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3版)

沉思录(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ené Descarte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可以说,心灵和上帝是人的智力范围内所能知道的最确切、最显然的事情。我的六篇沉思,千言万语,没有其他目的,只是想要说明此一观点。-笛卡儿

  笛卡儿于一六四一年完成《沉思录》一书,其原文书名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揭示了整本书的主旨。所谓First Philosophy即第一哲学,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用语,为哲学中最关键的问题,也就是所有哲学问题的先决条件。书中共包含了六个沉思,从各个角度证明上帝的存在与灵魂的问题。他的语言与论述方式直到今日仍具有广大的影响力,而此书也成为所有哲学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1596-1650)


  以「我思,故我在」闻名全世界数百年的法国哲学家,同时兼有数学家、物理学家的身份,其理论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础,并开拓所谓的欧陆理性主义,深深影响后世的研究者如史宾诺沙、莱布尼兹。

  出生于十六世纪一个贵族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学与数学训练,从普堤耶大学毕业后不久即按照父亲的建议,选择以律师为业。但不久后即至荷兰从军,并定居长达二十多年之久,在这其中发表了多本着作。一六五○年受瑞典女王之邀至斯德哥尔摩为其讲课,却不幸染上肺炎而去逝,享年五十五岁。

  重要着作有《沉思录》、《笛卡儿谈谈方法》、《哲学原理》、《几何原理》等。
 
译者简介

周春塘


  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博士。历任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华梵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华梵大学东方思想研究所所长等职。着作包括《撰写论文的第一本书》、《生活智慧 - 寻找生命中的力量》;译有《耶稣秘卷》、《笛卡儿与沉思录》。(以上皆由五南出版)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导读

第一哲学沉思录
      致索尔邦神学院的献词
      致读者序
      六篇沉思摘要
      沉思一:论一切可疑的事物
      沉思二:论心灵的本性,以及心灵比物体更易理解的事实
      沉思三:论上帝的存在
      沉思四:论真理和虚妄
      沉思五:论物质事物的本质,并再论上帝的存在
      沉思六:论物质事物的存在,兼及心灵肉体的差异

异议和答辩(选)
      第一异议书 (约翰‧德‧开特)
      第二异议书 (马兰‧梅色纳)
      第三异议书 (汤麦斯‧霍布士)
      第四异议书 (安东尼‧阿尔诺)
      第五异议书 (皮埃尔‧伽桑狄)
      第六异议书 (梅色纳编辑)

哲学原理 (选)
      致伊丽莎白公主的献词

人类知识的原理
笛卡儿年谱
笛卡儿主要着作书目

图书序言

我在一六三七年用法文写成的《为理性的指导和真理的寻求谈谈科学的方法》(以下简称《谈谈方法》)一书中,曾经简短地谈论到上帝和人类心灵的问题。在该书中我没有意思要详细讨论每一项目的细节,我的用意只在提供一个粗略的大纲,然后希望从读者的反应中知道该怎样处理下一步的写作。我始终觉得,这些问题有高度的重要性,一次的探讨是不够的,而且我阐述的方法颇别开生面,跟向来的作品都大异其趣。如果我自始至终都用法文执笔,认为这便是人人必需经由的阅读模式,我担心有些智力比我还差的人,会误以为这将是他们未来遵循的途径。

  虽然在《谈谈方法》中,我曾公开请求读者告诉我他们对此书不同的意见,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封投书针对本书的问题提出了异议。我觉得在我即将进入详细讨论之前,需要在此给他们一个做简短的回应。

  第一个反对的意见是:既然人类的心灵在反观自照的当时,察觉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思想物,这并不能证明心灵的天性或者本质仅仅只包含思想物的成份,这里「仅仅」二字,意味着灵魂中其他的事物都将被排除在外。我对这个意见的答覆是,在该书的文字中,因为我还不打算对灵魂的问题作详细的讨论,因此也没有意思要把其中其它的事物予以排除。那段文字只道出了我个人的感受,我的意思是,除了我是一个思想物,或者一个自身拥有思想功能的东西之外,我还没有发现任何我能清楚辨认属于自己的本质(essence)的东西。在下文中我将清楚交代,当我说我没有发现任何我能清楚辨认属于自己本质的东西时,并不代表我的本质中没有包含其它的事物。

  另外一个反对的意见是:既然在我的概念里存在着某种比我更完美的东西,并不能证明这个概念的本身会比我更为完美,更不能证明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某种现实确实存在。我的答覆是,「概念」(idea)一辞在这里有两层的意义。它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物质,也可以是一种心灵的操作,在这种意味中,「概念」不可能比我更完美,或者,它也可以从「趋向性」(intentional)的角度着眼,即观察这个概念所表征的(represented)东西,即使这东西不能假定存在于心灵之外,至少从它的本质上说,它可以比我更为完美。至于如何把这些在概念中比我更完美的东西证明确实存在,我会在本书中详细说明。

  除了上述的两种意见,我还收到两份篇幅颇为不短的投书,挑战我的结论,而不是我的推理,他们所依据的多是时下最典型的无神论的言论。由于我的反驳对能认同我的推理的人将全无意义,又由于许多人在判断事物时,常常刚愎自用,冥顽近视,一旦得听其一,不论如何虚假无理,不能再听其二,宁让真知灼见弃置沟壑而不顾,对于这些人,我真不愿多费唇舌,只要我能避免不首先去引述他们就好了。在这里我只想笼统说一句话:当今那些无神论者的兴风作浪,攻伐上帝的存在,无非是虚张个人对上帝的声势,再不然便是僭越自己狭小的心智,强词夺理把上帝的形象横加约束、改造。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记得个人的卑微,和上帝的无穷,非言语所能道尽,那么这种人的作为,不过是蜉蝣撼大树,不值一笑了。

  现在既然把旁人的意见做了一点交代,我应当可以言归正传,回到上帝和心灵的话题上,并且好好来谈谈「第一哲学」这件事情了,至于舆论的臧否,和读者的反应,恐怕我已无暇过问。事实上,我并不鼓励人人都读我的书,除非他们有意愿,也有工夫,陪同我一起做严肃的思考,并且在这思考的同时,还能把个人的偏见,连同自己感官的感受,一齐抛开。我十分清楚,像这样的读者不会很多。至于那些不想从我书中了解我的议论,以及这些议论中相互的关联,而只想断章取义,无事生非,一如他们惯用的伎俩,我的书对他们一无用处。他们会在许多地方轻易找到吹毛求疵的机会,而开始起閧。我也知道他们不会提出任何有份量的异议,值得我费心作答。

  不过我也不敢保证其他的读者在第一次读我的书时,能有多少收获,也不敢自信我有多少能力预料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遭遇到怎样的困难。爲了这个原故,我应当给《沉思录》一个开门见山的说明,即我得把我一切取得确实而明显的知识的理由,原原本本、一丝不漏地交待清楚,因为惟有这样,我才有机会了解这些说服了我的理由,是否也能说服他人。在全书之末,我还将答覆好了几位高度智慧而又学问渊博的学者,他们在《沉思录》出版前便读到我的手稿,和征求他们宝贵意见的邀请函。我收到的异议书为数极伙,而且内容丰富,我几乎敢大胆地说,后来想提意见的人,恐怕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因为那些有深度的话,怕快给他们说尽了。我因此想在这里再一度向读者提出声明,请不要轻易评论《沉思录》,除非你已用心阅读了全部的异议书,以及我给它们的答辩。

图书试读

沉思一 论一切值得我们怀疑的事物

好多年前我便开始注意到,童年时代我接受了太多、太多不实的知识,而把它们视为真理,随后还把这些可疑的事情当做基础,在上面又建构了许多其他的事情,如此层层相因的结果,使我感到,一旦我想确定一些坚固而有永久性的科学知识时,我还非得把这些东西一扫而空,然后从一片干净的土地上重新做起。然而我也知道,这是一桩出奇艰难的工作,因此我心想我得等到年龄更成熟,且再也不会有更恰当的时机后,才挑起这副担子来。这个念头让我荒废了不少时日,我发现再如此荒废下去而不及时採取行动,我将永无开端的一日;那时我不能责难别人,只好怪自己了!今天我终于打定了主意,不顾一切,放下万缘,给生活匀出一片空间,不再接受外界的干扰,专心写作。目前我独自一人,生活简单,是个绝佳的时辰,可以无忧无虑地尽力来清扫心中累积多年的错误观念。

不过如此做时,我发现我并不一定要把旧有的一切都视为虚妄(这也是一桩永远办不到的事情),理性既然告诉我们拒绝那些显然的虚妄,又要我们小心接受那些看来无可怀疑的事情,那么,如果在观念中我发现某些可疑的理由,因此在观念上否定一切,也并不为过吧?要想检验每一件个别事物的真伪,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样想妥,我遂挑起了当前首要的任务:挑战过去盲目信赖的第一原则(first principles)──这个造成一切知识来源的魁首。

我发现到目前为止,我最信以为真的知识大多来自感官,或者是经由感官的指引而得到的。然而我偶尔也发现,感官会欺骗我们;即使一次被骗,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从此不再信赖它。

尽管感官偶然的误导,有如那些太小、太远的东西,但还是有不少其他的事情,虽也来自感官,却令人无可怀疑,例如此刻的我,端坐火炉边,身穿冬袍 ,手上握着一张正在写字的纸,……我怎能怀疑这一切,怀疑我的双手,怀疑我拥有的这副身躯呢?除非那些被黑胆燻心、忧郁失常的疯子,身无分文,却自以为是帝王,全身赤裸,却幻想身披紫袍,他们可以相信自己的脑袋若不是一堆泥,便是一只空空如也的南瓜,再不然便是一块玻璃。然而他们不过是一群不正常的疯子,如果我也如他们一样胡言乱语,我不也就是一个疯子了吗?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