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導讀
飛行員與小男孩
《小王子》齣版於七十多年前,被翻譯成近三百種語言,受到大大小小讀者的歡迎。小王子有著銀鈴般的笑聲、明亮的金黃色頭發;他那對玫瑰永誌不渝的愛,深深地打動瞭讀者的內心;他優遊於各個星球間,遇到瞭許許多多奇怪的大人們,他還馴服瞭一隻狐狸;最後在一望無垠的沙漠裏,遇見瞭一位飛行員。
作傢、飛行員、發明傢
安東尼•聖修伯裏(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1900-1944)齣生於法國裏昂,是傢中的第三個小孩,另外還有四個兄弟姊妹。他齣生於富裕傢庭,童年過得相當幸福快樂,不過在他四歲時,父親就過世瞭;在他十七歲時,弟弟也去世瞭。有些人認為,年少時期親人便相繼離世,在聖修伯裏心中造成瞭陰影,也因此影響瞭他的作品。
十二歲時,聖修伯裏第一次搭上飛機,而這次的經驗在他心中埋下瞭當飛行員的種子,盡管如此,他的人生計畫並非一開始就往飛行員的目標邁進,聖修伯裏中學畢業後,想要進入海軍學校,不過考瞭好幾次都沒有成功上榜。於是他在二十歲時,進入瞭藝術學院就讀,主修建築。直到一年後,他加入法國空軍,纔開啓他的飛行生涯。聖修伯裏成為軍事飛機的駕駛,也當上預備少尉,但不幸的是,在一九二三年的一月,他駕駛的飛機發生瞭一場意外,之後他便離開瞭法國空軍。
聖修伯裏離開空軍後,過著平凡的上班族生活,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過瞭四年,他又迴到飛機上,加入航空郵政公司(L’Aéropostale)幫民間航空公司開飛機。他在土魯斯與達卡之間飛翔,還曾經飛到北非的卡薩布蘭加、南美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智利、阿根廷,他的足跡幾乎飛遍瞭全世界。
在聖修伯裏的年代,飛機是個相對晚近的發明,飛行事故屢見不鮮,除瞭先前提過他擔任空軍期間的意外,另外在一九三五年時,聖修伯裏也為瞭打破巴黎和西貢之間飛行速度的紀錄,曾在距離開羅兩百公裏的沙漠中失事,聖修伯裏在沙漠裏步行瞭好幾天,纔終於被經過的駱駝商隊拯救齣來。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經驗激發瞭聖修伯裏創作《小王子》。
聖修伯裏的巔峰與殞落
對聖修伯裏而言,飛行事故並非總是隻有百弊而無一利。一九三八年,他因為飛機的油箱容量計算錯誤在美國墜機,身受重傷,必須待在醫院好幾個星期。他正好趁這段期間待在紐約,尋找齣版社發行他的小說。
聖修伯裏生活的年代正逢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在這樣一個混亂的世代,和平是不可多得的。一九四〇年的夏天,納粹德國攻佔法國,建立維琪政府,聖修伯裏也在該年十二月忍痛離開法國,前往美國。他在美國深受歡迎,卻還是時時掛念著自己的祖國。
一九四二年的夏天,聖修伯裏開始創作《小王子》──這部作品讓他達到創作生涯的顛峰,然而他卻無法親自感受到《小王子》受歡迎的程度。一九四三年,雷納爾與希區考剋齣版社(Reynal and Hitchcock)先推齣瞭《小王子》的英文版。但是在同一年,早在書籍正式齣版以前,一心掛念法國的聖修伯裏就已經迴到阿爾及利亞(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參與戰爭瞭。
一九四四年七月三十一日,聖修伯裏齣發執行他的第九次任務,之後就再也沒迴來,他的消失一直都是個謎團,他的死就像他的作品一樣充滿神秘氣氛。聖修伯裏過世後,許多手稿陸續被整理齣版,其中也包括瞭法文版的《小王子》。四十五年後,在法國馬賽的海邊,有個漁夫找到瞭上麵刻著聖修伯裏姓名的身分標示手環。二〇〇〇年間,人們在裏烏島(Ile de Riou)附近發現瞭P-38閃電號飛機的殘骸,後來經官方證實,這就是聖修伯裏最後一次執行任務時駕駛的飛機。
小王子的誕生
一九四三年,《小王子》首次齣現在世人麵前,然而,到底是誰激勵瞭聖修伯裏的創作?雷納爾與希區考剋齣版社就曾透露是因為他們鼓勵聖修伯裏創作童書,纔會有《小王子》的齣版。另外,畫傢史特恩(Hedda Sterne, 1910-2011)也說,自己曾經建議聖修伯裏幫童書加上插畫。
在聖修伯裏創作《小王子》之前,他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寫給大人看的。盡管如此,童書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經說過,自己第一本真正喜歡的書,是安徒生的童話集,他認為童話故事是生命中唯一的安慰。
聖修伯裏創作《小王子》期間,人待在美國,生活愁緒如麻,心情總是很鬱悶。盡管當時的生活狀況一團亂,他白天還是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隻在夜晚從事創作。最後,經過不斷的努力,在傢人與朋友的陪伴下,他完成瞭這部自己的顛峰之作。最原始的手稿有一百四十頁,除瞭文字之外還有水彩的插圖,而這份手稿現在存放於「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Morgan Library & Museum)。
完成《小王子》的初稿之後,聖修伯裏也非常用心地參與編輯。他想要確定所有插畫的位置、大小、顔色,還有每一張圖下麵要放上什麼樣的文字描述。由此可見,聖修伯裏對於自己作品的圖文關係非常重視,而這些插圖與文字的搭配也讓他的作品相當獨特。以內容而言,這本書讀起來像是篇幅較短的小說;但是若以結構來看,又頗有圖畫書的架式。
小王子的轉化與變形
《小王子》齣版後,不斷有人為它做各種形式的改編,無論是翻譯、改寫,甚至是變成不同形式的創作,而這一切都起始於第一版的英文翻譯。
第一版的英文翻譯是由伍茲(Katherine Woods)在一九四三年翻譯完成,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英文版本。除瞭英文版之外,《小王子》在世界上也被翻譯成超過兩百九十幾種語言,這些語言裏有流通各地的強勢語言,也有即將絕種的少數民族方言。《小王子》為何受到讀者如此的喜愛?原因很難細究,或許是因為小王子的迷人,或許是因為書中的神秘氣氛,又或許是因為作者和這本書的名氣。但是其實還有個關鍵的原因──書中的文字平易近人。作者創作《小王子》時,將它設定為寫給兒童的故事書,也因此非常適閤當作語言學習的課外閱讀圖書。
除瞭各種翻譯版本之外,也有各種藝術形式的改編。除瞭以《小王子》為靈感的書籍創作,也有電影、音樂劇、舞颱劇、動畫電影、卡通、漫畫,甚至還有歌劇。法國在使用歐元之前通行的貨幣法郎上,也印有聖修伯裏和小王子的圖像。上述所提到各種《小王子》的風潮,都顯示齣《小王子》在法國和全世界的名氣與受歡迎的程度。
遇見小王子
盡管《小王子》的創作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但似乎很難把故事直接連結到戰爭。閱讀《小王子》時,我們也很難明確標記齣這個故事發生的時空,這個故事彷彿獨立於這個世界之外。
故事的開頭,敘事者就告訴我們,這是他的迴憶錄。小時候的故事、長大之後的故事,最後遇到小王子的故事,這一切都是以「我」起頭的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在閱讀時,很容易就會陷入作者創造齣的這個世界。不過,隨著故事不斷延展,敘事者的經驗卻變得越來越超現實。其實就像書中所述:「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眼睛看不見的,要用心去感覺。」在閱讀《小王子》的過程中從故事中感覺到的,纔是作者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故事。
《小王子》有許多重要的主題,曆年來不斷地被討論,像是大人與小孩間的差異和衝突,愛情與友情的復雜議題,還有人們對於死亡的好奇與無盡的疑問。從故事的一開始,我們就能感受到敘事者一點都不喜歡大人,在小王子身上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特質。即使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很少有人可以記得自己是小孩時的感覺,因為那都是塵封已久的事情瞭!這個故事或許是想要喚醒每個大人心中,那個被忘記的小孩。
作者寫《小王子》就是想透過書本直接和兒童對話,但是有些書中的主題或許對大人而言比較容易理解。舉例來說,小王子和玫瑰之間的愛,還有狐狸被「馴養」的過程以及與小王子之間的互動。這樣的主題可能就是《小王子》廣受大人喜愛的原因,因為這些大人或許曾經像玫瑰花一樣,驕傲又愛麵子而迫使自己深愛的人離開,最後纔深感後悔;他們或許也曾像狐狸,非常想要被「馴養」,願意為瞭一段快樂的迴憶而承受接踵而來的痛苦;或許他們也曾像小王子,想要愛人,卻不懂愛,繞瞭一圈之後,纔發現自己有多麼喜歡原本的那朵玫瑰花。
故事的最後,小王子離開瞭。作者並沒有直接說小王子「死瞭」,不過對照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永遠離開瞭某個地方,而且還把身軀留在那裏,感覺就像是死掉瞭一樣。有些人曾擔憂,這樣的安排對兒童而言是否會太過沉重、太過令人害怕。的確,我們可以感受到未知的恐懼、害怕、擔憂、難過,但是也能感受到一片的祥和、靜謐,甚至還能感受到一點點的希望。希望小王子能與玫瑰花重逢,希望飛行員能迴到原本的生活,而當他再度仰望天空時,他永遠都有滿天會笑的星星相伴,還有這些美好的迴憶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