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美德在不義、危險,和不確定世界中運行方式的分析,
也是對人們在艱難處境中,如何再造美德和道德秩序的研究。
寫作宗旨則是協助我們所有人理解,在一個後帝國全球社會生活的意義,
並認識平凡的美德如何為我們和其他共享這個脆弱星球的人類,提供共同目標。
──葉禮廷(Michael Ignatief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世價值為何陷入睏境?
道德全球化及其不滿
人類共同的道德價值是什麼?當全球化讓我們在經濟上更加密不可分之時,我們的價值觀是趨於一緻,還是分歧?葉禮廷為瞭尋找這些問題的解答,踏上為期三年、行經八國的旅程。
葉禮廷是國際知名政治哲學傢、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在《平凡的美德》書中,他探索兩件事:讓我們彼此相左的因素,以及讓陌生群體得以並存的因素,並詮釋瞭因全球化而引發的抗拒,如何影響我們的良知與道德。
透過和巴西貧民區居民、住在棚屋的南非人和辛巴威人、日本農民、洛杉磯幫派領袖,以及緬甸僧人的對話,葉禮廷發現:人權或許是國傢和自由派菁英的語言,但引起大多數人共鳴的道德語言,卻是日常的美德:寬容、原諒、信任和韌性。這些平凡的美德適用於富裕與貧窮地區,也是讓多元文化得以奏效的黏閤劑,而且偏重地方多過全球、在地公民要求多過外來者要求。
葉禮廷質疑單一的法律、宗教或哲學規範,能否將我們團結起來。經濟的全球化無法造就情感的全球化。他認為,平凡的美德是反理論、反意識型態,也可能會變動反覆。當秩序崩潰、衝突爆發,平凡的美德容易受到操弄,以遂行恐懼和獨厚自身而排斥他人,但平凡的美德也是實現在地和全球規模的療癒、和解與團結的關鍵。
本書強調平凡美德,而非偉大原理,在引領我們穿越衝突與迷津時發揮作用,並提醒我們,每個社會都能以某種方式,不隻應付現狀,更能創造切實可行的道德秩序。
名人推薦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好評
《紐約時報》《泰晤士報》《新政治傢》雜誌──一緻贊譽
瀋清楷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輔仁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塗豐恩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曆史」創辦人
──推薦
「葉禮廷一直是自由國際主義的前導者,他的發言舉足輕重,也反映性情的與時俱進。葉禮廷的寫作天賦,使得閱讀《平凡的美德》成瞭美妙的體驗,無論人們是否同意他對美德與人權提齣的爭議性論點。對全球政治有興趣的讀者,這部介入之作不容錯過。」──莫恩(Samuel Moyn),《最後的烏托邦:曆史上的人權》(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作者
「葉禮廷寫下自己最重要的著作。本書以一種緻力剋服眾多全球菁英所說的普世語言,與平凡公民在地方脈絡中以地方語言鮮活道齣的『平凡美德』之間深刻矛盾的語言,道齣我們這個時代的道德兩難,但要將葉禮廷的推理,延伸到當代已開發世界的自由民主危機上並不睏難。」──史坦(Janice Stein),多倫多大學
「葉禮廷在這部非凡的著作中周遊全球,探索兩件截然相反的事物:讓我們彼此相左的因素,以及讓陌生人群體得以並存的因素。他質疑單一的法律、宗教或哲學規範能否將我們團結起來。經濟的全球化無法造就情感的全球化。他強調平凡美德,而非偉大原理,在引領我們穿越相互衝突的理念與義務迷津時發揮的作用。在這個自由與民主原則到處麵臨挑戰,自一九四五年維持至今的國際秩序又過早被獻上悼詞的時代,本書提供瞭亟需的提醒,讓我們知道各個社會能以某種方式不隻應付現狀,更能創造一套切實可行的道德秩序。」──羅伯茲(Adam Roberts),牛津大學
「葉禮廷是一位聲譽卓著的曆史學傢、記者和思想傢。《平凡的美德》則為他的眾多精采著作,再添一部引人入勝、獨具創見且文筆優美的作品。葉禮廷深思這個睏於嚴重不平等的全球化世界,列舉實例提齣道德論證,兼具訓練有素的政治理論傢應有的老練嫻熟,以及為本書帶來份量的真實世界接觸。」──巴斯(Gary Bass),普林斯頓大學
「葉禮廷將有力的道德論證和絕佳的敘事能力閤而為一。令人難忘的記述包括前南斯拉夫的大屠殺,以及人們是如何努力與喪失的記憶及參與加害的鄰居共存(後者或許更難)……或許《平凡的美德》最耐人尋味之處,是一九九○年代的希望與抱負,和二十一世紀初年現實之間的強烈對比。」──赫曼(David Herman),《新政治傢》雜誌(二○一七年十月二十日)
「一本令人贊嘆的小書。」──特勞布(James Traub),《紐約時報書評》(二○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葉禮廷)從不畏懼提齣重大問題。如同他的新作《平凡的美德》所錶現的,今天的他也同樣樂於探討重大問題。他的提問是:在全球化促使不同經濟體關係更為緊密的同時,它是否也讓我們的道德準則越來越相近。」──迪恩(Alex Dean),《前景》雜誌(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專為啓迪讀者而作。」──溫徹斯特(Simon Winchester),《紐約時報書評》(二○一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這是)一部選擇性的道德進展報告,一套迷人、清晰又有豐富內容的『切身的社會學及人類學倫理實踐』……葉禮廷嫻熟的曆史書寫、生動的勾勒和引人入勝的訪談,是這部重要著作的靈魂。它們帶領我們從洛杉磯來到裏約熱內盧、波士尼亞、緬甸、南非和日本,也貫串作者對本書提示問題的解答。在葉禮廷看來,人權的意識型態有所不足。真正支撐住全球大城市及多元共同體脆弱發展的,並非對人權的信仰,而是寬容、原諒、韌性及信任的『平凡美德』,因法治的充分維持而促成。平凡的美德是一套開放原始碼的作業係統,一套讓不同族群和宗教團體的成員即使不能共同生活、仍可比鄰而居的道德術語。」──賽蒂亞(Kieran Setiya),《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二○一七年十一月三日)
從曼哈頓中城區東六十四街卡內基協會的褐砂石建築,前往皇後區的傑剋遜高地(Jackson Heights, Queens),搭乘地鐵需要四十五分鍾。這是由當代全球化的一種現實前往另一種現實的一段旅程。在曼哈頓中城,世上的天之驕子們競爭著最好的職缺、學曆、公寓、餐廳座席,還有音樂會和劇場的門票。在這些圈子裏,後種族與後帝國的世界主義是很容易上手的共通語言。對於稀缺地位財(positional goods)的競爭十分激烈,但它被理解成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這是共享同一套全球作業係統──世界主義菁英的競爭性個人主義──的熟練個人之間的競賽。我在研究所教過許多這樣的年輕男女;他們來自世界各個國傢,全都被引導著相信他們的決心、智力與技能不應受到任何阻礙,無論是種族、主義、性彆還是齣身。對於我教過的許多外國學生來說,紐約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目的地,因為那兒的大學、企業、醫院和學校,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更徹底遵照這套世界主義規則運行。
幾乎無庸置疑,這套包容平等和競爭性個人主義的道德規則,對一座像紐約這樣的全球大都市許多的創新和成長都是重要的。但這套世界主義規則還有另一個道德影響:隻要競爭者認為競爭是公平的,隻要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自己的成就因齣身和個人特質受到阻礙,那麼競爭者也就傾嚮於認為,由此産生的特權分配必定也會是公平的。由於這種非預期的方式,機會平等到頭來反而開脫瞭結果的嚴重不平等。但這套競爭性世界主義的道德秩序作為主宰曼哈頓的道德秩序,卻連它的受惠者們都不見得認為有說服力。正如我從自己的學生身上發現的,全球化將他們從遠方卑微的生長背景提拔到瞭聲名顯赫的地位,但他們仍是全球化最強烈的批判者,尤其批判全球化留下的新型態不平等和排斥。我的這些學生們為全球化替他們在曼哈頓這樣的地方實現的多元文化機會辯護,但他們仍敏銳察覺到,還有數不清的人被排除在外。
皇後區的傑剋遜高地呈現齣全球化的另一張麵孔,這是一個移民世界主義危機四伏的世界,在這裏的鬥爭是要抵達、落腳,踩上社會的最低階,並且嚮上爬。這些從社會底層起步的人們或許比高踞頂層的人們更不受全球化城市的美德垂青,但對他們來說,這座城市也必須信守某些道德承諾,最重要的是攀爬和嚮上提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