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做平鉋

自己动手做平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木工
  • 手工
  • 工具
  • 平鉋
  • DIY
  • 木工工具
  • 传统工艺
  • 制作
  • 木工技巧
  • 手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己动手做平鉋」是鹿港鉋刀产业发展百年,首次以鉋刀产业角度所做的专业记录。以鹿港鉋刀产业发展史揭起序幕,鉋刀产业百年来使用的树材接续,将制鉋匠师一甲子功夫公开,揭开产业神秘面纱~~

  这本书的问世,缘起~出生于日治时期末,入门于鉋刀产业全盛时期,看着台湾经济起飞,却望着鉋刀产业衰退,一位制鉋老匠师的毕生宿愿。

  本书所出现的制鉋技术及鉋刀维护技术,以鹿港司陈瑞华师傅鉋刀职人一甲子的技术做主要记录。
  鉋刀产业的故事,是一段被遗忘的木工史。「自己动手做平鉋」,虽然以自己动手做鉋刀为主题,实际上是以产业的角度,记录鉋刀师傅一甲子的专业制鉋技术。

  一把好用的鉋刀,专业制鉋师傅从选择制鉋原木树材,就开始严格筛选。
  原始树材,成长到什么标准,是最优质的条件?
  制作鉋刀的树材,需具备什样条件?
  要制作出好用的鉋刀,该如何挑选木料的木理纹路?
  鉋刀知识、技术,是先民经年累月累积下来的经验与智慧。当制鉋老司一一离世,这些珍贵的百年技术,也随之尘封。
  
  如果~
  想一探百年鉋刀产业制鉋秘密;

  如果~
  想自己动手做鉋刀,想了解鉋刀匠师制作鉋刀的秘笈;

  如果~
  想自己维修鉋刀,想驾驭自己手上的鉋刀;
  一定要拥有这本「自己动手做平鉋」。

  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做鉋刀,也不想自己修鉋刀,只想收藏鉋刀,更要看「自己动手做平鉋」...因为你必须知道,如何判断鉋刀品质。
  
  「自己动手做平鉋」是为了圆一位鉋刀老司毕生宿愿,所发行的鉋刀工法记录,这是  鹿港司 陈瑞华师傅鉋刀职人一甲子的工法施作记录。

 
匠心独运:木作技艺的精深探索 书名: 刨光致远:传统木工的器物与心法 简介: 本书并非关于如何亲手制作一把刨子的操作手册,而是深入探讨木工艺术中那些超越工具本身,关乎材料理解、结构哲学以及时间沉淀的深层主题。我们聚焦于传统木工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不同文化背景下木材处理方式的差异,以及木匠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复兴与意义。 第一章:木之灵性与选材的玄机 本章将带您走进树木的生命世界。我们将探究不同树种的微观结构,例如橡木的射线、枫木的虎斑纹理,以及紫檀的油性特征。这不是简单的木材图鉴,而是对“因材施艺”哲学的高度阐释。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观察年轮的疏密、心材与边材的比例,来预判一块木料在干燥、刨削、乃至长期使用中可能表现出的“脾性”。内容涵盖了传统上对“好料”的定义——不仅仅是强度和美观,更包括其内在的稳定性、声学特性以及与匠人情感的共鸣。例如,探讨了明清时期家具制作中对“一材多用”的极致追求,以及如何从一棵大树的每一部分中,挖掘出最适合的用途。我们不会教授如何挑选制作刨子的木料,而是侧重于理解为何古人对某种木材情有独钟,其背后隐藏的自然规律和审美取向。 第二章:榫卯的几何与结构的美学 榫卯结构是木工技艺的灵魂,本书将把它提升到结构力学与空间艺术的高度来审视。我们不进行榫卯的绘制或制作教程,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力学原理——例如,燕尾榫在抵抗侧向拉力上的优越性,以及十字交叉榫在大型框架中的应力分散机制。本章通过对古代建筑梁架、传统箱柜连接方式的细致考察,揭示了榫卯如何巧妙地利用木材的胀缩特性,实现“活的连接”。重点分析了“盲榫”、“半隐燕尾榫”等复杂结构的文化内涵与工程学意义。读者将了解到,榫卯并非仅仅是“不用钉子”,而是对木材生命力的一种尊重与顺应。我们引用了古代工匠笔记中的只言片语,阐释他们对“形、神、韵”在结构中体现的追求,远超单纯的机械连接。 第三章:刀具与人体的共舞:力感的传承 我们把注意力从工具的形态转移到人与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美学”。本章讨论了传统木工工具——凿、锯、刨等——其设计是如何模拟人体的延伸,以达到最自然、最少损耗的切割效果。重点分析了优秀的手动工具在手柄曲线、重量分布上所体现的人体工学智慧,这种智慧是在数百年反复使用中磨砺出来的,而非基于现代的测量数据。我们将探讨“手感”在木工中的量化——如何通过对刀刃角度的微调,或对工具重量的平衡处理,来控制刨削的深度和角度,从而得到极致光滑的表面,这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身体记忆”。章节中穿插了对几代相传的木工世家的口述历史,他们如何通过口传心授,将这种“力感”的精髓传递给下一代,而不依赖于印刷品的图解。 第四章:表面处理的哲学:从粗砺到温润 木材的表面处理是技艺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展现匠人修为的关键。本章不涉及具体的涂料配方,而是探讨“饰面”的文化意义。我们对比了中国传统的大漆工艺(如螺钿、描金),日本的糠油处理,以及欧洲古典家具的虫胶清漆工艺。每一种处理方式,都是对木材自身美感的不同表达:有的是为了彰显木纹的深邃(如生漆),有的是为了保护其自然触感(如油蜡),有的是为了赋予历史的厚重感(如包浆)。本章强调,顶级的饰面工艺,其目的不是掩盖瑕疵,而是通过恰当的“滤镜”,引导观者看到木材最深层的魅力,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第五章:木作的声景与空间叙事 木材的声学特性常常被忽略。本章探索木材在不同厚度和结构下的共振表现。我们会分析一张制作精良的木桌在轻敲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风动时的“呼吸声”。这些声音是材料与结构结合完美的无声证明。此外,本书也关注木制器物在历史空间中的叙事功能。一把老椅子如何承载了家庭的记忆?一个古老的木箱如何讲述了贸易和迁徙的故事?这是一种超越实用性的、关于时间与物质的哲学思辨。我们力求展现,木工技艺的最终成就,在于它如何融入并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场景,成为一种有温度的历史载体。 结语:匠心不朽的当代回响 在工业化生产日益强大的今天,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慢工细活、对人与物之间建立深刻连接的反思。我们不呼吁放弃现代技术,而是探讨如何从传统木作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以更审慎、更具人文关怀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物”。这是一种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一种在匆忙世界中为自己保留一片“慢”土的文化自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虹臻


  鹿港司 陈瑞华师傅之女。
  为了圆父亲毕生宿愿~延续流传百年的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之工艺,致力于保留、传承即将消失的鉋刀技术。
  在父亲身边工作期间,记录陈瑞华师傅制作鉋刀一甲子的技术,编着「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自己动手做平鉋」等专业鉋刀工具书籍。
 

图书目录

致 鹿港鉋刀产业先驱/2
致 协助完成「自己动手作平鉋」的单位及伙伴/3
「自己动手作平鉋」导读/4
目录/6

一 鹿港鉋刀产业发展/11
     鉋刀产业形成/12
     鉋刀产业蓬勃期/17
     鉋刀产业衰退期/18
     鉋刀工厂体系表/21
     我看鉋刀产业百年发展/24

二 台湾鉋刀用木/9
   1 树种介绍:台湾校欑木/30
   2 原木裁切/43    
     如何制定裁剖木料规格,以及木质线纹路走向?/44    
     原木如何剖取鉋刀适用规格/45    
     校欑木各部位特性/46
   3 木料存放/48          
      
三 制作平鉋准备哪些用具?/49
   1 鉋刀类/50
   2 刀具类/52
   3 辅具类/54
   4 机械类/57

四 刀刃、压铁与压桿/61
   1 台湾鉋刀刃与压铁/62
     1 鉋刀刃种类/62
     2 压铁种类/63
   2 前置作业/64
     1 刀刃、压铁、压桿尺寸设定/64
     2 压铁角度调整/65   
   3 砂轮机作业/66  
     1 刀刃车磨/66
       入嵌刀刃车磨流程/66
       无入嵌刀刃车磨流程/68
       砂轮机车磨鉋刀刃的标准/68
     2 压铁车磨/70
       压铁车磨流程/70
       砂轮机车磨压铁的标准/71
     3 压桿车磨/73
   4 刀刃研磨/74  
     1 刀刃研磨/74
       刀刃研磨步骤/75
       师傅的偷吃步/77
       师傅的小撇步/77
     2 压铁研磨/78
       压铁研磨步骤/78
   5 磨刀石整平/79  
     1 整磨砂轮磨石外缘及圆盘平面/79
     2 磨刀石整平/80
       大理石+金钢砂整磨刀石/80
       钻石磨石整磨刀石/81  

五 平鉋制作程序/83
   1 鉋刀部位名称/84
   2 前置作业/85
     1 备料:选择制作平鉋适用木理木料/85
     2 刨料:毛料裁制准长、宽、厚木料/86
     3 鉋背、鉋底、鉋头、鉋尾位置设定/88
       鉋台方向选择要点/88
       如何判断顺逆纹/89
   3 平鉋规格线绘制/90
     1 鉋台规格/90
       推式鉋刀规格线绘制顺序/90
       推式鉋台规格绘制图/90
       推式鉋台规格表/91
       画线注意事项/91
       拉式鉋刀规格线绘制顺序/92
       拉式鉋台规格绘制图/92
       拉式鉋台规格表/93
       鉋刀规格图:推式鉋刀、拉式鉋刀/94
     2 鉋膛规格/95
       鉋刀的灵魂~鉋膛规格、压桿中心点设定/95
       鉋膛宽距计算表/96
     3 压桿线设定/98
   4 平鉋制作流程/99
     1 无入嵌鉋刀制作步骤(推式)/100
     2 入嵌式鉋刀制作步骤(拉式)/113
     3 鉋刀手制作/118     

六 鉋刀整修祕技/121
   1 老司整平鉋刀技法/122
     1 整平鉋刀/124
       1.前置作业一:整刨细光鉋状况调整/124
         如何判断刀刃进刀位置于适当处/124
         压铁应该敲到什么位置?/124
         如何观察刀锋与刃口是否平行/125
       2.前置作业二:被整刨鉋刀刀刃状况调整/126
         如何调整被整刨鉋刀的刃口位置/126
         常见变形诱导面状况/126
         师傅从平尺的另一端看到什么?/128
         鉋台诱导面水平检视步骤/129
     2 平鉋诱导面整平要点/130
       1.粗平鉋(粗鉋、初鉋)/130
       2.长鉋(细平鉋、压平鉋)/131
       3.细光鉋(细鉋、修光鉋)/132
       4.合鉋(拖鉋)/133
       5.桶司/134
       6.立鉋(台直鉋)/136
     3 实例操作 /137
        1.状况一:长鉋,诱导面中间凸起。/137
        2.状况二:细鉋,诱导面中间凹陷。/138
        3.状况三:入嵌式鉋刀,刀刃斜出。/139
     4 没有老司的「作椅」该怎么办?/142
        1.木工虎钳整鉋/142
        2.立鉋整平鉋刀/143
   2 线鉋整鉋技法/144
     1 线鉋类鉋刀/147
        1.外圆鉋类型/147
        2.内圆鉋类型/147
        3.角线/148
        4.平高鉋/148
     2 角、沟槽类鉋刀/150
        1.边鉋(作里)/150
        2.斜口鉋(嵌鉋、斜嘴鉋)/152
   3 拯救你的鉋刀/155
     常见鉋台爆裂类型/155
     刀刃、压铁、压桿与鉋台关系/155
     如何改善膛口内缩现象/156
     如何处理鉋台爆裂状况/157
     保养重于修复/如何保养保存鉋刀/162

七 自己动手做辅具/163
   1 作椅/164
   2 角度量规/168
   3 平尺/171
   4 马仔/174
   5 压桿线板/175     

八  附录/179
   1 平鉋规格图/180
     推式鉋刀展开图/180
     拉式鉋刀展开图/181
     小鉋/182
     中小鉋/183
     小中鉋/184
     中鉋/185
     长鉋/186
     鉋刀把手的秘密/188
     刀床角度与刀刃切削角度/189
     高角度鉋/190
     日本鉋/192
   2 鉋刀产业历史资料/194
   陈瑞华师傅生平记事/202

图书序言

导读

  「自己动手做平鉋」,虽然以自己动手做鉋刀为主题,实际上全册叙述的是鉋刀百年基业的发展,它是台湾木工发展中被遗忘的区块,本书揭露百年鉋刀产界不为外界知悉的故事。

  笔者在父亲身边工作期间,从扛一层楼高的九欑木料开始,记录制鉋匠师如何精选木料、辨识木料、裁切木料;到鉋刀完成后,如何整修鉋刀、维护保养鉋刀....,每一过程鉅细靡遗的记录。

  为还原百年前鉋刀发展的样貌,锲而不舍追踪即将失落的鉋刀发展史,幸运的访谈到出生于上世纪初的制鉋老司。想了解台湾鉋刀百年来发生的故事,请浏览第一单元「鹿港鉋刀产业发展」,看鹿港鉋刀产业的崛起及没落,隐藏故事背后,当代百姓为生活奋斗,披荆斩棘的辛酸路程。

  为了确认制作鉋刀的木料树种,访查产界鉋刀师傅,得到共同答案是「九欑」。虽然有些鉋刀师傅能说出其他俗称,如赤皮、椆仔、九力阿、赤柯…等等,但是无确切资料证明这些制鉋用木的真正身份。确认树种种类的重要性,在于日后自己动手制作鉋刀时,能循前人步伐,避免浪费时间作尝试性摸索。或者日后制作鉋刀的木料,不一定选用「九欑」,但能依相似的树种特性,寻找适用的木料。树种记录,在「自己动手做平鉋」的内容中,虽只佔了20 页篇幅,却是笔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坚持不懈上山追查民间传说的「九欑」,与林业单位提供的树种资料交叉比对,所斩获的资料。

  想知道百年来,鉋刀产业选用九欑木的原因吗?第二单元「台湾鉋刀用木」告诉读者,百年来鉋刀师傅选用的木料树种的身家调查。

  巍巍壮丽的建筑,风华绝代的精致木艺,成就这些脍炙人口的木工艺术,除了匠师精湛手艺之外,他们用哪种工具制作?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又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工具虽然不带艺术色彩,却是木工创作必备。一般人认为,工具可以用就好,但用对工具类型,事半功倍;选错工具,事倍功半。哪些制具百年不变?哪些器具辅助节时?第三单元「制作平鉋准备哪些用具?」是制作鉋刀工具必备的工具类型,备齐之后,再开始动手做鉋刀。

  鉋刀的配件—刀刃、压铁、压桿,一般人只知道刀刃是鉋刀的灵魂,却忽略压铁、压桿对鉋刀的影响。压桿、压铁虽然只是绿叶角色,这两者对于一把好用的鉋刀,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连老师傅都不敢轻忽。第四单元「刀刃、压铁与压桿」,详细记录三者间的关系。

  本书主角,第五单元「平鉋制作程序」,揭开百年来鉋刀师傅制作鉋刀的武功秘笈。鉋刀制作技术曾经只传给「自己人」,外人永远只能在门外观望,不得其门而入。第五单元「平鉋制作程序」,记录制鉋匠师鉋刀职人一甲子的专业技术,公开百年来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鉋刀制作技术。

  一把「好用」的鉋刀,制作过程及工法固然重要,但是鉋台原物料毕竟是树材,只要是木材就会吸放空气中的水气,造成木材膨胀与收缩,导致鉋台变形。鉋台一旦变形,该如何整修,才能回复其原本功能性第六单元「鉋刀整修秘技」释出鉋刀老司整修维护各式鉋刀的技法。

  专业制鉋必备的辅具,该从何处取得?

  台湾鉋刀制作形式,结合中国汉式及日本和式工法,融合两民族木作型态,发展出台式鉋刀技法。专业制鉋辅助用具,皆由制鉋师傅自制。辅具,只是辅助工作的道具,只要符合制作者使用的型态即可。第七单元「自己动手做辅具」,将本书出现的辅助工具,提供规格及设计理论,由操作者自行应用变化。

  或许从第一单元翻阅到第七单元,对于鉋刀规格的设定,读者刚开始无法掌握规格设定要领。第八单元「附录」,提供鉋刀制造厂,常态生产的小鉋、中小鉋、小中鉋、中鉋、长鉋,及高、低角度鉋的各式鉋刀规格,供读者参考模拟施作。
  
  准备好探索神秘的鉋刀世界了吗?

 

图书试读

致 鹿港鉋刀产业先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出口碑载道的木作,「好用」的工具对木工施作如虎添翼。「好用」两个字只有11笔画,写起来很容易,要达到「好用」的标准,必须投入时间与心力。

百年前,举凡百姓民生食、衣、住、行都和木工相关。木工施作,除了木匠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之外,「好用」工具的辅助,让木工师傅如增左右手。为追求精致木作工艺,木工师傅转向专业制作的鉋刀师傅购买工具。工具没有华丽舞台可以展现,从外观无法辨识好坏,唯有使用者才能感受到工具良莠差异。

身为一名鉋刀匠师,以制作精密鉋刀为职责,受到木工师傅肯定为荣耀。一把「好用」的鉋刀,鉋刀匠师赋予工具灵魂,协助操作者木工技艺更上层楼。鉋刀工具没有艺术嫁衣做为包装,在现代凡事追求艺术与创作的台湾社会,逐渐被遗忘它们曾经是木工操作者重要的伙伴。

或许,台湾后代子孙会忘记,有一群台湾先民,曾经为木工、为生计努力创造台湾工业奇蹟。身为鉋刀产界后辈,有责为先驱们对这片土地的付出,留下註记、留下历史足迹。

感谢鉋刀产业的每一位制鉋匠师,因为您们的付出,为台湾创造木工新里程。

在此向鉋刀产界的先驱们至上最深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对木工工艺的严谨讲解,又充满了生活化的幽默感。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的工序时,会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为什么是平鉋”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工具,更是在探讨这个工具背后的哲学。作者认为,平鉋不仅仅是用来刨平木材的,更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制作者与木头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去感受木材的纹理、湿度和弹性。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变成了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读物。我好奇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作者在制作平鉋过程中的个人故事,那些失败的经历,以及最终成功的喜悦。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激励读者,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每一个伟大的作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的努力和坚持。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工具”的定义,它不只是一件冰冷的器物,更可以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

评分

我刚浏览了这本书的目录,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书中的章节安排就让我觉得很有条理。从最基础的木材选择和处理,到各个部件的精确加工,再到最后的组装和调试,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扎实和有逻辑。这让我觉得,即使是完全没有木工基础的人,也能跟着这本书一步步地学习,最终完成制作。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刀片研磨与调整”的部分,这似乎是决定平鉋使用效果的关键。我猜想,这部分内容一定会非常详细,包括不同角度的研磨技巧,以及如何根据木材的种类来调整刀片的刨削深度和角度。我一直认为,好的工具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自己亲手制作的、并且调试得当的平鉋,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承载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使用起来也必然别有一番滋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制作中常见问题的排查指南,比如刨出的木屑过厚或过薄,刨面出现波浪纹等等,这些都是我可能遇到的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开篇,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感的木工作坊。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传统工艺的敬意,娓娓道来平鉋在木工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为何至今仍然是许多木工师傅案头的必备工具。我一直以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传统手工工具早已被淘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如何制作一个工具,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种与木头对话的艺术。我被作者对木材特性的细致描述所吸引,关于不同木材的硬度、纹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平鉋的性能,都写得十分透彻。这让我意识到,制作一个好的平鉋,不仅仅是机械组装,更包含了对材料深刻的理解。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平鉋的制作工艺差异?以及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平鉋设计,它们又有哪些独到的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技艺的好奇心,让我开始思考,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和便捷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去学习和传承这些“慢”的技艺,去感受那份用时间打磨出的质感。

评分

刚翻开这本《自己动手做平鉋》,还没来得及细看具体内容,光是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简洁而有力量的字体,搭配上实木纹理的背景,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木头清香。我一直对木工有种莫名的向往,总觉得用双手创造出一些实用的物件,那份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虽然我并没有接触过平鉋,对它的原理和用途也知之甚少,但这本《自己动手做平鉋》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木工世界的大门。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循序渐进地介绍这个工具,是从最基础的木材选择开始,还是直接深入到平鉋的结构和调整?我猜想,一本以“自己动手做”为导向的书,必然会包含大量的图示和步骤分解,毕竟对于新手来说,直观的影像资料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材料清单,以及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会不会有关于安全操作的提示?毕竟涉及到工具的使用,安全是第一位的。总而言之,在还未深入了解具体章节之前,这本书已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如何将我从一个对木工一无所知的小白,变成一个能够亲手制作出平鉋的“匠人”。

评分

在拿到这本《自己动手做平鉋》之前,我对于“制作”这个词,总是停留在组装和粘贴的层面。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制作”的深层含义,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对结构的拆解、以及对每一个细节的打磨。书中对每一个零件的精确尺寸、加工工艺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仿佛为我描绘了一幅完整的蓝图。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自己动手制作平鉋的画面,从选取一块合适的木料,到用锉刀一点点地修整,再到最后将各个部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乐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木材防潮、防虫处理的建议,以及如何为平鉋的木质部分进行表面处理,让它不仅实用,更能长久地保存,甚至成为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自己创造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木工学习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启蒙,让我踏上了探索木工世界的神奇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