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谊:穿梭哲学、艺术、文学、影剧,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论友谊:穿梭哲学、艺术、文学、影剧,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exander Nehamas
图书标签:
  • 友谊
  • 哲学
  • 艺术
  • 文学
  • 电影
  • 历史
  • 人际关系
  • 情感
  • 文化
  • 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脸友喧嚣的时代,看清友谊,摸清自己。
2007-08 Gifford Lectures "Because it was he, because it was I": Friendship and Its Place in Life
苏格兰学界最高荣誉「纪福讲座」集结成书,挑战亚里斯多德以降的友谊定义。

世上没有两段一样的友谊,也没有始终如一的自我。
每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拼图,结合起来才是你的样貌。
交友变成网上点按钮的时代,普林斯顿哲学教授带你揭开友谊与自我的真面目。

  朋友彼此激励,同甘共苦,也拓展对方的人生眼界。不同朋友带来的影响,渗透在我们生活与人格之中。友谊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关系,也是许多文艺、影剧作品的歌颂对象。但现代人际互动越来越频繁,随着网路时代来临、社群网站活跃,「朋友」一词囊括的范围越来越广,我们越说不清怎样的关系才算「真正的」朋友。

  自古以来,朋友就常伴我们左右,友谊本身却一直面目模煳,难以捉摸。人为什么亲近朋友、爱朋友?又为什么疏离、断绝友情?什么样的关系才算是朋友?亚里斯多德、西塞罗、蒙田、亚当.斯密都想定义友谊,说清友谊与人生、社会的关系,却未曾找到能通行理论和现实世界的准则。到底怎么样的友谊才堪称理型典范?友谊究竟会将我们的生命带往何处?

  友谊是知名哲学家内哈玛斯长年关注的焦点,《论友谊》集结其多年研究,以及在世界顶尖大学讲课的菁华。他从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友谊定义下手,论述与生动的事例并行,将讨论扩展到哲学、宗教、政治、艺术、心理学、经典文学、推理小说、戏剧影视、自身生活,审视友谊在公私领域如何展现,以包罗万象的素材描绘其复杂形貌。解析友谊的同时,内哈玛斯也引导我们凝视与「朋友」对应的「我」,探索「自我」丰富多彩的形象。

  为什么爱他,我觉得这无从表达,只能回答:因为是他,因为是我。除此之外别无答案。──蒙田谈挚友波埃西

  ※关于友谊,你有没有想过……?

  ◇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对友谊的见解有盲点?
  ◆让我们关系更密切的友谊,竟然会撕裂人群?
  ◇「福尔摩斯拉小提琴、华生抽菸斗」比「为朋友赴死」的场面更能精准表现友谊?
  ◆如果你说得清楚自己为什么爱朋友,那你可能并不爱他?
  ◇我们深爱同一位朋友时,喜欢上的绝不是「同一个人」?
  ◆现实生活中毁你一生的朋友,可能对你的人格养成最好?

各界推荐

  台大哲学系教授 苑举正__专文推荐
  专栏作家 周伟航
  编辑人、作家 黄威融
  高中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黄益中
  作家、出版人 颜择雅__一致推荐(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我以诚挚的心情,向国人推荐这本好书,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后,能够深深地体会,其实我们需要朋友的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苑举正,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内哈玛斯的着作优异精彩又流畅易读,他让哲学能被更广大的读者接受。内哈玛斯的新作内容广博,研究严谨,同时又从温暖的个人叙事出发,阐述友谊这个神秘现象。内哈玛斯的文字清晰明快、贴近读者、博学多闻。衷心推荐!──乔伊斯.卡洛.奥兹(Joyce Carol Oates),作家

  现今社会中,社群媒体把「朋友」动词化的心态已如此深入人心,内哈玛斯讨论友谊的着作正如及时雨,意义重大。这本哲学着作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如果想更了解友谊,这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面,推荐本书。──《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

  《论友谊》文字清晰、条理分明,论述细腻又广博,是一本优美的着作,时有感人之处。如果有人认为重要议题的讨论不可能精确又深入,那么本书正是有力的反证。──菲利普.基彻(Philip Kitcher),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杜威讲座教授

  亚历山大.内哈玛斯动人而切身的新作清楚告诉我们:﹝……﹞为什么人性价值的核心深处,竟是朋友之间紧密相连的羁绊。他巧妙融合哲学、文学、心理学,探讨友谊的脆弱之处、道德冲突及风险所在﹝……﹞──葛林布莱(Stephen Greenblatt),哈佛大学约翰.科根人文学校级教授、《大转向》作者、普立兹奖得主

  内哈玛斯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戳破了对友谊常见的盲目崇拜,他指出友谊可能带来的损失或负面影响,但又完整保全了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即朋友是无价之宝,在我们生命中举足轻重。本书深富洞见,是毕生反思的结晶──不只关心友谊的人应该读,我们所有关心朋友的人都应该读。──R.拉尼尔.安德森(R. Lanier Anderson),史丹佛大学哲学教授

  优美又睿智的《论友谊》将带领你更深入了解你所经历的友谊。哲学作品能让人读得欲罢不能吗?《论友谊》确实令人手不释卷。──保罗.伍德拉夫(Paul Woodruff),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哲学与古典学教授

  如果想了解友谊的概念在亚里斯多德以降的西方文明中如何演变,本书富有特色的研究十分实用。──《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穿越时空,洞察人性:一本关于人类情感与社会构建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暂定《群像与独白: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联结与自我构建》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立足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以及当代文化研究的综合性著作,旨在剖析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结构中,个体如何形成、维持、协商并最终定义自身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再将焦点聚焦于单一、古典的“友谊”概念,而是将其拓宽至更具时代特征的“联结”(Connection)与“归属”(Belonging)的复杂场域。 第一部分:结构的重塑——现代性的个体化与群体的消解 本书首先从宏观社会结构入手,审视自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社区、血缘纽带如何被基于效率、流动性和市场逻辑的社会组织所取代。我们探讨齐美尔(Georg Simmel)笔下的“大都会人”的心理状态,以及鲍曼(Zygmunt Bauman)所描述的“液态现代性”如何侵蚀了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1.1 空间与距离的悖论: 聚焦于城市化进程对人际交往的物理与心理影响。探讨居住的匿名性、通勤的异化如何使得“邻里”这一传统联结形式瓦解,代之以功能性、暂时性的社交圈。我们分析“第三空间”(如咖啡馆、共享办公空间)的兴起,它们是如何在提供临时亲密感的同时,加剧了关系的易逝性。 1.2 劳动异化与时间碎片化: 深入剖析当代工作模式(如零工经济、远程办公)对建立深度联结的冲击。工作时间不再是固定的、可预测的,个体必须不断投入精力于“自我营销”和“职业网络构建”,这使得投入到非功利性、纯粹情感交流中的时间资源愈发稀缺。我们参考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分析,探讨工作场所中潜在的监督与自我规训如何影响个体在同事间的真实表达。 1.3 身份的流动性与边界模糊: 在后现代语境下,个体身份不再是单一、固定的“本质”,而是多重角色的叠加与不断重组。本书审视这种身份的流动性如何使得建立“固定锚点”式的联结变得困难。我们探讨跨文化交流的常态化,个体需要在不同文化规范中不断调整其社交脚本,导致一种持续的、低强度的“社交疲劳”。 第二部分:媒介的介入——数字景观中的关系建构 本部分将核心议题转向信息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对人际联结的结构性改变。我们拒绝简单地将技术视为“好”或“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社会介质,它既拓展了连接的可能性,也引入了全新的风险与挑战。 2.1 屏幕上的亲密: 详细分析了“在场感”(Presence)的重新定义。在线联结如何模仿甚至替代了面对面的互动,探讨表情符号、GIF动画等非语言信息的“压缩与解码”过程中的信息损失与误解。引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研究在线群体如何通过共同的叙事和仪式(如共同追剧、参与网络热点)来快速形成强烈的共同体感,尽管这种共同体可能只存在于虚拟空间。 2.2 “关注”的经济学与情感的展示: 深入剖析“点赞”、“关注”等量化指标如何内嵌于人际互动之中,将情感交流转化为一种可被衡量的社会资本。我们探讨这种“表演性亲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FOMO”(错失恐惧症)如何驱动个体持续参与到无休止的社交展示中,而非追求深度的情感共鸣。 2.3 算法策展的社交生态: 考察推荐算法在联结形成中的作用。算法倾向于强化已有的偏好和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同温层的稳固,但同时也可能阻碍个体接触到异质性观点和生活经验,从而限制了关系网络的广度和张力。 第三部分:个体化叙事的压力——当代情感的内在张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从外部结构转向个体内部体验,分析在高度个体化和自我负责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如何应对“被需要”与“保持独立”之间的矛盾。 3.1 自我关怀的伦理: 探讨新时代对“自爱”(Self-Care)和“边界设定”(Boundary Setting)的推崇。这种对个体精神资源的优先保护,虽然是现代性对过度消耗的反作用力,但也可能演变为一种情感上的自我隔离,使得个体在需要帮助时难以向外求援。 3.2 情感的劳动与隐形付出: 分析在关系中,情感的维护(如记住生日、主动发起对话、提供情绪支持)如何成为一种隐性的、常常不对等的“劳动”。本书将借用卡罗琳·克里斯特娃(Julia Kristeva)的间性理论,考察个体如何不断地在“给予”和“索取”的动态平衡中进行消耗和重建。 3.3 联结的脆弱性与韧性: 总结在上述所有结构性压力下,现代联结所呈现出的独特脆弱性——易碎、易变、难以保证。然而,正是这种脆弱性,使得当联结得以维系时,其所包含的相互理解和承诺显得尤为珍贵。本书试图描绘出,在碎片化的世界中,那些依然能够穿越噪音、坚韧生长的个体间意义的“微型联盟”的形态与意义。 结语:在连接与疏离之间寻找平衡点 《群像与独白》并非提供一套关于如何维系完美关系的指南,而是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当下的联结生态是如何被历史、技术和经济力量共同塑造的。它邀请读者跳出个人经验的局限,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并在理解结构性挑战的基础上,重新构想个体化时代的“在场”与“共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内哈玛斯 Alexander Nehamas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卡本特人文学科讲座教授,哲学系、比较文学系教授,曾任该校人文理事会及希腊研究学程主持人、博雅教育成员协会创办理事。着作探讨艺术、文学、真实性等主题。现居于纽泽西州普林斯顿市。书籍作品有《尼采:生命之为文学》(Nietzsche: Life as Literature)、《生活的艺术》(The Art of Living)、《本真性的美德》(Virtues of Authenticity)、《只是个幸福的承诺》(Only a Promise of Happiness)等。

译者简介

林纹沛


  台大外文系学士、历史所硕士。喜欢看书、看戏、旅行、吃甜点。联络信箱:shuen12171@msn.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苑举正
绪论

I
第一章 朋友是另一个自我 亚里斯多德的基础
第二章 一种分离 现代友谊的出现
第三章 灵魂的结构 友谊与艺术

II
第四章 诸如此类 我们为什么爱朋友?
第五章 毫无幽默感 友谊的瓦解
第六章 友谊的善

图片来源
志谢
作者註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友谊,是哲学中最富争议的题目;为什么呢?因为友谊明显地具有正面与负面的价值。交一个好朋友,可以得到被爱的满足,生活上的助益,感觉的愉悦,甚至互相砥砺。但是,友谊也会导致我受到抛弃、欺骗,甚至一起做坏事,最糟糕的情况,会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

  在西洋哲学史中,对友谊提供最乐观论述的,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他的伦理学,强调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幸福,而获得幸福的主要途径,就是交朋友。亚里斯多德甚至认为,只有神与动物才能离群索居,而人是靠着友谊(一种广义的爱),成为完整的人,能够得到幸福。

  这的确是很乐观的想法,但亚里斯多德有没有想过交到坏朋友怎么办呢?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位大哲学家而言,朋友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分别是功能的、感官的,与德行的。在交友的过程中,没有损友的问题,因为友谊本身就是德行的展示,而与损害德行朋友交往的关系,不能称为友谊。

  《论友谊》这本书,从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开始,採用批判的角度,直接指出亚里斯多德理念的限制。作者分别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指出亚里斯多德的友谊论述中所包含的缺点:一是历史的观点,另一是辩证的分析。

  历史中,当古希腊的城邦制度转换到基督教世界的时候,所有我们在友谊中所期盼获得的帮助、愉悦与德行,都是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待友谊。而在基督教世界中,这种从工具性角度爱朋友的观点是狭隘的。这种观点忽略了我们真正要爱的对象是,神与祂所创造的一切,包含所有的人。没有错,从普世的角度而言,珍惜友谊的人,只在凸显个人的偏好。

  在辩证的分析上,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友谊是环绕在我们的感觉所生成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会产生各式感觉,包含友爱、快乐与美好,但伴随着友谊的发展,这些感觉是双向的;爱可以变成恨,乐极会生悲,美会庸俗而变丑。虽然亚里斯多德认为友谊就是德行,但事实上,友谊包含的情绪,不但不是德行的来源,甚至往往友谊会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友谊的复杂性,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导致父母对于子女交友的状况,特别担心交到所谓的坏朋友。可是,友谊与道德之间,必然有一定的紧张关系。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思考友谊的价值呢?这个问题极有可能是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因为友谊就像是我们的美学经验一样,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

  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用艺术品来比喻友谊的价值。在鑑赏艺术品时,作者非常巧妙的引用康德对于美学的论述,认为美学的价值就在于欣赏艺术品的过程,是主观的同时,也是所有人共享的判断能力。因此,审美判断具有「主观的普世性」。这个概念恰好可以说明,友谊是什么。

  对于友谊的认知、发展与坚持,作者认为,这不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自我转化的过程。对于了无新意的友谊,我们会慢慢地让这段友谊离开我们的生活,留下的只是想要交新朋友的感觉。作者甚至运用了反向思维说,友谊的维持,并不着眼于现状的维持,而在于从朋友身上发掘新的元素;同样的观念,也发生在我们对于美的认知上。

  没错,友谊与美学是同步发展的。我们会欣赏一个人,与他共享生活中的细节,目的并不在于告诉这个人什么秘密,而在于让这个人成为友谊建构中的一部分。同样的,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们也不断地从艺术鑑赏中,发现新的价值,同时否定以前认定的。这个连结友谊与美学的观点,是阅读本书得到的最大收获。

  本书的译笔其佳无比,文辞通顺,表达明确,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在本书所欲展现的深度,也可以愉悦地领会文字中所呈现的思路。对于这么重要的一个哲学议题而言,译者的贡献,是我们深度思索友谊这个议题的桥梁。

  最后,我以诚挚的心情,向国人推荐这本好书,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后,能够深深地体会,其实我们需要朋友的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苑举正(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绪论

  这几年来,我偶尔需要前往希腊,差不多算是定期过去;希腊是我的故乡,但到希腊是为了工作的事,旅程本身十分短暂,最长不过三天,行程则十分忙碌;不过只要腾得出时间,我就会在雅典至少待上一晚,跟一群朋友相聚。我们五十多年前从高中毕业之后,就一直维持不可思议的情谊。

  我们这一挂朋友多半是住校生,有些人住校的时间甚至长达十年。学校的课业要求十分严格,住校生的生活更是受到严密控制:所有的活动──起床、盥洗、进餐厅、读书、上床睡觉等一切活动──都由震耳的电子铃声控制,铃声通常把我们赶上下个任务的时间抓得刚刚好,只要迟到就得受罚。学校位于雅典,有些男孩是当地人,包括我在内;有几个来自希腊其他地区;还有许多人来自国外,家里因为种种原因搬离希腊。学校宿舍没什么隐私可言,我们修一样的课,也总是被老师管,这些因素让我们十分亲近,不少人在週末、放假时常到彼此家里玩,也形成深厚悠长的友谊(一旦我们绝交、反目了,敌意也会同等深厚,不过不一定会像友谊这么持久,可能很快就会和好)。

  我那些朋友之后一起度过人生大半时光,我则一毕业就离开雅典到美国留学,后来一直待在美国,隔了一阵子才又跟他们联络上。我很容易就再度和他们打成一片,一重新融入这群朋友,他们就让我感到十分轻松自在,对此我十分惊讶。我猜想,一部分是因为重新熟悉彼此的过程中,我在他们身上认出的那些鲜明个性,那些我记得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带有的特质:一位朋友现在是外科医生,他仍是我们这群人的开心果,他的幽默感浑然天成,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依然风趣如昔;另一位朋友向来热爱飞行,他的儿子现在是机师,在一家希腊民营航空公司工作;还有一位朋友仍是某支足球队的死忠球迷,他从学生时代就支持这支足球队,每场比赛都不错过──我相信他们也在我身上看到类似的熟悉性格。当然,我们各自也都变了不少,虽然变了,至少有些部分是变得更好。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欣赏彼此年轻时的样子以及过去意气相投之处,但摆脱了青春期的不安全感、愤怒躁动和竞争意识:我们的互动或许不像当时那么夸张、那么热情,但现在的互动更轻松、更温和,且总是情意真挚。

  这群朋友定期聚会,通常约在星期天晚上,有些人来打牌,有些人则只是来见见朋友、聊聊天。他们会一起去餐厅吃晚餐,特别是(但不只在这种时候)要款待像我这样海外归来的老同学时──而他们也一向欢迎老朋友。这类晚餐聚会往往会发展成到某人家中久坐畅谈,各个朋友的太太也加入其中,她们彼此之间也都是朋友。有些朋友会一起家庭旅游,有些人(夫妻皆然)则成为朋友小孩的教父母。虽然他们一开始保持联络可能是为了让过往回忆鲜明不灭,也喜欢一同重温过去种种(常常如此,我也参与其中),不过他们的友谊逐渐变得更为丰富,不再只是要找机会沉溺怀旧情怀:前述的所有活动,还有伴随这样经年累月亲密往来而生的一切,都为他们与家人的生活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说友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等于是说友谊影响了他们本人。我意识到这些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至少一部分(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友谊的缘故;我同时也意识到,即便一开始大家友好往来是因为想把握共同的过去,但友谊对打造不同的未来同样举足轻重。我们是谁,极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朋友所决定,关系越亲密,朋友在我们生命中的影响就越广泛、越全面。友谊并非迟滞不动。我同学的友谊延伸到他们人生的各个层面,弥漫其中。我们的每段友谊,或多或少都与我们的其他面向有关:朋友影响了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越亲密的朋友影响越深,正如人生的方向也影响我们选择与谁为友。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友谊深深关系到我们在生命中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本书中,我希望说明友谊为何如此影响深远。不过,我们首先需要将友谊本身描绘得更加复杂细致。在此我所说的友谊指的是亲密的友谊,不是脸书那种不分亲疏轻易形成的友谊(脸书上的友谊有个糟糕的特色,就是把「朋友」变成了动词)。打从有人开始思考这样的关系起,友谊便始终被盛赞为生命中至为伟大的礼物。罗伯特.伯顿的颂辞可谓典型:

  「『太阳之于苍穹,正如友谊之于世界』,友谊是最神圣、最高尚的连结。夫妻之爱使人类繁衍,友谊则使人类臻于完美,且优于爱情……若除去友谊,便也除去了世上一切快乐、喜悦、安慰、幸福与真正的满足;友谊是最伟大的羁绊、最稳固的契约,也是最强烈的连结……忠实的朋友比黄金贵重,他是苦难的良药、是唯一的财宝。」

  爱默生所言同样经典:

  「朋友啊,我发自肺腑的说:
  因你存在,天空方成苍穹,
  因你存在,玫瑰方显鲜红,
  万物因你而更加高贵,
  并超越尘世。」

  夏绿蒂.勃朗特写给爱伦.努西的几句话语,则让我们稍稍领略到人的一生受友谊的影响能有多深刻:「我们为何必须分离?爱伦,这必定是因为上天惟恐我们太过深爱彼此──恐怕我们竟会迷失于崇拜祂所造之物,却无视于造物主。」

  珍视友谊的态度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对努力解读友谊这种关系的人而言,亚里斯多德对「philia」(一般公认「philia」等同友谊)的想法在今日仍然十分关键。     亚里斯多德认为「philia」是伟大而纯粹之善。他如此解释:不论人们在生命中已坐拥何等事物,也不会有人愿意失去友谊而独活于世。亚里斯多德以降的思想传统也认为友谊是生命中至为珍贵的财产,其中鲜有例外。

  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虽影响深远,也形塑了今日的常识观点,但这一脉承袭下来的概念往往避谈友谊更为黑暗、更为痛苦、更令人不安的面向。我们赞扬友谊时,往往忘了朋友间的日常互动十之八九既平凡又琐碎,我们也忘了伴随友谊终结而来的忧伤。友谊有时可能十分伤人,即使良好的友谊亦然,但我们对此视若无睹。我们也忽视了,即使是最好的友谊也可能偶与道德上正确之事发生冲突,例如对朋友的忠诚凌驾于向他人履行职责时。我将会论证:友谊具有双重面向。

  友谊的真正面貌更为复杂,可显现其复杂之处的其中一点,就是友谊可能使我们身陷危险或身陷不义。另一点则是我跟学校老友相聚时体悟到的。我跟他们聚会的情境明显异于我在其他关系中的情境,我发现自己跟这群朋友相处时,不管行为或想法都和我跟其他朋友相处时不同。举例而言,虽然这群朋友里有工程师、记者、企业主管,还有其他专业人士,但没有一个是学者。因此,如果跟他们说话时,就像我不假思索的跟学生或同事那样说话,就太不合时宜了。跟某群朋友说话时听来自然而然的某种音调、某些词汇、对话模式,听在其他朋友耳里可能变得矫揉造作、卖弄学问或高高在上。有些议题你一定会跟某群朋友热烈辩论,但同样的议题在其他朋友面前忽然变得没那么重要。我们根据不同关系做出调整,某些朋友眼中的我们,跟我们在其他朋友眼中的特色迥然不同:

  「我们的个性千变万化,我们有多少朋友,就有多少不同面貌示人。我彷彿在不知不觉之中,与这位朋友相处时妙语如珠,与那位朋友相处时宽宏大量,与另一位朋友相处时暴躁吝啬,与某位朋友相处时睿智而严肃,与另一位朋友相处时却轻浮至极。我从一位朋友的影响过渡到另一位朋友的影响下,我观察自己,惊讶的发觉自己产生突然又惊人的改变。」

  举例而言,你的朋友跟其他人相处时展现的样子,往往会让你变得(可以这么说)「没那么喜欢他们」:你注意到他们的一些特质,一些你们相处时他们绝不会展现的部分。

  如果不同友谊会彰显我们的不同面向,那我们就必须追问:显现在不同关系中、看似不同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所有朋友都钟爱的、我们常称为「自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个「自我」存在吗?如果「自我」存在,那么「自我」只是我们所有不同个性(有时彼此互不相容)的集合吗?还是说,「自我」异于朋友在我们身上看到的一切,凌驾于其上?如此一来,探讨友谊的双重面向,不只会让我们更真实的了解友谊的本质,也会带我们探讨一些最为重要的问题。

  本书第一部将检视过去几世纪以来如何讨论友谊,以及艺术如何表现友谊。我们会发现,哲学和艺术不只强化了我们珍视友谊的态度,也揭示了友谊的特征,这些特征尚未经过仔细审视。在第二部,我试着跟友谊的双重面向妥协:我想说明,尽管友谊的列车上载着危险和失望,这些危险和失望或许是友谊乐趣和益处的反面──但友谊仍是伟大之善。接受这两个概念可能同时为真,能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友谊,同时,因为友谊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的样貌,了解友谊也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我们不得不从亚里斯多德谈起,一切关于友谊的严谨论述至今仍以亚里斯多德为基础。
 

图书试读

第四章 〈诸如此类 我们为什么爱朋友?〉

一名年轻女子和未婚夫正在筹备婚礼。他们在拟定婚礼的宾客名单,于是她问未婚夫:「你总共有多少朋友?」他回答:

「我不知道耶。有十个真的很要好的,十个还可以,二十几个只是沾上边,算是点头之交。学校同学剩几个还在联络,还有几个大学同学、几个工作上认识的,这里面搞不好有我某个前女友。有一两个算借来偷来的,就是那种透过其他朋友认识的,再加上一两个前室友。不过朋友不像以前那么多,这点倒是肯定。」

过了一会,他反过来问她:「朋友总共分成几种?」她回答:

「喔,一大堆啊。首先有你不喜欢的朋友,我有一堆这种的。再来,有的朋友你的确喜欢,但懒得约他们见面。还有一种朋友你非常喜欢,但实在受不了他们的另一半。有些只是习惯了,摆脱不掉。然后还有一种是,你跟他们当朋友不是因为喜欢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很帅、很漂亮或很受欢迎,跟他们当朋友感觉满酷的──炫耀用的朋友……然后还有一起运动的朋友。有顺势结交的朋友,通常是职场上的朋友;有同情的朋友,你跟他们往来只是因为可怜他们;有的人只是点头之交,给他们当朋友的试用期。还有──」

「够了!」他终于打断她。

确实够了。不过,撇开幽默的部分之外,提姆.洛特(Tim Lott)的小说《白城忧郁》(White City Blue)中的这份朋友目录,倒不是完全不像社会科学家的分类;社会科学家的分类精细但不稳定,他们根据年龄、阶级、性别、亲属关系、社会背景、依赖关系等项目来分类友谊。友谊从三、四岁到成年初期分成五阶段,各阶段之间理应界限分明,但其边界相当不密实,以致它们总是相互混杂。成人的友谊同样模煳不清,依年龄、性别、阶级、教育程度及其他许多因素而异。有酒肉朋友、让人沮丧的朋友、危险的朋友、过时的朋友,以及「亦敌亦友」的朋友──更不用说只透过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认识的朋友。有些友谊唿应家庭关系,有些则唿应专业、学术、体育或宗教关系。友谊还有许多其他类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哲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总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审视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而“友谊”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空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会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友谊。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们是如何定义友谊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友谊是灵魂的合一”,又或者斯多葛学派对理性与情感在友谊中的作用的探讨,这些都会是令人着迷的思考。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梳理这些哲学思想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当下对友谊的理解。同时,“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这一点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友谊。我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相互启发、辩论,从而共同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例如,康德与他的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或者笛卡尔与其他哲学家的通信往来,这些是否也构成了某种形式的“友情真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案例相结合,让我们在理解友谊的本质的同时,也能看到友谊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它会不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友谊,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智慧。

评分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探讨人性本质的作品。所以,当我在介绍中看到“文学”和“友谊”这两个词语同时出现时,便立刻被吸引住了。我总是觉得,文学作品是展现友谊最细腻、最深刻的载体之一,它能够通过文字的描绘,将那些无声的情感,那些只有在心底才能体会的羁绊,一一呈现出来。我特别期待书中会如何分析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友谊。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生死情谊,它背后所蕴含的忠诚与担当;又或者,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以及她们与宝玉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友情,它如何折射出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命运与情感。我好奇作者会如何从文学的角度,去剖析这些友谊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影响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此外,“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这一点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之间的友谊,往往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素材。我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通过文学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历史上的文人雅士,例如李白与杜甫之间那种“肝胆相照”的友情,它对他们的创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会不会深入挖掘这些友谊背后的故事,分析他们在面对政治风波、人生低谷时,是如何给予彼此精神上的支持,从而共同走过艰难的岁月?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通过文学作品,更深入地理解友谊的真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论友谊" 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探讨的价值。我一直对哲学思考抱着浓厚的兴趣,而将友谊这样一个既熟悉又深刻的概念置于哲学的审视之下,想想就觉得会是一场智识的盛宴。尤其是它提到了“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这让我联想到那些伟大的友谊故事,从古至今,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连接,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能穿越时空,依然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友谊观,比如古希腊哲学家们如何理解柏拉图式爱情与深厚友谊的界限,又或者中国古代士大夫之间“生死之交”的深刻含义。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喻的友情。同时,将友谊与艺术、文学、影剧相结合,这一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些载体往往最能生动地捕捉和展现人际情感的细微之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从中挖掘出友谊的真谛。比如,在某部经典文学作品中,两个角色的相互扶持和理解,是如何通过文字的力量打动读者的?或者,某部电影中,几个朋友共同经历的磨难,又如何揭示了友谊的韧性和价值?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通过丰富的案例,让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引发我们对于自身经历的共鸣与反思。

评分

我一直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情有独钟,它能够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展现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跌宕。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简介中提到了“影剧”这个元素时,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加入了我的必读书单。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从电影的视角来剖析友谊。会不会选取那些经典的友情电影,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与瑞德之间跨越绝望的深厚情谊,或者是《触不可及》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如何碰撞出令人动容的火花?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电影是如何通过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以及视听语言的运用,来刻画友谊的各个层面,从初识的试探,到共同经历的患难,再到最终的相知相惜。同时,“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这一点也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历史的洪流中,无数的英雄人物、社会变革,都离不开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我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通过影剧的视角,去重现那些历史场景中,友谊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比如,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是如何展现革命战友之间的生死与共,又或者是政治家之间的盟友关系,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电影片段,而是能够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历史的真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欣赏精彩的影剧片段的同时,也能对友谊这个永恒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个人对艺术类的书籍总是充满好奇,而当它涉及到“友谊”这个话题时,就更加激起了我的兴趣。毕竟,很多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都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情感表达,而友谊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友谊组合,例如文艺复兴时期那些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又或者浪漫主义时期画家们之间彼此的激励与支持。会不会探讨艺术创作本身是否也需要一种特殊的“友谊”——比如灵感的碰撞,或者创作理念的契合?更重要的是,它提到了“探寻历史河流中的友情真相”,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历史的长河中,太多伟大的友谊故事流传下来,它们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注脚,更是人性的缩影。我迫切想知道,书中会如何剖析那些影响深远的友谊,例如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又或者是革命先驱们之间的情谊,这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连接,在历史的变革中是如何经受考验的?它会不会深入挖掘这些友谊背后的动因,分析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是如何相互扶持,又是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更加 nuanced 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歌颂友谊的美好,而是去揭示那些更加真实、复杂,甚至带有冲突的层面,从而让我们对友谊的理解更加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