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窰千年

御窰千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御窑
  • 官窑
  • 陶瓷史
  • 宋代
  • 汝窑
  • 清宫
  • 文物
  • 艺术史
  • 收藏
  • 窑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御窰千年》是一部历史学家撰写的简明瓷器文化史。作者选取明清故宫存量最多、档案记载最详、文献记述最丰、社会影响最大的御窰瓷器为重点,讲述宋元明清御窰瓷器的发展历程,挖掘御窰及瓷器的历史、人物、事件、典制、技艺、器物、文化、艺术、生活、影响等方面。

  全书立足千年的中外历史,品味官窰瓷器的经典之作,透视器物背后的兴废,纵论御窰生产的进退。历史的视野,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瓷器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画龙点睛地提升出瓷器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史海浮沉:大唐风云录 一 长安城的夜,总是被一种特有的、混合着脂粉香、胡椒味和陈年美酒的复杂气息所笼罩。然而,在那个金碧辉煌的时代,即便是最深沉的夜色,也无法完全遮盖住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 本书聚焦于唐玄宗开元盛世由盛转衰的关键十年,以一个虚构的家族——陇西李氏为视角,描绘了一个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李氏世代簪缨,根植于关中,曾是王朝的擎天之柱,但随着皇帝晚年的昏聩和安禄山势力的坐大,这个家族如同大厦将倾时的一颗螺丝钉,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摇摆,直至被彻底碾碎。 主线围绕着李氏家族的两位关键人物展开:老太爷李晟甫,一位饱经战阵、洞悉朝政的老臣,他目睹了贞观遗风的消散,痛心于边疆将领的跋扈,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救摇摇欲坠的平衡;以及他的孙子,李怀信,一个深受儒家教化、心怀天下却又略显天真的青年士子。怀信初入仕途,本以为可以秉承祖父遗志,为社稷出力,却很快发现朝堂之上,忠诚与权术往往是相互悖逆的。 二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天宝十四载,渔阳鼙鼓动地前夜。李晟甫敏锐地察觉到安禄山的羽翼已丰,多次在朝堂之上委婉进谏,言辞恳切,字字珠玑,却如同投石入海,激不起半点涟漪。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的温柔乡和太子的掣肘,对来自边境的警告充耳不闻。李晟甫深知,一个帝国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邦的铁蹄,而是内部的盲目自大。 与此同时,李怀信被派往洛阳任职,表面上是监察地方财政,实则是被高力士等权贵视为可利用的“纯良”棋子。在洛阳,怀信结识了掌握着精妙丝织技艺的匠人沈青鸾。沈氏一族世代为宫廷服务,对皇室的荣辱兴衰有着切肤之痛。青鸾的冷静与睿智,为怀信打开了一扇观察朝堂侧影的窗户——他看到了宫廷内务的奢靡与底层人民的疾苦,远比他想象的更为触目惊心。 三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陷落,如同利刃刺穿了盛世的伪装。李氏家族面临抉择:是坚守空壳般的朝廷,还是顺应新的势力? 李晟甫拒绝了安禄山抛出的橄榄枝,坚守着对李唐王朝最后的忠诚。他利用家族在关中地区的人脉,秘密组织乡勇,协助郭子仪收复失地。这段经历,详细描绘了古代地方精英如何在中央权力真空时,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战争的残酷性被放大,李晟甫亲眼目睹昔日的同僚如何在利益面前迅速变节,他的信仰在血与火中被反复锻打。 而李怀信则被迫卷入了更复杂的政治漩涡。他为了保护沈青鸾及其家族,不得不周旋于叛军与流亡的朝廷之间。在一次惊险的押运粮草的任务中,怀信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谋略,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对人性的洞察,成功地避开了叛军的围剿,但也因此背负上了“与贼周旋”的污名。 四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忠诚的代价”。随着战事焦灼,朝廷内部的倾轧并未停止,反而变本加厉。肃宗继位后,对昔日旧臣的猜忌日益加深,所谓的“平叛功臣”之间,也为了瓜分权力而暗中较量。 李晟甫最终因为反对宦官专权,被诬陷“有异心”,含冤下狱。李怀信在得知祖父被捕的消息后,毅然放弃了刚刚获得的一些微薄的政治资本,决定从底层发起营救。他与沈青鸾利用沈家在宫廷信息网络中的隐蔽渠道,搜集证据,试图揭露陷害老太爷的幕后黑手——一位表面贤良淑德,实则心机深沉的朝中重臣。 五 最终的高潮,发生在李怀信试图将祖父的冤情公之于众的时刻。他精心布局,选择在一次重要的祭天大典上,将收集到的信件和证词呈上。然而,权力的腐蚀性远超他的想象。尽管证据确凿,但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以及那位重臣背后的强大势力,李晟甫的案子被草草定性,最终以“年迈体弱,病逝狱中”结案。 李怀信的心血付诸东流,他明白了,在那个时代,真相往往是权力斗争中的第一个牺牲品。他没有选择与这个腐朽的体制同流合污,而是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承诺,选择了“归隐”。他与沈青鸾一同,带着一批手艺精湛的工匠,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前往西南的巴蜀之地,试图在乱世之中,重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远离政治纷争的理想家园。 尾声 《史海浮沉:大唐风云录》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以家族的悲欢离合为血肉,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复杂人性与历史悲剧。它探讨了个人意志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渺小,以及在看似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依然有人选择坚守道德和良知的艰难与光荣。本书深入挖掘了唐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在忠君、保家、实现抱负这三重压力下做出抉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荣耀、背叛、坚守与失落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阎崇年


  山东蓬莱人,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着名历史学家。主要着作有《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等。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并出版《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等。

图书目录


开篇:窰神童宾的故事 / 18

御窰之源
一 赐名景德 / 22
二 名窰荟萃 / 27
三 水土宜陶 / 36

设博易务
一 始设机构 / 42
二 首任税官 / 48
三 景德镇监 / 50

大元青花
一 霍氏发现 / 57
二 波普论证 / 60
三 根在中国 / 64

浮梁磁局
一 蒙元文化 / 74
二 国家磁局 / 78
三 大元工匠 / 83

明御器厂
一 洪武贵红 / 92
二 永乐甜白 / 98
三 士嘉监陶 / 103

宣德青花
一 太平天子 / 106
二 宣窰为最 / 110
三 太监督陶 / 119

成化斗彩
一 苦难太子 / 124
二 斗彩争艳 / 127
三 监陶清官 / 137

高峰迭起
一 弘治娇黄 / 140
二 正德青花 / 144
三 嘉靖大器 / 148

万历晚霞
一 万历彩瓷 / 156
二 有年督陶 / 160
三 潘相激变 / 164

清设御窰
一 三罹战火 / 170
二 废除匠籍 / 172
三 王锳治饶 / 178

康熙恢宏
一 文化大势 / 182
二 康熙御瓷 / 187
三 郎窰红瓷 / 194

雍正雅致
一 风格之变 / 206
二 珐琅之秀 / 211
三 用人之道 / 217

干隆华缛
一 文化大业 / 224
二 奇巧繁丽 / 227
三 集成创新 / 232

唐英督陶
一 唐英家世 / 240
二 唐英督陶 / 244
三 唐英心语 / 250

日薄西山
一 最后百年 / 256
二 名工雅匠 / 259
三 女人的瓷 / 262

瓷器之路
一 海陆交流 / 276
二 七下西洋 / 280
三 远播四方 / 287

图书序言

序  阎崇年(节录)

  2004年,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最近,我的朋友严钟义先生说:「一切科学到了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和艺术。」哲学探讨规律性,艺术追求真善美。科学的研究,既通往规律性,又通向真善美,向科学的最高境界攀缘。鉴于此,我将与御窰之缘作为本书的开笔。

  一 御窰之缘

  2010—2012年,我写作《大故宫》第一、二、三部,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大故宫》,共66讲。当时,我就关注到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皇家御窰与瓷器。御窰,以国家之财力,尽天下之资源,聚全国之巧匠,集士人之智慧,曾经烧造出不可计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当时供皇宫专享,体现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而作为文化礼物和贸易货物,瓷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礼遇四邦的精神与艺术魅力。御窰瓷器经皇宫兴替传承,以不同方式流传,如今已经成为全民共有共享的国家财富、文化遗产,更成为全世界共有共享的文化财富、艺术珍品。由是,我开始关注御窰与瓷器。

  2014年,我应邀到景德镇参加「唐英陶瓷学术研讨会」,出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纪念活动,亲临国宝级古代镇窰复烧点火与开窰仪式,参观珠山明清御窰遗址。御窰与瓷器,再一次撞击了我的心灵。2015年,我应邀参加「童宾铜像揭幕及学术研讨会」,仰望矗立在景德镇古窰博览区广场的「窰神童宾」塑像,心潮澎湃,肃然起敬,心底生发出要为伟大工匠精神大声讴歌、撰写实录的强烈愿望。

  为此,我查阅历史古籍、档案文献、府县志书、文集笔记、学彦新着、期刊论文、院馆珍萃,考察古窰遗址、博物馆藏、考古发现,亲临高岭、参观工艺、访问艺人,参与古窰复烧、开窰仪式,目睹体验瓷器制作的72道工序。从中,我体会到御窰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到瓷器艺术的真善美。

  出乎意料的是,我翻阅相关目录之学,感到非常惊讶!关于御窰,关于陶瓷,虽有宋人蒋祈的《陶记》,明人王宗沐的《陶书》,清人朱琰的《陶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唐英的《陶冶图说》等,填补前贤之所阙;但这数量与中华汗牛充栋的古籍相比,实在可悲!一部《四库全书》,採入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四库全书总目.出版说明》),而关于御窰和陶瓷之作,居然阙录。御窰瓷器,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着述却少。这是多么可悲的缺憾,又是多么可叹的往事!但这也不必苛求,自有其历史因缘。

  重道轻器,厚理薄技,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缺憾。为什么中国近世落后挨打,割地赔款,备受欺凌?原因之一,就是重道轻器,厚理薄技,片面地将「器」蔑之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不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流传千年,或遗至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需要:既重道,又重术;既厚理,又厚器;既重知,又重行;既厚士,又厚工。

  回想起来,御窰和陶瓷其实一直徜徉在我的学术考察之中。福建的建窰、德化窰,浙江的龙泉窰、德清窰,河南的钧窰,山东的博山窰,广东的潮州窰,广西的中和窰,辽宁的辽阳窰,等等,还有出土过大量陶器的诸多文化遗址,都曾在不经意间跟我相遇。这种缘分来自哪里?

  第一,瓷器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符号。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甚至在英文中,「中国」和「瓷器」共用一个单词「China」。为什么「瓷器」「中国」的英文都叫作「China」呢?瓷都景德镇,「古昌南镇也」,相传瓷器销往海外,一些外国人不知道这种器物该叫什么,只知道来自昌南,于是将「昌南」谐音作china。所以,china不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而且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要想理解大写的「China」(用作中国国名时,第一个英文字母是大写C),就不能不懂小写的china(用作瓷器名称时,第一个英文字母是小写c)。总之,以一种优美器物即瓷器作为中国的英文国名,既是瓷器的骄傲,也是中国的自豪。

  第二,御窰是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御窰,是帝制时代的产物,依託国家力量,荟萃了瓷器文化的精华。皇宫有御窰,更能成其大;御窰为皇宫,更能显其贵。所以,要深入理解中华历史文化,尤其是宫廷文化的精髓,就应当了解御窰文化。

  第三,景德镇是御窰瓷器的创新基地。宋代,全国的六大名窰、八大窰场等,产品众多,争奇斗胜,许多产品供应皇宫、官府。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赐青白瓷产地浮梁镇名为「景德」,开了乡镇历史之先河。此后,景德镇瓷器逐渐脱颖而出,景德镇逐渐发展成瓷都。

总之,御窰与瓷器,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文化的凝聚,是对人类的贡献,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些,吸引我去了解、研究、  着作、讲述御窰的历史文化和生动故事。
由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撰着《御窰千年》,以此为载体,挖掘御窰及瓷器的历史、人物、事件、典制、技艺、器物、文化、艺术、生活、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优秀工匠精神,与广大读者共享与共思。

  二 御窰之思

  景德镇,北宋真宗以景德年号赐名。或曰:皇帝赐名的不仅有景德镇,还有绍兴。不错,绍兴也是御赐地名。《宋史.高宗本纪三》记载:绍兴元年(1131)正月初一,「帝在越州,帅百官遥拜二帝,不受朝贺。下诏改元(绍兴)」。又载:同年十月,「升越州为绍兴府」。然而,赐名「绍兴」与赐名「景德」有所不同:其一,赐名「景德」是北宋,在先;赐名「绍兴」是南宋,在后。其二,景德为镇,绍兴为府。御赐镇名,更显重视。北宋真宗赐镇名景德,景德镇奉旨董造瓷器。而后,南宋设全国唯一的瓷窰博易务,元代设浮梁磁局,明代设御器厂,清代设御窰厂。普通的窰场,发展成为御窰,窰火旺盛,瓷器精美,供给皇家,千年未绝。全国各地其他的历史名窰,都为御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因本书容量所限,不能一一阐述,留下些许遗憾。

  关于「御窰千年」之名,做「御窰」与「千年」双重思考。

  先说「御窰」。御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它既可以指皇家御用窰场及管理机构(狭义),又可以指烧造过御用瓷器的窰场(广义)。就狭义而言,御窰贯穿明、清两朝;就广义而言,御窰萌芽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广义的御窰,历史已逾千年。

  再说「千年」。千年,或有异议:明设「御器厂」,清设「御窰厂」,至今七百多年,哪里有千年?这里考虑的是广义的御窰。朝廷之窰,先有官窰,后有御窰,而官窰已绵延千年。另外,景德镇获御赐镇名,奉旨董造,可以作为御窰的一个始源标志,应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景德镇御窰的历史特点是:立足本土,吸纳融合,不断创新,薪火千年。从此,窰火不断,传承不断,被誉为「千年瓷都」,既当之无愧,也当无异议。

  陶瓷的历史,也是陶瓷工匠的历史。陶瓷工匠是陶瓷历史的主体。在陶瓷生产过程中,陶瓷工匠贡献巨大。他们中的一些人或以身殉职,或以器名世。有诗云:「瓦缶胜金玉,布衣傲王侯。」瓷土烧造的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一件价值竟破亿元。这两句诗再次表明:「瓦缶」胜过了「金玉」,「工匠」傲视着「王侯」!

  然而,中国自秦始皇以降的皇朝时期,有关陶瓷艺术,存在一种现象:士人的艺术与工匠的艺术,二者分裂,不相契合。但是,从宋朝以降,特别是元朝以来,士人的艺术与工匠的艺术,逐渐开始结合。如元朝宫廷画师绘出的官样,交到景德镇官窰烧造。明朝,尤其是清朝,很多宫廷书家、画家,甚至皇帝,都参与其事。「郎窰」「年窰」「唐窰」就是生动的史证。于是,文人的艺术与工匠的艺术,既相贴合,又相融合,并蒂开出瓷器艺术的灿烂新花。

  「御窰千年」,本是明清史学研究的应有之义,更是明清宫廷史研究的应有之义。在中国,研究宫廷历史,不知御窰,是个缺憾;于历史,学点瓷器知识,学术视野会更加拓展。历史与瓷器,要互相观照。从历史看御窰,由宏观到微观;从御窰看历史,由微观到宏观。御窰与瓷器,是我研究的短板。我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同时,力求借用自己的学术积累,从历史学的角度,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让历史研究与御窰瓷器,漭漭沧海与潺潺河溪,宏观微观,双方对话,彼此观照,从而既使历史生动,也使器物厚重。从历史看瓷器,会更高、更远、更深、更广;从12瓷器看历史,会更亲、更真、更善、更美。

  历史学的研究,不像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那样倚重才华,而是更重积累。长年积累,厚积薄发,这是历史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所谓史学家成功于史才、史学、史识三要素,似可以说,没有多年积累,没有高见卓识,就难以在史学上取得大成绩。历史学者的学术视野,不仅是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而更是一个体,一个多维度的体,一条变化着的流。因此,历史学研究,既关注局部,又关注整体;既关注过去,又关注发展。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历史册籍、典章制度、历史演变,没有长年积累,没有透彻见识,就难以总体把握所研究对象的真实性、整体性、演变性、规律性。所以,我在写作《御窰千年》的过程中,既力求从细节上去了解、去把握,更着力于从总体上去认识、去阐述。

  在撰着《御窰千年》的过程中,我不仅做了文化梳理,也做了学术考证。譬如,《清史稿.唐英传》记载:「顺治中,巡抚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窰』。」这就是说,「郎窰」的「郎」,指的是郎廷佐。经过考证,此「郎」不是郎廷佐,而是郎廷极。又譬如,《清史稿.郎廷佐传》《清史列传.郎廷佐传》《清国史.郎廷佐传》《钦定八旗通志初集.郎廷佐传》等,均将郎廷佐任江西巡抚排在顺治十一年(1654),但据清宫档案,此事系在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依据清宫档案和《清世祖实录》等文献,我做出考证,纠正疏误。另譬如,《清史稿.唐英传》说唐英是「汉军旗人」。对于这个学术定论,我提出新见。再譬如,对元青花瓷的发现与研究,我查阅了英国人罗伯特.洛克哈特.霍布森(Robert Lockhart Hobson,1872—1941)、美国人约翰.亚历山大.波普(John Alexander Pope,1906—1982)发表的相关论文,又旁及后来学者相续之研究,对元青花的学术史进行了考证。由是我再次体会到,学重考据,亦贵探源。有鉴于此,我在《御窰千年》中,力求体现学术原创性精神,尽力探索千年御窰之灵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御窑千年》这本书真的太有分量了!从书的装帧设计,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赞叹不已。我一直觉得,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文化,了解它的物质文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陶瓷,无疑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陶瓷,它更是在讲述一段跨越千年的中国历史。它不仅仅记录了皇家御窑的兴衰,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皇室审美趣味的分析,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取向。而且,作者在论述中,非常注重史料的严谨性,同时又能够以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读起来非常有成就感,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强烈推荐给对中国历史、陶瓷艺术,或者只是想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读者,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御窑千年》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历史书籍的认知。我平常是个比较喜欢看历史小说的人,总觉得历史书会比较严肃,但这本书的写法却完全不同。它不像是你在学校里读到的那种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个充满故事的旅行指南,带你走进古代的窑址,触摸那些历史的印记。书里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我读的时候,脑海里仿佛就能浮现出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窑炉里熊熊燃烧的烈火,还有那些刚刚出炉、闪耀着温润光泽的瓷器。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非常敏锐,比如提到某一件瓷器的釉色,会详细解释其配方和烧制时的细微差别;提到某个纹饰,会追溯其文化渊源和象征意义。这些细节的堆叠,让整本书变得非常丰富饱满,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联系,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御窑千年》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期待。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专业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读起来会很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非常特别,它没有直接跳进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从一个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切入,比如一枚不起眼的碎片,一个模糊的纹饰,然后层层剥开,引人入胜。作者的文笔非常有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尘封的历史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代御窑风格的细腻对比,从唐代的雄浑大气,到宋代的雅致内敛,再到明清的繁复华丽,每一个时期的演变都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对不同朝代的审美情趣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穿插了不少关于皇室生活、宫廷轶事的描写,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一点也不觉得沉闷。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读完会让你回味无穷,忍不住想要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

最近刚好有朋友推荐了《御窑千年》,我才真正开始接触这个领域。之前我对“御窑”的概念,可能只停留在“皇帝用过的窑”这种比较浅显的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御窑”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生产皇家器物的场所,更是历代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书中对不同时期御窑的选址、管理、工艺流程、原材料的考究,都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这些学术性的内容变得生硬,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案例和精美的插图,将这些知识点生动地呈现出来。我感觉自己就像跟着作者一起,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是如何从泥土一步步变成艺术品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华陶瓷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制造”的千年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次真的挖到宝了!《御窑千年》这本书,从书名就透出一股浓厚的历史底蕴,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平常就超爱看这种跟古文物、历史故事相关的书,尤其对那些历经沧桑、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器物,更是情有独钟。书里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对工艺的描绘,简直把我带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书本的纸质和印刷都非常棒,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翻阅起来也是一种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瓷器烧制过程的描述,那种古法工艺的传承,匠人们的耐心和智慧,读起来让人肃然起敬。而且,它不只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文物重新赋予了生命,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本书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引发我对历史的思考,让我对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化、历史以及精美艺术品感兴趣的朋友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