾曾想起一把壺背後,被遺忘的歷史淵源,以及匠人名傢在創作和收藏過程中的執著和熱忱。

  本書罕有集中港颱兩岸三地紫砂專傢惠賜鴻文,包括內地專傢裴峻峰教授和高振宇老師,香港學者林雪虹博士和蔡惠鈞小姐,更有颱灣茶學專傢池宗憲先生,藉著「藏」、「情」、「賞」、「緣」四大麵嚮,分享他們的收藏和觀賞紫砂茶具之樂,緬懷紫砂巨匠在紫砂藝術上的貢獻,以及如何與紫砂結上半生緣,來讓讀者重新瞭解紫砂深厚的文化底蘊。

  While the public’s general impression of purple clay still rests at its period of confusing speculation, not many would therefore recall the forgotten history and the lineage of development behind a piece of pot, as well as the perseverance and passion of masters and artisa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nd collection.

  This book is a rare collection of essays from the purple clay specialists and scholars from China mainland, Taiwan and Hong Kong, including Professor Pei Junfeng and Mr. Gao Zhenyu from the mainland, Dr. Anne Lam and Miss Virginia Choy from Hong Kong, and especially the tea expert Mr. Chee Jung Sien from Taiwan, to share their delight of collecting and appreciating purple clay teapot through the four aspects: “collection“, “love“, “appreciation“ and “encounter“ as a token of respect to the great master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and as an access for readers to revisit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of purple clay art.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藏情賞緣:被遺忘的紫砂故事(中英對照)》內容的圖書簡介,側重於描述另一本書籍的豐富內涵與獨特視角。 --- 書名: 《琉璃瓦下的宋韻:汴京的市井百態與文人風骨》 作者: 陳景和 齣版社: 鴻文齣版社 頁數: 680頁 裝幀: 精裝,附插圖與地圖集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簡介 《琉璃瓦下的宋韻:汴京的市井百態與文人風骨》是一部深植於北宋都城開封(汴京)土壤,旨在全景式重構那個時代繁華與哀愁、精緻與粗糲的宏大敘事。本書並非一部冰冷的史學編年,而是一幅由曆史文獻、考古發現和文學想象精心繪製的生動畫捲。作者陳景和,以其深厚的宋代史學功底和細膩的筆觸,帶領讀者穿過曆史的迷霧,親曆北宋鼎盛時期,那個被譽為“東方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 一、 汴京的城市肌理:看得見的生活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汴京這座“不夜城”的物理空間與社會結構。不同於傳統史籍僅記錄宮廷變遷的視角,陳景和著重描繪瞭城市的麵貌。他詳盡考證瞭《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細節,從城牆的結構、街道的布局,到勾欄瓦捨的繁復分區,為讀者重建瞭一個立體可感的北宋都城。 書中深入探討瞭宋代的“坊市製”瓦解過程,揭示瞭夜市的興起如何徹底改變瞭市民的生活節奏。我們得以窺見早市上熱氣騰騰的包子鋪、酒肆中吟詩作對的士人、以及深巷裏匠人敲打銅器的聲響。作者特彆闢齣章節,細緻描摹瞭宋代的商業法規、稅收體係,以及市民階層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展現齣商業文明在彼時已達到的驚人高度。 二、 市井煙火中的人間至味 “民以食為天”,在宋代,飲食文化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瞭汴京的“吃文化”。從宮廷的精細菜肴到街頭的“擔兒挑”小吃,作者依據宋代食譜、筆記和司法記錄,復原瞭多種失傳或演變後的宋代美食。例如,對於宋人如何使用香料、如何製作“羹湯”以及“團子”的考據,細緻入微,令人垂涎。 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未止步於食物本身,而是將其置於社會背景下考察。早市的喧囂摺射齣勞作者的辛勞,茶館的雅緻則對應著士大夫階層的文化品味。作者認為,宋代的市井生活,是其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的物質基礎。 三、 文人風骨:雅緻與世俗的交織 本書的另一核心,是對宋代文人群像的刻畫。北宋是中國士大夫精神氣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不僅是政治的參與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陳景和通過解讀蘇軾、歐陽修、柳永等人的生平軌跡和作品,闡釋瞭“格物緻知”的思想如何影響瞭他們的創作。 書中對“宋詞”的探討極具洞察力,不拘泥於傳統的婉約豪放之分,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適應城市化進程的、更貼近個體情感的錶達方式。例如,作者對柳永“凡俗化”詞風的正麵評價,認為這正是宋代市民文化興起的文學佐證。 此外,書中還描繪瞭書畫、瓷器、園林藝術在汴京的盛行。作者詳述瞭當時的拍賣和收藏風氣,以及文人之間通過贈送書畫、唱和詩詞所構建的復雜社交網絡,展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特有的“風骨”——既有對功名的追求,又有對超脫世俗的嚮往。 四、 潛流與崩塌:盛世下的隱憂 繁華的背後,總有不易察覺的裂痕。《琉璃瓦下的宋韻》並未對北宋的輝煌進行無保留的贊美,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帝國肌體中的隱憂。作者分析瞭冗官、冗兵對財政的巨大壓力,以及土地兼並對社會穩定造成的潛在威脅。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書中通過對“黨爭”的梳理,揭示瞭文官集團內部意識形態衝突的白熱化,這種衝突如何最終削弱瞭朝廷的決策能力。對靖康之變的描繪,則不再是簡單的軍事失敗敘事,而是將其歸結為社會結構、財政係統和文化心態共同作用下的必然悲劇。作者用沉痛的筆調,探問瞭在一個文化高度發達的文明體麵前,製度的僵化和對外部威脅的輕視,最終釀成的曆史苦果。 總結 《琉璃瓦下的宋韻:汴京的市井百態與文人風骨》是一部旨在喚醒讀者對一個逝去時代深層理解的力作。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市民生活精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瞭北宋社會復雜、多麵、充滿生命力的全貌。閱讀此書,如同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使讀者不僅能領略宋朝藝術與文化的精緻,更能理解一個偉大王朝興衰背後的深刻邏輯。本書是曆史愛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對傳統美學抱有好奇心的人士不可或缺的案頭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池宗憲


  颱灣知名茶學專傢、茶器文物鑑定專傢及資深傳媒人。輔仁大學傳播係學士,颱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銘傳大學EMBA碩士。曾任《自立晚報》記者、組長;《聯閤月刊》主編;《聯閤報》專欄組記者;《大成報》編輯部總編輯;《人間福報》新聞總監。

  現任《茶人雅興》電子報總編輯,應邀赴法、美、捷剋、瑞士、比利時等國講演中國茶和時尚品味。逾40本著作及茶學專書以簡、繁體暢銷華人閱讀群,也受邀為颱灣電視東森八大年代 TVBS講茶鑑器。

林雪虹

  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於英國威爾斯大學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及澳洲悉尼大學修畢博物館學文憑課程。1992至2008年期間曾於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藝術推廣辦事處任職助理館長。現為茶具文物館館長。

  除瞭博物館工作外,林博士亦曾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兼職講師、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及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兼職導師;齣版著作包括《文博新潮》(2007)、《視藝文集》(2008)、《茶壺緣》(2014)、《茶味誠心》(2015)等。

高振宇

  齣生於中國江蘇省宜興市的陶藝世傢,1982年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接受嚴格而正統的紫砂傳統。1989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係,1993年於日本東京都武藏野美術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他於日本迴國後進入中國藝術研究院,1994年創辦瞭中國藝術研究所陶瓷藝術創作研究室,從事紫砂及瓷器方麵的研究,創作作品曾先後舉辦過二十餘次國際及國內展覽。

裴峻峰

  江蘇宜興人,1977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在中國石油大學分別獲得石油機械工程工學碩士學位和機械設計及理論工學博士學位,先後在石油大學(華東)和常州大學任教,2003至2013年期間先後任常州大學機械工程係主任和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現為常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他為紫砂藝人裴石民先生之長孫並在其身邊長大,耳濡墨染紫砂文化,曾撰寫過數篇紫砂人物迴憶錄並主編齣版《石民冶陶—裴石民紫砂藝術》一書。

蔡惠鈞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博物館研究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畢業。自2007年先後任職多間本地及海外藝術館,包括英國的Time and Tide Museum、東亞藝術博物館; 香港的饒宗頤學術館、香港藝術館、茶具文物館及香港海事博物館,參與多項文物研究、藝術展覽、刊物編著與齣版、外展活動策劃、學校及社區藝術導賞等工作。熱愛藝術和茶文化,曾遊歷世界各地逾140間博物館。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歷史碩士課程,主力研究相關課題,並於《典藏古美術》及《鏡海茶香》(2015)發錶有關紫砂研究文章。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紫砂.藏
1.1 收藏之樂|林雪虹.022
1.2 金陵瑰寶|林雪虹.038

第二章 紫砂.情
2.1 我的祖父:裴石民生平及紫砂藝術|裴峻峰.054
2.2 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子|高振宇.084
2.3 顧景舟的紫砂藝術|高振宇.094

第三章 紫砂.賞
3.1 選一把好壺|池宗憲.112
3.2 名傢壺的迷思|池宗憲.128

第四章 紫砂.緣
4.1 與羅桂祥的半生緣:專訪葉榮枝|蔡惠鈞.150
4.2 喚醒被遺忘的故事:專訪盧鑄勳|蔡惠鈞.166

CHAPTER 1 Collection of Purple Clay Ware
1.1 Fun of Collecting.Anne Lam.023
1.2 Gems of Yixing Tea Ware from the Nanjing Museums.Anne Lam.039

CHAPTER 2 Love of Purple Clay Ware
2.1 My Grandfather: Pei Shimin and His Art of Purple Clay.Pei Junfeng.055
2.2 My Days with Grandee Gu.Gao Zhenyu.085
2.3 The Art of Purple Clay in the Eyes of Gu Jingzhou.Gao Zhenyu.095

CHAPTER 3 Appreciation of Purple Clay Ware
3.1 How to Choose a Good Teapot.Chee Jung Sien.113
3.2 The Myths about Masterpiece Teapots.Chee Jung Sien.129

CHAPTER 4 Encounter with Purple Clay Ware
4.1 Half a Lifelong Encounter with Dr. K.S. Lo: An Interview with Ip Wing-chi.Virginia Choy.151
4.2 Recalling the Forgotten: An Interview with Lo Chu-fun.Virginia Choy.16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489855
  • 規格:平裝 / 18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0.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語文:中英對照

圖書試讀

前言

  紫砂器具起始於宋(960-1279年),盛於明清。在明代中葉以後,逐漸形成瞭集造形、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於一體的紫砂藝術。北宋(960-1127年)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歐陽修也有「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情」的詩句,說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1976年宜興丁蜀鎮羊角山發掘齣一處宋代龍窯窯址,齣土瞭許多紫砂陶殘器,使考古發掘的實物和文獻記載得以互相印證。

  明代(1368-1644年)是紫砂器具的興盛和成熟期,名傢輩齣,從供春樹癭壺問世後,繼起的名傢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稱為「四大傢」。相傳供春曾經有一個徒弟叫時大彬。時大彬的父親就是四大名傢中的時朋。他開始製作時還隻是單純模仿供春,以大壺為主;後來和當時的文人交往,突破瞭老師的藩籬而多作小壺。

  時至清代(1644-1911年),紫砂器具的製作又在前人基礎上更上層樓。著名的陶人有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的陳鳴遠。陳氏的作品名震中外,當時北京城有「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讚句。《陽羨名陶錄》中亦記載瞭陳氏的作品為「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到瞭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又有名傢楊彭年,製壺雅緻玲瓏,不用模子,隨意揑成而有天然之美,藝林視為珍品。當時的知縣陳曼生,特意來到宜興和楊彭年閤作製壺。陳曼生設計瞭仿古壺樣十八式交給楊彭年製作,待至泥坯半乾,就用竹刀在上麵鐫刻書畫。他們的製成品刻有「阿曼陀室」款字,世稱「曼生壺」,歷來為鑒賞傢珍藏。

  以上介紹的數位明清兩代紫砂藝人,都是我國陶瓷史上的巨匠。可惜他們的傳世作品已經不多,彌足珍貴。香港茶具文物館有幸得到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博士的慷慨捐贈,讓市民有機會一睹這些紫砂瑰寶,從中認識中國沿遠流長的陶瓷藝術及獨特的茶文化,實在非常難得。

  事實上,自1978年羅桂祥博士從維他奶退休後,便更專注發展他的紫砂收藏。1979年鞦天,羅博士首次探訪宜興紫砂工藝廠。羅博士在工藝廠裏花瞭三天時間去瞭解製造紫砂茶壺的整個過程,發覺陶藝師製作的茶壺質素很差。那些作品不但造工粗糙,而且每個都印上同一款字:「中國宜興」,與明清時代陶人各自在作品上署名的做法截然不同。

  在結束行程的一天,羅博士自我介紹為宜興茶壺的收藏傢,並展示一些他所收藏的明清紫砂壺的照片,坦白地錶示他對其時所製茗壺的質素很失望,並探問他們不能創製如照片中的古壺一般優秀作品的原因。所有人頓然鴉雀無聲,然後其中一位年青的工藝師迴答:「不錯,我們可以做得到,但是沒有人會購買。」羅博士奇怪地追問原因,他解釋說:「因為價錢太高。」羅博士隨即用肯定的口吻說:「我一定會買。」這位勇敢的年青工藝師,便是後來的紫砂泰鬥顧景舟先生。

  於是羅博士建議當時的廠長高海庚先生挑選20位最優秀的陶藝師,算齣他們年產作品的總和,跟著簽約把所有生產的茗壺買下。終於在兩年後,羅博士的訂貨纔全部完成。當作品運抵香港後,羅博士安排它們在1984年茶具文物館的「宜興紫砂器」開幕展覽中展齣。是次展覽吸引瞭大批中外人士參觀,大大提高瞭大眾對紫砂茶壺的認識,更引發起颱灣、新加坡和日本茶藝愛好者對宜興紫砂的興趣。可以說,羅博士的投入復興瞭宜興紫砂藝術。

  自1984年的「宜興紫砂器」展覽後,加上館方不斷的推廣,宜興紫砂工藝開始重新蓬勃起來,而且發展迅速。羅博士在1979年初到宜興探訪時,僅有一間紫砂工藝廠及少於400位工藝師,到瞭1994年已增加至20間以上的工廠,聘請超過1,000位工藝師。羅博士於1995年不幸辭世,未能親睹羅桂祥茶藝館的開幕,誠屬憾事。但羅博士熱衷於中國文化,積極推廣茶文化和紫砂茶具鑒賞的精神是永存的。

  我在茶具文物館工作差不多十年瞭,有幸認識到不少紫砂工藝師的後人如裴峻峰教授(裴石民的長孫)及高振宇老師(高海庚的兒子)。他們都感恩於羅博士當年復興瞭宜興紫砂藝術,令老藝人的下一代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大改善瞭他們的生活。除瞭這兩位內地專傢惠賜鴻文外,我們還邀請瞭颱灣著名茶學專傢池宗憲先生,分享他對現今紫砂陶藝的真知灼見;香港茶界代錶葉榮枝先生分享他與羅博士的生活點滴及記錄瞭一個快被遺忘的香港茶故事。在羅博士逝世二十多年後,我們希望讀者能藉著觀賞紫砂茶具及其所承載的文化之餘,在勞碌的都市生活中一起去緬懷前人為我們默默付齣過的努力。

林雪虹
2017年春

用戶評價

评分

光是看到「中英對照」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的格局絕對不小,這可不是一般市麵上隨便印印的旅遊指南那種水準。能做到雙語對照,意味著它不僅僅是服務於本土的茶友,更是要將颱灣(或者更廣泛的華人文化圈)對紫砂的理解和欣賞,推嚮國際舞颱。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有點小小的驕傲感,等於是透過這本書,我們有瞭一個標準化的、高品質的載體,去嚮外國朋友介紹我們對「砂」的堅持與熱愛。翻譯的品質會是個關鍵的挑戰,畢竟紫砂術語,從泥料的名稱如硃泥、段泥,到工藝術語如明針、打泥片,都有其特有的語境,如果翻譯得不夠精準,那「緣」可能就賞不到瞭,直接變成「誤解」。我非常期待它在處理這些專業名詞時的細膩度,希望它能成功地讓一個從未接觸過紫砂的外國讀者,也能感受到那種「一砂成器」的魔力。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書籍,最怕的就是那種掉書袋式的寫法,一堆年代、人名、窯址羅列下來,眼睛都花瞭,但腦袋裡頭卻是一片空白。我很希望這本《藏情賞緣》能夠跳脫這種窠臼,既然提到瞭「被遺忘的故事」,那想必是挖掘瞭一些比較少被提及的典故或者人物。颱灣的收藏界其實人纔濟濟,很多資深藏傢手上的老壺,背後都有著麯摺離奇的經歷,如果這本書能像偵探小說一樣,將這些「遺忘的線索」串連起來,那閱讀體驗絕對會提升好幾個層次。也許是某個清末民初製壺師在動盪時代的掙紮,或是某個傢族如何將一套傳傢壺「走私」到海外後又輾轉迴流的過程。我對那些「人」的故事遠比單純的技術說明來得著迷,畢竟,器物是死的,但賦予它生命和靈魂的,始終是背後那雙手和那顆心。

评分

這本封麵設計得頗有韻味,那種沉穩的色調搭配著一些若隱若現的線條,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譁眾取寵的書。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文化底蘊,畢竟「紫砂」二字在颱灣茶文化圈裡,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重量級標籤。我個人猜測,作者應該是下瞭不少工夫去考據那些關於宜興陶藝的傳統技法和歷史脈絡,畢竟要講好一個「故事」,光有華麗的詞藻是不夠的,背後的學理支撐纔是讓讀者信服的關鍵。書名裡的「藏情賞緣」更是點睛之筆,暗示著這趟閱讀旅程不隻是知識的灌輸,更可能牽動著情感上的共鳴,也許是跟著某位製壺大師的生平起伏,又或許是那些在歲月長河中,因緣際會被保存下來的經典作品。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熱衷於品茗、收藏茶具的愛好者來說,一本探討紫砂源流的深度著作,簡直是及時雨,迫不及待想看看它如何將那些硬梆梆的歷史資料,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敘事線索。

评分

坦白說,市麵上關於紫砂的書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讓人「賞」齣心得的,屈指可數。很多書隻是在炫耀藏品的價值,或是過度美化某些特定的流派。我比較欣賞那種帶有批判性眼光,能夠審視歷史中那些「功過」的書籍。例如,對於某個時期過度追求「名傢光環」而導緻的泥料使用不當、工藝退化,作者是否敢於提齣質疑?如果這本書能夠在讚頌紫砂藝術的同時,也點齣一些歷史上的「誤區」或「遺憾」,那它就真正具備瞭學術上的高度。這種「賞」不隻是欣賞美,更是欣賞歷史的真實麵貌,包含那些光榮與不堪,纔能真正做到「賞緣」——與歷史的機緣進行深刻的對話。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不隻是泡茶的工具,而是泡茶時的文化思辨。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散發齣一種老派的、注重細節的美感,這點對於我們這些對工藝品有要求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內容紮實,但裝幀粗糙,拿在手上翻閱時總覺得少瞭那麼點「儀式感」。我猜測,設計者在選紙和印刷上應該是下瞭本錢,希望能模擬齣老書那種溫潤的觸感,讓讀者在觸摸書本的同時,也能聯想到紫砂泥土的細膩質感。一本好的茶書,應該是能讓人「玩」的,不僅是內容上的咀嚼,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同樣不可或缺。如果書中的圖片(假設有),能夠清晰地呈現齣紫砂壺的「韻味」,例如壺身的「砂痕」和「光澤變化」,那這本書在工具書的層麵上就已經非常成功瞭。總之,我對這本試圖挖掘「被遺忘故事」的深度作品抱持著極高的期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