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美德在不义、危险,和不确定世界中运行方式的分析,
也是对人们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再造美德和道德秩序的研究。
写作宗旨则是协助我们所有人理解,在一个后帝国全球社会生活的意义,
并认识平凡的美德如何为我们和其他共享这个脆弱星球的人类,提供共同目标。
──叶礼廷(Michael Ignatief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世价值为何陷入困境?
道德全球化及其不满
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是什么?当全球化让我们在经济上更加密不可分之时,我们的价值观是趋于一致,还是分歧?叶礼廷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解答,踏上为期三年、行经八国的旅程。
叶礼廷是国际知名政治哲学家、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在《平凡的美德》书中,他探索两件事:让我们彼此相左的因素,以及让陌生群体得以并存的因素,并诠释了因全球化而引发的抗拒,如何影响我们的良知与道德。
透过和巴西贫民区居民、住在棚屋的南非人和辛巴威人、日本农民、洛杉矶帮派领袖,以及缅甸僧人的对话,叶礼廷发现:人权或许是国家和自由派菁英的语言,但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道德语言,却是日常的美德:宽容、原谅、信任和韧性。这些平凡的美德适用于富裕与贫穷地区,也是让多元文化得以奏效的黏合剂,而且偏重地方多过全球、在地公民要求多过外来者要求。
叶礼廷质疑单一的法律、宗教或哲学规范,能否将我们团结起来。经济的全球化无法造就情感的全球化。他认为,平凡的美德是反理论、反意识型态,也可能会变动反覆。当秩序崩溃、冲突爆发,平凡的美德容易受到操弄,以遂行恐惧和独厚自身而排斥他人,但平凡的美德也是实现在地和全球规模的疗癒、和解与团结的关键。
本书强调平凡美德,而非伟大原理,在引领我们穿越冲突与迷津时发挥作用,并提醒我们,每个社会都能以某种方式,不只应付现状,更能创造切实可行的道德秩序。
名人推荐 亚马逊网路书店5颗星好评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杂志──一致赞誉
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涂丰恩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创办人
──推荐
「叶礼廷一直是自由国际主义的前导者,他的发言举足轻重,也反映性情的与时俱进。叶礼廷的写作天赋,使得阅读《平凡的美德》成了美妙的体验,无论人们是否同意他对美德与人权提出的争议性论点。对全球政治有兴趣的读者,这部介入之作不容错过。」──莫恩(Samuel Moyn),《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上的人权》(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作者
「叶礼廷写下自己最重要的着作。本书以一种致力克服众多全球菁英所说的普世语言,与平凡公民在地方脉络中以地方语言鲜活道出的『平凡美德』之间深刻矛盾的语言,道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两难,但要将叶礼廷的推理,延伸到当代已开发世界的自由民主危机上并不困难。」──史坦(Janice Stein),多伦多大学
「叶礼廷在这部非凡的着作中周游全球,探索两件截然相反的事物:让我们彼此相左的因素,以及让陌生人群体得以并存的因素。他质疑单一的法律、宗教或哲学规范能否将我们团结起来。经济的全球化无法造就情感的全球化。他强调平凡美德,而非伟大原理,在引领我们穿越相互冲突的理念与义务迷津时发挥的作用。在这个自由与民主原则到处面临挑战,自一九四五年维持至今的国际秩序又过早被献上悼词的时代,本书提供了亟需的提醒,让我们知道各个社会能以某种方式不只应付现状,更能创造一套切实可行的道德秩序。」──罗伯兹(Adam Roberts),牛津大学
「叶礼廷是一位声誉卓着的历史学家、记者和思想家。《平凡的美德》则为他的众多精采着作,再添一部引人入胜、独具创见且文笔优美的作品。叶礼廷深思这个困于严重不平等的全球化世界,列举实例提出道德论证,兼具训练有素的政治理论家应有的老练娴熟,以及为本书带来份量的真实世界接触。」──巴斯(Gary Bass),普林斯顿大学
「叶礼廷将有力的道德论证和绝佳的叙事能力合而为一。令人难忘的记述包括前南斯拉夫的大屠杀,以及人们是如何努力与丧失的记忆及参与加害的邻居共存(后者或许更难)……或许《平凡的美德》最耐人寻味之处,是一九九○年代的希望与抱负,和二十一世纪初年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赫曼(David Herman),《新政治家》杂志(二○一七年十月二十日)
「一本令人赞叹的小书。」──特劳布(James Traub),《纽约时报书评》(二○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叶礼廷)从不畏惧提出重大问题。如同他的新作《平凡的美德》所表现的,今天的他也同样乐于探讨重大问题。他的提问是:在全球化促使不同经济体关系更为紧密的同时,它是否也让我们的道德准则越来越相近。」──迪恩(Alex Dean),《前景》杂志(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专为启迪读者而作。」──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纽约时报书评》(二○一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这是)一部选择性的道德进展报告,一套迷人、清晰又有丰富内容的『切身的社会学及人类学伦理实践』……叶礼廷娴熟的历史书写、生动的勾勒和引人入胜的访谈,是这部重要着作的灵魂。它们带领我们从洛杉矶来到里约热内卢、波士尼亚、缅甸、南非和日本,也贯串作者对本书提示问题的解答。在叶礼廷看来,人权的意识型态有所不足。真正支撑住全球大城市及多元共同体脆弱发展的,并非对人权的信仰,而是宽容、原谅、韧性及信任的『平凡美德』,因法治的充分维持而促成。平凡的美德是一套开放原始码的作业系统,一套让不同族群和宗教团体的成员即使不能共同生活、仍可比邻而居的道德术语。」──赛蒂亚(Kieran Setiya),《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二○一七年十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