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三版)

人生十论(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足踏实地,安稳向前。」

  本书为钱宾四先生之讲演稿合集,由「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以及「中国人生哲学」等三编汇集而成。所论人生,虽皆从中国传统观念阐发,但主要不在称述古人,而在求古今之会通和合。读者浅求之,可得当前个人立身处世之要;深求之,则可由此进窥古籍,乃知中国传统思想之精深,以及与现代观念之和合。做人为学,相信本书皆可以启其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钱穆


  (1895~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钖人。年十八即任小学教师,历中学而至大学。先后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创办新亚书院。曾先后获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1967年,来台定居,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并任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为总统府资政。

  宾四先生治学,大抵以史学为核心,广涉诸经诸子之学,从而扩及中华学术与思想文化诸多领域;其中又以理学最为深刻,自云「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史之变迁。毕生心力钻研中国古典文献,即使晚年苦于眼疾,仍着作不辍,冀以唤醒中华民族文化之灵魂,俨然为晚清以来,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着《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秦汉史》、《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朱子新学案》等八十余种,具享誉中外学术界。
 

图书目录

新版序
自序
 
第一辑 人生十论
人生三路向(三十八年) ‧003
适与神(三十八年) ‧011
人生目的和自由(三十八年) ‧023
物与心(三十九年) ‧035
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四十一年) ‧051
如何完成一个我(四十一年) ‧065
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四十一年) ‧077
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四十一年) ‧089
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四十四年) ‧103
道与命(四十三年) ‧115
 
第二辑 人生三步骤
人生三步骤(六十七年) ‧123
 
第三辑 中国人生哲学
中国人生哲学 第一讲(六十九年) ‧139
中国人生哲学 第二讲(六十九年) ‧157
中国人生哲学 第三讲(六十九年) ‧179
中国人生哲学 第四讲(六十九年) ‧193

图书序言

新版序

  人生十论汇编成书在民国四十四年之夏,迄今已二十七年。今于字句小有修订,重以付印。又随加附录两文。一为人生三步骤,乃民国六十七年十一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之讲演辞。又一为中国人生哲学,乃民国六十九年六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之讲演辞。因同属讨论人生问题,乃以集合成编。虽端绪各别,而大意则会通合一,读者其细参之。

中华民国七十一年四月钱穆识于台北士林外双溪之素书楼

自序

  或许是我个人的性之所近吧!我从小识字读书,便爱看关于人生教训那一类话。犹忆十五岁那年,在中学校,有一天,礼拜六下午四时,照例上音乐课。先生弹着琴,学生立着唱。我旁坐一位同学,私自携着一册小书,放坐位上。我随手取来翻看,却不禁发生了甚大的兴趣。偷看不耐烦,也没有告诉那位同学,拿了那本书,索性偷偷离开了教室,独自找一僻处,直看到深夜,要归宿舍了,才把那书送回那同学。这是一本曾文正公的家训。可怜我当时枉为了一中学生,连书名也根本不知道。当夜一宿无话,明天是礼拜日,一清早,我便跑出校门,迳自去大街,到一家旧书舖,正在开卸门板,我从门板缝侧身熘进去,见着店主人忙问,有曾文正公家训吗?那书舖主人答道有。我惊异地十分感到满意。他又说,家训连着家书,有好几册,不能分开卖。那书舖主人打量我一番,说:你小小年纪,要看那样的正经书,真好呀!我听他说,又像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和光荣。他在书堆上检出了一部,比我昨夜所看,书品大,墨字亮,我更感高兴。他要价不过几角钱。我把书价照给了。他问:你是学生吗?我答:是。那个学校呢?我也说了。他说:你一清早从你学校来此地,想来还没有喫东西。他留我在他店舖早餐,我欣然留下了。他和我谈了许多话,说:下次要什么书,尽来他舖子,可以借阅,如要买,决不欺我年幼,索高价。以后我常常去,他这一本那一本的书给我介绍,成为我一位极信任的课外读书指导员。他并说,你只爱,便拿去,一时没有钱,不要紧,我记在账上,你慢慢地还。转瞬暑假了,他说:欠款尽不妨,待明春开学你来时再说吧!如是我因那一部曾文正公家训,结识了一位书舖老板,两年之内,买了他许多廉价的书。

  似乎隔了十年,我在一乡村小学中教书,而且自以为已读了不少书。有一天,那是四月初夏之傍晚,独自拿着一本东汉书,在北廊闲诵,忽然想起曾文正公的家书家训来,那是十年来时时指导我读书和做人的一部书。我想,曾文正教人要有恒,他教人读书须从头到尾读,不要随意翻阅,也不要半途中止。我自问,除却读小说,从没有一部书从头通体读的。我一时自惭,想依照曾文正训诫,痛改我旧习。我那时便立下决心,即从手里那一本东汉书起,直往下看到完,再补看上几册。全部东汉书看完了,再看别一部。以后几十册几百卷的大书,我总耐着心,一字字,一卷卷,从头看。此后我稍能读书有智识,至少这一天的决心,在我是有很大影响的。

  又忆有一天,我和学校一位同事说:不好了,我快病倒了。那同事却说:你常读论语,这时正好用得着。我一时茫然,问道:我病了,论语何用呀?那同事说:论语上不说吗?子之所慎,斋、战、疾。你快病,不该大意疏忽,也不该过分害怕,正是用得着那慎字。我一时听了他话,眼前一亮,才觉得论语那一条下字之精,教人之切。我想,我读论语,把这一条忽略了,临有用时不会用,好不愧杀人?于是我才更懂得曾文正家训教人切己体察,虚心涵泳那些话。我经那位同事这一番指点,我自觉读书从此长进了不少。

  我常爱把此故事告诉给别人。有一天,和另一位朋友谈起了此事。他说:论语真是部好书,你最爱论语中那一章?这一问,又把我楞住了。我平常读论语,总是平着散着读,有好多处是忽略了,却没有感到最爱好的是那一章。我只有说:我没有感到你这问题上,请你告诉我,你最爱的是那一章呢?他朗声地诵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最爱诵的是这一章,他说。我听了,又是心中豁然一朗,我从此读书,自觉又长进了一境界。

  凡属那些有关人生教训的话,我总感到亲切有味,时时盘旋在心中。我二十四五岁以前读书,大半从此为入门。以后读书渐多,但总不忘那些事。待到中学大学去教书,许多学生问我读书法,我总劝他们且看像曾文正公家训和论语那一类书,却感得许多青年学生的反应,和我甚不同。有些人,听到孔子和曾国藩,似乎便扫兴了。有些,偶而去翻家训和论语,也不见有兴趣,好像一些也没有入头处。在当时,大家不喜欢听教训,却喜欢谈哲学思想。这我也懂得,不仅各人性情有不同,而且时代风气也不同。对我幼年时有所启悟的,此刻别人不一定也能同样有启悟。换言之,教训我而使我获益的,不一定同样可用来教训人。

  因此,我自己总喜欢在书本中寻找对我有教训的,但我却不敢轻易把自己受益的来教训人。我自己想,我从这一门里跑进学问的,却不轻易把这一门随便来直告人。固然是我才学有不足,而教训人生,实在也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

  问我何所有,山中惟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中白云,如何堪持以相赠呢?但我如此读书,不仅自己有时觉得受了益,有时也觉得书中所说,似乎在我有一番特别真切的了解。我又想,我若遇见的是一位年轻人,若他先不受些许教训,又如何便教他运用思想呢?因此我总想把我对书所了解的告诉人,那是庄子所谓的与古为徒。其言,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这在庄子也认为虽直不为病。但有时,别人又会说我顽固和守旧。我不怕别人说我那些话,但我如此这般告诉人,别人不接受,究于人何益呢?既是于人无益,则必然是我所说之不中。纵我积习难返,却使我终不敢轻易随便说。

  十年前,我回故乡无钖,任教于一所私家新办的江南大学。那时,在我直觉中,总觉中国社会一时不易得安定,人生动盪,思想无出路。我立意不愿再跑进北平南京上海那些人文荟萃,大规模的大学校里去教书,我自己想我不胜任。我只想在太湖边上躲避上十年八年,立意要编着一部国史新编,内容分十大类,大体仿郑樵通志,而门类分别,则自出心裁,想专意在史料的编排整理上,做一番贡献。当时约集了几位学生,都是新从大学毕业的,指点他们帮我做剪贴钞写的工作。我把心专用在这上,反而觉得心闲无事,好像心情十分地轻松。太湖有云涛峰峦之胜,又富港汊村坞之幽。我时时闲着,信步所之,或扁舟盪漾,俯仰瞻眺,微及昆虫草木,大至宇宙人生,闲情遐想,时时泛现上心头。逸兴所至,时亦随心抒写,积一年,获稿八九万字,偶题曰湖上闲思录。我用意并不想教训人,更无意于自成一家,组织出一套人生或宇宙的哲学系统来。真只是偶尔覕见,信手拈来之闲思。不幸又是时局剧变,消息日恶,我把一些约集来的学生都遣散了,国史新编束之高阁,闲思录也中辍了。又回到与古为徒的老路,写了一本庄子纂笺,便匆匆从上海来香港。

  这一次的出行,却想从此不再写文章。若有一噉饭地,可安住,放下心,仔细再读十年书。待时局稍定,那时或许学问有一些长进,再写一册两册书,算把这人生交代了。因此一切旧稿笔记之类,全都不带在身边,决心想舍弃旧业,另做一新人。而那本湖上闲思录,因此也同样没有携带着。

  那知一来港,种种的人事和心情,还是使我不断写文章。起先写得很少,偶而一月两月,迫不得已,写上几百字,几千字。到后来,到底破戒了。如此的生活,如此的心情,怕会愈写愈不成样子。小书以及演讲录不算,但所写杂文,已逾三十余万言。去年忽已六十,未能免俗,想把那些杂文可搜集的,都搜集了,出一册南来文存吧!但终于没有真付印。

  这一小册,则是文存中几篇写来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王贯之兄屡次敦促,把来编成一小册,姑名之曰人生十论,其实则只是十篇杂凑稿。贯之又要我写一篇自序,我一提笔便回忆我的湖上闲思录,又回想到我幼年时心情,拉杂的写一些。我只想告诉人,我自己学问的入门。至于这十篇小文,用意决不在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又不是心情悠闲陶写自己的胸襟。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境况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中华民国四十四年五月钱穆识于九龙嘉林边道之新亚书院第二院

图书试读

人生三路向
 
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
 
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前者偏于情感,后者偏于理智。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话,宗教是软心肠的,科学是硬心肠的。由于心肠软硬之不同,而所向往发展的对象也相异了。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恋爱又是偏情感,软心肠的。而追求财富则是偏理智,硬心肠的。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这一种人生之情态。然而这一种人生,有它本身内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
 
外面安排,逐渐形成为一个客体。那个客体,终至于回向安排它的人生宣佈独立了。那客体的独立化,便是向外人生之僵化。
 
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个客体,那个客体便回身阻挡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过头来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毁。
 
西洋有句流行语说:「结婚为恋爱之坟墓」,大可报告我们这一条人生进程之大体段的情形了。
 
若果恋爱真是一种向外追求,恋爱完成才始有婚姻。然而婚姻本身便要阻挡恋爱之再向前,更且回头把恋爱消毁。
 
故自由恋爱除自由结婚外,又包括着自由离婚。
 
资本主义的无限制进展,无疑的要促起反资本主义,即共产主义。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