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美德在不义、危险,和不确定世界中运行方式的分析,
也是对人们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再造美德和道德秩序的研究。
写作宗旨则是协助我们所有人理解,在一个后帝国全球社会生活的意义,
并认识平凡的美德如何为我们和其他共享这个脆弱星球的人类,提供共同目标。
──叶礼廷(Michael Ignatief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世价值为何陷入困境?
道德全球化及其不满
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是什么?当全球化让我们在经济上更加密不可分之时,我们的价值观是趋于一致,还是分歧?叶礼廷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解答,踏上为期三年、行经八国的旅程。
叶礼廷是国际知名政治哲学家、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在《平凡的美德》书中,他探索两件事:让我们彼此相左的因素,以及让陌生群体得以并存的因素,并诠释了因全球化而引发的抗拒,如何影响我们的良知与道德。
透过和巴西贫民区居民、住在棚屋的南非人和辛巴威人、日本农民、洛杉矶帮派领袖,以及缅甸僧人的对话,叶礼廷发现:人权或许是国家和自由派菁英的语言,但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道德语言,却是日常的美德:宽容、原谅、信任和韧性。这些平凡的美德适用于富裕与贫穷地区,也是让多元文化得以奏效的黏合剂,而且偏重地方多过全球、在地公民要求多过外来者要求。
叶礼廷质疑单一的法律、宗教或哲学规范,能否将我们团结起来。经济的全球化无法造就情感的全球化。他认为,平凡的美德是反理论、反意识型态,也可能会变动反覆。当秩序崩溃、冲突爆发,平凡的美德容易受到操弄,以遂行恐惧和独厚自身而排斥他人,但平凡的美德也是实现在地和全球规模的疗癒、和解与团结的关键。
本书强调平凡美德,而非伟大原理,在引领我们穿越冲突与迷津时发挥作用,并提醒我们,每个社会都能以某种方式,不只应付现状,更能创造切实可行的道德秩序。
名人推荐 亚马逊网路书店5颗星好评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新政治家》杂志──一致赞誉
沈清楷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涂丰恩 「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创办人
──推荐
「叶礼廷一直是自由国际主义的前导者,他的发言举足轻重,也反映性情的与时俱进。叶礼廷的写作天赋,使得阅读《平凡的美德》成了美妙的体验,无论人们是否同意他对美德与人权提出的争议性论点。对全球政治有兴趣的读者,这部介入之作不容错过。」──莫恩(Samuel Moyn),《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上的人权》(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作者
「叶礼廷写下自己最重要的着作。本书以一种致力克服众多全球菁英所说的普世语言,与平凡公民在地方脉络中以地方语言鲜活道出的『平凡美德』之间深刻矛盾的语言,道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两难,但要将叶礼廷的推理,延伸到当代已开发世界的自由民主危机上并不困难。」──史坦(Janice Stein),多伦多大学
「叶礼廷在这部非凡的着作中周游全球,探索两件截然相反的事物:让我们彼此相左的因素,以及让陌生人群体得以并存的因素。他质疑单一的法律、宗教或哲学规范能否将我们团结起来。经济的全球化无法造就情感的全球化。他强调平凡美德,而非伟大原理,在引领我们穿越相互冲突的理念与义务迷津时发挥的作用。在这个自由与民主原则到处面临挑战,自一九四五年维持至今的国际秩序又过早被献上悼词的时代,本书提供了亟需的提醒,让我们知道各个社会能以某种方式不只应付现状,更能创造一套切实可行的道德秩序。」──罗伯兹(Adam Roberts),牛津大学
「叶礼廷是一位声誉卓着的历史学家、记者和思想家。《平凡的美德》则为他的众多精采着作,再添一部引人入胜、独具创见且文笔优美的作品。叶礼廷深思这个困于严重不平等的全球化世界,列举实例提出道德论证,兼具训练有素的政治理论家应有的老练娴熟,以及为本书带来份量的真实世界接触。」──巴斯(Gary Bass),普林斯顿大学
「叶礼廷将有力的道德论证和绝佳的叙事能力合而为一。令人难忘的记述包括前南斯拉夫的大屠杀,以及人们是如何努力与丧失的记忆及参与加害的邻居共存(后者或许更难)……或许《平凡的美德》最耐人寻味之处,是一九九○年代的希望与抱负,和二十一世纪初年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赫曼(David Herman),《新政治家》杂志(二○一七年十月二十日)
「一本令人赞叹的小书。」──特劳布(James Traub),《纽约时报书评》(二○一七年十月十五日)
「(叶礼廷)从不畏惧提出重大问题。如同他的新作《平凡的美德》所表现的,今天的他也同样乐于探讨重大问题。他的提问是:在全球化促使不同经济体关系更为紧密的同时,它是否也让我们的道德准则越来越相近。」──迪恩(Alex Dean),《前景》杂志(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专为启迪读者而作。」──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纽约时报书评》(二○一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这是)一部选择性的道德进展报告,一套迷人、清晰又有丰富内容的『切身的社会学及人类学伦理实践』……叶礼廷娴熟的历史书写、生动的勾勒和引人入胜的访谈,是这部重要着作的灵魂。它们带领我们从洛杉矶来到里约热内卢、波士尼亚、缅甸、南非和日本,也贯串作者对本书提示问题的解答。在叶礼廷看来,人权的意识型态有所不足。真正支撑住全球大城市及多元共同体脆弱发展的,并非对人权的信仰,而是宽容、原谅、韧性及信任的『平凡美德』,因法治的充分维持而促成。平凡的美德是一套开放原始码的作业系统,一套让不同族群和宗教团体的成员即使不能共同生活、仍可比邻而居的道德术语。」──赛蒂亚(Kieran Setiya),《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二○一七年十一月三日)
从曼哈顿中城区东六十四街卡内基协会的褐砂石建筑,前往皇后区的杰克逊高地(Jackson Heights, Queens),搭乘地铁需要四十五分钟。这是由当代全球化的一种现实前往另一种现实的一段旅程。在曼哈顿中城,世上的天之骄子们竞争着最好的职缺、学历、公寓、餐厅座席,还有音乐会和剧场的门票。在这些圈子里,后种族与后帝国的世界主义是很容易上手的共通语言。对于稀缺地位财(positional goods)的竞争十分激烈,但它被理解成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这是共享同一套全球作业系统──世界主义菁英的竞争性个人主义──的熟练个人之间的竞赛。我在研究所教过许多这样的年轻男女;他们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全都被引导着相信他们的决心、智力与技能不应受到任何阻碍,无论是种族、主义、性别还是出身。对于我教过的许多外国学生来说,纽约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的地,因为那儿的大学、企业、医院和学校,都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更彻底遵照这套世界主义规则运行。
几乎无庸置疑,这套包容平等和竞争性个人主义的道德规则,对一座像纽约这样的全球大都市许多的创新和成长都是重要的。但这套世界主义规则还有另一个道德影响:只要竞争者认为竞争是公平的,只要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自己的成就因出身和个人特质受到阻碍,那么竞争者也就倾向于认为,由此产生的特权分配必定也会是公平的。由于这种非预期的方式,机会平等到头来反而开脱了结果的严重不平等。但这套竞争性世界主义的道德秩序作为主宰曼哈顿的道德秩序,却连它的受惠者们都不见得认为有说服力。正如我从自己的学生身上发现的,全球化将他们从远方卑微的生长背景提拔到了声名显赫的地位,但他们仍是全球化最强烈的批判者,尤其批判全球化留下的新型态不平等和排斥。我的这些学生们为全球化替他们在曼哈顿这样的地方实现的多元文化机会辩护,但他们仍敏锐察觉到,还有数不清的人被排除在外。
皇后区的杰克逊高地呈现出全球化的另一张面孔,这是一个移民世界主义危机四伏的世界,在这里的斗争是要抵达、落脚,踩上社会的最低阶,并且向上爬。这些从社会底层起步的人们或许比高踞顶层的人们更不受全球化城市的美德垂青,但对他们来说,这座城市也必须信守某些道德承诺,最重要的是攀爬和向上提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