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导读
飞行员与小男孩
《小王子》出版于七十多年前,被翻译成近三百种语言,受到大大小小读者的欢迎。小王子有着银铃般的笑声、明亮的金黄色头发;他那对玫瑰永志不渝的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内心;他优游于各个星球间,遇到了许许多多奇怪的大人们,他还驯服了一只狐狸;最后在一望无垠的沙漠里,遇见了一位飞行员。
作家、飞行员、发明家
安东尼•圣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1900-1944)出生于法国里昂,是家中的第三个小孩,另外还有四个兄弟姊妹。他出生于富裕家庭,童年过得相当幸福快乐,不过在他四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在他十七岁时,弟弟也去世了。有些人认为,年少时期亲人便相继离世,在圣修伯里心中造成了阴影,也因此影响了他的作品。
十二岁时,圣修伯里第一次搭上飞机,而这次的经验在他心中埋下了当飞行员的种子,尽管如此,他的人生计画并非一开始就往飞行员的目标迈进,圣修伯里中学毕业后,想要进入海军学校,不过考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上榜。于是他在二十岁时,进入了艺术学院就读,主修建筑。直到一年后,他加入法国空军,才开启他的飞行生涯。圣修伯里成为军事飞机的驾驶,也当上预备少尉,但不幸的是,在一九二三年的一月,他驾驶的飞机发生了一场意外,之后他便离开了法国空军。
圣修伯里离开空军后,过着平凡的上班族生活,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过了四年,他又回到飞机上,加入航空邮政公司(L’Aéropostale)帮民间航空公司开飞机。他在土鲁斯与达卡之间飞翔,还曾经飞到北非的卡萨布兰加、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智利、阿根廷,他的足迹几乎飞遍了全世界。
在圣修伯里的年代,飞机是个相对晚近的发明,飞行事故屡见不鲜,除了先前提过他担任空军期间的意外,另外在一九三五年时,圣修伯里也为了打破巴黎和西贡之间飞行速度的纪录,曾在距离开罗两百公里的沙漠中失事,圣修伯里在沙漠里步行了好几天,才终于被经过的骆驼商队拯救出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经验激发了圣修伯里创作《小王子》。
圣修伯里的巅峰与殒落
对圣修伯里而言,飞行事故并非总是只有百弊而无一利。一九三八年,他因为飞机的油箱容量计算错误在美国坠机,身受重伤,必须待在医院好几个星期。他正好趁这段期间待在纽约,寻找出版社发行他的小说。
圣修伯里生活的年代正逢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代,和平是不可多得的。一九四〇年的夏天,纳粹德国攻佔法国,建立维琪政府,圣修伯里也在该年十二月忍痛离开法国,前往美国。他在美国深受欢迎,却还是时时挂念着自己的祖国。
一九四二年的夏天,圣修伯里开始创作《小王子》──这部作品让他达到创作生涯的颠峰,然而他却无法亲自感受到《小王子》受欢迎的程度。一九四三年,雷纳尔与希区考克出版社(Reynal and Hitchcock)先推出了《小王子》的英文版。但是在同一年,早在书籍正式出版以前,一心挂念法国的圣修伯里就已经回到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参与战争了。
一九四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圣修伯里出发执行他的第九次任务,之后就再也没回来,他的消失一直都是个谜团,他的死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神秘气氛。圣修伯里过世后,许多手稿陆续被整理出版,其中也包括了法文版的《小王子》。四十五年后,在法国马赛的海边,有个渔夫找到了上面刻着圣修伯里姓名的身分标示手环。二〇〇〇年间,人们在里乌岛(Ile de Riou)附近发现了P-38闪电号飞机的残骸,后来经官方证实,这就是圣修伯里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驾驶的飞机。
小王子的诞生
一九四三年,《小王子》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到底是谁激励了圣修伯里的创作?雷纳尔与希区考克出版社就曾透露是因为他们鼓励圣修伯里创作童书,才会有《小王子》的出版。另外,画家史特恩(Hedda Sterne, 1910-2011)也说,自己曾经建议圣修伯里帮童书加上插画。
在圣修伯里创作《小王子》之前,他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写给大人看的。尽管如此,童书在他的心目中一直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他曾经说过,自己第一本真正喜欢的书,是安徒生的童话集,他认为童话故事是生命中唯一的安慰。
圣修伯里创作《小王子》期间,人待在美国,生活愁绪如麻,心情总是很郁闷。尽管当时的生活状况一团乱,他白天还是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在夜晚从事创作。最后,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家人与朋友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这部自己的颠峰之作。最原始的手稿有一百四十页,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水彩的插图,而这份手稿现在存放于「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Morgan Library & Museum)。
完成《小王子》的初稿之后,圣修伯里也非常用心地参与编辑。他想要确定所有插画的位置、大小、颜色,还有每一张图下面要放上什么样的文字描述。由此可见,圣修伯里对于自己作品的图文关系非常重视,而这些插图与文字的搭配也让他的作品相当独特。以内容而言,这本书读起来像是篇幅较短的小说;但是若以结构来看,又颇有图画书的架式。
小王子的转化与变形
《小王子》出版后,不断有人为它做各种形式的改编,无论是翻译、改写,甚至是变成不同形式的创作,而这一切都起始于第一版的英文翻译。
第一版的英文翻译是由伍兹(Katherine Woods)在一九四三年翻译完成,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英文版本。除了英文版之外,《小王子》在世界上也被翻译成超过两百九十几种语言,这些语言里有流通各地的强势语言,也有即将绝种的少数民族方言。《小王子》为何受到读者如此的喜爱?原因很难细究,或许是因为小王子的迷人,或许是因为书中的神秘气氛,又或许是因为作者和这本书的名气。但是其实还有个关键的原因──书中的文字平易近人。作者创作《小王子》时,将它设定为写给儿童的故事书,也因此非常适合当作语言学习的课外阅读图书。
除了各种翻译版本之外,也有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除了以《小王子》为灵感的书籍创作,也有电影、音乐剧、舞台剧、动画电影、卡通、漫画,甚至还有歌剧。法国在使用欧元之前通行的货币法郎上,也印有圣修伯里和小王子的图像。上述所提到各种《小王子》的风潮,都显示出《小王子》在法国和全世界的名气与受欢迎的程度。
遇见小王子
尽管《小王子》的创作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似乎很难把故事直接连结到战争。阅读《小王子》时,我们也很难明确标记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空,这个故事彷彿独立于这个世界之外。
故事的开头,叙事者就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回忆录。小时候的故事、长大之后的故事,最后遇到小王子的故事,这一切都是以「我」起头的第一人称叙述。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就会陷入作者创造出的这个世界。不过,随着故事不断延展,叙事者的经验却变得越来越超现实。其实就像书中所述:「真正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眼睛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觉。」在阅读《小王子》的过程中从故事中感觉到的,才是作者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故事。
《小王子》有许多重要的主题,历年来不断地被讨论,像是大人与小孩间的差异和冲突,爱情与友情的复杂议题,还有人们对于死亡的好奇与无尽的疑问。从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叙事者一点都不喜欢大人,在小王子身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特质。即使所有大人都曾经是个小孩,很少有人可以记得自己是小孩时的感觉,因为那都是尘封已久的事情了!这个故事或许是想要唤醒每个大人心中,那个被忘记的小孩。
作者写《小王子》就是想透过书本直接和儿童对话,但是有些书中的主题或许对大人而言比较容易理解。举例来说,小王子和玫瑰之间的爱,还有狐狸被「驯养」的过程以及与小王子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主题可能就是《小王子》广受大人喜爱的原因,因为这些大人或许曾经像玫瑰花一样,骄傲又爱面子而迫使自己深爱的人离开,最后才深感后悔;他们或许也曾像狐狸,非常想要被「驯养」,愿意为了一段快乐的回忆而承受接踵而来的痛苦;或许他们也曾像小王子,想要爱人,却不懂爱,绕了一圈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喜欢原本的那朵玫瑰花。
故事的最后,小王子离开了。作者并没有直接说小王子「死了」,不过对照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永远离开了某个地方,而且还把身躯留在那里,感觉就像是死掉了一样。有些人曾担忧,这样的安排对儿童而言是否会太过沉重、太过令人害怕。的确,我们可以感受到未知的恐惧、害怕、担忧、难过,但是也能感受到一片的祥和、静谧,甚至还能感受到一点点的希望。希望小王子能与玫瑰花重逢,希望飞行员能回到原本的生活,而当他再度仰望天空时,他永远都有满天会笑的星星相伴,还有这些美好的回忆相随。